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脊柱畸形治疗发展史
外科学教学课件:脊柱外科的现状与进展

Robert Robinson 1914-1990
Orthopaedic Su1r9g5e5on
Robinson and Smith Bulletin Johns Hopkins 1st ACDF
Ralph B. Cloward 1908-2000
Neurosurgeon
1958 Cloward J Neurosurg Cylindrical bone bowel
脊柱外科的现状与进展
骨科学发展历史
● 骨科学(矫形外科学)
Orthopaedics
希腊字 Orthos + Paidios
“矫正”“矫直”
儿童
(法国巴黎大学教授 Nicola Andry 1971年命名)
古老的骨科手术器械
古老的骨科治疗方式
骨科学发展历史
● 西医现代骨科学:270年历史
(西医古代骨科学:公元前2830年)
近年来脊柱外科的主要进展
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应用 使脊柱外科面目焕然一新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30年代之前
●“Operation being obviously out of the
question”
手术治疗:纯属“谈不上”的话题
.
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40-60年代:前路手术技术的开展
直立:
■ 人类的重要特征 ■ 人类文明的开始
人类脊柱 基础研究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愈益重要的 理论依据
● 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愈来愈多疑难重症 获得治疗机会
● 治疗方式以及内容的改变给相关护理及康 复工作带来新的理念和挑战
现代脊柱外科手术的特点
● 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手术增多 ● 手术兼有微创化和超大型化趋势 ● 高龄或幼龄手术患者增多 ● 围手术期患者管理的理念与内容更新 ● 手术器械与设备的数量、种类显著增加 ● 手术病人的施术体位多样化、个性化 ● 手术节奏明显加快,效率明显提高
脊柱外科发展史

脊柱外科发展历史神经脊柱外科是指神经外科医生从事的脊柱外科部分,实际上涵盖了整个脊柱外科范围。
脊柱外科作为神经外科和骨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完全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学科,因此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定义,实际工作由神经外科医师和骨科医师共同开展。
神经脊柱外科是神经外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亦是神经外科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分支。
在美国和欧洲以及部分亚洲国家中,神经脊柱外科是神经外科医生的主要工作领域,约占据神经外科日常工作的50-70%。
然而在我国,神经脊柱外科一直被神经外科医生所忽视,脊柱外科的绝大部分工作被骨科医生所占据。
直到近些年,一些神经外科中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神经脊柱外科的发展。
本文将比较系统的叙述西方脊柱外科尤其是神经脊柱外科的发展历史,通过回顾西方脊柱外科发展历史希望对我国神经脊柱外科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脊柱外科发展的古代历史脊柱疾病的治疗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
公元前1800年的古代埃及医学文献中记载了48例关于外伤患者的治疗过程,其中有4例是脊柱外伤的患者[1,2]。
通过文献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已经了解脑和脊髓外伤同肢体功能障碍间的相互关系。
古埃及人认为完全性的脊髓损伤是无法恢复的,只有不完全脊髓损伤才是可以治疗的。
他们的治疗方法是保持患者俯卧位,并给予患者新鲜的肉类食物和蜂蜜治疗。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了亚里士多德学派。
亚里士多德学派重视尸体解剖和教学。
同时,当时的古希腊战争非常频繁,出现了很多的脊柱损伤患者。
希波克拉底建议通过使用支具固定脊柱损伤的患者,并通过重力给予患者牵引;他同时建议使用手法复位脊柱损伤的患者。
当时的医生将注满水的山羊膀胱放置在脊柱固定支具和病人身体间,以防止支具压迫患者身体。
希波克拉底已经充分认识脊柱损伤同瘫痪和尿潴留之间的关系。
古罗马的Galen(公元129-200年)是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忠实继承者。
因为他是角斗士的治疗师,因此经常能够接触到许多严重的脊柱损伤患者。
脊椎矫正专业历史

脊椎矫正专业历史
脊椎矫正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注意身体健康和保健问题,并发现了一些基本
的脊椎矫正方法。
例如,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就有针灸和按摩等治疗脊
椎病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脊椎矫正技术也不断发展。
19世纪末,美国的一位叫做德鲁·帕默的人发明了“手指关节矫正法”,即利用手指关
节的力量对脊椎进行矫正。
这种方法凭借其简单、安全、有效的特点,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初,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其他类型的手法和器械也应运而生,如手持调整器、特制按摩枕头和揉捏球等。
这些新的工具
和技术使脊椎矫正变得更加精细和有效。
如今,脊椎矫正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
用于各种脊椎病的治疗和康复。
而且,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为脊椎矫正
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研究基础。
总之,脊椎矫正作为一门历史悠
久的学科,其矫正方法与技术不断进步,为我们的健康问题提供了有
效的解决方案。
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史

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史
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
1980年代:早期的脊柱内镜技术主要用于观察髓核切除术中的髓核,以及结构异常的脊柱。
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技术的改进和设备的开发上。
1990年代:随着镜头和光源技术的发展,脊柱内镜技术逐渐成熟。
在这个阶段,脊柱内镜技术开始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脊柱管狭窄症等病症的治疗。
脊柱内镜技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广泛应用。
2000年代:随着脊柱内镜技术的普及,不仅在成人脊柱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还在儿童脊柱畸形矫正、椎管内肿瘤切除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同时,脊柱内镜技术的器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2010年代至今:脊柱内镜技术在手术方法、器械材料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
通过脊柱内镜技术,医生能够更准确、更精细地进行手术操作,进而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同时,脊柱内镜技术也可以结合其他微创手术技术,如椎弓根定位融合术等,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
总体来说,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观察工具到微创手术工具的转变,逐渐成为脊柱手术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未
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脊柱内镜技术有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国小儿脊柱侧弯矫正的今昔与展望

我国小儿脊柱侧弯矫正的今昔与展望潘少川脊柱侧弯是一种l 临床体征,究其原因有的是由于椎体及其附件的先天发育缺陷;有的是因为脊柱病变所致,如神经纤维瘤、先天性成骨不全等;还有的是由于椎管本身或椎管内脊髓病变,如脊髓纵裂或脊髓空洞症所引起;更多的是病因尚不明了的特发性脊柱侧弯。
先天性脊柱侧弯除病因不同以外,还可并发其他先天性畸形。
约20%的患儿有沁尿生殖系异常,约12%的患儿有心脏畸形以及肋骨部分缺失或畸形、奇阿瑞畸形、畸形足、髋脱位、高肩胛症等。
我国在小儿脊柱侧弯的诊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病因学认识逐步全面,诊治方法日益多样;对不同畸形的自然史以及转归有了深入了解,推动了检查的深入和规范。
在治疗方面,RJss er 石膏矫正佐以牵引是矫正脊柱侧弯最早采用的方法,但目前看来,仅适用于年龄较小而确有加重趋势的侧弯,治疗的目的是推迟矫正和融合的时间,以免影响患儿脊柱的发育。
另外,采用生长棒矫正治疗可避免反复多次手术撑开,减轻患儿痛苦。
但是,由于脊柱侧弯患儿多数合并肋骨畸形,容易发生石膏压疮,因此,本法在临床上早已不再使用。
80年代初引进了哈林顿器械矫正术,多用于特发性脊柱侧弯。
随后L ugque 椎板下钢丝和L 形矫形棒以及增用G al ve st on 骨盆同定技术矫正侧弯伴骨盆倾斜病例,有关临床经验陆续有所报道,同时开展了利用各种支具背心,女[1M i l w aukee 、B ost on 、TL SO 等保守治疗。
虽很少有临床总结,但重视患儿皮肤护理和坚持每日穿用16~22h 的观点已形成共识。
C obb ’s 角小于350、第6~7胸椎以下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可免于手术或可推迟手术。
手术矫正可有不同的手术入路,如后方、前方经胸、腹或前后联合人路。
经胸入路用于胸椎侧弯doi :10.39690.is sn .1671-6353.2010.04.001作者单位:首都医科人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00045)·24l ··述评·潘少川教授可减少融合范围,松解效果好,但术后对患儿肺功能的影响较大。
中国骨科的过去和现在

中国骨科的过去与现在冯传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骨科起源于医学的两大支,即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
祖国医学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唐代(618-907)以来,陆续撰印了关于骨折、脱位治疗和矫正畸形的经典论著,描述了复位手法,小(短)夹板固定及促进循环消肿散瘀的方药(见表一)。
表一.祖国医学骨科历史概略创作者朝代公元年代骨科贡献华佗汉200麻佛散麻醉扩创蔺道人唐841骨折、脱位处理,小夹板《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危亦林元1337脊柱骨折治疗《世医得效方》吴谦清1742总结正骨八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西医东渐,始于明代(1368-1644),经天主教传教士及欧洲商人传入我国。
鸦片战争(1840-1842)之后,建立了一些西医医院和医校。
英国医生B e n j a m i n H o b s o n(1816-1873)取名合信,在广州、上海行医,1987年曾以中文出版《西医略论》,该书有介绍骨折处理和肢体外科的章节。
1950年代,我国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求取祖国医学精华并探索其科学基础。
中西医结合在骨科的第一个重要发现是前臂双骨折的治疗。
中医治疗前臂双骨折,强调“分骨”法,方先之等在解剖学研究中,观察到前臂在旋转的中立位时,桡、尺骨之间的骨间膜张力与间隙最大。
在中立旋转位分骨,骨折四个断端排列成类似单骨骨折的上下两段,很利于整复。
这一发现为“分骨”手法提供科学依据。
小夹板固定前臂骨折不超过肘及腕关节,因之任何活动,均可由上述两关节承荷。
相反,用长管型石膏固定,透视观察证明活动发生在断端之间,不利骨折愈合。
因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法研究阐明了骨折愈合需要骨折部静止和肢体活动的一对矛盾获得统一,达到“动静结合”。
这项工作,方先之等曾发表于1963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82卷493-524页)。
1996年C l i n i c a l O r t h o p a e d i c s a n d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杂志(323期4-11页),作为“经典论文”重新发表。
脊柱侧弯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脊柱侧弯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仉建国;叶启彬;王以鹏;邱贵兴;吴志宏
【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脊柱侧弯的较有效的治疗,是50年代开始的Risser氏石膏矫正法及后融合术。
60年代初Harrington手术法的问世,使脊柱侧弯的治疗得到了质的飞跃。
我国的脊柱侧弯治疗工作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引进Harrington手术。
但近10年多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后路手术:Harrington手术、Luque手术、联合Harrington—Luque手术、Galveston手术、C—D手术;前路脊柱松动术,前路半椎体切除术、Dwyer手术及Zielke手术等,均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和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仉建国;叶启彬;王以鹏;邱贵兴;吴志宏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100730;100730;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7.3
【相关文献】
1.夜用式脊柱侧凸矫形器治疗脊柱单侧弯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陈东;武继祥;黄丹
2.脊柱侧弯外科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J], 叶启彬
3.脊柱矫形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围手术期护理 [J], 魏岚;牛培君;卢锴璇
4.关于脊柱矫形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术后护理方法研究 [J], 匡丽娟; 何鑫玉; 曹欢; 时伶俐
5.功能性训练结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J], 宋艳萍;姚娜;沈效平;王荣;陈红波;祁应虎;刘晓婧;陈奇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柱侧凸治疗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视 线 。此 时此 刻 . 们有 必 要 回顾脊 我 柱 侧 凸治 疗 的 发 展 史 以便 准 确 把握 脊柱 侧 凸治疗 的脉 搏 ,清 醒地 认 识其 规 律 。为 此 目 的 . 者 撰 文 回 顾 脊柱 笔 侧 凸 治疗 的历 史并 展 望 其 未 来
种 支 具 都 有其 特 点 及 适应 证 。
支 具治 疗 期 间 , 求 病人 每 日穿 要
戴 2 h 但病 人 很 少 能 坚 持 。H u ho 3. o g tn 等 曾将 压 力传 感器 放 在支 具顶 椎衬 垫 中进 行调 查 发现 很 多病 人每 日仅 部 分 时 间 穿 戴 支 具 。G e n的 随 访结 果 re
也 证 实 上述 结 论 尽 管如 此 这些 病
得 较 为 满意 的结 果 由于 部 分 时 间 佩 戴 支 具 的 治疗 效 果 仍 可 以接 受 . 以 所 些 医师推 荐佩 戴 支具 时 间可 以降 到 每 日 1 d 正 是 每 日支 具治 疗 时 间 的 6 减 少 才促 进 了夜 间穿戴 支 具 的研 制 如 C als n和 Po ie c hr t eo rvd n e侧 方 弯 曲 支具 这 两种 支具 使 病人 向侧 方 弯 曲 矫 正 侧 弯 . 且 只 在 夜 间 穿戴 8 。这 并 h 两种 支 具 的优点 在 于每 日以更 短 的时
Bo t 支 具 、 W im … g o n so I t n支 具 、 Chd so 支 具 和 Po ie c 具 以 上 a e tn rvd ne支 这 些 支具 均 为无 颈 环 的腋 下 支具 . 每
一
定 程 度 上 迷 惑 了一 些 骨 科 医 师 的
J 童 。 强调 姿 势 不 良产 生 肌 肉不 平 L 他 衡 而导 致 脊柱 侧 凸 。 认 为高 度 合 从 他 适 的桌椅 可 以预 防学 生 出现 脊柱 侧 凸 ; 疗 上 他 推荐 使 用 支具 和 背 心 。 l f - 16 8年 Fa c i L V ce 彳 绍 了 7 rn os e a h r 卜 桅杆 式 《uy s ) Irmat 支具 支 具 可 以使 该 病 人 在 直 立 时达 到 轴 向 牵 引 它 主要 通 过 一 木 条 连 于 支 具 后部 从 头 顶 悬 下 一 头帽 选 到 牵 引 作 用 。 J a — n r e e 出于 对 脊 柱 侧 e n A de V n l 凸 治 疗 的兴 趣 , 18 于 0年 建 立 了历 史 7 上 第 一 家 骨 科 专 科 医 院 此 外 . 还 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脊柱畸形治疗发展史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脊柱畸形治疗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最常见的脊柱畸形就是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畸形、脊柱侧弯等,当时被认为是“不治之症”。
自从1945年Smith Peterson 为强直性脊柱炎驼背做截骨矫正手术,1962年Harrington治疗脊柱侧弯器械的问世,给了作者及骨科同道较大的启示。
作者在1961年遵照Smith Peterson的手术方法,作了第1例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畸形的“脊柱截骨术”,取得成功。
1962年Harrington 首篇手术治疗脊柱侧弯的论文在英文版“骨与关节杂志”上发表,当时我把这篇论文背的滚瓜烂熟,又与新疆拖拉机厂的高级工程师联合制造出整套的Harrington手术器“全国首届脊柱外科专业学习班”中外专家合影(1981年北京协和医院)械和内置入器械,并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正当准备应用于临床之际,受文革风暴的影响而夭折。
直到70年代末期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科技大会之后,我国骨科工作者才再次振奋精神、学习国际经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科研与临床实践,各自在自己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具有各自特色
的成就。
如北京的吴之康、卢世璧、叶启彬、党耕町;四川的饶书城;山西的马景昆、宁利宏;上海的戴尅戎、赵定麟;苏州的唐天驷;青岛的胡有谷;广州的陈之白、周良安、李佛保;新疆的田慧中等都是在我国开展脊柱外科较早的尖兵。
1980年以后在吴之康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由吴之康教授担任组长,点燃了我国脊柱外科的火炬,使全国热心于脊柱外科事业的同道们成长壮大起来!新疆脊柱外科研究所于1985年成立。
当时,在中华骨科杂志上报道为“全国第一所脊柱外科研究所在新疆成立”。
由吴之康、叶启彬教授主办的“Armstrong脊柱外科学习班”是最早的一次脊柱外科学术活动(图1)。
后来中华骨科学会于1983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会议。
在此基础上1985年正式成立了脊柱外科学组。
1987年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会议,以后每3年召开1次。
从90年代开始我国脊柱外科事业蓬勃发展,全国部分大医院均设立了脊柱外科专业科室、研究所或中心。
实现了吴之康教授生前所提倡的把我国的脊柱外科事业普及、发展和提高的遗愿。
2005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由脊柱外科学组组长党耕町教授组织召开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参加会议的新老委员已达到43人,可见我国脊柱外科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根据作者从事脊柱侧弯矫治30余年的临床经验,对脊柱弯曲的矫治工作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单纯器械矫治时期;牵引加器械矫治时期;牵引、截骨加器械矫治时期。
1.单纯器械矫治脊柱弯曲:是从1962年Harrington手术问世之后,再加上Luque手术传入中国,利用其纵向撑开力及横向推拉力来矫正脊柱弯曲畸形,对一些弯曲在70°~80°以内、年龄小、不僵硬的病例,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但对90°以上且僵硬的病例,无论是用任何单纯器械的方法,都难以达到满意的矫正。
单纯器械对旋转畸形的矫正也只限于弯度小、旋转轻的病例。
2.牵引加器械矫治脊柱弯曲:对重度僵硬型、软组织挛缩型脊柱弯曲,术前采用颅盆牵引,直至软组织松解,躯干拉长,弯曲度减轻后再置入器械内固定,所得到的矫正效果远比单纯器械矫正法优越。
通过100例颅盆牵引加器械矫治的临床经验,认为确实能把重度、无法矫正的脊柱侧弯变成可以置入器械矫治的脊柱侧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牵引、截骨加器械矫治脊柱弯曲:在颅盆牵引下全脊柱截骨矫正脊柱弯曲畸形,再加上合理的置入器械内固定,是治疗重度脊柱弯曲的有效手段。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相比之下重度脊柱侧弯的病例也多。
自1983~2006年应用颅盆牵引下全脊柱截骨置入器械内固定治疗重度脊柱侧弯205例,在矫正度、人体外形和X线片上(平均矫正率70.32%)均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改革开放30年来遵循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方针路线,我国脊柱畸形的外科治疗工作也同样取得高速发展,对脊柱弯曲畸形矫治方法的多样化,内固定器械的更新换代,颅盆牵引和全脊柱截骨术,
逐渐被认可和应用于临床,在某些环节上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