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掌握科学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而是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手机、电脑、电视等科技产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这些科技产品?它们背后的原理是什么?2.科学并不神秘(1)教师通过讲述科学家的小故事,如爱因斯坦、牛顿等,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2)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科学现象,如太阳升起、雨后彩虹等,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科学方法(1)教师简要介绍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2)以实例说明科学方法的应用,如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地球是圆的。

4.科学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物体沉浮、探究光的传播等。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推理,得出结论。

5.科学与生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学生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学、环保、能源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科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而是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规范,需要教师在课后加强指导。

2.学生对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2024年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

2024年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

2024年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材的详细内容包括:1. 科学是什么:介绍科学的定义、特点及作用;2. 科学研究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3.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及作用,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与生活息息相关;2. 学会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观察、思考、实践能力;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其应用;重点:科学的定义、特点及作用,以及科学在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电脑、实验器材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本节课的主题;2. 讲解:详细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及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并不神秘;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深对科学的认识;4. 方法学习:介绍科学研究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定义:科学是什么特点与作用:科学的魅力科学与生活:联系与体现2. 科学研究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科学的定义,并举例说明;(2)简述科学研究方法,并举例应用;(3)分析一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说明科学在其中的作用。

2. 答案:(1)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探索事物规律的学科。

例如:研究物体为什么会下落,为什么会有雷电等;(2)科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假设、实验、验证。

例如: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假设地球有引力,进行实验验证;(3)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植物的生长等,科学在其中起到解释规律、指导实践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本质,激发学习兴趣;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1.1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1.1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物质性质和变化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物质性质和变化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知识拓展:
介绍与物质性质和变化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物质性质和变化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 物质A:硫酸
- 物质B:氢氧化钠
- 物质C:碳酸钠
解答:
- 物质A:硫酸是酸性物质,其溶液的pH值小于7。
- 物质B:氢氧化钠是碱性物质,其溶液的pH值大于7。
- 物质C:碳酸钠是一种盐,其溶液的pH值接近中性。
例题4: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下列物质的性质:
- 物质D:能够在空气中燃烧的铁粉
- 物质E: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碳酸钙
5.总结与反思(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 学生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
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准确性
2.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
3.学生对总结和反思的认真程度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科学探究素养: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24年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并不神秘精彩教案新浙教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并不神秘精彩教案新浙教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并不神秘精彩教案新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并不神秘》新浙教版,对应章节为第一章“科学探秘”。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技巧。

2. 学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能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量筒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科学实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验都在做什么?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怎样的?2. 例题讲解:(1)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举例说明观察法、实验法的具体应用。

(2)以显微镜观察细胞为例,讲解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随堂练习:(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2)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4.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强调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2. 科学观察与实验技巧:显微镜观察细胞,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3.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2)结合实验经历,谈谈你对科学观察与实验的理解。

2. 答案:(1)见板书设计。

(2)见课堂讲解及实验报告。

(3)平均长度=(细胞长度之和÷观察次数),结果分析见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有了初步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并不神秘》,包括第1章“科学的本质”,第2章“科学探究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的定义、科学的特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与创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

3. 初步掌握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操作技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思维与创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试剂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有什么特点?”2. 讲解:详细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并不神秘,而是实实在在的。

3. 实践: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思考、创新。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定义:探索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科学的特点:实证性、系统性、发展性。

2.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思考、创新实验操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并完成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科学新闻、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2024年科学入门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入门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入门》教材,新版浙教版,第十一章“科学并不神秘”。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着重讲解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探究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静电等,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科学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

3. 例题讲解:讲解科学探究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科学探究方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科学的基本概念。

(2)请举例说明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3)请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说明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科学是对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系统知识。

(2)例如:发现苹果落地,提出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地?”做出假设:“苹果落地是因为地球的吸引力。

”设计实验:在不同高度释放苹果,观察其落地时间。

收集证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论证:根据实验结果,验证假设。

评估:实验方法的可行性,结果的可靠性。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分享实验过程和结论,共同探讨。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1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点2.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 科学与生活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知道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点,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烧杯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发现的照片,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科学的对象和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科学的对象和特点。

(2)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结合教材,讲解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展示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实用价值。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点2.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3. 科学与生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科学的对象和特点。

(2)列举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并用实例说明。

(3)谈谈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科学的对象:自然、社会、思维。

特点:客观性、规律性、可验证性。

(2)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1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是什么2. 科学研究方法3. 科学探究过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理解科学并不遥远,与生活息息相关。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过程的掌握。

教学重点:科学是什么,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科学的定义,阐述科学并不神秘,与生活密切相关。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设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分析教材中的案例。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是什么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2. 生活与科学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七、作业设计a. 科学是什么?b. 科学研究方法有哪些?c. 科学探究过程是怎样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具体设计3.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科学探究过程的掌握,这涉及到学生能否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步骤,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过渡到实际应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适的活动和练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具体设计实践情景引入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树立学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决心。

[教学重点]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式、探究式。

[课前准备]淘米汤、碘酒、白纸、气球、小石块、沙、大烧杯、玻璃棒、筷子、CAI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主导)学生活动(主体)引入1、小调查:有经历过外出旅游的同学的人数。

请其中几位同学讲述看到的难忘的景象。

2、过度:我们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其中有无数奇妙的景象。

(出示CAI课件:奇妙的自然现象)3、问:你们见过吗?知道他们是什么吗?4、过度: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学科。

感受丰富多彩大自然,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举手讲述、补充,教师给予恰当评判一、科学在我们身边1、出示CAI课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种子长成了幼苗鸡蛋会孵出小鸡大雁迁徙实验:直筷子插入水中要想知道筷子为什么“断了”你必须要学懂有关科学知识(造成悬念)感受可变的大自然,知道各种事物都在变化(即在运动)雨后出现了彩虹晴朗的夜空会出现流星2、过度并提出讨论的问题:大自然除了这些还有许多自然现象,谁能说说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讨论: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昆虫蜕皮青蛀冬眠自由发言火山地震刮风下雨日出日落……3、刚才大家见到这么多的自然现象,你们是否有一种提问的冲动呢?譬如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测解释)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随意发挥,教师恰当引导、鼓励)4、小结归纳: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想知道“为什么”的问题。

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

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

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

阅书理解P35、引申: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苹果落地)瓦特发明蒸汽机(烧开水)归纳:很多科学发现是由一个个小小疑问引发的,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来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苹果落地)、瓦特发明蒸汽机(烧开水)二、从科学家探究的故事过渡到日常生活中的探究1、出示CAI课件:金鱼在金鱼缸内上下游动让学生观察金鱼游动并描述现象,然后提问。

2、确定探究问题: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上浮或下沉?3、建立假设4、演示实验①把软木塞浸没在水中后放手,观察现象②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放手,观察结果联想解释金鱼为什么能自由上、下运动?观察金鱼游动情况,提问:①鱼怎么生活在水中闷不死?②鱼怎么繁殖?③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上下游④……学生讨周围论后,做出多种猜想并全班交流。

看见软木塞上浮看见小石块下沉自由发言: G>F浮→下沉G<F浮→上浮演示实验①在气球里装20克细砂,用海棉将吸管塞住,然后将吸管插入气球口,并用橡皮筋扎紧,最后吹足气,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浮沉过程。

②放掉一些气5、再次联想解释鱼上下动原因?(观察鱼的内部结构:关注鱼鳔)(培养学生联想,发言能力)看到现象:上浮看到现象:气球慢慢下沉发言(猜想):鱼内有气球(鳔)充气,放气改变鱼上下运动。

(教师恰当的引导、评价)小结:研究问题的思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设计实验——作出解释课外作业:课后练习,明天汇报记录作业三、科技改变世界过渡陈述: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问题:讨论科技带给我们什么?出示CAI课件: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利方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弊方面: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感受事物变化的相对性)总结:要想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我们必须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索的本领。

我们要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四、怎样学习科学强调: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学生谈谈如何做到这三点[板书设计]§1.1 科学在我们身边各种自然现象科学探究科学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科学科技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科学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资料]1、不明飞行物(UFO):是宇宙中的一种神秘现象,是出现在天空或地面附近会移动的光或物体;有各种形态,如碟子、雪茄,呈球形、环形或椭圆形等。

据统计被目击到的UFO的形态有100多种。

目前世界各地对UFO的描述有:快速地移动或盘旋,移动时悄然无声、飘忽不定或轰鸣异常。

2、壮观的火山岛: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结果,由于地壳以下的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熔化成岩浆,由于地层的强大压力,岩浆便随着裂缝喷出地面。

如我国的澎湖列岛,世界著名的夏威夷火山公园等。

3、珍贵的间蜂猴: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属于哺乳纲灵长目懒猴科,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体重250~350克,个体小,俗称“小懒猴”。

4、美丽的含羞草:含羞草又称“知羞草”“怕痒草”和“惧内草”。

含羞草被摸后,先是小羽片一片片闭合起来,四根羽柚接着也合拢了,然后整个叶柄都下垂。

含羞草常见于路边、空地等开阔场所,全株皆可入药。

它的特殊在于它奇异的植物运动现象。

5、雨后出现彩虹:阳光是由7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就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解成7种色光,形成彩虹。

由于夏天常常下雷雨或阵雨,这些雨的范围不大。

往往是这边天空在下雨,那边天空仍闪耀着强烈的阳光。

雨过以后,天空中还悬着许多小水滴。

而冬天天气一般较冷,空气干燥,下雨机会少,阵雨就更少,多数是降雪,而降雪是不会形成虹的,所以冬天很少出现彩虹。

[板书设计]§1.1 科学在我们身边一、科学在我们身边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科学寻找相应答案始于小小疑问细心观察,动手探究二、科技改变了世界利:弊:二、探究学习1、科学在我们身边出示CAI课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陈述并提问: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的科学道理,你们知道这些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吗?又将怎样变化呢?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随意发挥,教师恰当引导、鼓励)过度并提出讨论的问题:大自然除了这些还有许多自然现象,谁能说说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如果能解释一下更好。

出示CAI课件,四人小组讨论: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全班交流:如昆虫蜕皮、青蛙冬眠、刮风下雨、潮起潮落、温室效应、热岛效应、酸雨--- 教师给予恰当评判和鼓励。

总结陈述:人类在不断寻找解释自然现象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规律,其实科学就是研究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板书:科学就是研究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提问:很多科学发现是由一个个小小疑问引发的,你们知道的关于这方面的故事有哪些呢?学生举手回答: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了浮力---陈述小结: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过度陈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个大家熟悉的现象,体验一下科学发现的过程。

出示CAI课件:讨论2“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呢?”提问:同学们养过金鱼吗?你知道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吗?四人小组讨论后,做出多种猜想并全班交流。

陈述:科学的发现首先需要作出大胆的猜想,下面我们就一XX同学的猜想来设计一个模拟金鱼上升和下沉的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给出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然后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演示实验。

实验:在气球里装20克细砂,用海棉将吸管塞住,然后将吸管插入气球口,并用橡皮筋扎紧,最后吹足气,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浮沉过程。

学生观察并陈述现象。

(关注气球浮沉与其体积大小的关系)观察鱼的内部结构:关注鱼鳔。

陈述并提问:鱼鳔象一个气球,可以充气,也可以放气,现在谁能解释金鱼上升和下沉的原因呢?学生举手回答。

过度陈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

兴趣小实验:在500ml烧杯中倒入适量的冷水,在一只小药瓶中盛满60℃的热水,在热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用塑料纸密封瓶口,再在瓶口系一根细线。

拉者细线将小药瓶放入冷水中,立即用探针戳破瓶口的塑料纸,拿掉探针,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先让学生讨论、发言,再实验。

(该实验定位为兴趣小实验,原因不必解释)总结陈述: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2、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陈述并提问:我们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你的亲身体验是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出示CAI课件: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学生观察,体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认识利用保护环境等方面所带来的好处。

陈述:科学技术带给我们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造成负面影响。

请大家谈谈。

学生发言:如环境污染---,教师补充。

小结陈述:要想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我们必须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索的本领。

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这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请学生谈谈如何做到这三点。

我们要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课堂小结]1、谈谈本节课在知识方面的收获。

2、用比较法寻找自己在方法和态度方面的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