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课件
合集下载
职业暴露讲课课件

1. 来源
生物因素主要来自患者、 动物、土壤和水等。
2. 影响
如细菌、病毒、霉菌等, 可能导致各种传染病,如 肺炎、肝炎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理因素
总结词
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心理因素也是 职业暴露的重要方面。
1. 工作压力
2. 人际关系
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工作场所的 冲突和紧张气氛,影响工作效率和员 工心理健康。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
03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CHAPTER
个人防护用品
口罩
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用口罩 ,能够有效阻挡飞沫传播。
手套
根据工作需要,选用合适的手 套,如乳胶手套、丁腈手套等 ,以减少皮肤接触有害物质。
防护眼镜
对于可能飞溅的液体或固体物 质,应佩戴防护眼镜以保护眼 睛。
02
详细描述
03
2013年,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导致周边居民和工厂员工出 现中毒症状,造成多人伤亡。
04
2015年,某石油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大量有毒气体泄漏,造 成周边居民和工厂员工出现中毒症状,环境污染严重。
物理因素导致的职业病案例
总结词:物理因素导致的职业病案例通常是由于长时 间接触噪音、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引起的,可能导
合理设置工作场所的照明,避免过强或过 弱的照明对工作人员的视觉造成不良影响 。
应急处理措施
紧急疏散
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迅速组织工作人 员进行疏散,并按照应急预案的路线撤
离。
报告与记录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相关部 门并进行记录,以便后续调查和处理。
急救处理
对于受伤或中毒的工作人员,应立即 进行急救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职业暴露ppt课件

急处理流程。
实时监测
对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场所进 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问题。
应急处理流程和措施
01 识别危害因素
立即识别危害因素,确保安全撤离,防止事故扩大。
02 现场急救
对受害者进行现场急救,如心肺复苏、止血等,并立即 送往医院救治。
03 后续处理
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对受害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对事 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呼吸系统疾病
长期接触职业暴露的物质, 会增加患上呼吸系统疾病 的风险,如哮喘、慢性阻 塞性肺病等。
02
皮肤刺激
某些职业暴露物质可能对 皮肤造成刺激,引起皮肤 过敏、红肿、疼痛等症状。
03
致癌风险
某些职业暴露物质已被证 明具有致癌性,长期接触 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产生心理压力
长期职业暴露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定义
范围
职业暴露的分类
职业病
长时间从事某项职业,由于工作 环境的因素导致职业病,例如长 期吸入有害气体等。
身体疲劳
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身体疲劳, 肌肉紧张,腰酸背痛等。
心理压力
长期从事高压、高强度的工作, 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产生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
02 职业暴露的危害
对身体健康 的影响
01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 护用品,如手套、 口罩、防护眼镜等, 并指导员工正确使 用。
改善工作环境和设 备设施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改善工作环境和设备设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04
职业暴露的应急 处理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应急预案
根据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 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实时监测
对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场所进 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问题。
应急处理流程和措施
01 识别危害因素
立即识别危害因素,确保安全撤离,防止事故扩大。
02 现场急救
对受害者进行现场急救,如心肺复苏、止血等,并立即 送往医院救治。
03 后续处理
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对受害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对事 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呼吸系统疾病
长期接触职业暴露的物质, 会增加患上呼吸系统疾病 的风险,如哮喘、慢性阻 塞性肺病等。
02
皮肤刺激
某些职业暴露物质可能对 皮肤造成刺激,引起皮肤 过敏、红肿、疼痛等症状。
03
致癌风险
某些职业暴露物质已被证 明具有致癌性,长期接触 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产生心理压力
长期职业暴露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定义
范围
职业暴露的分类
职业病
长时间从事某项职业,由于工作 环境的因素导致职业病,例如长 期吸入有害气体等。
身体疲劳
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身体疲劳, 肌肉紧张,腰酸背痛等。
心理压力
长期从事高压、高强度的工作, 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产生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
02 职业暴露的危害
对身体健康 的影响
01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 护用品,如手套、 口罩、防护眼镜等, 并指导员工正确使 用。
改善工作环境和设 备设施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改善工作环境和设备设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04
职业暴露的应急 处理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应急预案
根据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 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职业暴露PPT课件

化学防护
详细描述
总结词:采取措施降低化学 物质对职业暴露的影响。
01
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有害化
学物质,遵循安全操作规程。
02
03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化学 防护眼镜、化学防护服等。
04
05
定期监测工作场所的化学物 质浓度,确保符合安全标准。
生物防护
总结词:采取措施防止生物 因素对职业暴露的影响。
04
化学危害
有毒气体
长期吸入有毒气体可能导 致中毒症状,如头痛、恶 心、呕吐等。
有害粉尘
长期吸入有害粉尘可能引 起尘肺病,导致呼吸系统 疾病。
有害化学物质
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可 能引起皮肤刺激、过敏等 症状。
生物危害
病毒
寄生虫
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可能通 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
如疟疾寄生虫、血吸虫等,可能通过 接触传播导致感染。
职业暴露ppt课件
目录
• 职业暴露概述 • 职业暴露的危害 •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 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 职业暴露的案例分析
01 职业暴露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因接 触有害物质、传染性病原体、不 良环境等因素而面临健康风险的 情况。
类型
包括化学物质暴露、生物因素暴 露、物理因素暴露和环境因素暴 露等。
化工行业员工长期接触化学物质 ,可能面临职业性哮喘、职业性 皮肤病等健康风险。
预防措施:加强通风设施,使用 个人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 查。
案例三:生物职业暴露
详细描述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 生物污染物,可能感染乙肝、丙 肝、艾滋病等疾病。
实验室工作人员处理病原体样本 时,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可能 导致感染。
《职业暴露》PPT课件

口罩摘除程序
谢 谢 传染病流行期间,易感者应及时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
•人工免疫能提高人体的免疫水平,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 流行;
•医务人员因工作的特殊性,如常因注射被针头刺伤皮肤、吸 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或直接接触了传染物质等而被感染;
•从临床角度看,增强医务人员的免疫力是十分重要的,进行 免疫接种预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如有伤口, 应当由近心段向远心段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 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 洗。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70%乙醇溶液 或者0.5%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黏膜 ,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追踪血清学病毒抗原、抗体检测。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职业暴露是指医护职业暴露是指医护实验室实验室后勤人员以及有关工作后勤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人员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员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通过眼通过眼口口鼻及其他黏膜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破损皮肤或胃肠外途径或胃肠外途径暴露于含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病物质暴露于含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病物质而具有被感染可能性的状态而具有被感染可能性的状态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40
标准预防
• 1、历史演变:
• 通用预防(1985):针对血液与体液预防,防止针刺伤,
以减少血源性传播危险;
• 人体物质隔离(1987):用于减少来自人体湿性物质(血、
粪、尿、痰、唾液、伤口引流物和其他体液)的病原体传 播的危险;
• 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的概念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物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具有 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 粘膜,接触者必须采取隔离预防措施。
谢 谢 传染病流行期间,易感者应及时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
•人工免疫能提高人体的免疫水平,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 流行;
•医务人员因工作的特殊性,如常因注射被针头刺伤皮肤、吸 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或直接接触了传染物质等而被感染;
•从临床角度看,增强医务人员的免疫力是十分重要的,进行 免疫接种预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如有伤口, 应当由近心段向远心段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 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 洗。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70%乙醇溶液 或者0.5%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黏膜 ,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追踪血清学病毒抗原、抗体检测。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职业暴露是指医护职业暴露是指医护实验室实验室后勤人员以及有关工作后勤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人员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员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通过眼通过眼口口鼻及其他黏膜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破损皮肤或胃肠外途径或胃肠外途径暴露于含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病物质暴露于含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病物质而具有被感染可能性的状态而具有被感染可能性的状态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40
标准预防
• 1、历史演变:
• 通用预防(1985):针对血液与体液预防,防止针刺伤,
以减少血源性传播危险;
• 人体物质隔离(1987):用于减少来自人体湿性物质(血、
粪、尿、痰、唾液、伤口引流物和其他体液)的病原体传 播的危险;
• 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的概念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物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具有 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 粘膜,接触者必须采取隔离预防措施。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PPT课件

对所有被认为可能有病原微生物的患者的血液、 体液等均应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普遍性原则
应尽量减少使用锐利器械,用过的针头和注射 器应及时处理,避免再次使用
减少利器使用原则
防止循环传播原则
为有效防止病原体传播,医务人员的手和一般 用品不能用于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
液和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
措施
定期检查防护设施是否完好,及时维修或更换损坏的设备。
合理布局
合理布局工作环境,减少员工与有害物质的接触机会。
定期健康检查与监测
01 定期健康检查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 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02 监测职业暴露
通过监测职业暴露,了解暴露的来源 和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 暴露风险。
情绪影响
职业暴露可能给工作人员带来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 绪,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社会经济负 担
01
经济损失
职业暴露会导致劳动者工作效率下 降,甚至因病提前离职,给企业带 来经济损失。
02
健康负担
职业暴露会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 成损害,增加医疗支出和降低生活 质量。
03
标准预防的原则 与措施
原则
按照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或者使 用速干手消毒剂。
在有可能产生飞沫的环境中,如病 人诊疗、护理、尸体料理等,佩戴 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接触患者或污 染物品后,应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实施手卫生
实施呼吸道卫生
实施接触隔离
04
标准预防在实践 中的应用
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
01
洗手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避免 交叉感染。
职业暴露与标 准预防PPT
普遍性原则
应尽量减少使用锐利器械,用过的针头和注射 器应及时处理,避免再次使用
减少利器使用原则
防止循环传播原则
为有效防止病原体传播,医务人员的手和一般 用品不能用于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
液和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
措施
定期检查防护设施是否完好,及时维修或更换损坏的设备。
合理布局
合理布局工作环境,减少员工与有害物质的接触机会。
定期健康检查与监测
01 定期健康检查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 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02 监测职业暴露
通过监测职业暴露,了解暴露的来源 和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 暴露风险。
情绪影响
职业暴露可能给工作人员带来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 绪,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社会经济负 担
01
经济损失
职业暴露会导致劳动者工作效率下 降,甚至因病提前离职,给企业带 来经济损失。
02
健康负担
职业暴露会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 成损害,增加医疗支出和降低生活 质量。
03
标准预防的原则 与措施
原则
按照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或者使 用速干手消毒剂。
在有可能产生飞沫的环境中,如病 人诊疗、护理、尸体料理等,佩戴 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接触患者或污 染物品后,应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实施手卫生
实施呼吸道卫生
实施接触隔离
04
标准预防在实践 中的应用
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
01
洗手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避免 交叉感染。
职业暴露与标 准预防PPT
《职业暴露处理》课件

往最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相关部门
如发生职业暴露涉及特定的化学物 质或病毒,应立即联系相关的专业 机构或管理部门,以便得到针对性 的指导和救援。
同事或上级
如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可以及 时向同事或上级汇报,寻求帮助和 指导,共同应对紧急情况。
04
职业暴露的善后处理
医疗救助与健康监测
医疗救助
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寻求医疗救助,对伤口进行清洁和包扎,以防止感 染和并发症。
健康监测
医疗机构应对暴露人员进行长期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潜在的健康 问题。
工伤认定与赔偿
工伤认定
职业暴露属于工伤范畴,应由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工伤认定,以便暴露人员获得相 应的工伤保险赔偿。
赔偿内容
赔偿内容包括医疗费用、误工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具体赔偿项目和 标准根据当地法律法规而定。
发生原因与风险因素
发生原因
主要包括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操作不规范、设备故障等。
风险因素
涉及工作场所环境、个人防护用品、作业方式等多个方面, 需综合考虑。
职业暴露的后果与影响
短期后果
可能导致皮肤刺激、眼睛刺激、呼吸 道刺激等症状,以及中毒、感染等严 重后果。
长期影响
长期职业暴露可能增加患职业病的风 险,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案例三
警察在执行任务时遭遇暴 力袭击
案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案例中暴露源、暴露途径和暴露程度 讨论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分析案例中暴露后的心理和生理影响
案例总结与启示
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强调职业暴露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对作业环境、设备进行定期检测 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相关部门
如发生职业暴露涉及特定的化学物 质或病毒,应立即联系相关的专业 机构或管理部门,以便得到针对性 的指导和救援。
同事或上级
如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可以及 时向同事或上级汇报,寻求帮助和 指导,共同应对紧急情况。
04
职业暴露的善后处理
医疗救助与健康监测
医疗救助
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寻求医疗救助,对伤口进行清洁和包扎,以防止感 染和并发症。
健康监测
医疗机构应对暴露人员进行长期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潜在的健康 问题。
工伤认定与赔偿
工伤认定
职业暴露属于工伤范畴,应由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工伤认定,以便暴露人员获得相 应的工伤保险赔偿。
赔偿内容
赔偿内容包括医疗费用、误工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具体赔偿项目和 标准根据当地法律法规而定。
发生原因与风险因素
发生原因
主要包括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操作不规范、设备故障等。
风险因素
涉及工作场所环境、个人防护用品、作业方式等多个方面, 需综合考虑。
职业暴露的后果与影响
短期后果
可能导致皮肤刺激、眼睛刺激、呼吸 道刺激等症状,以及中毒、感染等严 重后果。
长期影响
长期职业暴露可能增加患职业病的风 险,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案例三
警察在执行任务时遭遇暴 力袭击
案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案例中暴露源、暴露途径和暴露程度 讨论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分析案例中暴露后的心理和生理影响
案例总结与启示
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强调职业暴露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对作业环境、设备进行定期检测 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ppt课件

职业暴露的危害及后果
健康危害
长期或过量的职业 暴露可能对工作人 员的健康造成严重 影响,如职业病、 慢性中毒等。
生产效率下 降
职业暴露可能导致 员工身体不适,影 响工作效率和生产 安全。
社会经济负 担加重
职业暴露的危害可 能带来一系列的社 会经济负担,如医 疗费用的增加、生 产力的下降和人员 替换成本等。
职业暴露主要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 性、机械性和其他类型的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的危害
职业暴露的分类
职业暴露的常见类型
化学因素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等,会 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物理因素
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音、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 会导致听力、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损伤。
生物因素
长期接触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易感染相 关疾病,如新冠肺炎等。
02
培训教育制度
制定培训教育制度,提高员工职业暴露防 护意识和技能,确保员工掌握正确的防护 方法。
03
应急处理制度
制定应急处理制度,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 及时有效的处置,以减少危害和损失。
提高员工职业卫生意识与技能
01
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培训
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提高他们对职业暴 露的认知和预防技能。
02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 施
常规防护措施
穿防护服 01
在工作过程中,穿戴专门设计的、符合相 关防护等级要求的防护服,以减少或阻止 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02
选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 护目镜等,并正确佩戴以降低职业暴露风 险。
特殊防护措施
物理防护
使用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 防护用品,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职业暴露与防护》经典课件

排气时药物散发到空气中;安瓿剩余药物长时间敞开放置 〕 • 锐器伤
职业暴露产生的原因
• 管理层面:培训缺乏、防护设施不全、监管不到位等。 • 个人层面: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对职业暴露的危害认知缺乏、
常规操作欠标准、未掌握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及预防方法等。
二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的防范
• 标准预防:是指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 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 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并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脱口罩、隔离防 护衣后再洗手。
• 建议全身沐浴更衣。
细胞毒性药物职业暴露应急处理
• 药物溅到衣服、皮肤:立即更换工作服,并用大量流动清水或 生理盐水冲洗局部皮肤,持续10~15min。
• 溅到眼部:立即用等渗盐水彻底冲洗眼部,至少10miபைடு நூலகம்,并及 时咨询眼科医生以待进一步处理。
艾滋病
研究资料说明: 医务工作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具刺伤后,发生艾滋病病毒感
染的几率为0.33%〔20/6135〕。 粘膜外表暴露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为0.09%(1/1143〕。 2712名无破损皮肤暴露者无一例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
影响针刺暴露后的危险性因素
• 美国CDC的研究显示,影响针刺暴露后的危险性因素包括: • 伤口的深度。 • 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 • 针头刺破了静脉或动脉。 • 污染源来自于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者围裙。 • 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 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医务人员洗手指征
• 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 作前后。
职业暴露产生的原因
• 管理层面:培训缺乏、防护设施不全、监管不到位等。 • 个人层面: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对职业暴露的危害认知缺乏、
常规操作欠标准、未掌握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及预防方法等。
二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的防范
• 标准预防:是指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 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 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并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脱口罩、隔离防 护衣后再洗手。
• 建议全身沐浴更衣。
细胞毒性药物职业暴露应急处理
• 药物溅到衣服、皮肤:立即更换工作服,并用大量流动清水或 生理盐水冲洗局部皮肤,持续10~15min。
• 溅到眼部:立即用等渗盐水彻底冲洗眼部,至少10miபைடு நூலகம்,并及 时咨询眼科医生以待进一步处理。
艾滋病
研究资料说明: 医务工作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具刺伤后,发生艾滋病病毒感
染的几率为0.33%〔20/6135〕。 粘膜外表暴露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为0.09%(1/1143〕。 2712名无破损皮肤暴露者无一例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
影响针刺暴露后的危险性因素
• 美国CDC的研究显示,影响针刺暴露后的危险性因素包括: • 伤口的深度。 • 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 • 针头刺破了静脉或动脉。 • 污染源来自于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者围裙。 • 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 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医务人员洗手指征
• 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 作前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疾病患者,常常不易识别且难以防范,使得医务人员被感染的现象
十分严重。
•
如2003年我国SARS流行期间,曾发生过为抢救一名SARS患者
而导致数十名医务人员被感染。
• 说明隐藏在这一表象背后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职业安全的问题, 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分类
•生物危害:HIV、HBV、HCV
预防针刺伤
操作中损伤(感染的危险因素)
各种注射时、经静脉输液时、
传递中受伤 、 拔针时
操作后
整理用物时:
被放在床旁小车或托盘中的针头刺伤
某 护 士 抽 血 后 的 物 品 状 况
戴手套≠洗手
≠
1.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
严禁局部挤压
伤口正确处理方法Correct approach to wound 2.流动水下冲洗
美国疾病预防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 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198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制订了《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指南》,并在随后的十几年中颁布了大 量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血液暴露的文件。
1991年美国劳动部职业安全局(OSHA)制订法规要求对暴露于经 血传播性微生物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保护,各种防护措施被大量推 荐。2000年11月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有关针头安全操作及防 止刺伤的法令。
• 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口服抗病毒药,尽快 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
• 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周-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 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 要用避孕套。
七、个人防护
关键在于预防为主,做好标准预防,加强卫生防 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2008年杨西宁等对该院154名医学生在实习期间针刺伤及锐器伤进行 调查,发现有126名发生针刺伤和锐器伤,共585人次,发生率为 87.8%。
•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报道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次针头损伤 或者其他污染的尖锐物损伤发生在医疗保健部门,并引起20余种血源 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 百人。
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
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 于头顶中部 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 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外科口罩佩戴
摘口罩方法
➢ 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 先解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 ➢ 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2002.11~2003.6,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传染性非 典型性肺炎(SARS)在我国局部地区出现暴发流行。内 地诊断SARS病例5326例,其中医务人员1002例。死亡 病例中约30%是医务人员。
2003.3.26卫生部报告:北京出现10例SARS病例,3人死 亡,其中2人是医务人员。
卫生部正式公布医务人员感染率为18.38%(天津39.38%、 北京25.43%、山西17.64%)。
锐器伤与针刺伤的预防原则
• 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 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 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 • 禁止针等锐器物复帽 • 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针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
收集盒内
防针刺伤的进展
安全型留置针
防针刺伤的进展
无针输液系统
戴口罩
口罩的防护原理、分类及分级
防护原理
我国职业暴露研究起步较晚。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
•
根据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在我国
从事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已达590.7万人
•
其中医生201.3万人、护师(士)有154.3万人,药剂人员32.5万,
检验人员20.7万人,其他70.0万人,其他技术人员24.4万人,管理人
员35.6万人,工勤技能人员51.9万人。如果再加上其它直接或间接与
口罩摘除程序
谢 谢 传染病流行期间,易感者应及时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
• 人工免疫能提高人体的免疫水平,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与流行;
• 医务人员因工作的特殊性,如常因注射被针头刺伤皮肤、 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或直接接触了传染物质等而被感染;
• 从临床角度看,增强医务人员的免疫力是十分重要的,进 行免疫接种预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是指医护、实验室、后勤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 员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
肤 或胃肠外途径,暴露于含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病物
质, 而具有被感染可能性的状态。
二、职业暴露研究的背景
自1984年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染的血液而引起的 HIV感染以来。医护人员在护理或治疗活动中血液暴露的危害一直 受到关注。
•立即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报告→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报告相关部门→到感染 性疾病科就诊、随访和咨询。
• 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乙 肝疫苗;
• 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做HCV抗体检查, 有些专家建议暴露4-6周后检测HCV的RNA;
✓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破损 的粘膜和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患者既接触清洁部位, 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洗手或手消毒;
✓ 与普遍预防相同,在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 口罩,并穿隔离衣或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粘膜 和衣服的污染;
✓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原微 生物在医务人员、患者、探视者与环境之间传播。对于需重复使用的医 疗仪器设备应确保在下一患者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消毒灭菌;
✓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 项操作规程;
✓污染的物品应及时处理,避免接触患者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其它物 品,引起微生物传播;
✓锐器和针头应小心处置,以防针刺伤。操作时针头套不必重新套上, 当 必须重新套上时应运用器具而不能直接用手。针头不应用手从注射器上 取下、折弯、破坏或进行其他操作。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针 头、刀片和其他锐器应置于适当防水耐刺的容器内,以便于集中销毁; 需重复使用的锐利器械也应置于防水耐刺的容器内,以便于运输及再处 理.
北京医务人员中SARS感染,护士占48.8%。
•
SARS的暴发流行,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
地位,也把人们以往并未十分关注的医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
职业暴露及职业安全问题充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提醒我们倍加重视
与防范。
•
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医疗、护理与转运工作中,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急性或慢性患者,他们当中有的是传染
•如有伤口, 应当由近心段向远心段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 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 洗。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70%乙醇溶液 或者0.5%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黏膜, 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追踪血清学病毒抗原、抗体检测。
口罩的防护功能主要基于
过滤功能:口罩可由特殊的材质与普通棉纱织成,具有滤过作用
吸附功能:口罩自身可具有一定的静电作用,必要时可加用静电滤网层, 可将病原微生物吸附在口罩外层
灭杀功能:口罩的材质如添加二氧化钛光媒体,则具有杀菌功能
分类分为纱布口罩、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
分级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对口罩的分级均制订有不同的标准,我国于2003年 4月29日发布并实施了最新国家标准《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GB190832-2003)和《普通脱脂纱布口罩》(GB190842-2003)。其中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规定:口罩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95%。
(1)直接接触 (2)间接接触 (3)飞沫传播 (4)空气传播 (5)消化道传播 (6)血液、体液传播
六、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 措施(在发生科室完成)。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 染的黏膜。
• 在所有注射针头刺伤事件中,54.8%的针头已被患者的血液污染。
• 国内毛秀英等对1075名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 查,被调查的护士中有80.6%发生过针刺伤,年人均为3.5次,其中74.5% 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 1999年对长沙市几家大医院的441名护理员调研中发现,在1年内有 83%的护士被利器刺伤1339次,平均每人每年3次。
标准预防
1、历史演变:
通用预防(1985):针对血液与体液预防,防止针刺伤, 以减少血源性传播危险; 人体物质隔离(1987):用于减少来自人体湿性物质(血、 粪、尿、痰、唾液、伤口引流物和其他体液)的病原体传 播的危险; 标准预防
• 2、标准预防的概念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物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具有 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 粘膜,接触者必须采取隔离预防措施。
• 医务人员通过被污染的HIV(+)针头刺破或污染伤口,传染的可能性 为0.3%;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利器刺伤,感染的机会为6%-30%。
• 只要0.01ml的含有HBV(+)血进人体内,就可感染HBV;如被带丙 肝病毒污染的利器刺伤,受者有3%-10%的机会感染HCV。
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特点
1、接触的病原未知 2、接触的途径多
• 7不得将食物和饮料存放在放置感染性材料的冰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