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统一高句丽收复辽东的战争

合集下载

辽阳大事记

辽阳大事记

辽阳大事记燕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9年)燕将秦开破东胡之后,筑长城,并陆续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辽东郡治襄平,即今辽阳老城区。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政未遂。

翌年,秦军攻破燕国蓟都(今北京市),太子丹“匿于衍水(即今太子河)”。

燕王喜听信赵国代王嘉的计谋,派人杀太子丹,将头颅献于秦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划全国为36郡,实行郡辖县制,辽东地区仍按燕制设置辽东郡、襄平县,郡县驻地襄平未变.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刘彻下令废除燕王封国,改置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其中辽东郡十八县,郡治襄平。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孙度被任命为辽东郡太守。

初平元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称平州牧。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兵4万征辽东。

公孙渊被魏军擒获斩杀于梁水(今太子河)。

公孙氏在辽东襄平建立的割据政权,自公孙度189年任辽东太守始,经三世四传,首尾50年。

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高句丽广开土王乘后燕内乱,占领辽东、玄菟郡,改襄平为辽东城。

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杨广征高句丽,三月,率兵越辽水(今辽河)战于东岸,高句丽兵败,隋军围辽东城(今辽阳市)至六月,久攻不克。

大业九年,杨广再度亲征高句丽。

四月,炀帝渡辽水围攻辽东城,强攻20余日未下,六月,退兵还京。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攻克辽东城,改辽东城为辽州。

时值月中,李世民于城头吟《辽城望月》诗一首。

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将安东都护府由平壤迁至辽城州(今辽阳市城区)。

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到“辽阳故城”(即辽东城)。

翌年二月,阿保机命修“辽阳故城”,名铁凤城,以汉人、渤海民户居住城中。

建东平郡为防御州,设防御使。

辽天显三年(公元928年)升东平郡为南京,改城名为天福城。

城高3丈,城头筑有侦察、防御高台,幅员30里。

辽阳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辽阳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辽阳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箕子开发辽东商末,纣王无道,其叔父箕子屡谏不听,反被纣王投入监狱。

前1066年,周武王灭商,亲访箕子。

箕子耻于弃商朝周,率五千族人出走辽西孤竹国(今辽宁朝阳一带),回到了商族的发祥地,仍称箕族。

后受周及北方山戎族的袭扰,箕子被迫率领大部分族人向更加偏远的东方迁徙,最终到达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北部。

周武王因以其地封之,史称“箕氏朝鲜”。

箕子的东迁,把中原地区的“诗书礼乐”、“百工技艺”也带到了辽东地区。

史载,箕子及其族人“教民以礼仪、田蚕、织作”,制定了禁止相杀、相伤、相盗等律条,从而使辽东地区教化大开,改变了辽东地区氏族制的落后面貌,迅速向奴隶制转变,推动了社会进步。

因此说,箕子是开发建设辽阳地区的先祖。

太子丹身死衍水公元前228年,秦军欲攻燕。

燕国危在旦夕。

太子丹等人图谋刺杀秦王。

太子丹为燕王喜子,曾在秦国为人质,与秦王赢政有宿怨。

后逃回燕国。

公元前227年,太子丹派荆轲赴秦。

荆轲随带秦国逃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地图,做为觐见礼。

荆轲到了秦国,秦王即命召见。

秦王展开地图时,“图穷匕见”,荆轲夺过匕首追杀秦王。

秦王大惊,左右躲闪,最后拔出佩剑,将荆轲杀死。

震怒的秦王立刻下令大举伐燕。

公元前227年,秦军大败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

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克燕都。

燕王禧与太子丹率部分精兵逃往辽东,穷途末路之际,燕王禧被迫将太子丹斩于衍水,将首级送于咸阳,向秦王谢罪,秦暂罢兵。

公元前222年秦军复进,燕王禧被俘,燕亡。

传说今“太子河”即为人们纪念太子丹而得名。

司马懿征公孙渊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公孙渊公然叛魏。

曹魏立即着手准备武力讨伐公孙渊,以解后顾之忧。

237年魏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带兵以玺书招公孙渊入朝。

公孙渊自然不从,发兵击败魏军。

随后,公孙渊索性自立为燕王。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命司马懿、毋丘俭率4万大军讨伐公孙氏。

六月,司马懿兵至辽东。

在襄平城西南首山的交战中,魏军大胜,随即直逼襄平。

隋唐至宋元大事年表

隋唐至宋元大事年表

隋唐至宋元大事年表隋唐至宋元大事年表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和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以下是隋唐至宋元的一些重要事件:隋朝(581年-618年)-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

- 589年:隋炀帝杨广统一南北朝,统一全国。

- 605年:隋炀帝杨广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耗费大量资源,导致国力衰退。

- 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

唐朝(618年-907年)- 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开创了长达290年的盛世。

- 626年:唐太宗李世民成功平定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

- 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成功收复东北边疆,巩固了边疆防线。

- 713年-741年:唐玄宗开元盛世,经济繁荣,文化繁盛,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 751年:唐朝在怛罗斯战役中被回纥部落击败,使中亚地区大量汉人被掳,损失惨重。

- 907年: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唐朝灭亡。

宋朝(960年-1279年)-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

- 976年-997年:北宋开宝年间,进行了一系列对辽国的战争,收复了涿州、幽州等地。

- 1069年-1085年:北宋仁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

- 1127年:北宋被金国攻占,南宋建立。

-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结束了宋朝统治。

元朝(1271年-1368年)- 1279年:元朝在崖山海战中击败南宋,统一全国。

- 1279年-1368年:元朝实行蒙元政权,维持统一局面,但也面临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 1368年: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结束了元朝统治。

隋唐至宋元大事年表仅列举了一些重要事件,每个时期还有许多其他重要事件和变革。

这些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的社会和文明。

历史趣谈唐灭高丽之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战争爆发?

历史趣谈唐灭高丽之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战争爆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灭高丽之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战争爆发?
导语:唐灭高丽之战发生在七世纪的时候,指的是高句丽与唐罗联军之间的战争。

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场战争呢?唐灭高丽之战背景是什么呢?隋朝
唐灭高丽之战发生在七世纪的时候,指的是高句丽与唐罗联军之间的战争。

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场战争呢?唐灭高丽之战背景是什么呢?
隋朝时期,隋朝曾出兵攻打高句丽,但是最终惨败而归。

而在战败之后,隋朝内部便发生了民变,继而灭亡。

高句丽虽然在与隋朝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但是仍旧因此而敌视视起中国王朝来。

而在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唐朝与高句丽之间还互派了使者通好。

624年的时候,唐高祖李渊将高健武册封为高句丽王。

631年的时候,高句丽方面为了防止唐朝的进攻,开始在辽东修建千里长城。

可见这时候的高句丽便已经有了与唐朝开展的准备了。

除了修建千里长城之外,高句丽还与突厥建立了联盟。

那时候的朝鲜半岛一共有三个国家并存着,分别是高句丽、新罗与百济。

但是高句丽独占了朝鲜半岛的北部,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与百济必须要通过高句丽才能与大唐往来。

而新罗又是这三个国家之中一直与唐朝保持着朝贡关系的国家。

643年,新罗派遣了使者来到唐朝,向唐朝皇帝李世民讲述了百济进攻新罗并占领了新罗的四十多个城池,并说百济与高句丽试图将新罗与唐朝之间的通路隔绝。

知道了此事的李世民便立即派遣了丞相前往高句丽,命令高句丽立即停止战争,但是却遭到了高句丽王的拒绝。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便决定向高句丽发兵。

唐灭高丽之战过程
生活常识分享。

隋唐时期的历史故事70字

隋唐时期的历史故事70字

隋唐时期的历史故事70字1、三征高句丽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

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

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刚刚结束巡游江都的炀帝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

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

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

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唐初使节到高句丽时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

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2、瓦岗寨起义瓦岗寨起义,又称瓦岗军起义,是隋大业七年(611年)至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期间发生的一场农民起义。

瓦岗农民起义,在历史舞台上活动了七、八年时间,动员了上百万的群众,转战中原,“破化及,摧世充,声动万里,威行四方”,演出了许多雄伟壮观的活剧,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在推翻隋王朝的整个斗争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瓦岗军的巨大历史功绩。

遗憾的是,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及其保护下的政权,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走向下坡路,以至最后失败。

3、江都兵变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炀帝从东都第三次乘龙舟南下江都。

这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蔓延全国。

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逼近东都,公布炀帝十大罪状。

李渊亦攻进长安,拥立代王侑,自封唐王。

江南起事队伍逼近江都,炀帝自感末日将临,引镜自照说:“好头颅,谁来砍它呢!”江都宫中人人自危。

这时宫中由司马德戡率领的骁果军都是关中人,他们长期在外,思念故乡。

【隋朝历史】隋炀帝征高句丽:35万兵马最后竟只剩下2700人

【隋朝历史】隋炀帝征高句丽:35万兵马最后竟只剩下2700人

【隋朝历史】隋炀帝征高句丽:35万兵马最后竟只剩下2700人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隋炀帝杨广的手又痒痒了,隋军刚刚打完了不听话的吐谷浑,又把目标定在了更不听话的高句丽上。

说到高句丽那就要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

由于很多人在写文章时比较懒(包括我),经常将“高句丽”简单的写成“高丽”。

而事实上这两个名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高句丽”以前是生活在东北长白山的一支少数民族,后来被鲜卑慕容氏烧了王城,挖了祖坟才被迫流亡到朝鲜半岛。

对于朝鲜和韩国人来说,“高句丽”只是一个外来的侵略民族。

现在的韩国人真正的祖先是新罗人,而“高丽”这个名词是在朝鲜半岛统一之后才出现的,和“高句丽”扯不上半点关系。

至于棒子的那些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的“中国侵占了朝鲜的领土”一说纯属扯蛋!高句丽本来就是中国的民族,杨广派兵打高句丽顶多也就是自己国家的两个民族打内战。

关他们韩国人屁事,至于后来唐太宗征讨高句丽那又是一回事。

和隋炀帝的性质有所不同。

本文不讨论这个,不过我还是要强调一点,请诸位网友以后要把“高句丽”和“高丽”区分开,不要因为偷懒,少打那一个“句”字而落下把柄给棒子。

扯远了言归正传,历史上高句丽是个很擅斗的民族,说白了就是打不怕。

两百多年前被鲜卑人赶出了东北,到了朝鲜半岛仍然不老实。

总想着“反攻大陆”,高句丽的领导人也不鸟隋炀帝,试想像杨广这种欲望大过天的人,高句丽在他的眼里不过是阴沟里的臭虫,按死你还不是顺手拈来呀。

杨广的自负是有理由的。

不过到最后也正是由于杨广同志的轻敌而葬送了大隋的江山。

杨广为了体现自己有多少牛B,将将左右十二军全部调动了,结果隋军一共113万人浩浩荡荡的杀向朝鲜半岛,出此之外杨广同志为了体现自己的排场,还将自己的御营扩编,一共有十二卫、三台、九省、九寺,一共几万人(法国人一向引以为豪的路易十四出门也只有几百人护驾,在杨广的眼里完全就是垃圾)。

为了让自己的子弟兵有饭吃,杨广还征发了全国的民夫运粮食,山东的老百姓养战马,江南的水手、弩手也调到东北参战,真可谓是全民皆兵,全国总动员啊。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古韩猖獗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导读】: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

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唐自贞观四年(630年)征服东突厥之后,一跃而为东亚之共主,遂相继向西、北、东、西南各方面,展开扩张之攻势。

贞观八、九年征吐谷浑。

十四年灭高昌。

十八年灭焉耆;第一次征高丽。

二十年灭薛延陀。

二十一年再征高丽;灭龟兹。

二十二年三征高丽。

二十三年太宗崩。

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

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

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

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642年,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莫离支”摄政。

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

644年,唐太宗带着李世积、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

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再也无法前行。

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

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

646年,宝藏王献给唐太宗两个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没有接受。

唐太宗以弓服赐给盖苏文,盖苏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谢,唐太宗于是下诏削弃朝贡。

唐与回纥等铁勒诸族灭了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积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

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

唐朝与新罗之战

唐朝与新罗之战

唐朝与新罗之战从白江之战看七世纪东北亚地区形势白江之战是七世纪中后期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次重要战役,对战的一方为大唐与新罗联军,另一方为百济与倭国联军,战役的最后胜利者是大唐与新罗联军。

此次战役不仅对朝鲜半岛的局势影响深远,还给当时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格局。

在此次战役前,争雄于朝鲜半岛的三方:高丽、新罗、百济——无论是哪一方都无法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而在此次战役后,先是百济由于实力的过度削弱,以及民族斗志的低迷消沉而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而后高丽被大唐所征服,使得朝鲜半岛当初三国鼎立的局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原来的三国最后只剩下新罗一国,而失去了两位强有力竞争对手的新罗最终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新罗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不仅是朝鲜半岛历史的重大事件,同时也代表了整个七世纪东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一个最终结果。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当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理清这一事件的历史脉络,还必须从七世纪初的东北亚地区形势的发展说起。

一白江之战的远因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历经了两百多年的分裂动荡的局面之后,随着隋唐两个王朝的先后建立,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而在此前两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期间,东北的高句丽势力发展很快,尤其是在十六国后期,高句丽乘着中原各朝群雄逐鹿,无暇东顾的时机,迅速将势力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不但占据了辽东地区,还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而这些地区自秦汉以来就已经被中原王朝正式纳入版图,建立了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

其中乐浪郡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占有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正是由于高句丽对朝鲜半岛的侵入,使得它这个原本不属于朝鲜半岛历史范畴的民族首次进入了朝鲜半岛历史。

而作为它进入朝鲜半岛历史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

因为这一时期正值北魏的崛起,强大的北魏遏制了高句丽继续向西扩张的步伐,使得高句丽不得不将其向外扩张的重点东移。

为了向东统一朝鲜半岛,因而才有了迁都平壤之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统一高句丽收复辽东的战争隋唐时期统一高句丽收复辽东的战争辽东或称辽左、辽海,泛指今辽河流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区。

自战国燕置辽东郡始,辽东地区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成为其领土重要组成部分。

5世纪初,前汉末年兴起于浑江中下游一带的高句丽逐渐强大,趁中原王朝衰弱之机,逐渐占有辽东地区。

在汉代郡县区域内发展起来的高句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和南北方的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在政治上,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为其藩附;在经济上,向中原王朝纳贡。

隋朝建立后,用兵东北,意在收复高句丽地方割据政权统治下的辽东。

隋朝灭亡后,唐朝初年继续用兵辽东。

这是隋唐统一全国大规模军事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是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然而,有些中外历史著作对隋唐收复辽东的行动多有非难,他们或因人废事,或因事非人,或抱有某种目的,借史地研究为其现实目的服务。

为此,全面论述隋唐时期用兵辽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隋文帝收复辽东隋王朝建立后,文帝晋授隋句丽王汤为大将军,改封高丽王,朝贡使节年年不断,继续保持着臣附关系。

文帝开皇九年(598年),隋灭南朝的陈,在结束自三国以来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步。

实现全国的统一,结束近400年来的割据局面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隋朝的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收复被高句丽占据的辽东地区势在必行。

这种统一的趋势,高句丽王汤也有所认识。

为了阻挡隋对全国的统一,在陈灭亡以后,高句丽也积极备战,“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

①。

对藩属隋朝的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加以“驱逼”、“固禁”,并以财货收买弩手,整修兵器,阻挡隋朝使者到东北地区行使使命,破坏东北与中原地区的正常往来,“又数遣马骑.杀害边人”,破坏生产。

隋文帝警告高句丽王:不须“遣人密觇消息”,要“守藩臣之节,奉朝正之典,自化尔藩,勿忤他国”;并以陈朝的下场告诫高句丽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衍,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②。

高旬丽不但不听从文帝玺书劝告,反而变本加厉,主动向隋朝进攻。

开皇十八年(598年)二月,高句丽王高元“帅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挑起了隋朝收复辽东讨伐高句丽的战争。

高句丽王高元进犯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垮。

文帝闻知此事大怒,派汉王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水陆30万人讨伐高句丽。

598年6月,隋师到达辽水,高句丽元“惶懼,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③文帝于是罢兵。

隋朝虽然暂停讨伐高句丽,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高句丽“每遣使人,岁常朝贡,虽称藩附”,但常常“动作邪说,心在不宾”④。

这种状况使隋“朝野皆以辽东为意”⑤。

——————————————①《资治通鉴》卷178。

②③④《隋书·高丽传》。

⑤《隋书·刘炫传》。

二、隋炀帝对辽东的三次用兵炀帝用兵收复辽东,共计3次。

第一次在大业七年(611年)二月。

在发兵之前,炀帝进行了积极的准备。

是时,隋朝国力日益强大,北方的突厥等族已降服,高句丽地方割据政权和隋统一的中央政权的矛盾更加突出。

一些有识之士献计炀帝,指出“高丽之地,……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

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

”“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①于是,炀帝继承父业,决意收复辽东。

大业四年(608年)初,诏发黄河以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以使转运饷械;在涿郡建临朔宫作为出兵指挥之所。

大业六年(6lO年),令“天下富人,量其资产”,出钱买马,“于是马匹至十万”,又“复点兵具器仗,皆令精新”②。

大业七年(611年)二月,下诏讨高句丽。

令征天下兵往涿郡集中。

征兵有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3万人,岭南排镩手3万人;令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300艘;河南、江南、淮南造戎车5万辆送高阳,供军士挽载衣甲帐幕;发河南、河北民夫运送军需;又征调江淮以南民夫及船只运黎阳、洛口诸仓米至涿郡;派征鹿车(人力小车)夫60余万人运米于泸河(今大凌河)、怀远(今辽中县附近)2镇。

大业八年初,四方军队皆集中于涿郡,炀帝下令大举进军。

陆路出24道左右各口军。

每军设大将、亚将各1人,统帅骑兵40队,步卒80队。

骑兵每队百人,十队为一团,共40队;步兵2队为1团,设偏将1人。

又有辎重、散兵等4团,由步兵护送而行。

又在每军置受降使者1人‘承诏慰抚,不受大将节制”。

炀帝又令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统帅水军,由东莱出发,浮海先进隋军“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③。

炀帝收复辽东,决心很大。

但他所命诸将各率1军出24道,是以壮军威。

查诸实际,隋共有9军30.5万人。

612年3月,炀帝亲征,引军进至辽水,被阻于辽东城(今辽阳市)下。

炀帝令水陆两军并进攻占平壤。

结果,水军战败,陆路中高句丽诈降之计,也大败而归,30万人仅剩2700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

④究其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炀帝专权,使诸将难以机动行事。

炀帝严令诸将“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母得专擅”;又令诸将,高句丽如乞请投降,必须抚慰,不得纵兵进攻。

当隋兵将要攻破辽东城时,“城中人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弛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随出拒战。

如此再三,帝终不悟”。

⑤炀帝虽有收复辽东的雄心,但他不是一个懂军事的指挥者,因之使隋军多次失去良好的战机,导致失败。

第二,诸军未有全权主帅,事权不一,也贻误了取胜良机。

例如,当隋军大将于仲文率军进攻时,高句丽遗大臣乙支文德到其军营诈降,以观虚实。

于仲文已奉炀帝密旨擒拿乙支文德,但不受大将节制的慰抚使刘士龙坚持不允,听其逃去。

于仲文感叹地说:“古之良将能成功者,军中之事,决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胜敌!”⑥第三,粮饷安排不妥。

宇文述、于仲文从泸河、怀远率大军30万渡鸭绿江攻平壤,这样的长途远征没有专门运送粮饷之人,而是“人马皆给百日粮,又给排甲、棆矟并衣资、戎具、火幕,人别三石以上,重莫能胜至”。

这种状况本应及时改变,但炀帝一意孤行,反而——————————————①《隋书·裴炬传》;《资治通鉴》卷181。

②《隋书·食货志》。

③《资治通鉴》卷181。

④《资治通鉴》卷181。

下令“士卒有遗弃米粟者斩”,迫使将士将军粮掘坑埋掉,导致“才行及中路,粮已将尽”①的局面,造成军中乏食,饥困交迫,士气低落。

第四,高句丽备战多年,且战守得当。

早在隋文帝灭陈之时,高句丽就择将练兵,屯积军粮,修理战具。

这样,高句丽“闻陈亡而惧,惧于九年之前,机发于九年之后,效著于二十三年之余,而施及于五十余年之久”。

②再加上高句丽采取了“婴城固守”、诈降等策略,使以逸待劳的高句丽军得以战胜。

炀帝于大业九年(613年)正月,再次发兵收复辽东。

他吸取了第一次远征失败的教训,首先在辽东古城贮备军粮,允许诸将“便宜从事”。

四月,双方在辽东城展开激战。

高句丽军“婴城固守”。

隋军“飞楼、橦、云梯、地道四面俱进,昼夜不息,而高丽应变拒之,二十余日不拔,主客死者甚众。

”③正当双方相持不下之时,受命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杨玄感,认为有机可乘,伙同其弟玄纵、万石等人,试图起兵夺取洛阳,称帝于天下。

杨玄感骗得民夫及江南船夫8000余人的支持,引兵攻打洛阳。

此时,炀帝在辽东督军猛攻辽阳城,已势在必夺;然而,洛阳告急的消息使炀帝大为惊恐,只好放弃攻城,连夜退兵。

“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按堵不动,皆弃之而去。

”④这样,一场本应胜利的战争再告失败。

大业十年(6l 4年)二月,炀帝下诏复征天下兵,百道俱进,收复辽东。

一月,隋将来护儿“帅师度海,至卑奢城,高丽举国来战.护儿大破之,斩首千余级。

将趣平壤,高元震惧”。

⑤连年的战争已使高句丽困弊不堪,国力不支。

高元深知坚持和隋军作战,不但辽东域池难以保全,平壤也有被攻占的危险,于是便遣使议和,送还逃亡到高句丽酌原隋朝大臣斛斯政。

此时,隋朝国内农民起义的烽火已成燎原之势.炀帝也深知无力再大举进攻,便趁机答应了高旬丽王元的请求,招来护儿班师,旧已赶画洛阳。

当时,如果隋军一鼓作气,收复辽东是可能的。

正如来护儿所说:“今高丽困弊,野无膏革,以我众战,不日克之。

”但因炀帝急欲保住帝位,缺乏战略眼光而使第3次收复辽东又以失败告终。

隋朝四伐高句丽.力图收复辽东.其战争性质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与地方民族割据政权之间的矛盾。

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

隋朝四次用兵辽东,炀帝三驾辽左,无可厚非。

但是,战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炀帝准备战争的残酷手段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战争的失利和隋政权的垮台。

战争的发动者无力驾驭指挥这场战争取得胜利,招致身败名裂,这是值得汲取的教训。

三、唐朝初年对辽东的收复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仍据辽东并对唐朝保持臣附关系。

武德七年(624年).李渊遣沈叔安册封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李世民继任皇帝位后,极力主张收复辽东。

他认为“辽东故中国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⑥李世民为收复辽东做了一系列的准备。

他吸取了炀帝亲征辽东的教训,积极创造收复辽东的条件。

首先,调查高句丽国内情况,创造出兵时机。

高丽王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①《资治通鉴》卷181。

②王夫之:《读通鉴论》。

③《资治通鉴》卷182。

④⑤《隋书·来护儿传》。

⑥《新唐书·高丽传》。

扶余城,西南至海,干有余里”,①积极备战。

李世民在表面上对高句丽使者“优劳甚至”,同时多琵使者侦察高句丽的动向。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民派职方郎中陈大德去侦探高句丽的虚实。

陈大德以雅好山水为名,用重金收买各地官吏,“导之游历,无所不至”,对高句丽的山川、城邑、风俗,“悉得纤曲”。

②第二,予民休息,发展生产。

定出“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改善国内政治,善于讷谏和用人,创造收复辽东的社会条件。

第三,广泛争取民众支持收复辽东。

统一辽东反映了国家民族的共同愿望,民众积极支持收复辽东的行动。

“远近勇士应募献攻城器械者不可胜数”,“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

③第四,高句丽内乱,为李世民收复辽东提供了机会。

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杀其王武,立武第藏为王,自为莫离支。

泉盖苏文凶暴不法,国人苦不堪言,国内大乱。

贞观十八年,泉盖苏文进攻新罗,挑起战端。

唐太宗派玄奖前往制止,并告诫说:“辽东诸城,旧并中国郡县,高丽今必求本地,中国亦须复疆土”④,泉盖苏文不服。

于是唐太宗调兵遣将,准备军粮;召见郑元寿、张俭等隋朝官吏.了解炀帝失利原因,辽东山川险易,水草美恶;提拔善于用兵的程名振等人,委以统兵重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