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诗歌1

合集下载

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

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
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的《小孩不小歌》。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原则告诉我们,教师以及家长对孩子每一点值得肯定的东西都要善于欣赏和夸奖,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就形成一种有效的教育力量。陶行知于1939年创办并题字的育才学校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儿童。儿童虽小,但也有自尊心。(启明按:之前发布的《教你如何毁掉一个或一群孩子》中有提到,毁掉孩子的第一条就是要让他没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心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事实证明,受尊重的儿童才能学会自尊。受到尊重的儿童,他的思想就会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要教育孩子,必须要了解儿童,要善于从各方面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这是教育的前提。儿童的思想不成熟,行为不稳定,会经常做出一些错事来。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我们大人既不可掉以轻心;但也不要当众责备犯错的儿童,或简单粗暴地批评他们。最好是同他们讲“悄悄话”,用贴心的话语,爱抚的动作,指出他们的不对之处,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不良行为。陶行知与国际友人在古圣寺育才学校给学生们赠书籍除此之外,还要信任儿童。信任儿童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它能促使儿童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尽管儿童们的思想单纯、幼稚,但在他们的日常外显行为中也经常出现一些助人为乐的举动。只要我们信任儿童,就能调动儿童的向上积极性。我们应着眼于每一个教育细节,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健康环境。贴进孩子的生活,理解孩子;对孩子要倾注真情实感,掌握真实情况,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发掘孩子的每一个向上的闪光点。
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启明按: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1905年,14岁的陶行知便在他睡觉的宿舍墙上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金陵大学毕业并前往美国留学。在他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他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这时的陶行知显然已经有了更加明确的人生目标,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国家进步发达的地位和作用。此后,他的一生都在朝着这个志向努力!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简单的28个字,却显露了陶行知作为教育家对儿童心理学及教育规律的深刻认知!(这样的认知其实与他当年留学美国并师从心理学家教育思想家杜威有非常大的关系)。阅读经典,品味经典,带给我们的或是精神的洗礼,或是陈旧教育观念的颠覆!全文如下: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安徽歙县人。

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

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

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

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

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

母曹翠(Lè)。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

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

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

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这也是高中语文的常识之一,我们必须用心去掌握。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个人简介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

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

《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

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__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歌颂陶行知的诗歌朗诵稿

歌颂陶行知的诗歌朗诵稿

歌颂陶行知的诗歌朗诵稿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教育奇才”。

在他丰富的一生中,陶行知留下了许多令人钦佩的事迹和思想。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深度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思想主张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和道德素养。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注重学术成就。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有思想的公民。

陶行知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理论上,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教育实践。

他创办了著名的暑期实验学校,并提出了以“文化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方案。

他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们接触真实的社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的诗歌作品也广受赞誉。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朗诵陶行知的诗歌是一种对他的致敬和对他思想的传承。

通过朗诵他的诗歌,可以更好地传达他的思想和理念,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他的教育观点。

同时,朗诵诗歌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陶行知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陶行知的影响和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中国教育史上。

朗诵他的诗歌是一种对他的敬意和赞美,也是一种对他理念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朗诵陶行知的诗歌,可以让他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发扬光大,激励更多人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陶行知《创造宣言》原文阅读

陶行知《创造宣言》原文阅读

陶行知《创造宣言》原文阅读创造宣言——陶行知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

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现成之神来崇拜。

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

笨人借恋爱之名把爱人造成丑恶无耻的荡妇来糟踏,糟踏爱人者不是奉行恋爱无上主义,而是奉行万恶无底主义的魔鬼,因为他把爱人造成魔鬼婆。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未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两首小诗p52

两首小诗p52

两首小诗育才学校的老师、同学和工友,大家都相亲相爱,像一家人一样,因为陶行知校长总是用“爱满天下”这四个字来教育大家的。

但是,这些学生们毕竟都是还没有成熟的孩子,相聚在一起,也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碰到这样的事,是批评吗?是训斥吗?是责怪吗?请看陶行知的好办法吧!有一天下午,两个小同学为了一件小事翻了脸,在走廊里吵了起来,吵得可凶啦!两人互不相让,指责对方的话越讲越难听,最后竟互相对骂起来了。

谁来也巧,刚好被陶校长碰上了,他走过去,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他们。

两个学生在校长面前都感到有些窘(jiǒng)了,但又不甘示弱,互相瞪了对方一眼,总算扭着脖子走开了。

第二天晨会上,陶校长说话了,昨天下午,看到两个同学发生了摩擦,越摩擦,火气越高,最后竟互相对骂起来了。

现在,送一首小诗《骂人》给这两位同学,也给大家。

接着校长就大声地朗诵了这首诗:你骂我,我骂你。

骂来骂去,只是借人的嘴巴骂自己。

同学们明白了小诗的内涵,哈哈大笑。

笑声刚落,随即有一个大胆的同学高声说:“我来和一首《打人》的小事: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只是借人的手打自己。

”同学们听罢都发出了赞赏的笑声,校长也连声称好。

从此之后,育才学校的学生偶尔发现谁要动肝火了,旁边立即就会有人朗诵《骂人》和《打人》的诗句,提醒它们要息息气,醒醒头脑。

所以育才学校的同学们,天天生活,学习、劳动在一起,偶尔也会发生一些矛盾,但很少有骂人或打架的。

这要比训斥、责怪的效果好得多,比讲大道理要好得多!陶行知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终生受用。

1.形近字组词。

窘()竞()摩()穹()竟()磨()2.根据上下文内容,判断读音。

(1)两个学生“互相瞪了对方一眼”中的“瞪”应读()。

(2)“我来和一首《打人》的小诗”中的“和”应读()。

3.“说来也巧,刚好被陶校长碰上了,他走过去,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他们。

”从“不动声色”你体会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两首小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首诗是___________送给同学们的,第二首诗是晨会上__________和的。

陶行知老先生的一首诗映入我的眼帘

陶行知老先生的一首诗映入我的眼帘

陶行知老先生的一首诗映入我的眼帘:“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急忙把他们赶跑。

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工工整整地把它抄在日记本上。

我将时时刻刻把它铭记在心中-----为了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们……这一学年,我接手了四年级的英语课教学工作。

四年级共有四个班近280名学生,工作开展很难,四四班更难!这个班自三年级开英语课以来,英语成绩就一直落后于同行班级。

而且“差生”成绩特差,即使把他们放到三年级学生中,成绩也会排在后面。

他们中有些是由外地中途转来的,从没学过英语,一直跟不上来,便越落越远;有些则是在英语学习方面一直有很大困难,又懒于学习,不能及时完成作业。

对于他们,我除了采取一些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外,还从“心上”着手,对他们经常鼓励,表扬,给以自信,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渐有所提高。

转眼之间,已进入第二学期期末复习阶段,他们的成绩提高了很多,但和其他班还是有一定距离。

一天下课时,我边收拾东西边笑着问一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期末考试你打算考多少分呀?”他很自信地回答到:“我想考70分以上!”因为他基础太差,又经常不完成作业,以前也从未考过及格成绩。

而且语文、数学成绩也不看好。

所以看见他有这种想法.便很高兴地点了点头。

刚要说话,只听一名教他的老师笑着插嘴到:“及格都到不了,还70多分呢!吹牛到很厉害!”另一名老师此时刚好也走进教室。

听了这话,便不假思索的抢白道:“真是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就你这懒样儿,语文、数学都不及格,英语还能及格?你要能及格,谁都能及格了!”话音没落,就见孩子的脸唰的红到了脖子,羞愧的深深地埋下了头……一刹那,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学生那交织着自卑与痛楚的窘迫样儿,至今还一直在我眼前浮现。

使我痛心不已,更为自己曾有过的类似“冒言”而羞愧难当。

是呀,教师的一句不经心的话语会多么无情地刺伤一颗稚嫩向上的心呀!或许就是教师的一句“损言”而抹煞了孩子走向成功的自信!我赶紧微笑着走到他身边,伸出手跟他做出拉勾状,说到:“语文、数学老师都不相信你能考上70多分,但我相信你能!争口气,要点儿强,使使劲儿,期末考个好成绩来证明给大家看,好吗?”他迅速伸出手,边跟我拉勾,边狠狠地点着头:“好!我一定能考及格!”此后,他更努力学习了,单元考试成绩出来了,他竟然考了七十多分!这个成绩虽然还远远低于班级的平均分,但对他来说,这简直是零的突破!得之不宜呀!对他来说,这不仅向他的“承诺”迈进了一步,而且使他树立起了可贵的自信心,维护了自尊!当我公布成绩的时候,不仅他自己乐红了脸,同学们也都为他恨劲的鼓掌祝贺。

浅谈两首《扫烟囱的小孩》的对比

浅谈两首《扫烟囱的小孩》的对比

浅谈两首《扫烟囱的小孩》的对比
《扫烟囱的小孩》是由陶行知和蒲松龄两位著名作家所创作的两首思想向应得值得我们深思、比较和研究。

虽然两首诗交织在一起,其中也有许多联系,但它们也有很大的不同,我将从诗歌的表达方式、社会背景和诗歌的故事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两首《扫烟囱的小孩》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陶行知的《扫烟囱的小孩》表达的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爱,诗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温柔而柔婉的,诗歌中充满了温情;而蒲松龄的《扫烟囱的小孩》表达的是激动而抗争的态度,诗中使用的语言是郑重而坚定的,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有着激烈的抗争之心。

其次,两首诗歌的社会背景也有很大的不同。

陶行知的诗歌反映的是1909年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主要体现了封建主义的元素,强调孩子们要尊重父母的话语;而蒲松龄的诗歌反映的则是军阀政治的社会背景,抗议所蔓延的军阀政治环境,强调抗争和反抗的态度和行为。

最后,两首诗歌各自讲述的故事也有所不同。

陶行知的《扫烟囱的小孩》是个关于一个孩子对待父母的故事,此故事着重表明孩子要尊重父母的言语;蒲松龄的《扫烟囱的小孩》则是个抗争故事,此故事着重表明强调要反抗艰难的历史状况。

总结来说,《扫烟囱的小孩》这两首诗歌在抒发的思想、表达的方式、背景的社会和讲述的故事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褒扬了孩子们尊重父母的言语,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当时的困境,对面对困境应该采取
抗争的态度,给人们以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