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水平1:能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辨认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示意图,解释水循环的时空变化过程。
水平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与地球水体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平4:能够运用示意图,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人地协调观: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应遵循水循环的规律。
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与水体转换的联系,分析河流的补给来源。
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某水体(河流、湖泊、海洋),设计科学的水循环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一、水循环1.定义: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01蒸腾、水汽输送、凝结□02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03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过程3.水循环内外因:内因是□11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12重力作用提供了□13能量和动力。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的初始环节是降水。
(×)(2)海上内循环的环节主要是降水和蒸发。
(√)2.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 )A.河流蒸发B.土壤水蒸发C.海洋水蒸发D.植物蒸腾答案 C解析地球上海面最为开阔,可供蒸发水量丰富,其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3.盛夏季节我国城市暴雨往往导致城市内涝,地表积水严重。
城市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提示城市地面硬化后,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地表水的下渗;人为改造后的地表,也影响着地表径流等。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01动态平衡。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水循环参与太阳辐射能的□02重新分配过程;地表径流源源03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质和各种营养盐类。
不断地向□3.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04搬运、堆积和溶蚀作用,不断塑造着全球□05地貌形态。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后习题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四节【A基础练·学业水平测试】时间:20分钟总分:44分(知识点1:自然界的水循环。
知识点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2](2020年北京丰台区检测)南宋天文学家、思想家何承天在《论浑天象体》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代号最能解释文字中“百川发源……归注入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降水B.②—蒸发C.③—水汽输送D.④—地表径流2.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比喻及其解释,连线正确的是( )A.“纽带”—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B.“调节器”—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C.“雕塑家”—调节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D.“传送带”—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基本形态【答案】1.D 2.B[解析]第1题,“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是地表径流的描述;图中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
第2题,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被称为“传送带”;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被称为“纽带”;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可以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被称为“调节器”;水的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被称为“雕塑家”。
[知识点1](2020年辽宁实验中学检测)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该方法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3.C 4.B[解析]第3题,结合示意图分析,实验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凝结的水滴在地球重力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太阳能、地球重力。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3)为提高集雨工程的水质,请对当地农民的传统习惯提出建议。 【答案】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 远离集雨工程。(言之有理即可) (4)结合材料,说明水循环具有哪些意义? 【答案】更新陆地水体;促进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塑造地表形 态;等等。
【整合提升】 1.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
海绵城市的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提示:下渗。
【基础清单】 一、水循环 1.概念:在自然界中,水在各 __水__体____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 化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按发生的空间范围分)
水循环的类 型
主要环节
意义
① 水 汽 蒸 发水、汽输②送
海陆间循环
地表径流
(又称大循 环)
______下__渗__、③降水、④
新,促使地表物质迁移,是“传输带”。
[考向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021年广西南宁月考)北京市最大的“城市海绵体”——西郊砂石
坑蓄洪工程,以总计700万立方米的“胸怀”迎接夏季可能的暴雨。一
旦暴雨来临,市区西郊的洪水将被拦蓄。据此完成第4~5题。
4.该“城市海绵体”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不利 影响
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会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 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
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
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情境探究】 教材P53 探索 实验中,器皿的内壁和塑料纸底面出现大量凝结的水珠,塑料纸底 面的水珠向中部聚集,并滴落到装满沙子的水瓶中,然后下渗到小瓶的 底部。这个实验揭示了水的运动现象。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通过水 循环来体现的。具体过程是:海陆表面的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 气,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水,降落到海陆表面,降落到陆地上的水有一 部分会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水,有一部分形成径流流入海洋,然后再参 与蒸发,这样不断地循环交换,形成水循环。
2.4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地理现象。
4.让学生掌握水循环过程的地理分布特征,了解我国水循环的主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像观察、数据收集等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水循环过程。
3.实际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利用实例分析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科学精神。
4.注重教学过程与反思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1.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例分析,阐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源涵养、地表水资源分布等。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水循环过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3.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提出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课后学习。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如所在地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等。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件

陆间循环的近
水资源得以再生
十倍
塔里木河流域 未登陆的台风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的水循环
参与的水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影响环节
具体影响
①修建水库、堤坝等工程可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
地表径流 ③河流上游过度引水灌溉导致下游径流量减小; ④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
分布状态
影响环节
具体影响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
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例如,雨季对地
地下径流 下水的人工回灌,干旱时抽取地下水进行农田灌溉,城
市地铁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
透方向等
影响环节
具体影响
①人工降雨增加局部地区的降水; 局部地区
②“旱改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在一定程度上可 大气降水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 意义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 课程标准
的主要意义。 1.学会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和主要环节。(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综合 思维) 3.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 地协调观)
[提示] 我国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地处大陆内部,降水较少,不能 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问题 2 (综合思维)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施 加影响?此工程的有利影响主要是什么?
[提示] 主要对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有利影响主要是涵养水 源,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各有特点,意义不同,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高一地理(中图版)2.4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优秀教学案例

a.水循环对我国水资源分布有什么影响?
b.如何利用水循环过程解决我国水资源不均的问题?
3.小组交流: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互相学习、交流。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总结水循环过程及其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重点强调:强调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现实性结合:本案例以我国南涝北旱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
最后,我安排了一次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水循环在自然环境中的运作。考察内容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及其周边生态环境。通过实地观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2.了解水循环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多样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循环过程。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让学生掌握水循环过程的空间分布特点。
4.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5.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高一地理(中图版)2.4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幅水循环过程示意图,标注出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2.请同学们列举出生活中环境的影响,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3.针对本章节学习内容,设计一份关于水循环知识的小测试,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涵盖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地理意义等方面。
4.请同学们分组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了解水循环在当地农业生产、城市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提出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建议。
5.阅读一篇关于水循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文章,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教学内容:
-强化水循环过程的基本概念,通过图示、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各个环节。
-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地理现象,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4.教学评价:
-设计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涵盖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地理意义等方面。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2.教学目的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思想观念,认识到水循环在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和原理;2.了解水循环在不同区域的特点及影响;3.能够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水循环的定义和原理;2.水循环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特点及影响。
三、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定义和原理;2.水循环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特点及影响。
四、教学难点1.水循环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特点及影响。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时间:5分钟)活动设计:通过照片或视频,介绍水循环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步:讲授(时间:30分钟)1.水循环的定义;2.水循环的原理;3.水循环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定义和原理。
- 教学难点:水循环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特点及影响。
第三步:梳理(时间:10分钟)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梳理,给出水循环的流程图以及相关的概念条目。
第四步:展示(时间:5分钟)请学生口头或书面的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第五步:练习(时间:30分钟)1.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针对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分析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探讨改善措施;2.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有关水资源利用的议论文。
六、教学方法1.讲授: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原理及相关概念条目;2.展示:让学生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3.练习:分组讨论针对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细致分析当地水资源状况。
七、教学评估1.考查学生对于水循环的理解程度;2.发掘学生对于不同地理环境中水资源的利用方案;3.考查学生对于议论文写作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原理,需要加入更多的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动画来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不仅可以更好的唤醒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水平1:能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辨认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示意图,解释水循环的时空变化过程。
水平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与地球水体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平4:能够运用示意图,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人地协调观: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应遵循水循环的规律。
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与水体转换的联系,分析河流的补给来源。
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某水体(河流、湖泊、海洋),设计科学的水循环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一、水循环1.定义: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01蒸腾、水汽输送、凝结□02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03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过程3.水循环内外因:内因是□11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12重力作用提供了□13能量和动力。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的初始环节是降水。
(×)(2)海上内循环的环节主要是降水和蒸发。
(√)2.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 )A.河流蒸发B.土壤水蒸发C.海洋水蒸发D.植物蒸腾答案 C解析地球上海面最为开阔,可供蒸发水量丰富,其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3.盛夏季节我国城市暴雨往往导致城市内涝,地表积水严重。
城市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提示城市地面硬化后,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地表水的下渗;人为改造后的地表,也影响着地表径流等。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01动态平衡。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水循环参与太阳辐射能的□02重新分配过程;地表径流源源03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质和各种营养盐类。
不断地向□3.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04搬运、堆积和溶蚀作用,不断塑造着全球□05地貌形态。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
(√)(2)水循环是自然过程,人类不能影响水循环过程。
(×)2.下列地貌形成中,水循环极少参与的是( )A.冲积扇B.冰斗C.石窝D.峰丛答案 C解析冲积扇形成有山地流水参与,冰斗地貌有冰川参与,峰丛地貌是在水的化学溶蚀下形成的。
只有石窝是干旱地区大气及携带沙粒对地表侵蚀、磨蚀形成。
4.水循环与人类活动(1)水资源具有□06可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07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对水循环的部分环节施加影响。
(2)人类通过人工增雨、修建水库、□3.我国在一些大江大河上建设了众多水利工程,如北京密云水库等。
简述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提示北京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及水库水量冬春季少、夏秋季多。
修建水库可以将夏秋季较多的降水蓄积在水库中,成为可以为北京市利用的水资源,并可调蓄径流、减少洪涝灾害。
任务探究水循环及地理意义我国新疆地区的劳动人民早在 2 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创建了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
竖井是开挖地下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水流向斜交,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层,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暗渠沿坡流出地面,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起着调蓄灌溉水量的作用。
下图为坎儿井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指出坎儿井所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该水循环类型的主要环节。
(2)指出坎儿井体现的水循环环节。
(3)指出坎儿井所在地区水循环环节与河流的关系。
[成果展示] (1)陆地内循环。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径流等。
(2)地下径流。
(3)高山冰雪融化形成地表径流(河流)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地表径流(河流)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地下水),山地降水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1.区分水循环类型的方法2.水循环与地球水体的转化3.水循环与河流的补给来源读水循环简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三类水循环共有的环节是( )A.蒸发和水汽输送B.降水和蒸腾C.蒸发和径流D.降水和蒸发(2)图中丁箭头表示( )A.水汽输送B.地表径流C.地下径流D.下渗科学思维水循环过程和类型的分析思路第(1)题,水循环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三类水循环均有蒸发和降水两个环节。
第(2)题,丁为地下径流。
[答案](1)D (2)C提升运用能力下图为东亚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
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⑥环节依次表示( )A.蒸发、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B.蒸腾、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C.蒸腾、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D.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①为蒸发,②为降水,③为地表径流,④为下渗,⑤为地下径流,⑥为水汽输送。
2.⑥环节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 B解析东亚地区夏季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盛行风从海洋向陆地输送的水汽最多,故B 项正确。
任务探究水循环与人类活动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下表为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材料二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2)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
试提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成果展示] (1)城市中心区降水量多于郊外平原区。
城市中心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
(2)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
(3)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环节中,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
下图为东南亚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A.该区域降水增加B.该区域地下径流增加C.该区域蒸发量不变D.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2)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开发地下水B.围湖造田C.封山育林D.人工降雨科学思维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分析思路第(1)题,据题干信息“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可知,植被遭到破坏。
植被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第(2)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封山育林有利于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
[答案](1)D (2)C提升运用能力海南省三亚市“海绵城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A.减少地表径流B.减少大气降水C.减少植物蒸腾D.减少地下径流答案 A解析“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能够加强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
2.三亚某校学生为建“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填湖建绿地公园B.实施地面硬化C.禁止开采地下水D.地面铺设透水砖答案 D解析填湖建绿地公园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实施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面铺设透水砖,增加下渗,有利于蓄水;禁止开采地下水,此做法不现实。
图表问题巧点拨[教材第53页“思考”]点拨实验中出现平底器皿中水减少;塑料纸盖上有水汽或水滴,可能还在滴落着;小瓶中沙子变湿。
这说明平底器皿中部分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密闭环境中水汽在上部的塑料纸上凝结再成为液态。
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比比皆是,如水汽蒸发成为云,云层发生降水等。
答案这个实验展示了水循环现象。
在自然界中,海洋水、陆地水等蒸发,成为大气水;大气水在各地发生降水等。
[教材第55页“思考”]点拨水循环环节多、涉及区域广,目前人类不能大范围影响水循环,但是可以在水循环的小范围内实现局部的干预,如较为封闭的温室大棚内,形成一个小型水循环体系;在水汽充足的情况下,促进云层及时发生降水,即人工增雨;人为引水灌溉进入农田,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保证,保障了农业稳产高产;但是在有些城市,人为阻挡地表径流,则不利于城市水环境的维系。
答案人类通过人工增雨、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对水循环的部分环节施加影响。
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可以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达到调蓄径流和合理分配水资源的作用。
但是城市河底、河堤的防渗处理,城市填平河道、湖泊用于建筑用地等做法,阻断了自然水循环,可能会加大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导致水灾发生频率提高等。
[教材第56页“思考”]点拨 1.“海绵”可以吸水;“海绵城市”通过地表洼地、城市植被及城市土地滞蓄来水,影响着水循环中的下渗、径流等环节。
2.城市是人类大大改造之后的环境,自然景观几乎全无,城市自然环境下大气干燥,自然水循环受阻,蓄水量小,降水量大,而全部的降水大都需要人工设施——排水系统排出,所以海绵城市建设有益于良好水环境的营造。
北京市位于我国半湿润区的北部,降水较少,人口、城市、经济密度高,水资源相对贫乏,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不足。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直接减少生态耗水量;再通过改善气候,影响着区域降水量、大气湿度,进而减少农业耗水量等。
答案 1.海绵城市改变了水循环中下渗、径流等环节。
2.北京市建设海绵城市,利于滞蓄降水、地表径流,减少城市水灾等。
北京市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减少城市生态用水,为城市提供部分水资源用于洗车、冲厕等。
(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叙述合理即可)[教材第57页“作业题”]点拨 1.图示农业薄膜铺设在地面,土壤蒸发的水汽也被阻隔在薄膜以下,影响总蒸发,而大气降水被阻隔在薄膜以上,影响了下渗。
在干旱地区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墒情。
2.(1)淡化海水的过程就是把海水中的淡水和盐类分开,是对大自然水循环的模拟。
海水经过阳光照射后蒸发通过雨、雪、露、云、霜、雾的形式变为淡水,在地球表面重新汇聚成江河湖海。
即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角度解释淡化海水。
(2)“十三五”末期,我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要达到每天220万吨以上。
通过计算可得我国每年海水淡化总规模要达到多少吨。
海水淡化在沿海地区就地生产、就近使用,是一种解决水资源短缺的较好方式。
海水淡化可提供安全、可靠、不受季节与气候影响的稳定水源,实现淡水资源大规模的开源节流与增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3.海绵城市为了蓄水和滞水,通过影响水循环环节达到改善城市水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