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的商品组合与定位

连锁经营的商品组合与定位
连锁经营的商品组合与定位

连锁经营的商品组合与定位

连锁超市的商品组合多种多样,商品的定位又是一个动态过程,而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化背后,仍有规律和技巧可寻。

商品组合:广度与深度结合

商品组合又称商品经营结构。商品组合一般由若干个商品系列组成。所谓商品系列是指密切相关的一组商品。此组商品能形成系列,有其一定的规定性。有的商品系列,是由于其中的商品均能满足消费者某种同类需求而组成,如替代性商品(牛肉和羊肉);有的是其中商品必须配套在一起使用或售给同类顾客,如互补性商品(手电筒与电池);有的可能同属一定价格范围之内的商品,如特价商品。商品系列又由若干个产品项目组成,商品项目是指企业商品销售目录上的具体品名和型号。简言之,企业经营的商品的集合,即商品组合。

在超级市场中,食品占的比例很大,也就是说,吃的商品占了超级市场绝大部分的货架。而且,日用品中,家庭杂货占的比例较大,居住文化品的比例较小。

超级市场商品的组合可以采取广度性和深度性相结合的方法,所谓广度性就是增加商品系列的数量。一个超级市场的商品组合的广度越宽,其综合化程度就越高。所谓深度性,就是增加商品系列内所包含的各种商品项目的数量。商品组合的深度越深,其专业化程度和商品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商品组合的广度性和深度性必须适度,必须根据超级市场的特性和所处商圈的条件来加以确定。

商品群是根据超级市场的经营观念,用一定的方法来集结商品,将这些商品组合成一个战略经营单位,来吸引顾客促进销售。商品群并不代表具体的商品,而是商品经营分类上的一个概念,商品群可以是商品结构中的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也可以是一种新的组合。在超级市场的经营中,之所以把商品群提高到经营和战略地位高度,是因为顾客对某一家超级市场的印象或偏好,不是来自于所有的商品,而是来自于某个商品群。如某家超市的速冻小包装产品,品种多,新鲜度高,某家超市星期六特价商品最实惠等。商品群给了消费者最初最直接的印象,所以超级市场的经营者必须树立起“商品群是超市商品竞争战略单位”的观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组合成有创意的商品群,这

种商品群可以打破商品的原来分类,成为新的商品部门。一般可采用的新商品群的组合方法有:

按消费季节的组合法。如在夏季可组合灭蚊蝇的商品群,辟出一个区域设立专柜销售。在冬季可组合滋补品商品群、火锅料商品群。在旅游季节,可推出旅游食品和用品的商品群等。

按节庆日的组合法。如在中秋节组合各式月饼系列的商品群,在老人节推出老年人补品和用品的商品群,也可以根据每个节庆日的特点,组合适用于送礼的礼品商品群等。

按消费的便利性的组合法。根据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追求便利性的特点,可推出微波炉食品系列、组合菜系列、熟肉制品系列等商品群,并可设立专柜供应。

按商品的用途的组合法。在家庭生活中,许多用品在超市中可能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和类别,但在使用中往往就没有这种区分,如厨房系列用品、卫生间系列用品等,都可以用新的组合方法推出新的商品群。

由于现代化社会中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多样性,所以超级市场的经营者必须能及时地发现消费者的变化特征,适时地推出新的商品群,使商品的战略地位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值得超市经营者注意的是,构成商品群的商品品项,必须使消费者有一个选择的内容,如商品的等级、价格、使用方法等都要做差异化的配置。

商品定位:以消费者为中心

企业在目标市场、业态确定了以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商品来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即要进行商品定位。商品定位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连锁店的销售额和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商品的定位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它必须随着季节、时尚及顾客的偏好等因素随时加以调整。

商品定位是指连锁企业对目标消费者和生产商的实际情况动态地确定商品的经营结构,实现商品配置的最佳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连锁企业更倾向注重消费者的利益,所以商品定位是企业决策者对市场判断分析的结果,同时又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现,也是连锁企业通过商品来设计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商品定位包括商品品种、档次、价格、服务等方面。

一般连锁店铺特别是便利店、连锁超市经营的是大众日常消费必需的,所

以其经营的商品以大众化、日常必需、经常使用易耗为基本特征,但商品的具体定位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下面以连锁超市为例加以阐述。

业态是商品构成的决定因素。由于业态的不同也就决定了连锁商店经营商品的重点不同,超市的商品定位是食品和日常用品,它们属于非耐用品和便利品,这类物品的购买频率很高,最好接近消费区,而对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连锁经营者应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谁是我的顾客?他们到我这里来想买什么商品?我应该怎样满足他们的要求?

目标顾客因素分析。影响超市目标顾客的因素很多,除了心理因素、人口因素外,最主要的有地理因素。地理因素是指超市所处的方位及周围的环境,如:闹市区、居民住宅区、交通枢纽,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目标顾客,也会改变或形成目标顾客的购买习惯。所以,超市必须对地理因素产生的影响做评估,趋利避害,尽量利用地理因素的影响吸引客流。人口因素指目标顾客的性别、家庭规模、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年龄对顾客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产生的影响。心理因素指随着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的提高,目标顾客的心理因素越来越显著地影响到其消费习惯并进而深刻地影响到超市的商品定位,如果经营者觉察不到这种变化,那将失去一部分有较强购买力的顾客。

目标顾客的需求设定。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摸清目标顾客详细的情况(有条件的连锁企业要专门为顾客建档),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商品服务,才能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在对影响目标顾客等因素做出了粗略的分析后,按下列要素做进一步分析:一个家庭每天由谁外出购物;一周外出购物次数;购物的通常时间;喜欢何种环境购物;每次购买的商品种类;平均消费额;确定合适的价格带。价格带不是指单一品种价格,是其一类品种价格的分布幅度,顾客层次不同,对商品的要求也不同,而超市一般适宜于制定“适中价格”幅度的战略。在价格带的选择上应该做到:品种数量适中,规格花色品种多,价格种类不能过多而且应集中于低价,价格带尽量压缩,陈列量要充分,同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低价位是必要的,因为超市讲求的是薄利多销,而且出售的食品、日常生活用品都必须是消费者易于接受的低价;价格种类尽量少,在低价位基础上,陈列的品种宜集中,便于顾客从中选择。有些超市品种繁多,消费者一进去就不知所措,挑选起来特别费时,反而产生负面效应;价格带宜窄,各种商品价

连锁经营的商品组合与定位

连锁经营的商品组合与定位 连锁超市的商品组合多种多样,商品的定位又是一个动态过程,而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化背后,仍有规律和技巧可寻。 商品组合:广度与深度结合 商品组合又称商品经营结构。商品组合一般由若干个商品系列组成。所谓商品系列是指密切相关的一组商品。此组商品能形成系列,有其一定的规定性。有的商品系列,是由于其中的商品均能满足消费者某种同类需求而组成,如替代性商品(牛肉和羊肉);有的是其中商品必须配套在一起使用或售给同类顾客,如互补性商品(手电筒与电池);有的可能同属一定价格范围之内的商品,如特价商品。商品系列又由若干个产品项目组成,商品项目是指企业商品销售目录上的具体品名和型号。简言之,企业经营的商品的集合,即商品组合。 在超级市场中,食品占的比例很大,也就是说,吃的商品占了超级市场绝大部分的货架。而且,日用品中,家庭杂货占的比例较大,居住文化品的比例较小。 超级市场商品的组合可以采取广度性和深度性相结合的方法,所谓广度性就是增加商品系列的数量。一个超级市场的商品组合的广度越宽,其综合化程度就越高。所谓深度性,就是增加商品系列内所包含的各种商品项目的数量。商品组合的深度越深,其专业化程度和商品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商品组合的广度性和深度性必须适度,必须根据超级市场的特性和所处商圈的条件来加以确定。 商品群是根据超级市场的经营观念,用一定的方法来集结商品,将这些商品组合成一个战略经营单位,来吸引顾客促进销售。商品群并不代表具体的商品,而是商品经营分类上的一个概念,商品群可以是商品结构中的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也可以是一种新的组合。在超级市场的经营中,之所以把商品群提高到经营和战略地位高度,是因为顾客对某一家超级市场的印象或偏好,不是来自于所有的商品,而是来自于某个商品群。如某家超市的速冻小包装产品,品种多,新鲜度高,某家超市星期六特价商品最实惠等。商品群给了消费者最初最直接的印象,所以超级市场的经营者必须树立起“商品群是超市商品竞争战略单位”的观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组合成有创意的商品群,这

第 章连锁商品定位与组合

第11章 连锁商品定位与组合 就连锁企业来说,业绩创造来自商品贩售。所以,每一家门店就是一座宝藏,商品组合就是宝藏的内涵。换句话说,商品是连锁门店的生存命脉,丰富的商品组合能活跃门店的生命力,使门店能更蓬勃发展。 然而,什么是商品组合呢?就基本定义而言,商品组合并不能只是以buying眼光,依样画胡芦地根据规格需求来购买商品,而是以merchandising的作法,回归基本面,根据消费者对产品功能及心理需求,提供顾客所能负担价格的商品。也就是说,商品组合是将连锁企业生存的定义具体化,并进而成为经营者致胜的利器。因此,好的商品组合可创造良性的循环。 本章内容: 1 2 2-1 商品组合的评价选择 2-2 商品构成 2-3 商品分类 3 3-1 商品系统3S主义 3-2 商品筹备五项原则 4 4-1 商品单位 4-2 商品组合决策层次 4-3 组合重点及评估尺度 4-4 决策性商品 4-5 商品组合 1 商品定位 商品是提供连锁业者获利的主要来源,如何在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有赖合理的商品定位及适当的商品组织,首先必须确

定商圈的顾客群,深入了解消费变化趋势,适当予以调整,使消费者充分满足,进而产生忠诚,达到销售的最后目的。 1-1 根据通路性质及目标市场特性 1)通路性质 A.批发形态:此种形态的门店皆为大卖场,以批发方式让消 费者能一次购足所需的商品。 B.便利形态:此种形态的连锁店数分布各地,提供消费者方 便性的购买。 2)目标市场的特性 连锁业者在创业之初期,就必需作出明确的定位及经营形态的确立,因为这两项前题影响该公司日后的发展,必须针对不同的消费客层加以考虑,如参考顾客的性别、年龄、职业、所得、消费者的特性(消费意识与生活形态)等,以此作为选择商品定位的因素。 1-2 商品定位差异策略 在追求最大利润组合的前提下,什么样的商品组合策略才是最佳的呢?如何透过商品组合策略的运用来创造业绩呢?定位差异策略是制定商品组合策略的关键所在。商品定位差异策略就是根据商品态度及特性,定义其地位,并辅以各种助力,创造连锁企业最大的业绩额。 定位差异策略有三种方法: 1-2-1 ABC法则 好卖不一定好赚,有赚头不一定是营业额最高的。因此,最畅销的商品不见得是利润最高的商品。ABC法则就是在众多商品的组合中,经营者要依80/20—80%业绩来自20%商品的宗旨,定义到底创造业绩的精英是谁?换言之,运用ABC等级的评定,分出对营业供献最大的商品,以作为进货的依据。 1-2-2 商品分类组合 商品分类是依节庆、生命周期、策略目标的不同,定义商品组合。而分类法有三种定位的产品: 1)集客品 用以吸引顾客主动上门的指标。可以说消费者的最爱就是“集

连锁经营中的定位策略

近年,连锁经营在我国零售领域的发展中,独放异彩。连锁业态成为零售业中取代百货店的后起之秀。随着入世后我国零售业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将在今后的5年左右时间内,逐步开放除个别商品外的所有零售市场,对外商设立合营公司的数量、地域、股权比例和设立方式的限制,也将逐步取消。我国的连锁业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 在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企业十分重视地理位置资源,目前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快速做大规模。2000年我国连锁百强平均拥有的店铺数为76.9个,到2001年数字上升为151.2个。连锁经营需要规模产生效益,但是由于我国零售业是继发达国家之后快速进入连锁业态的,属于低层次的经营膨胀,蕴含着许多经营陷阱。福建华榕的破产就是一个典型的因扩张太快,造成资产负债率过高,最终导致破产的例子。零售企业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内部的经营管理急需跟上,否则,目前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和扩张,都会因为管理的“质”跟不上速度的“量”,扩张和经营管理的两个车轮大小不一,最终陷入困境。 从国内的连锁超市来看,在人均盈利率、经营面积盈利率等指标上,均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以存货的周转周期为例,我国连锁超市为50天至70天,而家乐福与麦德龙在中国是30天以下,欧美的标准超市的周期则在20天以下。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因素是:国内的许多店铺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没有自己的独特形象、业态风格、商品结构,在经营服务上十分雷同,这种现象非常明显、普遍存在。这种千店一面的经营格局造成超市很难形成忠诚的客户群。而外资企业往往能形成一种鲜明的经营风格,拥有自己的忠诚客户。比如德国的麦德龙搞量贩经营,吸引了中小经营企业和社会团体的专业客户。 在这一表面现象的背后,是我国连锁经营中的定位管理的薄弱。 定位是指企业设计出自己的产品和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确定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定位是零售业经营中的首要问题。我们的传统百货行业通行的商圈调研、消费分层、竞争层分析,对于百货店确定目标消费者,确定自身经营策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连锁经营中这个问题更为复杂,因为连锁在业态选择上有更大空间。以沃尔玛的连锁经营为例,他们在业态定位上考虑得较为周全。众所周知的是它在业态确定中结合了地理位置与购买行为因素。因此,它的购物中心建在城市繁华区,折扣店则在城郊。近年,在我国的连锁业中大型综合超市业态颇受关注,但是,对于这种业态我们需要全面地分析:它是否适合我国企业的实力,是否与我国城镇的购买力等因素相协调。因此,在连锁企业的重组并购过程中应重视定位策略,避免盲目跟风。 另外,由于零售企业面对销售终端,消费需求的变化、城市规划的发展等,都会产生再定位的需求。美国的PENEY公司在19世纪60年代仿效SEARS在地区购物中心开店,定位于时尚顾客。到80年代它进行再定位,面向中等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时装。零售业态的变化非常快,在美国,百货店经过80年才进入成熟期,而仓储商店只用了10年就进入成熟期。零售业的定位应跟上业态的发展。 业态定位在连锁经营中,有折扣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店、专卖店、便利店、目录店等形式。每种业态在目标价格、品种、便利、服务和购物环境上各有特色(见附表)。 在以上的业态选择中,要考虑两个因素:消费要素及地理要素。 消费要素包括:潜在的消费量、购买习惯、购买力大小、消费行为的特征。消费特征对零售商的经营有直接影响。如K-MART发现美籍非洲顾客在参加教堂礼拜活动时,存在对时装的需求,并且其节日礼品的购买常在节日附近期间。根据这两个特点,它推出了特定的时装,并将节日礼品上货时间缩短为一周。在业态选择中要充分考虑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品种要求、价格要求,据此选择合适业态。 首先,地理位置的选择要适应业态的自身要求。沃尔玛在长春重庆路黄金地段建亚洲单

连锁药店优化商品结构

连锁药店优化商品结构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药店如何调整商品结构 一、优化商品结构 1、商品结构的定义 商品结构是指符合公司市场定位及商圈顾客需求的“商品组合”。商品结构应明确定义采购部门描述的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品项数、价格带、直线陈列米数、及陈列层板数等。 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商品的数量、品种己不是货源的主要问题,问题的关键己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合理的筛选,而使企业的销售能力资源(如资金、空间等)得到合理的配置、发挥最大的潜力,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商品分类和品类管理 大分类:根据商品的特征和属性来划分; 中分类:大分类中细分出来的类别; 小分类:中分类进一步的细分,按功能功能主治、剂型等 单品:不能进一步细分的、完整独立的商品品项。 品项数:单品的品种数量 品类管理:在商品分类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商品组合对商品群进行的整体的综合管理,是一系列活动,一个持续的过程。 二、商品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中型零售药业公司也有几千个品种,大型连锁的往往会有一万以上个品种。如果按照我国的标准,大参林和老百姓等全国连锁药店都应属大型之列,他们是以“大量销售有限的品种”为他们取得良好效益的有效经营手段之一。 现在零售药店必须重点考虑经济效益,以效益为中心对商品的结构进行优化是当今药店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商品结构优化需注意的问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建立自身特色的经营模式?优化商品结构就成为通常采用的方法。但商品结构调整并不是单纯淘汰滞销品、引入畅销品这么简单,而应该是分析各个类别的客流量、客单价、毛利率、动销率的情况,结合以下指标进行商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1.销售排行 依据门店在固定时间段的商品销售排行榜,从中分析出商品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对滞销商品进行原因分析,并着手利用各种促销手加大提成点数等各种

连锁经营的市场定位、环境分析

连锁经营的市场定位 营销环境分析可以使连锁店掌握整体市场状况,但要选择连锁店所赖以生存的具体市场还需要通过划分和了解细分市场,并结合本店实际情况和竞争状况进行目标市场的决策。 明确的市场定位是连锁店设计经营战略和策略的基础。只有市场定位明确才能确定连锁店的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的突破口,从而制定出连锁店的经营战略,并以此为指导安排连锁店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营销组合策略;著名市场营销家菲利浦科特勒对市场定位下的定义是:“为了适应消费者心目中的某——特定地位而设计公司的产品和营销组合的行为。”由此可见,市场定位的理念来自消费者心理的定位。如何运用商品经营和营销策略,将商品和服务定位于特定消费者的心理,是连锁店市场定位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市场定位对连锁店尤为重要,因为市场定位不好将影响连锁店下属的所有分店。在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差异也愈加明显,这要求连锁企业的发展要有明确的顾客群。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连锁企业进行目标市场定位。连锁业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连锁店之间、连锁店和其他商业企业间的竞争已达白热化程度。例如,北京市1995年以来几乎每周都有新的连锁店开业,在国际展览中心附近的商圈内,就有朝阳百货大楼、燕丰商场、百姓购物中心、万德万超市、燕丰分店、新意达超市、创益佳超市等七八家大中型商业企业,这么多的商业企业都要争取一个目标市场,必然都不会有太大发展。目前,许多连锁店及大型商场经营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标市场定位不合理。因此,目标市场定位成为连锁店在竞争中求生存的必要手段。 进行目标市场定位,要在分析营销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勾勒出细分市场的范围,具体分析每一细分市场,最后根据企业资源条件和竞争对手情况,确定出目标市场。换言之,连锁店的目标市场定位必须建立在连锁店对客观市场机会和主观能力结合评估的基础上。连锁店目标市场定位过程如下: 首先,对市场即顾客进行细分。细分市场的主要变量有:①人口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庭人数、收入、职业、教育状况等;②心理因素,包括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等;③行为因素,包括使用时机、使用率、对企业和服务的态度等,连锁店市场细分最常用的变量还是年龄和职业。由于连锁店分析市场的着眼点不同,则市场细分使用的变量不同,即使是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连锁店也是这样。比如在台湾快餐连锁业中,外来快餐店均以年龄作为划分目标市场的主要依据,而本土快餐店多以职业为其依据。 其次,对细分市场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竞争状况和消费倾向。前者的分析方法在前一节已有论述,这里只介绍对细分市场消费倾向的分析。通过消费倾向分析,能使连锁店对细分市场有具体形象的了解。消费倾向分析主要包括:①消费者行为分析,包括消费者购买的动机、场地;购买的时间与次数;来店购买所用的交通工具等。②消费者意愿分析,包括了解消费者感兴趣的商品与服务;对未来商店有何期望;希望在该地建个何种类型的商店。③消费潜力分析,包括未来人口变化情况及人均收入变化情况,该分析类似于潜在市场规模分析。 再次,分析本连锁店的经营目标和资源能力。即使细分市场从规模、竞争状况和消费倾向上看都很具有吸引力,连锁店仍须从自身经营目标和资源条件上对细分市场加以分析。经营目标包括若干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份额、利润率和收益率等。如果细分市场不能满足连锁店发展目标的要求,则应放弃。连锁店还应分析是否具有某细分市场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如相应的资金、人才、设备条件等。 最后,确定目标市场定位。连锁店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连锁店目标市场定位可分为3种类型:无差异型、差异型和集中型。这3种类型的定位各有优势局限,适于不同特点的连锁店。

企业经营的商品定位

企业经营的商品定位 商品定位是指连锁企业针对目标消费者和生产商的实际情况,动态地确定商品的经营结构,实现商品配置的最优化状态。商品定位包括对商品品种、档次、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定位。商品定位既是企业决策者对市场判断分析的结果,同时又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现,也是连锁企业通过商品而设计的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商品定位的特征 1)首要条件是顾客满意度。这是任何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因素。 2)具有长期性。企业长期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样才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3)商品定位必须具有竞争性。就是能够从竞争商品中显示出自己的独到之处,这样消费者才会容易选择并重复购买,只有这样才会赢得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挑战就是针对目标消费者的喜好定为商品定位: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让消费者认为你的产品比别人的好,这就是制胜“定位”。 商品定位的依据 不同业态有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商品定位。超市以经营生鲜食品为主;百货商店重视对时尚商品的经营;专业店则经营同一专业的商品;专卖店经营精品品牌。不同业态有不同的商品定位。 (1)按消费者的消费收入定位。消费收入是多层次的,不同收入的家庭形成不同的商品结构。零售商品定位既要面对广大消费者基本需要的大众化商品,也要满足中高收入消费群体对中高档商品的消费需求(见下表)。 不同收入家庭的商品消费结构 商品/类型高档消费品中档消费品低档消费品 富裕型消费△△△△△ 小康型消费△△△△△△ 温饱型消费△△△△ (2)不同区域零售商店的商品定位。购物中心、市商业中心和交通便利的繁华区域一般地租贵、成本高,要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多经营适应时尚需求的中高档商品,而处于街头巷尾的零星小店,则经营价格低廉的生活必需品。 (3)按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商品定位。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可分为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等商品结构。虽然它们之间在一个区域内交叉存在,但不同经济类型有不同的商品主体。零售企业的商品定位必须适应不同的经济条件对商品的不同需要。 商品定位的要点 (1)业态决定商品构成 业态是以经营商品重点的不同而划分的营业形态。业态的不同,实质上就是商品构成的不同。但也有特殊情况,就是相同的业态由于企业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目标消费群不同,其商品构成也是不同的。面对现代零售业的发展,经营者必须要回答以下问题:“我的店,给谁开,卖什么货?”即选择何种业态?目标市场的确定(市场定位),商品构成是怎样的? (2)描绘顾客轮廓 业态一经确定,其基本的目标顾客就明确了。重要的是还要根据店铺服务商圈的情况具体分析顾客的构成。 (3)分析顾客的需求,进一步确定商品品种、档次只有摸清服务对象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商品服务,做好商品定位。分析的项目主要有:年龄、性别、民族、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户数规模、收人情况以及行动特征、消费习惯、生活特点、对商品服务的要求等。对消费者的轮廓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接下来就要做如下的分析: 1.一个家庭每天的购物者是谁; 2.平均购物频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