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的色彩美
边城色彩语言特色分析

边城色彩语言特色分析边城色彩语言特色分析《边城》在词语运用上,力求质朴自然的同时又极富于灵活多变。
语言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个人采取的组织语言的手法,就是作家所特有和惯用的选词造句的方法,而选词造句方法则要根据思想内容的本身的要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色彩语言特色分析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边城》作于1934年,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中的名篇。
表现了作者故乡湘西古老、纯朴的民风和自然、和谐、美好的人性。
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散文化的笔法的成功运用,在艺术风格上注重灵动的色彩美,新颖灵活的变异美,富于地域色彩美感的辞格——比喻、排比。
沈从文先生以优美、清新、自然的文笔,精心描绘了一幅湘西风俗画,闪耀着一种悠久的,民族品德的光。
《边城》散发着清新、质朴、浓郁、自然的泥土气息,小说使用的高超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沈从文体”的基础。
一、灵活的色彩美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除了它的精巧构图外,色彩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印象派大师尚有句名言:“色彩是生物学的,我想说,只有它,使万物生气勃勃。
”[1]沈从文在描绘湘西地区的风光时,就十分注重色彩的调整,以他那生花的秒笔,采撷了丰繁的色彩词,把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逼真地呈现于读者的眼前: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处,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泪,近水人家多在桃花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的泥墙,乌黑的瓦,位置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在这幅清丽的自然的风景画面上,作者仅淡淡的几笔便涂上了一层清澈明浄的水的色彩。
文学语言的色彩美

,
、
。
因此 作
,
,
家 经 常 把 色 彩 描 写作 为塑 造 人物 形 象 的 一 个 重 要 手 段 比 如鲁迅先 生《祝 福 》 中描 写 年轻时 的 祥 林嫂的
:
:
“
我 已 经不 爱
你 了 的 话 以 后 内心 痛 苦 绝 望 精 神 上 受 到 致命 打
肖像
头上
匕 才
着 白 头绳 乌裙 蓝夹 袄
“ ”
.
“
,
们也 就常 常 利 用 人 物的 面 部 色 彩 变 化 来 表 现 人 物 的 心理 活 动 《 红 楼梦 》 中 描 写 刘姥 姥 向凤 姐借钱 未 语 先 红 了脸 她刚 刚 启 口 时 贾 蓉来 了 凤姐打 发 贾 蓉走
。 , ,
“
”
,
,
.
又 当 选色
,
.
”
又 据说法 国作家大仲 马写 作时 有 一 种 习
. , ,
,
,
,
月 白背心
。
,
击 的 心 情 的 表 现 这 些 复杂微妙 的 内 心 活 动通 过 色 彩 的 流 动变 化 勾 画 了 出 来
,
、
、
,
一 色 彩描 写 与 文学表现 彩笔
”
、
— 作家
. , . ,
必 须 有支 五
,
“
《 南史
,
江 淹传 》 记 载 有 一 次 江 淹 梦 见 郭璞
.
:
郭 对 他说 我有 支笔 在 你 处 多年 请 归 还
”
,
江果 然 从 怀里 拿 出一 支五 彩 笔 还给郭璞 从 此 江 淹 写 诗 绝 无 佳句 时人 谓 之 江 郎 才 尽 这 虽是 传说 但 却 道 出 了 一 个 文 学 艺 术创 作的 奥秘 作 家 必 须有 支
文学语言的色彩美

自然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千差 万别。就其存在方式而言,无外乎以形状、声音、色彩来显示 自己的形态和性质。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是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九论风雷雨电、春夏秋冬,还是大江东去、小溪蜿 蜒;无沧绝顶揽岳、壮志抒怀,还是泉打林壑、落R孤烟。,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 舟已过万重山”;或“树树皆秋色,…JIi唯落晖”、“池塘生春 草,周柳变呜禽”。这些,都表明世界的万事万物,无小眦 形、声、色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文学洋论常以“如临其境”、 “立u见其人,如闻其声”、“绘声绘色”等来评价文学形象,如 果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足指关注形象的形状和声音的 话,那么“绘声绘色”或“形形色色”则既注重形状和声音,又
作用。
文学作-锗运用语言描摹自然、社会和人生,创造l_【{如诗 如画的艺术世界。在这里.人们Ⅱ常生活中的情感和审美体 验得到了升华,普通的情感凝聚为审美的情感,日常的生活 转化为艺术的理想。作家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选取适于表 现情感的景物或生活断面,构筑感人的艺术氛同。自然、社 会和人生的形、声、色被完美地还原和展现,jE同完成文学以 情动人的使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 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昕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 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 杨柳之貌,果果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 声,嘎暧学草虫之韵。”@中国古代文学历来讲求“缘事而 发”,涛人大多感事披心,缘情沥胆,往往借“桃花之鲜”、“杨 柳之貔”、“R出之容”、“雨雪之状”、“黄呜之声”来图貌附 声、感物写气,故“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盂夏,郁脚之 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兴寄”传统和比兴手法使古典诗词能够多方面展示诗人内 心的情怀,既可移情,又可借景,于桃花、杨柳、R出、雨雪、黄 呜之处,写季节动容.四时感悟,见不借助于物之形、声、色, 而色彩在这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桃花之粉嫩、杨柳之 青青、日H{之火红、雨雪之霏霏、黄鸟之绚烂,无不显示色彩 的赏心悦目、精彩绝伦。叶燮论画与诗时说:“……尽天地万 事万物之情状者,又奠如诗。彼其山水云霞、人士男女、忧离 欢乐等类而外,更有雷鸣风动、鸟啼虫吟、歌哭言笑,凡触十 目、人于耳、会干心,宣之丁口而为言,惟诗则然,其笼万有, 析毫末,而为有情者所不能遁。”④诗歌可以无所不包、尤所 不含,远至盘古,F天,近到剪烛西窗;上可九天抚月,下亦酬 唱送别;深抒人生无限,表写稍纵即逝。世间万有皆揽于胸 中。然而,诗人缘事而发,抒写气象万千.多以感物万象,进 而图貌附声,随物写气。所以,万象之形状、声音、色彩,便成 为诗人关注的焦点,而色彩就成为天变地幻、物化景迁、lIl高 川涌、春兴秋落的关键。可以这样说,自然景色、人物形象、 生活场面,都有色彩,而描写色彩又使文学生动、具体,更寓 有生气和韵味。 文学作品往往创造、还原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世 界.留给人们情绪的体验和审美的愉悦,付诸联想、想象,幻 化为迷人的艺术境界。苏轼极为赞赏上维的诗画:“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也说:“春景则 雾锁烟笼,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
文学的语言美溶于文字中的十种美感

文学的语言美溶于文字中的十种美感文学是一门用言语艺术表现思想、情感和生活的艺术。
在文学中,语言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感,它可以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愉悦的感觉,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意境、情感和风格。
本文将探讨文学中的十种语言美。
一、音节美音节美是指一个作品中音节韵律的和谐美。
音节美是由音节的长度、重音、轻重节奏以及音节间的联系所组成。
这种美感往往可以通过韵律和韵律变化的应用来表现。
二、声音美声音美是指文学作品中音的美感,这种美感是由声音的音质和音调所组成的。
这种美感可以通过音乐、声效和朗诵等方式来表现。
三、语义美语义美是指文学作品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所产生的美感。
用一个简短的语句来描述一个复杂的事物,这种技能只能通过语义美来表达。
四、形象美形象美是指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美感,这种美感可以通过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结构来表现。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可以是具体的、象征性的或者想象力的。
五、色彩美色彩美是指文学作品中色彩的美感。
在文学中,色彩可以给读者传达一种情感、一种气氛和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常常是通过用色的描述来表现。
六、节奏美节奏美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韵律美感,其主要取决于语句、段落以及整个作品的节奏、节奏变化和节奏的连通性。
节奏美可以是快节奏的、缓慢的或者变幻莫测的。
七、图形美图形美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视觉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排版和组合可以产生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一种图形的韵律、形态和动感。
八、思维美思维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思想和思维的美感,这种美感可以通过表现作者的心理状态、思考方式和结论来表达,同时也可以通过读者的思考和理解来产生。
九、感官美感官美是指文学作品中对感官的美感体验。
这种美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以及触觉的,这种感受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来表现。
十、情感美情感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情感所产生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节和角色可以传达作者的情感、读者的情感以及全社会的情感。
情感美可以是激烈的、抒情的或者幽默的。
试论语文中的语言之美

试论语文中的语言之美内容摘要: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明净的像山间的清泉,清纯的像蓓蕾,阅读这样的篇章,自然而然的会受到语言之美的教育和熏陶。
结合教学实践从形象美、色彩美、声韵美三方面谈语文中的语言之美。
关键词:语文语言形象美色彩美声韵美美的思想情感要通过精妙的语言来表现。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
“文以载道”正是强调这一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往往只抓住词、句、段的分析与理解,而忽视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美。
而真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些什么,还要使他们理解作者是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知道悟文,在悟文过程中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更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重要体现。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语言之美。
语言美包括哪些呢?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并与语言的特性结合起来,认为语言美主要有形象美、色彩美、声韵美。
一、语言的形象美。
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
所谓形象美,是说美总是显现为生动、具体,为人的感官所接受、反映和感知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感性形象。
它可以借助多种形象化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更好地表情达意,给人以形象生动之美感。
如《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月下荷花特有的风姿。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的若有若无。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于和花上”,唤起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笼罩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所独具的明艳,亮丽的风采和薄雾中的荷花所特有的朦胧,迷离的神韵。
读过《红楼梦》的人一定对黛玉初进贾府所见宝玉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目真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浅议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有言 : “ 一切景语皆 隋语。”美 国学者 阿思海姆在 他的“ 色彩论 ” 中说 : Βιβλιοθήκη 色 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 。” 诗
人 闻一 多曾在《 色彩》 一诗 中写道 : “ 红给了我热情 , /黄教给我
忠义 , /蓝教 我 以高 洁 , /粉 红赐 我 以希 望 , /灰 白赠我 以悲 哀” , 这也是对色彩的表情性质 的表述。鉴于色彩本 身所具有 的
说结尾 的阴晦 、 沉重 的氛 围形成 了鲜明的对 比。在诗歌 中, 为了 表 现一种蓬勃 、 热烈 的氛 围 , 诗人 常将 红色 同绿色相互 映衬 , 相 互对照 , 构成富有情调 的和谐画面 。
3 . 色 彩 可 以抒 发情 感
毛泽东《 沁园春 ・ 雪》 中的“ 须晴 日, 看红装素裹 , 分外妖娆” ,
子乱蓬蓬 、 花 白” , 说明孔 乙己年 纪已大 , 处于风烛残年 , 精神 萎 表情性能 ,文学作品中色彩 的选择都有个人的感情 在其 中。愉
忧郁 的情绪 则常表现为 靡不振。寥寥几 句 , 鲁迅先生就勾画出了一个穷 困不堪 、 好逸恶 快 的心情常 和优美 的色调联系在一起 ,
劳、 遭 受欺 凌 、 迂腐可怜 、 身份 十分特殊 的形象 。再如描写孔 乙 己为 自己辩解“ 窃书不能算偷 ” 时 的外貌 : “ 孔乙 己便涨红 了脸 , 融于羞愧与难堪之中 , 使其显得更 加可笑 而可悲 。小说 的最后 ,
、
色 彩 是 文 学 作 品 产 生视 觉 美 的前 提 , 它可 以状 物 、 绘景、
写人 。 形成“ 象” 色彩是最易进入感官的内容 , 尤其是对于眼睛来说 , 具有某 种 吸引力 , 起着“ 诱饵” 的作用 。有 了色彩 , 文学作 品也就有 了图 画美 、 视觉美 。 1 . 以色彩状物 , 生动逼真 色彩本是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 ,大 自然 的每一种事物 都有色彩 的变化 , 有 了色彩 的参与 , 万事 万物才鲜活 了起来 。
【诗的语言】(三)形象性之“色彩美”

【诗的语言】(三)形象性之“色彩美”诗歌的艺术语言当以意、神、色为主要,诗在情感的策动、韵味的摇曳下,配上美丽多姿的色彩,晃若置入了人间仙境。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组合出的明丽色彩,点缀得恰到好处。
又如《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黑黝黝的云雾,橙黄色的渔火,再涂上一层想象中的“红”色,这样的景象,你能领会吗?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里碧绿莲叶中的荷花,更显得“万绿丛中一点红”!许是各人欣赏的不同吧,我比较喜欢的是“诗情画意”的诗,那种既动情,又有画意,有动有静、意象连绵、耐人寻味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这里我说的“诗情画意”,就是诗中所蕴涵的情趣,能让人遐想,体会到美或为其情境所动。
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这里说的“诗情画意”,是许多诗人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
以精炼展示富有意象的画面,是中国诗歌最值得称赞的一种艺术空间。
但要注意:诗之与绘画的区别在于:诗以语言间接反映色彩,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示画面。
诗人对色彩的敏感并不亚于画家,只是因为诗家在对色彩的反映上是通过精炼的文字来反映而已。
读者只要接触到作者所描绘形象的语言,从中感受其表达的境界,借助想象和联想,自然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感受不是单纯的景物,它夹杂着情感,体现的是作者的一种思想。
所以在品读这类诗歌时,能置身在其中的人,画意的感觉也是很好的人。
所以,我们在欣赏和创作诗歌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画意的培养。
我们举例说明: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相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大家体会一下:色彩本身就是美的,世界的精彩其实缘于色彩,诗歌的美当然也应缘于色彩。
3.《语言文字应用》6-3浓妆淡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课题链接 语言表达的色彩调配 语言的色彩是指语言所带有的感性上的表达色彩,它是指 词语所反映出来的感情上、形象上或语体风格上的一些特点。
这些不同的感性特点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有不同的修辞作用。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1.感情色彩的调配 感情色彩鲜明,是使语言生动优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 指所选用的词语能够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喜怒、扬抑、荣辱等 感情,使语言富有感染力。要调配好词语的感情色彩,首先要
开卷有益
语言只有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在一定的言语作品中,才
可能成为审美对象。作为一种体系或系统而存在的 “ 语言 ” , 无所谓美不美。有人说,汉语是优美的,或者说,汉语是世界
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这样的说法不妥当。各种语言为构成言
语美提供的条件可以不同,因为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因 此不能说哪种语言比哪种语言优美。无论哪种语言,都可以在 运用中体现出言语的美。
周华,5月18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解析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便条的修改,加强学生对
语句色彩义的理解和掌握。这个 “ 便条 ” 有三个毛病:一是语
人追逐某些东西,是贬义词,用于形容艺术爱好者对齐白石国 画的热爱,感情色彩同样有失妥当。 答案 D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