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茂分析 -讲解

合集下载

浅析坂茂纸建筑设计

浅析坂茂纸建筑设计

浅析坂茂(Shigeru Ban)的设计思想与纸、木建筑"What is temporary and what is permanent?It does not depend on what material we use.A concrete building is temporary if a developer demolishes it a few years after it was built.A building made of paper can become permanent if乡eople love it.”一一Interviewed by Martin Moeller上述这段话来源于Martin Moelle:对坂茂采访中的一段,也被放在普利兹克建筑奖官方网站中坂茂的页面上,可见普利兹克的评委们也认为这段话最能代表坂茂本身的建筑思想。

坂茂认为一栋建筑是永久还是临时,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

这充分反映了日本经济危机对建筑师的影响,在所谓房地产‘泡沫’时期,开发商会买下一块土地,拆除上面的所有房屋,哪怕它们是刚刚完工的,因为在高涨的土地价格面前,房屋建设的费用就是九牛一毛。

而他在1995年为神户大地震建设的临时纸教堂,因为人们喜欢它,才得以存在了十年,并且搬迁到了台湾直到今天。

这样的观点或者说思想贯穿了坂茂所有的建筑作品,很多人认为坂茂就是一位做临时建筑的建筑师,这恰是对他的误读。

所以,为了尽量全面、正确地了解坂茂的轻型设计的思想,了解坂茂本人的教育与执业经历是必不可少的。

一、追随海杜克John Hejduk坂茂出生于1957年的东京,他说他早年的生活经验对他的职业有影响。

在他的童年,他曾经想成为一名木匠,因为他们家经历了多次加建,而他经常会捡木工用剩的边角料制作玩具,例如火车或者房子之类的。

坂茂认为童年的经历养成了他讨厌丢弃东西的习惯,让他在执业后有冲动去重复利用不同的材料。

大师作品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

B
63
参考书目:
1. 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2. 史密斯.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王贵祥译.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2007 4. 柯洪编著.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译.北京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 罗杰•H •克拉克,迈克尔•波斯.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汤纪敏,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 2006 6. 路易斯 康的空间构成—图说20世纪的建筑大师 原口绣昭 著 徐苏宁 吕飞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B
19
柯布西埃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 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 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 分别为 86,113,183,226厘米。 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 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 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 和113厘米。
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 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 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 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 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 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
美国,阿拉维纳曾为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圣爱德
华大学设计了学生宿舍(2008年)。
B
62
圣爱德华大学宿舍
作业任务书
以组为单位(4人/组),从现代主义或其后的建筑大师中选择一位大师在欧洲的建筑 作品进行分析:
(1)与周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区位、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出入口、景观组织等,绘 制黑白图,归纳总图设计特点; (2)建筑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绘制功能分析图、平面与垂直交通空间组织的类型与特点、空间限 定的方式、家具布局分析,总结特点; (3)建筑形态与造型:建筑形体组合与构图、各立面的构图、轴测、开窗方式、建筑造型特点; (4)建筑结构与材料运用: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各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细部构 造分析。

可持续设计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可持续设计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可持续设计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摘要: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各种各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的反思,介绍了可持续设计的内涵,简要论述可持续设计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并提出有效落实可持续设计思想的方法,以期增强人们的可持续设计意识,扩展设计思维的维度。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现代设计循环设计1 前言印度洋海啸,“卡特里娜”、“丽塔”飓风,皮顿德拉富内兹、厄瓜多尔火山,以及多次大范围高强度的地震事件,好像正亲眼见证着电影《2012》里的恐怖场景。

19世纪中期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的自然进化论到了今天,似乎又再次频频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人类会不会也被部分地淘汰?这种担心未免过于杞人忧天,但所有这些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却再次激发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兴趣,引起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态维护的关注。

2 可持续设计思想的内涵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它于1980年由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首次提出。

可持续发展最初被描述为“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强调环境质量和环境投入在提高人们实际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的设计可以被定义为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旨在运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功效,并且不损害生态平衡的设计行为,更全面地来看,可以把可持续设计看作是一种从整体利益的角度思考,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效率的设计观念。

可持续设计大师威廉·麦克唐纳《从摇篮到摇篮》著作里介绍这样一种设计理念:设计师一直在为垃圾场设计东西,即设计产品最终都被投入填埋场或焚烧场。

这是不对的,设计师应该想办法在设计任何产品时,让其产品有逆向物流的能力,让产品最终能回到产业链作为新产品的原料存在[1]。

3 可持续设计思想在设计中的应用设计的维度随着设计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增长。

目前,全球设计所共同迎接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维度。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仅是考察设计的新维度,更是设计师进行设计活动时思维模式的新维度。

浅析日本建筑界对密斯的反思

浅析日本建筑界对密斯的反思


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at whether 筑师的专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②。为什么密斯会 合。同样的手法他已在早些时候所作的混凝土别

the way Mies borrowed ideas from 成为反思的目标呢?密斯对日本建筑界的影响 墅方案中开始应用了。这两座小住宅方案都创造
同时,对密斯的反思是和对人与自然关系 的反思同步的。日本传统民居最显著的特征表 现在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以及向自然世界的开 敞。日本现代城市中低劣的设计和拥挤的现 象,使现代主义运动对空间的解放及其将室内 外空间沟通的目标仅仅成为一个梦想15。
美国和欧洲的类手法主义建筑与日本建筑 的主要区别集中在“空虚”的空间特色上。 对日本建筑师来说,“空虚空间”意指佛教 观念中关于物质存在的谜语。对“空虚”的 解释是日本与西方之间的根本区别。西方的 “空虚”表达一种类似内心冲突、痛苦及精 神崩溃的消极思想,而日本的“空虚”则表 示物质存在的实体基础16。坂茂在他的“窗帘 墙住宅”(图4)中,沿街不设墙体,哪怕是 密斯式的玻璃,而以风动的窗帘代替玻璃的 阻断,试图给日本传统空间一个当代诠释。
邮 编 200092
方文化影响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加深后来任包 品,不再改变。至此,密斯选择了一条与赖特截 豪斯校长的密斯对东方文化的瞩目。但客观地 然不同的道路,不再交叉⑨。
收稿日期 2007 04 09
讲,密斯空间观念的发展更大程度上与从赖特
1951年竣工的范斯沃斯住宅(图3)是关于
丹下健三对此提出“日本应该怎么办”的 问题。认为“日本过去是由旧的木柱、梁所构 成的空间,是一种非常有空间感的建筑物…… 如布鲁诺·陶特为桂离宫而惊叹,格罗皮乌斯
来到这里也是如此,就说明了这一点。”“于 是我们也以现代的眼光来演奏日本的古建筑让 人们欣赏,就如拿到美国近现代美术馆建造的 书院造。”18

斗拱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演绎

斗拱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演绎

90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多数设计师只注重于新型材料在建筑室内的多样化运用,却忽略了传统建筑构件的现代化传承。

文章以斗拱为例,通过整理斗拱元素在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两大领域的应用现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斗拱元素的材料替换与混搭,图案化提取,直接引用和造型重构皆是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的有效方法。

斗拱和室内空间斗拱是我国传统古建筑代表构件之一,结构既精巧又繁复,是我国古建精华的最高体现。

斗拱的特点在于构成与装饰,斗拱构成简单,无需铁钉和胶水固定,通过榫卯交叉错落达到稳固受力结构状态,令人惊叹。

由于它可拆分的结构形式,故可以达到多样的组合方法,实现丰富的整体变化。

斗拱的装饰最早由秦汉时期的黑红雕刻到宋代的描金彩绘,雕斗拱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演绎撰文/李丹阳斗拱结构图龙绘凤,呈现逐渐精美。

斗拱这种既具有等级地位又彰显精神内涵的建筑构件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古建筑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都说建筑室内不分家,在对建筑进行构建时,也对室内空间的形式、风格、材料进行了预调。

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详细介绍了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及图样等方面,也让读者体会到了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与传统建筑构件的形式与运用方面出现了无法匹配的差异性,传统的建筑构件逐渐被新的结构形式所替代,如何传承与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成为一大问题。

斗拱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斗拱在古代最初是承重部件。

虽然明清以后其结构功能大大削弱,但仍不能动摇其在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在今天多样化的建筑形式中,斗拱作为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和记忆的致敬,被保存在现代建筑中。

由于时代不同,从之前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到现在以钢材为主要承重的时期。

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园的中国馆是堆叠和悬挑的,斗拱既是承重构件,又是艺术构件。

设计的时候,中国馆由代表中国56个民族的56根横梁组成。

在建造过程中,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诠释,并大胆革新,传统的造型是曲线而中国馆将曲线变为直线,层层出挑,斗拱最短处伸出了45米,最斜处伸长达49米,使主体造型显示出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和结构美。

以坂茂四角形卷筒卫生纸为例探究产品设计中的高品质设计

以坂茂四角形卷筒卫生纸为例探究产品设计中的高品质设计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以坂茂四角形卷筒卫生纸为例探究产品设计中的高品质设计郭小凡(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摘要: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因此,设计的形式也在不断被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一些设计师们出于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或是功能需求开始进行再设计,也就是Redesign。

本文将以日本建筑家坂茂对卷筒卫生纸的再设计为例,探究和尝试分析如何判定产品设计中的高品质设计的问题,以及在产品设计中,高品质设计应该包含哪些要素。

关键词:产品设计;外在形式;内在结构;高品质设计中图分类号:TB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158-02一、产品设计中外在形式的必要性随着社会上经济文化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产品应运而生。

消费者不再满足单一形式的产品,比如说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即使是同一个品牌生产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样。

也许是随着时间推移的一种审美上的更新换代,也许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需求。

尽管里面的水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用来盛装它的瓶子,也就是外在形式。

设计中的外在形式主要包括形状与颜色、材料与技术、结构与肌理,对于产品设计来说也是如此。

坂茂卫生纸与普通卫生纸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形状———它是四角形(如图1所示)。

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卷筒卫生纸无一不是圆形。

因为它在使用的过程中比较顺滑,易于抽取。

四角形无疑会在使用时给人们带来阻力,甚至会发出“喀哒-喀哒-喀哒”的声音。

而这个设计的用心之处正在于它所造成的不便:因为四角形的卫生纸卷筒会产生阻力,这个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结余能源。

①坂茂所设计的卫生纸并未引进中国,也未能得知其在日本的销量如何,不过无论如何它已经走入了公众的视线,而且它被设计出来的最终目的也不是提高销售量。

普利兹克奖坂茂详细分析

普利兹克奖坂茂详细分析
年表:
「今井笃纪念体育馆」 (2002) 「 PAM- 纸的资料馆」 (2002) 「 玻璃百叶窗宅」 (2003) 「 GC 名古屋营业所」 (2004) 「 游牧博物馆 」 (2005) 「 加尔桥的纸桥,法国」(2006) 「 成都华林小学临时校舍,中国成都」(2008) 「赫斯利九桥高尔夫球会所, 韩国」(2010) 「蓬皮杜梅斯中心,法国」(2010) 「上海世博会日本工业主题馆,上海」(2010) 「拉奎拉临时音乐厅,意大利拉奎拉」(2011) 「Tamedia新办公大楼, 瑞士苏黎世」(2013) 「临时纸板教堂,新西兰基督城」(2013)
临时纸板教堂
2013
坂茂--代表作品
临时纸板教堂
2013
坂茂--代表作品案例分析
2000 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日本馆
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 ,主要是环境和日本 馆背后的基本理念是 创建一个结构,它会 产生尽可能少的工业 废水时当被拆除。创 造一种结构当被拆除 时产生最小的工业浪 费,目标是到回收或 再利用再循环利用几 乎所有的材料,到建 设中去。
坂茂-代表作品案例分析
家长 具城 屋脚 别下 墅的 设公 计社
坂茂-代表作品案例分析
平面图
轴测图
坂茂-代表作品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如今在中国的长城脚下,坂茂设计的别墅,也大受青睐。2003年,SOHO中 国有限公司总裁张欣和董事会主席潘石屹投资,决定在位于长城边上的山 谷,建造一座私人豪华住宅群——“长城脚下的公社”。他们约请了亚洲 12位著名的前卫建筑设计师,其中就有坂茂。“要让设计体现当地的文化 内涵”。坂茂说,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以一个外国人身份进行中国境内的住 宅设计。这座“家具屋”是 “公社”中唯一只有一层的别墅。“当我站 在基地上,首先浮现在眼前的是中国老百姓那小而整齐的、围绕着寂静庭 院的平房,坂茂引用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概念。他在住宅正中设立中 庭,其他各功能区则以基本的方形围绕在周围,建筑像一个正方形的盒子 。客厅南、北两面,大胆使用了玻璃 幕墙,可尽揽山中及庭院景色。同 时,坂茂还非常注重私密性,不仅各房间开窗的尺寸不同,隔离效果也非 常分明。以至于你一进门,永远无法在5分钟内判断出屋里是否有人,人 在哪间屋里,除非那人正大开着音响……

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案例分析

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案例分析

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案例分析现今社会,建筑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风格和形式,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令人难忘的建筑作品。

这种融合不仅彰显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建筑。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探讨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座位于中国北京的建筑作品——国家大剧院,俗称鸟巢。

它是建筑大师阿里阿凡诺等人设计的,于2007年正式面世。

国家大剧院的外形独特,如同一座倒转的碗,外部全部由灯光反射而来的金色玻璃覆盖,令人目不转睛。

然而,与其相反的是,它在设计上倾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取材自古人类居住在洞穴中的经验。

通过尊重和借鉴传统文化的元素,国家大剧院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建筑形象,既具有当代感,又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我们来看一座位于美国纽约的建筑作品——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它是建筑师陶欣然等人设计的,于1966年建成。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作为世界知名的艺术文化殿堂,它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融合了罗马帝国遗迹和现代理念。

博物馆建筑外观采用了罗马建筑的拱形门洞和柱廊设计,同时结合了现代建筑的自由曲线造型。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既向人们展示了古罗马文化的魅力,又展示了当代建筑的创新和艺术性,使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为一个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艺术殿堂。

再来,我们看一座位于日本东京的建筑作品——东京国立博物馆。

它是建筑师坂茂等人设计的,于2019年建成。

这座博物馆使用了日本传统的木结构,以及传统的双坡屋顶设计,融合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精髓。

同时,博物馆的外墙采用了现代材料和技术,呈现出简洁而现代的外观。

这种融合让东京国立博物馆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失现代建筑的便利和美感。

最后,我们来看一座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建筑作品——迪拜艺术区。

它是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等人设计的,于2017年建成。

迪拜艺术区的建筑外观形状奇特,它采用了流畅的曲线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坂茂以运输集装箱作为现成元素,构造了几座“游牧博 物馆”(纽约,2005年;加利福尼亚圣莫尼卡,2006年; 东京,2007年)。他设计的阿斯彭艺术博物馆将于 2014年8月开幕。
他的建筑通常被誉为“可持续”和环保设计,但他本人 表示:“大约30年前我开始采用这种设计风格时,还没 有人谈论环境,而我则把它视为理所当然。我始终对 低成本、本地出产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怀有兴趣。”
2006年至2009年,坂茂曾担任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 会成员。他在世界各地的建筑院校讲学和任教,目前 是京都艺术与设计大学的教授。
坂茂最初在南加州建筑学院(当时的总部设在加州圣 莫妮卡)接受建筑学教育,并于1984年获得了纽约库 珀联盟的建筑学学士学位。
坂茂将成为第七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 前六位分别是已故的丹下健三(1987年)、槙文彦 (1993年)、安藤忠雄(1995年)、妹岛和世与西泽 立卫团队(2010年)以及伊东丰雄(2013 年)。
坂茂在他从事的所有领域总是能够发现多种多样的设计方案,他通常会根据结构、材料、 景观、自然通风和光照条件,致力为建筑物的使用者们营造舒适环境。从私人住宅、企业总部、 博物馆、音乐厅到其他民用建筑,坂茂的作品总是以其原创性、经济性和精巧性著称,并且不 依赖于今天常见的高科技技术解决方案。
瑞士传媒公司Tamedia曾聘请坂茂为其员工创造一个宜人的空间。他设计了一个7层的总部大楼, 主体结构完全以木材打造,木梁间相互扣锁,无需金属接头。
纸茶馆
1985年,坂茂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情况下赴东京开设了自己的公司。 1985年至1986年,他组织并设计了埃米利奥·安巴斯展览、阿尔瓦·阿尔托展览和朱迪
思·特纳展览,并担任东京轴心画廊的馆长。在阿尔托展览期间,他开发了纸管结构,并 并将其付诸实施,作为系列研究案例,坂茂还设计了“PC桩宅”、“双顶宅”、“家具宅”、 “幕墙宅”、“2/5宅”、“无壁宅”和“裸宅”。 1994年,坂茂得知卢旺达内战导致200万难民被迫在极其悲惨的条件下生活,他向联合国 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提出了纸管避难所的想法,随即被聘为顾问
2014普利茨克奖 坂茂作品集
家具屋(长城脚下的公社)
建筑师坂茂出生于东京,现年56岁,目前在东京、巴黎和纽约设有工作室,是建筑界的奇 才。他不仅为私人客户设计优雅且富于新意的作品,而且将同样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的设计方法, 广泛运用于人道主义事业。二十年来,坂茂奔波于世界各地的自然和人为灾害现场,同当地民 众、志愿者及学生合作,为灾民设计和构建简单、得体、低成本且可循环利用的避难场所和社 区设施。坂茂在自己位于巴黎的工作室接受采访时表示:“获得这一奖项是莫大的荣誉。获奖 后,我必须保持谨慎,继续聆听于我的服务对象,无论他们是私人住宅客户还是救灾工作中的 人们。我把这个奖项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我会坚持自己的事业——不是改弦更张,而是继续 成长。”
坂茂的人道主义工作开始于对1994年卢旺达大屠 杀的救助,有数百万人因此而流离失所。坂茂向联合 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提出了用硬纸管建造收容所的想 法,并受聘成为顾问。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后,他 再次贡献出自己的时间和才华。在那里,坂茂开发出 了“纸木宅”,将人们捐赠的啤酒箱内填满沙袋作为地 基,再将硬纸管垂直排列形成房屋的墙壁。坂茂还为 神户灾民设计了一个用硬纸管搭建的社区中心。它后 来被拆散,并于2008年运往台湾重建。 坂茂经常与当地灾民、学生和其他志愿者合作建造这 些救灾项目。1995年,他创立了一个名为VAN的非政 府组织(NGO )——建筑师志愿者网络。每次发生 地震、海啸、飓风或战争,他都会领导VAN的志愿者 前往当地,其中包括日本、土耳其、印度、斯里兰卡、 中国、海地、意大利、新西兰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孩提时代,坂茂曾观察日本传味都充满了神奇。他常收集废弃的小块木材,并用它们搭建小模型。那时, 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木匠。但在坂茂11岁那年,班上的老师要求同学们设计简单的房子,而他 的作品被评为最优并在全校展览。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
对于法国蓬皮杜-梅斯中心,坂茂的设计灵感则来自于中式编织帽,他希望建造一个与之类似 的大规模建筑物。他设计了一个能够通风的起伏状木条格子框架作为屋顶。
在构建救灾避难所时,坂茂经常采用可回收的硬纸管作为墙壁,因为它们容易取材;价格低廉; 便于运输、安装和拆卸;而且能够防水、防火和循环利用。他说,在日本的成长经历培养了自 己不浪费材料的信念。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坂茂象 征着大自然的力量,鉴于他在遭受自然灾害地区为无 家可归者和丧失财产者提供的志愿服务,这一提法恰 如其分。而且,他还完全符合Architectural Pantheon‘建筑圣殿’的几项资质—他对工作对象有着 深厚的理解,特别强调对尖端材料和技术的运用;有 充分的好奇心和执着;创新永无止境;独到的眼光以 及敏锐的感官。他还拥有任何普利兹克奖得主都必不 可少却又难以描摹的气质。”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对坂茂的评审辞特别强调了他 对硬纸管和集装箱等常见材料的实验性运用;他的结 构性创新;和他对竹子、织物、纸板以及再生纸纤维 与塑料复合材料等非传统材料的创造性使用。
日本埼玉市的“裸宅”(2000年),坂茂用透明的瓦楞 塑料板给外部墙面做围护,又以木构架上绷白色腈纶 作为室内墙面。透光板隔层使人联想起泛着光的日式 障子。客户要求不能有任何家庭成员被孤立,所以房 子内只有一个两层楼高的独特巨大空间,其中四间个 人居室安装着脚轮,能够自由移动。
在东京的“幕墙宅”(1995年)中,沿着房子外围两层 楼高的白色窗帘可以打开进行空气对流,也可以在关 闭后形成一个茧状内部空间。在14层高的东京尼古拉 斯·G·海耶克中心(2007年),其前后外立面均安装高 大的玻璃百叶窗,并且可以完全打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