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的运用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作用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对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的介入治疗作 用
王志华 孙4 - ¥ 张晓晖 鞠云枫 董志 峰 王育林 *
[ 中 图分 类 g - ] R 5 4 2 . 2 [ 文 献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1 7 4 0 ( 2 0 1 3 4 ) 0 1 —0 0 4 0 -0 4
标 准l 4 ] :( 1 ) 具 有典型 的缺血性胸 闷胸痛 , 并 持 续
导联 心 电 图显 示 Ⅱ、 Ⅲ或 a VF下 壁 导联 有 2个 以上
导联 S T 段 抬 高≥ 0 . 1 mV 者 ; ( 3 ) 有 或 无 急 性 心 肌 损 伤标 志物升 高者 ; ( 4 ) 胸 痛发 病 时 间 ≤ 6 h者 ; ( 5 ) 冠脉病变 符 合 以下 条件 者 : ①I RA 位 于 RC A 或
豫皤Ⅱ字 杂 志, 2 0 1 4 , 2 4 ( 1 ) : 4 0 —4 2 , 5 0
◎ 2 0 1 3 C HI N ES E J OU RN AL OF MI CR OC I RC UL AT I ON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1 7 4 0 . 2 0 1 4 . 0 1 . 0 1 6
本文 2 O 1 3 —1 1 —0 4收 到 , 2 0 1 3 —1 2 —0 3 修 回, 2 0 1 4 一o年第2 4 卷第 1 期
脑床研究
血 栓 抽 吸 联 合 替 罗非 班对 急 性 下 壁 心 肌 梗 死 的 介 入 治 疗 作 用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附 属第 六 人 民 医 院 , 上海 2 0 0 2 2 3 ;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在急诊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效果及预后分析演示稿件

根据现有的安全性数据,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是安全的。然而,由于个体差异 的存在,仍需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风险评估。
安全性与疗效的平衡分析
平衡考虑
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的治疗过程 中,应平衡考虑安全性与疗效的关系 。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 理的治疗方案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对于 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抗过敏治疗措 施。
联合治疗的安全性评价
临床研究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在急诊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
症状
心肌梗死的症痛是最常见 的症状。疼痛程度通常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伴随出汗、恶心等症状。
诊断标准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心电图的改变和心肌酶谱的升高。心 电图的ST段抬高是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同时心肌酶谱的升高也支持心肌梗 死的诊断。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 抽吸在急诊PCI治疗 ST段抬高型心肌梗 死中的效果及预后 分析
目录
• 引言 •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在急诊PCI治
疗中的应用 •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在ST段抬高型
心肌梗死中的治疗效果
目录
•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ST段抬高型 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的安全性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研究背景
急诊PCI是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PCI术后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是影响患者预
后的主要因素。
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研究

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的短期影响。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行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血栓负荷现象,随机分为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治疗组(43例),同期应用替罗非班未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对照组(43例)。
比两组术后患者的心肌梗死血管血流变化(TIMI分级)、术后2 h ST段回落程度、术后1 w及3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出血性并发症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
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即刻TIMI 血流、术后2 h ST段回落程度、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住院期间出血性并发症以及术后1 w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内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3月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内径随访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PCI术可以改善STEM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再灌注,还可以提高患者术后左心室功能。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导管;替罗非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危及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主要急危重症之一,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开通犯罪血管,恢复血流灌注,从而挽救濒死心肌。
急诊行PCI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然而由于病变血管的血栓负荷较重,在PCI 术中行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时并不能完全有效的清除冠脉内血栓,增加血栓脱落、远端微循环栓塞、局部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常发生”无血流”或”慢血流”现象,甚至从而影响PCI的疗效及患者预后。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现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病变导致血栓形成,造成心肌供血不足。
临床上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大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抗凝、抗血小板和溶栓等手段来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心肌损伤。
而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冠脉介入手术来清除血栓,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以恢复心肌供血。
目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主要采用血栓抽吸、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机械手段清除血栓,扩张狭窄的冠脉,恢复心肌灌注。
单纯的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完全清除血栓、术后再灌注损伤等。
替罗非班是一种纯净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与溶栓药物相结合,具有较好的溶栓效果。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其主要作用包括血栓抽吸通过机械手段清除血栓,替罗非班通过溶栓作用溶解残余的血栓,使冠脉尽快重建通畅,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损伤。
具体来说,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治疗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导管室准备工作:包括导管室环境的准备、术前患者的评估和监护等。
2. 血栓抽吸操作:在冠状动脉造影的通过导管将血栓抽吸器送至梗死灶部位,进行血栓抽吸操作。
该操作可以有效地清除血栓,减少冠脉再灌注损伤。
3. 替罗非班溶栓治疗:在血栓抽吸操作后,可以给予替罗非班溶栓治疗,通过溶解残余的血栓,促进冠脉尽快重建通畅。
4. 支架植入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支架植入术,进一步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
据报道,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一些研究显示,与单纯介入治疗相比,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显著缩短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和损害程度,减少心脏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疗效

1 资 料 与 方 法
2 . 2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 : 如表 2所示 , 相 比对照组 , 研究组 的 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更高 , P < 0 . 0 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 2 两 组 左 室 射 血 分 数 比较 ( i ± s )
1 . 1 一般资料 : 选取 8 0 例于 2 0 1 4年 1 O月~ 2 0 1 5年 l 2 月 在我院 接受治疗 的急性心肌梗 死患者作为研究 对象 , 采用随机分配 方 式将其分 为各 有 4 0例 的研究 组和对照组。研究组 中,男性 2 1 例, 女性 1 9例 ; 年龄 4 8 ~ 7 6岁 , 平 均年龄 ( 5 7 . 3 8  ̄ 3 . 1 7 ) 岁; 体 重
表 1两组 T I MI 血流改善率和 s T段回落率的比较( n。 %)
针对急性心肌梗 死 , 目前 临床上 以经皮 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 作为最 主要 的治 疗方式 _ l _ , 虽然其应 用广泛 , 疗效也 颇为显 著 , 但若冠 状动脉 中存在血栓 或者不稳 定 的斑 块 , 就 可导致 “ 无 血
流” 或者 “ 慢血 流” 现象 的出现 , 同时还 可能 引起 局部 血小板 聚 集, 延缓康 复进 程 , 因此应在临床上 给予 有效 的措施 , 帮助 患者 改善血流情况[ 2 - 3 1 。本文在急性心肌梗死 行介入治疗 的过程 中, 联合应用血栓抽 吸及替 罗非班进行 治疗 , 现 将研究结果 总结 如
4 6  ̄ 7 8 k g , 平均体重 ( 6 0 . 2 8  ̄ 8 . 4 5 ) k g 。对照组 中, 男性 2 3例 , 女性 1 7例 ; 年龄 4 9 — 7 7岁 , 平 均年龄 ( 5 7 . 8 3  ̄ 3 . 2 3 ) 岁; 体重 4 7 ~ 7 6 k g , . 3比较 两 组 心 脏不 良事 件 :如 表 3所示 ,相 比对 照 组 的 平均体重 ( 6 0 . 4 9  ̄ 8 . 5 5 ) k g 。通过比较 , 发现两组在性 别 、 年龄 、 体 2 2 O . 0 0 %,研 究组 的心 脏不 良事件 发 生率 5 . 0 0 %明显 更低 , P < 重 等 一 般 资料 上 无 明显 差 异 ( 尸 > O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0 . 0 5 , 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 。 1 . 2治疗方法 :全部 患者 在实施手术前给予 6 0 0 m g氯吡格雷 和 3 0 0 m g拜 阿司 匹林 口服 ,给予 常规 的肝素治疗 ,剂量一 般 为 1 0 0 U / k g , 若 预估手术 时间较长 , 则可根据全 血凝 固时间适 当地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疗效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疗效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的疗效。
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6例患者,对以上患者给予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方法治疗,观察患者TIMI血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ST段回落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经过联合治疗患者TIMI血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ST段回落率情况较治疗前均收到良好效果,术后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冠状动脉手术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内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改善疗效。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若不及时处理,将会出现危险。
临床治疗中,若冠脉内含有血栓及不稳定血斑,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严重者可导致血栓脱落、远端微循环栓塞,局部血小板集聚和血栓形成。
本研究从针对以上情况,在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注射,分析联合治疗的优势,为以后研究提供参考数据[1-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6例患者,男59例,女47例,年龄63~82岁。
纳入标准:①发病至开通时间50%为心肌灌注良好,TIMI 0~1级,无反流现象,sumSTR50%为91例,无sumSTR50%的比率及LVEF均优于治疗前。
收集术后3个月后患者数据,经调查分析,治疗后患者均未出现术后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本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疗效,分析此法的临床治疗优势。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6例患者,给予患者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后,观察TIMI血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ST段回落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TIMI血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ST段回落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患者术后3个月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4]。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病情危急,患者需要尽快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来恢复心肌灌注。
在冠脉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不断完善和更新,冠脉介入治疗作为最有效的干预手段之一,在患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冠脉介入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快速、彻底地恢复患者的心肌灌注,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而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的联合应用,能够更加有效地清除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改善血流通畅,促进冠状动脉再通。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的急诊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二是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的联合应用。
在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的急诊溶栓治疗中,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的联合应用可以促进栓塞血管的再通和溶解,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心肌灌注。
研究表明,与单纯溶栓治疗相比,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冠脉再通率和血流再通率,减少血管再狭窄和再栓塞的风险,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应用已经被纳入了相关的治疗指南和共识意见中。
在冠脉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的联合应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冠脉介入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策略之一,但在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冠状动脉内的血栓阻塞、血栓嵌顿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清除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和栓塞物,恢复血液流通通畅,保障冠脉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1. 引言1.1 疾病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急性病变,常见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冠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
此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表现为胸痛、气促、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现状主要是紧急冠脉介入治疗,通过导管置入冠脉进行血栓抽吸、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方式,恢复冠脉血流,减少梗死面积,保护心肌功能。
部分患者在介入治疗后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临床疗效仍有待提高。
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减少患者在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心肌损伤,提高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探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
1.2 治疗现状目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类。
介入治疗即冠脉介入治疗,是目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
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恢复血流,减少心肌损伤。
而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抗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或抑制血栓形成,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目前的治疗方式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溶栓治疗容易引起出血并可能无法完全溶解血栓,抗栓治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研究热点。
【治疗现状】表明,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1.3 研究意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冠脉事件,严重危害患者生命。
目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是冠脉介入治疗,包括溶栓和介入手术。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尚未得到充分关注。
研究意义在于探究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5-29T11:12:21.40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作者:李维军
[导读]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上常见急性疾病,也为典型的心血管病症,该疾病的出现多为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阻塞所致。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替罗非班,观察组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对比两组治疗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的LVEDD低于治疗前,LVEF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LVEDD低于对照组,LVEF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80.00%,统计学有意义(P<0.05)。
结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各项指标得到改
善,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导管;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上常见急性疾病,也为典型的心血管病症,该疾病的出现多为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阻塞所致,一旦出现这些现象,会导致患者对心肌组织的供血不足,产生缺血、缺氧症状,进而导致心肌功能障碍,病情严重者,会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胁,应给予重视;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有许多,不同的治疗方法,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存在明显差异性,如何选择治疗方法极为重要[1]。
本文为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41-75岁,平均年龄为(56.21±1.25)岁,Killip分级:I级的患者8例、II级的患者16例、III级的患者6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42-76岁,平均年龄为(56.26±1.24)岁,Killip分级:I级的患者7例、II级的患者18例、III级的患者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Killip分级、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排除精神疾病者;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为替罗非班,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选用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H20041165,静脉输入,初始的半小时内,滴注的速度控制为0.4ug/kg/min,完成输注后,维持剂量控制为0.1ug/kg/min,具体的用量依据患者实际的体重而定。
观察组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充分掌握,确定病灶位置后,应用导丝直接将血栓抽吸管送至靶病变所在的位置,然后实施血栓抽吸操作,完成操作后,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直接用于冠状动脉内,剂量控制为5μg/kg,持续3min后,滴注速度控制为0.10μg/(k?min)。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情况、治疗效果情况。
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选用超声心动仪实施检测,设备选用型号HP5500,厂家为美国Phillips公司,做好相关的记录。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3]:①显效:缺血、缺氧等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②有效:缺血、缺氧等症状有所好转;③无效:缺血、缺氧等症状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输入到SPSS19.0中,分析,用( ±s)表示平均值,组间用t、χ2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LVEF、LVEDD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DD比较,统计学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LVEDD低于治疗前,LVEF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LVEDD低于对照组,LVEF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
见表1。
2.2.两组治疗效果情况
两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和80.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
见表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典型的危险性极高的疾病,一旦患病,会导致患者的心肌细胞坏死,心脏功能产生障碍,病情严重者,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应给予重视[4]。
随着对该疾病的研究,发现该疾病治疗越早越好,治疗越早,患者心肌细胞坏死越少,治疗难度越低,同时,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受到任务为改善患者缺血、缺氧症状,将患者堵塞的冠状动脉打通,为患者恢复血液循环,一旦时间异常,血液在患者冠状动脉内高度凝聚,会导致血管破裂,激活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进而产生血栓,使得病情进一步恶化,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替罗非班作为典型非肽类血小板受体拮抗剂,进入患者体内后,能对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还能减轻血栓负荷,改善患者的各项症状,同时,该药物还能抑制血小板受体和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加强血管舒张,应用效果显著,血栓抽吸导管作为新型的治疗技术,为患者实施持续性的血栓抽吸,能有效减少血栓栓塞和脱落,这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患者优先选用[5]。
本文中,通过研究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发现,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的应用价值极高。
综上所述,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各项指标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值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
参考文献:
[1]潘华福,岳锦明,陈强,等.不同时机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STEMI心肌关注和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8):1-5.
[2]蔡丽云,于雁涛.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5,16(7):7-11.
[3]唐良秋,张晓静,陈云宪,等.超选择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5,23(8):436-441.
[4]凌永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的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1):31-32.
[5]左辉华,王丽丽,罗新林,等.血栓抽吸后联合药物注入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4):38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