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姜瘟病和茎基腐病的区别
生姜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

生姜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作者:尚金风来源:《吉林蔬菜》 2013年第1期尚金凤(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农业办公室 271100)莱芜市莱城区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的三辣之乡,而生姜又居三辣之首,生姜的生产在莱芜受到各级政府及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近几年,莱芜市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本单位的科技示范园内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生姜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在生姜的病害防治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经验仅供参考。
1 姜瘟病(又称青枯病、腐烂病)1.1 发病症状:姜瘟病是生姜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产姜地区均有发生,严重时姜株成片死亡。
流行性很强,一旦侵染24小时就能显现症状。
病菌主要侵害姜的根部、地下茎和地上茎,尤其是危害肉质的地下茎,初期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组织软腐、发臭,最终病组织消解,仅剩表皮,可以挤出白色粘稠液体。
地上茎受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最后仅残留纤维。
病株叶片初期变黄,边缘卷曲,后期叶片萎蔫,以至整株枯死。
是一种较难防治的由土壤传播的细菌病害。
1.2 发病条件:带菌种姜和重茬姜田是发生病害的根源,水是传播姜瘟的主要途径。
高温高湿有利于生姜病害的发生,适宜的发病温度为20~25℃。
生姜属喜光耐旱植物,通风和透光不良的地块易发病。
黄泥土、黏性重的土壤发病重。
宜选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土壤pH值以6~7为宜,磷、钾肥能有效地促进生姜生长,提高抗病性。
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重茬连作地块,田间菌源量累积,发病较重。
1.3 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如大姜、片姜等。
选用无病姜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和选留无病姜种。
消毒处理姜种及姜田土,姜种下种前,可用12.5%松脂酸铜300倍或7 000倍硫酸链霉素浸种半小时后捞起堆放催芽。
或催芽前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浸姜种15~30分钟。
轮作换茬,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后施有机钙肥100~150千克,起高垄,增施磷、钾肥、生物菌肥,实行2~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或套种。
生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 随着我市农业的全面发展,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生姜作为主要的蔬菜种植品类,在日常使用和药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目前,在我市各乡镇都扩大了生姜种植面积,并且给农户带来了不错的收益,但是生姜种植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为了实现生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并遵循预防为主,绿色种植的质保理念,全面提升生姜种植经济收益。
本文分别论述生姜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和虫害问题,并针对每种病害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一、生姜种植病害和防治措施1、姜瘟病姜瘟病在不同又称作姜腐烂病和青枯病等,这种生姜病害一般多发与雨水频繁的季节,这种疾病的主要机理是产生一种毁灭性细菌,对生姜的生长产生巨大的危害,通常情况下,在生姜种植中出现姜瘟病会造成30%左右的损失,严重的甚至会毁种,在生姜储存阶段也会持续危害,最终出现腐烂现象,对生姜的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
姜瘟病一般多发于生姜地下根茎区域,生姜的根部、茎和叶都可能出现姜瘟病,该病的病斑呈现为湿润状,表面显现为无褐色,并且无光泽,姜瘟病机理是破坏生姜内部组织,从而使生姜逐渐变软最终腐烂,用手挤压生姜病害部位还会伴随无白色的汁液流出,并且具有恶臭气味。
姜瘟病出现在根部时会出现黄褐色馥兰庄,根茎地下部分呈现暗紫色,并逐渐腐烂,叶片逐渐卷曲枯萎,最终整株死亡。
防治措施:在出现姜瘟病时,应该及时拔出病害植株,然后在冰雪初喷洒生石灰进行消毒,并运用80%的代森锌600倍液以及50%的代森铵1000倍液进行患病穴喷洒,已彻底清除病原。
对于预防姜瘟病来说,在每年的雨季来临前一个月做好预防工作,采取72%的农用链球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者采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进行预防,可以有效的控制姜瘟病滋生和蔓延,用量一般每10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4次最佳。
生姜姜瘟病及茎基腐病防治方案

生姜姜瘟病及茎基腐病防治方案一、病害说明生姜茎基腐病(又叫“烂脖子病”)是由真菌危害,主要为害茎基部,病斑环绕茎基部一周,导致茎基部组织逐渐腐烂,无臭味,危害季节集中在生长前期。
生姜姜瘟病是由细菌危害,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挤压有污白色汁液,味臭。
姜瘟病原菌潜伏期长,发病条件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一般是因使用带菌种姜或种姜被土壤中病菌侵染开始至在生姜膨大期后逐渐致害。
二、传播途径姜瘟病病菌在土壤及种姜内越冬,并可在土壤内存活2年。
播种病姜后,在田间零星发生病,通过流水和地下害虫传播,造成全田发病,蔓延十分迅速。
病菌自伤口侵入,也可由茎、叶侵入维管束,向下扩展至根茎,并进入薄壁组织,造成组织崩溃和腐烂,全株死亡。
温度高湿度大的粘质土壤发病重。
茎基腐病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病姜及病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及厚垣孢子在土壤内越冬,条件适宜即可发病。
一般5月开始发生,收获后带有病菌的种姜仍可继续发病,一直延续到翌年3月播种时。
三、发病条件姜瘟病(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性有差异。
(2)环境:高温多湿,时晴时雨,土温变化激烈易发病,形成流行。
6~9月份,每降大雨后1周左右,田间即出现1次发病高峰。
(3)栽培:植地连作、低洼、土质黏重、无覆盖物、多中耕锄草和偏施氮肥的发病重。
茎基腐病高温高湿有利于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适宜的发病温度为20℃-25℃.生姜属喜光耐旱植物,通风和透光不良的地块易发病。
黄泥壤土、黏性重的土壤易发病重。
重茬连作地块田间菌源量累积,发病较重。
四、防治现状及用药分析上述病害多发生于连续种植多年的重茬地块,具有发病迅速、猛烈、致害严重、抗药性强、防治成本高、难度大等特点,制定方案时应选择不易产生抗药性的新型生物制剂,早防早治、综合管理。
近年来很多生姜种植区,采取“熏地”方法防治姜瘟病及线虫,采用的药剂一般是高度剧毒药剂,连续使用多年的用药量越来越多,抗药性越来越强,需要逐渐增加药剂用量才能取得一定效果,致使病害防治系数增大。
姜瘟病和黄姜茎基腐病防治方法

姜瘟病和黄姜茎基腐病防治方法姜瘟病是制约大姜生产的重要原因,那么姜瘟病和黄姜茎基腐病怎么预防与治疗呢?今天店铺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姜瘟病和黄姜茎基腐病防治方法。
黄姜茎基腐病的特点黄姜茎基腐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该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借水流、耕作传播,通过根茎伤口或直接从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处侵入。
生育期中多雨、湿度大、气温高、管理粗放、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发病初期,靠近地表面茎秆上产生大小不等的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展,后期病斑环茎基一周,皮下组织疏松发黑,逐渐腐烂,地上部茎叶发黑,茎秆枯萎、死亡,但不落叶。
(1)从耕作方式来说:长期单一种植黄姜的地块发病重,反之,则轻。
二是水田和平坝地发病重,坡地发病轻。
三是垄作搭架栽培的发病轻,平栽和未搭架的发病重。
(2)合理施用磷、钾肥和硼锌等微肥地块发病轻。
(3)黄姜耐旱、耐肥、怕水、怕涝,因而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湿气滞留的情况下发病重,反之,则轻。
黄姜茎基腐病防治方法针对黄姜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采取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轮作倒茬,高畦垄作,搭架栽培辅之以药剂防治,使黄姜茎基腐病得到有效控制。
(1)选用无病虫、无霉烂种薯,保证苗全苗壮。
播种时,每100千克种子用多菌灵200克,加水100千克,浸种4~5分钟,晾干后待播。
(2)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块,整地时,每亩选用70%托布津、50%多菌灵、50%敌克松或福美双1~1.5千克拌细土30千克撒施土中。
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消毒,可预防土传病害。
(3)采用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倒茬。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巧施硼锌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一般亩施农家肥1500~2000千克,磷肥50千克,钾肥25千克或黄姜专用肥75~100千克,以基肥为主。
(5)垄作搭架栽培,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茎生长。
按1米宽作垄,垄高20厘米,当苗高30厘米以后,按每平方米4根竹杆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防病控害。
大姜生姜茎部腐烂黄叶姜瘟病这样防治用药效果快

大姜生姜茎部腐烂黄叶姜瘟病这样防治用药效果快大姜生姜茎部腐烂黄叶姜瘟病症变现主要为害地下茎及根部,常从茎基部开始发病,病部初呈暗紫色,后呈黄褐色水浸状,病姜内部组织软化腐烂,挤压病部流出污白色汁液,有臭味;剖开病姜可见维管束呈褐色。
地上部初期萎蔫,随病情的发展逐渐枯死。
大姜生姜茎部腐烂黄叶发生原因1.姜瘟病病菌可在种姜、土壤及含病残体的肥料上越冬,因而可通过病姜、土壤及肥料进行传播,成为翌年再侵染源。
姜瘟病为细菌性病害,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栽种后成为中心病株,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传播,病菌需借助伤口及自然孔口侵入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姜流出的汗液可借助水流传播。
姜瘟病流行期长,为害严重。
田间识别的重要特征为:①病株断茬用手挤压有白色的汁液,有恶臭味;②一闻腐烂的姜块有臭味。
③腐烂是从内向外烂;④茎部染病,呈暗紫色,叶片凋萎,叶色淡黄,边缘卷曲,最后死亡。
2.病菌侵染时多从近地表处的伤口及自然孔口侵人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姜流出的汗液可借助借灌溉水、地面流水、地下害虫和雨水溅射传播蔓延,并可借姜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姜瘟病流行期长,为害严重。
大姜生姜姜瘟病茎部腐烂黄叶解决方法:1.轮作换茬。
轮作换茬是切断土壤传播病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已发病地块,间隔3年以上才可种姜。
种植生姜的前茬最好选用新茬或种植粮食作物的地块,菜园地以葱蒜茬较好,种过茄科作物并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不宜种姜。
2.严格选种。
收获前,在无病姜田里严格选种,选长势强,分枝多,无病害症状的健壮植株,单独收获和贮藏;第二年催芽前再选颜色黄白,表皮光滑,无病害表现的肥大姜块做姜种,避免姜种带菌传播病害。
3.选地和整地。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壤地块。
整地时地面要平,姜沟不宜过长,以防排水不畅,姜田还应设排水沟,防止雨季田间积水。
4.施干净肥料。
姜田所用肥料应保证无病菌,因此,切不可用病株残体或带菌土壤沤肥,有机肥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
生姜种植中几种常见的病害,姜瘟、烂脖子病等处理方法

生姜种植中几种常见的病害,姜瘟、烂脖子病等处理方法生姜是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农产品,可作食用、药用,保护人的身体健康。
生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性温,别名姜根、百辣云、因地辛等。
生姜对人的身体具有很大的益处,能够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毛孔张开,带走身体寒气、病菌,能够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生姜能够炮制药材,如酱姜、糟姜、姜片干、酸姜和糖姜片等。
生姜在我国多个地区都有种植,其中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是种植生姜的大产地,但生姜病害时常发生,其中生姜茎基腐病、姜瘟病、叶枯病是生姜生产中常见的3种病害,如果姜农未能及时做好防治,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经济的损失。
鉴于很多姜农在发现生姜病状后无法判断是哪种病害导致的,小编在这边建议大家可以使用鑫科植保姜瘟根腐灵来防治生姜的病害,保产增值,因为这款菌剂是专门研制出来防治生姜土传病害的,效果十分显著。
生姜的主要病害生姜的病害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姜瘟病、炭疽病、斑点病、根结线虫病和结群腐霉软腐病;虫害也有很多,如姜螟、异形眼蕈蚊。
1.姜瘟病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一般可造成20%~30%的损失,严重则可导致毁种,对生姜生产造成威胁。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根茎叶均可受到损害,主要是为害地下根茎部分。
首先,该病多在近地面上半部分先发病,病斑呈褐色无光泽,而内部逐渐腐烂,内部有白色恶臭汁液,仅有外部表现完好,但败絮其中。
其次,根部会出现黄褐色腐烂,根茎呈暗紫色,叶片枯萎凋零,直至全株薦死。
姜瘟病的发病规律为:其病原体为茄青枯拉尔氏菌,病菌喜高湿高温,最适合生长的温度27-37°C,最易发病的温度26~31t,该种病原体寄主发微光,茄科类蔬菜尤其是生姜极易受到侵害。
该病原体易被田间其他寄主携带,在土壤中过冬,还可引发其他部位发病切。
细菌也可以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通过姜皮表面创伤侵入生姜体内,造成疫情严重。
姜瘟病防治方法1、选留无病种姜,从外地引进种姜,要进行药剂消毒处理,消毒药剂可用波尔多液或草木灰浸液。
生姜根茎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悬浮剂 40 毫升,兑水 15 千
可 在 播 种 后 每 亩 用 2% 精
后 , 可 用 0 .5% S- 诱 抗 素
液+3%中生菌素 (克菌康)
甲·嘧菌酯颗粒剂 5 千克撒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进行喷
好土后进行药剂冲施防治 ,
次。或单用阿波罗 963 水剂
施姜沟。还可在摆完姜种盖
每亩用 32.
5%苯甲·嘧菌酯
克干细土拌匀后,撒施在播
机会。
覆土、盖地膜。或者姜种在
姜沟摆完后,每亩用 32.
5%
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100 毫
治
出苗后至 3~4 叶 1 心期
采用 77%多宁可湿性粉剂 ,
在浇水时进行滴灌,再隔
升和 3%精甲·咯·嘧菌酯
7~10 天 灌 根 一 次 。 揭 膜
克喷洒姜种,然后盖土。也
水 剂 ( 福 施 壮 ) 2 000 倍
至整个叶片,病部逐渐向上
近年来,随着生姜连作
面积的不断扩大,加上田间
管理的粗放,生姜病害也呈
加重之势,尤其是在高温条
件下,最容易发生生姜根茎
腐病,且茎软腐病也同时发
部叶片扩展,最终至全株叶
片黄化、凋萎、倒伏。近地
面茎发病,先从茎基叶鞘处
开始退色,表现为无光泽、
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
渐向上发展至褐色,茎基部
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农村局 ( 413100
) 李翠英
症状及防治
生姜根茎腐病的
实用技术·种植技术·
生,两种病害均可造成生姜
倒伏,给对症防治带来困
难,需要分清不同病害对症
防治。
1.症状识别
生姜根茎腐病也称烂脖
子病,在植株生长的不同阶
生姜茎基腐病如何防治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死亡。
病斑扩展
病斑逐渐向上扩展,导致茎基部组 织坏死,严重时整个植株死亡。
传播速度快
该病害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很 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损失。
与其他病害的鉴别
与姜瘟病的区别
姜瘟病主要危害生姜的根部和茎 基部,导致根系变褐、腐烂,但 叶片一般不出现发黄症状。
与姜斑点病的区别
姜斑点病主要危害生姜的叶片, 导致叶片出现褐色或白色斑点, 但茎基部和根系一般不受害。
03
生姜茎基腐病发生原因分析
土壤环境因素
土壤质地
土壤酸碱度
黏重、透气性差的土壤有利于病原菌 的繁殖和扩散,增加发病风险。
酸性土壤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增加发病风险。
土壤湿度
土壤过湿或过干都可能影响生姜的生 长和抗病能力,境有利于病原菌的 繁殖和扩散,增加发病风险。
06
生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评估与 持续改进方案
防治效果评估方法论述
评估指标
评估生姜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主要考虑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治 效果等指标。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定点观测等方式,对不同防治措施下的生姜生长情 况进行调查。
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以评估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 。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病虫害监测
定期对生姜田进行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并记录病虫害的发生情 况。
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预测病虫害的发 生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应急防治措施
在病虫害发生时,采取应急防治措施,如使用生物农药、化学农药 等,及时控制病虫害的扩散。
生姜茎基腐病如何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姜姜瘟病和茎基腐病的区别
大姜上的病害有很多,其中以茎基腐病和姜瘟的危害较为严重,且防治较难,对大姜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两者发病时都表现出叶片发黄,茎杆腐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区分他们从而达到对症治疗呢?
一、从病征上来区别:
1、看叶片
姜茎基腐病发病时,姜的分支都有可能叶子发黄,姜瘟病是从主芽开始底叶发黄。
发病后期叶片都发黄,可观察茎杆和姜块以及倒伏情况等来进行区别。
2、倒伏情况
茎基腐病的倒伏情况严重而姜瘟病较轻。
3、看姜块
茎基腐病的姜块腐烂一般从外部开始向内部腐烂,而姜瘟病的腐烂姜块前期外部看起来正常,切开来看内部已经腐烂且伴随乳白色液体。
4、闻气味
茎基腐病和姜瘟的腐烂姜块都会产生臭味,茎基腐病的腐烂姜块臭味较轻,而姜瘟病的姜块腐烂部位伴随着恶臭。
5、看茎杆
茎基腐病的发病植株茎杆出现水渍状病斑,用手轻轻晃动就会出现断开的现象,而姜瘟病的植株茎杆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不会出现轻易折断倒伏。
茎基腐病图片如下:
姜瘟病图片如下:
二、从病原菌上进行区别
大姜茎基腐病俗称烂脖子,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在高温高湿的情况发生较为严重,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中和染病姜块中或土壤中越冬。
该病主
要危害茎杆,使水分养分运输受阻,茎杆由上到下干枯死亡,造成死棵现象。
姜瘟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具有传染性,主要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病严重。
病菌在病株残体中和染病姜块中或土壤中越冬。
该病主要危害大姜的根茎部位,茎杆受害初呈暗紫色,之后变成黄褐色,组织腐烂坏死;姜块发病成腐烂状有乳白色液体流出且伴随恶臭味,造成叶片发黄、萎焉
,植株死棵现象。
三、大姜茎基腐病与姜瘟病的应对措施
栽种前对姜种进行防病处理,及时巡视田间生长情况,及时发现、清除病株,做好田间的通风透光,合理密植。
在施肥上注意不要偏施复合肥,增施有机菌肥,调酸压盐,培育出壮苗,增强植株自身抗病能力。
追肥使用高养菌肥建议出苗后使用韩源道贝拉米水冲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收获后对于发病地块将残叶、残株清理出地块,适当轮作避免重茬。
以预防和减轻大姜茎基腐病、姜瘟病的发生以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