4 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认知心理学基本理论。
从机能上,即从行为水平上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力图建立心理活动的计算机模型;涉及人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内在化和组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等。
认知心理学家利用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信息论的有关概念阐明人的认知过程及其适应行为,推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觉、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的研究中,取得迅速发展。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的。
1991年,盖瑞破得森(Gary 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 Sampson),罗伯特•里尔登(Robert Reardon )合著了《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Career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 A Cognitive Approach ) 一书,阐述了这一认知信息加工的方法(简称CIP)。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起自不同的来源。
有人认为(Ellis , 1978),是受了格式塔记忆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强调,有机体如何组织他们记忆的内容,反映了他们是如何主动地组织知觉的方式。
也有人(Norman , 1970)区分了对当今信息加工理论有影响的三种理论:⑴由埃斯蒂斯和斯彭思等人最早提出的学习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 learning theories) ; (2)强调以选择性注意为起点、长时记忆痕迹为终点的信号探示理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ies); ⑶注重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模拟的计算机模型理论(Computer-model theories)o按照斯奈尔贝克(G. E. Snelbecker)的观点,目前,被认为属于信息加工理论范围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1.侧重于数理统计分析的信息论美国学者香农(C. Shannon)被公认为是信息论之父。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帕夫洛夫提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1.2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积极反馈和惩罚相联系而形成的。
1.3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的。
二、认知理论:2.1 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从而影响其思维和行为。
2.2 信息加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和舒夫提出,强调个体在接受信息时会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2.3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班迪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来促进认知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3.1 模型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3.2 自我效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念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3.3 人际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态度和认知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四、心理动力学理论:4.1 内驱力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动力的驱使和影响。
4.2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和冲突的影响。
4.3 心理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和整合的过程,包括个体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是指人类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融合和表达的过程,它是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该理论主要研究人类在面对复杂信息时的信息加工流程、信息的储存和提取、注意力的控制等问题。
信息加工理论旨在揭示人类认知本质和功能,为教育、管理、广告等实践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原理1. 选择性注意力选择性注意力指人们在感知外界信息时,根据自身需求、兴趣、目的等条件,自动筛选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忽略其它无关信息的过程。
选择性注意力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信息加工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当我们以文本阅读为例时,我们可以快速扫描文章,选择出与我们主题相关的关键词汇,忽略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2. 系统性加工系统性加工指人们在选择性注意力的基础上,对所选信息进行有意的加工,即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待学习的信息进行自我意义构建和创新性的组织处理。
系统性加工过程中,人们通常将所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之前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异同点,使其更加深入了解所学的内容。
3. 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指信息加工的结果反过来影响人们对原信息的认知和加工。
这是信息加工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例如,一个人对一幅画作持有非常初级且不了解其任何相关的背景知识,看了几次后,如果得知这幅画作的作者及它所描绘的画面内容,通过再次观察,人们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对象的理解和欣赏上有了显著的改变,这就是反馈效应的作用。
4.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类在短暂的时期内,对于信息进行处理、储存和操作的能力,工作记忆一般通过短期记忆等方式进行操作。
如果数据信息没有被及时清除和储存,就会被忽视或遗忘,这就需要通过练习来增强工作记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时要注意清晰的转移注意力的同时,把要学习的内容先进行快速模式下阅读。
之后可以针对性的再次阅读,同时可以进行语音、视觉联想和练习记忆等过程。
4 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1、1943年,麦克
1、人工智能用
洛奇和匹茨发表 1、1969年,人 符号逻辑的思维
1890年,詹姆 斯的《心理学 原理》对相关
了《神经系统中所 蕴涵思想的逻辑 演算》,提出M -P模型(阈值模
工智能学者明斯 基和佩帕特出版 《感知机》,指出 感知机处理能力
学习、联想记
型)。
有限。
忆的基本原理 2、赫布提出“联结 2、人工智能领
造出视知觉的脑模Βιβλιοθήκη 结构。的标志。型——感知机。
联结主义模式与基本内涵
基本含义:联结主义模式(平行分布加工、人工神经网络、亚符 号范式)通常是指“通过简单加工单元之间的联结方式进行计算 的一类模型”。(Morris,1989)基本构成单位是单元和联结。
基本内涵:联结主义认为认知是由相互联系的具有活性值的神经 单元构成的网络的动态整体活动,这种网络实现的整体状态与对 象世界的特征基本一致,联结主义网络模型中的神经节中不包含 任何信息,信息是整个交互作用的神经节的激活模式,知识信息 并不存在于特定的地点,而是存在于神经网络的连接中或权重里, 通过调整权重就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
进行了开创性 主义”概念及赫布 域取得的研究成
研究。
学习定律。 果认为不需要考
3、鲁梅尔哈特制 虑脑功能的网络
3方重菲网2类经、、式大尔络思科1脑问不研德模9维学8科题能究提型2的获学。解成出是年本得与决果神复霍质了神人。经兴普心的1-尔莱联理工《9微8哈兰结学:平观6特德主的认行年探和出义“知分由索麦版认圣结布鲁》克了知经构加梅。”
知识存在于整个神经网络的相互联结权重之中,与此 相应,采用分布式表征的方式来加工知识,分布式表 征可以同时满足多重约束,节约大量单元,而且加工 速度也很快。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 随年龄的增长,复述的量 (7-10岁)和质(12岁)都 在发展
组织
• 随年龄的增长(9-10岁)而 逐渐学会了组织材料的策略
• 学校和家庭的作用
深加工
• 直至青少年期才会出现
5
组织
轮船;手表;钉子;外套;玻璃; 鼻子;铅笔;小狗;杯子;花朵。 餐刀;衬衫;汽车;叉子;小船; 裤子;袜子;轮船;盘子;汤匙。
年长的儿童在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时所采用 的记忆策略上要比年幼的儿童强
年长的儿童对记忆的过程知道得更多,更丰富 的元记忆使他们能够针对认为选择最适合的策 略,还使他们注意到要认真地控制记忆的过程
总的说来,年长的儿童的知识更丰富,他们更 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了他们学习和记忆的能 力
8
事件记忆的发展:源头
在上床睡觉,然后,我们醒了,吃早餐。 访谈者:你们露营的时候还干了什么?你们醒了,
吃了早餐后干了些什么?
儿童:哦……,到了晚上,我们睡觉。
10
儿童如何学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会规则
儿童在什么时候学会使用规则?
• 发现不同的那个
选择适当的规则:卡片分类任务
• 现象 • 为什么?
11
12
认 知 发 展:信息加工理论
信 息 的 存 储 和 加 工: 记忆和问题解决
概念
记忆:
• 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 • 短时记忆和经验记忆(策略记忆和事件记忆)
问题解决:
• 高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 • 知觉、注意和记忆的参与
记忆&问题解决:同>异
2
策略记忆的发展
概念
• 一种信息处理过程 • 有意识的 • 目的是保存和提取某些信息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展心理学逐渐形成了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生物心理学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框架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环境刺激形成的。
帕夫洛夫的经典实验表明,动物和人类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建立起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1.2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还强调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性。
斯金纳的实验揭示了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行为的原理。
1.3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还发展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和模仿。
二、认知理论:2.1 信息加工:认知理论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认为人类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并通过这些过程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2.2 认知发展:认知理论还研究了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限制。
2.3 认知心理治疗:认知理论还应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发展出了认知心理治疗方法,用于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调整不健康的思维模式。
三、人本主义理论:3.1 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有着追求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通过满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来实现个人发展。
3.2 自我概念:人本主义理论还强调了个体对自我概念的重视。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接纳来实现个人成长和幸福。
3.3 客观经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客观经验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们应该关注当下的体验,并通过真实和自我表达来实现个人发展。
四、生物心理学理论:4.1 神经生理学:生物心理学理论研究了神经系统和生物化学过程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法国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通过对婴儿和儿童的观察研究,总结出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而信息加工理论则是指认知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描述了人类是如何处理和处理信息的。
下面将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进行比较。
一、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皮亚杰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婴儿和儿童,他关注他们的认知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而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对象则更侧重于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不仅包括婴儿和儿童,还包括成年人和老年人。
二、对认知发展的解释不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的构建过程,认为认知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建构的,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信息加工理论则更侧重于揭示认知心理过程,认为认知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过程,通过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检索和输出等环节来实现认知。
三、对认知结构的描述不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演变,他提出了概念、图式和操作的概念,并认为认知结构是通过不断的平衡、适应和组织来形成的。
信息加工理论则更强调认知结构的层次和组织,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是有层次的,信息在认知结构中的流动和处理是一种串联的、分层次的过程。
四、对认知发展的动力因素的解释不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和环境的互动是认知发展的动力,通过适应和平衡来推动认知的发展。
他认为认知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并与个体的遗传和环境的刺激有关。
信息加工理论则更强调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认为认知的发展是由个体主动地参与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所推动的,个体的学习和经验对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在研究对象、对认知发展的解释、对认知结构的描述和对认知发展的动力因素的解释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知觉、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处理信息,探索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机理,以及这些认知过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情感。
本文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的概念认知心理学是指对人类认知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它将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哲学和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相结合,探索人类思维如何运作、如何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
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知觉、注意力、记忆、学习、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模型的建立,揭示认知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研究人类从婴幼儿期到成人期的认知能力发展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些阶段描述了个体在认知能力和思维结构上的不同特征和发展规律。
2.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处理信息的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
它将人的认知活动视为信息输入、存储、检索和输出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环节。
这一理论强调了人类信息处理的系统性、有限性和连续性,通过研究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机制,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关键特征。
3.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认知活动与神经机制之间关系的学科。
通过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神经科学技术,研究者可以观察和记录大脑在不同认知任务下的活动情况。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和大脑的功能连接,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和实证证据。
4. 认知模型与理论认知模型和理论试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模型来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
例如,信息检索理论、工作记忆模型、语言产生模型等。
这些模型和理论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帮助我们理解认知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发展历程
启蒙阶段 开始阶段 萧条阶段 复兴阶段 鼎盛时期
1、1943年,麦克 洛奇和匹茨发表 1、1969年,人 1890年,詹姆 了《神经系统中所 工智能学者明斯 蕴涵思想的逻辑 基和佩帕特出版 斯的《心理学 演算》,提出M 《感知机》,指出 原理》对相关 -P模型(阈值模 感知机处理能力 学习、联想记 型)。 有限。 忆的基本原理 2、赫布提出“联结 2、人工智能领 进行了开创性 主义”概念及赫布 域取得的研究成 学习定律。 果认为不需要考 研究。 3、鲁梅尔哈特制 虑脑功能的网络 造出视知觉的脑模 结构。 型——感知机。
平行结构 和平行处 理机制 抵制噪声 分布式表 征
六大特征 自适应、 自学习、 自组织
很强的容 错性
连续性和 亚符号性
平行结构和平行处理机制
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加工单元相互联结构 成的高度平行的非线性网络,不仅如此,网络的所有 运算处理也都是同时平行进行的,在同一层次内的所 有加工单元都是同时进行操作的。 由于在隐含单元层中存有大量原型,一旦给网络输入 一个刺激,隐含层中的所有神经单元立即同时被激活, 并在储存的模型中寻找与输入数据相匹配的原型,并 快速做出反应。 同时处理信息,运算速度加快
符号加工取向 联结主义取向
把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运算过 程,“心理活动像计算机”
把认知过程类比为神经网络的 整体活动,“心理活动像大脑”
符号加工取向
最早由奈塞提出,后来由纽厄尔和西蒙等人发展。他 们通过对人类思维的研究创立了人工智能这门新学科, 对认知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类问题解决》一书,是这一领域的极为重要的著 作。
从符号加工到联结主义,心灵始终与身体分离。笛卡 尔的身心二元论一直主导着人们对身心关系的认识。 但具身认知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身心一体论得以 确立。具身认知通过身体的主体性来说明认知对于身 体的依赖。近年来神经科学的发展也为具身思想提供 了生理学的依据。具身认知的出现为重构认知理论提 供了新思路。
信息加工是一个框架而非一个理论
信息加工框架内有许多不同的理论。
创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初创体系被称作标准的、早 期的、经典的理论。 新近还有变革。
两种研究取向的由来
20世纪中期,西方主流心理学掀起一场推翻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革 命,产生了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的认知过程的本质,但由于 大脑本身的不可直接研究性,使认知心理学不得不在孕育和诞生 之时就以假设、模拟和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认知过程的研究。 符号加工和联结主义就是伴随认知心理学诞生而出现的两种研究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倾向。
理解三
认知是具身的,而身体又是嵌入环境的。
传统认知理论将认知看做是抽象的内部状态,是外部 世界的内部表征,或一些静态的事实或规则。但具身 认知强调了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是大脑、身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环境中的信息 也是我们认知过程中所要操作的对象。 “在解决乘法问题时,铅笔与纸张如此紧密地融合于 认知行为中,并且没有原则性的理由把这些外部物体 同认知系统的其他成分区别开来”。
传统认知主义的基本信条是“认知是可计算的”。依 据这种观点,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符号加工过程, 都是一种对信息的处理、操纵和加工。
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 这个“硬件”上的“软件”或“程序”。由于程序从 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那么从理论上讲,认知独立 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离身 的”的认知或心智。
建立符号结构(build symbol structure):计算机通过找 到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形成符号结构。老师为了讲 课汇集各种材料、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使之构成一 个完整的系统。
条件性迁移(conditional transfer):计算机依赖已有的符 号继续完成行为,即根据具体情况来改变符号结构。 如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就具备这种条件性迁移功 能。人在记忆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符号系统,再加上外 界的输入,就可以继续完成一个活动过程。
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
人脑的优越性在于人脑可以根据环境通过“自学”来 认识未学习过的新知识并解决不熟悉的新问题。 联结主义模拟了人脑的这一特点,当网络面对一个全 新的输入模式时,其自身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训练策 略来调整神经单元之间的权重并修正自身的特性以达 到某种预期的效果。
抵制噪声
人类通常可以在噪声很大的环境下从事工作而不影响 工作的效果。 联结主义模拟了这一特点,联结主义网络经常可以抵 制噪声,因为假如噪声没有大到混淆网络的思维,输 入与所存储的一切不同模式相类似,网络就可以正确 地提取所存储的记忆。
物理符号系统的假设与推论
假设:任何一个系统,如果他能表现出智能的话,它 就必须执行上述功能。
三推论:1、既然人具有智能,他就一定是一个物理符 号系统;
2、既然计算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它就能表现出智 能,这是人工智能的基本条件; 3、既然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 符号系统,那么我们就能够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活动。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纽厄尔和西蒙的最著名理论。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物理符号系统理论的贡献在研究具体事件的计算机科 学和研究抽象事件的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用计算机的已知工作原理建立了人类认知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的六种功能
输入符号(input):把字母打进计算机,眼睛看黑板上 的字都可认为是一种输入;
具身认知的倡导者对这种离身的认知提出异议。
主张思维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的, 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 式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世界,决定了我们的思维风格, 塑造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 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
理解一
1、人工智能用 符号逻辑的思维 方式不能解决人 1986年由鲁梅 类思维的本质 尔哈特和麦克 问题。 莱兰德出版了 2、脑科学与神 联结主义认知 经科学获得了 心理学的“圣经” 重大研究成果。 -《平行分布加 3、1982年霍普 工:认知结构 菲尔德提出神经 的微观探索》。 网络模型是复兴 的标志。
输出符号(output):计算机荧光屏上显示出结果,人在 纸上写字,都是输出; 存储符号(store):计算机中贮存信息,人记住某件事, 都是存储符号的功能; 复制符号(copy):计算机能复制出一段文字材料,人认 出某个字,并复制出来成为表征,存储在脑子的某个 地方,这都是复制符号的功能。
分布式表征
模拟大脑联想或直观能力
联结主义网络模型呈现的是高度分布及维度-转换表征 特征,而且网络是以叠加的方式来贮存知识的。 知识存在于整个神经网络的相互联结权重之中,与此 相应,采用分布式表征的方式来加工知识,分布式表 征可以同时满足多重约束,节约大量单元,而且加工 速度也很快。 以整体论方式来贮存和提取信息
以离散的物理符号来表征较高 表征和处理的是直觉经验以及尚 级的概念,处理的是知识的结 未结晶或升华为用言语表达出来 晶 的概念,即“亚概念”
知识表征
具身认知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西方心理学 的主流。最初,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符号加工模式 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支配地位,其后,以神经的网状 结构和并行加工原理为基础的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 心理学家的视野。 受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哲学、机器人技术、人 工智能等学科的影响,认知心理学正在经历一场“后 认知主义”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具身认知成为一 个焦点论题,代表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联结主义模式与基本内涵
基本含义:联结主义模式(平行分布加工、人工神经网络、亚符 号范式)通常是指“通过简单加工单元之间的联结方式进行计算 的一类模型”。(Morris,1989)基本构成单位是单元和联结。
基本内涵:联结主义认为认知是由相互联系的具有活性值的神经 单元构成的网络的动态整体活动,这种网络实现的整体状态与对 象世界的特征基本一致,联结主义网络模型中的神经节中不包含 任何信息,信息是整个交互作用的神经节的激活模式,知识信息 并不存在于特定的地点,而是存在于神经网络的连接中或权重里, 通过调整权重就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
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模式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 力图体现大脑神经元的并行分布式加工和非线性特征, 研究目标从计算机模拟转向人工神经网络的建构。试 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 以涌现的。然而,无论联结主义的研究风格与符号加 工模式多么迥然相异,两者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 方面是相同的。 认知虽然表现在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上,但是却不依 赖于身体,其功能是独立的。
一.智力理论演变的三阶段模型
圆圈:特定方法中关于智 力的分析单元 外围粗线:强调单元具有 高度的秩序 表示智力理论中单元的不 同组织原则,圆圈的位置 和数量则仅表示描述说明
阶段1
两种竞争理论 1.一元论:分析单元的单一事例决定着对智力的思考 例:智力因素理论的发展,斯皮尔曼的一般智力理论, 只承认一种单一的起控制作用的整体结构即一般因素。 格式塔学派关于智力概念的关键是顿悟 2.二元论:许多独立的具有一定的单元的事例决定着对 智力的思考 例:汤姆森认为智力应包含大量的具有独立结构的纽 带,即反射、习惯、联想学习 桑代克关于智力的S—R 阶段1中,紧张未解决,双方容纳对方关于智力本质的 概念而达到解除,进入阶段2
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 性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