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与容斥原理

合集下载

容斥两集合公式

容斥两集合公式

容斥两集合公式
我们要探讨的是容斥原理,这是一个在集合论中非常重要的原理,用于解决重叠集合的数量问题。

容斥原理的基本思想是:两个集合各自的元素个数和,减去两个集合的交集元素个数,等于两个集合的并集元素个数。

假设我们有两个集合 A 和 B。

集合 A 的元素个数为 A,集合 B 的元素个数为 B。

集合 A 和 B 的交集的元素个数为A ∩ B。

根据容斥原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A ∪
B = A + B - A ∩ B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如何计算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当我们知道两个集合各自的元素个数和它们的交集的元素个数时。

根据容斥原理,集合 A 和 B 的并集的元素个数为:9个。

高中数学竞赛第一讲集合与容斥原理

高中数学竞赛第一讲集合与容斥原理

第一讲集合与容斥原理李宁本讲主要内容有:集合的有关概念、运算和容斥原理。

学习这一讲,要注意深刻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思想方法和容斥原理,善于运用集合的语言和方法表示数量关系,并会用集合分拆、容斥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1集合1.1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若A中元素都是B中元素,则称A为B的子集,记作A⊆B,若A⊆B,且B 中至少有一元素b/∈A,则称A为B的真子集,记作A B若A⊆B,且B⊆A,则A=B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有如下性质:1.ϕ⊆A,特别地,若A=ϕ,则ϕ A2.A⊆B,B⊆C,则A⊆C3.A∪B=B⇔A⊆B;A∩B=A⇔A⊆B4.若A中元素有n个,则A的子集共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1.2集合的运算A∩B={x|x∈A且x∈B}A∪B={x|x∈A或x∈B}C S A={x|x∈S且x/∈A}关于集合运算有以下常用结论:1.等幂律:A∩A=A,A∪A=A2.同一律:A∩U=A,A∪U=U,A∩ϕ=ϕ,A∪ϕ=A3.交换律:A∩B=B∩A,A∪B=B∪A4.结合律:A∩(B∩C)=(A∩B)∩C,A∪(B∪C)=(A∪B)∪C5.分配率:A∩(B∪C)=(A∩B)∪(A∩C),A∪(B∩C)=(A∪B)∩(A∪C)A BA BC图1-1:文氏图2容斥原理若记有限集合A中的元素个数为|A|,则由图(1-1)可知:|A∪B|=|A|+|B|−|A∩B|,|A∪B∪C|=|A|+|B|+|C|−|A∩B|−|B∩C|−|A∩C|+|A∩B∩C|(1)一般地,对于n个有限集合S1,S2,···,S n,则有|S1∪S2∪···∪S n|=∑1 i n |S i|−∑1 i j n|S i∩S j|+∑1 i j k n|S i∩S j∩S k|−···+(−1)k−1∑1 i1<i2<···<i k n |S i1∩S i2∩···∩S ik|+···+(−1)n−1|S1∩S2∩···∩S n|(2)其中符号∑1 i1<i2<···<i k n |S i1∩S i2∩···∩S ik|表示S1,···,S n中任取k个集合的交的元素个数的总和。

三者容斥问题3个公式

三者容斥问题3个公式

一、容斥问题的3个公式容斥原理是指一种计数方法。

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斥出去,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

1.两个集合的容斥原理:n(A∪B)=n(A)+n(B) -n(A∩B)2.三个集合的容斥原理:|A∪B∪C|=|A|+|B|+|C|-|A∩B|-|A∩C|-|B∩C|+|A∩B∩C|3.n个集合的容斥原理:要计算几个集合并集的大小,我们要先将所有单个集合的大小计算出来,然后减去所有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再加回所有三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再减去所有四个集合相交的部分,依此类推,一直计算到所有集合相交的部分。

二、容斥问题的应用:对于容斥问题,解题关键做到不重不漏,各个集合相加,理清各集合间的关系,扣掉重复补上遗漏的。

用于理解的主要方法是画文氏图,但考试中应尽量避免画图,这样速度偏慢些。

【例1】:某调查公司对甲、乙、丙三部电影的收看情况向135人进行调查,有89人看过甲片,有47人看过乙片,有63人看过丙片,既看过甲、乙片为30人,既看过乙、丙片为31人,既看过甲、丙片为32人,其中有24人三部电影都看过,问多少人一部也没有看过呢?【解析】:既看过甲、乙片为30人是包含只看过甲乙还有甲乙丙三人两个部分,以M、N、W为既看过甲、乙片的人,N既看过乙、丙片的人,既看过甲、丙片的人,X为三部都看过的人数,这里面W、N、X都是有包含三者这个区域,根据把重复数的次数变为1次,或者说把重叠的面积变为一层,做到不重不漏的原则,则公式转化为I=A+B+C-(M+N+W)+X+Y,135=89+47+63-(30+31+32)+ 24+Y,Y=5人。

结论:三者容斥问题,画图之后可知,三个圆相交的地方有1层、2层、3层三种情况,当将三个集合相加的时候,2层和3层区域分别多计算一次和两次,故若想求全集,需要将重叠区域减掉,故三者容斥问题的公式为:A∪B∪C=A+B+C -A∩B-B∩C-C∩A+A∩B ∩C。

三集合容斥原理公式

三集合容斥原理公式

三集合容斥原理公式
三集合容斥原理公式:A∪B∪C=A+B+C-A∩B-A∩C-B∩C+A∩B∩C。

因为A、B、C与A交B两两的交集它们中都含A交B交C,然而ABC两两交集中应减两次,然而却将ABC 两两交集中的A交B交C减了三次,所以应该加上多减的一次ABC的交集。

三集合容斥问题的核心公式:
标准型:|A∪B∪C|=|A|+|B|+|C|-|A∩B|-|B∩C|-|C∩A|+|A∩B∩C|。

非标准型:|A∪B∪C|=|A|+|B|+|C|,只满足两个条件的-2×三个都满足的。

列方程组:|A∪B∪C|=只满足一个条件的+只满足两个条件的+三个都满足的。

|A|+|B|+|C|=只满足一个条件的+2×只满足两个条件的+3×三个都满足的,对于以上三组公式的理解,可以通过想象三个圆两两相交的重叠情况来加深。

两集合容斥原理三大公式

两集合容斥原理三大公式

两集合容斥原理三大公式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文章: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两集合容斥原理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探索。

而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就是那三大公式。

咱们先来说说这第一个公式:A∪B = A + B - A∩B 。

这就好比是一场班级的活动,比如组织大家去郊游。

假设班级里喜欢爬山的同学有A 个,喜欢游泳的同学有B 个,但是呢,有一部分同学既喜欢爬山又喜欢游泳,这部分同学的数量就是A∩B 。

那么,整个班级喜欢爬山或者喜欢游泳的同学总数,就是 A∪B ,也就是用喜欢爬山的同学数量加上喜欢游泳的同学数量,再减去既喜欢爬山又喜欢游泳的同学数量。

再看第二个公式:Card(A∪B) = Card(A) + Card(B) - Card(A∩B) 。

这个公式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理解起来也不难。

就拿学校的社团来说吧,参加书法社团的同学数量是 Card(A) ,参加绘画社团的同学数量是 Card(B) 。

有些同学特别厉害,既参加了书法社团又参加了绘画社团,这部分同学的数量就是Card(A∩B) 。

那么,参加了书法社团或者绘画社团的同学总数 Card(A∪B) ,就是用参加书法社团的同学数量加上参加绘画社团的同学数量,再减去既参加书法社团又参加绘画社团的同学数量。

还有第三个公式:∣A∪B∣=∣A∣+∣B∣-∣A∩B∣。

咱们来想象一下学校的运动会,报名跑步项目的同学数量是∣A∣,报名跳远项目的同学数量是∣B∣。

有几个同学特别有运动天赋,既报名了跑步又报名了跳远,这部分同学数量就是∣A∩B∣。

那么,报名跑步项目或者跳远项目的同学总数∣A∪B∣,就是报名跑步的同学数量加上报名跳远的同学数量,再减去既报名跑步又报名跳远的同学数量。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组织选兴趣小组,有音乐小组和美术小组。

统计的时候发现,喜欢音乐的同学有 20 个,喜欢美术的同学有 15 个。

可一细查,居然有 8 个同学两个小组都喜欢。

这时候就得用咱们的两集合容斥原理公式来算算,到底班级里喜欢音乐或者美术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

三个集合容斥原理公式

三个集合容斥原理公式

三个集合容斥原理公式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文章: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三个集合容斥原理公式!话说我之前在给学生们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有个叫小明的同学,那小脑瓜转得可快了,但就是对这容斥原理有点迷糊。

咱先来说说这第一个公式:A∪B∪C = A + B + C - A∩B - A∩C -B∩C + A∩B∩C 。

这个公式看着有点复杂,其实就像我们分糖果一样。

比如说 A 盒子里有一些巧克力,B 盒子里有一些水果糖,C 盒子里有一些奶糖。

A∩B 呢,就是既在 A 盒子又在 B 盒子里的那种混合糖,A∩C 、B∩C 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A∩B∩C 就是三种糖都有的那种超级混合糖。

咱们拿一个班级的兴趣小组来举例吧。

比如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A 个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B 个人,参加英语兴趣小组的有C 个人。

有的同学既参加了数学又参加了语文,这就是A∩B ;有的既参加了数学又参加了英语,这是A∩C ;还有既参加语文又参加英语的,那就是B∩C 。

而三种都参加的就是A∩B∩C 。

再看第二个公式:A∪B = A + B - A∩B 。

这个就简单多啦,就像我们去超市买东西。

A 是买水果的人数,B 是买零食的人数,A∩B 就是既买了水果又买了零食的那些人。

比如说一个班级组织活动,要统计参加唱歌和跳舞的人数。

参加唱歌的有 20 人,参加跳舞的有 15 人,但是有 5 个人既参加了唱歌又参加了跳舞,那总的参加人数就是 20 +15 - 5 = 30 人。

第三个公式:Card(A∪B∪C) = Card(A) + Card(B) + Card(C) -Card(A∩B) - Card(A∩C) - Card(B∩C) + Card(A∩B∩C) 。

这个看起来好像很高级,其实本质和前面差不多。

比如说学校组织运动会,报名跑步的、跳远的、跳高的分别有一定人数,然后通过这个公式就能算出参加至少一项运动的总人数。

三集合容斥原理三大公式

三集合容斥原理三大公式

三集合容斥原理三大公式三集合容斥原理三大公式,是数学上重要的计算方法,经常被广泛应用于求解复杂的数学问题。

它被用于对无限个相互独立的可列集合之间的元素及其关系进行计算。

这三大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算出结果,这也是它有价值的地方。

其中,第一个公式是“容斥原理”,也叫容斥式,它描述的是当一组不相交的集合的总长度比其他集合的总长度之和要短时,可以用它们的并集去表示其他集合的总长度之和。

实际上,容斥式反映的是当集合的总数越多时,它的表示的总长度会越短。

容斥式概括为:∑(-1)^n*U(n)=U(1)U(2)U(n)其中,U(n)表示第n个集合的总长度,n表示所有集合的总数。

第二个公式是“马尔可夫超限定理”,也叫马尔可夫不等式,它表明,对于一组无限长度的相互独立的集合,其总长度与第一个集合的总长度之和之差,是与其其他集合总长度有关的。

它表示,总长度的差值越大,说明集合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说明其他集合的总长度比第一个集合的总长度要长。

马尔可夫超限定理如下:∑(-1)^n*U(1)U(n)≤U(1)-U(2)U(3)U(n)其中,U(1)表示第一个集合的总长度,U(n)表示所有集合的总长度之和。

最后一个公式是“希尔伯特定理”,也叫希尔伯特不等式,它表明,一组无限长度的相互独立的集合,其并集的总长度是与其他集合的总长度有关的。

它提出,总长度的差值越大,说明集合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也就是其他集合的总长度比并集的总长度要长。

希尔伯特定理的表达式为:U(1)U(2)U(n)≤∑U(n)它表示,第一个集合的总长度乘以其他集合的总长度之和,不能大于所有集合的总长度之和。

三集合容斥原理三大公式是求解复杂问题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清思路,算出结果。

对它深入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复杂的数学问题及其解法,扩大视野,拓宽认知。

容斥原理n个集合

容斥原理n个集合

用容斥原理解决n个集合问题容斥原理是概率论中一种重要的结论,经常被用来解决数学中的集合问题。

当我们面对n个集合并要求相应元素的数量时,使用容斥原理可以非常方便地得到答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究一下用容斥原理解决n个集合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我们有三个集合A、B、C,它们的交集为X,X内元素的数量为m,那么如何计算A、B、C三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和呢?根据容斥原理,我们可以列出如下公式:|A ∪ B ∪ C| = |A| + |B| + |C| - |A ∩ B| - |A ∩ C| - |B ∩ C| + |A ∩ B ∩ C|其中,|S|表示集合S中元素的数量。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首先将A、B、C三个集合中的元素数量相加,然后减去重复的元素数量,最后加上同时属于三个集合的元素数量,就得到了A、B、C三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总和。

那么对于n个集合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采用类似的思路。

假设这n 个集合的交集为X,X内元素的数量为m,那么这n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和可以表示为:|A1 ∪ A2 ∪ ... ∪ An| = Σ|Ai| - Σ|Ai ∩ Aj| + Σ|Ai ∩ Aj ∩ Ak| - ... + (-1)^(n+1) × |A1 ∩ A2 ∩ ... ∩ An|其中,Σ表示求和符号。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首先将所有集合中元素的数量相加,然后两个集合之间的重复元素数量相减(注意,要对所有的组合方式进行求和),再加上三个集合之间的重复元素数量,以此类推,最后再对交集内的元素数量进行加减,就得到了n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和。

综上所述,容斥原理是解决n个集合问题的有力工具,我们只需要按照上述公式进行计算,就能够轻松得出所需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设x1=a2+b2,x2=c2+d2,a,b,c,d∈A,则有
x1x2=(a2+b2) (c2+d2)= (ac+bd)2 +(ad-bc)2,
显然x1x2 ∈A.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例2、已知A={y|y=x2-4x+3,x∈R}, B={y|y=-x2-2x+2,x ∈ R}, 求A∩B. 分析:画出两抛物线的图象,观察可知, 两条抛物线没有交点,这是否意谓 A∩B = ? 解;A={y|y≥-1},B={y|y≤3}, 它们的元素都是“实数”, 从而有A∩B={y|-1≤y≤3}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三、有限集元素的个数(容斥原理)
请看以下问题: 开运动会时,高一某班共有28名同学参加比赛,有15人参加游 泳比赛,有8人参加田径比赛,有14人参加球类比赛,同时参加 游泳比赛和田径比赛的有3人,同时参加游泳比赛和球类比赛的 有3人,没有人同实参加三项比赛,问同时参加田径比赛和球类 比赛的有多少人?只参加游泳一项比赛的有多少人?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研究集合元素的个数问题。 我们用|A|或 card(A)表示集合A中元素的个数,(例如若A={1,2 3},则|A|=3)可以证明: 1、|A∪B|=∣A∣+∣B∣-∣A∩B∣ 2、∣A∪B∪C∣=∣A∣+∣B∣+∣C∣-∣A∩B∣-∣B∩C∣|C∩A|+|A∩B∩C∣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例5、 学校教导处对100名同学进行调查,结果有 58人喜欢看球赛,有38人喜欢看戏剧,有52人 喜欢看电影。另外还知道,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 看戏剧(但不喜欢看电影)的有6人,既喜欢看 电影又喜欢看戏剧(但不喜欢看球赛)的有4人, 三种都喜欢的有12人。问有多少同学只喜欢看电 影?有多少同学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看电影(但 不喜欢看戏剧)?(假定每人至少喜欢一项)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例6、一个集合含有10个互不相同的两位数。试 证,这个集合必有2个无公共元素的子集合, 此两子集的各数之和相等。 分析:两位数共有10,11,…,99,计99-9= 90个,最大的10个两位数依次是 90,91,…,99,其和为945,因此,由10个 两位数组成的任意一个集合中,其任一个子 集中各元素之和都不会超过945,而它的非 空子集却有个,这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例7.设A={1,2,3,…,n},对XA,设X中 各元素之和为Nx,求Nx的总和
分析:注意 A中每一个元素在其非空子集中都 出现了2n-1次。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解:已知集合含有10个不同的两位数,因它含 有10个元素,故必有210=1024个子集,其中 非空子集有1023个,每一个子集内各数之和 都不超过90+91+…98+99=945<1023,根 据抽屉原理,一定存在2个不同的子集,其元 素之和相等。如此2个子集无公共元素,即交 集为空集,则已符合题目要求;如果这2个子 集有公共元素,则划去它们的公共元素即共有 的数字,可得两个无公共元素的非空子集,其 所含参数之和相等。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主 讲:张 贵 学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 集合是一种数学语言、一种基本的数学工具。它 不仅是高中数学学习的第一课,而且是整个数学 的基础,对集合的理解和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高 中数学起始课的水平上,而应随着数学学习的进 程而不断深化,自觉使用集合语言(术语与符号) 来表示各种数学名词,主动使用集合工具来表示 各种数量关系。如用集合表示空间的线面及其关 系,表示平面轨迹及其关系,表示方程(组)或 不等式(组)的解,表示充要条件,描述排列组 合,用集合的性质进行组合计数等。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四、 有限集合子集的个数 这里介绍两个重要的结论: 1、n个元素的有限集合的子集共有2n个,其中非 空子集有2n -1个;真子集也有2n -1个,非空 真子集有2n -1-1= 2n -2个。 2、鸽笼原理(抽屉原理):有n+1件或n+1件以上的 物品要放到n个抽屉中,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品。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解法2:设A={喜欢看球赛的人},B={喜欢看戏 剧的人},C={喜欢看电影的人},依题目的条 件有|A∪B∪C|=100,|A∩B|=6+12=18(这里 加12是因为三种都喜欢的人当然喜欢其中的 两种),|B∩C|=4+12=16,|A∩B∩C|=12,再 设|A∩C|=12+χ由容斥原理二:|A∪B∪C |=|A|+|B|+|C|-|A∩B|-|A∩C|-|B∩C|+|A∩B∩C| 得:100=58+38+52-(18+16+х+12)+12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解:已知集合含有10个不同的两位数,因它含 有10个元素,故必有210=1024个子集,其中 非空子集有1023个,每一个子集内各数之和 都不超过90+91+…98+99=945<1023,根 据抽屉原理,一定存在2个不同的子集,其元 素之和相等。如此2个子集无公共元素,即交 集为空集,则已符合题目要求;如果这2个子 集有公共元素,则划去它们的公共元素即共有 的数字,可得两个无公共元素的非空子集,其 所含参数之和相等。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例4、设A={x|x2+ax+b=0}B={x|x2+cx+15=0}, 若A∩B={3},求a,b,c的值。
解:由 A∩B={3}知3∈B,由韦达定理知此时, B={3,5}=A∪B. 又由A∩B={3}知5A;故A={3},即二次方 程x2+ax+b=0有二等根,根据韦达定理,有 x1+x2=-6=a,x1x2=9=b,所以a=-6,b=9,c=-8.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一、 学习集合要抓住元素这个关键。 遇到集合问题,首先要弄请:集合里的元素是什 么。元素是集合的基本内核,研究集合,首先就 要确定集合里的元素是什么。
例1、设A={x|x=a2+b2,a,b∈Z} ,x1,x2∈A 求证: x1x2∈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分析:根据集合A的特性,只要证明x1x2能表示 成两个整数的平方和的形式即可.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二、 集合中待定元素的确定 例3、已知M={x,xy,lg(xy)},S={0,|x|,y},M=S, 则(x+1/y)+(x2+ 1/y2)+…+(x2010+ 1/y2010) 的值等于( )。
解:由M=S知,两集合元素完全相同。这样,M 中必有一个元素为0,又由对数的性质知,0和 负数没有对数,所以xy,故x,y均不为零,所以 只能有lg(xy)=0,从而xy=1,再由两集合相等 知x=-1,M=S={-1,1,0}.此时y=-1,所求代数式的 值为0.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解:法1:画三个圆圈使它们两两相交,彼此分成7部分(如 图)这三个圆圈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爱好的同学的集合,由 于三种都喜欢的有12人,把12填在三个圆圈的公共部分内 (图中阴影部分),其它6部分填上题目中所给出的不同 爱好的同学的人数(注意,有的部分的人数要经过简单的 计算)其中设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球赛的人数为χ,这 样,全班同学人数就是这7部分人数的和,即 16+4+6+(40-χ)+(36-χ)+12=100 解得 χ=14.只喜 欢看电影的 人数为36-14=22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 • •
• • • • • • • •

巩固提高: 1、 设集合A={1,a,b},B={a,a2,ab},且A=B,求实数a,b 2、 高一(1)班的学生中,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有20人,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有22 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5人,既未参加语文小组又未参加数学 小组的有15人。问高一(1)班共有学生几人? 3、 设非空集合A{1,2,3,4,5,6,7},且当a∈A时必有(8-a)∈A,这样的A共 有( )个。 4、 已知A={296的约数},B={999}的约数,则card(A∩B)=( ) 5、 对于集合A={X∣X=3n,n=1,2,3,4}, B={X∣X=,k=1,2,3} 若有集合M满足A∩BMA∪B,则这样的M有多少个? 6、设={1,2,…,100},是的子集,且中至少含有一个立方数,则这种子集的个数是 ____________. 7、设,,则满足条件的所有实数a,b的值分别为 . 8、求的所有子集元素的和之和。 9、给定1978个集合,每个集合都含有40个元素,已知其中任意两个集合都恰有 一个公共元,证明:存在一个元素,它属于全部集合。 提示:这种题目最怕把它想难了,想得太难了,就会觉得无从下手,做数学竞赛 题就需要一方面在做题之前选好方向,另一方面就是大胆尝试去做。本题我们可 以先去找一个属于很多个集合的元素,最好它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一个。
第一讲 集合与容斥原理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 设A={参加游泳比赛的同学},B={参加田径 比赛的同学},C={参加球类比赛的同学} 则|A|=15,|B|=8,|C|=14,|A∪B∪C|=28, 且|A∩B|=3,|A∩C|=3,|A∩B∩C|=0 由公式②得28=15+8+14-3-3-|B∩C|+0, 即|B∩C|=3 所以同时参加田径和球类比赛的共有3人,而 只参加游泳比赛的人有15-3-3=9(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