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目的】、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激趣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学生活动设计】、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

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学生讨论]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一、活动目的: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我们每年在上这个课题的时候,都在假期(因为假期要补课),实验室的老师都不上班,也就不可能去实验室上,所以我们就在教室里进行。

在前一节课布置学生:以每一桌为单位,准备好蜡烛、火柴、玻璃杯,而澄清石灰水则由老师准备(要足量)。

三、活动过程1、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手中蜡烛的颜色、状态、密度和硬度∙学生讨论探究方法并实验∙小结2、点燃蜡烛“中”∙教师引导学生猜想:(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想并讨论(教师点拨:燃着时关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学生实验:(1)观察火焰;学生点燃点燃蜡烛、观察现象并回答(2)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学生讨论检验方法并按照设计方案实验: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入火焰中,一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3)燃烧后的物质可能是什么?.∙学生猜想学生讨论验证方法并实验: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另一只烧杯,滴入澄清的石灰水,将其罩在火焰上方。

观察现象并描述。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引导得出实验结论3、熄灭蜡烛“后”∙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如果一次不成功,可以多试几次)∙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描述更细致、更准确。

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经验。

四、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五、再探究教师:对于有的组在交流中提出的“异常情况”,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1、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在火焰外不同的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2、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九年级化学上册《对蜡烛及其蜡烛的》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对蜡烛及其蜡烛的》教案、教学设计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实践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蜡烛燃烧现象为切入点,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蜡烛吗?蜡烛是如何燃烧的?蜡烛的燃烧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蜡烛燃烧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燃烧过程。
(3)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蜡烛燃烧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师将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每个同学的进步,并提供个性化指导。
3.教师演示蜡烛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蜡烛燃烧时火焰的颜色、形状等。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蜡烛燃烧的本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蜡烛燃烧过程中,火焰的颜色和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b.蜡烛不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有什么区别?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家中蜡烛的燃烧现象,尝试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如火焰颜色变化、蜡烛不完全燃烧等,以此巩固课堂所学,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设计一个简单的蜡烛燃烧实验,验证蜡烛不完全燃烧与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差异。要求同学们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等,以此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蜡烛的来源和用途。

激发学生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蜡烛的来源和用途蜡烛的组成和结构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用途和重要性。

展示蜡烛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和结构。

第二章:蜡烛的组成和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组成和结构。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蜡烛的组成:蜡、芯、壳等蜡烛的结构:外壳、蜡层、烛芯等2.3 教学活动:展示蜡烛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组成和结构。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蜡烛的组成和结构,并描述其特点。

第三章:蜡烛的燃烧过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2 教学内容:蜡烛的点燃过程:点燃、熔化、蒸气形成等蜡烛的燃烧过程:火焰形成、燃烧反应等3.3 教学活动: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点燃过程和燃烧过程。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蜡烛的燃烧过程,并描述其特点。

第四章:蜡烛的燃烧特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特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蜡烛的燃烧特点:火焰颜色、烟雾产生、燃烧速度等蜡烛的燃烧影响因素:蜡烛大小、蜡烛形状等4.3 教学活动: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特点和影响因素。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蜡烛的燃烧特性,并分析其原因。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蜡烛及其燃烧的进一步探究兴趣。

5.2 教学内容: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和方向。

5.3 教学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蜡烛及其燃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进行小组分享。

邀请学生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和方向,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第六章:蜡烛的燃烧与环境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蜡烛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2 教学内容:蜡烛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烟尘等蜡烛燃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6.3 教学活动: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桐木漯学校宋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是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学生能够简单地描述所看到过的一些现象,例如蜡烛燃烧时能发光、发热,还会“流泪”等,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的看问题。

并学会观察的具体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等)。

但是学生对于怎么研究物质、主要研究物质的哪些方面、利用什么方法研究并不清楚,所以本节课要在学生几乎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认识到实验是研究物质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初步学习观察实验的方法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2.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并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后得出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的分析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填写实验报告册,并能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化学实验的简单由来并感受化学的发展;2.初步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的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水槽、小刀等。

教学内容安排:。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新部编本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墨红镇中学吕正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用品:蜡烛、烧杯、火柴、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①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②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③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④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活动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一课时)一.内容及其分析1、内容: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2、分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二.目标及其分析1. 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2、分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比较深刻的内涵。

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此项探究活动,敢于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述越详细越准确就越好;要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改进自己的短处。

教材中对这个探究活动的小结很重要,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三.教学问题及其分析(1)本探究活动,操作简单,会引起学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例如:1、对探究目的不够明确。

2、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混为一谈。

3、语言表达逻辑混乱、词不达意。

(2).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趣味性较强,较易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蜡烛燃烧的探究教案

蜡烛燃烧的探究教案

蜡烛燃烧的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蜡烛的主要成分及其燃烧的现象;(2)学会使用酒精灯、镊子、火柴等实验工具;(3)能够观察并描述蜡烛燃烧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蜡烛的主要成分及其燃烧的现象;(2)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

2. 教学难点:(1)蜡烛燃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观察和描述;(2)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镊子、火柴、蜡烛等;2. 教学材料:实验记录表、课件等;3. 安全措施: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避免火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燃烧现象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探究蜡烛的主要成分:介绍蜡烛的主要成分为石蜡,引导学生思考石蜡燃烧的过程。

3. 实验演示:使用酒精灯、镊子、火柴等实验工具,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五、课后作业1. 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3. 思考蜡烛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正确使用酒精灯、镊子、火柴等实验工具;2. 评估学生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是否准确;3. 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蜡烛燃烧过程的理解程度;4. 收集团队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团队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消防专业人士进行消防安全讲座,让学生了解蜡烛燃烧的安全知识;2. 组织学生参观蜡烛制作工厂,了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和环保要求;3. 开展家庭火灾预防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蜡烛,提高火灾防范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探究活动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一课时)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
认识。

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
受和启迪。

2、分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2、分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比较深刻的内涵。

要鼓
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此项探究活动,敢于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述越详细越准确就越好;要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改进自己的短处。

教材中对这个探究活动的小结很重要,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
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三•教学问题及其分析
(1)本探究活动,操作简单,会引起学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例如:1、对探究目的不够明确。

2、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混为一谈。

3、语言表达逻辑混乱、词不达意。

(2).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趣味性较强,较易
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但该探究活动的实验步骤较多,且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该探究活动的内容,并在家里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练习,以使学生能较顺利地进行该探究活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生可通过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来学习本课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T师生讨论T确定方案T实验探究T交流反馈T小结
(二)教学情景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说到化学实验,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化学实验室。

但是,你相信吗?现在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竟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

之后又经历了家庭个人实验室并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化学实验室。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引导学生观看课本11 页图1—6、1—7、1—8。

[ 教师活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 板书]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教师活动] 同学们,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蜡烛燃烧是同学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那么,对于该现象你们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了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等等。

下面,就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仔细观察。

[ 讲解]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并在观察中思考,然后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

比如(1)关注物质的反应前后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

(2)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如发光、发热、生成气体、沉淀等),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 教师活动] 现在,就请大家利用桌上的物品通过实验来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你可以按课本提示进行探究,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并将你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填写在学案的报告单上。

[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并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

然后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完毕后)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对蜡烛有了怎样的了解?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并板书]
1、蜡烛是一种圆柱形、质地较软、具有轻微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固体。

2、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
3、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4、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白烟,点燃这白烟,可以燃烧并再次点燃蜡烛。

[ 问题设计] :我们刚才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八、、・
[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师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13 页化学学习的特点,教师讲解并叫学生勾画。

六、本课题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的过程又是我们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的过程。

同时,它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处处留心皆学问!
七、目标检测:
1、用什么实验方法可以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八、作业布置:完成本课时学案(抽查、讲解)
九、课后反思:
探究活动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复习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见学案。

导入新课: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听、思考。

问题设计:大家知道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检测是否进行课前预习。

[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如: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或吸进空气,吸收氧气,呼出含二氧化碳量较高的空气等。

[ 教师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本操作建议来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

[ 板书]3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学生根据课本设计方案进行活动、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完毕,各小组交流实验结论及体会,并得出探究结果)
[ 教师板书]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不同。

人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则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六、本课题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气体,看来实验确实是我们探索问题的好帮手。

七、目标检测:
1、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相比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高
B、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水蒸气的含量高
C、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氧气的含量高
D、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氧气的含量低
2、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把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很快熄灭了。

据此,对呼出气
体的成分,某同学提出了下列观点:
A、认为是二氧化碳;
B、认为是氮气;
C、认为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混合物为了弄清它的真实
成分,该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
综上所述,你得出的结论是: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

八、作业布置:完成本课时学案(抽查、讲解)
九、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