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

合集下载

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

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

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作者:暂无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4年第1期糖尿病患者生活中想要更好的管理病情,最关键的是做好自我血糖的监测工作。

一方面,自我监测能够及时掌握血糖的变化,更好的阻止并发症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出现低血糖的危险。

血糖监测是维持良好血糖的必要工具,任何一种治疗计划都必须有监测的指标来获知成效,血糖监测是最直接的指标。

经常的血糖监测除了可以避免高血糖带来的问题外,还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有规律地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有助于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为医护人员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但是,且不论是那些刚起病的新糖友们,即便是很多老糖友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医生通常会要求病人每周测几个空腹血糖、几个餐后血糖来观察自己的血糖情况,那么究竟是哪一个更为重要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是指8小时以上没有进食而测得的血糖值。

而吃过早饭,到午饭前胃已排空时的血糖不能视作空腹血糖,只能称为餐前血糖。

同理,晚餐前血糖也不能当作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进餐第一口计时间,进食后2小时测得的血糖。

空腹血糖作为一天中血糖变化的起点,与餐后血糖关系密切。

空腹血糖对于餐后血糖水平和餐后血糖的漂移程度具有预测作用。

但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有关,监测餐后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血糖控制状况,另一方面,对于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不同种族的糖尿病患者,其高血糖的表现类型不同。

来自我国人群的研究发现,在糖尿病的早期,往往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大多可以在正常范围。

此外,中国人的饮食结构特点是以米、面为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因而更易出现餐后高血糖。

可见,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在血糖监测中具有同等地位。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区别和意义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的临床表现,只要空腹血糖大于7毫摩尔/升,或餐后血糖大于1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只要空腹或餐后血糖证实达到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接受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红蛋白检测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57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及6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B组和C组,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A组空腹血糖为(8.02±0.75)mmol/L,C组空腹血糖为(5.15±0.34)mmol/L,B组空腹血糖为(6.58±0.49)mmol/L。

A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C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项指标联合应用对糖尿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采取其中任何一项指标检测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的方法应用于糖尿病诊断中,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受到遗传、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引起血糖异常升高,并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对人体的器官、血管、神经造成损伤。

目前糖尿病无法彻底根治,但可以通过血糖控制,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疾病的危害性。

因此,及早诊断、治疗是改善糖尿病预后的关键。

然而糖尿病难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作出诊断,需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和生化指标检测方可确诊。

临床常通过对空腹血糖的检测来了解机体血糖水平,以FPG=7.0 mmol/L作为标准进行判断。

但是在糖尿病前期,患者存在胰岛素和葡萄糖调节异常,属于空腹血糖受损,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所以仅根据FPG水平对糖尿病的发生做出诊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

为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还需对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患者的血糖水平,从中了解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状态,FPG、2hPG以及HbA1c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判断糖尿病发生的重要依据[2]。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评估价值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评估价值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评估价值摘要:目的:研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评估中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价值。

方法:择选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FBG、PBG2h、HbA1c检测,之后再进行眼底检查,将其中眼底正常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2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比较2组FBG、PBG2h、HbA1c水平。

结果:两组FBG水平比较,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HbA1c、PBG2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FBG、PBG2h水平关键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评估糖尿病是严重威胁大众健康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为多见,以前,糖尿病以老年人为主,而如今,糖尿病越来越倾向于中青年人群,作为终身性疾病之一,目前西医并无彻底的根治方法,经过规范用药、运动、饮食控制可将指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减少疾病对指标的影响[1]。

糖尿病虽然表现为机体血糖升高,但其危害主要来自各类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等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就是糖尿病眼病最常见的症状,而很多DR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可通过早期筛查来提高DR的检出率,而筛查过程中对筛查方法的选择比较高。

临床上可通过双眼免散瞳眼底照相筛查评价患者的眼底情况,但如何预防和监测DR的危害就非常重要了[2]。

本研究探讨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DR之间的关系,并对糖尿病患者DR风险进行评估,现就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进行眼底检查,将其中56例未发生DR的患者作为本研究对照组,将其中24例发生DR的患者作为本研究观察组。

二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

二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

二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是维持健康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以下是对二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的详细说明: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禁食8-10小时后的血糖水平。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0-100毫克/分升(mg/dl)或3.9-6.0毫摩尔/升(mmol/L)之间。

如果空腹血糖持续高于126毫克/分升(7.0毫摩尔/升),则可能患有糖尿病。

2.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是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40毫克/分升(7.8毫摩尔/升)以下。

如果餐后血糖持续高于200毫克/分升(11.1毫摩尔/升),可能提示存在并发症的风险。

3.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持续高于9%,可能提示存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4.无明显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

二型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尿常规检查中酮体阴性,以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5.无严重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出现心悸、出汗、头晕等症状。

二型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避免出现严重低血糖反应。

总的来说,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患者应保持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长期的健康状况。

糖尿病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统计图坐标图

糖尿病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统计图坐标图

4.5
5
14
15
12
13
10
11
9.5
5.5
6.5
7.5
6
7
8
8.5
9
4
4.5
7
2014年餐后2小时血糖统计图( 月 日—— 月 日)
6.5
6
5.5
5
13
12.5
12
11.5
15
14.5
14
13.5
11
10.5
10
9.5
4
9
8.5
8
7.5
分析说明:
1、本人初患糖尿病,以上是本人对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统计图(坐标图)。

空腹每天测量一次;餐后2小时血糖每周测2天(周三和周六),分别是早餐后2小时,中餐后2小时,晚餐后2小时。

(中晚餐分别打16个单位胰岛素)
2、上面2张表格是本人花了4个多小时做成的,用于统计自己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3、表的制作依据是:空腹6.1-6.9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7.8-11糖耐量受损,可通过控制饮食和锻炼恢复;空腹大于7.8,餐后2小时大于11.1就是糖尿病。

4、从图上看,本人空腹血糖坐标图折线多数分布在“空腹血糖受损”区域,就是分布在正常区域的部分,也是在正常区域的高值附近;本人的餐后2小时血糖坐标图折线基本分布在“糖耐量受损”区域。

根据规则,一目了然的可以看出,(如果不是打胰岛素)本人是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注意饮食控制和加强锻炼可以恢复到正常。

5、花的时间太多了,故下载要的分多。

20分。

6、如下不了,可以到淘宝搜索“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统计图坐标图”即可。

糖耐餐二标准

糖耐餐二标准

糖耐餐二标准
糖耐餐二一般是指糖耐量试验中的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参考值,其标准根据个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对于普通人,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标准在3.9~7.8mmol/L之间。

如果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小于7.8mmol/L,通常认为是正常的。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糖耐餐二的标准可能高于正常值。

一般情况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如果在7.8~11.1mmol/L之间,则可以诊断为糖耐量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判断,需要综合考虑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值。

如果空腹血糖或餐后两小时血糖的任何一个值超过了正常范围,都可以考虑为糖代谢异常。

此外,糖耐量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指标,但对于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想要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可以进行糖耐量试验。

如果是普通餐后的血糖,受进食量和进食时食物种类的影响,波动比较大,不能用来诊断糖耐量异常。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标准应参考医生给出的诊断意见。

正常人的血糖标准

正常人的血糖标准

正常人的血糖标准正常人的血糖标准是指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范围。

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是指人体在8小时未进食的情况下测得的血糖水平,其正常范围一般为3.9-6.1mmol/L。

在进食后2小时内测得的餐后血糖水平,正常范围应该在3.9-7.8mmol/L之间。

除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血糖标准。

比如,运动前和运动后的血糖水平,应该在4.4-7.0mmol/L之间;睡前的血糖水平,应该在3.9-6.1mmol/L之间。

这些血糖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监测人体内葡萄糖的浓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血糖的异常水平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空腹血糖过高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而餐后血糖过高则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另外,长期的血糖异常还可能会对眼睛、肾脏、神经系统等器官造成损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饮食是维持血糖稳定的关键。

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控制饮食总量,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其次,适量运动也是维持血糖稳定的重要手段。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内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降低血糖水平。

最后,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来说,及时监测血糖水平,调整药物治疗和饮食运动,对于控制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总之,了解正常人的血糖标准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定期的监测,可以帮助我们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的健康。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自己的血糖健康,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迎接健康美好的生活。

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2

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2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 • FPG: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的血 糖。一般指过夜空腹血糖。 • FPG与空腹(基础)胰岛素分泌、各种 拮抗激素的水平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 性有关。 • 基础血糖是指食物吸收、处理完毕后的 血糖水平。
餐后2h血糖 (2h-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PPG)
OGTT适应症
• 年龄在45岁以上,合并肥胖或超重者; • 有DM家族史者; • 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痛风、冠心病、 中风等病史者; • 有分娩过巨大儿史者; • FPG超过5.6mmol/L(合并IFG)者; • 有妊娠DM史的妇女。
OGTT的注意事项
• 试验前3天内不应过分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 入量,并禁食刺激性食物; • 试验前禁食10~16小时,试验前休息半小时; • 试验前应排除其他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 如内分泌疾病、应激等; • 试验前应禁用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 水杨酸制剂、口服避孕药等至少3~7天; • 试验中气温炎热时,应及时分离样本血浆 于冰箱冷藏暂时保存或直接测定(2h内)。
以OGTT2h血糖≥7.8mmol/L(≤11.1mmol/L)为IGR 诊断的标准
ROC曲线对应敏感性\特异性最理想的FPG分割点: 国内资料: 自然人群: 5.2~5.3mmol/L
高危人群: 5.6mmol/L
国内相关研究
• 国内贾伟平等从MS流行病学资料中,选取无DM病史的人群, 共5268例,以FPG与糖负荷后2hPPG ≧11.1 mmol/L对DM的诊 断率进行评价,旨在确定做OGTT的最佳FPG临界点。结果: 1. 当FPG ≧5.4 mmol/L时,预测单纯2hPPG升高型DM具有较好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对FPG 5.4~6.1 mmol/L的人群实施OGTT,每21人即可检出1 例DM,而对FPG <5.4mmol/L人群进行OGTT,每135人才可检 出1例DM。 • 研究结果提示:可以将FPG5.4~ <7.0mmol/L作为适合的OGTT 筛查人群,这具有筛查面小、花费少及提高DM检出率的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