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理解:减字木兰花(2010高考四川卷)(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减字木兰花》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减字木兰花》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①
[宋]卢炳
莎②衫筠笠。
正是村村农务□。
绿水千畦。
惭愧③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
麦欲黄时寒又至。
馌④妇耕夫。
画作今年稔⑤岁图。
【注释】①选自《全宋词》。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②莎:通“蓑”。
③惭愧:难得,侥幸。
④馌yè: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③稔rěn:谷物成熟。
【问题】下列场景与原词内容最相符的一项是()
A.草蓑竹笠湿B.田间稚子嬉C.风雨麦已黄
D.寒风雪又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与辨析。
A.“草蓑竹笠湿”:意思是用草编制的蓑衣和竹子做的斗笠是潮湿的。
但原词中未提到蓑衣斗笠潮湿这一细节,不符合原词内容;
B.“田间稚子嬉”:指在田间有小孩子玩耍嬉戏。
原词主要描写的是农忙场景,没有关于小孩子在田间玩耍的表述,不符合原词内容;
C.“风雨麦已黄”:描绘了在风雨之中麦子已经变黄,即将成熟的景象。
与原词中“麦欲黄时寒又至”所表达的麦子将要变黄的情景相符;
D.“寒风雪又至”:说的是寒冷的风和雪再次到来。
原词只是说寒冷的风和雪再次到来,并未提及下雪,不符合原词内容;
故选C。
古诗文阅读理解:减字木兰花(2010高考四川卷)(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减字木兰花(2010高考四川卷)(含答案解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向子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思维轨迹】分析这一问题,需要从“炼字”的角度,分析选字在句中的意思,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在全词结构、表现主题情感意境方面的作用。
答题时不能孤立地去分析,要结合全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参考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方法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选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选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选字是如何更好地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感情。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思维轨迹】作者在这首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图景。
2010高考真题诗歌鉴赏附答案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减字木兰花翻译赏析以及阅读答案

减字木兰花翻译赏析以及阅读答案减字木兰花翻译赏析以及阅读答案这是宋代著名诗人王安国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是一首描写男女离愁的佳作。
原文:减字木兰花·春情王安国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
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减字木兰花·春情字词解释:1、画桥:饰有花纹、图案的小桥。
2、落红:落花。
3、月破黄昏:谓月光穿透黄昏时的雾霭。
4、余香:指女子使用的脂粉香味,这里代指人。
5、徘徊:来回走动。
6、犹解:还能懂得。
解,能够,会。
7、洞房:幽深的居室。
减字木兰花·春情翻译:美丽的小桥下,流水潺潺,花瓣被雨淋湿,沾在地上。
黄昏过去,月亮升起来了,在马上还闻到帘里的余香。
独个儿默默地徘徊在堂前院里,今夜我的梦魂将追到什么地方?他呵,怎够不上垂杨那样多情?垂杨还懂得让花絮飞入我洞房。
减字木兰花·春情阅读答案:试题:(1)王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请找出具体依据。
(3分)(2)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
(4分)答案:(1)暮春(春季)(1分)。
“落红”(1分),“(垂杨)飞花”(1分)。
(2)①比喻,以流水喻车声;②白描,“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加渲染;③视听结合,“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车声”是听觉;④动静结合,“朝云横渡”“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减字木兰花·春情创作背景:此词为作者羁旅在外,思念家乡及亲人而作。
减字木兰花·春情赏析:上阕集中描绘雨后黄昏,落红片片的暮春之景。
首句点女子居处建筑的精致华美、环境的清静幽雅。
起句的画桥,通常是指朱桥或赤阑桥,唐宋词中往往被写得很美,并同爱情搭上关系。
如温庭筠《菩萨蛮》:“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韦庄《菩萨蛮》云:“骑马过斜桥,满楼红袖招。
”晏几道《木兰花》云:“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一 2010年全国卷Ⅰ(8分)二2010年全国卷Ⅱ(8分)三2010年北京卷(7分)四2010年上海秋季卷 (8分)五2010年广东卷(7分)六 2010年山东卷(8分)七2010年江苏卷八2010年湖北卷九2010年天津卷(6分)十2010年重庆卷(6分)十一2010年陕西卷十二2010年湖南卷 (7分)十三2010年福建卷(6分)十四2010年安徽卷十五2010年江西卷(6分)十六 2010年辽宁卷十七2010年浙江卷(6分)十八2010年四川卷(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huì,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cēn cī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释】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案提示】(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注意采点/几种含意/思想情感)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案提示】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答案提示】诗歌借素蝶的活动、意愿,表现诗人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渴慕,同时,也有对恶意的攻击、诽谤、陷害的害怕与担忧。
【解析】全国Ⅰ卷有点怪,居然考了刘孝绰的诗歌。
看了题目《咏素蝶诗》,便知这是一首咏物诗。
题注对刘孝绰的生平、性格作了简要介绍,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信息。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减字木兰花朱敦儒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
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
古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
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
1、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
参考答案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
作者巧妙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化用前人诗句)来抒情;借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自居易。
注释:⑴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
他曾被贬至南方连州、朗州等地。
作者因战乱而流浪南方,故以刘郎自比。
⑵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有“桃花依旧笑东风“之句。
这句是说诗人已老,花月繁华引不起他的兴致。
⑶重院:深院。
谢家:指歌伎居处。
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
“⑷浔阳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两句说自己象白居易那样听琵琶后落泪伤心。
⑸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句说面对落日映照下的大地山河,想到国破家亡,不禁感慨万端。
词意“桃花”没有变,依旧开的灿烂;而“我”的心境却变了,变老了。
在这种凄苦潦倒心绪支配下,百无聊赖,我也想听听琵琶。
但我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样,家蓄歌儿舞女,我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听了。
一曲终了,我的情绪沉醉曲种久久不能自拔,让我理解了白居易当年浔阳江上那份自伤沦落,却逢知己的激动心情眼前东风万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笼罩在一片落日馀晖中,尽管还有一线淡淡的红色,但毕竟已是日薄西山,黄昏将近了。
减字木兰花 翻译 阅读答案

辘辘:车行声。 长空中,寒风翻卷
朝云滚滚而去。朝行 暮宿,千里途程,大 地上,金兵驱载妇女 迢迢而去。
白草黄沙:象征北方凄凉
的景色。 莽莽黄沙,一片白草,月 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 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 没有一点活气。
无昼夜:不分昼夜。
大雁南飞,却不能为词
人寄书信倍加女主人公失 去自由和国家之创痛。这 种种愁思,郁结难解,使 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 也愁、夜也愁的地步。
前半部分侧重于借景抒情。(1
分)“月照孤村三两家”是借景
抒情,描绘了一幅只有三两户 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 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 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 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2分)
后半部分侧重于直抒胸臆,
(1分) “万结愁肠无昼夜”直写作 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的地 步,突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2分)(共6分,意思对即 可)
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
(即中都,北京市) 已经不远了, 回头遥望 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 土,可要顺着此路回 去就比登天还难了。
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பைடு நூலகம்破家亡以及
难以归乡的苦痛之情。(2分)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把不停前 行的囚车声比作不断的流水声,用 渐渐远去的车声表达了作者离故乡 越来越远、再也无法返回的痛苦心 情。(比喻,2分;分析1分。手 法如果答“以实写虚”可得1分)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减字木兰花》及满分答案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减字木兰花》及满分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减字木兰花秦观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注】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注】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篆香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B.古人鸿雁传书,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字字句句,触目成愁。
C.“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这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
D.全词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15.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营造的意境。
(6分)【答案解析】14.B;15.①秦观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借景(物)抒情,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描绘了女子独倚高楼、遥望远方的画面,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之情。
解析:1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错误,原词“过尽飞鸿字字愁”意思为“一队队飞过长空的鸿雁,似乎是一个个愁字”,因此“字字”指雁字,而非书信的字句。
1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根据词作呈现的内容可以看出,本词的核心为“愁”,秦观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女子独倚高楼、远望怀人的画面,营造了冷落凄清的意境。
首句,写彼此分离、天各一方的别愁离恨之长。
次句,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寂寞凄凉。
“欲见”两句,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
“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
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
春天来临,“春风”缓吹,和煦温柔的春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
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向子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思维轨迹】分析这一问题,需要从“炼字”的角度,分析选字在句中的意思,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在全词结构、表现主题情感意境方面的作用。
答题时不能孤立地去分析,要结合全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参考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方法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选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选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选字是如何更好地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感情。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思维轨迹】作者在这首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图景。
写得艳丽浓郁,光彩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
但结合作者身世遭遇来分析,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之意。
答题时必须扣紧这一感情脉络。
【参考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方法技巧】第一步,通读全词,分析描述内容,找出所涉及到的具体语句。
第二步,结合作者身世遭遇,揭示隐含在词中的意象的情感。
【全词赏析】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耀眼的艳阳春光。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
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做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
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
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
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
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
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
据该篇后记文字“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
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
此词,公之绝笔也”,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因词人自号“芗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人却与世长辞
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