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摘要

本文从社会舆论的定义出发,阐述了社会舆论的发展,从个角度展示社会舆论的意义、作用、影响。最后解释为什么要实现社会控制以及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关键词:社会舆论控制

目录

1前言 (1)

2社会舆论的重要性 (1)

2.1社会舆论产生的必然性 (1)

2.2社会舆论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1)

3社会舆论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2)

3.1社会舆论的现状 (2)

3.2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2)

参考文献 (5)

1前言

1901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在他出版的《社会控制》中正式提出“社会控制”这个概念。他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天生具有对秩序的某种适应品质”,“在良好的环境中,同情心、友善、正义感和怨恨能够靠它们自身产生出一个纯粹的自然秩序,亦即一个没有人工设计和作用的秩序。”在简单的前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都能产生,然而随着经济科技知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必须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社会控制手段来维持“自然秩序”来确保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控制手段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简称舆论。社会舆论是隐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倾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通过广为传播的舆论,造成一种社会氛围,处在这种氛围中的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其具体作用方式是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进行褒扬或赞赏,或进行批判、谴责。社会舆论可以是社会公众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由政府部门或让某一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为宣传而形成的。

2社会舆论的重要性

2.1社会舆论产生的必然性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导致价值观的扭曲。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物质利益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氛围,成为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履行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2社会舆论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舆论引导工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

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广大新闻媒体应该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客观公正的精神,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社会舆论还有强大的渗透力。西方认为,我们的媒体搞的是宣传,不是客观的报道。其实他们自己从来就不是客观的,但至少比较注意形式,使之看起来好像是客观的。我们的媒体缺乏经验,往往以单色调、单音调出现。单色不成画,单音不成乐,即使是真的,听起来也像假的。社会舆论则不然,它像长江大河,固然是泥沙俱下,却极为壮观。

深刻认识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突出做好重大部署、重大主题、重大典型的宣传报道,形成正面舆论强势;突出“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突出做好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更好地解疑释惑、化解矛盾。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应急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政法和宣传部门、新闻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打好主动仗、总体仗、组合拳,认真落实责任制,严守新闻纪律,从源头上杜绝违规报道突发事件。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加强网上管理,坚决封堵有害信息并提高网上信息服务水平。

3社会舆论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3.1社会舆论的现状

社会舆论在影响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当前社会舆论却存在着明显的无序性、盲目性、非主流化等缺点和不足。对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也提上了议程。

3.2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这里所说的社会控制是指国家、社会组织或社会群体为了保证社会舆论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社会性的力量和网民集体行动的实施,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社会舆论中那些失范问题进行有效地预防、调节、引导、约束、限制与规范的方式和过程。可以实施的主要措施有:

加强社会新闻报道及评论引导

我们必须加强社会新闻报道引导,重树“把关人”的作用,提高社会新闻的信誉度,增强媒体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

第一,加强社会新闻的内容优选,寓舆论引导于新闻信息传播之中。要坚持新闻真实性,过滤虚假、不良新闻信息。同时,对新闻信息进行精心的分析、归纳、提炼,突出某些新闻信息,以引导舆论。

第二,及时反应,合理编排,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优秀的新闻网站应及时关注重大、敏感的新闻事件,及时领先于潜在的竞争者做出正确的反应,才能有效引导舆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

第三,加强评论引导。实践证明,以主流的声音特别是主流论坛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引领公众舆论非常有效。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地帮助网友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第四,兼容并蓄,为不同舆论观点提供表达机会。社会评论栏目中要允许相互争鸣,相互探讨,为社会舆论提供表达的宽松环境,以开放的胸怀、负责的态度,对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兼容并蓄,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通过讨论的方式让积极的、健康的舆论战胜消极的、不健康的舆论。

树立社会舆论的道德规范,加强网民道德自律

社会控制既包括外在控制,也包括内在控制。内在控制即自我控制,指社会成员直觉地把社会规范内化,用以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方式,社会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平台,也需要道德的力量来引导、规范。

社会舆论中的传播者的隐匿性的特点给了网民披上了社会责任淡化的外衣。网民的自我角色意识淡化,良心机制在网民行为中的自我监督作用减弱,使网民互相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一些网民在网上可以抛弃一切道德规范和约束,做出种种不道德的行为,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

社会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社会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社会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社会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加强社会道德规范就要求网民在社会实践中遵循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其他网民的违规行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康、和谐的社会秩序。

提高政府管理引导效能

政府是社会舆论社会控制的主体,必须从法律制度、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和引导。

第一,运用法律控制机制。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项管理、控制社会舆论传播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对于社会与社会舆论的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滞

后性显现出来。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社会暴力、黄色信息泛滥等现象,有待相关立法、司法与执法部门加大社会舆论的监管力度。

第二,运用技术手段调控社会舆论。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绿色上网技术、局域网安全过滤技术等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控制和管理。目前社会舆论控制最常见的技术手段是对社会舆论进行分级与过滤。加强社会舆论传播管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还应该加强对社会信息的监控,有选择、有层次地监控、审查和控制社会信息。

对社会舆论的技术控制还应包括管理技术领域控制,加强对社会民众的技术培训。只有受众的社会使用和管理技术水平提高了,社会管理技术的控制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

第三,建立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机制。社会媒介素养就是指网民在面对社会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等。根据网民特点开展学校、社会、家庭与社会课堂相结合的社会媒介素养教育,并注重阶梯化和层次性,形成健全的媒介素养教育社会和体系。

第四,引入绩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论,把其引入社会舆论的自律管理当中,目的是督促社会自律的开展和自律的可操作化,最终实现社会自律目标。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对互联网设置行业管理的绩效计划、绩效评价和绩效激励机制,对于守法经营、信誉度高、效益好的公司和网站予以鼓励,对表现差的加以惩罚或取缔。

参考文献

[1] LA.普汶.人格心理学[M].郑慧玲译.台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5

[2] 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罗伯特?斯宾雷[M].人格与行为:管理心理学基础.李瑾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

[6]第八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的会议论文,卢家银,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12月 13日

[7]刘建明:《舆论传播》,343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舆论导向 2001

[8]微型博客:网络舆论引导的新观点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阚道远夏玉 2009

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探究

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探究 摘 要 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我 国得到快速发展,对社会舆论产生极大影响。在结合相关部 门的最新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文章对互联网的社会舆论影响 力进行了解读,对探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舆论的新形势,互 联网对社会舆论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互联网构建社会舆论 的新格局等 3 个方面做出阐述。 关键词 互联网;新媒体;社会舆论;影响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 2016)09-0010-02 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新媒体 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 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向用户提供 模达 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0.3%;手机网民规模达 6.2 社会的影响也大大增强,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对社会舆论 的巨大影响。 1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舆论的新形式 在网络新媒体崛起以后,这股力量已经彻底改变和颠覆 了社会的信息来源以及发声渠道,改变了传统的由“宣传部 门组织新闻发布”的格局,逐渐放松了公众的话语权。 中图分类 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截止 2015 年底, 中国网民规 亿。 中国早已成为互联网上的“第一人口大国 ,互联网对

处有媒体,人人是记者”已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论坛、跟帖、博客、微博客的兴起,网络社交平台的公开,促使新闻媒体逐步平民化、大众化,民众可以轻易取得曾经一直被新闻媒体垄断的话语权,信息传播彻底迈进了新媒体时代。 由于新媒体爆炸式的膨胀,分散着传统媒体的受众、抢 占着传统媒体的话语浓度。新媒体的强势来袭,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被彻底打败,每个人都通过媒介与社会互联于生活之中,人人具备发布、传播信息的潜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当事人或发布人。 2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2.1促进新旧媒体舆论的整合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 媒体也在努力调整格局, 迎接新媒体的挑战。互联网利用其自身优势,可随时随地现场直播,传统媒体也通过“二次传播”加以报道,形成新旧媒体共同传播的局面。在这种形式的传播过程中,互联网等新媒体与传统旧媒体之间彼此促进,优势互补,扩大了传播范围,占领着更为广阔的舆论阵地。 虽然传统媒体在积极发挥着以往的优势,对新闻进行深 度报道,但在发掘新闻点、关注新闻动向以及快速回应等方面,传播形式明显滞后于互联网,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的时 效性。因此,传统媒体的传播领域在减少,这种现状加速了新旧媒体间的重新整合,社会舆论的传播形式将产生新的格局,互联网媒体也将迎来巨大变革。 2.2形成新的舆论传播机制 1)传播模式。过去传统的传播方式 主要是通过文字和 有线传播,即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等,这种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发生了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变成了裂变式的传播,人们只要在公众平台发布信息,依据发布者的影响力,以及网民的传播扩散,接收者或将难以计数。 2)传播态度。在网络上,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章 辉 美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功能 作用机制 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 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①也就是说,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正是借助对社会成员的广泛影响,舆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控制手段,在现代社会控制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一是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其优点在于控制成本较低,社会成员认同度高。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控制方式简单,易受偶然性影响,控制预见性差;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这种自觉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与社会自在控制相比,自为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客体和明确的目的,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主动权的把握。②随着社会成员自觉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为控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相应地,作为自为控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大众传媒的舆论控制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 那么,大众传媒如何实现其舆论控制功能呢?总的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舆论导向;二是舆论监督。 所谓舆论导向,是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宣传系列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以维护社会秩序。一方面,大众传媒将由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所制定、颁布的法律、政令公之于众,呼吁 193

社会工作的一些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3. 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中处于较差的社会地位和缺乏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 4.社会工作伦理 社会工作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 5.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们伦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工作实践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冲突,面对这些冲突,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左右为难,这就是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6.案主自决 案主自决:是指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确定的案主需要拥有的自由决定的空间,在其中,社会工作者有一定的义务去尊重案主做决定的权利,或肯定案主自我做决定的需要,并进而引进各项适当的社会资源或倚重其个人的力量,使案主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决定。 7.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更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8.人类行为 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指个体一切外表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看得见的外部行动或看不见的内心运作都是其探讨的对象,而且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内在的思想、情绪、自我观念、期望等如何影响外在的行为。9.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0.个案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是以个人或家庭作为服务对象,采用个别的方式,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协助案主进行心理调适与环境改善,增进其生活适应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 11.人在情境中 人在情境中:是心理及社会学派的重要概念,“人”指个人内在心理体系,以人格发展和自我功能为主体;“情境”指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人在情境中”强调个人行为同时由其内在心理和外在社会因素形成。 12.小组社会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协助和引导小组成员进行互动和互助,以促使小组成员个人行为的改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并达到小组目标,促进社区和社会发展。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解读

目录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2)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概述 (3)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3)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4) (二)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 (5) (三)网络监督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5) 三、从“柯震东吸毒”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6) (一)网络监督的制约作用 (6) (二)网络监督的激励作用 (7) 四、从网络各大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 (8) (一)网络信息片面化 (8) (二)网民评论情绪化 (9) (二)网络暴力化 (10) 五、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监督 (10) (一)完善法律制度,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 (10) (二)加强传统媒体对网络监督的监督 (11) (三)提倡自律,提高网民素养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泼墨门”到“我爸是李刚”、从“冰桶挑战”到“柯震东吸毒”,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舆论监督在有效推进民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监督方式多元化,监督领域广泛化等特点。但网络舆论监督在为我国舆论监督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其存在的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等问题也阻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进程。我们应当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健全的网络监督体系。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作用弊端

一、概述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辞海》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网络舆论监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刘召成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姜岭君认为: “所谓网络舆论监督, 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 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事件回放:2010年10月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

有关社会舆论监督的问卷调1

有关社会舆论监督的问卷调查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监督也发展得非常迅速,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个人和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网络舆论监督的推动下,本人现对社会舆论监督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研究调查中,需要您的帮助,填写如下问卷,希望您能予以支持,谢谢! 1、您的职业是 A、工人 B、农民 C、干部 D、学生 E、其他 2、以下事件您听过的有 A、孙志刚事件 B、铜须门事件 C、虐猫事件 D、邓玉娇事件 E、天价烟房管局局长 F、杭州“5.7”飙车案 G、躲猫猫事件 3、上题所举事件您大多是从哪得知的 A、听别人谈论的 B、网上看新闻得知 C、从报纸杂志上 D、从电视新闻报道中 E、从广播中 4、您遭遇不公平待遇会选择披露到哪里? A、网络 B、报纸 C、电视新闻 D、广播 E、不披露 5、在社会舆论监督的领域您比较关心哪些 A、贪污腐败 B、行业垄断 C、城乡差距 D、贫富差异 E、社会保障 F、其他 6、您经常在网络上发表您的看法吗? A、经常发表评论 B、偶尔发表评论 C、从不评论 7、您发表评论是基于 A、对弱者的同情 B、仇富仇官心理 C、伦理道德观念 D、法律依据 E、其他 8、您觉得网络舆论的真实可信度是 A非常低B、一般C比较高D、很高 9、您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有助于事情的公正判断吗 A、有,且帮助很大 B、有,但帮助不大C不一定,看事件的类型D、没有 E、没有,而且有负面作用 10、您认为以上事件在网络的推动下所起的作用怎样呢? A、加强了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建设 B、加快了立法步伐 C、使政府信息公开更透明化 D、对贪污腐败有积极作用 E、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推进民主化进程 11、对于人肉搜索这种方式,您的看法 A、有助于对社会制度的保证,应当大力提倡 B、是新时代的产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 C、缺乏真实性,侵害他人隐私,应禁止 D、应该在监管下进行 E、无所谓,不发表评论 12、有人在网络上撒布恶意的负面消息并从中获取某种需要,您对这种行为的看法 A、危害社会利益,应受惩罚 B、大部分网民都有是非判断能力,不会盲目跟风 C、那些人只是小部分,小风不会激起大浪 D、不存在这种现象 13、您觉得采取什么手段能更好地管理网络舆论 A、完善有关法律,依法管理 B、设立公安网络警察 C、网络后台实名制 D、其它 14、对于网络上人民的呼声,您觉得政府应该怎么做 A重视,并采取其中合理的意见和建议B、不管不问C、听之任之,被其左右15、对于网络舆论监督,您的看法是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知识点一、社会工作的目标(考点) (一)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三项目标) (二)社会层面的目标(两项目标) (三)文化层面的目标(两项目标) (一)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1.解救危难(考点) 危及基本生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危难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物质生活的困境,也可以是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的困境。(如极度贫困、精神崩溃、吸毒成瘾、自杀倾向等) 2.缓解困难(考点) 影响了个人生活,还没有危及基本安全,但又是凭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生活处境。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士缓解压力、克服困难,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如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青少年网迷、丧偶老人适应生活等) 3.激发潜能 助人自助——内在能力的挖掘 4.促进发展

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人的潜能 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 个人 社会群体 社区 1.解救危难 2.缓解困难 3.激发潜能(新增) 4.促进发展 【2012年真题-单选】 小秦是一名社区社会工作者,他所服务的社区一高层公寓发生火灾,造成数名居民遇难,数十名居民重伤、数百户家庭受灾,小秦在灾后安置工作中最主要的服务目标是()。 a.拓展对象 b.缓解困难 c.促进发展 d.改变环境 【正确答案:b】 【2012年真题-多选】

某地区地震后,社会服务机构派遣社会工作者到灾区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组织志愿者发放救灾物资,为失去亲人的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支持,走访困难的受灾家庭,并为他们联系资源,该机构提供的上述服务体现了社会工作()的目标。 a.解救危难b.缓解困难 c.促进发展d.拓展工作对象 【正确答案:abc】 【例题】(多选) 李某自由失明,今年20岁,为了让李某能够自食其力,社会工作者小张为他介绍了一家的盲人按摩学校学习技术,李某非常珍惜这次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毕业并找到了工作。社工提供的这项服务体现社会工作()的目标。 a解除危难b缓解困难 c促进发展d激发潜能 【正确答案:cd】 【解析】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包括: ①解救危难。 ②缓解困难。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缓解压力, 克服困难。 ③激发潜能。增强服务对象的内在能力。 ④促进发展。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克服不利因素的能力、提高 个人与社会协调的能力都在发展之列。 (二)社会层面的目标 1.解决社会问题(个人、群体、家庭、社区) 2.促进社会公正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㈠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⒈监督形式的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使舆论以新闻的形式进行传播,面向社会公众,以公开报道方式,表达公众意愿,反映与公众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因而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参与。 ⒉监督范围的广泛性。舆论监督将整个社会纳入自己的监督视野,其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组织和个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监督客体包括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众利益的组织和个人,以及一切违背公众利益和权力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属于监督的范围。 ⒊监督效应的间接性。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柔性监督”,它是以公开披露方式提供事实依据,其本身不具有强制力。它的监督效应体现为公众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约束监督对象的行为或者在舆论监督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刚性监督”形式,制约监督对象的行为。 ⒋新闻舆论的客观性。新闻媒体不是空发议论的舆论机器,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托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舆论应该能够超越一般社会个体或组织的立场和视野,以比较客观的、理性的立场报道和审视社会事务。在表达公众意见方面,他们更多地体现了思辨优势,经过对大量进入舆论意见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去掉了渣滓提高了纯度。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前瞻性,更加受到民众的期待和信任。 一、中国新闻舆论的现状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1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

论社会舆论概念的舛误与正解(一)

论社会舆论概念的舛误与正解(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舆论;概念;舛误;辩析【论文摘要】在社会现实中,人们往往把大众传媒或媒介的言论等同于社会舆论;把民意等同于社会舆论;把众意或公意等同于社会舆论。然而,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 一、社会舆论概念的舛误与谬用 为了阐明社会舆论的概念,首先要对目前社会上关于社会舆论概念的舛误与谬用情况进行简单的说明。 1、舛误与谬用之一:把大众传媒或媒介的言论等同于社会舆论 尽管大众传媒有“舆论界”的别称,尽管大众传媒上的部分言论可能代表了一定范围内的舆论,或者这些言论本身就是舆论领袖或一般舆论人作出的,但一方面不是媒介上的所有言论都是舆论或舆论的体现,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上的某些言论尽管以社会舆论的姿态出现或自诩代表社会舆论,但实际上并不反映现实公众的意向。 我们经常看到的“新闻舆论”这一提法是否说得通呢?从理论上说,除了虚假新闻外,新闻是事实的客观报道,所报道的事实有可能成为激起社会舆论的舆论客体,也有可能就是已经存在的舆论意见或舆论状况,前者成了社会舆论形成的基础,后者虽然也是客观报道,但客观上起到了传播和放大社会舆论的作用,但是两者本身都不是社会舆论。 从另一个视角看,如果说媒介言论就是舆论,那么谁是这些舆论的主体呢?是媒介?不是,因为舆论主体首先得是人,而且是参与舆论发起、表达或传播的人,媒介只不过是舆论表达和传播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罢了。当然,媒介作为一种人群的自为组合,具有舆论公众的某些特征,即看上去媒体自己在发表意见、传播舆论,它可以被当作“拟态公众”,但绝不是舆论真正的主体。 2、舛误与谬用之二:把民意等同于社会舆论 (1)民意与社会舆论的区别。二者区别表现在:其一,外延不同。社会舆论大于民意,社会舆论包括代表民意的舆论和不代表社会舆论的舆论。其二,规模不同。社会舆论的规模可大可小,而民意一般是指较大范围内的民心倾向。其三,存在形态不同。社会舆论一般是能被直接感知的,而民意有时却未必能被人直接感知到。民意有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尚未表达出来的隐性形态的民意需要通过民意测验或出现了违背民意的事件后才被凸显,才被人感知。 (2)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当沉默的民意被测出或激出,又有适当的环境条件便于民意表达,民意就会转化为一种公开的舆论表达;同样,当代表民意的舆论被压制、转移,就会转化为无声的民意;当代表民意的舆论被人为操纵,这种舆论就有可能异化为违背民意的舆论,即民意被强奸。 3、舛误与谬用之三:把众意或公意等同于社会舆论 卢梭指出,人民的意见有众意和公意两种,众意是人们的相同意见和不同意见的总和,而公意以公共利益为依归,是众意的最大公约数。显然众意不等于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一种倾向一致的集合意识。公意,如果不带褒贬色彩,含义与社会舆论相当,但公意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众人议论、意见表达、交流、碰撞和整合的结果,而公意却不一定如此,如事先未经讨论,忽然就某一公共事务要求全民表决,由此形成的公意就不是社会舆论,尽管此后它可以转化为社会舆论。 二、国内外社会舆论定义梳理与辩析 李普曼在《舆论学》中对舆论作了粗糙的描述,“他们头脑中的想象,包括对于他们自己、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舆论监督诞生之日起,政府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之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在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网络监督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但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政治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十余年,但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民众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推动着网络监督的发展。而其安全、快捷的特点和优越性,以及十六大以来所形成的反腐高压态势和良好环境,使网络监督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反腐倡廉、网络问政的重要途径。网络监督借助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其他监督形式的有力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

网络监督其实就是网络反腐形成体制外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门户网站、个人网页、博客以及BBS 、QQ、MSN等各种网络传播形式或平台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灵活的监督方式,使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监督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舆论监督更为形象,直观和立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的发挥了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1、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往往会使意见表达者因害怕打击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影响而谨慎从事。相比而言,人们在网络媒体上表达的反腐和建议一般都是匿名的。正是这种匿名性所带来的特有保护功能,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2、网络舆论变大的自由性,凸显了群众舆论监督的话语权。 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尤其是对焦点事件的品论,放眼望去,不是“专家指出”,就是“学者认为”,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而网络是一个开放、互动、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大胆地借助网络发表言论,

什么是社会工作

什么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首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至今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即成为应对社会问题的制度化的方法。我国也有社会工作的概念,但人们对专业社会工作比较陌生。因此,我们先说明社会工作的概念,然后说明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 1、社会工作的概念 自英美等国走上现代化道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这些国家的城市贫困、失业、犯罪和人际关系疏离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为回应这些问题,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在英美等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群体,解决其基本生存问题的职业活动,这就是社会工作。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工作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得到了较快发展,并成为一种国际性职业。 这里所说的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过来的。social一词的基本含义是“社会的”或“社会性的”,它与营利的、经济的、利己的含义相对应。这样,社会工作就基本上是指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活动。由于各国的文化不同、历史渊源不同,所以对这类活动有不尽相同的称呼。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类活动还被称为social service(社会服务)或social welfare service(社会福利服务)。20世纪上半叶,我国学者把social work这一类的活动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事业。 尽管不同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概念有些不同,但其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指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从事这类活动的人被称为社会工作者。这样,社会工作(social work)就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专门的职业领域,指的是一种职业的、专业化的助人活动,也指的是一个学科。 为了阐述和理解上的方便,我们尝试对社会工作给出一个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定义,我们需要区分清楚以下几点: (1)社会工作不同于日常行善。日常行善是人们出于怜悯之心帮忙有困难者的自发性行为,它是一种体现行善者自身价值的个体行为,俗称善举。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日常行善活动一般以行善者的主观善心为中心,而社会工作则是一种助人的专业活动,它有一套明确的理论指导,是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 (2)社会工作不同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是通过政府立法而确定的,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 (3)社会工作不同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改善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狭义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指对社会弱者所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服务支持。我国传统上对社会福利一般作狭义理解。狭义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工作在涵义上基本吻合。 (4)社会工作不同于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主要途径,它的监督功能正在逐渐得以彰显。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的研究,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29-01 舆论监督通常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为媒介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解释并促使其尽快解决的一 种舆论监督。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渐渐在舆论监督中产生了话语权,这种变化引发了对新媒体时代监督功能的思考。 1 舆论监督 1.1 舆论 舆论是大多数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社 会事件公开表达意见的集合。舆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息息相关。舆论可以发挥相应的政治作用。 1.2 监督

监督即监视、监察,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监督大多都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当成后盾。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强效性、随意性以及广泛性。 1.3 舆论监督的定义 舆论监督是在保持了舆论与监督两者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意义的良性贯通融合。舆论监督是指将民众的意见集结成一种舆论,然后对舆论中的现象或者事件进行监督,进而促使相关部门尽快解决。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民众既是舆论的发起者,也是监督的执行者,因此可以将舆论监督看成是民众监督[1]。 2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研究 2.1 新媒体的研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 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一词。这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介与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来对新媒体进 行界定。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某些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1)类型变化。新媒体的类型主要包括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两种。手机媒体是将手机当成信息收集与展示的工具,完成信息传播过程的媒体。随着手机传播功能的发展,手机媒体渐渐成为新媒体中的第五媒体;而网络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对信息进行交流和传播的系统。网络媒体被称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摘要 本文从社会舆论的定义出发,阐述了社会舆论的发展,从个角度展示社会舆论的意义、作用、影响。最后解释为什么要实现社会控制以及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关键词:社会舆论控制

目录 1前言 (1) 2社会舆论的重要性 (1) 2.1社会舆论产生的必然性 (1) 2.2社会舆论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1) 3社会舆论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2) 3.1社会舆论的现状 (2) 3.2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2) 参考文献 (5)

1前言 1901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在他出版的《社会控制》中正式提出“社会控制”这个概念。他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天生具有对秩序的某种适应品质”,“在良好的环境中,同情心、友善、正义感和怨恨能够靠它们自身产生出一个纯粹的自然秩序,亦即一个没有人工设计和作用的秩序。”在简单的前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都能产生,然而随着经济科技知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必须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社会控制手段来维持“自然秩序”来确保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控制手段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简称舆论。社会舆论是隐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倾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通过广为传播的舆论,造成一种社会氛围,处在这种氛围中的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其具体作用方式是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进行褒扬或赞赏,或进行批判、谴责。社会舆论可以是社会公众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由政府部门或让某一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为宣传而形成的。 2社会舆论的重要性 2.1社会舆论产生的必然性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导致价值观的扭曲。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物质利益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氛围,成为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履行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2社会舆论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舆论引导工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

2017年社会舆论监督新特点

2017年社会舆论监督新特点 互联网在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其影响也渗透到了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此背景下使得社会舆论监督也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1. 社会舆论监督范围更广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受其技术手段及制度的限制,“把关人”有着显著的地位优势,导致新闻难以做到广泛报道,只有重大的、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才能进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领域。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以及开放性,任何人都能在诸如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任何方面的社会问题,社会舆论监督的主体、渠道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2. 社会舆论监督主体更积极 之前江西新余市和浙江温州市两个出国考察团的公费消费票据被公开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谴责,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事件。在社会舆论的强势推动下,两市高度重视,采取果断措施,严肃惩处了相关人员。 “考察门”事件显示了自由、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秩序正在形成,现代公民意识愈发成熟。此外,草根监督是独立于纪委、监察、审计等体制内的监督秩序之外的社会舆论监督方式。它能对腐败及一切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发起攻击,也显示出了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和负责任的公民意识。

3. 社会舆论监督方式更多元 社会舆论的监督可以通过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新兴的媒体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多的借助新媒体,包括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来行使社会舆论监督的权利。 新媒体极大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为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社会舆论找到了释放的平台,也放大了公众的监督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社会舆论并参与舆论监督,同时也标志着社会舆论监督力量的不断壮大和成熟。 4. 社会舆论监督更具时效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受双方发布的信息得以即时传播,增强了社会舆论监督的时效性。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的发生得以迅速传播。其次,由于公众具有主动性,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以及话题,并及时反馈信息。互联网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具有共同关注点和兴趣偏好的广大网民,为形成社会舆论创造了条件,缩短社会舆论的发酵时间,从而加速社会舆论监督的时效性。 5. 社会舆论监督权更受重视 社会舆论监督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推动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党和政府也日益重视民众的呼声和意见,越来越多的政府单位设立了发言人、留言板等管理机制,以便及时回应网友反映的各类问题。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内容提要: 社会舆论中,影响了其他人的思想和见解。特别是对于某些话题,有时短短的几条评论就可以激起千层浪,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关键字:社会舆论,网络,媒体 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所谓舆论是指相当数量的人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了解到一些新闻或公众事件,并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自己的评论也就参加到了社会舆论中,并影响了其他人的思想和见解。特别是对于某些话题,有时短短的几条评论就可以激起千层浪,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古人曾说过“人言可畏”,古时候的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舆论的巨大影响,那么在当今信息交流迅速的时代,社会舆论的影响更不可忽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社会舆论也是如此。积极的舆论,可以把群众的视线聚焦到社会的一些阴暗面,有利于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加以改善,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并且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监管手段,加强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比如说通过网络的曝光,让我们有缘结识了李刚,并更深入的认识到了“官二代”这个社会问题比如说被称为“河南专拍哥”的郑州网友把自己拍摄的违规使用公车的照片进行上传分享,使我们开始有意识去面对公车私用这个问题;比如说被网友们当作噱头的“犀利哥”,最终还是在失散多年后终于回到了亲人身边;又比如说近年来人们越发关注的城管事件,已经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示钟,引起了重视。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些积极的舆论导向使我们关注身边的假恶丑,并通过号召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以广泛的社会舆论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然而消极的舆论,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当主流的新闻媒体由于种种原因不便报道或者报道的事实不足以使人信服时,社会舆论很可能会被某些流言蜚语所引导,鼓动人们的不满情绪,造成不良的后果。 例如7·23动车事故,由于相关部门在事故处理上的消极怠慢,事故调查上的不透明,以及对事故责任的回避,还有各大主流媒体受体制内的制约对事件报道的不负责任,使事件的进展不能及时公之于众,造成流言四起,民心悲,社会舆论的矛头直指政府机关,大大降低了政府在众心中的公信力。正所谓“由此可见,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让社会舆论发挥积极的影响,就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勇于革新。那么对于我们的政府,媒体,以及我们每一个个体,怎样做才能避免消极的舆论,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呢?首先对于政府,在这样一个公众对知情权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民众对政府机构的透明度和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政府要想正确地积极地引导社会舆论,就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老一套

社会工作概论

1、复习资料答案由班委整理上传,仅供参考, 2、请学生打印模拟试题考试后作为作 业上交 社会工作概论模拟题1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是一种介入手段;其最直接目标是助人自助,终极目标是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门专业:个案、团体、小组——三大方法;是一门职业;其四大要素是:社会工作者、受助人、价值观、助人活动。 社区工作——广义: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狭义:以整个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提供助人的、利他服务的一种专业手法。 怀旧——简而言之,怀旧就是缅怀过去。旧物、故人、老家和逝去的岁月都是怀旧最通用的题材。 二、简答题 1、改革后我国社会工作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80年代初,随着社会学的恢复和民政工 作的发展,建立和发展有我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的任务就提上议事日程。社会变迁 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促进作用。 2、民政部门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社会福利服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含县以上政府部门兴办的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院和由社区创办的敬老院等社会福利事业,二是由政府和社会为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而开办的社会福利企业,三是以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社区服务。 (2)救灾救济。一是救灾,民政部门主要是在灾害发生时抢救生命财产,在灾后向灾民提供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组织生产自救和以工代赈以及倡导群众中的互助互济。二是五保工作,是指由农村集体负担保证无法定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援助,对他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荐(保教)”。三是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由民政部门予以资金扶持、政策和思想扶持、科技和信息扶持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等。四是社会救济,包括给城镇中的“三无”人员、部分农村五保对象、符合救济条件的退职职工和城乡困难户的临时救济等。 (3)优抚安置,民政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优抚工作包括国家抚恤、政府补助、群众优待、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军队离退休人员接受安置及优抚事业单位管理等。 (4)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即对城市社会救助对象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进行救助,并开始在全国普遍建立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的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表达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意见, 对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决策及行为, 以及社会上有悖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实行的某种制约。 由于它具有事实公开、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披露深刻等特点, 所以能迅速聚焦人们的眼球, 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引起政府的关注,促进矛盾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以及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惩处。从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来看, 像湖南嘉禾强制拆迁事件、安徽阜阳假奶粉案、广州孙志刚事件、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案、山西黑砖窑事件等, 事件真相的披露及对有关人员的处理, 无不显示出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是“无处不在的眼睛”, 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强制的力量”。向权力挑战是新闻舆论的天性, 公众的舆论监督是贪官污吏的天敌。当前, 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各种舆论监督的工作力度, 民主政治的空前发展也为舆论监督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而要搞好新闻舆论监督, 必须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以充分发挥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功效。 从积极作用看, 新闻舆论监督有如下功能: 一是宣传引导功能。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引导舆论, 是现代新闻媒体的最主要任务, 它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 能引领整个社会的舆论方向。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 深刻揭示了新闻舆论在新时期的功能和作用。新闻媒体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多、社会影响广等特点, 对社会起着一种“了望哨”的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对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 讴歌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是舆论导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二是规范强制功能。新闻舆论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 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 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 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 在通常情况下, 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 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但当大众传媒将问题公开化以后, 情况就不同了, 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 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三是协调整合功能。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中介, 旨在于政府、社会和受众间建立起一个纽带, 通过这一纽带起到整合信息、沟通意见和协调的作用, 疏导社会关系的功能。舆论监督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曝光, 一方面大快人心, 一方面又易于使受众产生对国家与社会的不满情绪与不信任感。这时, 新闻传媒须引导受众正确看待社会不良现象, 化解受众对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心理, 疏导社会关系, 从而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动态的平衡。否则,受众的偏激情绪就会暴涨。在看到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功能的同时, 也应认清其局限性和负面作用: 一是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利监督”而非“权力监督”。“权利监督”是对被监督对象的违规行为仅仅是“在口头上加以责备”, 其本身并不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和作用; 而作为组织行为的“权力监督”, 对于被监督对象的违规行为, 不仅停留在“在口头上责备”, 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讲, 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一种附属于行政权力的“软监督”, 其对社情民意的反映、对政府部门的间接介入和干预, 究竟能起多大效用, 最终要取决于各种权力间的较量与妥协。也就是说,只有权力机构高度重视和配合, 舆论监督的威力和作用才能被放大和凸显, 否则,一边雷声大、一边不理不睬或闻过则怒,这时, 舆论监督不但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反而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甚至遭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报复。 二是新闻舆论监督异地化现象造成“灯下黑”, 影响了当地媒体的公信力。为了降低舆论监督风险, 近年来, 舆论监督异地化现象比较严重, 上级媒体监督下级, 本地媒体通过文章转载和刊发评论监督外地, 但本地媒体对本地的舆论监督常常处于“失语”的状态。即便是监督, 也是“柿子专拣软的捏”。这种舆论监督的惧内既浪费了媒介资源, 也降低了群众对当地媒体的信任度。 三是新闻舆论监督长期处于作用有限的状态, 将会对受众起到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一些新闻媒体满足于“打苍蝇不打老虎”、满足于“在口头上加以责备”, 说说而已, 没有后续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