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群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讲义-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行为的基础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导致执行官执行生涯中断1的四种绊脚石:(1)人际关系问题(2)未能达到企业目标(3)未能建立和领导一个团队(4)在转型期,没有能力改变或适应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和第三种职业绊脚石都涉及社会技能,即与他人和谐相处并有效工作的能力。
专家认为,管理者需要凭借四种关键社会技能建立社会资本:社会知觉、印象管理、说服力及社会影响力、社会适应性。
管理者建立社会资本的关键技能社会技能描述相关主题社会知觉准确感知他人情感、特质、动机、意图的能力个体差异、情绪智力、社会知觉、员工激励印象管理通过策略使他人对自己产生有利的第一印象印象管理说服力及社会影响力将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向所希望的方向转变的能力影响策略和社会能力、领导力社会适应性适应各种社会环境或对这些环境感到轻松的能力情绪智力、管理变革第一节群体与社会交换一、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群体成员拥有共同的规范、目标和身份特征。
群体规模受相互作用和彼此意识可能性的限制。
仅仅是人的聚集不足以满足这一定义,因为他们并不相互作用,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是一个群体。
即使他们意识到别人的存在,比如聚在街头观看突发事件的人群就不是我们所说的群体。
一个完整的部门、单位或整个组织中的人尽管会自称“我们”,但他们可能仍然不是一个群体,因为一般来说,他们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互作用,也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彼此的存在。
不过,工作团队、委员会、部门分部、小集团以及其他各种非正式社团都符合群体的这一定义。
——Edgar Schein1被中断职业生涯的执行官是指那些达到了总经理级别,却因为个人技能与职位要求不匹配,而没有机会得到进一步晋升的人。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formal group):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建立的群体;比如团队、委员会、质量管理委员会、任务小组等。
群体行为的基础

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特定情境下共同参与的行为,它是群体成员根据自身需要、利益和目标而表现出的一种集体行为。
群体行为的基础是群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运作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群体行为的基础可以从多个方面解读,其中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规范和集体动力。
首先,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的认知会受到他人观念的影响,甚至可能发生认知冲突。
个体在社会认知中会通过归因、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从而形成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认识。
社会认知还涉及到个体对于自我形象和社会身份的认知,这些认知会影响个体是否参与群体行为,以及在群体行为中的角色定位。
其次,社会规范是指群体中存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社会规范是群体行为的规范化依据,它们具有指导和约束个体行为的作用。
社会规范可以包括正式的法律法规,例如交通规则和公司制度,也可以包括非正式的规范,例如道德和礼仪。
社会规范在群体行为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能够规范个体的行为,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协作效率。
社会规范还可以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行为,从而在群体行为中更好地协调和合作。
最后,集体动力是指个体在群体行为中表现出的动机和意愿。
个体参与群体行为通常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例如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个体的行为意愿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自我价值感、社会压力和奖赏机制。
集体动力是群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能够激励个体投身于群体行为中,并促进群体目标的实现。
群体行为的基础还包括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群体内部的互动可以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从而进一步推动群体行为的发展。
同时,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群体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
群体的竞争、合作和冲突会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它们可以引发群体行为的变化和演化,甚至导致群体的分裂和重组。
总结起来,群体行为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它涉及到个体的认知、行为动机和社会规范等多个方面。
群体行为的基础对于解析和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体行为的原因和机制,从而改进群体的决策、合作和社会互动方式。
组织行为学 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结构 – 规模
法国人马克斯· 瑞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拔河 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在分别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 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 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 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 均出力是 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这种共同完 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人数越多个人出力越少的现象, 后来在其他人的实验中也得到证实。这些现象不仅在 实验室里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
群体结构 – 内聚力
促进群体内聚力的建议:
Chapter
NINE
Foundations of Group Behavior 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概述
群体 Group(s)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群体概述(续)
该概念包括以下的含义: 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 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 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在工作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个体 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 识到他人的存在。这种心理关系是工作群体的重要前提。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的角色、地位,并 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Performance
其它结论:
• 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偶 数群体更有利 • 人数在5-7人的组织更有效
Group Size
群体结构 – 规模
社会惰化现象的产生也许是因为团队成员都认为 其他人没有公平付出。假想你认为当你在辛苦工 作时,别人却在偷懒,那么你肯定也会减少工作 量来重建公平感;另一种原因是责任的分散。所 谓法不责众,因为团队的成绩不会归功于个人, 个人的投入和团队产出之间的关系不明朗。这样 有的个体可能成为“搭便车者”,依附团队的努 力。换句话说,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 衡量,效率就会下降。
第5章_群体行为基础 (1)

接 行受 为
上
的
从 众拒
绝
从众行为的类型
心理上的从众
接受
拒绝
Ⅰ
Ⅱ
Ⅲ
Ⅳ
从众现象是好是坏?
❖ 从众会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性 ❖ 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与压力是必要的 ❖ 问题的关键:什么情况下从众?从什么众?
老板错了,你还应该附和他吗?
❖ 阿希实验指出了许多员工会遇到的两难境地:当你认为老板 实际上错了时,你还附和他,这道德吗?
❖ 威恩告诉明娟:“部分是由于阿苏
的功劳,马德被安全的踢走了,而且以 后你们谁也不用再想法对付他了。但如 果你是对那个提升感到不满的话,你应 该知道阿苏说了许多你的好话,并指出 如果我们把你埋没到中西部去,这个部 门会变得有多糟。加上分红的话,你的 收入仍然与马德一样多。如果你在这儿 的工作继续很出色的话,你就可以去负 责一个比中西部地区好得多的地方。”
❖ 明娟感到十分尴尬,她抬头向阿苏 看去,阿苏耸了耸肩,说道:“你想 不想来点咖啡”?在喝咖啡的时候, 明娟向阿苏诉说了在过去这个月里她 是怎么想的,并为自己的不公正态度 向阿苏道歉。阿苏向明娟解释了她所 认为的疏远冷漠实际上是某种敬畏: 他看到她的优秀和效率,结果他非常 小心翼翼,惟恐哪儿阻碍到她了。
如:来自软件、硬件、机械等方面的设计 人员一起工作。
利益型群体: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 走到一起的人。
如:西电98年筒子楼改造搬迁时,搬迁户形成 的组织。
友谊型群体:基于成员共同的特点而形成的群 体,往往是在工作情景之外形成的。
如:钓鱼协会,书法协会,一起上下班的群体 等。
三、群体的功能
群体士气
❖ (一) 什么是群体士气
❖ 管理心理学者史密斯(G.R.Smith)等人把 士气定义为“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 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达成群体目标” 的一种态度。
5-第五章 群体行为

群体 凝聚力
低凝聚力的影响 ⑴较高的流失率和缺勤率 ⑵成员的无政府状态高 ⑶成员满意率低、牢骚多 ⑷成员忠诚度低 ⑸群体及成员间信息 沟通不畅 ⑹群体的行动力弱
低
3、内聚力与生产率
4、 凝聚力、目标接受与绩效水平
对于组织目标的接受程度
高
低
群体凝聚力
高
高绩效水平
低绩效水平
低
中等绩效水平
低绩效水平
5、如何促进群体的内聚力 (1)缩小群体规模; (2)鼓励对群体目标的认同; (3)增加群体成员一起工作的时间; (4)提高群体地位; (5)激励与其它群体的竞争; (6)对群体而不是对个体进行奖励;
社会堕化的原因 群体成员相信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责任扩散;
如何解决“搭便车”问题? 成员为奇数的群体比偶数群体更有利; 5人或7人的群体工作效率更高;
5-3-5 群体凝聚力
概念 群体凝聚力是指使成员维持在 群体内的合力,通常表现为成 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它包括群 体与成员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 引。 如何衡量群体的内聚力?
5-4-2 群体偏移 群体决策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放大自 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或保守偏移,或冒 险偏移。
5-4-2 群体决策方式
效果指标 观点数量 社会压力 资金成本 决策速度 任务导向 潜在人际冲突 对结果承诺 群体内聚力
互动群体 低 高 低 中 低 高 高 高
头脑风暴 中 低 低 中 高 低 不适用 高
群体的重要性 群体的素质构成 群体的容忍气氛 群体的凝聚力
4、越轨行为 群体中的个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 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当越轨行为受到群体规范的支持时,对员工的 协作、承诺和动机水平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员 工生产率和工作满意度的下降,以及流动率的提高。
第五单元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
权力结构 正式规范
人员甄选过程
组织资源
四、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群体确立的行为标准,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必须 遵守这些标准。它规定了成员行为的范围,有约束成员行 为的效力。 群体规范分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指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地制定地,用书面 形式加以确定的准则,带有强制性。 非正式规范:在群体活动中自然形成或约定俗成的、大家 公认的标准,虽不带有强制性,但由此形成的群体舆论压 力,促使其成员必须遵守。
群体的类型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决定; 任务型 包含上下级关系; 命令型 完成组织任务。 管理应用:决策;咨询;预测;协作; 形式:课题组;班组;委员会;班子; 非正式组:不是由组织规定; 友谊型 为某种需要自发结成; 利益型 成员关系松散。 兴趣型
定文 要 目 目 规组标的 定织;为 ;;按实 相职战现 对责略组 稳明需织
非正式群体的领导
领袖人物:不像正式的领导者那样容易被识别, 逐步,悄悄形成。 但会表现出特点的行为。 成为代表非正式组织对外交流的发言人; 成为社交的中心人物或者信息枢纽; 成为其他成员所依赖的对象 经常接受其他员工的求助或者主动提供技术支持 影响因素:年龄,资历,技术,个性特征,工作 地位,自由进出周围工作场所等。
六、群体结构
含义:群体的组成成分,即成员的各项个体特 征的分布和组成。指的时群体的成员在年龄、 性别、教育背景、社会经验、能力、个性、价 值观等方面具有共同性的程度。 群体结构的 同质性与异质性: 同质性的群体完成比较简单的、需要密切配 合的成规性工作任务时,较为有效;但是同质 性的群体处理创造性的问题时,由于他们的思 想和行为方式过于一致,不太容易有创新。
加入群体的原因(续)
3 、情感需要:群体可以满足成员的社交需要。 对许多人来说,在工作中群体成员间的相互 作用是他们满足情感的最基本的途径。 4、 权力需要:权力需要是单个无法实现的, 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 5、实现目标的需要: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 目标,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常需 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集合众人的智慧 和力量。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 • • • • 1.距离的远近 2.交往的频率 3.人生和工作经历的相似性 4.价值观、兴趣和爱好的相似性 5.需要、性格的互补性
三、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 • • • 1.定向阶段 2.探索情感交换阶段 3.情感交换阶段 4.稳定情感交换阶段
第四节 团队建设
一、团队的内涵
(一)群体的类型
2.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命令型群体是指有组织结构确定的并直接 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的群体。 任务型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为完成 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的人构成的群体。 3.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是指关系共同目标或特定事物 的人形成的群体。友谊型群体是指具有共同特 点、兴趣爱好的人所形成的群体。
三、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
• 群体存在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一般是由人们心 理感受到的难以违抗的力量。特别是在群体成 员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明 显感受的来自群体的一种压力。为了减轻这种 心理压力,则会产生与他人的趋同行为。
四、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士气 (一)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它是对群体 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 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群体对个 体的吸引力。
3.高凝聚力群体的特征
① 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快,意见交流较为频繁, 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人际关系 和谐。 ② 群体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愿意参 加群体活动,不论是生产性活动还是其他有 关群体目标达成的活动,都会有很高的出勤 率。 ③ 群体成员对群体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 感,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 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与沟通有着密切关系的概念。 人与人在沟通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作用,所建立 起的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就是人际关系。
第五章群体行为的基础(武汉科技大学组织行为学(周勇)

家密切配合;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
的工作,则同质群体较好。
完成复杂的工作,当做出决策太快可能产
生不利后果时,凡需要有创造性的工作,异质结
构的群体会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一般来说,工作组织的基层群体应为同质结 构,各类组织领导班子应为异质结构。
22
领导班子的结构
❖ 年龄结构。 ❖ 知识专业结构。 ❖ 性格结构。 ❖ 能力结构。
第三篇 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
1
本篇主要内容
• 群体行为的基础与团队 群体概述 群体行为的静态研究 群体行为的动态研究
• 工作团队 • 沟通 • 冲突
2
第五章 群体行为的基础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群体的定义
为了实现某个特定 目标,两个或两个以 上相互作用、相互依 赖的个体的组合。
3
19
三、 群体的结构 群体结构指群体成
员的组成成分。
20
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同质(homogeneous)群体指群体成员在能力、 性格、年龄、知识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
异质(heterogeneous)群体指在上述各方面 都迥然不同。
21
结构同质性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当工作比较单纯时,当完成一项工作需大
52
(3)提喻法
提喻法由哥顿(W.J. Gordon)提出,因此,又叫 哥顿法。其做法是邀请5—7人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但 讨论的问题与即将进行的决策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运 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讨论。类比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拟 人类比、象征类比、幻想类比等。通过类比,把熟悉 的事情变成陌生的事情,有助于人们摆脱框框的束缚, 充分运用想象力开拓新的思路。
53
(4)方案前提分析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学习目的】
理解群体的特征、功能,区分群体的类型。 明确影响群体行为特征的基本要素。 描述群体效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解释个体在不同背景下角色要求的变化现象。 阐述凝聚力、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 比较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异同,解释群体思维 和冒险转移。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任务角色
建议者,给群体提建议、出谋划策的人; 信息加工者,为群体搜集有用信息的人; 总结者,整理、综合有关信息,服务群体目标的人; 评价者,帮助群体检验有关方案、筛选最佳决策的人。
维护角色
鼓励者,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 协调者,解决群体内冲突; 折衷者,帮助群体成员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 监督者,保证每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言的人。
惠 宁
5.2群体行为特征
5.2.1角色
(1)群体角色的种类
几乎在任一群体中,都可以看到成员有三种典型的角色表现,这就 是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如图5—1所示。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持者 逃避者
消极作用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维护角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折衷者 监督者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2)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
在组织管理中,人们通常认为,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是非常密切的,并且渴望职工不仅具有高昂的士气, 同时也能保持较高的生产率,然而,这种理想的状态 一般是很难实现的。 1962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K.Davis)首先用图 示的方法将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作了如下的说明,如 图:5—8所示。 戴维斯认为,士气和生产率的关系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高士气,低生产率(A线所示) 高士气,高生产率(B线所示) 低士气,高生产率(C线所示)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如果要削弱群体的规范,可以采用如下手段: 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员,与他们联合起来; 与志同道合的成员讨论你的观点和计划,与他们建立 联合阵线; 防止内部分歧; 坦言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 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 (6)群体规范分析法。 明确规范内容。 制订规范剖面图(如图5—3)。 进行改革。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3)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 个体的特征。 群体的构成。 群体的任务。 地理环境。 组织规范。 群体的绩效。
(4)群体规范的功能。 群体支柱的功能。 评价准则的功能。 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行为矫正功能。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5)群体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如果要强化群体的规范,可以遵循如下原则: 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的规范和他们的愿望基本一致, 不需要牺牲多少东西; 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 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献的; 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会,因为只有 自己建立的规范,人们才愿意遵守; 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驱逐。
领导凝聚力。群体所承担的任务,需要领导去组织、指挥, 需要成员来执行,领导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情感凝聚力。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各 种心理需要,而且减轻了人们的紧张感。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目标和利益的一致性。 外部的威胁。 群体规模的大小。 奖酬体制。 班组的组合。 与外界的关系。 群体的绩效。 领导作风。
群体的教化和协调功能。 群体平台和手段功能。
群体满足个人多种需要功能。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5.1.2群体的分类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集合体);
(3)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4)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5)大群体和小群体; (6)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3)群体角色构成群体类型模型
如果以任务角色的表现为横轴,以维护角色的表现为纵轴, 可以把群体分为四种类型。如图5—2所示。
多 人际群体 团队群体
维 护 角 色
无序群体
任务群体
少
任务角色
多
图5—2 以任务和维护角色为维度的群体类型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5.2.2群体规范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组织荣誉I 业务成绩II 利润III 合作IV 计划性V 工作督导VI 训练VII 创造发明VIII 用户关系IX 诚实与安全X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规范差距
规范差距
图5—3 某群体规范剖面图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7)群体压力和社会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
从众(conformity)是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团体心理学名词,也称为 遵从。从众就是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 在直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最具典型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kter)的 实验,实验条件如图5—5所示,实验结果如图5—6所示:
诱 导
积 极
Ⅰ 积极 高凝聚力 诱导
Ⅱ 积极 低凝聚力 诱导
消 极
Ⅲ 消极 高凝聚力 诱导
Ⅳ 消极 低凝聚力 诱导
高 群体凝聚力
低
图5-5 群体凝聚力与诱导关系的图解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3)凝聚力的作用 满意感。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比低凝聚力群体的成员 可以得到更大的满足。 沟通。高凝聚力群体中的成员比低凝聚力群体中的成 员沟通的机会要多得多。 生产率。关于群体凝聚力和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得 出了矛盾的结果。总的来说,高凝聚力群体比低凝聚 力群体更倾向于维护他们的目标。 群体意识。凝聚力高的群体容易形成群体意识。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2)如何理解群体角色行为
角色的同一性。个体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该角色实 际角色行为模式保持一致性。 角色知觉。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 出什么样的行为反映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期待。只群体或他人对个体所扮演角色的期望 行为模式。 角色冲突。个体面临多种角色期待的矛盾和差异, 于是在个体身上发生了角色冲突。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S.Asch)设计了一个典型的实验,证明在群体 压力之下会产生顺从行为。把7-9人编成一组,让他们坐在教室里看两 张卡片(如图5-4)。
×
a
b
c
图5-4 阿希实验的卡片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在阿希的实验之后,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导致顺从 现象产生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5.2.3地位
地位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地位取决于许 多因素,如工资、头衔、资历、实权等等。其中一个因素 的改变就可以引起地位的改变。 在不同的群体中,地位取决于不同的因素,这将影响到群 体的绩效。一般认为,如果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取决于能 力而不是资历,取决于成就而不是官衔,那么,成员们就 会为了争取更高的地位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作出最大 成就。
群体规范又称为群体行为规范,它是群体所形成或确定 的,群体成员应当尊所的共同的一些行为准则。
(1)群体规范的一般类型 与群体绩效有关的规范。 与群体形象有关的规范。 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交约定有关的规范。 与资源分配与管的规范。 (2)规范的一般特征。 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群体规范通常是逐渐形成和改变的。 并非所有的规范对所有的成员都同样适用。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I组 II组 生 产 率 对照组 IV组
III组 时间 图5—6 沙赫特实验有关凝聚力与生产率关系的结果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4)群体凝聚力与管理
一般来说,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有效, 但凝聚力与群体效率的关系比较复杂,我们不能简单 地说凝聚力高就好。 不能从二者的相关关系推出它们的因果关系。 二者的关系受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的影响。 如果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凝聚力高的群体 反而比凝聚力低的群体生产率低。而且,凝聚力低 但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的群体,其生产率高于 凝聚力高但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的群体(见 图5—7)。
③ 如果群体凝聚力低,且态度不支持目标,则凝聚力对生产力 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3→)。
④ 如果群体态度对目标是支持的,且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 一致性高,这时群体的凝聚力虽然低,也能提高生产率(4,↑)。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5.2.5士气
(1)群体士气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D. Krech)等人则认为,一个士气 高昂的战斗群体应具有以下7种特征: 群体的团结来自内部的凝聚力,而非起于外部的压力。 群体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以及处理内部冲突 的能力。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明确地意识到群体目标。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抱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群体成员承认群体的存在价值,并具有维护其群体存 在和发展的意向。
积极作用
群体绩效
积极作用
图5—1群体成员角色种类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总是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的人; 寻求认可者,表现个人的成绩,以引起群体注意的人; 支配者,这类人试图驾驭别人,操作所有事务,也不 顾对群体有什么影响; 逃避者,这类人对群体漠不关心,似乎自己与群体毫 无关系,不做贡献。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