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教育启示

合集下载

简述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

简述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

简述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
苏格拉底,古希腊的哲学家,他对美德的理解与定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即为知识,是人类最高尚的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拥有真正的知识,才能达到真理和智慧的境地。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知识,而不是一种天赋或者先天的能力。

他坚信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获得美德。

美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可以通过正确认识和思考来培养和发展。

苏格拉底提倡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的方法,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人们可以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美德。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思考和探索事物的本质。

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实含义和内涵。

苏格拉底强调了思辨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不断质疑和探索,人们可以逐渐接近真理和智慧。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与道德伦理相关的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算是真正具备美德。

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美德与道德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才能实现真正的美德。

总结起来,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是通过学习和思考
来培养和发展美德,美德是一种智慧的表现,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索来理解事物的本质;美德也与道德伦理相关,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算是真正具备美德。

苏格拉底的观点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启示着我们在追求美德和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和探索。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这是他哲学和伦理学的核心观点,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

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源泉,一切美德都来自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存在于一切美德之中。

既然美德就是知识,那么美德就是可以教授的,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再通过自己的反思和领悟从而获得美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从而成为合格的治国人才。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考察高校德育工作,无疑会对当前高校德育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德;知识;高校德育;启示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化,这对高校德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德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直面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从而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源泉,一切美德都来源于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存在于一切美德之中,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再通过自己的反思和领悟获得美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从而成为合格的治国人才。

苏格拉德观点的提出尽管距今已经2000多年,但对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仍然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因为其中包含的美德、善、知识都是高校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德育的现状(一)“知识”与“美德”背道而驰在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知识是一种稀缺资源,受教育的机会极其宝贵,因此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人类知识的积累,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了,但人的道德水准并没有随着知识的增加而增长,反而出现了大量的“不道德”现象,甚至许多高学历、拥有丰富知识的人却做出了违背社会公德、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如损人利己、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违法犯罪等等,这些人的知识不但没有使他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从而做出对自己、对社会有利的事情,反而成为他们堕落的帮凶,这都说明“知识”和“美德”并不总是协调发展的,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的论断往往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13中1 柳成荫 23苏格拉底就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与教育家。

她一生经历了雅典民主制度由盛到衰的过程。

她认为,造成雅典所面临的巨大危机的根源,就是道德与人性的堕落,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善灵魂与人的本性,引导人们追求与认识道德的善。

下面,本文就将围绕苏格拉底所推崇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带给后世人们的启示意义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目的“美德即知识”就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苏格拉底认为的知识,指的就是认识公共福利与普遍的道德规范例如仁慈、明智、谨慎、正直、勇敢、克制等。

她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来自知识,所以正义与美德就就是知识,就就是所谓的知德合一。

“美德即知识”揭示了教育与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与善性。

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途径知识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美德与善可以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获得。

既然道德不就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就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就是可教的。

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

三、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中的常见方法在上课时,老师给我们举的几个苏格拉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最常见也最擅长使用的方式便就是“问答法”。

“问答法”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头脑已存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

她在教育学生时,首先摆出一副很无知的样子,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地发问;当学生有了迷惑时,她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就是举出一些实例,引导与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与下定义。

四、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意义苏格拉底提出知德统一、德行可教的主张,赋予了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第一,“美德即知识”评析;第二,“美德即知识”对我国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美德;知识;道德知识;道德建设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大教育家。

他的“美德即知识”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

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认识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评析“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

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

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漠有关正义的对话。

欧谛德漠首先将虚伪、偷盗、欺骗、奴役等归为非正义,于是苏格拉底以将军为鼓励士兵的士气而欺骗士兵援军到来,父亲欺骗孩子吃药以治好病,有人偷走朋友用于自杀的枪等例子,来提出反问,结果使欧谛德漠去重新思考正义的问题[ 1 ]。

苏格拉底没有对属于“美德”之一的“正义”做直接解答,一方面,体现了苏格拉底与人讨论问题的方法,追问其思考不足之处,使人产生努力求知的欲望,不断反思;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苏格拉底关于道德的智慧的看法。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是什么_苏格拉底的贡献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是什么_苏格拉底的贡献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是什么_苏格拉底的贡献苏格拉底不单是古希腊有名的哲学家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那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是什么?贡献又有哪些?下边是为你收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的有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苏格拉底以为“美德即便知识” 。

他以为人们经过遇到的教育能够显现出自己自己的美德,简单地说,教育的实质就是让人身上的善性显现出来。

这些好的东西都能够经过教育获取。

他还论述了“善”的看法。

他以为善就是英勇,也代表着正义。

自然经过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相同也是一种自我升华的过程,苏格拉底看到了过程的重要性。

自然在这里说的知识不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的知识。

苏格拉底还以为只有人与人互相之间的知识才是最有保证的,那些自然界的知识是没法证明其正确性的。

他同时还重申没有知识的人是一种无耻的存在,苏格拉底希望人能够认可自己知识的贫乏,由此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去吸取知识,进而对自己达成一种升华。

苏格拉底还重申体育的重要性,他以为,美德与健康的体魄互相联合才能完满,所以他建议人们要多多参加体育锻炼。

在向学生们教授知识的时候,他其实不是不过一味的灌注,强行让他人接受他的想法,相反,它采纳一种互相谈话,两个人共同商讨的教课方法,这就是闻名的“苏格拉底法” 。

经过启迪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

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以上就是对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了。

苏格拉底的贡献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发明的“助产术”在今日看起来十分简单,或许说特别平时,但在那个年月,倒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最主要的是,苏格拉底经过自己的努力,把知识的垄断打破了。

好多贫困的百姓也能获取悉识,知足了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 ;以上就是苏格拉底的贡献的主要内容了。

在苏格拉底出现从前,人们商讨的更多的是对于“自然哲学” ,但苏格拉底自己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怀,把研究的要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

事实证明,苏格拉底的转向是特别理智的。

苏格拉底还打破了古希腊人对于人的自己疯狂的崇敬。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人在自然眼前是十分低微的,可是人类也不需要自卑,人类能够运用自己智慧去获取正确的世界观。

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对现代大学生的启示

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对现代大学生的启示

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对现代大学生的启示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不仅影响了古代思想,也对现代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通过其独特的问答法、善于引导的教学风格以及关注道德与伦理的问题,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教育理念。

本文将探讨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以及它对现代大学生的重要启示。

一、苏格拉底教育理念的核心探索真理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不应仅仅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信息,而是需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来发现。

这种思想促使学生不断质疑现有知识,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现代大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接受知识,还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

以问答为核心的方法苏格拉底常用“苏格拉底式问答法”激励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提问,他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和信仰,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思考。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论证自己的立场。

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在课堂上应积极参与讨论,勇于提出问题,从而促进更加深刻的学习。

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和伦理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相信,真正的知识应当指导人们追求善与美。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现代大学生在追求专业知识之余,也应注重伦理与社会责任,成为有担当的人。

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批判性思维是苏格拉底教育理念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观点,他们需要具备辨别和分析能力。

苏格拉底通过质疑和反思提出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这种能力,使他们不轻易相信表面的事实,而是深入探寻事物本质。

具体来说,现代大学生在面对特定问题时,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多角度思考:避免单一视角造成认知偏差,从不同方面寻找答案。

数据与逻辑:使用事实与逻辑而非情感作为佐证,提高论证的可靠性。

自我反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或偏见。

苏格拉底的教育观

苏格拉底的教育观

苏格拉底的教育观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1、“美德即知识”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苏格拉底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

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摘要: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 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在哲学和伦理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拟对这一命题作出概括和理论分析。

关键词:美德;知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的贡献主要是使哲学从自然向人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哲学不再仅仅关注自然的本原问题,而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伦理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灵魂。

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

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特别是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把道德和思维、意识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引导人之德性的就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

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和道德统一起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理解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的背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苏格拉底的一生经历了雅典全盛和开始衰落的时期,体验了雅典的繁荣和不幸。

因此他的伦理思想反映着希腊道德思考和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开创了希腊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当时长达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全希腊的政治、社会秩序陷入了极度混乱,弱肉强食就是“正义”和“公道”。

当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就产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对社会秩序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政治动乱又给希腊人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和危机,使得人性普遍堕落,传统道德处于崩溃堕落的边缘。

苏格拉底认为,整个危机是由道德和人性堕落、社会政治秩序混乱造成的。

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道德的善,从而达到重振道德、改善政治以复兴雅典乃至全希腊的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教育启示
作为西方教育的起源,古希腊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

而作为古希腊著名教育家的苏格拉底,其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教育。

故研究其教育思想,对于理解和改善当代的教育非常有帮助。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是,德智统一论和产婆术。

产婆术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内容。

这种教学法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甚至当代教育,我们依旧在实践着这种古老实用的教学法。

相较而言,苏格拉底的德智统一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却似乎一直不尽人意。

要么被过分阐释,要么被忽视,例如对伦理教育的过分强调,或者对伦理教育的过分轻视。

德智统一论的内涵,苏格拉底明确的给出了解释。

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是“美德即知识。

”这一命题通常被解释为,“知识是使一个人成为有美德的人的充分条件。

”①(泰勒《从开端到柏拉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339)或者可以这样解释,“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刷出版社,2009.P128)足见,苏格拉底的这种关怀主要是集中在社会伦理方面,而非科学或者其他方面。

在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的含义之后,有必要将苏格拉底“善”和“美德”这两个中心词语进行分析。

在古希腊用语中,“善”的含义相当于今天的“好”,也是一个道德意味比较浓重的词语;而“美德”是指任何形式的“好”。

可见,在古希腊语境中,“善”和“美德”都是超越道德范畴的词语,而在苏格拉底语境中,他试图将这种语意的限制加强,使更广泛意义上的“善”和“美德”被束缚在道德领域内,以构成一个社会价值核心的牵引,促进社会伦理的发展。

可见,在苏格拉底的诸多概念中,“善”和“美德”是两个关联密切,却不能等同的道德概念。

其中“美德”的范畴要大于“善”的范围,当两者特指个人道德的时候,可以被看做同义词。

由此可见,当谈及个人道德的时候,苏格拉底之“善”和“美德”可以作为同义词来使用。

尤其在将塑造符合社会道德的个人道德,以更好促进社会道德的教育事业中,“善”基本可以和“美德”通用。

则苏格拉底的著名命题“美德即知识”可以被翻译成“美德即知识,知识通向善。


在当代语境中,“善”和“美德”便常常被作为关乎个人道德的特定词汇来使用。

在今日的语境下,审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的内涵,对于促进当代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又明显的契合性的促进作用。

但苏格拉底美德和知识关系的探讨,并不能完全就解决伦理范围内“善”的问题。

尤其牵扯到个人道德方面,“善”所牵扯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受到社会
伦理的影响,还受到人的感情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教育的过程,是将社会伦理贯彻到个体道德之中的过程,再将这种贯彻的结果,通过个体行为反馈给社会伦理,影响社会伦理的进程。

综上所述,在论及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教育学启示时,必须明确的是,要继承苏格拉底寄托在这个命题中的,对于社会伦理建构的必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要甄别这个命题的局限性,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将伦理教育和情感教育等内容综合起来。

所以,再充分了解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内涵,又了解到其局限性之后,在提出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命题的当代教育启示之前,必须设定的前提是,这种启示仅限于道德教育范围内,必须要和情感教育等内容综合作用,才能促进当代教育更加全面的发展。

明确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情况之后,需要正视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现状。

首先,当代中国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概念缺失。

吴安春在《德性教师论》中提出了一个概念,“知识论”教师,认为这种知识论教师作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他们认定知识的绝对性和保守性,排斥着代表着全面发展的“德性论”。

这个反差,将国人教育观中道德教育概念缺失的现状。

其次,是对道德教育内容的忽视。

吴安春在该书中,提出了关于道德教育内容的判断依据,及存在形式等问题,“生命叙事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存在方式之一”③(吴安春《德性教师论》人民教育歘版设,2003,P4)并指出了道德教育往道德情感教育方向发展的期望。

可是吴安春并未提出明确的关于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能被明确的提出,从侧面反映了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现状。

借鉴苏格拉底的命题,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的方向,是苏格拉底命题的教育启示的重要内容。

依据上文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命题和“善”概念之间的解析。

可以做出如下推断,知识的完善可以支撑美德的实现,使个体实现善的道德理想。

要明确这个论断的中心含义,对提出其教育借鉴点,意义非凡。

首先,第一个中心词语“知识”。

这个中心词语强调的是,社会公德通过知识,传达给个体,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

按照建构主义主要理论家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所述,“知识的基础是语言、约定和规则”④(高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P36)可见知识本身承载着道德含义。

故在教育中,知识本身就是带有阶级色彩,阶级道德的。

要突破个人道德的困境,首先必须突破知识的局限性。

在知识不能避免的阶级属性在外,超越阶级,关乎人类终极理想的知识必须被增入社会知识的范围内,即强调知识的超越性,对功用性的超越。

尽量向个体提供具有超越性的知识,能够促进学习者的个体道德得到长足的发展,产生和社会道德的差异,才能提供更多样的反馈给社会道德,促进社会道德的完善和发展。

其次,第二个中心词语“美德”。

这个中心词语强调的是,个人道德对社会道德的反馈过程。

在个体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不断的产生和知识承载的社会道德的冲突,旧有个体道德和社会公德冲突的过程,可以用建构主义的平衡理论来解释。

当新旧知识,会发生同化、顺应的过程,最终进入新的平衡。

这个过程从最开始的平衡,到最终形成的平衡,不仅是个体内部的图式变化过程,也是个外相的展现形式。

个体的行为,会在不断循环的这个过程中,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促进社会道德的变化。

美德,则是对个体行为中,对社会公德产生良好影响的那部分行为(包含思考的方式,情感的态度等)。

可见,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诱导个体将外部行动,控制在美德的范围内,以促进对社会道德的良好发展。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苏格拉底之知识,本就是指善的知识。

而在当代教育中的知识,是超越了苏格拉底定义的知识,需要更多的鉴别,这正是笔者将美德这个概念,和知识区分的主要意图。

再次,第三个中心词是“善”。

知识促进美德,美德将使个体实现善的理想状况。

这种个头善的状况,将是社会道德的良好状态的重要力量。

除了苏格拉底,“善”的教育意义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也不断被别的教育家提出。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对这个概念也颇为重视;苏格拉底的继承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将这个概念不断的完善。

都充分说明了“善”的道德教育其重要性。

这是当代中国教育,绝不应该忽视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