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课题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动能与动能定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动能与动能定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教学过程
一、动能的表达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动能与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称
《动能与动能定理》
教材分析
动能定理是从能量角度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应是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清楚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不同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本节课的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课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刻,提高课堂效率。“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有助于学生思维潜质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取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今后我会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发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物理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时(5分钟)
1. 引入:通过一个实验展示光的传播路径,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提出问题:请学生讨论什么是光的传播路径?
二、概念解释与实验操作(15分钟)
1. 讲解: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展示光线的反射和折射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

三、反思与讨论(10分钟)
1. 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并让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特点。

2.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镜子能够反射光线?为什么玻璃棱镜能够折射光线?
四、练习与拓展(15分钟)
1.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光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折射角度的关系。

五、总结与小结(5分钟)
1. 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重点。

2. 小结:让学生回答几个概念性问题,确保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深刻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或者写一篇关于光的传播特点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理解光的传播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探究精神。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在备课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实验的细节操作,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和理解实验结果。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这12篇较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有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光的折射的习题: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地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b点。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推理,可相互讨论,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倾听、 思考。)
逻辑推理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下 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互动,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先介绍每个实验桌 上有硬币、塑料板、薄纸片、大泡沫块、小纸团等。然 后提议同桌两人商量一下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方案。在学 生讨论中,老师巡视并随机抽问几组同学们的商量结 果。大多数同学都会正确选择让两个物体等高同时下 落,反复比较各次运动的差异。这正是“比较法”和“控 制变量法”等实验思想的体现。
定性实验探索:学生开始自主探索,他们通过广泛 动手操作和观察与提供的物理环境发生直接而又频繁 的作用。常常是刚得到的结论,又立即被新的事实所否 定,同学们的原有认知结构不断被更新和重建,探究气 氛异常活跃。
成果交流点评:在学生已有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让 学生广泛发表观点,经过集体讨论后达成如下共识:(1) 下落运动是一个加速运动;(2)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不 是决定其下落快慢的唯一因素;(3)所受阻力的大小直 接影响着物体下落的快慢;(4)当阻力影响相对较小时 不同物体的下落趋于同样的快慢。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自由落体运动》

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常有探究实验和验
证实验之分,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并结合一定的趣味实
教材分析 验、异常实验等,有效地利用实验这种载体,恰当地展
开互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突出物理特
色,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
学生具备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
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掌握 学生学习能
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 力分析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前言为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引导中学学科教学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我们组织编写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修手册》。

这套丛书按新课程结构编排共分15册,本册为物理分册。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论,主要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科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物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等。

第二部分为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汇集了17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设计与案例,这些“设计”都是根据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设计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

每个“设计”有“课标要求”、“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还有“专家点评”。

第三部分为高中物理新课程课例实录,选配了4个典型课例,其中包括“概念课”、“规律课”、“探究课”和“活动课”,并对这些课例进行分析与点评,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设计。

本书把教育理论和教师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用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优秀课堂教学范例,结合理论和实践,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这套丛书主编吴惟粤,副主编李文郁、吕伟泉。

本书主编姚跃涌,编写人员张军朋、刘雄硕、宁革、洪丹、何晋中、胡志坚、刘同胜、陈拱忠、李镇滔、陈旭、苏剑青、黎炬、张增慧、黄重创、刘志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存在缺点和不足,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2005年2月目录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目录第一部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论(1)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2)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20)三、高中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28)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46)第二部分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47)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8)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55)三、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62)四、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73)五、探究自由落体运动(81)六、探究自由落体运动(89)七、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95)八、研究摩擦力(101)九、力的等效与替代(109)十、力的合成与分解(116)十一、力的合成与分解(125)十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134)十三、牛顿第三定律(143)十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51)十五、超重和失重(158)十六、测物体运动加速度(168)十七、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178)第三部分高中物理新课程课例实录(186)一、超重和失重(概念课)(187)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课)(188)三、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课)(189)四、测物体运动加速度(活动课)(190)“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高中物理课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中物理课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中物理课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高中物理课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1.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 什么是直线运动?2.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学习展示图片: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人造地球转弯的火车这几幅图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何特点?( 轨迹是曲线)请大家举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的例子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1思考: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除了运动轨迹不同,还有什么区别?2.观察课本P32图6.1-1和图6.1-2思考: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

飞出去的链球,它们沿着什么方向?3.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4.是不是象我们大家猜测的这样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P32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从而得到结论: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切线方向5.什么是曲线的切线呢?结合课本P33图6.1-4阅读课本P33前两段加深曲线的切线的理解。

6.阅读课本P33第四段,试分析推理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速度是________(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________,也就具有________,因此曲线运动是________。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提出问题:既然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那么由可知具有加速度,又由可知受力不为零,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2.实验探究器材:光滑玻璃板小钢球磁铁演示:小钢球在水平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自由落体运动及研究》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自由落体运动及研究》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自由落体运动及研究》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六
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和第五节《自由落
体运动》。

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意义重大。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
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

通过对自
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同时也加强了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另一方面通过实
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
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是培养学
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面课程的
知识准备的垫底课。

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
位和作用。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教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教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光的折射》【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光学的第一小节,首先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史,然后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

本小节重点应放在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

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另外两个规律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

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并且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

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没有深入学习过光的折射所遵循的定量关系。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是:因为vcn,所以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都大于1。

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光的折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由介质射入空气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反而小于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2、理解折射率(指绝对折射率)的定义,以及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3、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4.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目标: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3.借助课堂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设计1.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2)过程与方法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2.教材分析(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一个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一个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二者前后关联,映衬了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无论是前一节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还是本节的楞次定律,首先它们都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

既然是放映事物本质的规律,在物理学中称为定律,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是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课程目标的最佳切入点。

(3)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

(4)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5)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在高考试题中常以综合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

3.学生分析1、本人所教学校属于农村薄弱学校,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刻苦的学习精神,通俗的讲就是十分“懒笔”,但思维活跃,善于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2、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规律的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上课前告诉学生上课的内容,学生会将结论记住,在课堂上机械的,剧本式的配合老师,没有深入的思考,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没有要求学生预习。

4、面对新现象,新问题,且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本节内容,数学运算,物理理论要求不高,适当地又降低了学习难度,选择探究式教学是最佳的途径。

5、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

难点: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

定律内容表述中“阻碍”二字的理解。

5.教学资源1.教师演示用器材:灵敏电流计,旧干电池一节,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多媒体2.学生实验用器材:灵敏电流计,标明导线绕向的原线圈和副线圈,条形磁铁,新干电池组(两节),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各28组。

6.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启发导学,双案合一学生学习方法:实验,观察,自主发现探究、交流,自主建构7.教师教学流程示意图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设计,营造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振。

整节课主要采用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结合实验探究总结楞次定律的内容,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

教学流程如下表:8.教师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实验引入,激发探究的欲望。

师(演示):用方形线圈在磁场中来回切割,导致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来回摆动。

问:大家是否注意到,不同的切割方向,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同的。

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遵循什么规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开始探究过程。

1、教师启发,完成电流方向的指示设计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什么呢?生: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

师:如何指示呢?有那些实验器材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生: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A:利用电路改装实验中的表头,没有电流时,指针在表盘的中央,当电流从不同的接线柱流入时,指针的偏转方向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判定电流的输入方向。

B: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将二极管串连接入闭合回路,当二极管发光,表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二极管的导流方向一致。

(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能力得到了体现,导致学习热情高涨)师:该设计怎样的电路来查明电流方向与电表接线柱,或者是电流方向与二极管发光的关系?生:(同学之间交流,共同完成设计,对不同的结果给予适当的可行性评价)师:(从同学的设计中,找到最佳合理设计)如图所示:师:按照设计的方案,连接电路,辩明指示的方向并做简要的交代。

2、教师主导,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收集师:假如让你来研究被污染河水的治理方案,那你第一步要做什么?生:取来样品分析师:我们要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接下来该干什么呢?生:连接闭合回路,让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流,并用相应的仪器来指示师:可以设计那些方案来实现呢?生:(交流互动,依据电磁感应现象,可能性最大的两种设计如下图所示)师:请大家利用小组内的器材,选择一种电路,连接器材并完成实验结果记录(两种方案,设计两种学案)(在这一环节,需要学生注意磁极的方向和螺线管的环绕方向)师:(多媒体结果显示)教师启发:根据实验结果,你能直接说出感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吗?我们知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回路种形成感应电流,而感应电流本身也能产生磁场,我们能否通过一个“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把引起磁通量变化的磁场和感应电流的方向联系起来?3、师生共同分析,从个性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先由小组汇报的结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引导: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生: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师:请大家总结一下,磁通量的变化存在几种情况?生:两种,增加和减少师:我们来看,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削弱”磁通量的增加;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弥补”磁通量的减少;通俗的讲,磁通量增加不行,磁通量减少也不行,用一句话可以怎样来描述呢?生:“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多媒体显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9.板书设计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应用: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1确定原磁场方向;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4根据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10.教学反思1、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学生的思维在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因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是其应该具有的特征。

2、教育是事业,教育是创新,教育是艺术。

3、探究式教学是物理规律教学的最好的教学模式,但它不是物理教学的唯一模式,只有在实践中证明采用探究式教学最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的地方采用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4、探究式教学围绕问题展开,并不是教师提出一个漫无边际的问题,学生无尽的思考并随意回答所构成的“菜场式”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参与,主要要呈现探究的要素,体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5、对不同的学生,设问要做到“起点定方向,落点定区域”。

6、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课后要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明确认识后,告诉学生,教师也要保持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诠释1.教学内容的较高层次说明在楞次定律的另外一种表达中,感应电流的原因可以是磁通量的变化,也可以是引起磁通量变化的机械效应(如相对运动或使回路发生形变);感应电流的效果,既可以是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也可以是因为感应电流而导致的机械作用(如磁场力等)。

总之,从磁通量变化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相对运动。

2.对学生作业的说明(A).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楞次的生平事迹,你从他身上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B).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C1)、根据楞次定律知感应电流的磁场一定是:()A、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B、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反向;C、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D、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C2)、在赤道上空,一根沿东西方向的水平导线自由落下,则导线上各点的电势是:()A、东端高;B、西端高;C、中点高;D、各点电势一样高。

(C3)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长直导线通以恒定电流,有一矩形线框与导线在同一平面,在下列情况中线圈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A)导线中电流强度变大 (B)线框向右平动(C)线框向下平动 (D)线框以ab边为轴转动答案(C1)C(C2)A(C3)ABD说明:(1)开放性题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大学生的知识面(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ABC三个层次的练习3.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4.案例教学过程的5.教学内容所引用延伸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