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好太王时期的扩张活动

合集下载

高句丽长寿王的故事:西北战役和南北扩张

高句丽长寿王的故事:西北战役和南北扩张

高句丽长寿王的故事:西北战役和南北扩张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高句丽出生于394年,死于491年。

他名名高巨连或高琏,也是在413年,也就是长寿王19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不要看他年纪轻轻,但是在朝政上还是有很大的作为的。

据了解,他在即位初期,就设立了自己的政治目标,首先就是要巩固和稳定其父好太王迅速扩张后的国家。

力王,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他还为他的父亲修建了相当宏大的陵墓并立了有6.39米高的好太王碑,在碑上面就记录了他父亲的一生功绩。

后来长寿王又命令了330名来自不同地区和部落的人来负责看护好太王的陵墓,以此来象征高句丽的内部团结,以及君主的至高权力。

在427年,长寿我那个为了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的势力,于是才将都城从东北的国内城迁至平壤城,在迁都工作的顺利结束后,他又加强了对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区域的控制,并继续实行了好太王的扩张政策,从而使国家达到了一个全盛的局面。

作为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的国王,他在位的期间里,国家进入了全盛时期,而这位国王就是著名的人物长寿王。

那么关于长寿王的故事又有哪些呢?图片来源于网络通过对于人物的得一个了解,关于长寿王的故事一共有两件事情,分别是:西北战役和南北扩张。

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

第一件:西北战役。

当时后起的北燕还不是北魏的对手。

于是北燕寻求能与北魏抗衡的高句丽结盟。

到后来北燕灭亡时,有长寿王带领的高句丽军队则乘机进占北燕据有的辽西。

那时候冯弘在高句丽的所在所为引起了长寿王的嫌恶,于是长寿王命人将他身边的侍卫全部撤走,又将其太子冯王仁押回兴京,扣作人质。

然而冯弘复则有归南朝宋之意,甚至在背地里做了许多的事情,当长寿王知道后,在438年派人暗杀了冯弘及其妻子,并且还乘机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遗民,从而稳固了高句丽在辽东的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二件:南北扩张。

当时为了扩上国家的领土,长寿王从陆海两路全面大规模的攻打百济,由于百济国王的毫无防备,使得长寿王轻松的拿下百济都城,并且还获得了朝鲜半岛具有战略意义的汉江流域,后来长寿王又将目标放在了新罗。

试析长寿王迁都前后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关系

试析长寿王迁都前后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关系

试析长寿王迁都前后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关系本文在参考总结国内外学者论文专著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关系。

以427年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为转折点,将三国关系分为长寿王迁都前期和迁都后期,并以高句丽这个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最强盛的国家为切入点,分别论述高句丽与新罗关系;高句丽与百济关系;新罗与百济的关系。

标签: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关系一、前言朝鲜半岛上的三国时代三足鼎立,三国为了各自的生存利益和发展不断地进行着斗争,朝鲜半岛局势也一直处于时战时和的变化之中。

在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之间关系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三国关系的发展深受一些大事影响,例如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高句丽改变对外政策、罗济建立同盟关系等。

对于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纷争问题,中国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朴真奭等人编著的《朝鲜简史》、姜孟山主编的《朝鲜通史》(第一卷),在其通史中都有涉及三国关系的内容。

熊义民所写的《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他将三国纷争放到整个东北亚视域下进行考察;金锦子所写的《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以朝鲜半岛三国的角逐为主线,对朝鲜半岛局势和东北亚政局进行了细致分析,她的《试论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新罗与百济的同盟关系》系统详细地论述了罗济关系的发展始末;王臻的《高句丽同新罗、百济的战和关系》,专门以高句丽为中心论述了朝鲜半岛三国关系的演变过程。

另有曾宪姝、李爽、孙炜冉、孙玉良、孙文范等多位学者的文章,都在论述高句丽对外扩张的同时涉及到三国关系。

韩国学界对三国关系问题有非常系统的研究并且成果丰硕。

郑云龙的《五至六世纪新罗对外关系史研究——以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加耶的关系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五到六世纪朝鲜半岛三国关系的演变及原因;孔锡龟所著的《高句丽领域扩张史研究》和李仁哲所著的《高句丽对外征服史研究》在论述高句丽对外发展历史时,涉及到高句丽与百济、新罗的关系。

卢重国所写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之间力量关系变化考察》,以及金秉柱、梁起锡、郑载润等学者的相关论文,也对罗济同盟时期的三国关系进行了多侧面的研究。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灭亡于公元668年.中经二十八代王,历时705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汉、东汉、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王朝同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可谓存续时间最久者。

高句丽,本来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由于在其势力扩张的历史演变中,疆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三国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的重要角色,从而在阐述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方的历史发展时必然要涉及到高句丽的历史,使高句丽研究倍受中、朝、韩及俄、日等国学术界的关注。

现将有关高句丽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高句丽,又称高丽。

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高句丽立国之前,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

玄菟复徙居句丽”。

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句丽在今辽宁新宾一带,曾是汉代玄菟郡的属地,该地的早期居民貊人也被称做高句丽人。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涉貊、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

《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

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高句丽的族源应是秽貊族系。

高句丽是秽貊族系的一支。

高句丽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另一个分支。

故史书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

夫余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及其周围地区,高句丽则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

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吉长地区的涉貊族系(夫余)和浑江的涉貊族系(高句丽)的后裔。

高句丽建国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

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回顾

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回顾

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回顾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鉴别、综合史料来回顾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旨在纠正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使高句丽被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的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

关键词:中原;高句丽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识到了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

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专著。

如刘子敏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杨军先生的《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原和朝鲜半岛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就和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先秦时期,朝鲜半岛上最早建立政权的是箕子朝鲜。

武王灭商后,商朝大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

史料记载,商朝末年,商王纣残暴无道,拒谏饰非,剖比干,逐微子,“箕子谏,不听,……乃披发佯狂而为奴,纣又囚之”5000余人东走朝鲜(古朝鲜)半岛北部,建立起箕氏朝鲜,都于王险城(今平壤东北)。

西汉卢绾叛乱后,燕人卫满率千余人进入韩半岛北部,依靠这里的中原移民的力量取代箕氏朝鲜,定都王险城(今平壤),史称卫氏朝鲜。

燕人卫满建立卫氏朝鲜的历史在《史记·朝鲜列传》中有明确记载。

卫氏朝鲜立国之初,即明确了对西汉王朝的臣属地位。

发展到卫满孙子右渠时,由于卫氏朝鲜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并直接威胁到西汉对东北亚诸民族的统治,汉武帝在公元108年发兵灭亡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将朝鲜北部收归西汉政府直接管辖。

五分钟读懂《高句丽》(中国古代边疆政权)

五分钟读懂《高句丽》(中国古代边疆政权)

五分钟读懂《高句丽》(中国古代边疆政权)高句(gōu)丽(lí)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

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

高句丽地跨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极盛时期疆域东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跨辽水,北达第二松花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从公元前37年,北扶余人高朱蒙建立高句丽政权开始,到公元668年被唐所灭为止,高句丽政权共存在705年,历经28位国君。

那么某些国家为什么,非要认高句丽为祖先呢,接下来带大家了解高句丽公元前37年,扶余人高朱蒙,在西汉玄菟(tu)郡高句丽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高朱蒙也成为高句丽的开国君主。

公元前8年,东明圣王高朱蒙被立为高句丽侯,直到西汉灭亡时,高句丽政权依旧比较弱小。

公元3年,高句丽将都城迁到(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此后的400多年里,高句丽政权一直定都于此。

公元12年,王莽篡位后,派兵攻打高句丽,东明圣王被新朝将领严尤诛杀,东汉建立后,高句丽的第三任国君,大武神王高无恤不断以武力开拓四方,在南方与东汉争权夺利,在北方避开汉与扶余,将高句丽拓展的方向,转向朝鲜半岛北部的丘岭山地。

公元22年,大武神王击杀东扶余王带素,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汉军围困丸都山城长达三个月之久,就在高句丽人即将弹尽粮绝之时,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给汉军送来酒和鲤鱼,辽东太守以为丸都山城中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

公元37年,大武神王占据鸭绿江南部的乐浪郡,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乐浪,阻止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今清川江),以南的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地区属高句丽统领,此后大武神王逐渐将领地扩大到鸭绿江南岸,这也为日后高句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公元六至七世纪高句丽政权北方外交困境

公元六至七世纪高句丽政权北方外交困境

公元六至七世纪高句丽政权北方外交困境公元六至七世纪,高句丽是朝鲜半岛上的一个重要政权,其疆域繁荣,并与周边各国有着复杂的外交关系。

在北方外交方面,高句丽曾面临着来自各个方向的困境,尤其是与邻近的中国和蒙古地区的关系。

高句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在这一时期并不十分顺利。

自公元四世纪起,高句丽就与中国的中原王朝展开了多次交战,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而到了六至七世纪,中国的隋唐王朝开始崛起,对高句丽展开了一系列的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高句丽被迫进行边境防御,并继续与中原王朝进行外交博弈。

由于高句丽势力的不断扩张,加上中国内部的动荡和外部的频繁战争,导致高句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高句丽还面临着来自蒙古地区的外交困境。

在六至七世纪,蒙古地区的各个部落和政权开始崛起,形成了复杂的政治格局。

高句丽与这些蒙古地区的政权之间,存在着疆界争端、领土纠纷等问题,导致了双方之间的外交紧张关系。

尤其是在蒙古地区的各个政权对高句丽进行了多次的进攻和侵略,使高句丽在北方面临严峻的外交挑战。

虽然高句丽在一些时期曾联合蒙古地区的一些政权对抗中国的侵略,但这也使高句丽和蒙古地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和复杂。

在六至七世纪,高句丽的北方外交困境主要体现在与中国和蒙古地区政权的关系上。

高句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一直处于战争和对抗状态,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共处。

而与蒙古地区政权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边界争端和领土纠纷等问题,使得高句丽在北方地区的外交形势十分严峻。

尽管面临着外交困境,高句丽政权在北方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仍然能够维持自己的疆域和政权,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周边的政权进行外交博弈和对抗。

这也充分显示了高句丽政权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战略智慧,虽然面临困境,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好太王时代高句丽地方统治制度研究

好太王时代高句丽地方统治制度研究

好太王时代高句丽地方统治制度研究范恩实【摘要】好太王时代是高句丽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因此地方统治制度也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意义。

其制度安排包括:在相对稳定的征服地区,基本上以一座中心城邑为镇城,派出“守事”加以统辖。

至于城邑以外的广大地区,应该主要是当地的被征服土著民户,往往以“谷民”称之。

只有新“略来韩秽”地区,由于百济时代的经营,而形成“城-村”体制。

在旧辽东、玄菟、乐浪地区,修建山城,并沿用了部分汉魏旧城,基本形成重要军镇对附近平地城、小城的统辖格局。

在旧五部核心区,曾一度试图恢复五部体制,但是,随着兴起于征服地区、军事对峙地区的“城-谷”制的发展,王权对城的直接支配日益成为主流;而五部之民被派往各地城邑戍守,则进一步加剧了部落民的离散。

因此,五部体制走向衰落。

当然,在城、谷的基层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千(小兄)-百(百头)-十”的半部落半行政的民户管理体制。

%Since the age in which Gwanggaeto-king reigned was a turning period in Gaogouli history, his local ruling system had accordingly showed an abrupt turn in the history of the ruling system of Gaogouli. The local ruling system was like this: In those relatively stable conquered regions, there was a central city as a ruling center, whose governor was called"Shoushi". And the large-scale area surrounding the central city, there lived the aboriginal inhabitant named "Gumin". Only in the areas newly conquered from the hands of Hanhui, it formed "Cheng-cun" pattern due to the Baekje's ruling. In those areas conquered from the hands of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such as Liaodong, Lelang and Xuantu, through building mountain cities and keeping some old cities built by Hanand Wei Dynasty, it had basically shaped the pattern of governance that important military towns dominated the nearby plain cities and small cities. In the former core land of five tribes of Gwanggaeto, once tried to restore the joint management of the five tribes,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eng-gu" system in those con-quered or military confronting regions, the direct governance of the king to the cities had been gradu-ally becoming the dominating pattern. Meanwhile, the tribal organizations were destroyed along with the people of the five tribes being garrisoned to those newly conquered areas. Of course,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basic "Cheng-gu" organization, still was the residence management system of "Qian(Xi-aoxiong)-Bai(Baitou)-Shi", which was semi-tribe and semi-administrative.【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高句丽;好太王;地方统治体制【作者】范恩实【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 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9目前学界普遍把高句丽的政治制度发展分作早晚两个阶段研究,其转折正在好太王时代①好太王,《三国史记》记作“广开土王”,本文除引文外,并作“好太王”。

两汉时期的高句丽

两汉时期的高句丽

两汉时期的高句丽作者:吕文秀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4期高句丽作为两汉边境地区的封国,一个少数民族当政的政权,其生活地域、自然环境影响下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决定了高句丽民族“性凶急,喜寇钞”。

一方面他们需要中央政权的认可,地方政权的保护;另一方面则要发展实力,实行兼并和扩张政策。

特别是在军事力量强大时,对汉王朝和玄菟郡守表现出骄恣不驯的姿态,并对玄菟、辽东一些地方进行掠夺和骚扰。

西汉时期,高句丽邹牟王建国后,只是对都城纥升骨城周边的沸流、荇人、北沃沮等国进行征伐,新莽时代,因征高句丽兵伐匈奴,导致双方将领在冲突中被杀,儒留王和大朱留王初期,高句丽一方面解决与夫余的矛盾,一方面向西、向东南方向发展,武力征服鲜卑一支、梁貊、盖马、句荼等国。

对于玄菟郡、辽东郡等西部邻近汉属郡县并无侵扰和掳掠发生。

高句丽与辽东的第一次军事冲突发生在公元28年。

公元27年(东汉光武三年),渔阳太守彭宠攻陷蓟城,自立为燕王,控制辽东。

此时东汉光武政权刚刚建立,无暇北顾。

因此,公元28年(光武四年)秋七月,彭宠为扩张领土派辽东太守率兵征伐高句丽。

大朱留王召集群臣商讨战守之计。

右辅松屋认为,东汉建国不久,正忙于在中原镇压农民起义军余部,现在来侵者必是边将贪功,并非东汉中央所派遣,左辅乙智豆说:“如今汉兵强大,我国只能以计谋应对,不可与之正面交锋。

”大朱留王问计于乙智豆,乙智豆上奏说:“如今汉军劳师远征,我国应避其锋芒,闭城自守,等汉军气势衰竭,再出兵攻击。

”大朱留王听从乙智豆之计,率众进入尉那岩城(丸都山城),固守城池。

几个月后汉兵仍旧围城,大朱留王认为高句丽固守数月已经兵力疲乏,无力再战,又问计于乙智豆。

乙智豆献策说:“汉兵认为我军城中无水,企图长期围困,使我们不战而降。

现在我们应该取池中的鲤鱼,并包上水草,再备美酒,出城犒劳汉军。

”大朱留王采纳乙智豆之计,派使臣奉表犒军。

汉军见城中有水源,久围无益,只好退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