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视角

合集下载

浅议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议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议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一、教育目标的调整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教育目标的调整。

过去,历史课程更多是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重点往往是记住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在新课改下,历史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历史课堂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传统的历史教育往往局限在传统文献和官方史料中,而在新课改下,历史教育要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全面性。

除了传统的历史文献,历史教育还要注重引入其他类型的历史材料,比如考古文物、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等。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变革是新课改下历史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述历史事件为主,学生的角色更多是被动接受者。

而在新课改下,历史教育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展开思考,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

新课改下历史教育还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比如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多媒体呈现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四、评价方式的更新新课改要求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和灵活,而在历史教育中的评价也不例外。

传统的历史考试往往以填鸭式的题目为主,而在新课改下,历史教育更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考试中也要更加注意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非单纯的记忆能力。

新课改下历史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比如口头报告、小组展示、项目研究等,以此来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相比传统历史教育有很多新的特点和变化。

它不再强调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不再以填鸭式的考试为主,更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浅议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议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议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1. 引言1.1 新课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影响新课改使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得到了调整。

传统的历史课程注重教授历史事件和人物,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新课改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历史概念、方法论和历史意义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新课改对历史教学内容的调整也非常重要。

新课改提倡跨学科教学,强调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历史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现实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还影响了历史教学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以讲述和讲解为主,而新课改推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中历史教学将迎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前景。

2. 正文2.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调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以往单一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教学方式逐渐被综合性的历史素养教育所取代。

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历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强调跨学科教学和跨文化比较。

历史教育不再局限于国内历史知识,而是更多地融入世界历史和文明的比较。

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中也加入了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如举办历史实践性活动、实地考察和展览等。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体验,更能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升级和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转变与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兴趣,更加注重历史的价值观教育和启发式教学。

本文将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教学创新的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方向1. 培养历史思维和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

教师不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思考方式,培养其历史分析、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的能力。

学生通过历史教学的学习,能够逐渐形成历史思维的习惯,并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解读历史事件和文献,明白历史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2.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与学习兴趣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境,通过问题起点、项目学习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动力。

历史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向灌输,而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和交流。

3. 价值观教育和启发式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更加注重价值观教育和启发式教学。

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人文情感的陶冶。

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明白历史对于当下和未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1. 从“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转变为“启发式”教学。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历史知识,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学生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交流讨论,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2.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中心”逐渐转变为“学生中心”。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

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新课改的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历史思维,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角色扮演中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讲授文化大革命时,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注重启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研究和探究中,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文献搜集、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提高他们的历史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是教学的核心目标。

历史素养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和历史情感等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学习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历史创新实践活动,如写历史小说、拍历史记录片等,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注重发展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判断。

为了发展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对不同历史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进行评价。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辩论、历史论文写作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

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兴趣和历史素养,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

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全面的推行。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希望为教师在实践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二、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1. 多元教学内容在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体现多元文化,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全球视野,以丰富和多维的角度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2.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辨析、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和独立见解。

3.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新课改鼓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等,这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高中历史教学策略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文献、音频、视瓶等,来辅助历史教学。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或小组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合作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开展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利用暑期实践、社会实践等形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历史遗迹、文物保护地等,让历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和实践能力。

四、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实施的挑战和对策1. 教师培训和支持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更加丰富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多参与教研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也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如何在新课改的框架下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灌输历史知识,而缺乏对历史事件本质的深入理解。

而新课改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更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思辨和批判性的论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对历史事件内在逻辑的解析,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论据的查找和分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历史文献和资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历史学习者。

二、注重历史意识的培养在新课改的框架下,历史教学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历史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的敏感性和对历史价值的认识,只有具备了历史意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可以通过历史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从而感受历史的魅力。

还可以通过历史文化遗产的参观和研究,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新课改的框架下,高中历史教学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

历史与文学的交叉融合可以通过历史小说、历史诗歌等文学作品来讲述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使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历史与地理的交叉融合可以通过地图和地理资料来分析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影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已经全面展开。

在这一轮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门文化传承科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历史教学,成为每一个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思考,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基于生活实践的教学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从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

历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需要将历史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或者利用文化遗产感染学生,再利用所获得的文化素材进行历史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历史,锻炼其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同时,新课程还强调实践教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以南京大屠杀为例,历史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收集南京大屠杀画册、纪录片、个人档案等多种资源,并走访南京大屠杀遗址,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进行历史演讲,以此宣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价值,维护国家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强化学科交叉新课程中,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配合得到了明确的强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应该强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例如,世界史、地理等学科可以与历史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多视角探究历史事件,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启示,认识历史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同时,还需要加强经济、政治和社会学等现代学科领域与历史的融合,以此补充和丰富历史教育的多元化。

三、促进历史语境意识的建立历史作为学科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拼凑历史事件的时空线索,更应当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语境意识。

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态度,思考历史事件的深度,而历史语境意识则是指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新课程改革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这个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对历史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育教学要以贯彻立德树人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思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应当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历史问题、开展历史调查、解析历史文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方式。

高中历史教学还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继承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调整。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以史实为主,讲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叙述和解释。

而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历史事件的叙述,更要强调历史事件的背后逻辑和历史文化的内涵。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历史事件的意义解读和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

最后是教学手段的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视角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视角
福建高中历史新课改第一轮实验在2009年已经落下帷幕,现在新一轮高中课改又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之中。

高中历史新课改一路走来一路歌,几度春秋几经风雨,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辛酸相互交织在一起,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探求旅途的终点,更要欣赏沿途风景的美丽。

为此,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展现出许多备受关注且独具韵味的新视角:课堂教学的新颖化、主干知识的网络化和历史解读的多元化。

一课堂教学的新颖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克罗韦尔认为:“现代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知识,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去建立新的教育观念。

”高中历史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有常法,又贵在变法,关键在于勇于创新和更新观念。

纵观近几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颖化可谓异彩纷呈,亮点迭起。

1.课堂教学理念的新颖化
21世纪的教育发展观,必须是既承认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同时又要承认教师也是发展的主体。

换言之,学生需要发展,教师也需要发展,师生相互影响又共同发展。

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理念新颖化之一是树立了正确的发展观。

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使学生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与个性,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释放,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理念新颖化之二是确定了正确的学生观。

现代教育的学生观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确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新观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换言之,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各种见解,将个体的全部力量充分释放,重视公正、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理念新颖化之三是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

现代教师的教育观主要包括:(1)新的教育本质观;(2)新的生活教育观;(3)新的生命健康观;(4)新的多向合作观。

2.课堂教学互动的新颖化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普遍讲究科学发展与有效教学。

有效是课堂互动新颖化的主旋律之一。

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其一是教师的参与要有效。

课前教师备课要突出精心与细致;课中教师授课要突出激情与活力;课后教师辅导要突出耐心与差异。

只有这样,高中历史课堂的教与学才会碰撞出知识与智慧的火花。

其二是学生的参与要有效。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全员参与又要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三是师生的互动要有效。

专家指出,在一堂课上,如果80%以上的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但是师生互动如果是随意讲讲笑话、听听故事、走走秀场;如果
是看似热闹却没有价值的问题争论;如果是公开课上花样繁多的表演,表面上看都参与了,可是却偏离了学习的主轴,这些课堂能说有效吗?因此,师生的互动一定要以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才会取得实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落到实处。

3.课件互动给力的新颖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引入了多媒体技术,课件互动给力自然是课堂教学新颖化的鲜明特色。

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课件互动给力主要包括:(1)跨越时空界限,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历史意识;(2)利用网络资源,增加知识容量,培养自学能力;(3)运用网络技术,顾及个体差异,实现自我评价。

二主干知识的网络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

”众所周知,高中历史新课改教材是按模块分专题的方式编写的。

同时教材中存在诸多不足:(1)专题结构时空跨度大,跳跃性强;(2)课题子目借用修辞手法表述,晦涩难懂;(3)教材模块之间内容重复较多,衔接混乱。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与复习应高度重视主干知识的网络化。

做法之一是以某一模块目录来构建主干知识的网络,表现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ⅰ。

例如,人民版历史必修3复习教学中,我们按照课本目录进行微调处理,学生们“获取和解读信息”能
力ⅰ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下图所示:
做法之二是以某一历史事件来确定主干知识的网络,表现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ⅱ。

例如,在复习教学“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可以拟出多个专题,如下图所示:
①苏俄(苏联)农业经济发展变革
②苏俄(苏联)工业经济发展变革
③苏俄(苏联)民主政治发展
做法之三是以某一历史主题来形成主干知识的网络,表现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ⅲ。

例如,“东北问题”,我们只要在复习教学过程中,从古代明清对东北的管辖到近代俄日列强对东北的侵略,从辽沈战役到建国后“一五”计划时期对东北的开发,归纳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主题,学生们“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ⅲ立即显得豁然开朗了。

三历史解读的多元化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经常会运用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更具时代活力与生机,以适应新课改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全新史观主要包括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或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革命史观五种。

因此,历史解读的多元化成为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的新视角之一。

1.多元解读历史人物,有利于突出历史人物评价的立体感
例如,运用全新史观评价孙中山就是一个有力佐证。

【材料】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乙: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丙: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丁: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思考】(1)甲乙丙丁主要站在哪种史观来评价?
(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
(2)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甲: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所以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丙:因为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

所以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因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所以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2.多元解读历史现象,有利于凸显历史现象评价的层次感
例如,如果变换史观来研究解读,对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的
评价就会不一样:(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是西方列强殖民地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现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化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3.多元解读历史事件,有利于关注历史事件评价的整体感
例如,葡、西、荷、法、英等欧洲列强的早期殖民扩张持续了400多年,是世界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推动因素。

对西方殖民扩张的解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角度进行:
第一,文明史观:可以看做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

如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一些人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二,全球史观: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日益密切,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现代化史观:可以看成是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冲击了落后的封建制度、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发展。

古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新颖化、主干知识的网络化和历史解读的多元化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学所呈现出的且值得关注的新视角。

换个角度看问题,必将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崭新局面,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视角在新课改过程中远不止这些,其他视角还有待各位同仁进一步归纳与总结。

本文抛砖引玉,欢迎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