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计算公式
降水计算公式

一、潜水计算公式欧阳歌谷(2021.02.01)1、公式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
r2、公式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为基坑半径(m)。
r3、公式3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为基坑中心距A河岸边的距离(m);b1为基坑中心距B河岸边的距离(m);b2b'=b1+b2;为基坑半径(m)。
r4、公式4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
5、公式5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6、公式6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r 0为基坑半径(m);S 为水位降深(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m 为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中点的长度。
7、公式7(1)、b>l(2)、b>l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为基坑半径(m);rS为水位降深(m);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8、公式8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hs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降水计算公式

1、公式 1 Q 1366. k一、潜水计算公式(2H S)Slg( R r0 )lg( r0 )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 ( m3 /d);k 为浸透系数 (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 (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 2Q(2 H S)S 1366. klg( r0 )lg( 2b)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 ( m3/d);k 为浸透系数 (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 (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r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 3Q(2H S)S 1366.k2b'(b1 b2 )lg cos'r02b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 ( m3 /d);k 为浸透系数 (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 (m) ;b1为基坑中心距 A 河岸边的距离(m);b 2 为基坑中心距 B 河岸边的距离(m);b '= b 1 + b 2 ;r 0 为基坑半径 (m) 。
4、公式 4(2H S) SQ 1366. klg r 0 (2b''lg( R r 0 )2r 0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 ( m 3 /d);k 为浸透系数 (m/d) ;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 (m);S 为水位降深 (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 (m) ;r 0 为基坑半径 (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界限的距离。
5、公式 5Q 1366.kh 2 h 2R r 0 h l h lgllg(1 0.2 )r 0r 0hHh2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 ( m 3 /d);k 为浸透系数 (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 (m);R 为引用影响半径 (m) ;r 0 为基坑半径 (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 (m);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均匀值(m) 。
降水计算

降水计算
1 计算参数
1) 基坑信息
设计降深:5.5m;
基坑等效半径:4.6m;
2) 水文地质参数
地下水类型:潜水;
地下水埋深:2.5m;
地下水厚度:20.0m;
含水层渗透系数:0.06m/d;
含水层影响半径:12.0m;
3) 降水设计
降水井类型:管井;
滤管外径:300mm;
2 计算结果
1) 基坑等效半径计算
r0=0.29×(7.5+8.2)=4.6m
2) 降水影响半径计算
R=2×5.5×(0.06×20.0)0.5=12.0m
3) 总涌水量计算
Q=3.14×0.06×(2×20.0-5.5)×5.5/ln(1+12.0/4.6)=27.9m3/d
4) 井数计算
经迭代计算,需要井数n=2,井点处的水深(井点处水位到井底的距离)为:2.90m(对于管井,过滤器长度应大于这个数值)。
5)井群出水量验算
3.14×0.06×(20.0×20.0-2.90×2.90)/(ln(1+12.0/
4.6)-ln(2×0.3/2/4.6)/2)=27.87m3/d≥
Q
满足。
6)单井出水量验算
管井单井出水能力:
q=120×3.14×2.90×0.3/2×0.06^(1/3)=64.26m3/d
单井实际出水量:27.9/2=13.94m3/d≤q/1.1=58.42m3/d,满足。
利用月温度和降水计算指数的公式

利用月温度和降水计算指数的公式引言在气象学中,通过利用月温度和降水数据来计算指数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利用这些数据计算指数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并解释指数的意义和应用范围。
月温度和降水数据的获取为了计算指数,首先需要获取月温度和降水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从气象观测站或气象台获取,也可以通过气象预测模型得到。
一般来说,这些数据是经过质量控制和校正的,可靠性较高。
指数的定义和意义指数是利用月温度和降水数据计算得出的一个数值,用于反映某个地区或某个时间段的气候特征。
通过计算指数,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为农业、水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科学支持。
温度指数的计算公式温度指数是一种用温度数据计算得出的指数,常见的温度指数有日均温度、月均温度、季节平均温度等。
下面以计算月均温度指数为例,介绍其计算公式:月均温度指数=(每日温度之和)/(当月天数)其中,温度单位可以是摄氏度或华氏度。
计算得到的月均温度指数越高,说明这个月的温度越高,反之越低。
降水指数的计算公式降水指数是一种用降水数据计算得出的指数,常见的降水指数有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等。
下面以计算月降水量指数为例,介绍其计算公式:月降水量指数=(每日降水量之和)/(当月天数)其中,降水量单位可以是毫米或英寸。
计算得到的月降水量指数越高,说明这个月的降水量越多,反之越少。
温度和降水指数的联合计算除了分别计算温度指数和降水指数之外,也可以将两者进行联合计算,得到一个综合指数。
这个综合指数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某个地区某个时间段的气候特征。
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义和调整,常见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和加权相加法等。
具体的计算公式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应用领域而定。
指数的应用范围和意义利用月温度和降水计算的指数在许多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农业:通过计算指数可以了解农作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长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天气降水强度计算公式

天气降水强度计算公式天气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量,通常以毫米/小时为单位。
降水强度的计算对于气象预报和水资源管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降水强度计算公式。
1. 降水量计算公式。
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的降水总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降水量的计算公式为:P = A R。
其中,P为降水量,单位为毫米;A为降水面积,单位为平方米;R为降水深度,单位为米。
2. 降水强度计算公式。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量,通常以毫米/小时为单位。
降水强度的计算公式为:I = P / T。
其中,I为降水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P为降水量,单位为毫米;T为降水持续时间,单位为小时。
3. 雨量计算公式。
雨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总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雨量的计算公式为:R = ∑(i=1, n) (Ii Ti)。
其中,R为雨量,单位为毫米;Ii为第i个时段的降水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Ti为第i个时段的持续时间,单位为小时;n为总时段数。
4. 雨量计算实例。
假设某地区连续3个小时的降水强度分别为10毫米/小时、15毫米/小时和20毫米/小时,持续时间分别为1小时、2小时和1小时。
那么该地区的雨量计算如下:R = 10 1 + 15 2 + 20 1 = 60毫米。
通过以上计算公式和实例,我们可以看出,降水强度的计算是基于降水量和降水持续时间的,而雨量的计算则是基于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累加。
5. 降水强度的应用。
降水强度的计算对于气象预报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气象预报中,降水强度可以帮助预测降水的强弱和持续时间,从而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在水资源管理中,降水强度可以帮助评估降水对水库蓄水量和河流径流量的影响,从而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度。
总之,降水强度的计算公式和应用对于气象预报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降水强度的准确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降水的特点和规律,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准确的气象信息和水资源管理建议。
标准化降水指数 公式

标准化降水指数公式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是一种用于描述降水量异常情况的指标,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降水的变化趋势。
SPI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但却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对于气候研究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SPI的计算公式如下:\[SPI = \frac{X \mu}{\sigma}\]其中,X代表某一时间段内的降水量,μ代表该时间段内的平均降水量,σ代表该时间段内的降水量标准差。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所需时间段内的降水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然后,将特定时间段内的降水量减去平均值,再除以标准差,就可以得到该时间段内的SPI值。
SPI的值可以为正、负或零。
正值表示降水偏多,负值表示降水偏少,零值表示降水量接近正常。
SPI的绝对值越大,表示降水异常程度越高。
SPI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监测干旱、洪涝和其他极端降水事件,帮助农业、水资源管理、气象灾害预警等方面。
通过对SPI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降水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损失,保护生态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SPI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尺度进行计算,比如月度、季度、年度等。
不同时间尺度下的SPI值可以反映出不同的降水变化情况,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除了计算SPI值,我们还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SPI进行分布拟合,得到SPI值的概率分布函数。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SPI值的分布特征,为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总之,标准化降水指数是一个简单而强大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降水的变化情况,为气候研究、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预警提供重要的支持。
通过对SPI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降水计算公式

一、潜水计算公式之欧侯瑞魂创作1、公式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
r2、公式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为基坑半径(m)。
r3、公式3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1为基坑中心距A河岸边的距离(m);b2为基坑中心距B河岸边的距离(m);b'=b1+b2;r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
5、公式5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6、公式6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r 0为基坑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m 为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中点的长度。
7、公式7(1)、b>l(2)、b >l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r 0为基坑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8、公式8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hs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3∙I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潜水计算公式1、公式1Q kH S S R r r =-+-1366200.()lg()lg()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Q kH S S b r =--1366220.()lg()lg()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Q k H S Sb r b b b =--⎡⎣⎢⎢⎤⎦⎥⎥1366222012.()lg 'cos ()'ππ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b '=b 1+b 2;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Q kH S S R r r b r =-+-+1366220200.()lg()lg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Q k h h R r r h l l h r =-++--+--136610222000.lg lg(.)h H h -=+2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 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6、公式6Q kS l Sbrllrlmbm l=+++-⎡⎣⎢⎢⎢⎢⎤⎦⎥⎥⎥⎥1366206602501400222 .lg lg..lg.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r为基坑半径(m);S为水位降深(m);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m为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中点的长度。
7、公式7(1)、b>lQ kS l Sbrllrarshlb=++-⎡⎣⎢⎢⎢⎢⎤⎦⎥⎥⎥⎥1366206602204400.lg lg...(2)、b>lQ kS l Sbrllrlb=+++⎡⎣⎢⎢⎢⎢⎤⎦⎥⎥⎥⎥1366206601100.lg lg.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r为基坑半径(m);S为水位降深(m);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8、公式8Q k h S SR rb rTSR rb T s=-++++⎡⎣⎢⎢⎢⎢⎢⎤⎦⎥⎥⎥⎥⎥ππζ()ln()''ln()''22222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hs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9、公式9Qk H h k M H hR r r=-+-+-136627321220111000.().()lg()lg()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2为上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k1为下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H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M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h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
10、公式10Q R r r M k M k H k h k H h =+-+++-136622001122130312.lg()lg()()()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3、k 2、k 1为上、中、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 3/d);H 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M 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 M 2为中层含水层厚度(m);h 0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
二、承压水计算公式1、公式1Q kMS R r r =+-27300.lg()lg()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Q kMS b r =-27320.lg()lg()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Q kMSb r b b b =-⎡⎣⎢⎢⎤⎦⎥⎥27322012.lg 'cos ()'ππ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b '=b 1+b 2;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Q kMSR r r b =+-2732020.lg()lg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Q kMS R r r M l l M r =++-+273102000.lglg(.)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6、公式6(1)、l <0.3M ,b<2lQ klS l r l b=-01613220.(ln .) (2)、l <0.3M ,b>2lQ klSl r arsh l b l b =--01613208806620.(ln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7、公式7Q kMSR r b M =+-+273202.lg()lg ''ζ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8、公式8[]Q k H M M h R r r =--+-13662200.()lg()lg()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h 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
9、公式9Q k H M M l b r TS b T =--++⎧⎨⎪⎪⎩⎪⎪⎫⎬⎪⎪⎭⎪⎪ππζ[('')'(.)]ln ln 20522220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10、公式10Qk H M M hR r b r=--+-27322220 .[()]lg()lg('')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11、公式11Q k H M M lR rb rTSR rb T=--++++⎧⎨⎪⎪⎩⎪⎪⎫⎬⎪⎪⎭⎪⎪ππζ[('')'(.)]ln()''ln()''20522222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三、条形基坑降水计算公式1、公式1QkMSLR =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L为基坑长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2、公式2qkMSdrRdw=+22πππln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rw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
3、公式3qkMSdMRd=++22πππζln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4、公式4Q kL H hR=-22qk H S SdrRdw=-+πππ() ln22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L为基坑长度(m);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rw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