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世界历史》专题复习(俄罗斯历史)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基础知识复习题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基础知识复习题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建立了临时政府和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
主要权力被掌握。
2、“二月革命”的性质是:。
3、1917年4月,列宁回到俄国首都。
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起义的总指挥部——,领导起义。
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4、“十月革命”的性质是:世界历史上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革命成果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
5、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6、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当选为主席。
7、“十月革命”后,苏俄同、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8、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
9、年,苏俄经过三年国内战争,取得了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苏维埃政权最终得到巩固。
10、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是:“”政策。
11、“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
2、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实施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当时有、、和加入。
后来扩大到个加盟共和国。
4、1924年逝世,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5、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
完成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国防力量加强。
6、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历史上称为《1936年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形成。
高考历史复习世界史(人教版)

高中历史复习世界史单元难点精讲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l.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1)条件:客观条件: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
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2)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及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布列斯特和约》;共产国际的成立。
★★(3)历史意义: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1)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
(2)措施: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军事胜利。
3.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2)苏联的成立:1922年成立,1924年第一部宪法生效。
2.巴黎公社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联系和国际影响的比较★结果:①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了,因为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在思想上、政治上还不成熟,革命只限于巴黎,未得到农民的支持,不能从根本上摧垮资本主义制度。
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了。
因为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出较强的落后性,俄国资产阶级也表现出政治上的软弱性,工人阶级在斗争中接受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组织性、战斗性。
★国际影响:①巴黎公社革命未能开辟一个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阶段,其后的工人运动并未继承巴黎公社武装夺取政权打碎旧国家机器的传统,而是以合法斗争和经济斗争形式为主流。
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发展,工人的经济政治状况有所改善。
②十月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纪元的开端。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学习资料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一、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中考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二、知识详解1、俄国二月革命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时间:19 年月(俄历月)结果:推翻了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临时政府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掌握着主要权力。
)2、俄国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原因:(P4动脑筋)时间:1917年月(俄历月)领导者:主要参加者:阶级起义总指挥部:宫经过:11月6日晚,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7月晚,以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士兵向临时政府巢穴发起进攻。
占领宫标志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
3、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采取的措施建立: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当选为主席。
措施:对内:①建立新型的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对外:同、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迁都: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
4、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经过三年国内战争,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在此期间,苏俄在经济上实行了“”政策,在军事了加强红军的建设。
)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由此诞生。
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的统治,推动了国际运动的发展,鼓舞了人民的解放斗争。
其他意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打破了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世界史的开端。
十月革命是用暴力夺取政权的成功尝试,它为以武力夺取政权提供了光辉范例;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的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课标版 高考历史俄罗斯专题复习优秀ppt课件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得快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复习ppt课件

与美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三足鼎立)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 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 与“一超多强”局面的联系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二战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慕尼黑阴谋
德国闪击波兰
事件:
苏德战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斯大林格勒战役
雅尔塔会议
日本投降
太平洋战争
诺曼底登陆 攻占柏林战役
原因
爆发原因
第三单元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 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异
日本消除生产关系中 的封建因素,大力 发展外向型经济; 西欧加强与周边 国家的经济合作
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 ▪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九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格局——WarⅠ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WarⅡ后两极格局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比 较
第四课 经济大危机
时间:
经济大危机
地域: 原因:
Hale Waihona Puke 特点:影响:德
日
建
立
罗斯福新政
法
西
斯
政
中
权
心
背
时
措
目
特
实
效
意
评
景
间
施
的
点
质
果
义
价
罗斯福新政 评价=效果+意义+特点
人教版《世界历史》专题复习(俄罗斯历史)

苏俄时期(1917——1922) )
下册P7—10 下册
•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1、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 、
力发展商品经济,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力发展商品经济,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成立苏维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 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
四、苏联的改革
下册P60——62 下册
•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接任斯大林的职务,进行改革: 年接任斯大林的职务,进行改革: 年接任斯大林的职务 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 上寻找原因, 上寻找原因,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 林模式, 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 政治经济体制。
•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先进行经济改革, 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先进行经济改革, 没成功,后转到政治方面, 没成功,后转到政治方面,主要是由一党制变为 多党制。结果是国家权力分散, 多党制。结果是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 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五、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解体
• 影响 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东西方冷战和美 苏争霸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步 苏争霸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步 政治格局 入多极化时代。 多极化时代。 时代
与俄罗斯相关的文学
• 近代文学(沙俄时期) 沙俄时期)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列夫 托尔斯泰,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 著有《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卡列尼娜》 一。著有《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 复活》 列宁称托尔斯泰为“ 和《复活》。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 命的镜子” 命的镜子”。 • 现代文学(苏联时期) 苏联时期)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 的》
高考历史俄罗斯专题复习ppt课件全解 人教课标课件

• 矿产资源:煤、铁、石油、有色金属 • (能够自给的国家) • 森林资源 ——世界上最丰富
• 水能资源 河流:伏尔加河——“五海通航” (欧洲) 叶尼塞河、鄂毕河 (亚洲) 湖泊:贝加尔湖 ——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
• 旅游资源
圣彼得堡工业区 莫斯科工业区
乌拉尔工业区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 农业
•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甜菜(糖料作物)、 马铃薯、向日葵(油料作物)、亚麻(有 纤维用亚麻,油用亚麻两类)等。
9.西伯利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太少 B.常年气温过低
B
C.森林面积过大 D.灌溉水源不足
10.有关俄罗斯农业生产的正确叙述是 C
A.农业发达,主要种植水稻 B.俄罗斯的亚洲部分是主要农业区
C.伏尔加河——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区
D.农业生产稳定,大量出口农产品
11.关于俄罗斯工业生产的正确叙述是 A
• 3、欧洲部分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与欧洲较与亚洲密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下列国家中濒临波罗的海的是 D
A.白俄罗斯、立陶宛 B.摩尔多瓦、亚美尼亚
C.乌克兰、俄罗斯 D.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2、欧洲最长的河流是 A.鄂毕河 B.伏尔加河
A、北冰洋沿岸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奥伊米亚康 D、太平洋沿岸
俄罗斯气候复杂多样,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据此回答7~11题
7、俄罗斯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A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8、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气候属于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极地气候
B
2023年人教版初中学业考试历史总复习资料(世界历史第二册)精华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初中学业考试历史总复习资料(世界历史第二册)世界历史第二册一、填空题1、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阶级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
2、1917年11月7日,列宁指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
于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3、1921年俄共(布)根据列宁的意见,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探索。
4、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22年苏联成立,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存在了69年)5、《凡尔赛和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超过10万,拆除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的防御工程;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6、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首领操纵,英国的劳合·乔治;法国的克里孟梭;美国的威尔逊。
7、《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与其他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建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
8、巴黎和会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于是1921年有九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会议召开,美国处于会议的主导地位。
会议上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
9、《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有利于美国对华的进一步扩张。
10、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的帝国主义列强分割世界的新体系,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1、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的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12、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中心措施是调整工业。
13、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且在上台后制造了“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还严密控制文化教育,疯狂迫害犹太人,实行恐怖统治非军事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苏联时期(1922——1991)
下册P7—10、P34—43、P60—63、P84—94
•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①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 家,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 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 ②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片面强调产值和 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 重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 停滞不前;④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 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主要措施 特 作 点 用
苏联时期(1922——1991)
下册P34—43
•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著名战役:
莫斯科战役)(又称莫斯科保卫战)
• 华盛顿会议 1942年,建立反法西斯联盟(《联合国家
宣言》)
•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打败德国、对德军事占领、消灭法
西斯主义、决定成立联合国)
苏俄时期(1917——1922)
下册P7—10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实施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3)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实施 (1) 时间:1921年开始实施。 显著特点(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内容:农民在向国家交纳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除大型工业企 业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废除生活必需品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大 力发展商品经济。 5、结果::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 前1913年的水平。 6、.意义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 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指明了 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下册P3—4
苏俄时期(1917——1922)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下册P3—4
苏俄时期(1917——1922)
• 补充、 1、十月革命的几个特点: ①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 命的胜利; 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 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2、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概括归纳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 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而十月革命的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 止了战争。 3、十月革命说明什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必须用暴力革命夺取胜利”这一原理的正确性。 4、1917-1918年俄国存在的几个政权。 A、沙皇专制政权、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工人士兵代表苏 维埃D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政 治 领 域
在报刊上开始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 某些观点,如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 越来越尖锐等;平反冤假错案; 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暗面的文学 作品公开发表。
4、.结果和影响 ⑴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 ⑵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 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背
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 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发动了进攻
国家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 权面临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目
的
为了集中一切力量战胜敌人, 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探 巩固苏维埃政权 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 化和统一配给制 实行共产主义制 保证苏维埃政权反击内外敌 人的各种力量 实行粮食税和自由贸易中小工业私 有化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恢复了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 奠定基础
下册P2—5
下册P3—4
苏俄时期(1917——1922)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⑴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 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列宁当选为主席。经过短时期的斗争,苏维埃政权在全俄范围内 建立起来了。 ⑵苏维埃政府的措施: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经济上, 将银行、铁路和大型工业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 颁布《土地法令》,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外交上,同德国、 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注意: ⑶苏维埃政权的巩固:①军事上:加强红军的建设,经过三年 (1918—1920)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 力的进攻,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 级的政权。②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 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 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协约国集团的主要成员(三国协 约—英国、法国、俄国) • 沙俄统治的结束
1917年3月(俄历二月),俄国爆发了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苏俄时期(1917——1922)
• 起止时间 1917——1922。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③革命任务———推翻沙皇统治;④结果(革命的形势)——— 两个政权并存。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 个并存的政权;⑤掌权者———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⑥措施: 继续 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2、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 时间:1917年11月 地点:彼得格勒 人物:列宁、斯大林、工人、士兵 经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等 特点: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任务———推翻临时政府 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 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 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经济领 域 (主 要是 对经 济管 理体 制进 行改 革)
工业方面: 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 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 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 长的经营权。 农业方面: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 ; 改组农业拖拉机站; 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 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初中《世界历史》专题复习
俄罗斯历史
上册P117—118
一、沙俄时期
• 起源 16世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 1、时间:1861年2、根本原因或背景 ①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农 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②直接原因:农奴暴动频繁,沙 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3、面临社会问题、障碍、阻碍: 俄国面临着农奴制危机 4、主要任务 :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统治 5、领导阶级 :封建统治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6、解决方式途径: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最后废除农奴制 7、性质: 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社会性质发生 变化) 8、经过或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目的:为了维护贵族地主利益。 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 们的生活;②农奴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这块份地。 ※列宁评价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千二净 9、影响:①局限性: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②积极性:有利于资本 主义发展,加快了俄国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 大转折点。
三、苏联时期(1922——1991)
下册P7—10、P34—43、P60—63、P84—94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重点发展重工业,加 快实现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1)1928-----1937年,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2)重点-----发展重工业。 结果-----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 大为加强。 2.农业集体化 (1).目的---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2).方法----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打击富农。 (3).1937年完成。
•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
力发展商品经济,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
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苏联扩 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3.苏联成立的基础:自愿、平等。 4、成立目的: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加强团结 力量。
下册P7—10、P34—43、P60—63、P84—94
三、苏联时期(1922——1991)
1、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 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沙俄时期
• 知识链接 1、1689年,与中国清政府签署《尼布 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 约。 2、 1812年,拿破仑率军远征俄罗斯 失利,元气大伤。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从中国掠夺了 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与美国一起是第 二次鸦片战争的幕后支持者。
沙俄时期
上册P131—132
苏联的改革下册PΒιβλιοθήκη 0—62•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接替赫鲁晓夫上台的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 改革,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 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没 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 僵化。
•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先进行经济改革, 没成功,后转到政治方面,主要是由一党制变为 多党制。结果是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 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 新经济政策的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 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要不断调整 经济发展战略。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 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取得经济建设成 功;列宁具有创新精神;不同社会制度的 国家,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