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

合集下载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步骤全解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步骤全解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步骤全解人工膝关节置换简介人工关节是人们为挽救已失去功能的关节而设计的一种人工器官,因而达到缓解症状,改善功能的目的。

人们根据全身各关节的特点,为许多关节设计了各种不同的人工关节。

人工关节是人工器官中疗效最好的。

现代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业已成为治疗晚期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被誉为二十世纪骨科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目前已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对于那些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晚期膝关节疾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的膝关节骨关节炎,通过手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完全满足购物、散步、做家务等日常生活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每年有两万多名患者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且在逐渐增加中,已成为骨科常见的手术之一。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年龄在50岁以上的原发性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2.继发性骨关节炎,关节已破坏,功能严重受损,病情已稳定者。

3.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治愈2年以上,膝关节强直于非功能位者。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前需要做哪些准备1.心肺情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

2.肢体无足癣及其他感染性病灶。

3.术前指导病人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4.术前拍双膝站立位X线片,以便根据下肢力线测量截骨厚度选配人工膝关节(图1)。

5.术前2天静脉应用抗生素。

人工膝关节置换材料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时候的体位病人取仰卧位,上止血带。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步骤1.手术常采用膝前正中纵行暗语,自髌骨上方6~10cm开始,向下至胫骨结节下1~2cm (图2)。

2.切开皮肤、皮下构造及深筋膜,在筋膜下方向两侧游离皮瓣并牵开,显露股四头肌腱、髌骨及髌韧带止点(图3)。

6.股骨髁截骨采用髓内或髓外定位,首先在股骨髁间窝之后交叉韧带火线0.5~1.0cm处钻孔(图8),扩孔后插入足够长度的T形导向杆(图9),应通过股骨干峡部,避免杆的偏斜,再装上远端截骨导向器(图10),安装的立位对线杆应对准股骨头中心(髂前上棘内二指) (图11)。

TKA-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步骤

TKA-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步骤

TKA 的手术步骤一、手术切口膝关节皮肤切口周围的血液循环比较差,容易出现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因此要特别小心。

1、初次置换术可以选择膝关节正中纵切口。

2、有既往手术切口瘢痕时应该选择相同切口。

3、有多条既往手术切口瘢痕时要选择最外侧的切口。

二、伸膝位应完成的步骤1、外侧皮下软组织潜行剥离至髌骨外缘。

2、髌骨内缘切开进入膝关节。

3、部分切除髌下脂肪垫。

4、部分切除髌上滑囊。

5、胫骨髁内侧骨膜和侧副韧带的骨膜下剥离。

一般来说,如果手术前内翻畸形小于10°剥离骨膜的长度不应超过3cm。

6、如果髌骨周围骨赘增生严重,翻转髌骨困难,此时应使用电刀做髌骨周围松解,并将骨赘切除。

7、切断髌股韧带,翻转或滑移髌骨,屈曲膝关节。

三、屈膝位完成的步骤1、极度屈曲膝关节,并极度外旋胫骨髁。

2、切除内、外侧半月板。

' K+ U9 P# k, B) [/ C 3、骨刀切除股骨内髁、胫骨内髁和股骨髁间窝周围的骨赘,切除后交叉韧带。

4、对于膝内翻的病人来说,切除内侧骨赘和胫骨内髁骨膜下剥离基本上可以达到内侧软组织平衡的目的5、在胫骨髓外定位杆的帮助下根据X 线片所设计的切骨平面以及假体所需要的后倾角度进行胫骨平台的切骨。

胫骨平台切下后的关节面其冠状面和形态应该与术前X 线片所设计的形同。

6、股骨髁间窝开髓。

开髓点多位于股骨髁间窝最高点与股骨髌骨滑车最低点之间,少许偏内侧。

需要按照术前X 线片股骨纵轴与髁间窝交点的位置调整。

之后将股骨髓内定位杆插入股骨髓腔内。

如果髓内定位杆顺利完全插入,说明入髓点正确。

建议采用5°外翻切除股骨远端关节面。

7、在做股骨髁前方切骨时要注意防止其切骨面进入股骨干前方骨皮质而引起骨折。

股骨假体旋转轴应该与膝关节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一致。

8、清理关节后方软组织并取出关节后方增生的骨赘和游离体。

9、使用关节间隙测块在屈膝90°位和伸膝位时测量屈伸间隙是否平衡。

在内、外翻应力下屈曲90°位或伸直位的内、外侧张口程度不应超过2mm.10、股骨和胫骨假体试模复位。

膝关节置换手术原理

膝关节置换手术原理

膝关节置换手术原理膝关节置换手术,也被称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严重的膝关节疾病或损伤。

该手术的原理是通过替换受损的膝关节组织,恢复膝关节的功能和减轻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膝关节置换手术通常在以下情况下考虑:严重的骨关节炎、膝关节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关节畸形或其他严重的膝关节问题。

手术的目标是通过替换受损的关节表面,减轻疼痛、恢复关节功能和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

手术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麻醉:在手术开始之前,患者会接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2. 切口:外科医生会在膝关节附近做一个切口,以便进入关节。

3. 骨切割:受损的骨头和软骨会被移除,为人工关节的安装腾出空间。

通常情况下,股骨和胫骨的末端会被切割,以便安装人工关节。

4. 人工关节安装:外科医生会将人工关节组件安装到切割的骨头上。

这些组件通常由金属和塑料材料制成,以模拟天然关节的功能。

5. 关节调整:一旦人工关节安装完毕,外科医生会进行关节的调整,以确保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的运动范围。

6. 切口缝合:手术结束后,外科医生会将切口缝合起来,并进行适当的包扎。

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原理是通过替换受损的膝关节组织,恢复关节的功能和减轻疼痛。

人工关节的材料和设计经过精心选择,以确保其与周围组织的兼容性和稳定性。

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以帮助恢复关节的功能和力量。

尽管膝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的手术,但仍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人工关节松动或脱位等。

因此,在决定进行手术之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手术风险,并与患者充分讨论手术的利弊。

膝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通过替换受损的膝关节组织,恢复关节的功能和减轻疼痛。

手术的成功需要外科医生的精确操作和患者的积极配合。

对于那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膝关节疾病患者来说,膝关节置换手术可以带来显著的改善和疼痛缓解。

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年版)

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年版)

起草专家组名单顾问邱贵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组长王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卜海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义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志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坤正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王韶进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田晓滨贵州省人民医院毕郑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铁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朱振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严世贵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沈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沈惠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周一新北京积水潭医院郑稼河南省人民医院赵尔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赵建宁南京军区总医院赵劲民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良北京积水潭医院胡懿郃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高忠礼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寇伯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曹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青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裴福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年版)为规范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包括全膝关节置换及部分膝关节置换技术.不包括膝部肿瘤切除后的假体重建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骨科诊疗科目及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骨科。

(1)开展骨科临床诊疗工作10年以上.床位不少于50张.设有关节外科专科病房或专业组.关节外科床位不少于20张。

(2)每年完成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 50例以上。

2.开展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手术室。

(1)有至少1间手术室达到I级洁净手术室标准(手术区100级层流、周边区1000级)。

(2)手术室使用面积30平方米以上.布局合理。

(3)配有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满足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需要的手术器械。

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

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

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 1 手术体位和消毒铺巾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体位采取仰卧位,麻醉可以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在手术侧肢体的膝关节后方横行放置一个胶垫或沙袋,以使手术中屈膝时患肢的足部得到支撑而便于操作(图1)。

当使用止血带时,为了减少对术中膝关节及髌骨的运动轨迹评估时的影响,应尽量将止血带靠近大腿近端包扎固定,消毒范围要从止血带向下包括足部在内的整个下肢。

足部可以在消毒以后用一只无菌手套套上,以利于手术时能够清楚辨认踝关节解剖标志(图2)。

不使用止血带时的消毒范围应从脐下方到整个下肢。

由于患者的呼吸气流会因麻醉师的移动将其带到手术区,增加手术感染的机会,因此,铺巾时应该将麻醉区完全隔离(图3)。

手术无菌贴膜的粘贴方法应该是屈膝时粘贴膝关节前方,尽量伸膝时粘贴关节的后方。

这样能够避免术前标定的手术切口发生移位,同时也能够避免安装试模或假体时由于后方贴膜的紧张导致的假性伸膝障碍。

准备一个如同枕头大小的无菌包裹,在需要屈膝时垫在膝关节后方,需要伸膝时垫在踝关节后方。

建议在切开皮肤和缝合伤口时,使用屈膝位置操作。

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和减小手术后伤口的张力。

患肢驱血后的止血带充气压力一般在320,350毫米汞柱之间(或者千帕)。

时间控制在90分钟之内。

1/9页 2 手术入路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目前最为常用的手术入路是膝关节正前方入路(即Inssal’s切口),皮肤切口于膝前正中髌上3~5 cm处向下至胫骨结节内侧。

膝屈曲位纵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伸膝装置显露后,取膝前髌旁内侧入路切开关节囊。

具体操作方法:沿髌上股四头肌腱与股内侧肌交界处的腱性组织切开,向远经髌骨内缘至髌韧带内侧及胫骨结节内侧切开。

髌旁保留0.5 cm的腱性组织,以便缝合。

切开髌前脂肪垫内侧,尽量保留髌韧带下脂肪垫,如果有严重的髌前滑膜病变,可以切除髌前滑膜部分保留髌下脂肪垫。

于胫骨前内侧做关节面下0.5~1.0 cm前内侧的骨膜剥离,切断内外侧半月板前角并其沿边缘切除前半部分,切断前交叉韧带胫骨附丽点(图4)。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置换术中完整保留后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置换术中完整保留后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

[文章编号] 1671-8348(2021)13-2247-05
Clinical effect of intact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taining in PCL retain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ZHANG Bo1,QU Tiebing2,LIN Yuan1△ ,REN Shixiang1,CHEN Tong1,ZHAO Xiaoxiong1,YU Yang1 (1.DepartmentofOrthopedics,AffiliatedBeijingChaoyang Hospital,Capital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20,China;2.JointDiseaseDiagnosisand TreatmentCenter, Affiliated Beijing Boai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 100068,China)
个 月 与 12 个 月 观 察 点 屈 膝 90°位 时 膝 关 节 前 后 向 最 大 位 移 距 离 变 化 不 大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 >0.05)。4 例
患者术后切口持续渗出、1例患者出现切口裂开,均早期 清 创 处 理 后 治 愈,未 发 现 切 口 皮 肤 坏 死、下 肢 深 静 脉 血
作者简介:张博(1982-),副主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人工关节置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通信作者,E-mail:13801187991@。
2248
重 庆 医 学 2021 年 7 月 第 50 卷 第 13 期
of(14-31)months[mean (21.2±4.3)months].Therangeofkneejointmotionandthekneejointclinical scoringsysteminpostoperative3,6and12 monthsweresignificantlyincreasedcompared withthosebefore surgery,an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0.01).However,themaximumanteroposterior displacementdistance when bending the knee at 90°in postoperative 6,12 months was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andthedifferencewas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0.05).Postoperativeincisionexudationcontinuedie,andallcasesconductedtheearlydebridementandcured.No complicationssuchasskinnecrosisofincision,deepveinthrombosisoflowerlimbsandpostoperativeinfection werefound.Nocasesofprosthesisloosening,excessivewearofgasketordislocationwerefoundintheimaging

膝关节置换术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膝关节置换术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膝关节置换术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常用于治疗严重的膝关节疾病如骨关节炎等。

该手术通过将损坏的膝关节组织替换为人工关节来减轻疼痛、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对膝关节置换术相关术语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手术的过程和效果。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对膝关节置换术的定义、适应症、术前准备、效果、并发症和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愿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膝关节置换术。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膝关节置换术展开详细讨论,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膝关节置换术的定义、适应症和术前准备,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手术过程。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并发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将更清晰地了解膝关节置换术的重要性和意义。

1.3 目的膝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骨科手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膝关节置换术相关名词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手术的定义、适应症、术前准备、效果、并发症以及发展趋势,并为患者、医护人员及有兴趣了解该手术的人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指导,促进对膝关节置换术的全面理解和应用。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准确的膝关节置换术相关名词解释,使他们在面对膝关节疾病时能够更加理性和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法,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正文2.1 膝关节置换术定义膝关节置换术,又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通过手术将受损或疾病导致功能障碍的膝关节部分或全部替换成人工假体的手术治疗方法。

该手术旨在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恢复运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医生会通过手术将受损的骨头和软骨组织移除,并用人工假体代替。

全膝关节置换多模式联合镇痛的短期效果

全膝关节置换多模式联合镇痛的短期效果

全膝关节置换多模式联合镇痛的短期效果张博;曲铁兵;方超华;温洪;潘江;林源【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2(000)052【摘要】10.3969/j.issn.2095-4344.2012.52.006%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处理一直为临床所关注,部分国内医院已经开展多模式镇痛治疗和其他综合围手术期镇痛措施,并报道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但仍缺乏系统化的围手术期疼痛控制方案.目的:通过比较多模式与非多模式两种镇痛方案在围手术期疼痛控制方面的短期临床效果,探索较为有效、规范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40例.并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多模式镇痛组20例及非多模式镇痛组20例.非多模式镇痛组采取常规的持续硬膜外镇痛,并在置换后给予非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物.多模式镇痛组则进行超前镇痛,置换后留置股神经阻滞管进行初期持续、后期负荷剂量镇痛.结果与结论:多模式镇痛组患者置换后6,12,24 h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值小于非多模式镇痛组,然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第2天多模式镇痛组活动痛要明显小于非多模式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置换后第3-7天多模式镇痛组患者静息痛及活动痛均小于非多模式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置换后第2-7天多模式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值大于非多模式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采用多模式疼痛控制方案能够在置换后短期内减少疼痛,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总页数】5页(P9717-9721)【作者】张博;曲铁兵;方超华;温洪;潘江;林源【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北京市 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北京市 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北京市 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北京市 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北京市 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北京市 1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超前和多模式联合镇痛的比较 [J], 田渊;王智勇;张志强;2.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超前和多模式联合镇痛的比较 [J], 田渊;王智勇;张志强3.全膝关节置换多模式联合镇痛的短期效果 [J], 张博;曲铁兵;方超华;温洪;潘江;林源;4.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的选择 [J], 康乐;郭开今;;;;5.鸡尾酒疗法联合多模式镇痛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J], 李娜;甘玉云;刘星;林媛媛;周树敏;张冉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1 手术体位和消毒铺巾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体位采取仰卧位,麻醉可以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在手术侧肢体的膝关节后方横行放置一个胶垫或沙袋,以使手术中屈膝时患肢的足部得到支撑而便于操作(图1)。

当使用止血带时,为了减少对术中膝关节及髌骨的运动轨迹评估时的影响,应尽量将止血带靠近大腿近端包扎固定,消毒范围要从止血带向下包括足部在内的整个下肢。

足部可以在消毒以后用一只无菌手套套上,以利于手术时能够清楚辨认踝关节解剖标志(图2)。

不使用止血带时的消毒范围应从脐下方到整个下肢。

由于患者的呼吸气流会因麻醉师的移动将其带到手术区,增加手术感染的机会,因此,铺巾时应该将麻醉区完全隔离(图3)。

手术无菌贴膜的粘贴方法应该是屈膝时粘贴膝关节前方,尽量伸膝时粘贴关节的后方。

这样能够避免术前标定的手术切口发生移位,同时也能够避免安装试模或假体时由于后方贴膜的紧张导致的假性伸膝障碍。

准备一个如同枕头大小的无菌包裹,在需要屈膝时垫在膝关节后方,需要伸膝时垫在踝关节后方。

建议在切开皮肤和缝合伤口时,使用屈膝位置操作。

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和减小手术后伤口的张力。

患肢驱血后的止血带充气压力一般在320~350毫米汞柱之间(或者千帕)。

时间控制在90分钟之内。

2 手术入路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目前最为常用的手术入路是膝关节正前方入路(即Inssal’s切口),皮肤切口于膝前正中髌上3~5 cm处向下至胫骨结节内侧。

膝屈曲位纵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伸膝装置显露后,取膝前髌旁内侧入路切开关节囊。

具体操作方法:沿髌上股四头肌腱与股内侧肌交界处的腱性组织切开,向远经髌骨内缘至髌韧带内侧及胫骨结节内侧切开。

髌旁保留0.5 cm的腱性组织,以便缝合。

切开髌前脂肪垫内侧,尽量保留髌韧带下脂肪垫,如果有严重的髌前滑膜病变,可以切除髌前滑膜部分保留髌下脂肪垫。

于胫骨前内侧做关节面下0.5~1.0 cm前内侧的骨膜剥离,切断内外侧半月板前角并其沿边缘切除前半部分,切断前交叉韧带胫骨附丽点(图4)。

如选用PCL 替代型的活动平台全膝关节假体,可将PCL同时切断。

但是,活动平台假体多需要保留PCL。

伸直膝关节,牵开显露关节腔,检查关节的滑膜情况,如有明显的炎性改变可予以切除。

将股骨滑车前侧上方的组织切除,显露出股骨远端前皮质,以便股骨假体的安放以及股骨截骨前定位器的准确安放。

3 股骨及胫骨截骨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股骨、胫骨截骨时髓内、髓外定位的准确,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之前,应行下肢负重位全长中立位正位X线检查,并拍摄膝关节的侧位及髌骨轴位片。

最好能有胫骨的矢状位X线片。

其目的是明确下肢各解剖轴线和机械轴线的相关角度,为术中定位及确定相应的截骨角度,也为恢复下肢正常的对线及假体的正确安放提供参考。

在以往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上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即间隙技术和等量截骨技术。

我们提倡等量截骨技术,但最好将两种技术整合到一起。

具体的方法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行等量截骨,确定股骨轴位的正确旋转位置,选择合适的截骨大小型号行股骨前、后方截骨,通过评估内外侧及屈伸间隙平衡状态,使用“软组织平衡技术”行必要的内外侧、后关节囊及PCL等软组织松解来平衡各个间隙。

若仍然无法平衡屈伸间隙,再通过调节股骨远端截骨量或选择假体大小等方法解决。

关于膝关节的截骨顺序,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及关节置换所用截骨器械的要求而不同。

但是活动平台假体置换不同,由于为了进行胫骨截骨时获得保留PCL的空间,同时按照股骨截骨以后的状况也可以来考量胫骨截骨,因此我们建议最好先进行股骨侧截骨。

然而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只要遵循严格对线、充分平衡软组织、恢复关节稳定等原则,截骨顺序并不十分重要。

相比较而言,先行股骨截骨比先行胫骨截骨手术操作更方便些。

4 股骨截骨股骨截骨在冠状位其远端截骨应垂直于下肢机械轴(股骨头中心至踝关节踝穴的中心)。

在轴位应对股骨远端行适当的外旋截骨,以平衡因胫骨平台垂直于下肢机械轴,而非按照生理性内翻做截骨,将出现屈曲间隙的内外侧不对等。

由于股骨头中心在术中较难准确定位,除非无法完成髓内定位等特殊情况,股骨的髓外定位很少被采用或仅作为截骨定位是否准确的验证。

正常的股骨解剖轴与机械轴存在5°~10°股骨外翻角(图5)。

术前测量股骨中立位全长正位片可获得股骨远端截骨的外翻角度。

同时也可从标准的股骨正侧位片上,确定股骨的髓内定位的开孔位置。

通常股骨髓内定位的入髓点在股骨轴位上位于股骨髁间窝上0.5~1.0 cm略偏内侧,即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股骨附着点前方1 cm处,但这个开孔位置可依据术前标准X线片髓腔情况略做调整。

外翻角度一般定在5°~8°。

如果术前下肢X线全长片显示股骨干存在明显的弯曲时,术者需判断股骨干是否因患者下肢内、外翻畸形或摆放位置不正确出现在股骨内、外旋位,而不是中立位摄片。

这种情况会明显改变股骨外翻角,术者可按常规入髓及定外翻角。

如确实存在中立位的股骨畸形,术者需调整入髓点及外翻截骨角度,或改用髓外定位。

股骨截骨入髓扩孔时可将远端开口处略扩大,保持钻头沿股骨髓腔无阻力进入,髓内定位杆尽量插入股骨近端髓腔,通过峡部。

确定股骨的截骨外翻角度,股骨远端截骨导板至少接触股骨远端一侧远端髁面,截骨厚度等同股骨假体远端厚度。

即在股骨远端没有明显软骨和骨质缺损的情况下,按照截骨导板正常截骨。

股骨前后面截骨,首先需通过测量股骨前后径确定合适的股骨假体大小。

安装股骨型号测量器,探针尖端位于股骨前方外侧皮质最高点,检查测量器是否与股骨后髁接触,读取测量结果。

当所测量到的读数在两个型号之间时,选择大号假体。

这是因为活动平台假体多要求保留PCL,大的股骨假体能够提供更大的PCL活动空间,同时为了获得更好的关节截面承载,我们建议在有能力处理软组织平衡的情况下,测量型号在两个型号之间时最好选用大号的假体进行股骨截骨。

当需要调整屈曲间隙或前后截骨量时,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假体大小。

但是,很多人建议当测量型号在两个型号之间时,选择略小一号的股骨假体。

其主要理由是,希望通过选择小号假体来获得更大一些的屈曲间隙,从而获得术后更好的屈膝度。

然而这样的措施又将产生另外的问题。

截骨定位有前定位与后定位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前定位法是将定位针放置在股骨远端前皮质的高点处(一般是外侧),从而获得合适的前截骨面。

其优点是前皮质不易过切,但股骨后侧在假体前后径不匹配时会影响屈曲间隙,需要做进一步的软组织平衡或股骨远端截骨。

后定位法是以标定后髁最低点,适量外旋后,进行后髁截骨。

其优点是可获得很好的屈伸间隙平衡,但前皮质容易过切,将增加骨折风险,或截骨过少影响髌股关节的功能。

为了减少股骨前皮质过切的风险,目前股骨截骨大多采用截骨导板前皮质截骨时后屈3°截骨。

两种方法的取舍,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及经验来确定。

一般而言前定位方法更为常用,多数厂家提供的活动平台膝关节表面置换操作器械该类型。

然而,对于保留PCL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在要求不影响关节线前提下,精确平衡屈伸间隙时,后定位方法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由于胫骨平台存在3°~5°生理内翻。

正常情况下,当垂直于下肢机械轴做胫骨平台截骨后,股骨后髁等量截骨会造成屈曲位外侧韧带结构松弛。

为了形成一个矩形的屈曲间隙,通常是通过对股骨行外旋截骨来获得。

应用这种方法不仅平衡了屈曲位的内、外侧间隙,同时明显改善了髌骨轨迹,减少了髌股关节的并发症。

确定合适股骨外旋截骨角度有几种方法。

虽然传统的以股骨后髁轴线固定外旋3°截骨常能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当股骨后髁破坏或发育不良时,截骨的旋转角度将发生明显变化。

如膝外翻股骨后外侧髁破损,导致股骨假体内旋位放置。

股骨滑槽最凹处到髁间最深处连线(anteroposterior axis,AP)(Whitesside线)是确定股骨外旋截骨的另一种常用和可靠的方法,它是屈膝90°时股骨滑车的最低点与股骨髁间窝顶点的连线。

它通常与股骨内外上髁连线垂直,术中也比较容易确定。

不过,当股骨髁或滑车发育不良时,AP线会发生改变。

另外,严重的骨关节炎患者股骨滑车会出现磨损,股骨髁间窝会因骨赘和骨缺损的原因使AP线难以准确标定。

Inssal 提出了一种科学的手术方法:胫骨截骨后,屈曲位拉紧内外侧副韧带,使股骨后髁平行胫骨截骨面截骨,在获得矩形屈曲间隙的同时,股骨远端得到相应的外旋截骨。

按照这种方法标记的外旋截骨轴线即所谓的“Inssal轴线”。

不可否认,在理论上这是一条非常科学的股骨外旋截骨轴线轴线。

但是,由于这种方法容易受到截骨前软组织平衡及撑开时内外侧韧带张力调整不适当的影响,任何有经验的医生在对股骨截骨的操作中仍然可能产生客观上的异常旋转,因此,实际中的可操作性较差。

故我们相对应用较少,只是将它做为一个参考方法。

我们采用平行股骨内外髁的“外科轴线”(surgical epicondylar axis,SEA)进行股骨旋转截骨,这是目前公认可重复性高、能够较为准确确定股骨外旋的最常用方法。

外科轴线是股骨外上髁骨性最突出点与内上髁的骨性凹陷(即内侧副韧带浅层和深层附着处凹陷)之间的连线。

内外上髁是内外侧副韧带的附着点,其连线基本上与膝关节的屈曲轴相重合并在膝关节的屈曲过程中垂直于胫骨长轴。

术中外上髁较易确认,内上髁凹陷需用手指的指甲仔细触摸,必要时可将内侧副韧带略做显露确认。

很多西方学者根据对西方人体质的研究,认为该轴线基本和Whitesside线平行,外旋大约是3°左右。

但是,我们通过对450个中国成人膝关节的研究发现,这条轴线比Whitesside线还要外旋大约2.58°,即如果采取西方人的3°外旋的截骨方法,按照股骨外科轴线进行截骨的外旋度大约是5.58°。

这就是说,中国人股骨髁的外旋度要大于西方人。

我们还发现,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该轴线的变异都很小,即使关节面有严重骨缺损和大量骨赘增生时都不会影响到这条轴线。

由于胫骨近端与股骨远端个体的解剖差异较大,有些骨性标志也不太明确,股骨旋转定位相对难以精确。

术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及习惯使用一种方法或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确保股骨假体放置在外旋位,而绝不能置于内旋位。

术前CT测量股骨后髁角可为股骨外旋提供参考。

尤其是在应用髁定位固定3°外旋的方法时。

5 胫骨截骨同股骨远端截骨一样,在冠状位上理想的胫骨平台截骨平面应垂直于胫骨机械轴。

有关胫骨截骨的后倾角度大小存在一些争议。

虽然很多文献报告,正常的胫骨平台骨性结构存在3°~10°后倾,但如果将半月板考虑在内,胫骨近端表面基本上是垂直于胫骨的长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