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探讨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的临床观察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的临床观察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
方法:对2000年2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40例(40眼)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生原因:滤过过强32眼,滤过泡渗漏4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1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眼,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眼。
其中6眼需手术治疗,34眼保守治疗,经对症治疗后,前房均恢复正常。
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较常见,大部分经非手术治疗可恢复正常,及时适当的手术治疗亦是治疗的关键。
标签: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浅前房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5-0129-01现今多应用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疾病进行治疗,但此手术常会出现浅前房的并发症[1-3]。
此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地进行治疗,会致使患者出现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白内障、虹膜周边前后粘连、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危重疾病,故早期找出发生此并发症的原因并给予对症治疗,非常重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40眼)术后浅前房患者中,男16例(16眼),女24例(24眼),年龄45~80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5例(35眼),开角型青光眼3例(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例(2眼)。
术前所有患者均局部或全身用药降眼压,局部滴用消炎眼药水3 d,对患者的眼压进行控制,应控制在<20 mm Hg。
40例患者都实施了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
1.2浅前房分级标准浅前房按Spaeth[4]分类法分为Ⅰ度:周边部虹膜与角膜内皮相触,中央前房存在;Ⅱ度:除瞳孔区外,全部虹膜与角膜内皮相触;Ⅲ度:所有前房均消失,晶状体虹膜全部与角膜内皮紧贴。
1.3方法1.3.1保守治疗常规1%阿托品眼液与美多丽眼液交替滴眼至瞳孔散大,典必殊眼液,瞳孔散不开者,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
高眼压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静滴或醋氮酰胺口服。
滤过过强,结膜渗漏给予上睑放置棉球加压包扎。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浅前房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

睡 眠后不 自主揉搓术 眼 ,造成结膜裂开或缝线脱 落而发生浅 前房 。嘱患 者减 少眼球运动 ,定时观察包扎有无移位 及疼痛 性质 , 并报告 医生及 时处理 。
1 临床 资 料
11 一般 资料 . 本组 患者行小 梁切 除术后 出现 浅前房 3 例 2
2 用药护理 合 理使用睫状肌麻痹剂 。 . 4 当多次 滴用阿托品
吴 莲 英
( 西壮族 自治 区人 民 医院 , 西 南 宁 广 广
关键词 :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 浅前房 ; 护理
中 图 分 ) 3 0 1
.
文 章 编 号 :0 8 7 8 ( 0 10 — 0 0 0 10 — 4 6 2 1 )3 0 9 — 2
青 光眼是致盲率很高的常见病 ,较 为成 功的手术方法是
小梁切 除术 。 浅前房是小 梁切 除术后早期常见 的并发症 , 长时
障碍生活行 动极 其不便 ,护理人员应给患者创造 安全舒适的 病 区环境 , 耐心介绍病 房设 施 , 把生活用 品放在伸 手可及 的地 方 , 告知呼 叫器 的使 用方 法 , 并 及时 给予帮助 。为避免患者坠
本组术后 出现浅 前房3 1 , 81 发生率 为2 . % 及患者 的年 龄身体状况控制滴速 和剂量 。 1  ̄ 65 7
( 813 。按S at分类法分 为 : 3 /4 ) pe h I 度浅前 房 ( 角膜与周 边虹膜 25 出院指导 .
接触 , 中央前房形成 )3 (9 ) I度浅前房 ( 2 例 2 眼 ;I 除瞳孔 区前房 是患者 出院后继 续接受治疗 的前提 和保证 。指导 患者按时复 存 在外 , 角膜 内皮与虹膜 均接触 )例 (眼 ) Ⅲ度浅前房 ( 7 7 ; 整个 诊 , 期测量眼压 , 定 如眼部有不适感及时就诊 , 随时了解病情 , 虹膜 面和 晶状体前囊均与角膜 内皮接触 )例( 眼 ) 眼于术 从而达到巩 固手 术疗效的 目的。教会患者学会 自我控 制 ,个 2 2 。1 3 后 第6 天出现恶性青光眼 , 经处理 , 前房形成 良好 , 于术后第2 月 内避免重体力 劳动和强度大 的活动 , 2 教会滴 眼药水方法 。 一 天再次 出现 Ⅲ度 浅前 房 ; 其余 均发生在 1 7d ~ 。浅前 房 出现 的 络 膜脱离31, 1 恶性青光 眼1 。 1  ̄ 眼 这些病例 除1 眼恶性青 光眼是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分析与处理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分析与处理【关键词】青光眼术后浅前房青光眼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措施之一,而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48%~70% [1]。
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导致角膜水肿、周边虹膜前粘连、黄斑囊样水肿、并发性白内障及青光眼手术失败甚至丧失视功能等严重后果。
为了正确掌握和处理浅前房,本次研究结合近5年来的临床资料,总结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原因及处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3 年6月至2008 年6 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175 例青光眼。
其中男性60 例,女性115 例。
年龄23~91岁,平均年龄(53.43±13.50)岁。
共有153 例(196 眼) 施行了抗青光眼手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39 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1眼、开角型青光眼11 眼、继发性青光眼15 眼。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药物基本控制眼压的情况下行显微手术。
166 眼行小梁切除术,其中134 眼为常规小梁切除术、21 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1 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30 眼行周边虹膜切除术。
1.3 浅前房分级标准按Spaeth 分级法[2] 分级:浅Ⅰ度: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Ⅱ度:除瞳孔区外,全部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浅Ⅲ度:前房消失,晶状体前囊和全部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2 结果2.1 浅前房发生情况153 例196眼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51 例69 眼,发生率为35.20%。
51例( 69 眼) 中,浅Ⅰ度40 眼( 57.97%),浅Ⅱ度25 眼(36.23%) ,浅Ⅲ度4眼(5.80%) 。
除1 眼为恶性青光眼,眼压升高外,其余均为低眼压性浅前房。
2.2 浅前房发生原因69 眼浅前房中,60 眼是发生在常规小梁切除术后,9眼术中应用了丝裂霉素C。
房水引流过畅52 眼(75.36%)、脉络膜脱离13 眼(18.84%)、结膜瓣漏3 眼(4.35%) 、恶性青光眼1 眼(1.45%)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研究

察 2周 。 Ⅱ级 浅前 房 , 切 观察 角膜 情 况 , 密 角膜 清
亮 可保 守治疗 2周 ; 现角膜水 肿 、 发 混浊 , 即手术 立
生 理盐水恢 复前 房 。穹 窿部 球 结 膜下 注 射 妥 布霉 素 2万 u和地塞米 松 25 g单 眼包扎 。术后 每天 .m ,
裂 隙灯 下 检查滤过 泡 、 角膜 、 房 深度 、 前 晶状 体 等 ,
(38 % ) 以滤 过 过 强 者 最 多 , 络 膜 脱 离 其 1.0 。 脉
次 , 性青 光眼最 少 。 恶
线 行可 调整缝 线 2针 , 形成 密 闭 缝合 , 可调 整 缝线
在 术后 1 3 d拆 除 , ~0 结膜 缝合 , 术毕从 穿刺 口注入
2 3 浅前房 的治 疗 I 浅前 房 , 保 守治 疗 观 . 级 可
故应及 时识 别 。
1 临床资料
1 1 一 般 资 料 行 青 光 跟小 梁 切 除 术 共 8 . 6例
(3眼 )男 2 9 , 1例 , 6 女 5例 , 龄 3 年 7—7 9岁 , 均 平
4. 6 8岁 。其 中急性 闭角型 青 光 眼 5 0眼 , 性 闭角 慢 型青 光 眼 2 1眼 , 角型青 光眼 1 开 7眼 。继发性 青光 眼 5眼 , 患者一 般情 况好 , 前血 压正常 , 术 空腹 血糖 <m oL 8 m l 。发生术 后 浅前房 2 / 8例 ( 9眼) 2 。 12 方 法 . 所 有 患 者 术 前 均 予抗 生 素 及 激 素 抗
・
54・ 0
浙江临床医学 2 1 0 0年 5月第 l 2卷第 期
青光 眼 小梁 切除 术 后 浅 前房 的 临床 研 究
解 玉英 绳 月 华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213例(250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21.2%。
其中房水滤过过畅30眼(56.6%),睫状体脉络膜脱离12眼(22.6%), 结膜瓣渗漏9眼(17.0%),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2眼(3.8%)。
大部分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保守治疗效果显著,少数需手术治疗。
【关键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浅前房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手术方法,浅前房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可导致一系列眼部病变,甚至导致手术失败。
我们回顾分析了213例(250眼)各类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以期能更好地防治这一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3月到2010年3月共收治213例(250眼)青光眼患者,其中男90例(108眼),女123例(142眼);年龄18~78岁,平均(56.0 ±2. 5)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0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7眼,开角型青光眼42眼,继发性青光眼18眼。
1.2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应用局部和/(或)全身降眼压药物将眼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行常规小梁切除术。
术后予散瞳、局部及全身激素治疗。
术后每天查滤过泡、前房、瞳孔、眼底、眼压等情况,必要时做Seidel试验、B超等检查。
对各种术后浅前房先采取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1.3 浅前房诊断标准按Spaeth[1]分类为浅Ⅰ度: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Ⅱ度:除瞳孔区的晶体前囊未与角膜接触外,其余整个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浅Ⅲ度:前房消失,整个虹膜面与晶体前囊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术后浅前房是指术后第1天未形成前房或形成后数天内又消失者[2]。
2 结果250眼中53眼发生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21.2%。
青光眼小粱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处理论文

青光眼小粱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124例(147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结果:124例(147眼)出现浅前房28例(33眼),主要原因为房水滤过过强(60.61%),结膜切口渗漏(30.30%),脉络膜脱离(6.06%),恶性青光眼(3.03%)。
采用保守治疗前房均形成。
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为滤过过强、结膜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病因作出相应处理,促使前房形成。
关键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浅前房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的常见致盲眼病,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措施之一,而小梁切除术是抗青光眼手术中最常用的术式,浅前房又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将会出现角膜内皮损伤、虹膜前后其他、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
青光眼住院患者中行小梁切除术124例(147眼),其中28例(33眼)发生术后浅前房,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124例(147眼),男51例(58眼),女73例(89眼);年龄41~75岁,平均57.36岁;其中急性闭角性青光眼88例(98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21例(34眼),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9例(9眼),各种原因继发性青光眼6例(6眼)。
手术方法:0.4%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麻3次,2%利多卡因针3ml行球后阻滞麻醉,在显微镜下做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止血锤烧灼止血,做约4mm×4mm大小1/3~1/2厚的板层巩膜瓣,前房穿刺,缓慢放出房水,于巩膜瓣下切除约1mm×2mm的小梁组织及对应虹膜根部组织,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巩膜瓣两角各1针,再严密缝合结膜瓣,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针2万u和地塞米松针2.5mg,包扎术眼。
浅前房类型:以spaeth分类方法评价前房深度[1]:①浅ⅰ级(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23例(28眼);②浅ⅱ级:(全部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仅瞳孔区晶体与角膜之间存在间隙)4例(4眼);③浅ⅲ级:(虹膜及晶体全部与角膜内皮接触,前房全部消失)1例(1眼)。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探讨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探讨作者:张立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目的讨论青光眼滤过术后影响浅前房形成的原因及临床上对其的处理方法。
方法对本院从2008年08月-2009年08月期间共收治的305例青光眼住院患者采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分析并总结患者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结果共有408只眼进行了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其中86只眼出现浅前房,发生率为21.08%。
其中滤过过畅28只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6只眼、结膜瓣渗漏18只眼、恶性青光眼9只眼、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4只眼、脉络膜上腔出血1只眼;其中63只眼即可通过保守治疗就能恢复。
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患者发生浅前房的原因一般是结膜瓣渗漏、房水滤过过畅等,且大部分的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法来治愈。
【关键词】青光眼;浅前房;术后并发症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且长期或严重的浅前房会致使抗青光眼手术失败,甚至导致眼内组织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视觉功能等。
本文回顾了本院一组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资料,探讨并总结了浅前房的临床现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08年08月至2009年09月在我院青光眼组共收治的青光眼305例患者采取滤过性手术后并住院恢复,305例患者408只眼,其中76例86只眼术后发生浅前房,右眼44只,左眼42只;男性患者40人46只眼,女性患者36人40只眼。
1.2研究方法在305例患者408只眼中分别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别采取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MMC、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ECCE+IOL,+小梁切除术)。
其中发生浅前房的86只眼中所进行的手术方法分别为:小梁切除术治疗了14只眼,小梁切除术+MMC治疗了89只眼,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ECCE+IOL+小梁切除术)治疗了7只眼。
术后,医护人员每天按常规条件给予患者点必舒、米多林。
2结果2.1浅前房的发生状况408只眼术后发生浅前房86只眼,患者中发生浅前房的发生率为21.08%。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和处理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和处理  目的寻找并分析抗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的有效措施。
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72例97眼的病例,对34眼术后出现浅前房原因的分析和处理情况,如用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预后观察。
结果做到对原因的正确分析,及时处理。
34眼术后浅前房中,6眼行手术加药物治疗以及其他眼例非手术的保守治疗,均受到明显效果。
结论只要对浅前房发生原因的正确分析加上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可以治愈,并可以控制浅前房的发生率,是病人少受痛苦。
标签: 青光眼滤过手术浅前房原因处理青光眼滤过手术(小梁切除)后发生的浅前房并发症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由它引起的后果,如:晶状体混浊影响术后视力,虹膜前、后粘连、角膜混浊、水肿,甚至是失代偿等等。
认真分析浅前房的原因和及时正确的处理,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将我院两年住院的青光眼72例97眼滤过术后的34眼出现浅前房情况做一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所报告的72例97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的病例全为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病人。
年龄42~74岁,平均58岁。
男性32例41眼、女性40例56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8例4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33眼;开角型青光眼9例15眼。
术前眼部情况:所有病例术前均使用单一或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及缩瞳剂,及后、所有病例术前均使用单一或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皮质类固醇药物视眼部病情而定。
其中75眼术前眼压21mmHg以下,22眼为32~35mmHg之间。
瞳孔情况;31眼>5mm,29眼在4~5mm之间,37眼<3mm。
1.2方法所有病例都在手术显微镜行小梁切除术。
其中36例46眼在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MC),其余均未使用。
术后每日换药。
在裂隙灯下检查眼部,包括球结膜滤过泡、角膜、前房、瞳孔、晶状体、眼压及眼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探讨
发表时间:2013-05-13T17:22:57.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耿美忠刘晓玲[导读] 术前经过1~3 d的降眼压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药物基本控制眼压情况下行单纯小梁切除术。
耿美忠刘晓玲(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山东平度 266700)【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354-01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人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12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结果 12例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畅(83.3%)、结膜瓣渗漏(16.7%)。
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
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房水滤过过畅、结膜瓣渗漏,应针对不同病因做出相应处理以形成前房。
【关键词】浅前房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甚至无前房是常见的术后近期并发症,可导致抗青光眼手术失败及眼内组织结构异常而影响视功能。
我就本人2009年4月~2012年6月共81例(95只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12例的原因作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12年6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12例,其中,女11例,男1例;年龄55~79岁。
1.2方法
术前经过1~3 d的降眼压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药物基本控制眼压情况下行单纯小梁切除术。
术后每天裂隙灯下检查滤过泡、角膜、前房深度、晶状体等。
1.3浅前房的判断
本组病例所述术后浅前房是指:术后1~7 d前房仍未恢复或仍极浅包括前房形成后又变浅的。
判断标准:按Speath分类。
浅Ⅰ度: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Ⅱ度:除瞳孔区的晶状体前囊未与角膜接触外,其余整个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Ⅲ度:前房消失,整个虹膜面、晶状体前囊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1.4处理方法 1.4.1保守治疗采用加压包扎,1%阿托品眼液散瞳,局部及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口服醋氮酰胺或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后,前房重新形成。
1.4.2手术治疗结膜瓣渗漏经结膜修补后前房形成。
2 结果
按以上标准,81例术后有12例出现浅前房。
其中,浅Ⅰ度8眼,占66.7%;浅Ⅱ度3眼,占25%;浅Ⅲ度1眼占8.3%。
其中滤过过畅10眼,占83.3%,结膜瓣渗漏2眼,占16.7%。
3 讨论
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
对于滤过性手术,多数在5d后形成前房,如10d后前房仍未形成,则视为前房延缓形成;持续性浅前房导致的严重后果又称为浅前房综合征,可进一步损害视功能。
因此,对浅前房要及时判断其严重程度和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3.1滤过过畅
引流过畅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最常见原因,占本组浅前房病例的83.3%,引流过畅表现为低眼压、浅前房、大而局限隆起或弥散扁平的滤过泡。
可能与巩膜瓣过薄导致损伤、巩膜瓣缝合松散、小梁或巩膜切除过大、瓣膜密闭差等因素有关。
这种浅前房通常保守治疗即可获良好效果。
药物治疗的同时用小棉枕压在滤过泡的上睑部位,胶布固定,绷带轻轻加压包扎,充分散瞳活动瞳孔,以防虹膜粘连。
3.2结膜瓣渗漏
占本组浅前房病例的16.7%,结膜瓣为滤过泡外层保护组织,术中穿破结膜,过度夹持,过度牵拉,缝线线结擦破结膜,结膜内卷,筋膜嵌顿等均可使房水流出,导致浅前房。
同时房水渗漏又影响结膜伤口的愈合。
本组2例由结膜瓣渗漏引起的浅前房早期修补,第2天前房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