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含答案请参与古诗文专题学习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材料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材料三: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革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
10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词人历尽生活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B.上片运用叠句,写出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不知愁。
C.“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D.“强”在这里是“竭力,极力”的意思,写出了少年的无知无畏与天真。
10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B.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C.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103.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104.把材料二、三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惟将军图之。
105.概括材料一辛弃疾在“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里蕴含的情感。
106.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三分别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答案】101.A 102.B 103.② 既然用竹篮盛104.(1)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19.《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比较阅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比较阅读(答卷)(《破阵子》与《出师表》《过零丁洋》《曹刿论战》《江城子》《丑奴儿》《诉衷情》等的比较阅读,共七个语段)一、阅读下面词和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乙]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以上《破阵子》的作者是南宋的_辛弃疾,《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_诸葛亮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我本来是平民(1分),在南阳(1分)自己耕田(1分)3.下列对上面诗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醉”无法塑造失意者的形象,而是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整体来表现的;B追述托付之事是为了表明作者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C正确,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处处为后主着想,希望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是为“了却君王天下事”; D《出师表》并不是在梦境中展现思想)A《破阵子》首句用一个“醉”字,塑造了一个失意者的形象。
B《出师表》中追述托付之事,是为这次出师寻找正当的理由。
C[甲][乙]都表达了作者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雄心壮志。
D[甲][乙]都表现了作者面对梦境,“夙夜忧叹”的悲壮之情。
4.假如有甲词作者的朋友,借用乙文中的话来宽慰“可怜白发生”的他。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的练习及答案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的练习及答案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的练习及答案《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的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释: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霜:白。
空:白白的。
空空的。
料:预料。
翻译: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从前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黯淡。
金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斑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抗金的前线,人却老死在沧州。
阅读练习一:(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4分)(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4分)参考答案一:(1)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
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
(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
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阅读练习二:9.首句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意在表现什么?(2分)10.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之宋词备考锦集(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之宋词备考锦集(含答案)9.《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主题:描写了太守打猎时热烈、壮观的场面,表现了词人渴望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10.《如梦令》李清照宋词人号易安居士主题: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春、惜花的细腻感情。
11.《诉衷情》陆游宋诗人放翁主题:描写了词人慷慨从军和离职闲居两个场景,抒发了词人命运多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宋词人主题: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九)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1.本词的作者是宋代苏轼(人名),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豪放的词风。
2.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学会拉满月一样的弓箭,西北的人都看着我射下天狼星。
B.学会拉满月一样的弓箭,向西北看过地区,射下天狼星。
C.学会拉圆月般的雕花的弓箭,在西北地区,射杀敌人。
D.将要把好弓拉得同圆月一样,瞄准西北的侵略者,射杀打败他们。
.二1.词作描写的主要事件是太守出猎2.下列对词句理解,不妥当...的项是( B )A.“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笼罩全篇,抒写了作者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描写作者跟随孙权射虎的壮举场面。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虽有身世之感慨,实际上乃是渴望得到朝廷重用。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用冯唐持节出使云中郡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信任,为国献身,效力边疆的愿望。
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范围

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范围一、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分阅读(文言文、现代文)和写作两大部分。
试卷共4页,直接在试卷上答题,不用答题纸。
三、文言文部分:(24分)1.默写范围:1至8每周一诗,《古诗三首》,《山川之美》(10分)2.古诗鉴赏:范围《古诗三首》,考文学常识、课后注释、理解鉴赏(选择题)(4分)3.课内文言文范围:《陈太丘与友期》、《山川之美》。
考文学常识、加点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10分)(不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四、现代文部分:(36分)1.考一篇课外记叙文,选文不超过800字。
2.为配合写字教学,有一题抄写题。
(4分)3.其中12分,占现代文阅读总分33%为选择题。
4.有80字左右的语段写作题。
(5分)五、写作:字数在五六百字的记叙文,试卷卷面共600格(包括题目行)。
2011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范围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范围:第一至第四单元一、古诗文(28分)1、默写(12分):1------4单元每周一诗(8首),第三单元凡课后要求背诵篇目(8首),《小石潭记》。
2、课内文言文(8分):《伤仲永》、《小石潭记》、《周处》3、课外文言文(8分)题型:文学常识、加点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二、现代文(32分)考课外文章两篇,记叙文和说明文各一个。
三、写作(40分):记叙文2011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范围一、默写1、第一至第四单元每周一诗(共八首)2、宋词集萃单元三首:《诉衷情》、《丑奴儿》、《破阵子》3、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古诗文鉴赏1、《诉衷情》2、《破阵子》三、文言文阅读1、课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学常识、加点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2、课外文言文(加点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四、现代文阅读1、说明文(基础知识、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2、记叙文(基础知识、概括能力、主旨把握等)五、写作:600字左右的文章2011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命题说明(题型、分值及复习要求)(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 6题,每题3分默写篇目:1、《爱莲说》2、《曹刿论战》(第三段)3、《江城子·密州出猎》4、《如梦令》(二)古诗词的理解与把握(4分)2题,题型为填空和选择题。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诉衷情》(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诉衷情[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6.“关河”的意思是。
(2分)7.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 词的开头是作者的回忆。
B. “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
C.“泪空流”是感慨自己的年纪大,力不从心。
D. “心在天山”表达了作者抗金的理想与愿望。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2分)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3)6.“秋”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7.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诉衷情”是本词的词牌名。
B.“当年”引出了往昔的回忆。
C.“暗”字写出了词人的悔恨。
D.“沧洲”点出词人的隐居地。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4)7.“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2分)8.对这首词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本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的词作。
B.本词感情起伏,跳跃极为明显,特别是回忆和现实之间形成对比。
C.“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一句是作者想象中的边疆战斗生活。
D.词反映的是作者虽备受打击并已年老力衰,但仍不忘国事的心情。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5)7.“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2分) 8.对这首词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本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的词作。
B.本词感情起伏,跳跃极为明显,特别是回忆和现实之间形成对比。
C.“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一句是作者想象中的边疆战斗生活。
D.词反映的是作者虽备受打击并已年老力衰,但仍不忘国事的心情。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6)7.“天山”在词中指。
(2分)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写诗人当年慷慨从军,充满豪情壮志。
诉衷情三首词的复习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作者:陆游,朝代:宋,诉衷情是:词牌名。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中心: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慷慨和悲壮3、“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4、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当年立功封侯,今天只是一场梦幻。
表明他早已脱离了军队,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前线的关切、对脱离军队的遗憾5、上片描述了两个生活场景,下片转入直接抒发悲愤的感情。
6、“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表现作者内心的抑郁和悲愤之情;“未”“先”“空”流露出作者悲愤和不甘,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7、“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既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壮志难伸的悲愤,也表现出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8、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作者:辛弃疾朝代:宋书博山道中壁是:题目“丑奴儿”是词牌名我们学过他的另一首词是:《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这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3、“少年不识愁滋味”是前个“爱上层楼”的原因。
“不识”写年轻人的:幼稚4、“爱上层楼”是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后个“爱上层楼”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原因5、“强说愁”说明年轻人好装斯文的好胜和纯真。
6、上片:描绘出少年: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7、“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识尽”概括了词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
“而今识尽愁滋味”是前个“欲说还休”的原因8、后个“欲说还休”是“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原因9、“欲说还休”,表现的心情是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心情,迭用更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压抑。
诉衷情鉴赏试题及答案

诉衷情鉴赏试题及答案
诉衷情鉴赏试题及答案
【原文】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题】
7.“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说明【】。
(2分)
8.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参考答案】
7.(2分)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8.(2分)C(词人的理想与现实处在矛盾之中,他有报国立功的'热望,却遭投闲置散的冷遇,“心在天山”与开头的“当年万里觅封侯”相呼应,表明报国之心始终不渝。
“身老沧洲”并非意在叹老,而是愤恨权臣误国,致使自己请缨无路,白首无成的悲愤。
因此C项中说“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显然有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一.默写
1.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所作题材广阔,气势纵横,词风以豪放为主,但亦不拘一格。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道天凉好个秋句谈天气,表面形似轻脱,实则深沉含蓄,充分体现了词人胸中的忧愁。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描写雄壮的军容,表现将军及士兵们满怀高昂的战斗情绪,准备出征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可怜白发生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阅读练习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 )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2、诗中表明了作者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国事的诗句是:
关河梦断何处?尘间旧貂裘。
3、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D )
A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晚年时期
4、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你认为作者所要诉的“衷情”是什么?
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
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
5
6、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这四句词,两句写过去,两句写现在,大开大合,感慨无限。
7、“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以及对于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8
9、尘暗旧貂裘一句表明诗人怎样的内心感受?
悲伤,怀念,惆怅之情
10、说说你对于“胡未灭,鬓先秋”的理解?
体现诗人一种沉痛,抑郁,无奈地悲愤及满腔的爱国热情
11、“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再现了词人当年为国杀敌,远大的抱负,以及他在战场上的英勇风姿。
12、“尘暗旧貂裘”中的“暗”能否换成“淡”?
不能,暗能体现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化作灰尘堆积的黯淡的画面,包含了惆怅的心情,而淡不能。
1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中空能否换成其他词?为什么?
不能,空既能写出内心的失望及痛苦尽醉,也写出了当时的偏安一隅的不满与痛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1、对“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
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
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
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2、“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既指牛,也指连营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双关。
3、《破阵子》上片写“梦”点兵是想象,写出点兵沙场准备出征的场面,下片写英勇杀敌、乘胜追击的场面。
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
“可怜白发生”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4、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7、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
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
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