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归化和异化对比)

合集下载

归化和异化的总结 (2)

归化和异化的总结 (2)

归化和异化的总结1. 引言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在不同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归化和异化具有不同的定义和应用。

本文将对归化和异化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

2. 归化的概念和应用归化是指将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特色等部分被翻译成目标语言的方式。

归化的目的是使翻译结果在目标语言中更加自然流利,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归化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使翻译更加符合目标文化的需求。

归化在不同领域的翻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可以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原著的文化氛围和情感表达。

在技术翻译中,归化可以使翻译结果更易于使用和理解。

然而,归化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比如可能导致信息的丢失或改变,或者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歧义或误解。

3. 异化的概念和应用异化是指将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特色等尽量保留在翻译中。

异化的目的是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独特性和文化差异。

异化强调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对于一些文学作品或特定场景的翻译来说,异化可以产生独特的效果和感受。

异化在文学翻译领域应用广泛。

通过异化,翻译能够更好地保留原著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异化也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读者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然而,异化也可能给读者带来困惑或理解上的困难,特别是在目标语言文化与源语言文化相差较大的情况下。

4. 归化和异化的比较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两种不同的策略。

它们各自强调的是翻译结果在目标语言中的自然程度和保留源语言特色的程度。

归化追求的是与目标语言文化一致,使翻译结果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异化则试图保持原文的特色和风格,强调源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归化和异化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关系,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翻译任务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和把握。

在某些情况下,翻译人员可以根据文本类型、读者群体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

第二节 归化与异化

第二节 归化与异化

• Conclude : 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 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 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 They said a sharp no to our proposals. • 他们断然拒绝了我们的建议。 • “I know Dad,” she said, “I’m a selfish Pig. I’ll think about it…” • “我知道,爸,”她说,“我是个自私鬼。 我会考虑这个问题的。”
• • • • • •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ome was not build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猫哭老鼠to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眼泪) 笑掉大牙to 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脑袋) 沧海一粟to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滴水) 画蛇添足to paint / gild the lily(给百合花上色) 异化译法不仅仅是直译的结果,更是一种文化传播, 东方读者对西方的文化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 的层面。
• • • • • •
骑虎难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量小易怒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狗头、狗脖子 瓜子脸
Exercises
• 1. Bill’s new girlfriend is certainly a knockout. • 2. Our team won the game, all right, but it was touch and go for a while. • 3. He was smooth and agreeable. • 4. We are one nation, one people. • 5. What is known is that weight extremes in either direction are definitely unhealthy. • 6. He acts a lot older than his years. • 7. His best jokes fell flat.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A.归化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

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

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

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

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一、直译
直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和结构。

它是翻译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最常用的翻译方式。

直译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原文的意思,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但缺点是可能会使译文变得拗口,不够流畅。

二、意译
意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不完全保持原文的意思和结构。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更容易理解。

但意译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三、归化
归化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容易理解。

但归化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四、异化
异化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并且把原文的文化背景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和文化背景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容易理解。

但异化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异化和归化

异化和归化
新中国成立后几位极有影响力的作家翻译家如茅盾钱钟书等人着重强调艺术创造性的翻译翻译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观点的引领之下文学翻译多强调化境式的写作和创作自然是归化法倍受青睐了
Domestication & Foreign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tion
Company Logo
一"异化法与归化法的由来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 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论翻 译的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中提出:“翻译的途径 只有两种: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 让读者靠近作者! 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 让作者靠近读者。施莱尔马赫在这里只描 述了这两种方法,并没有给予它们以名称 界定。
Company Logo
三、异化法将成主导的趋势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翻译理论被引进 我国。鉴于人们认识到归化法翻译有其自身不 足,最主要的是洋文的本土气息全无,与中国 作品无异。就连姓氏都套用了张王李赵,似乎 没有引入的价值。这时Venuti异化的翻译主 张便格外引人注目.而他又极为青睐异化翻译。 他引用布朗绍的名言这样解释,“翻译是纯粹 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 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这 样,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而此 时,西方的林林总总对国人已不似从前那样陌 生。他们似乎更愿意接受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学
Company Logo
照顾读者“不遗余力的汉化”(杨自俭,刘学 云 1994:269-282)便不得已而为之。那么, 汉化的程度如何?究竟要汉化几成?这就是译 者的观念问题了。 中国早期的译者大都是作家、小说家出身。他 们似乎更擅长创作也乐于创作。 所以译作往 往就几乎完全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学创作了。 当然也就远离原作被完全归化了--译者的身份 似乎成了归化极受推崇的第二个原因。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归化与异化一、异化归化的概念及特点Questions:长期以来,翻译中一直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怎样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怎样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译介给国外的读者?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1.归化与异化的正式提出: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 readers”.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归化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特点: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法的优点:1) smoothness in language;2) easily accepted by TL readers.1) New brooms sweep clean. (proverb)译文1:新扫帚扫得干净。

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

韦努狄的局限性

译入某种发展中的非洲语言,我们按“异 化”的原则移植了英美源文本的异族特征, 所产生的结果会不会同样被看作是一种 “文化霸权主义”?加入由于强势的英语 变成了源语,弱势的非洲语变成了目标语, 而把原本提倡的“异化”主张修正成“归 化”主张,以彰显对“阻抗”殖民文化入 侵的考虑,那么,这会不会意味着韦努狄 所说的异化只适用于把英语作为目标语的 翻译?诸如此类的问题,韦努狄没有给出 必要的解释。

施莱尔马赫的观点

在第一种情况下,译者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读者不懂 原作语言的空白,把自己在认识原作语言中所获得的印象 传递给读者,把读者送到陌生的原作的发源地,从而使读 者根据译者提供的语言形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原 作的真正含义。在第二种情况下,翻译的目的是使外国译 者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写作,译者不仅仅要自己看懂原 文,还必须使原作者进入与译作的读者直接对话的范畴, 因为译者本人是懂外语的,可以从原作者的角度理解原文, 而译作的读者却不懂外语,需要在译作变为地道的本国语 言后才能不费力气地看懂原作。施莱尔马赫没有正面提到 直译意译问题。
归化异化的差别

异化翻译者多受异族语言文化影响,并因 此在目标语中突显异域文本的异域性;归 化翻译者则多受我族语言文化影响,并因 此而在目标语中全力去除异域文本的异域 性。两者在目标语言文化中起着各自不能 互相替代的作用,完成各自的使命,因此, 两种翻译将永远并存,并起到相互补充的 作用。
韦努狄的局限性
代表人物韦努狄

在归化异化问题上发言最多也最响亮的理 论人物是劳伦斯· 韦努狄(Lawrence Venuti)。1995年出版成名作《译者的隐 身:翻译史论》(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求译者隐身是错误的;译者在 译文中不能隐身,而应当有形可见。这就 是说翻译应当采用“异化”的原则和策略, 使译文保持异域风貌、异国情调,读起来 像译文; 而不是“归化”的原则和策略, 使译文完全按照目标文化的意识形态和创 作规范进行改造,读起来不像异族作品, 而就是目标语原创。韦努狄对西方17世纪 以来的翻译进行考察,发现西方翻译史上 一直都是归化翻译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 英国。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
归化的译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和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译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译就是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取得“文化对等”。通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方法,译者就可能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译文,理解原文作者的意思,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目的。
2.归化策略
从语言文化共核来看,人类语言有90%是相通的,这就为归化翻译奠定了基础。归化作为一种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原文的自由处理上,要求译文通顺,以符合目的语读者兴趣。“归化”的一般做法是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也就是说“归化”法是将原文独具特征的东西采取“入乡随俗”的方法融化到目的语中的转换方法。归化是语言形式上或者语言形式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倾向于目的语的翻译策略。总的说来,就是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使语言本土化。例如:(1)“煞风景”若译成“Kill the scenery”将无人理解。最好还是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成“be a wet blank”更能为人接受。(2)“拍马屁”译为“lick sb’s boots”比“pack the horse’s buttock”更妥当。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归化更为读者考虑,从目的语出发。其长处就是能使译文读上去或听上去更通顺地道,能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
2.2替代法
将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物象)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物象)。这种用法多用于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如: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Asian tigers, as strong as a horse 译为:力大如牛。前例的译法除了考虑到英、汉语两种文化中“dragon”(龙)的不同的文化象征外,还考虑了两种文化中的“tiger”和“龙”的相同的文化象征后例则说明了两种文化中“horse”与“牛”在文化意义上是对等的。因为英国古代以马耕为主,英国人对马有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与此相反,在汉语民族的文化心理上,牛是吃苦耐劳的象征,是很通人性的动物。中国自古以来主要靠牛耕,且牛秉性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异化法有文化冲击的效果,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
乙:归化法会让我们得到美的体验,起到欣赏的作用 《中国日报》版《甄嬛传》诗词及经典台词英语翻译 1. 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甄嬛) 周黎明:May the gale that rushes into the blossom Caress her and ne’er let her be broken Pauline D Loh: May brutal breezes battering the blossom Cherish her fragility and treasure her, unbroken 2. 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沈眉庄) 周黎明:’Tis better to die with fragrance on a twig Than be blown into a gust like a fig Pauline D Loh: Rather to die fragrant on the branch Than to be beaten down by north wind gusts
乙方:归化的翻译以原语与译入语的有效交际和沟通为目标, 充分考虑到了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感受,用地道 的本族语表达方式来传递原语文本的信息,避免给读者的 阅读造成障碍。 如下面的例子: Each of us has his carrot And stick.In my case,the stick is my slackening physical condition ,which keeps me from beating opponents at teenis whom I overwhelmed two years ago.My carrot is to win. 文中的carrot and stick如果翻译成胡萝卜和大棒简直不知所 云,而通读全文再借助字典使用归化法就可以让读者明白 这是指压力和动力,实现了交流的目的。
异 化 法 归 化 法
辩论赛开始 第一轮 甲方: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在翻译过程中用归化法好还是异 化法好,而我方支持异化法。这两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翻 译理论家劳伦斯·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中提出的,书中 提到所谓“异化”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原语文本当 中的某些异质性,以此打破译入语的种种规范。可见异化 法可以成为遏制民族中心主义,批判文化上的孤芳自赏的 一种手段。并且文化多元性需要异化法。 乙方:我方支持归化法。归化法通常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 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 感降至最低。归化法免去了外国文化的冲击,在保持本国 文化特色起很大的重要。17世纪以来,归化法也一直占主 导地方,从德南姆、德莱顿到泰特勒,都主张翻译要力求 通顺易懂。
甲方:既然你方这样说,那我们用实例来证明何种方法更 佳。 看句子,Unless you've an ace up your sl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ve,we are dished. 用归化法翻译是除非你有锦囊妙计,否则我们是输定了。
可是英语中an ace up one's sleeve是西方玩牌赌博时藏在 袖中的“王牌”,而锦囊妙计却是中国古代宫廷争斗或 疆场征战时封在锦中的神妙计策。如此不同的文化背景 和内涵能引起不同的联想,势必给读者带来错觉。这样 哪里可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呢?
而且异化法可以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一国的语言,为译入语 注入新鲜的血液。比方说,现代汉语里许多新鲜生动的表 达就是源于异化的翻译,比如“吻别”(farewell kiss),“象牙塔”(an ivory tower),“处女地”(virgin land),“酸葡萄”(sour grapes),“替罪羊” (scapegoat),“摊牌”(to show one's cards),“伸出橄 榄枝”(to hold out an olive branch),“以眼还眼,以牙还 牙”(an eye for an eyeAnd a tooth for a tooth)等等。再提 我们现在经常用的挤的像沙丁鱼的说法,来自英语的“it's pavked likesardines,假如我们将此类表达剔除出去,那我们 的汉语必失色。正如作家梁晓声所言,“任何一个国家和 文字,无论多么丰富,不向别国语言和文字的长处学习, 如被堤困的江河湖海,再浩翰也将止于死水。”而异化法 正是向别国学习新元素的手段。
甲方:时代在进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就提出了 “要欧化、不要归化的主张”1987年,刘英凯发表的论文 《归化—翻译的歧路》中用很多例子说明归化法的不当之 处。而且韦努蒂也是极力主张异化法。 第二轮 乙方:可是近百年来归化法在翻译界却一直十分流行,从 严复到三四十年代的朱生豪、张谷若、傅东华再到建国时 期的杨必,他们多是使用归化法,但是他们翻译的作品至 今仍在广为流传,深受译界的赞赏。还有鲁迅虽是中国新 文化的旗手,但其译作过分拘泥于原作,远不及他创作那 样受欢迎。
甲方:过度归化还表现在滥用译入语的习语,俗语和套话,使 得文章不伦不类。 比方说,When Mary came down dressed for the dance,her father remarked,“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玛丽打扮好了下来,准备去参加舞会,父亲一见就说,“佛要 金装,人要衣装” We werejust talking about Bill When he came the door—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我们正谈到比尔,他就进了门—说曹操,曹操就到。 上面的两例就是滥用习语的结果,使得句子翻译十分别扭, 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乙方:再看这些: All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抓到篮里都是菜)Money makes the marg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as close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 draw water in a sieve(竹篮打水) like a drowned rat(像热锅上的蚂蚁) have goose flesh(起鸡皮疙瘩)
这些使用归化法的成语或句子表达上地道而自然,利 于读者所爱和接受。
第二轮
甲方:尽管归化法有这些优点,但是它却很难避免出现不过度归 化的现象。举个例子来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一句:with shifting change .as is false women's.fashion.有人把它翻译成“时 髦女子的水性杨花和朝秦暮楚”。莎士比亚不可能知道中国春 秋战国的历史,过度归化会使人产生民族文化存错乱的感觉。 再比如李白的“吴姬压酒唤客尝”英国翻译家霍尔斯译做while Phyllis with bumpers Would fain cheer us up· 他将金陵酒店里面的 女侍者翻译做文艺复兴时期挑田园诗或牧歌常见的牧女或恋人 的名字,不仅中国读者无法接受,西方读者也会感觉突兀。
总体而言,异化法在翻译过 程中优势更大,但是,它们 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 充的,文化移植本来就需要 不同的方法和模式。根据情 况的不同,译者可自行选择 异化或归化。对译者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深刻的文 化意识,认识到两种文化的 异同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辩论结束
thank you
乙方:异化又何尝没有缺点,异化法带有明显的翻译痕 迹,读者在阅读译文时需要克服更多的语言和文化上的 障碍,有时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假如对原语文化 信息处理不够妥当,也会造成一定的文化误解甚至文化 冲突。 比如将He is a lazy dog 译为“他是条懒狗”一定会造成 中国读者的误解,因此我们就需要舍弃原文的表达,译 为“他是个懒家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