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消化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的生理学基础

消化系统的生理学基础

消化系统的生理学基础消化系统是人体内一系列器官的组合,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摄入的食物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供给身体所需。

消化系统的生理学基础涉及到消化道的结构、分泌和运动等方面。

一、消化道的结构消化道包含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部分。

口腔是消化过程的起始点,其中含有牙齿和舌头等结构,能够进行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食管将食物从口腔传输至胃部。

胃是消化道中最大的脏器之一,具有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等酶类的功能。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它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能够分解和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

大肠主要用于水分的吸收和残余物质的排泄。

二、消化道分泌物的功能消化道内的分泌物起着重要的消化作用。

口腔中的唾液包含有淀粉酶、黏液和抗菌物质等,可以进行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

胃酸的分泌能够杀灭病原微生物和促进蛋白质的降解。

胃蛋白酶则能够分解蛋白质为较小的肽链和氨基酸。

胆汁和胰液是小肠内主要的消化液。

胆汁帮助脂肪的乳化,增加其表面积以便被酶类降解。

胰液含有多种酶,如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等,可分别消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三、消化道的运动消化道的运动可以分为节律性运动和推进运动。

胃部的节律性运动称为胃波,有利于混合和降解食物。

小肠的节律性运动称为肠波,有促进吸收的作用。

推进运动则由平滑肌的收缩产生,将食物推动到下一段消化道,这种运动称为蠕动。

四、消化道的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消化道的功能还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消化道的神经系统分为本地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系统。

本地神经系统是由各消化器官内的神经元组成,能够调节局部的消化运动和分泌。

迷走神经系统受到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控制,对消化道产生远程调节作用。

消化道还有许多内分泌细胞,能够合成和释放多种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和胆固醇酸等,影响消化道的分泌和吸收。

综上所述,消化系统的生理学基础包括消化道的结构、分泌和运动等方面。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消化过程,并对各种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腹肌及膈肌收缩
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 增强,产生排便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 门括约肌舒张。
残余物质排出
同时腹肌和膈肌收缩,腹压增加,促进粪便排出体 外。
06
消化和吸收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调节在消化和吸收中的作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腺和消化道平滑肌的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消化 腺分泌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CONTENCT

• 消化系统概述 • 口腔消化 • 胃内消化 •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 • 大肠内消化和吸收 • 消化和吸收的调节与控制
01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是食物消化和吸 收的主要场所。
消化腺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 的消化。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碳水化合物在小肠内被分解为单糖,如葡萄糖和 果糖等,通过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被吸收 进入血液。
脂肪的吸收
脂肪在小肠内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通过淋巴 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在小肠内被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通过主 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通过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被 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则与脂肪一起通过淋巴途径 进入血液循环。矿物质如钙、铁和锌等主要通过 主动转运的方式被吸收。
05
大肠内消化和吸收
大肠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直肠和肛门四 部分,是消解质, 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人体生理学 08消化(2)

人体生理学 08消化(2)


胰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胰蛋白酶原可由肠致活酶及胰蛋白酶本身 激活,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可由胰蛋白酶激活。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一同作用将蛋白质分 解成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 糜蛋白酶还有凝乳作用。



胰腺内还存在少量胰蛋白酶抑制物,对防 止小量胰蛋白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而发生自 身消化有一定作用。


在口腔和食管,其内表面覆盖复层扁平上 皮,当时的食物尚未被消化,且停留时间 很短,因此食物几乎不被吸收。 胃可以吸收水和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具有达200m2以上的 吸收面积和有利于吸收黏膜结构,食物在小肠内 已被消化为适宜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并在小肠内 可停留3~8h等,都是有利于吸收的条件。



刺激支配胰腺的内脏大神经,胰液的分泌 增加或减少。分泌增加效果可被阿托品阻 断,说明内脏大神经内含有胆碱能纤维; 抑制作用一般认为是肾上腺能纤维使胰腺 血管收缩的结果。
盐酸和食物的分解产物可刺激小肠黏膜释放多种 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调节胰腺的分泌。主要有: ①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S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胰 腺导管细胞,使水分和碳酸氢盐大量分泌,但酶 含量很低。 ②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由小肠黏膜I细胞分泌, 主要作用是使胆囊收缩、促进各种胰酶的分泌, 但对水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仅有较弱作用。


大肠内有许多细菌,所含有的酶能分解食 物残渣和植物纤维。有的分解产物对人体 有害,经肠壁吸收后可在肝内解毒。有些 细菌能利用肠内简单物质合成维生素K和维 生素B复合物等,被吸收后成为人体的营养 物质。
第六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消化生理学名词解释

消化生理学名词解释

消化生理学名词解释消化生理学是研究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和排泄的过程的科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1. 消化系统: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

这些器官协同工作,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以便身体能够吸收和利用其中的营养物质。

2. 口腔:食物的消化过程从口腔开始。

口腔中包含舌头和牙齿,它们协同工作以将食物细嚼慢咽,使其更容易消化。

3. 食道:食道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

它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向下推送到胃中。

4. 胃:胃是一个位于腹部的扩张器官,负责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形成称为胃酸的消化液。

胃酸的作用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以便它们可以被身体吸收。

5.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部分,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小肠的内壁有许多细小的绒毛,这些绒毛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在小肠中,食物的消化继续进行,并吸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6. 大肠:大肠是消化系统中的最后一段,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转变成固体粪便。

7. 胰腺:胰腺是一个位于腹部的腺体,它分泌胰液,其中含有消化酶和碳酸氢盐等物质。

胰液的作用是中和胃酸,并帮助分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8. 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位于腹部上方。

肝脏在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它产生胆汁并将其储存在胆囊中。

胆汁中的胆盐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9. 胆囊:胆囊是一个位于肝脏下方的小囊,负责储存胆汁。

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胆囊收缩并释放胆汁,以帮助消化脂肪。

这些名词是消化生理学中常用的术语,了解它们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通过对消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如何维持身体健康,合理安排饮食。

人体机能(生理学):消化和吸收

人体机能(生理学):消化和吸收
1、紧张性收缩 (1) 保持小肠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2) 维持肠腔内一定的压力 (3) 小肠其他运动的基础
〖熟悉〗小肠的运动形式和作用
2、分节运动 (1) 定义:以环形肌的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 运动 (2) 作用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②使食糜与肠粘膜紧密接触
3、蠕动 *特点:推进速度缓慢(0.5~2.0cm/min) 通常进行几厘米后消失 将食糜向消化道下端推送 *蠕动冲:速度很快、传播距离较远的蠕动
*稀的、流体的、颗粒小的食物排空快;反之则慢
(2) 胃排空的控制
1)胃内食物促进胃的排空
2)食物进入小肠后抑制胃排空
【掌握】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胰液性质:无色、无味、碱性 (pH为7.8~8.4),1~2L/日
主要成分有水、碳酸氢盐、胰 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 原和糜蛋白酶原等多种消化酶。
【掌握】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⑤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掌握】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2、胃蛋白酶
盐酸

胃蛋白酶原

蛋白质

酶 眎、胨、多肽、氨基酸
盐酸激活胃蛋白酶最适宜的PH值2-3.5,PH>5时无法激活胃蛋白酶。
【掌握】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3、黏液 生理作用: 1. 润滑作用,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 2. 与HCO3-结合:参与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屏障),
〖熟悉〗唾液的成分和作用
【唾液成分】 水,占99% 无机物——Na+、K +、HCO3-、Cl- 有机物——唾液淀粉酶、溶菌酶
【唾液的作用】 (1)湿润,利于吞咽 (2)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3)清洁和保护口腔 (4)消化淀粉: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5)排泄功能
【掌握】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生理学理解消化与吸收过程

生理学理解消化与吸收过程

生理学理解消化与吸收过程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能的科学,而消化与吸收是人体生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通过阐述消化与吸收的基本原理、器官和过程,来深入理解这一生理过程。

一、消化与吸收的基本原理消化与吸收是人体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为细胞提供能量的过程。

消化与吸收的基本原理包括: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吸收。

机械性消化主要发生在口腔和胃部。

口腔中的咀嚼和胃部的搅拌混合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增加表面积,便于后续的化学性消化和吸收。

化学性消化主要发生在胃和肠道中。

胃中的胃液和肠道中的胰液、肠液等消化液中的酶能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糖分解为葡萄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吸收是指营养物质从消化道进入血液或淋巴中,以供全身细胞利用。

吸收主要发生在肠道中,肠道壁上的绒毛和微绒毛大大增加了表面积,便于吸收。

二、消化与吸收的器官消化与吸收涉及的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胰、肝、胆等消化腺。

口腔是消化与吸收的起始位置,除了咀嚼食物外,唾液中的酶(如淀粉酶)也起到一定的化学性消化作用。

食管将食物从口腔顺利传输至胃。

胃是消化与吸收的重要器官之一。

胃液中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酶,能够将蛋白质开始分解为较小的多肽和氨基酸。

小肠是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壁上的绒毛和微绒毛上密布有吸收表面,能将消化液分泌的酶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

大肠主要是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再吸收,将未被吸收的残渣形成粪便,最终排出体外。

胰、肝、胆等消化腺则分泌消化液和胆汁,协助消化和吸收。

三、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消化与吸收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包括食物的咀嚼、胃部的消化、小肠的吸收等。

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咀嚼和混合唾液的作用,形成食物团,然后通过食管进入胃。

胃中的胃液和胃蛋白酶开始对蛋白质进行分解。

胃液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杀灭细菌。

胃中的食物经过胃搅拌混合后,逐渐形成半流体的胃糜,然后通过幽门进入小肠。

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消化与吸收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它们在维持机体正常运转和提供能量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消化的过程、各器官参与消化的机制以及吸收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消化的过程消化的过程主要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阶段。

机械消化是指通过咀嚼、胃肠蠕动等力量的作用,将食物破碎成较小的颗粒。

化学消化是指在消化道内,通过消化液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

二、消化器官参与的机制1. 口腔口腔是消化的起始位置,牙齿通过咀嚼食物,使食物颗粒变小并增加其表面积,有利于后续消化酶的作用。

同时,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酶类物质,如淀粉酶和溶菌酶等,能够开始对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

2. 胃胃是储存和消化食物的器官之一。

胃黏膜分泌胃酸和胃酶,通过胃酸的作用,将胃中食物颗粒酸性处理,抑制细菌生长,并促进胃蛋白酶的活性化。

3. 肠道肠道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在十二指肠中,胆汁和胰液的分泌起到重要作用。

胆汁中含有胆盐,可以促进脂肪的乳化,使之易于被消化酶分解。

胰液中含有消化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它们对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进行降解,使其转化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 大肠大肠主要参与水分的吸收和残余物质的排泄。

在大肠中,水分和电解质被吸收,同时细菌对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进行发酵并生成维生素K等物质。

三、吸收的方式1. 蛋白质吸收蛋白质主要在十二指肠和回肠被吸收,并转运到血液循环中。

蛋白质被分解成小肽链和氨基酸,通过肠壁上的蛋白质载体转运至细胞内,再经过蛋白质转运体进入血液。

2. 碳水化合物吸收碳水化合物主要以单糖形式被吸收。

单糖经过肠壁上的载体转运蛋白进入肠细胞内,再通过葡萄糖转运体进入血液循环。

3. 脂质吸收脂质在十二指肠被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并与胆盐结合形成胆盐酯。

胆盐酯在肠壁上形成乳状微粒,再经过淋巴途径入血液。

4. 维生素和矿物质吸收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在肠道被吸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


•植物 •动物 •人
•太阳能
•(无机物:CO2、H2O及NH3等)
•光合作用 •(潜能)
•(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 蛋白质)
•潜能 •自 由 能 去 向
•化 学 能 •渗 透 能 •电 能 •热 能
•机 械 能
•人体能量的获得与去向

•能值的测定
此法测定的每g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质的能量系数分别为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是机体能量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正常体温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相对恒定的温度。 正常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
动的必要条件。
1、*概念(体温)
• 寒冷环境
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组织的温度 。(肝温最高)
炎热环境
体表温度:机体表层组织的温度 。
•*体温 :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 碳水化合物 17.15kJ(4.1kcal)
• 脂肪
39.54kJ(9.45kcal)
• 蛋白质
23.64kJ(5.65kcal)

•CxHyOz+mO2→xC02+nH20+?ATP

第一节:能量代谢
• 1、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 2、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4个(P213) • 4、*基础代谢(概念)
(1)口腔的消化
①消化液---唾液及其作用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低渗液,水分占99% 唾液的作用: 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反射性调节
②口腔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口腔2种运动的概念
咀嚼:是由咀嚼肌群按一定顺序收缩完成的反射动 作,受大脑意识控制。
吞咽(包括食管的蠕动):是指食物由口腔经咽、食 管进入胃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 性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极少数为非胆碱非肾上腺素能 神经,释放肽类物质
❖4)作用 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引 起胃肠道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
内在神经系统
1.分类 1)粘膜下神经丛 2)肌间神经丛
2.作用: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
壁内神经丛:
交感 神经
副交感 神经
肌 间 神 经 粘膜丛 下神 经丛
概(4) -3(I )
消化器官的反射性调节
2.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不仅覆盖在胃粘 膜表面形成凝胶状的粘液层,阻止坚硬粗糙食 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同时还可与胃粘膜 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了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3.胃粘膜屏障 胃粘膜具有防止H+从胃腔侵入 粘膜内,又能防止Na+从粘膜内透出的作用, 称为胃粘膜屏障。
三.胰液及其作用
胃肠
B细胞
食 物
3. 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及生长的作用 壁细胞增生
胃泌素 胆囊收缩素
胰腺外外分泌组织生长
(二)三大胃肠激素
三大激素 胃泌素
分泌 刺激物 G cells 迷走N(Ach)
蛋白质
促胰液素 S cells
盐酸 脂肪 蛋白质
胆囊收缩素 I cells (CCK)
盐酸 脂肪 蛋白质
功能 胃肠运动 腺体分泌消化液
胃幽门部化学刺激──→ 幽门部G细胞──→ 胃泌素↑
胃液特点:酶及酸含量均很高,占总量60%
3)肠期(主要为体液调节)
小肠
机制:蛋白质分解产物刺激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胃泌素、肠胃泌腺酸分泌素胃液
胃液特点:量少,占总量的1/10
胃(7)
循环系统 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2.射血分数3.心指数4.心力贮备5.有效不应期6.血压 7.血脑屏障8.微循环9.代偿间歇10.房室延搁11.期前收缩12.自 动节律性 问答 1.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简述其机制。 2.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3.微循环有哪些重要的血流通路?各有哪些生理学作用? 4.压力感受器是如何调节心血管功能的? 5.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有哪些?
消化液成分 1.H2O:占90%以上 2.无机盐:H+、Na、HCO3等 3.有机物:各种消化酶、粘蛋白
主要的消化液 唾液、胃液、小肠液、胰液、胆汁、大肠液
一、唾液及其作用
(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
唾液腺
分泌唾液
无色、无味、中性液
H2O: 占99%
无机物 有机物
溶菌酶 — 杀菌 唾液淀粉酶:淀粉—麦芽糖
3.Ca 2+ :VitD、脂肪、HCl促其吸收
(三)有机物的吸收
1.糖:单糖形式、继发性主动转运、经血液途径
2.蛋白质:AA形式、继发主动转运、经血液途径
3.脂肪:转运方式较复杂,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淋巴途径 短链脂肪酸经血液途径。
第四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副 交 感 神 经

食物机械刺激胃 迷走—迷走反射
胃运动加强
排 空


食物化学刺激胃 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3)12指肠内因素抑制胃排空
食物
肠—胃反射
12指肠壁感受器
胃运动减弱 胃


12指肠黏膜内 分泌细胞
促胰液素 抑胃肽
减 慢
(三)呕吐 将胃及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
刺激
感受器
(舌根、咽部、 胃、大小肠、 总胆管、泌尿 生殖器官等)
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的分泌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
胃肠运动 腺体分泌消化液 胆囊收缩
(二)其他体液调节
• 1.组胺 具有强烈的刺激胃酸分泌的作 用
• 2.盐酸 抑制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从 而使胃液分泌减少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1)头期(神经调节)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
是反射调节过程
作用机制:
作用:机械性消化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口(3)2,3(m )
吞咽
(一)吞咽分期
1.口腔—咽:随意运动 2.咽—食管上段:反射 3.食管上段—胃:食管蠕动
(二)吞咽反射:中枢在延髓
三.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主要形式
1.胃的容受性舒张 1)定义: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平滑肌 舒张,胃容积增大
(二)小肠是食物吸收主要部位的原因
1.吸收面积大 2.食物停留时间长 3.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丰富 4.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一)H2O的吸收:8-10L/日,被动吸收,以渗透方式进 行 (二)无机盐的吸收
1.Na+的吸收:
250-300mmol/日,主 动
2.铁的吸收:1mg/日,必须是2+,VitC、HCl促其吸收 Tf:转铁蛋白 TfR:转铁蛋白受体 Ft:铁蛋白
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
5)胰蛋白酶抑制物 能和胰蛋白酶结合成无活性的化合物,防止小 量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激活而发生自身消化。
四.胆汁及其作用
(一)胆汁的分泌
金黄色,碱性
肝细胞
消化期 非消化期
(二)胆汁的成分 1.H2O 2.无机盐
十二指肠 胆囊
肝胆汁 胆囊胆汁 墨绿色,酸性
3.有机物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
Ph7 活性最强—Ph4.5 失 活
(二)唾液的作用
湿润食物利于消化、水解淀粉、杀菌、排泄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口(2)
二、胃液及其作用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内分泌腺: G细胞— 促胃液素
贲门腺
外分泌腺 幽门腺 泌酸腺
粘液细胞:粘液 壁细胞:胃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 1.非条件反射性调节:主要是由化学或 机械刺激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壁上的感受 器而引起的
• 2.条件反射性调节:由食物的形象、声 音、气味等条件刺激通过视、听、嗅觉 感觉器官,反射性引起消化道运动和消 化腺分泌的改变。
二、体液调节
(一)胃肠激素的作用
1.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 2.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如:
Ⅰ.Ⅱ.Ⅷ
头部感受器兴奋
中枢
Ⅴ.Ⅶ.Ⅸ.Ⅹ
迷走神经 (Ach)
胃腺分泌
G细胞 胃液特点:酶及酸含量均很高,占总量30%
促胃液素
迷走神经
7(s )
头期
迷走神经
胃期
蛋白质分 解产物经
2)胃期(神经和体液调节)
作用机制:
X
X
胃底胃体机械刺激───→ 中枢─────
食 物 胃幽门部机械刺激──→ 壁内神经丛──→胃腺分泌胃液↑ 对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 0.9-1.5)
1、胃酸(HCl)
1)胃酸的排出量 盐酸排出量(mmol/L/H) 基础排酸量:空腹时(0-5) 最大排酸量:进食或有药物刺激(20-25)
2)胃酸的分泌机制
胃酸的分泌:主动分泌,餐后碱潮
3)胃酸的作用
➢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 ➢ 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 ➢ 促促胰液素分泌-- 促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 促Fe2+和Ca2+的吸收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二).大肠的运动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
(三).排便反射
粪便刺激直肠壁感受器
传入神经
盆神经、腹下神经
排便中枢
大脑皮层、脊髓骶段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盆神经(+) 阴部神经(-)
结、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
排便
第二节 消化液及其作用
第二节、消化液及其作用
(三)胆汁的作用(胆盐)
1.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 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
2.促脂肪吸收:与脂肪代 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 促其转运
3.促脂溶性VitA、D、E、K 的吸收
五.小肠液及其作用
1、弱碱性 pH7.6 等渗 1-3L/日 2、小肠腺分泌肠致活酶 3、随小肠上皮细胞脱落,多种寡糖酶和肽
酶进入小肠腔。
交 感 神 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支配
❖1)起源:T1-L2,3
❖2)支配:内在神经元、胃肠平滑 肌、消化腺、血管平滑肌
❖3)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4)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 道运动,抑制腺体分泌。
副交感神经支配
❖1)分布:横结肠以上是称迷走N, 以下称盆N
❖2)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
作用:
1)中和HCl,保护胃黏膜
2)为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最适 环境
2.胰酶
1)胰淀粉酶
淀粉
胰淀粉酶
麦芽糖、葡萄糖
2)胰脂肪酶 胰脂肪酶
甘油三酯——————甘油+甘油一酯+脂肪酸
3)蛋白酶原
肠激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单独作用能将蛋白质分解为 共同作用时将蛋白质分解为
糜蛋白酶
4)其他消化酶
2、胃蛋白酶原
HCl和自身激活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蛋白质
标和胨 Ph2 活性最强 — Ph 5 失活
胃(4)-4,5(s)
3、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4、内因子 内因子与Vit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VitB12免被 消化酶破坏 促进VitB12在回肠吸收
胃粘膜的自身防御机制
1.胃粘膜血流十分丰富 为胃粘膜提供丰富的代 谢原料,同时又及时带走渗入粘膜的H+和有害 物质。
吸收
已消化物质进入血管或淋巴管的过程
第一节 消化道的运动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特性
1.自动节律性 2.伸展性大(F) 3.兴奋性较低 4.具紧张性收缩 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牵拉等刺激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