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20T13:27:23.2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9期作者:汪莹莹

[导读] 心血管疾病合并用药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升高,因合理慎重选择联合用药。

(成都军区总医院药剂科四川成都 610083)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联合用药情况,针对产生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住院患者,用药方式为二联或者三联合并用药。分析患者合并用药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为患者合理用药做出指导依据。结果: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他汀类、硝酸酯类为本次调查中主要用药。其中使用频率高的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43.6%)、β受体阻滞剂(54.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39.5%)、利尿剂(49.7%)、他汀类(51.6%)、硝酸酯类(56.7%)。二联用药占65%,三联用药占33%。结论:心血管疾病合并用药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升高,因合理慎重选择联合用药。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255-02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一般只是单一病种发病率较低,多数存在有多种疾病,疾病继发病症和疾病并发症存在,所以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经常需要联合用药[1]。心血管疾病的联合用药目的在于能有效,迅速改善病症,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但在疾病的联合用药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症状,对此,合理的合并用药显得十分重要[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心血管疾病合并用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分析探讨在心血管疾病中如何合理用药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1.资料和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住院患者,限住院时间至少为14天。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用药品种数及用药疗程进行统计,检测患者肝肾功能。用药方式为二联或者三联合并用药。服用药品为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的正规商品。

2.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500例患者男性315例,女性18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7.4±10.8岁,平均住院时间23.7±9.6天,住院期间服用药品种类数13.6±3.5种。患者基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

2.2 联合用药情况

500例患者中,有218例患者使用了钙通道阻滞剂(43.6%),271例患者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54.2%),197例患者用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39.5%),248例患者使用了利尿剂(49.7%),258例患者使用了他汀类(51.6%),283例患者用了硝酸酯类

(56.7%),还有77例患者用了其他药物。这些患者中有325例患者是二联用药占65%,165例患者三联用药占33%,7例患者四联用药占1.4%。

3.讨论

本次回顾性研究对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第一诊断主要是冠心病和高血压,后续存在有其他并发症状,包括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以及其他疾病并发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利尿剂使用率达到或者超过50%,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使用率略低但也达到40%及以上。二联用药超过60%,是三联用药的二倍,四联用药也是必要的。联合用药后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肝肾合并异常和其他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四联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100%,三联用药不良事件约80%,二联用药不良事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过程和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和4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同时采取宣传教育和指导措施,这样便于提高疾病的综合治疗效果。 标签: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合理用药 老年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病症之一,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预防或治疗不及时很可能造成死亡现象[1]。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合理性,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该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分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平均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4.2±15.2)岁,病症情况:肺心病15例,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6.3±13.6)岁,病症情况:肺心病14例,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的患者[2]。排除标准:(1)排除多种脏器器官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2)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3]。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药物,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其动脉血管的扩张和弹性均逐渐降低,对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也较差,这就导致机体的生理调节机能降低,血压开始不稳定,所以治疗时要依照用药原则合理用药,首先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根据患者的耐受力来设定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次,实行长效制剂,降低器官损害现象,每天保证使用1次。最后,采取联合用药方式,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同利尿剂等进行联合应用,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①β-受体阻滞剂。该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心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指南一.doc

第一讲临床合理用药概述 一、基本概念(药广义与狭义概念) 药:是人类用以防治疾病、康复保健、计划生育的特殊物质;是“药物”和“药品”两个概念的统称,药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其治疗效能,并经省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作为市场上允许出售的特殊商品。 药物:是泛指对疾病具有治疗、诊断和预防作用的物质,药物是人类医疗、预防、保健必需的一类特殊商品。 药品: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二、什么是合理用药 1.首先,最佳的、最理想的等形容词比较绝对化。医药科学总是日新月异向前发展的,一个时期称得上最好的药物或药物疗法,持续不久就会被更新更好的药物和疗法取代。许多曾经被视为最好的药物已经被淘汰,一些理想的疗法后来证明并不完善。可以这样说,目前的药物和疗法不可能永远是最好的或最理想的。 2.“合理”这个词比较稳妥,简单讲,合理就是符合一定的道理。按照目前国际上比较统一的观点,合理用药就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沦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即合理用药的概念:是指以现代的、系统的医药知识,在了解疾病和了解药物的基础上,从大卫生观角度出发,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 3.合理用药的含义是综合的,目前主要强调四个方面:有效性、安全件、经济性、适当性。从理论上讲,真正意义的合理用药必须兼顾这四个方面,单—考虑其中一两个因素的用药,不算合理用药。 (一)有效性 药物是人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约3/4的疾病是采用药物作为治疗手段的,因此,有效是第一要素。药物的有效性指药物的治疗效果必须确切。抗高血压药使用后,病人血压必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哮喘的药物必须能迅速缓解气喘病人的呼吸困难。药物的疗效是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用药患者存在年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药物疗效不可能完全相同,但绝大多数人用药后会产生一定的疗效,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有效性的前提是正确的诊断,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个体选用不同的药物及剂量。 (二)安全性 药物的安全性是个相对的概念,讲某种药物是安全的是指绝大多数人使用安全的药物,对特殊体质的人也有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卡马西平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但个别病人使用此药店,全身皮肤出现水疱,很快就转变成表皮坏死、渍促、脱落,病人就像被烧伤一样,救治不及时就可能丧命。 目前,人们已把安全用药放在选用药物的第一位,医药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努力寻找效果与风险之间适当的平衡点,力求在获得尽可能大的治疗效果的同时,让病人承担尽可能小的治疗风险。 (三〕适当性 用药适当表现在给药过程的各个环节,一般指在用药时必须做到药物选择正确,剂量恰当,给药途径适宜,合并用药合理。目的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毒副作用,从而迅速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展,恢复人体健康。 适当性是合理用药的最起码的要求,即将适当的药物、以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640962.html,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作者:万忠林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2期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用药间隔时间,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药物。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论述分析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上 的最佳给药时间及其间隔时间。结果本研究综合观察分析了抗菌药物中的氨基糖苷类、大环 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药物的最优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结论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依据药物特性,优化用药方案,调整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可以有效的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对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医药支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用药时间;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用药间隔 作者单位:467000 平顶山,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医院随着时间药理学的逐步发展,临床工作者已认识到随着人身体中的酶活性和激素分泌程度呈周期节律性变化,患者对于药物的利用程度、血液中药物浓度和药物代谢周期也会随之伴有节律变化,因此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最佳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既能保证药物疗效,又能最大程度降低副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中通常将抗菌药物按照不同的PK与PD比值或抑菌效果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浓度依赖型、作用时间依赖型以及长效抑菌药物。依据分类可采用不同的用药时间和间隔,本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用药时间以及间隔,现报告如下。 1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氨基糖苷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具有较小和较大的抗菌后效应,首次用药效果明显。临床常采用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和曲线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在每日用药量不变的基础上单次用药可获得更高的药物浓度峰值,提高了浓度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同时减少了药物首过效应带来的影响,增强药物抗菌效果,缩短了药物作用于细菌的时间,可有效避免耐药菌种的出现。据研究报道肾皮质对于此类药物的吸收具有饱和性,可利用单次用药后药物浓度峰值增高但不会引起肾脏蓄积的特点,采用每日单次用药,避免了由于多次用药后,药物在血液中长时间低浓度存在引起肾脏蓄积[1]。也可避免因药物蓄积在耳蜗淋巴组织内造成耳毒性伤 害。因此氨基糖苷类药物采用每日单次用药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同时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医药支出。 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

第一讲临床合理用药概述 一、基本概念(药广义与狭义概念) ?药:就是人类用以防治疾病、康复保健、计划生育得特殊物质;就是“药物”与“药品"两个概念得统称,药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其治疗效能,并经省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作为市场上允许出售得特殊商品。 ?药物:就是泛指对疾病具有治疗、诊断与预防作用得物质,药物就是人类医疗、预防、保健必需得一类特殊商品、 ?药品:药品就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得疾病,有目得地调节人得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与用量得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与诊断药品等。 二、什么就是合理用药 1、首先,最佳得、最理想得等形容词比较绝对化。医药科学总就是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得,一个时期称得上最好得药物或药物疗法,持续不久就会被更新更好得药物与疗法取代、许多曾经被视为最好得药物已经被淘汰,一些理想得疗法后来证明并不完善。可以这样说,目前得药物与疗法不可能永远就是最好得或最理想得、 2、“合理”这个词比较稳妥,简单讲,合理就就是符合一定得道理。按照目前国际上比较统一得观点,合理用药就就是以当代药物与疾病得系统知识与理沦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即合理用药得概念:就是指以现代得、系统得医药知识,在了解疾病与了解药物得基础上,从大卫生观角度出发,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 3.合理用药得含义就是综合得,目前主要强调四个方面:有效性、安全件、经济性、适当性。从理论上讲,真正意义得合理用药必须兼顾这四个方面,单—考虑其中一两个因素得用药,不算合理用药、 (一)有效性 药物就是人类防治疾病得物质基础,约3/4得疾病就是采用药物作为治疗手段得,因此,有效就是第一要素。药物得有效性指药物得治疗效果必须确切、抗高血压药使用后,病人血压必然有不同程度得降低;治疗哮喘得药物必须能迅速缓解气喘病人得呼吸困难。药物得疗效就是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得综合表现,用药患者存在年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得差别,药物疗效不可能完全相同,但绝大多数人用药后会产生一定得疗效,这一点就是确定无疑得、有效性得前提就是正确得诊断,根据不同得疾病、不同得个体选用不同得药物及剂量、 (二)安全性 药物得安全性就是个相对得概念,讲某种药物就是安全得就是指绝大多数人使用安全得药物,对特殊体质得人也有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卡马西平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但个别病人使用此药店,全身皮肤出现水疱,很快就转变成表皮坏死、渍促、脱落,病人就像被烧伤一样,救治不及时就可能丧命。 目前,人们已把安全用药放在选用药物得第一位,医药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努力寻找效果与风险之间适当得平衡点,力求在获得尽可能大得治疗效果得同时,让病人承担尽可能小得治疗风险。 (三〕适当性 用药适当表现在给药过程得各个环节,一般指在用药时必须做到药物选择正确,剂量恰当,给药途径适宜,合并用药合理。目得就是充分发挥药物得作用,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所产生得毒副作用,从而迅速有效得控制疾病得发展,恢复人体健康、适当性就是合理用药得最起码得要求,即将适当得药物、以适当得剂量、在适当

处方点评及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总结

处方点评及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总结 为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等级医院验收标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要求,我院于2008年始对门急诊处方和归档病历医嘱进行处方点评和不合理用药分析,现将工作开展情况、取得成绩及存在问题总结如下: 在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和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由医院药学部门组成处方点评工作小组和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处方点评专家组,具体工作由临床药学室开展,临床药学室药师由较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和合理用药知识的中高级药师专职担任,由于未参加正规的临床药师培训,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查阅资料、上网学习以及平时工作的积累,点评的依据以药品说明书为准,严格按照处方点评的规范进行抽样、点评分析。临床药学室先对不合理用药处方、住院医嘱进行初选,由处方点评工作小组进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汇总,每季在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议上交由处方点评专家组进行点评,临床药学室将专家点评的结果坚持科学、公正、务实的原则汇总不合理处方,通报临床科室和当事人,并在药讯上刊登,并要求各科组织学习,并将学习情况及意见反馈临床药学室,以便杜绝类似不合理用药现象及临床药学室处方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分析水平的提高,同进将处方点评结果报行风办,判定为超常处方的医院将根据管理方案进行处罚通报。 根据制定的处方点评制度结合医院实施情况,坚持科学、公正、务实的点评原则,三年来医院处方点评和不合理用药分析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工作到临床药学实际工作中,以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中遇到的不合

理用药情况,不断整改督查。处方书写规范明显提高,用药不适宜现象及超常处方明显减少,处方点评前住院医嘱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大于90%,三联抗菌药物联用,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极普遍,几乎达50%,门急诊处方中普遍存在三线、三联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率大于50%,现在住院医嘱中三联、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小于10%,抗菌药物使用率70%左右,门急诊处方己无三联使用抗菌药物, 三线己停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己低于30%,其它活血药、营养支持药联用、滥用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总之点评前大于50%的药占比也降至40%左右。 基层医院由于临床药师的缺乏和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对于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分析点评仍不能突破,某些常规治疗的定式,某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仍不能有效改观,因此定期组织临床医务人员药学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相关知识培训才能切实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意识和知识水平,才能提高处方调配人员的处方适宜性审核水平,使不合理用药现象控制在病人用药前,达到处方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分析的真正目的,让药学服务的目的、病人效益最大化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以下简称年报)

2019年8月6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以下简称“年报”)编委会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樊静副主任,以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顾东风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以及年报编委会专家、编写组成员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高润霖院士主持。他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自出版以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受到各方面肯定,年报资料也有着广泛的引用率,今年在胡盛寿院长的领导下,进一步改进,可以办得更好,更适合大健康国家卫生战略的形势。 胡盛寿院士首先代表国家心血管中心,对各位专家在过去的14年中对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鼎力相助表示衷心感谢,并阐述了改版的目的和意义。 他指出,2016年中央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会,突出强调以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的方针。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对“健康中国”关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如何适应国家形势,把我们的年报编辑工作做得更好,是召开此次编委会最重要的背景。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年报工作组召开了三次筹备会,对如何使得年报更符合“健康中国”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讨论,突出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就是以往年报主要强调心血管疾病,现在要突出国家健康政策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主题,所以年报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前期年报筹备组对年报编写做了比较大的改版,强调了以健康为中心,使年报受众人群更加广泛,不仅是专业人士、政府部门、媒体工作者,还要进一步推动大众层面对心血管健康知识的获取和了解。 第二是编委会的组成也做了调整,根据前几届编委会工作的经验,改版后,为提高编辑水平,加入了国内从事心血管研究更加有经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年报更加受到关注。 另外,也加入一些年富力强的心血管防控方面的工作者。希望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努力和鼎力支持下,年报编辑更加出色,以实际行动提升国家心血管防控的整体水平,对“以健康为中心”的号召做出实质性贡献。

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的病区药房处方,统计调血脂药物的名称、数量、规格以及剂量,以及DDD值(限定日剂量)、DDDs(使用药物总人数),对几种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和应用趋势发展进行评价。结果根据该次研究,在10 502张处方中,其中涉及到调血脂的药物有4类,6个品种,而HMG-COA还原抑制剂使用的频率是其中最高的,此药在高胆固醇血症治疗中效果良好,其次是苯氧芳酸类药物使用频率,一般用于TG混合脂质异常中。其他虽然有使用剂量,可是相当比较少,与目前的药物使用大趋势相符合,即临床上集中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血脂调节治疗,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内,但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仍然有需要改善的部分。结论降血脂药物大部分是长期慢性病患者应用,血脂异常经常与动脉硬化的发生以及发展有关,合理应用调节血脂药物,坚持低脂少盐饮食,并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使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标签:降血脂药物;合理用药;心血管疾病;使用趋势 血脂异常在临床当中常见的疾病,是机体当中脂蛋白的代谢异常,其中包括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血脂异常是造成动脉硬化的主要诱因之一,是冠心病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目前,在国内血脂异常的患者越来越多,每年呈现递增趋势,这与国内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饮食习惯发生改变等相关因素有关。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降血脂药物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到的药物,可以明显降低血浆当中的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对胆固醇的转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细胞膜当中的LDL受体表达作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充分激活脂蛋白代谢酶,水解甘油三酯,最终使血脂明显降低。降血脂药物种类相对比较多,应该如何选择更为安全有效的将血脂药物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目前,在临床当中的降血脂药物主要包括有他汀类、选择性TC吸收抑制剂类药物以及贝特类药物,不同的药物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2]。该文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的病区药房处方,统计调血脂药物的名称、数量、规格以及剂量,以及DDD值(限定日剂量)、DDDs(使用药物总人数)评价各种药物的使用趋势以及合理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的病区药房处方,统计调血脂药物的名称、数量、规格以及剂量,以及DDD值(限定日剂量)、DDDs(使用药物总人数),对几种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和应用趋势发展进行评价[3]。 2 结果 根据该次研究,在10 502张处方中,其中涉及到调血脂的药物有4类,6个品种,而HMG-COA还原抑制剂使用的频率是其中最高的,此药在高胆固醇

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合理用药、规范用药

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合理用药、规范用药 ——京医论坛暨2016国际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峰论坛盛大开幕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挽救患者生命、降低医药花费、提高患者依从性,由北京医院、《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联合主办的“京医论坛暨2016国际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峰论坛”(以下简称“CTSC”)将于6月4-5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隆重召开。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过早死亡的头号死因,给社会与家庭的和谐完整造成极大威胁。近年来各种介入治疗、起搏器植入和导管消融的技术革新与普及,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心血管病患者的健康走向。但是归根结底,合理、规范的使用药物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依旧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面对琳琅满目的心血管疾病药物,如何合理用药、规范用药、科学用药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同时这也关系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速度。 纵观国内心血管领域的学术会众多,但是绝大多数的焦点都放在了技术革新和器械创新上,专心致志于传统临床用药研究的还是凤毛麟角,CTSC即是其中的翘楚兼探路者。自2010年举办之日起,CTSC就坚持“绿色用药、和谐治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基本方针,倡导“绿色用药,和谐治疗——保障健康”的理念。每年CTSC都会邀请国内心血管领域的顶级专家,今年还将视野扩大至欧美、大洋洲等国外知名专家,而心血管领域“四院士”的同期亮相更是让大家充满期待!值得一提的是,在学协会领导和同行的充分支持与配合下,截至目前CTSC注册参会代表已超过2000人,再创历史新高! 此次盛会在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除了常规的国际学术前沿专场、疑难病例专家面对面专场、抗凝抗聚论坛、高血压论坛、高血脂论坛、血栓论坛、心律失常论坛和青年病例演讲比赛等,亦有多个环节值得期待:杨杰孚教授和汪芳教授带来最新力作《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和《汪芳说:血管清爽活百岁》现场分享著书心得;《超级访问》将学术、趣味及可视性融为一体,邀请“颜值高、层次高、立意高”的知名专家共襄心血管领域的热点问题;“互联网医疗”首开纪录,吸引了一大批“另类”的业界精英同台PK;数字互动环节的设置大大提高了会议活跃度和参与度,每个听众都可以现场发表观点……一场学术盛宴即将拉开帷幕!组委会希望通过论坛的举办,促进我国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推广与交流,加强心血管临床大夫对相关新理念、新趋势的了解和学习。 “绿色用药、规范治疗、创新思维、赢领未来”——这是CTSC的宗旨。相信通过沟通学术信息和分享经验成果,能够继续开辟探索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领域,提高国内心血管防控领域的关注度,续写心血管病防治的新篇章!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是当今全球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及时总结我国主要CVD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有效的应对和遏制其危害。 近日,我们在Nature杂志子刊发表了综述文章。这篇综述在大量相关文献阅读、数据分析和深入思考基础上,提炼了当前中国CVD流行的八个重要特征及这些流行特征对防治工作的需求和挑战。本文将概括的介绍这篇综述的关键内容。 特征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负担快速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因二者在病因学、病理机制和预防策略上具有极大的共性,国内外相关防治指南趋于将其视为一种疾病进行综合防治。ASCVD的快速持续增加是当前我国CVD 流行的重要特征之一。ASCVD在CVD死亡和总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时的40%和11%上升到2016年61%和25%;同期的死亡人数从100万/年增加到240万/年。ASCVD的发病率(包括发病后死亡和存活的患者)亦持续上升,年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较1990年的增加幅度均超过

100%。ASCVD疾病负担的持续增加对我国的疾病防治策略和各种资源的配置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包括一级预防需求以减少发病人数、快速增加的急救和住院床位的需求以挽救急性期患者的生命、不断增加的康复和二级预防需求以降低大量ASCVD存活患者复发、再住院和失能的风险。应该认识到,ASCVD负担增加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病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和普及导致带病生存的高危患者数量的增加,所以我国的ASCVD的疾病负担预计会继续增加,这不仅对目前已经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带来巨大挑战、也对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和无数家庭带来持续增加的压力。如何应对我国ASCVD负担的持续增加显然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特征2:出血性卒中的流行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到170万例新发出血性卒中病例。近几十年来,尽管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为稳定仅稍有上升;而死亡率则明显下降,在心血管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的39%下降到2016年的27%。但在110个国家的比较中,我国仍是出血性脑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特征3:CVD流行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李惠君、顾东风、 北京安贞医院(吴兆苏) cww123123@https://www.360docs.net/doc/381640962.html, 通讯作者:胡盛寿 Email:shengshouhu@https://www.360docs.net/doc/381640962.html, 1000-3614(2017)06-0521-1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7.06.001 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 1 5 (年份) 298 296294255 262257265221 206177174189 170174 1990~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 占首位。年农村、城市CVD 分别占死因的45.01%42.61%(图4)。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 1990~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 1 5 (年份)心血管病肿瘤 呼吸疾病损伤消化疾病213230234 209209184 212242255254257252259262265 1990~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300275250225200 17519951990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 15 (年份)城市农村213230234 209 184212242255 257262255294296298 265 262 259252257254265221206177174189 170174图4 2015年中国农村和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心血管病肿瘤呼吸疾病损伤/中毒消化疾病农村城市11.64%8.07%12.06%22.02%45.01%13.16%6.05%11.80%26.44%42.61%中国CDC 采用全球疾病负担2013(GBD 2013)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各省人口学和流行病学数据[3]。1990年,16个省的首要死因是下呼吸道感染或早产并发症,15个省为脑血管疾病。至2013年,首要死因有27个省是脑血管疾病,5个省是缺血性心脏病(IHD)。2013年我国年龄标化的CVD 死亡率较1990年降低21%。脑血管病是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缺血性卒中死亡率上升了28.8%,

分析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措施

分析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研究具体的管理措施。方法140例西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单一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西药治疗+针对性管理措施。对比两组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1例,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0例,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1例,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例,总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患者中,西药应用剂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患者9例,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患者10例,中西药配合使用不当患者4例,共出现用药差错事件23例,总发生率为32.86%;观察组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475,P<0.05)。结论临床对患者在实施西药治疗期间,需要将用药管理力度以及用藥监督力度有效加强,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将用药安全性有效提高,最终对于西药治疗患者的生命健康做出有效保证,从而提高西药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西药;合理用药;安全性;管理措施 在人们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不断发生变化的影响下,导致患有相关疾病的几率表现出显著的增加。通过临床用药,为了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以及治疗。在用药治疗过程中,不但需要对临床用药治疗效果加以关注,还需要关注患者是否表现出不良反应的情况,从而避免人体受到了极为严重的伤害[1]。针对患者在实施疾病治疗期间,临床用药属于较为基础并且重要的一项环节,针对患者临床疗效的提高表现出显著的价值。如果出现了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后,会对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害。为了将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提高,将药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有效降低,此次研究将本院收治的西药治疗患者作为主要对象,临床以促进西药用药合理性展开是否给予管理措施进行干预的对比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西药治疗患者140例作为主要对象;通过抽签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70例。其中,观察组男49例,女21例;年龄7~81岁,平均年龄(46.29±11.59)岁。对照组男50例,女20例;年龄8~82岁,平均年龄(47.32±11.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针对患者在选择西药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对于西药的应用情况需要进行认真分析。针对药品种类进行认真统计,针对临床选择的用药方法以及应用药物的总数需要加以统计。对患者临床选择西药治疗情况、患者疾病好转程度以及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需要进行认真观察[2]。在此期间,针对患者在选择西药治疗过程中的具体生命特征以及临床症状表现需要加以认真观察。对照组西药治疗患者,在选择西药治疗过程中未给予管理措施干预。观察组西药治疗患者,在选择西药进行治疗过程中,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加以干预,具体如下。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二)(修订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二) 三、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绝大多数是可预防的。预防策略包括由医疗机构为慢病患者及高危个体提供的从筛查到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医疗服务,也包括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不仅慢病患者与高危个体,而且全体居民都可以受益的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心血管病的发生(一级预防),而且能够和药物治疗协同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二级预防)。 1.生活方式干预: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通常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减少钠盐摄入量,限制有害使用酒精,增加体力活动和控制体重及合理膳食等,同时配合药物控制代谢性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的水平。目的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这些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同 样重要。但每个患者执行的方式和力度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1.1戒烟及预防青少年吸烟: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主动吸烟或是被动吸入二手烟,吸烟量和心血管病、肿瘤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呈显著正关联。队列研究证据显示,戒烟者发病和死亡风险显著低于持续吸烟者。无论何时戒烟都会获益。越早戒烟,获益越多。我国是

世界上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吸烟导致的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也最大。因此预防青少年开始吸烟及帮助吸烟者戒烟是预防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在医疗服务机构帮助吸烟者戒烟对于预防与控制心血管病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了解吸烟的危害,戒烟的步骤,可能面临的困难及克服的方法,必要时提供戒烟药物治疗并约患者定期复诊。同时邀请患者家人或朋友参加门诊谈话,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良性的支持环境。医学专业机构除帮助患者戒烟外,更应督促并支持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控烟法规为公众创造无烟环境,宣传吸烟的危害,防止青少年吸烟。1.2减少钠盐摄入量:人群观察性研究发现膳食钠盐摄入量和高血压,心血管病死亡及疾病负担相关联。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减少钠盐摄入量可以降低血压。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可预防可控制的危险因素,长期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国人群钠盐摄入量普遍较高(平均10.5 g/d),特别是北方人群,远高于WHO(5 g钠盐/d)或我国营养学会(6 g钠盐/d)的推荐量。应鼓励患者实施减盐措施。减少烹调用盐,选购含盐量低的食物,尽量少食或避免高盐食物。让患者明白即使钠盐摄入量不能立即达到推荐的水平,长期努力逐渐减少钠盐摄入量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全球慢病防控目标要求到2025年人群钠盐摄入量应较2010年减少30%。同时观察性研究

临床合理用药应遵循四大原则

莱城区人民医院 临床合理用药应遵循原则 从理论上来说,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是为了在充分发挥药物疗效的同时,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但这一要求还不够具体,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时要做到合理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四大用药原则。 安全性用药的安全性是指要求使用的药品质量合格、毒性低、副作用小、风险小。用药首先强调的是安全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到合理的用药。安全用药的目的在于用最小的治疗风险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为保证用药安全性,可以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及各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等进行选择,慎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较多、临床毒副作用较大的品种。 如小儿用中成药中的小儿化毒散(含有雄黄)和一捻金(含有朱砂),可能引起患儿砷中毒或汞中毒,因此儿童使用时应该注意其毒性。如果长期或过量服用影响其安全性,就属于不合理用药了。 此外,在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情况下,还必须注意联合用药时的配伍禁忌,避免毒、副作用的叠加,如两类都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 有效性用药的有效性是指治疗疾病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做到辨明病症、对症下药、因病施治。药物的有效性是选择药物的关键。临床上,药物的有效性可分为:消除致病原,治愈疾病;延缓疾病的进程;缓解疾病的临床症状;预防疾病的发生;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判断药物有效性包括治愈、显效、好转、无效等。 目前,由于药品说明书的适应证过多,用药后疗效不突出或不确切的情况不在少数,应注意避免由此引起的临床药物滥用问题,不能

只凭自我感觉、经验或医药代表的宣传。如选择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之前,应先做药物敏感试验,再根据结果有原则地选用敏感抗菌药,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经济性在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还应该考虑用药是否经济,患者能否承受得起。如果某种药品既安全又有效,但价格昂贵,患者用不起,还是谈不上用药合理。 用药的经济性并非单纯地指尽量少用药或只用廉价药品,其正确含义是指用药时获得相同的治疗效果所投入的用药成本应尽可能降低,以达到减轻患者及社会经济负担的目的。 对同成分、同质量的药物应做到有便宜的不选价格昂贵的,有国产的不选进口的,不盲目追求洋药、新药、贵药。一些人认为进口药一定就比国产的药效果好,其实有些进口药对外国人来说是安全有效的,对国人来说因为种族、遗传基因等差异就不一定安全了。如酮康唑,国外的文献资料中报道其对肝功能的损害率仅为0.02%,而在我国有资料显示其肝功能的损害率可达30%。由此看出不可盲目追求洋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才是根本。还有,刚刚上市的新药在临床使用后,往往还需要继续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观察。这些药品还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一些新的不良反应还没有被发现。所以新药并不因为其科技含量更高就一定对患者治疗更有益,临床医师和药师也不必盲目地追求。 换句话说,适合治疗的药物不是以其价格和是否是进口药作为标准的,合理用药的标准是能治病的就是好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是好药。如阿司匹林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疗效得到临床充分的肯定,除了作为一种解热镇痛药之外,现在又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阿司匹林能够成为一种好药,还因为它的价格低廉,可以被绝大多数患者所接受。因此,在衡量临床用药是否合理的时候,一定注意不仅要安全有效,还要价格适当。

影响临床合理用药因素分析

影响临床合理用药因素分析 【摘要】该文从人为因素、药物因素分别阐述了对合理用药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使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增强对药物使用的认识,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不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物;因素;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人、药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与用药有关的各类人员的行为失当和错误是导致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因素,药物本身的特性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潜在因素,不合理用药可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面对不合理用药,人们应正确认识,科学对待,了解不合理用药产生的原因,增强防范意识。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认为临床不合理用药主要可概括以下几点。 1 人为因素 1.1 医师因素医师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责任者,具有是否用药和如何用药的处方权,医院不合理用药,医师往往要负主要责任。在临床实践中,用药不对症或无适应证用药、用量不适当(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或过短)、过度输液或使用注射剂、重复用药或者不适当的合并用药以及滥用抗生素等不合理用药多与医师医药学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忽视个体用药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1.2药师因素药师素质参差不齐,缺少与患者的交流和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审查处方不严,未审出特殊病人用药、特殊管理药品、药品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药品剂量、规格、数量、剂型是否正确;调剂配发错误,未按照医师处方正确发药,未认真考虑调配方法,对有配伍变化的,没有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解决,未经核对直接发药也易造成调配错误;没有开展协助医师正确选择和应用药物治疗、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临床药学工作。 1.3患者因素病人积极配合治疗,遵照医嘱正确服药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病人不遵守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的行为称为病人不依从性。病人不依从的原因主要有:对药物疗效期望过高;理解、记忆偏差;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经济承受能力不足;滥用药物等。 1.4其他因素药品生产、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有意掩饰不良反应;安全性实验粗略;促销手段不当,引导或误导医务人员不合理用药。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对公共卫生资源监管不力,投入不足,也是致使医疗卫生单位将自身发展需要的经费转嫁到患者身上的因素之一。发生以药养医或拿药品回扣、大处方开药等不合理用药,导致了药品的滥用。 2药物因素 2.1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主要问题是不严格掌握适应证,如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规章和指南,经院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院办公会研究决定,制定此办法。 一、组织管理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成立“临床合理用药暨抗菌药物监督管理小组”,负责全院的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 工作小组设在办公室设于医务科,由黄勇兼任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对日常事务的处理。 2. 工作小组职责: (1)工作小组应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3)制定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4)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检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5)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6 )定期向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 二、监督管理基本原则 1. 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例≦30% 2. 自费药品采购金额比例占总药品采购金额≦5% 3. 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与强度不得高于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制定的目标值,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静脉用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7%,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基本药物使用率(品规和金额)不低于50%。 4. 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是为了在充分发挥药物疗效的同时,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应当遵循“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四大用药原则。 5. 遵循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等。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必须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可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等,使用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医师、护士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医师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 三、合理用药检查范围与判断标准 检查范围:我院所有具有处方权医师开具的门诊处方和所有管床医师所下达的医嘱,以抗菌药物、中成药及专科用药等的临床应用是否合理为主要内容。

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20T13:27:23.2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9期作者:汪莹莹 [导读] 心血管疾病合并用药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升高,因合理慎重选择联合用药。 (成都军区总医院药剂科四川成都 610083)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联合用药情况,针对产生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住院患者,用药方式为二联或者三联合并用药。分析患者合并用药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为患者合理用药做出指导依据。结果: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他汀类、硝酸酯类为本次调查中主要用药。其中使用频率高的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43.6%)、β受体阻滞剂(54.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39.5%)、利尿剂(49.7%)、他汀类(51.6%)、硝酸酯类(56.7%)。二联用药占65%,三联用药占33%。结论:心血管疾病合并用药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升高,因合理慎重选择联合用药。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255-02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一般只是单一病种发病率较低,多数存在有多种疾病,疾病继发病症和疾病并发症存在,所以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经常需要联合用药[1]。心血管疾病的联合用药目的在于能有效,迅速改善病症,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但在疾病的联合用药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症状,对此,合理的合并用药显得十分重要[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心血管疾病合并用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分析探讨在心血管疾病中如何合理用药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1.资料和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住院患者,限住院时间至少为14天。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用药品种数及用药疗程进行统计,检测患者肝肾功能。用药方式为二联或者三联合并用药。服用药品为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的正规商品。 2.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500例患者男性315例,女性18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7.4±10.8岁,平均住院时间23.7±9.6天,住院期间服用药品种类数13.6±3.5种。患者基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 2.2 联合用药情况 500例患者中,有218例患者使用了钙通道阻滞剂(43.6%),271例患者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54.2%),197例患者用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39.5%),248例患者使用了利尿剂(49.7%),258例患者使用了他汀类(51.6%),283例患者用了硝酸酯类 (56.7%),还有77例患者用了其他药物。这些患者中有325例患者是二联用药占65%,165例患者三联用药占33%,7例患者四联用药占1.4%。 3.讨论 本次回顾性研究对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第一诊断主要是冠心病和高血压,后续存在有其他并发症状,包括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以及其他疾病并发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利尿剂使用率达到或者超过50%,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使用率略低但也达到40%及以上。二联用药超过60%,是三联用药的二倍,四联用药也是必要的。联合用药后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肝肾合并异常和其他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四联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100%,三联用药不良事件约80%,二联用药不良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