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简介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个个名声显赫,且都拥有大批门客,身边人才济济;唯正当其时,秦国实力一再强大,而拥有四公子的国家反而衰落了下来。
不得不承认,四公子在成就自己威名之时,反而损害了国家的实力。
尤其是孟尝君,竟联合别国讨伐自己的祖国齐国。
战国时代虽然讲究权谋,但不少人的权谋真是昏招迭出,战国四公子也不例外。
一、孟尝君田文二、信陵君魏无忌三、平原君赵胜四、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田文是齐相田婴的儿子,生卒年不详。
他曾任齐、秦、魏的相国,是战国时的风云人物。
但他在关键大事的决策上常有失误,比如决定去秦国任相,差点死在秦国;好不容易带领合纵盟军攻打秦国,却听信错误的决策,事倍功半;联络其他国家攻击齐国,也是意气用事,忘了齐国的强大与自己紧密相连。
命犯诅咒五月五孟尝君的老爸有四十多个儿子,孟尝君为小妾所生,偏偏生日还是五月五日,当时的习俗认为这天生的孩子,长到门一样高时会对父母不利。
孟尝君的老爸很迷信,马上抛弃了孟尝君。
孟尝君的母亲不忍心,偷偷养育着他。
孟尝君长大后去见他的父亲,质问道:"人的命运,到底是老天决定的,还是大门决定的?"他老爸说: "当然是天决定的。
"他就问他老爸为什么不养育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说如果人的命运与大门的高度有关系,大可以把门做得更高点。
孟尝君还批评父亲只知搜刮钱财,不招揽有用的人才。
他的父亲当了齐相,齐国日渐积弱,而自己家的财富却不断增加。
孟尝君的老爸也很有度量,觉得这个儿子是个人才,就让孟尝君管理家务。
于是,孟尝君开始大力招揽门客,渐渐在诸侯中闯出了名号。
鸡鸣狗盗都能用孟尝君懂得如何招揽人才,他和客人谈话的时候,屏风后有人专门记录客人的背景底细,客人前脚刚走,他就派人送礼给客人的亲属和家人。
有次孟尝君和客人吃饭,有人遮挡了客人身边的火光,客人看自己的饭碗里一片漆黑,还以为孟尝君和自己吃得不一样,十分生气,孟尝君亲自端着碗给客人看,结果两个饭碗里的食物完全一样,客人惭愧之下自杀了。
战国时期孟尝君

战国时期孟尝君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以广招门客、善待宾客而闻名。
他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名。
孟尝君名叫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
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薛公,因此也被称为薛公。
孟尝君门下有数千名门客,其中不乏有才能的人。
他对待门客非常慷慨,不仅提供丰厚的待遇,还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听取他们的建议。
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人,他曾经在孟尝君的门下弹剑而歌,抱怨自己没有得到重视。
孟尝君听到后,立刻将他请来,并给予他丰厚的待遇。
冯谖感激不尽,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帮助他解决了许多难题。
孟尝君还曾经担任齐国的相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齐国的国力。
他在政治上也有很高的声望,曾经联合其他国家对抗秦国,保护了齐国的安全。
孟尝君以广招门客、善待宾客而闻名,他的故事也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思想和行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孟尝君的历史故事-孟尝君巧辩难父

孟尝君的历史故事-孟尝君巧辩难⽗ 孟尝君是中国战国四公⼦之⼀,孟尝君的⽗亲对他是有偏见的。
为什么他的⽗亲对他有偏见呢?那么孟尝君是怎么做的呢?下⾯我们就来看看孟尝君的历史故事-孟尝君巧辩难⽗吧! 孟尝君巧辩难⽗ 薛公⽥婴是齐威王的⼩⼉⼦,曾在齐国当宰相。
他有个⼉⼦叫⽥⽂,是五⽉五⽇⽣的,不知道为什么,⽥婴认为这个出⽣⽇⼦是不吉利的,就对⽥⽂的母亲说:“扔了!不要养他!”但⽥⽂的母亲爱⼦情深,仍然偷偷地将他哺养。
就这样,⼩⽥⽂渐渐长⼤了。
⼀天,⽥婴偶然间看见⽥⽂,就⼤骂妻⼦道:“你怎么能违背我的意思呢?谁让你养⼤他的?” ⽥⽂的妈妈吓得不敢讲话。
⽥⽂这时毫不慌乱,向⽗亲叩头后问:“⽗亲⼤⼈,您为什么不让养五⽉五⽇出⽣的孩⼦?” ⽥婴说:“五⽉五⽇出⽣的孩⼦,会长到⼤门那么⾼,将来对我们做⽗母的不利。
” ⽥⽂问⽗亲:“请问⽗亲⼤⼈,⼈的命运是由天⽀配的呢,还是由⼤门⽀配的?” “这……这……”⽗亲被问住了。
⽥⽂⼜接着说:“⼈的命运,如果由天⽀配的话,⽗亲何必忧愁呢?如果由⼤门⽀配的话,您完全可以命⼈把⼤门开⾼些,众所周知,谁能长得那么⾼呢?” 过了些⽇⼦,⽥⽂⼜问⽗亲说:“⼉⼦的⼉⼦,叫什么?” ⽥婴答:“孙⼦。
” “孙⼦的孙⼦叫什么?” “⽞孙。
” ⽥⽂追问:“⽞孙的孙⼦⼜叫什么?” ⽥婴答:“这我就不知道了。
” ⽥⽂紧接着说:“⽗亲⼤⼈,您在齐国备受重视,当了宰相,历经三位君王,齐国的疆域并没有变⼤,但是,您私⼈的财富却积累了万⾦,幕僚之中⼀个贤⼈都没有。
您后宫的⼈⾝穿绉纱细绫,可是⼀般才⼠,连粗服也穿不上;您的仆妾有剩余的⼭珍海味,⽽⼀般才⼠,竟连糟糠都吃不饱。
现在您不但没有醒悟,反⽽尽⼒地积蓄贮藏,想把它留给您⽅才所说的那不知道的孙⼦、⽞孙和⽞孙的孙⼦,却忘掉国家的政事⼀天⽐⼀天地败坏,我真觉得好奇怪呢!” ⽥婴听了,觉得⼉⼦⼗分明事理,对他的印象⼤为改观,认为他将来⼀定会成为有⽤之才。
孟尝君简介

孟尝君简介孟尝君简介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之中,各国都在努力壮大自己的实力,期望有一天能消灭其他国家,自己称王。
因此他们便广纳天下贤能之人,一时之间养“士”之风盛行。
而又“战国四公子”之称的四个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这四个人之中,最善于弄权也是野心最大的便是来自齐国的孟尝君。
孟尝君田文孟尝君,原名田文,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的身份显赫,他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也就是说他是皇室贵族的一员。
田婴总共有四十多个儿子,而田文只不过是区区一个小妾所生的,跟其他兄弟比根本就毫不起眼。
田婴还对他的母亲说让她把这个孩子扔掉。
但是他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大成人。
后来田文通过的才智和出色的表现最终获得了父亲的认可,在父亲死后继承了他的爵位。
田文继位之后,广泛招揽各国的贤能之人,他对人才的爱惜程度已经到了就算要舍弃自己的家业也要厚待宾客的地步,因此很多的人都慕名来投奔他,一时之间他的势力无比强大。
田文还善于听取门客们的意见,有一次秦王来见田文,想让他来秦国做官。
但是他的宾客们都表示反对,有人甚至还用木偶人和土偶人的故事来劝说他去秦国就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因此,田文便拒绝了秦王的会面。
后来田文相继担任过齐国,魏国的相位,在为期间都做出了一番功绩,可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田文的归宿还算不错,他是寿终正寝的,没有遭到其他人的陷害。
虽然后来他的几个儿子因为争夺权位而被齐,魏所灭。
但是这并不妨碍后世的人们对田文的爱戴和敬仰。
孟尝君养士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天下动荡,群雄割据的动乱时期。
因为此事的周王室虞姬日渐衰微,实力被大大削减,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
而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是为了防范当时最强大的秦国的攻势,纷纷招募各地的能人志士为自己所用,因此形成了养“士”之风。
而“战国四公子”便化身其中的代表人物。
孟尝君雕像在“战国四公子”中,实力最为强盛的应该是来自齐国的孟尝君了。
他原名田文,身份尊贵,他是齐威王的孙子,他的父亲是齐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可以说他是王室家族的成员了。
历史趣谈孟尝君生平简介 孟尝君的死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孟尝君生平简介孟尝君的死因是什么?
导语:战国时期,人们将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四位王公贵族尊称其为“战国四公子”,其中孟尝君田文是齐国人,曾经在齐国和魏国担任宰
战国时期,人们将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四位王公贵族尊称其为“战国四公子”,其中孟尝君田文是齐国人,曾经在齐国和魏国担任宰相职位。
孟尝君是个名声很大的人,那时候,常常有人专门跑到孟尝君的府外,等候孟尝君的召见,就是为了能够成为孟尝君三千食客中的一员。
他们为什么对孟尝君如此执着呢?做孟尝君的门客难道有什么天大的好处吗?
孟尝君以不介意门客身份而出名,他不管你是好人还是恶人,不管你的才能是大还是小,他都一律接受。
于是,他的门客中就来了很多大凶大恶之人,使得孟尝君的封地薛地的风气很不好。
孟尝君的名字叫做田文,是齐国的公族,他的父亲是齐国有名的宰相田婴,更是齐宣王的弟弟,齐威王的小儿子。
如果当初登上王位的是田婴,那么这齐国的王位就是孟尝君的了。
当初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这时候,他的小妾又给他生了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田文。
可是田文出生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田婴就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这个孩子,他出生的日子不好。
田文的母亲不忍心丢下田文,就偷偷的养大了田文。
田文长大以后,他的母亲让田文的兄弟将田文引荐给田婴,田婴看到田文后大怒,质问那个小妾为何不按照他的吩咐做事。
小妾问田婴为何不养大五月所生的孩子。
田婴只好如实相告,他说五月生的孩子若是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
田文问父亲田婴,人的命运是老天注定的还是人自己决定的,田婴回答不上来。
后来田文又提醒田婴,人们都说宰相
生活常识分享。
战国四公子是怎样的人_战国四公子为人如何

战国四公子是怎样的人_战国四公子为人如何“战国四君子”是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战国四公子是怎样的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战国四公子为人孟尝君是个知错能改、貌似宽厚的大叔,所以手下海纳百川,冯弹剑也有,鸡鸣狗盗也有;但他手下的人大多是才巧之辈,可见他是生活型的,收集一批士来保证自己生活得比较有趣——事实也是如此。
当然,他被人嘲笑了就灭一县,说明本性有点儿偏狭。
平原君是常存好心但手腕子软那种。
毛遂自荐得靠毛遂。
薛公事件被信陵君比下去了。
魏齐事件处理得也不好。
有许多细节,与其说他是伪君子吧,不如说他真不太知道该怎么办了那种。
春申君很有才智,私认为心眼儿之多,是四君子之首,居然试图跟吕不韦一样让国君戴绿帽。
这种招式太妖孽,但临了玩脱了。
魏无忌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但说实话,性格上有血气,但欠考虑。
魏齐事件就没处理好。
但手下收的人比如朱亥、侯公,那都是壮士侠客型,就比孟尝家那些五彩缤纷的要更血气些。
当然,他的圆滑度比其他三位差很多。
大体上,搁到现代,孟尝就是个很有品位、收藏丰富、偶尔急眼的大叔;平原就是个人缘挺好,但急起来得跟人到处要主意的青年;春申就是个鬼主意一肚子的花花大少;魏无忌就是跟平民一起坐着喝酒的急脾气阔少爷。
四公子的评价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
为了结交隐士侯嬴,信陵君能够不顾自己尊为魏国公子的身份,更不因侯嬴仅为大梁夷门的守门人,而亲自往请。
也许从某种角度看,他的“置酒大会宾客”而得侯嬴比不上刘备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但在我看来,他的“执愈恭”、“颜色愈和”都足以体现他交结贤士的诚意和谦逊。
正是如此,他才得以致食客三千,且不乏侯嬴、朱亥这样一些能够为他以后的事业出谋划策、生死相报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诸侯皆不敢加兵谋魏数十余年”。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因贤能而闻名。
“营救魏齐”、“毛遂自荐”、“邯郸解围”、“从谏如流”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都可以看出平原君赵胜除了爱才、惜才之外,他还有一颗一心要拯救赵国于危难之中的责任之心,虽然很多时候他做得不够好,虽然有时候也很虚荣,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中国历史故事-孟尝君叫什么名字孟尝君是哪个国家的 孟尝君是什么人

中国历史故事-孟尝君叫什么名字孟尝君是哪个国家的孟尝君是什么人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
狡兔三窟、鸡鸣狗盗等成语的出现,都是关于孟尝君的故事,他能够位列战国四君子之列,除了有一定的学识外,定还要一定的品德加身,因此,孟尝君的出现不仅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精彩剪影,也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孟尝君的名字叫做田文,战国时齐国人。
孟尝君是庶出,他继承父亲田婴薛公之封号于薛地,因此又叫他孟尝君。
天下的公子都喜欢养士,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礼贤下士不重身份地位,很有识人的胸襟和眼光,汉高祖刘邦每每经过大梁,都会对信陵君顶礼膜拜,可见信陵君独特的人格魅力。
而同样跻身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虽然他的名气远不及信陵君,但他的故事依旧流传在人们的口中。
孟尝君与信陵君一样,喜好结交贤士,他豪爽、重义气,“天下之士无不倾之”,因而天下的人才都愿意投靠他,最盛时他的门下达到了三千。
当时养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社会风气,这些被养起来的士人,都是为贵族公子服务的,相当于贵族的私人顾问。
据说,孟尝君是个对食客很慷慨的人,史书上记载他为了赡养食客:“孟尝君舍业厚遇之,”、“无贵贱一与文等”。
为了能够养活食客,丝毫不吝惜自己的钱财,并且对门客也一视同仁。
但由于种种的矛盾的演变,孟尝君对待门客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从“无贵贱一与文等”的原则,变成了“上等出有车,中等食有鱼,下等食以草具”,或许是这与食客的自身能力有关,也有可能在最开始,食客没有多少的时候,孟尝君能够满足几乎食客所有的要求,而在后面投靠的食客越来越多,因此孟尝君对待门客的方式就有所改变了,孟尝君对门客的方式的转变才有了后来的狡兔三窟的故事。
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王安石对孟尝君的评价是很中肯的,他的门客什么类型都有,孟尝君是庶出,因为自己出身原因,孟尝君才会能够和食客打成一片,在他的门下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高雅之士。
孟尝君能够屈尊,不在乎身份和食客一起同食共饮,在贵公子里实在是相当难得的品行。
战国四公子中齐国的孟尝君名为

战国四公子中齐国的孟尝君名为战国四公子中的孟尝君,名叫田文,是田婴的小儿子,而田婴又是齐威王的小儿子。
齐威王非常喜欢田婴,不仅让其出任相国、大将军,而且还给了薛城,作为封地。
相较之下,同样是小儿子,田婴可没有对田文那么好。
田文的出生那天是端午节,在古人的观念里面,五月初五是一年中毒气最盛的一天,是恶月恶日,这天出生的小孩,将来会克父母。
加上,田文生母只是一个“贱妾”,边缘人物中的边缘,故田婴直接告诉田文生母,把这个儿子扔掉。
“戏份”不足的田文生母,违背了夫君的意志,背地里偷偷将田文抚养成人。
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因为田婴作为齐国的将军,常年在外带兵打仗,根本无暇顾及家中具体事务。
田文长大成人后,母亲费尽心思,托田文异母兄弟从中说和,田文才得以见到父亲。
田婴当然非常愤怒,严厉地责问了一旁的“贱妾”。
田文不等母亲回话,率先发问,如果父亲相信古人那套说辞,那么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的,还是门户授予的,田婴一时语塞。
田文继续说道,如果是上天授予的,又何必在意古人那套说辞呢?如果是门户授予的,加高门户就可以了。
小子竟然教训起老子,田婴非常不爽,呵斥田文闭嘴。
等到田婴消停了,田文故意说道:儿子的儿子是孙子,孙子的孙子是玄孙,那么玄孙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不上来。
田文接着说,父亲担任相国,历经三代国君。
但齐国领土没有增加,但自己却累积了万金,门下也没有像样的门客。
为何会这样?因为父亲家中姬妾可以践踏绸缎,门客却穿不上粗布。
这样一来,齐国只会在竞争中,逐步失去优势,而父亲却还在不断积累财富,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做的后代。
意思是说田婴没有大格局,只顾着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
田婴听懂了,这小子有两把刷子,慢慢改变了对田文的看法。
田婴先是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小试牛刀;后来因出色的“工作”能力,贤名在外,田婴便将田文立为世子;田婴去世后,田文继承了爵位,是为孟尝君。
其中“尝”取自田文最初分封的尝邑,“孟”是家中排行的老大,在这里很可能是说田文延续了魏文侯、齐威王的做法,在战国四公子中最早养门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简介
孟尝君,本姓田,原名为田文,战国时期的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孟尝君田文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尝君出生年月不详,妫姓,田氏,名文,是齐国宗室大臣。
其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也是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地,权倾一时。
父亲田婴死后,田文世袭了父亲的爵位,封地为薛,是为孟尝君。
他广结天下贤士,以广招宾客而闻名,其最府中食客最多的时候有数千人。
孟尝君以广招食客而闻名,但是他的一生经历却颇为坎坷,先是出使秦国,因为遭到猜疑而险些被亲王处死,但是后来他设法笼络秦王的宠妾,在这位宠妾的劝说下,秦王才答应放田文回国。
回国之后,齐王知道了田文在秦国的遭遇,于是感到愧疚,便将田文封为宰相,执掌国政。
可是齐国内部之乱层出不穷,田文的贤能始终招人妒忌,经常被人冤枉,后来孟尝君田文便称病推脱齐王的重任,而是告老归田,准备隐退。
即便已经隐退的田文时常还会被人当成是一颗定时炸弹,欲除之。
田文很害怕,所以又开始出逃,这一次他逃到魏国,做了魏国的宰相,并协助魏王,联合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一起攻打齐国,齐国大败,从此齐国对田文开始敬重。
后来齐襄王即位,与田文修好,在田文死后还追风谥号孟尝君。
孟尝君田文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
与他父亲的墓冢相邻,是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孟尝君是什么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孟尝君一生最为真实的写照。
孟尝君由田婴一个不受恩宠的老婆所生,生出孟尝君之后,田婴让这个老婆不要养他,因为孟尝君是在五月五日生的,当时流传此日出生的人“男害父,女害母”,田婴撂话之后直接走了,没想到他母亲居然偷偷摸摸地把孟尝君抚养成人。
相比较从小生长在高门院落里的贵族,孟尝君身上没有一丝骄奢淫逸的作风,反而踏实进取,交友广泛。
孟尝君长大之后,经自家兄弟引荐给田婴,田婴见了之后,异常愤怒,喝斥他的母亲:“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孟尝君在他母亲还未回答之际便叩头大拜与田婴争论一番,最后田婴留下了这个儿子。
由此,孟尝君的口才,雄辩能力,可见一斑。
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战国四公子”,是对当时各国养“士”之风盛行之时,给这股风潮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人物的称呼。
这股风潮兴盛的缘由是因为强大的秦国对其他的国家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各国为了抵御秦国,增强自己的实力而纷纷招募天下贤能之人。
这四个人,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国家,个性迥异却都具有礼贤下士的高贵品质。
而这四个人之中,势力最庞大也是最具野心的便是来自齐国的孟尝君了。
孟尝君,原名田文,出生于王室家族。
但是小时候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小妾,而且他的出生日五月五日是一个很不吉
利的日子,因此他的父亲想要扔掉他,还是她的母亲瞒着父亲把他偷偷养大的。
不过田文毕竟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靠着自己的雄辩之财和出众表现最终在四十几个兄弟中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可能是小时候的经历给他留下了很严重的阴影,继位之后,他大肆招募有才能的人,甚至是所有来投靠他的人不管有没有本事他都一概接纳,因此他的宾客号称有三千人。
但是人多并不一定就能办好事,有一次孟尝君应秦王之邀出使秦国,秦王因担心放他回去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便将他软禁了起来。
这时田文的一个食客便扮成一条狗偷了狐白裘献给了秦王中的一个妾让她说服了秦王放田文离开。
但是当田文逃到函谷关的时候,秦王有改变了主意要重新抓住他。
这时另一个食客便发出鸡鸣叫的声音骗过守卫开了城门,孟尝君总算回到了齐国。
这就是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来历。
这个故事主要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本事,同时也指的是派不上大用场的行为。
就像孟尝君那样,离开秦国要用这样的伎俩才能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