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心血管内科是关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专科,其用药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抗高血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血栓药物等。
在实际临床中,对于这些药物的使用常常会有一些问题,合理用药则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进行分析。
常见问题:1. 用药副作用:心血管内科药物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抗高血压药物可能会导致低血压、headache等副作用。
在用药过程中,患者需要关注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2. 药物相互作用:心血管内科用药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影响,并可能改变其疗效或出现不良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其他用药情况进行评估,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3. 剂量调整:不同患者对于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合理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可能较差,需要适当降低药物的剂量。
合理用药分析:1.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组合应用。
在选择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评估,并选择具有合适疗效和安全性的药物。
2. 个体化用药: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个体化用药在心血管内科临床中十分重要。
需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制定,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监测用药效果和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及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测量血压、心率等指标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同时也需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4. 教育患者合理用药:合理用药不仅是医生的责任,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如何监测用药效果和副作用。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包括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和剂量调整等。
合理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药物,并及时监测用药效果和副作用。
老年心血管病教学中合理用药问题

老年医学既是老年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医学作为二级学科使老年病学的教学从内科学中独立出来,突出“老年”特色,成为贯穿于老年病学教学整个过程的重点[1]。
在众多的老年科疾病中,老年心血管病是发病最多的病种,在此,作者介绍“老年心血管病教学中的合理用药问题”,试图通过老年心血管病合理用药这一节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对老年心血管的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及药物治疗有所认识,为以后学习理解具体疾病的特点做好知识铺垫。
1讲授老年心血管病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增长迅速,人口老龄化,老年病比例的上升,使老龄人口的卫生保健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性问题和巨大挑战。
心脏是人体最常见和严重易衰老的器官之一,心血管疾病居老年常见多发病之首,而衰老本身是心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多种常见心血管疾病成为影响老年健康的重要杀手[2]。
老年人常有多种器官功能减退和慢性病并存,常需多种药物治疗。
据报道,药物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已成为美国人死亡原因的第4位,仅次于心脏病、癌症和脑血管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每年死亡病例中1/3与ADR有关,在老年心血管患者中更加常见[3]。
老年人的ADR发生率比年轻人约高2~3倍或更多,其症状多、不典型,易疏忽或误诊。
另一方面,当前人们从观念上已经认识了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但对老年人的用药认识尚不足,这即导致了老年人用药的不规范,特别是老年人合并有多种疾患,如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使许多心血管药物的应用受限,从而使许多有益的心血管药物在老年患者的治疗中得不到充分应用,影响了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治疗质量。
这两方面都要求作者加强学生及低年资医生对老年心血管病合理用药的认识与教育,避免用药不足、过剩或不当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2介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用药特点通过本部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特点,体内心血管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用药的新特点,为老年心血管病正确用药打下基础。
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发表时间:2018-08-24T16:55:04.5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1期作者:崔万红吴绍芬[导读] 研究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青岛 266731摘要:目的:研究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
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医院心脑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72例,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用药情况,分析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措施。
结果:所选72例患者中,8例患者出现用药不当问题,占比为11.11%,主要包括诊断和用药不符(4.17%)、配伍用药不合理(2.78%)、忽略用药禁忌症(1.39%)、抗菌药使用不合理(1.39%)、用药方法和剂量不当(1.39%)等。
结论: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中,存在较多的用药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确保患者合理用药。
关键词: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合理用药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十分常见的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更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同时病情不断进展,需要长期使用药物坚持治疗[1]。
但是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用药问题,不但影响疾病治疗效果,还可能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针对这些用药问题,采取措施加以处理,保证患者用药疗效及安全。
本文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医院心脑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72例,研究了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医院心脑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72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37-81岁,平均年龄为(59.9±3.2)岁。
纳入标准:均符合心脑血管内科的诊断标准,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有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的患者。
1.2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病情诊断情况,药物使用类型、使用剂量、使用方法等。
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合理用药指南及注意事项

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合理用药指南及注意事项合理用药是预防和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的关键。
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身体的特殊情况和对药物的反应。
本文将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合理用药指南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一、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用药原则1. 个体化用药: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使用时间等。
2. 安全性优先: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药物滞留和药物相互作用。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必须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3. 综合考虑:老年人往往伴随多种疾病,需综合考虑其他慢性疾病用药的影响,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副作用。
二、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1. 抗高血压药物(1) 利尿剂:老年人通常容易出现低血压和电解质紊乱,因此,要注意监测血压和电解质水平,避免低血压和失衡情况的发生。
(2) 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老年人合并冠心病的情况,但需要关注可能的心跳过缓、低血糖等副作用。
(3) 钙离子拮抗剂:在老年人中常用,但需避免与某些降压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物)同时使用,以减少肾功能损害。
2. 抗血脂药物(1) 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常见副作用包括肝脏损害和肌肉痛。
故需在用药期间监测血脂和肝功能指标,避免肌肉损伤并注意监测血脂水平。
(2)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适用于老年人消化道吸收功能较差的情况,但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3. 抗凝药物(1) 抗血小板药物:在老年人中常用于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但需注意可能的出血风险和胃肠道不良反应。
对可能需要手术的老年患者,需提前停药并根据医生指导进行调整。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用于预防血栓栓塞和心脑血管事件。
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避免出血和血栓事件。
4. 心脏病的治疗药物(1)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但需注意可能的心跳过缓和低血糖等副作用。
心血管内科常见用药问题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常见用药问题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发布时间:2021-05-20T10:05:18.80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1期作者:赵光庆姚丽玲[导读]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常见用药问题并研究有效整改方案以对用药合理性做出保证。
山东省昌乐县妇幼保健院山东潍坊 262400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常见用药问题并研究有效整改方案以对用药合理性做出保证。
方法1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50例。
干预组采取用药措施展开临床干预,对照组未给予用药干预措施。
对比两组患者的药品管理质量评分(包括药物剂量过大、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药品方法不合理、忽视用药禁忌证、重复用药)。
结果干预组药物剂量过大、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药品方法不合理、忽视用药禁忌证、重复用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用药措施的有效采用,能够使得心血管内科患者用药问题获得有效改善,期间对于用药问题医护人员可以进行有效探讨,之后对应进行整改措施的研究并应用,使得心血管内科患者用药指导力度获得充分加强,对患者尽快恢复做出充分保证。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常见用药问题;临床合理用药引言心血管内科主要是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与心脏、血管循环系统有关疾病。
这些疾病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方式。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由于我国药物使用管理较为松散,常出现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对患者治疗造成不良后果,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导致治疗失败,甚至出现患者死亡。
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均会有一定不良反应,从而引起其他并发症,使患者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
本文就心血管内科患者在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的常见性问题及合理用药策略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1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4例。
研究组:女男比例为26:24;年龄在53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65.58±5.55)岁。
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患上各种内科疾病的概率也在随之增加。
以心血管内科为例,该类疾病是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尤其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心血管的发病率日渐上升。
在调查研究分析中可知,心血管内科患者有着较明显的用药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会对患者治疗、预后情况等造成较严重的不良影响。
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心血管内科为例,分析了目前临床用药中较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如何有效改善心血管内科用药问题。
关键词: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合理用药引言由于受到老龄化、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致使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具体表现为心肌炎、心率失常、冠心病等。
为有效治疗这类疾病,效率较高的方式之一就是药物治疗,而医生采取科学与合理的治疗方式,能够抑制患者病情加重,将疾病可能对身体机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但在调查研究分析中可发现,有不少患者不注重严格依据医嘱服用药物,由此致使治疗的效果受到明显限制。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内科临床用药比较常见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合理用药的建议。
一、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时的常见用药问题(一)用药缺乏合理性在专业研究分析中可发现,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都会伴随其他病症。
在此情况下,医师在诊断病患病情时,还需系统考量患者的其他病症。
基于病患本身生命安全,要对其进行合理用药,若在临床治疗时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很大可能导致一些毒副作用。
举例说明,医生采用胺碘酮和辛伐他汀联合药物作用时,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横纹肌溶解的问题,进而使得患者出现严重的肌肉疼痛感[1]。
(二)抗菌药物使用错误随着抗菌药物的发展,其种类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化,对应的抗菌药物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由此直接导致临床用药中,可供选择的抗菌类药物种类也在随之增多,由此也直接产生了临床用药中出现抗生素滥用的问题。
同时,随着耐药性出现,临床疗效降低,抗生素用药量增加,形成了明显的恶性循环,致使抗生素药物使用缺乏合理性的问题愈发显著。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是指针对心血管系统疾病进行药物治疗的临床实践。
在实际应用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药物选择、用药剂量、合并用药等。
本文将针对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
1. 老年患者的药物选择问题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需要同时用药,但老年人的机体代谢功能下降,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在药物选择上应尽量选用安全性高、药物代谢途径简单、药物间相互作用少的药物。
2. 药物剂量的调整问题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剂量调整。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减少药物的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导致不良反应。
3. 长期用药的监测问题心血管疾病常需要长期用药进行控制,如抗高血压药物、抗凝药物等。
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导致药物耐受性、药物依赖性的发展,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监测,如血压监测、肾功能监测、凝血功能监测等。
4. 合并用药的相互作用问题心血管患者常常伴有多种疾病,需要同时用药。
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合并用药时,应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量避免使用会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
5. 不良反应的处理问题心血管药物常常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害等。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进一步加重。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存在一些常见问题,如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监测、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用药,尽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提高疗效,保证患者的安全。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发布时间:2021-09-22T05:28:22.608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5期作者:王红丽[导读] 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措施。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王红丽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措施。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6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在实验过程中探究16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类型,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结果:据本次实验来看,166种用药方案中,存在10例用药错误,问题发生率(6.02%),且造成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为用药配伍不合理、药物用法用不合理、患者未能够谨遵医嘱。
结论:在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进行用药时,必须要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对用药方案进行详细推敲,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解决措施引言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心血管疾病,且发病率和致死率呈逐年增长态势,防治现状堪忧。
而据国内外的资料报道,急性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猝死的主要病因,如顽固性心衰、夹层动脉瘤、危险性心律失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等都是很容易就导致患者出现猝死的诱因[1]。
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主要为急性心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绞痛等。
为了有效地降低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提升用药水平。
鉴于此,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6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6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被临床诊断为心血管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过程和效果。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和4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同时采取宣传教育和指导措施,这样便于提高疾病的综合治疗效果。
标签: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合理用药
老年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病症之一,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预防或治疗不及时很可能造成死亡现象[1]。
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合理性,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该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分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平均分组,每组40例。
对照组中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4.2±15.2)岁,病症情况:肺心病15例,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0例。
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6.3±13.6)岁,病症情况:肺心病14例,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9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的患者[2]。
排除标准:(1)排除多种脏器器官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2)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3]。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药物,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
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其动脉血管的扩张和弹性均逐渐降低,对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也较差,这就导致机体的生理调节机能降低,血压开始不稳定,所以治疗时要依照用药原则合理用药,首先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根据患者的耐受力来设定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其次,实行长效制剂,降低器官损害现象,每天保证使用1次。
最后,采取联合用药方式,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同利尿剂等进行联合应用,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①β-受体阻滞剂。
该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心
排血量,降低心率,防止心肌收缩,还可以建立血脑屏障,转变中枢性血压调节机制,同时还可以防止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应用该药可以有效达到降压的目的。
这种药物对轻中度高血压疗效较好,但是用药期间可能会产生哮喘、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情况,所以这类患者慎用。
②利尿剂。
该药物降压作用稳定且较为温和,价格便宜,可用于心力衰竭伴高血压和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剂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
但是这类药物可以降低耐糖量和血钾,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等不良反应,所以在应用时尽量对患者进行小剂量用药,同时对患者的血糖、血电解质等进行严密监测,不可应用于痛风患者身上。
③钙拮抗剂。
这种药物的降压作用也较好,降压幅度大。
这类药物用于心绞痛、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身上。
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疗效较为明显。
④ACEI。
ACEI降压作用安全、稳定,患者的耐受较强,主要用于心力衰竭、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身上,其不良反应多为干咳,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该药。
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这类药物主要有缬沙坦和氯沙坦,可以同很多降压药一同使用。
(2)合理应用强心类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非普类强心药和强心普类药两种,可以有效增强患者心排血量,常见的强心药物有地高辛、洋地黄苷、毒毛花苷K 等,因为老年人机体机能较差,所以应依照正常量的25%~50%用药,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要慎用。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用药宣传教育、采取指导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宣传教育。
在对老年患者用药的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提醒其用药注意事项以及不合理用药可能产生的危害问题,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用药的正确意识和相关举措,提升患者用药治疗的依从性。
(2)加强指导措施。
相关医师对患者应进行定时的探视,观察患者用药情况,指导患者用药,保障治疗有效性。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
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身体状况显示一切良好;显效,患者症状消失幅度高于60%,病情得到控制;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幅度达20%~6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或者病情加重视为无效[4]。
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和4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机能开始日渐老化,抵抗力和免疫力也随之降低,由此可能发生较高的心血管疾病。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摄入大量的脂肪后均会影响自身心血管,从而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敏感度,最终引发频繁的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的病发率明显高于年轻人[5-6]。
为了有效控制控制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首先应该从血压控制和血糖控制入手,同时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其用药的合理性,严格依照医嘱进行用药,其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内容。
3.1 合理控制用药剂量
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要合理控制用药剂量,例如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时女性更易出现出血现象,所以男性和女性用药剂量也要严格区分。
此外,要根据半衰期来调整药物增加剂,每隔5个半衰期改变1次剂量,在静滴硝普钠时,控制其滴注量为15 μg/15 min,然后再间隔8 min再增加5~10 μg,确保用药的最佳效果[7]。
而药物浓度的设定也要严格依照医学规范进行调配。
3.2 合理设定用药时间
有研究表明,患者睡前用药比其他时间用药可以更好的降低血压,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8]。
但是由于患者的實际情况不同,所以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用药时间。
3.3 密切留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很多药物联合应用后彼此之间会发生一些相互作用,这些作用既有积极方面的作用,也有消极方面的作用,所以在用药时一定要依照药物的药理情况进行区分,例如,不可以将心血管药物同肝酶诱导剂进行联合应用,因为这样会降低药物的血浓度,影响疗效。
此外,也不可以联合应用维拉帕米和β阻滞剂,否则极易产生房室传导阻滞现象[9-10]。
这对于医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较高。
3.4 健康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
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采取健康宣传教育,同时采取相关指导措施,综合提升患者的用药合理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在合理用药的同时采取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取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心血管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姜淑华.心血管内科门诊老年患者的用药调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
9(11):69-70.
[2]王娟.观察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4):181-182.
[3]冯树梅.社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84-85.
[4]黄国荣.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9):78.
[5]马宏胜.老年高血压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20):3157.
[6]张良根,潘海英.两种联合用药方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4):25-27.
[7]赵宝平.老年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与健康指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4):476.
[8]胡书佑,邱安山,廖丽珍.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4):29-31.
[9]王丽英.老年高血压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6):62-63.
[10]彭丝明.时辰药理学与老年高血压的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6)172-173,187.
①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松柏医院福建厦门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