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认识」常见足部疾病
足部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足部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双健康的双足带来的是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生活。
现代生物力学表明足的健康已经超越了足的本身,影响到了人体的各个方面。
足部的疾患常常诱发踝关节、膝关节、骨盆、脊柱的病变,影响儿童下肢、脊柱的健康发育,诱发畸形。
因此关注足的康复非常重要。
一高弓足高弓足是常见的足部畸形,表现为内侧足弓过高,常伴足跟内翻和马蹄足( 图1)。
图1 高弓足1. 病因和发病机理:高弓足的病因较多,常由神经、肌肉和骨骼的异常引起,如小儿麻痹症、脑性瘫痪、先天性足部骨骼发育异常,小腿和足部肌肉麻痹,跖筋膜挛缩等。
由于足弓过高,足底的压力集中于前足和足跟,导致前足和足跟起茧、足底肌筋膜紧张,容易引起足后跟内翻及爪状趾、足底筋膜炎。
足弓高,不能有效缓冲地面来的冲击力,行走时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扭伤。
儿童的高弓内翻足,若不及时矫正,会引起足踝部、下肢骨骼的发育异常,出现严重的骨关节结构畸形。
2. 临床诊断: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为站立时内侧足弓过高、足跟内翻、足底肌肉及筋膜僵硬、前足和足跟出现疼痛和压痛。
站立位足正侧位X 线片和足底压力检测方法是本病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
M′ e a r y 测量距骨中轴线与第一跖骨中轴线的夹角,足弓正常时两条线相连续。
若可测量出角度,表明足弓增高( 图2)。
足底压力检查,高弓足的足弓指数为0~0.29( 图3)。
图2 M'eary角图3 足底压力检测图3. 治疗:治疗原发疾病、矫正足部高弓内翻畸形、分散足底压力,康复训练是高弓足的主要治疗方法。
a . 当足部仍然柔软时,以手法牵伸紧张的肌腱,使用矫形足垫,平均分散足底压力,避免因压力集中在局部引起病变。
b. 使用横弓垫托起横弓,矫正爪状趾;使用各种跖骨横条以减轻跖骨头的承重,缓解疼痛。
c. 使用反托马斯跟矫正足内翻。
d. 多做伸展小腿肌足弓肌肉,筋膜的拉伸活动。
e. 选鞋时应该选择鞋底不容易被扭曲的稳定性好的鞋,但足垫应柔软。
足部理疗知识点总结大全

足部理疗知识点总结大全导言足部理疗是指通过按摩、拉伸、热敷等方式来改善足部的不适和疼痛感。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长时间穿着高跟鞋、站立、运动等因素,很多人都会出现足部不适的问题。
因此,足部理疗成为了一种受人欢迎的健康护理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总结足部理疗的知识点,包括常见的足部问题、足部理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一、常见的足部问题1. 足跟痛足跟痛是指足跟部位出现的疼痛感,常见病因包括跟腱炎、跟骨刺等。
足跟痛会导致走路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 扁平足扁平足是指足弓塌陷,导致足部不能正常承受重量,容易引起足底疼痛和疲劳感。
扁平足还会影响膝关节和腰椎的健康。
3.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指足底筋膜受到过度拉伸,出现疼痛和纤维增生。
足底筋膜炎会导致足部疼痛、僵硬和痉挛。
4. 足趾异常足趾异常包括拇外翻、拇内翻、鸡眼、胼胝等,会影响足部的外观和功能。
二、足部理疗的方法1. 按摩按摩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理疗方法,通过按摩可以缓解足部的疼痛和疲劳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
常见的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推拿、拨磨等。
2. 热敷热敷是指将热水袋、热毛巾等热物品放在足部位置,通过热量的作用来松弛足部的肌肉,减轻疼痛感。
热敷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3. 拉伸足部的拉伸可以帮助扩展足部的肌肉和筋膜,增加足部的灵活性。
常见的足部拉伸动作包括脚后跟拉伸、足底筋膜拉伸等。
4.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指在足部的特定穴位进行按摩,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身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改善足部问题的目的。
常见的穴位按摩包括太冲穴、昆仑穴、太溪穴等。
5. 瑜伽瑜伽中的足部动作可以帮助强化足部肌肉和韧带,增加足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常见的足部瑜伽动作包括下犬式、足底按摩式等。
6. 足疗足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理疗方法,通过刺激足部的反射区来调整身体的气血循环,调节器官功能。
常见的足疗手法包括拇趾推拿、下腿推拿、足底按摩等。
三、足部理疗的注意事项1. 注意足部清洁在进行足部理疗前,要注意先将足部清洁干净,避免因为污垢和细菌导致感染。
脚部的这些变化,都是疾病征兆,越早知道越好

脚部的这些变化,都是疾病征兆,越早知道越好谈及脚,大家都知道脚是人和某些动物的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
有时候,脚也可以指非生命物体的支撑部分或最下面或最后面的部分,如:"山脚下"、"顶梁柱"等等,而身体负荷愈大,脚的负荷即愈多,而当脚部出现一些症状或者发生变化时,往往就能够反映出人体的某些健康问题。
脚对于我们来言,实在是太重要了,脚一般都是默默无闻地作出奉献,不图丝毫回报,但是有时候脚也有"压力",也会出现一些各类状况,所以我们要时刻留意着脚的"一举一动":病症一:抽筋△健康征兆:1、如果是运动引起的脚抽筋,这种处理很简单,要休息一下,然后腿不停的弯曲再伸直,重复这个动作一会儿就好了。
也会因为环境温度突然改变,受到低温的影响,情绪过度紧张都有可能引起脚抽筋。
2、抽筋也就是肌肉痉挛。
入股腿常抽筋的话大多是缺钙、受凉、局部神经血管受压引起的。
平时可适量补钙,多晒太阳,注意局部保暖,也要注意体位的变化,如坐姿睡姿,避免神经血管受压。
3、抽筋以后可做局部肌肉的热敷、按摩,这样能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做完这些以后还是没有改善的话,就要到医院进行检查了。
在平时呢要穿舒服的鞋子。
因为种种原因,合适的鞋是治疗的方法之一。
4、当我们过度的疲劳、睡眠不足或休息过多会导致局部的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这样的话就会引起肌肉痉挛。
进行很长时间的运动,会使下肢过度疲劳,可使乳酸堆积,这个时候就会引起腿抽筋。
△民间治愈本病的绝招:①用热毛巾、热水袋敷于腿肚处,能有效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痉挛;②预防冬季腿脚抽筋,首先要做好保暖,睡觉时尽量不要长时间仰卧或俯卧,可避免小腿肌肉长时间放松导致的肌肉挛缩;③骨质疏松人群,可增加钙、钾和镁的摄入,睡觉之前喝杯热牛奶,是很好的补钙习惯。
病症二:湿痒△健康征兆:1、糜烂型: 糜烂型原因都是因为湿气太重,碰水必定复发。
足踝常见病都有哪些?

足踝常见病都有哪些?1. 扁平足扁平足是指足弓向内侧坍塌,足底触地的面积增大,通常伴随着内旋或外翻。
扁平足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骨骼发育异常、肌肉或韧带松弛、神经系统疾病等。
扁平足常引起足底疼痛、脚踝和小腿疲劳以及步态异常等问题。
2.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通常由于足底筋膜受到过度使用或损伤引起。
它表现为足跟或足底疼痛,尤其是早晨起床或长时间站立后。
治疗通常包括物理治疗、疼痛缓解和肌肉拉伸。
3. 扭伤和韧带损伤足踝扭伤是指足踝关节韧带受到过度牵拉或撕裂。
这种损伤通常由于运动、意外事故或不当着地引起。
扭伤后会出现疼痛、肿胀、淤血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治疗包括休息、冰敷、压迫和提高患肢。
4. 跟腱炎跟腱炎是指跟腱发炎或创伤导致的疼痛和炎症。
这种疾病常见于跑步、跳跃和快速转弯等高强度运动的运动员。
跟腱炎可导致跟腱肿胀、疼痛和僵硬。
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抗炎药和支持性鞋垫。
5. 足趾甲真菌感染足趾甲真菌感染是一种趾甲被真菌感染的常见病。
感染通常由于潮湿环境、脚趾受伤或穿紧身鞋等因素引起。
感染的症状包括趾甲变厚、变色、易碎、脱落和足部发臭。
治疗包括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物、局部护理和保持趾甲干燥清洁。
6. 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引起的炎症性关节炎。
它通常影响足部,尤其是足大拇指关节。
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突发的剧痛、红肿和关节功能障碍。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以降低尿酸水平、饮食调整和适当的运动。
7. 跖骨骨折跖骨骨折是指足部跖骨骨折裂。
这种骨折通常由于外伤、扭伤或过度应力引起。
症状包括疼痛、肿胀、淤血和步态异常。
治疗取决于骨折的程度和类型,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绷带固定)或手术治疗(如内固定)。
8. 霉菌足霉菌足是指足部被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由于湿热环境、穿紧身鞋或公共场所传染引起。
霉菌足表现为足部瘙痒、干燥、脱皮、发红和发臭。
治疗包括局部抗真菌药物、足部保持干燥和清洁以及穿透气的鞋袜。
看脚部变化 知疾病征兆

看脚部变化知疾病征兆作者:沐白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10期双脚是支撑人体全部重量的器官,每一只脚平均每天要承受大约100吨的压力,因此脚出现的问题也很多。
相比其他器官,脚很容易被我们忽视。
事实上,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底是各经络起止的汇聚处。
关注双脚的细微改变,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健康问题,甚至挽救生命。
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总结出双脚透露的多个健康问题。
1.脚寒脚趾冰凉的一大原因是血液循环差,有时候与吸烟、高血压或心脏病有关。
糖尿病失控导致的神经损伤也会导致脚寒。
其他病因还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贫血。
出现脚寒最好看医生,查清病因。
2.脚痛长时间穿不合脚的鞋子会导致脚痛。
然而,脚痛还要当心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骨折)。
篮球和长跑等强度过大的运动容易导致脚部骨折,骨关节炎患者危险更大。
脚部灼痛在发生外周神经损伤的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见。
脚部灼痛的其他可能病因包括:B族维生素缺乏、脚气、慢性肾病、下肢血液循环差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脚跟疼痛的最常见病因是足底筋膜炎。
关节炎、运动过量、鞋子不合脚等也会导致脚痛。
3.脚肿站立过久、长途飞行、妊娠等都可能导致脚肿。
脚肿的其他原因还有:血液循环不良、淋巴系统疾病、血栓、肾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4.脚痒脚部瘙痒和脱皮可能是脚气真菌感染所致,在20~40岁年龄段较常见。
接触性皮炎也会导致脚部瘙痒、发红和脱皮。
另一大原因可能是牛皮癣。
5.脚干当心血液循环障碍。
脚部皮肤干燥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脚癣或过敏,很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所致,使脚部无法接收足够的供血。
6.溃疡难以愈合的脚部溃疡是糖尿病的重要信号之一,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感染甚至截肢。
糖尿病患者每天都应该洗脚并检查脚部异常。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住糖尿病足患者的脚,降低致残率、致死率,可在外科常规清创的基础上,采用蛆虫生物清创疗法、加压灌注疗法及应用骨搬移等技术,打破传统换药束缚,迅速降低炎性反应,提高肉芽生长速度,降低截肢风险。
常见脚病及其治疗

常见脚病及其治疗常见的脚病及其治疗常见的脚病包括鸡眼、胼胝、跖疣、外伤性表皮囊肿,这些脚病总的特点是长在脚底,影响走路,有时疼痛。
民间有时把它们通称为脚病或脚垫,但实际上,它们的发病原因,病情的特点和治疗的方法是不同的,。
鸡眼鸡眼是最常见的脚病,分硬、软两种,可以发生于底,,好发于男青年。
常常因为遭受外力压迫或摩擦而发生圆锥形角质锥体,锥尖内。
这种病损最常见于成人的脚底与脚跖间,偶见于手指,数目,分布。
硬鸡眼多位于脚底前部外侧或近中央处跖骨头的下面,圆形或类圆形,直径为1~2厘米,表面扁平光滑,淡黄,质坚硬,为圆锥形角质体,锥尖嵌入真皮,其下有一层灰白色薄膜,即鸡眼滑囊,锥形角质体可有1个或多个,因为坚硬的锥尖压入真皮,刺激乳头部丰富的神经末梢,引发疼痛。
软鸡眼多见于两个脚跖相贴的部位,在一个脚跖的侧面或脚丫,损害往往只有1个,豌豆至蚕豆大小,表面因浸渍而呈灰白色,压痛明显,以四五跖尖多见。
现代医学主要从鸡眼、脚垫部位骨头结构的病理改变、矫正骨头的畸形入手,彻底去除鸡眼、脚垫。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手术,将已经变弯的脚趾伸直,使得有鸡眼的部位不受挤压、摩擦,便会彻底治疗鸡眼;同样,通过一个小小手术,将脚垫部位塌陷的跖骨头抬起少许,使局部受力减轻,久而久之,脚垫会自然消失。
另外,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我们建议应用足科小支具,不仅可以缓解疼痛,对鸡眼也有一定的治疗的作用。
治疗:首先除去施加于皮肤上的压迫和摩擦,如不穿高跟鞋和硬底鞋,鞋内加柔软鞋垫,鸡眼可望自行消退,若不除去,鸡眼难以治愈。
其次可按以下方法治疗。
1.软硬鸡眼均可外用30%水杨酸火棉胶,每天1次,1周后用热水浸泡,去除鸡眼的角锥和皮损浸软发白的部分,直至脱落。
2.外用市售鸡眼膏。
先用热水浸泡患处,削去表层角质增生部分,并尽可能将中心角质栓小心削去,将鸡眼膏的红色药块对准此核心部位贴牢,每周换药1次,换药前削去已浸白的部分,直到脱落。
3.可用液氮冷冻治疗。
常见脚痛鉴别诊断

常见脚痛鉴别诊断
脚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不同的原因引起。
以下是
几种常见的脚痛的鉴别诊断:
1.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脚痛原因,通常表现
为足底疼痛,特别是早晨起床时或长时间行走后。
检查时可能会出
现足底筋膜的触痛,并可能出现足跟的红肿。
2. 爪甲内长:爪甲内长是指趾甲向皮肤内部生长,引起疼痛和
不适。
除了趾甲疼痛外,还可能出现红肿和脓液排出。
3. 趾间神经痛:趾间神经痛是指趾间神经受到压迫或受伤,引
起疼痛和刺痛感。
疼痛通常在趾间发生,并可能向足部其他区域延伸。
4. 关节炎: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可能导致足部关节疼痛。
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和关节运动的限制。
5. 跖骨压痛症候群:跖骨压痛症候群是由于长时间的体重负荷引起的脚底骨骼和软组织疼痛。
触痛通常出现在足底的特定部位。
6. 跖底筋膜骨刺:跖底筋膜骨刺是跟腱和足底筋膜附着处的骨刺,可能导致足底疼痛。
检查时可能出现足跟区域的触痛。
这些是常见的脚痛鉴别诊断,但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引起脚痛。
如果您经常出现脚痛或疼痛加重,请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常见的足疾介绍

常见的足疾介绍足疾是指各种导致足部不适或疼痛的疾病。
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的改变,足疾的种类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足疾,并为患者提供一些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一、足扁平足扁平也称为足平,是一种足部变形病。
它是由于长期的身体姿势不正确或各种足部骨骼和肌肉发育以及受损所导致的。
足扁平的几个症状包括:足部疼痛、脚骨错位和下肢酸痛。
治疗足扁平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鞋子,使用足弓支撑器和接受物理治疗,如足部按摩和脚底肌肉锻炼等。
二、足趾脱位足趾脱位是指足部指骨从正常的位置脱出,导致足趾疼痛和变形。
足趾脱位的最常见病因是外伤。
治疗足趾脱位的方法包括:足部的休息和升高、使用冰袋冷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使用支架固定足趾、注意足部的保暖和充分的康复训练等。
三、足趾发炎足趾发炎是指足趾周围的组织或关节发生炎症。
足趾发炎的症状包括足趾疼痛、肿胀和红肿等。
足趾发炎的常见病因是感染、外伤、风湿病等。
治疗足趾发炎的方法包括:消炎止痛药物的治疗、休息升高足部、使用冰袋或热敷等。
四、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指的是踝关节周围的韧带脱位或撕裂。
踝关节扭伤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瘀血和不能承受重量等。
治疗踝关节扭伤的方法包括:休息、冰袋包裹、止痛药物的治疗和穿戴支架等。
康复训练如肌肉放松和强化、平衡训练及按摩等部分也可以帮助加速康复。
五、跟骨骨刺跟骨骨刺是一种骨质增生症,是由于跟骨与腱部过度摩擦所致。
跟骨骨刺的症状包括跟部疼痛和膑脚。
治疗跟骨骨刺的方法包括:穿合适的鞋子或使用软垫、添加足弓支撑和进行物理治疗等。
六、跖骨骨髓炎跖骨骨髓炎是一种感染性更杂的足疾,有些病原体可以通过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骨骼。
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发热、乏力等。
治疗包括经常保持足部卫生、使用抗生素治疗、升高休息脚部,采取必要的治疗方法来加速康复。
综上所述,足疾的种类较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得到控制或治疗。
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根据临床指南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你认识」常见足部疾病
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统计,70 %的人在一生当中会遇见脚的问题,我国的统计大约是50 %~60 %。
其中主要原因,5%由于过度运动18%因为上了年纪2%原因不明75%因为足弓受力不合理,步态不准确,导致腰椎,颈椎疾病。
我们的脚有着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
脚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要承受几乎身体所有的负荷重量。
正常人在走路的时候,首先是足跟着地,此时足跟部要承受很大的力量,继而全足着地,最后脚跟抬起推动身体向前。
所以正常行走时,不仅需要足部有一定的灵活性,还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1、拇外翻、拇囊炎:
拇外翻指拇趾向外侧偏斜超过正常的一种畸形(如﹤字形)。
拇外翻后拇跖骨头内缘形成隆凸,穿鞋时挤压隆凸部位,引起炎症与疼痛,即为拇囊炎。
拇外翻的最常见因素是穿窄小尖头的高跟鞋,肌肉不平衡、关节炎所致的关节破坏等。
此病也有遗传倾向。
拇囊部疼痛并非都是由拇外翻引起。
骨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和痛风,亦可引起姆趾痛。
非手术治疗有理疗,消炎止痛药物,穿合适的鞋,选择宽、高鞋头的鞋子具有弧形的鞋子可分散压力。
纠正畸形就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开完刀后的拇指外翻获得改善,然而脚底长茧或疼痛的部位确实无法完全改善。
其原因在于大拇指的病变因开到而变短,行走的步态也被迫改变,并影响到脚底的足压产生异常。
在医学临床报告建议,拇指外翻开到的患者,建议术后搭配使用功
能性鞋垫来改善脚的问题。
2、锤状趾:
锤状趾是指足趾跖趾关节背伸、趾间关节屈曲的一种畸形。
鸡眼和锤状趾绝大多数起因于穿鞋过紧。
尖头高跟鞋挤压足趾,引起关节挛缩,从而产生锤状趾,治疗方法包括矫正鞋垫和纠正足趾。
为避免足趾受压,矫形鞋要求柔软宽松合适,并且鞋跟应较低。
除定制的鞋外,便鞋和跑鞋最好。
锤状趾早期可用趾垫保护,压痛区可垫以海绵衬垫。
但当锤状趾已成僵硬,就应手术治疗。
其目的是矫正畸形,去除骨性隆凸,解除足部疼痛。
防止因足趾持续受压而发生多种并发症。
3、趾间神经瘤:
前足跖侧疼痛,行走、穿窄小的鞋、高跟鞋可加重症状,而休息、脱去鞋或按摩局部可缓解症状。
女性多于男性。
发病的确切原因还不太清楚。
一般认为是跖间横韧带下的趾神经受到嵌压所致。
非手术治疗可穿宽松的鞋,使用足垫减少跖骨头压力。
可试用激素局部封闭治疗,以减轻疼痛。
非手术治疗失败时可手术切除神经瘤。
4、跟痛症:
跟痛症是由一系列疾病导致的足跟部疼痛症侯群。
其中最常见的是跖腱膜炎。
表现为跟骨跖侧疼痛。
通常发病缓慢。
在早晨行走头几步时感疼痛较重,进一步活动后疼痛可部分缓解。
但长时间活动后又可加重症状。
X线检查:约50%病人可见跟骨结节跖侧有骨刺。
步行时,跖趾关节背伸,牵拉跖腱膜,从而牵拉跟骨结节。
随年龄增大,足部肌肉、韧带力量减弱,跖腱膜牵拉跟骨结节的力量增大,长期、反复
牵拉使跖腱膜起点部发生微小撕裂,继发炎症,引起疼痛。
治疗有理疗,足垫,跟腱、跖腱膜牵拉训练,消炎止痛药物,局部封闭和震波治疗,穿矫正鞋垫等。
疼痛较重时也可用夜间支具固定。
极少数病人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手术切断跖腱膜。
5、成人平足症:
有些中老年人年轻时足弓正常,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足弓逐渐变得扁平。
这是由于此时足部的肌肉和韧带退变或损伤后松弛,不能维持足弓。
严重者可引起足踝部的疼痛肿胀,影响行走。
轻者可用理疗,消炎止痛药物,支具固定,矫正鞋垫。
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6、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最常见的是踝关节外侧一个或两个韧带的损伤。
它是踝关节最常见损伤之一。
扭伤后踝关节外侧疼痛肿胀。
一些踝关节损伤病人由于早期未能正确诊断和处理,而遗留踝关节长期疼痛、肿胀,和不稳定,延误治疗时机,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大部分患者只需要非手术治疗由早期RICE治疗和以后的功能康复治疗组成。
RICE疗法, 即休息(rest):避免活动可减轻疼痛。
冷敷(ice):用冰块或冰水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出血肿胀,也可减轻疼痛。
可每小时使用20分钟,每天3-4次,使用3天。
加压固定(compression);使用各种弹力绷带、胶布、软夹板、支具等短时间固定,以减轻肿胀疼痛,使病人感觉更舒适。
严重扭伤时,需要使用石膏固定2~3周。
抬高足部(elevation):促进淋巴回流,减轻肢体水肿。
7、脚是人体工学的最佳杰作
双脚能让人笔直的站立和行走。
脚的结构非常的复杂,尤其是从脚踝到脚尖的骨骼、肌肉、血管、汗腺、神经等构造,只有人类才有。
达文西就曾说过「脚是人体工学的最佳杰作」。
现代人平日只坐办公桌前,娱乐则是看电视和打电脑游戏,完全忽略了脚所需的运动,健康益亮起红灯。
因为,脚必须藉由走路才能充分发挥使由心脏下降的血液在输送回至心脏的功能。
所谓「不走路会造成心脏负担」,就是因为支撑全身体重的脚步其血液需藉着走路而达到循环的功能。
而「不正常的足弓亦造成身体多处关节错位引发疼痛」。
当双脚撞击地面时,由于内侧纵足弓的功能性丧失(脚放入鞋子里时脚底心内侧没有得到支撑),我们的三角足弓失去平衡,只有外侧纵足弓和横弓支撑起人体的整个重量,导致我们足部受力不均,但人体代偿功能会在内侧弓缺失的情况下自动调节整个身体的平衡,结果骨骼错位,长此以往是因不正常的足弓导致身体重心的偏移,造成足部受力不均,易造成脚踝扭伤、足部肿胀及疼痛、拇外翻、鸡眼等关节与足部疼痛。
在医学临床报告建议,搭配使用功能性鞋垫来改善脚的问题。
「足益健功能性鞋垫」可以使之重心离开脚跟,释放脚趾和支撑足弓,重新分布鞋子和足底的压力,把疼痛区域的压力分散到较不疼痛的区域。
支撑并控制足部以解除身体力学上的不平衡,是身体重心回到正常位置,从而彻底解决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