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它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动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图形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难点: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教学准备:用木条订成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框架,小棒、钉子板、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一)、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1、老师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框架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了,因为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在黑板右上角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2、问:同学们平时见过平行四边形吗?请举例来说、(有一种防盗网上的图形、篱笆上的图形,有的编织图案)3、动手操作,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分组操作探究师:第一组:量一量平行四边形各边的长度。
第二组:用小棒搭平行四边形。
学生的操作,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
4、各组汇报探究结果,互相评价。
5、画平行四边形师: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你最喜欢的平行四边形。
6、。
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老师又一次演示长方形活动框架)(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四条边且对边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必须是直角)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习三十九第2题,指生订正并说出理由。
1、判断题:(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相等,这个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对边相等的四边形都是长方形。
()(5)有个四边形,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就是长方形。
()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导学案第【1】篇〗《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6页的教内容,教学梯形的认识和给梯形画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和垂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将为后面继续学习梯形的面积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学具(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直钝各一、近似等腰梯形)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游戏激趣。
教师: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
这是一个四边形,可是它被数学书盖住了。
(1)能猜出来吗?不可能是哪个四边形?(2)现在呢?不可能是哪个图形?(3)到底是什么图形?这个四边形大家认识吗?2.引入课题。
教师:梯形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前面认识过的四边形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梯形的认识。
2.【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在比较中既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有意识地渗透了梯形与其他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整体建构四边形知识网络,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做了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认识梯形的特征。
(1)感知梯形。
①你在生活中见过梯形吗?让学生先说一说。
②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实物,找一找哪儿有梯形?课件出示后随着学生的回答逐步隐去情境图,抽象出梯形几何图形。
(2)探究梯形的特征。
①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这么多的梯形,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②出示准备好的小练习。
要求:根据第一组图独立研究梯形有哪些共同特征?根据你们的发现找出第二组图中具备上述特征的图形。
1.4 练习课(导学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1.4 练习课(导学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练习。
2.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练习(1)基本练习教师设计一些基本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的难度要适中,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2)提高练习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提高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题目的难度要稍高,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题目的难度要较大,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
4.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资源1. 课本。
2. 练习题。
3. 教学课件。
七、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进度本节课为第1课时,共计1课时。
九、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巩固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十、教学建议1. 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确保练习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案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单元概述一、单元学习目标:1.在认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的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二、单元学习重点1、亿以内数的读写;2、亿以内数的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3、亿以内的数求近似数。
三、单元学习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四、单元学习内容及前后联系:1.本单元学习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亿以内数的读写(例2、例3);亿以内数大小的比较(例4)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例5)非整万的数求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例6)数的产生及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及读写法(21、22页例1、例2、例3);计算工具的认识(23、24、25页内容)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26、27页例1、例2)。
2.知识前后联系:已学过的相关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读、写;万以内数的认、读、写。
后续学习相关内容:求积、商的近似数。
五、本单元学习时间15课时六、学习用具计数器、计算器七:课型说明例1:结合教材和已有的实践经验以自主探究为主例2、例3: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相结合进行学习例4:以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例5、例6:以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亿以上数的认识及读写法(21、22页例1、例2、例3)结合教材和已有的实践经验以自主探究为主计算工具的认识(23、24、25页内容)结合教材和已有的实践经验以自主探究为主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26、27页例1、例2)结合教材和已有的实践经验以自主探究为主附:本单元学案9课,仅供参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导学案第【1】篇〗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本第47页的例1【课程标准描述】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理解并说出每一步算理,提高类比迁移能力。
2.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评价活动方案】1.通过说每一步的算理,和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的道理,以及改错练习,评价目标1。
2.通过自主尝试竖式计算以及学习检测,评价目标2。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出示问题:李叔叔在哈尔滨工作,过中秋节了,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决定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回北京老家一趟,他买了12斤月饼,每斤45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李叔叔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1)引导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3)全班列式计算,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其计算过程。
1 2× 4 56 04 85 4 0提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思考:这里的48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二、导入新知出示问题:在回老家的时侯,李叔叔为了节约钱,决定不坐飞机,坐火车,当他到家时,他算了算,从哈尔滨到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
那你们帮李叔叔算一算从哈尔滨到北京有多少千米?(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45×12)(2)学生说说怎么计算(揭示课题,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三、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1.估算提问:那你认为哈尔滨距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现在同学们来估算一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新民学校何婧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51 页例 3 及“做一做〞学习目标: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发觉过程.2、尝试用简洁的言语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学习重点:探究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能用简洁的言语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打算:课本第51页例3教学挂图学习过程:一、激趣定标:1、游戏导入,提出问题师: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你能把青蛙的外貌给大家描述一下吗?生:师:今天我们就以青蛙为题作一个游戏-------“对对子〞。
问:5只青蛙有几条腿,你是怎么想的?生:〔1〕4×5=〔〕10只青蛙呢?20只呢?生:〔2〕4×10=〔〕〔3〕4×20=〔〕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觉了什么?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3、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二、自学互动,发觉规律。
出示课本第51页例3教学主题图〔一〕探究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出示第—组数〔1〕6╳2= 12〔2〕6╳20=120〔3〕6╳200=1200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商量从这里你发觉了什么规律?〔生自由致辞〕2、你能把发觉的规律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小结: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
〔二〕探究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出示第二组数3、让学生依据上面找规律的方法,找找这组数中又有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商量。
小结: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
三、适时点拨:4、概括规律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0除外〕,积也乘或〔0除外〕。
〔师生齐读〕师:刚刚通过观察研究我们得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用处呢?生:四、测评训练:课本第51页“做一做〞1、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12X3= 48X5= 8X50=120X3= 48X50= 8X25=120X30= 48X500= 4X50=学生独立完成后同组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通过这节课你们探究出了一条什么规律请你跟大家一起分享你发觉规律的经验和乐趣。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1单元四则运算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教材2、3页例1,练习一1~5题。
学习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应用。
学习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导学流程定向自学1、复习铺垫:加减5分钟口算。
2、自学例1理解加法的意义。
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加法的意义。
3、理解减法的意义。
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根据线段图写出减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减法的意义。
合作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观察以上三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
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的结论是:【和=()+()加数=()-()】【被减数=()+()减数=()-()】展示反馈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1~5题拓展提升猜猜我是几?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教科书5—6页例2、3与“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
学习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推理、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4)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5)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设计(6)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设计(7)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8)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9)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10)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11)练习题(12)一、比较大小(12分)72108 ○1357900 617000 ○62万10110 ○9999 4762504 ○4762513 四万万○九百九十万89001 ○89101二、读出下面各数。
(12分)708500 读作:70000508 读作:100090009 读作:5060032 读作:三、写出下面各数。
(12分)五十六万零五十六写作:七亿七千零一万零八百写作:四百七十八万九千零六写作:一亿零二万零三写作四、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 22500000 = 2) 10110000 =3) 72400000 = 4) 52000000 =5) 90600000 = 6)87600000 =7) 2175600 ≈()万 8) 785000 ≈9) 734000 ≈ 10) 620000 ≈练习题(13)1、读出下面各数。
2356000000 读作23009800000 读作230000000 读作350098 读作2、写出下面各数。
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四百五十万三千零九写作六亿零七十写作二十五万零三十写作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7000000000 378000000000 8000000000 12000000004、把下面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值。
2409678900 358230000 23008978000 265300600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14)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15)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16-17)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2.说出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角()角()角()角3.填一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元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2)
班级 姓名
评价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3)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4)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5、6)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数的产生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3、要求学生画一条射线和一条直线。
4、线段(注意线段的端点、方向,长度)
5、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并分别画出2条以上的直线、射线和线段。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画直线、射线和线段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友情提示:画射线的方法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名称端点方向长度图例
直线
射线
线段
三、认识角
1、角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3、角的画法:在练习本上练习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
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
用∠1表示。
四、过关检测:
1、p36页做一做
2、p39页练习四第1、2题
3、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条射线、线段和直线?
直线()条射线()条线段()条
4、把5厘米长的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课题:角的度量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角的分类和画法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口算乘法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笔算乘法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笔算乘法的练习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乘法估算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课题:练习课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