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母亲的悲剧命运

合集下载

论文 喜福会—母爱

论文 喜福会—母爱

喜福会——母爱摘要:《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

在小说中,她呈现给读者的是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她们女儿之间的故事。

这四位母亲都有着自己的世界观,她们的世界观又是立足于她们的中国生活经历。

她们想把自己的经历一一讲述给女儿,并努力通过母爱的表达在她们与女儿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起初女儿们不能理解她们的母亲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儿们开始理解她们的母亲,同情她们母亲的悲惨过去并最终接受了她们的母亲。

事实上,正是《喜福会》中母亲给予女儿们无微不至的母爱才最终使得女儿们理解了她们的母亲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

因而, 《喜福会》中的母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母女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

关键词《喜福会》;冲突;理解;文化;母爱Abstract The Joy Luck Club is written by Amy Tan,a famous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In the novel, she presents the stories of four Chinese-immigrant women and their American-born daughters. Each of the four Chinese women has her own view of the world based on her experiences in China and wants to share her experiences with her daughter, and they never cease to try to build a bridge ov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m and their daughters with their maternal love of various forms. At first the daughters don’t understand their mothers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at their mothers represent, but as time elapses, the daughters begin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ir mothers' past and accept their mothers in the end. In fact, it is the maternal love the Joy Luck Club mothers extend to their daughters that finally makes their daughters understand them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at they represent. In this sense, the maternal love not only symbolizes Chinese culture, but more importantly serves as a bridge over the mothers and daughters, and over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Key Words The Joy Luck Club; conflicts; understanding; culture; maternal love介绍喜福会是一个华裔文学力作。

_喜福会_女权主义解读

_喜福会_女权主义解读
莉娜,盈盈的女儿,出生成长于美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独立的职 业女性,但她无法摆脱传统女性观和现代女性思想的冲突时的困惑。在 激烈竞争的职场中,她主动进取、信心十足、富有创意而不亚于男性,并 支持鼓励她的丈夫。但在家庭生活中她要与丈夫不平等地平摊费用,不 自觉地恪守了中国传统的妇人之道。她既要在职场中发挥自己的智慧, 又要承担照料丈夫的任务。莉娜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亚于丈夫,可她在 与丈夫哈罗德的婚姻中却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 她无私地为丈夫付出并愿意与丈夫家庭的一切费用。面对男权的压迫, 莉娜感到困惑和无助。直到她母亲来到她家,看到他们贴在冰箱门上分 别付账的账单,意识到女儿过得并不幸福。在莉娜的故事将结束的时 候,作者用了一个象征性的手法。当莉娜的母亲在房间里不小心把茶几 碰倒,上面的黑花瓶摔坏了。莉娜捡起碎片时时说她知道“她早晚要打 碎的。”母亲告诫她“那你怎么不想个办法制止它”,这使莉娜明白凡遇 到不幸要及时想办法制止,不能迁就。那个不稳定的茶几就象征着莉娜 和哈罗德不牢靠的婚姻基础,而放在不稳的茶几上的花瓶既是建立在 没有稳定基础的婚姻,因此花瓶的迟早破碎象征着他们的婚姻迟早终 结。莉娜由看低母亲到听从母亲的劝告,决定对自私又大男子主义的丈 夫反抗。莉娜在婚姻处于崩溃边缘之际,终于找出婚姻的症结所在,勇 敢地向丈夫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许露丝,安梅的女儿,结识了白人医学大学生泰德,她不顾母亲的 反对和婆婆的种族歧视而坚持嫁给了英俊的泰德。受中美文化教育的 露丝在实际生活中把自己定位在中国传统女性身份上,一直让泰德决 定家中的一切事情。露丝的这种中国传统妇女的行为激怒了丈夫,丈夫 指责她毫无责任心并提出离婚。当得知女儿的婚姻无法挽回时安梅劝 女儿要振作起来,用自己母亲的悲剧来教育女儿,不要指望心理医生,
而是要勇敢面对,对自己濒临绝境的婚姻“但至少,你自己,也应该大声 说几句什么”。母亲是在对女儿进行心灵的浇灌,告诉她做人要振作,要 有主见,要显示出你的存在和价值,不要轻言放弃。曾把母亲的话当作 耳边风的露丝在婚姻危机时突然得到启发和力量,当泰德拿着离婚协 议书找露丝签字时,她明确告诉他她就住在这套老房子里,哪里也不 去。她用足全身力气大声说:“你反正不能就这样把我从你社会中拎出 去这么顺手一丢。”露丝找回了被婚姻埋葬的声音和自我,她采纳了母 亲的建议,决定不再软弱地顺从丈夫的安排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把自 己心爱的住所拱手相让,而是采取积极的行动维护自己的权益。许露丝 面对想把她一弃了之的丈夫变得强硬起来,这使她的丈夫慌乱而无对 策。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婚姻是否走到了尽头,但是许露丝找回了自 我,找回了尊严,找回了自我价值。

《喜福会》读书笔记

《喜福会》读书笔记

《喜福会》读书笔记《喜福会》这本书就像一个装满了故事的魔法盒子,一旦打开,就把我拽进了一个充满情感与冲突的世界。

书中描绘了四对母女的生活,她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各自的性格和经历。

作者细腻的笔触仿佛是一把放大镜,将母女之间那些微妙的情感、误解、期望和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精美和她的母亲吴素云的故事。

吴素云在战争年代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她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美国,却发现与女儿之间隔着深深的文化和观念的鸿沟。

吴精美一直努力迎合美国文化,试图摆脱母亲的影响,却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明白,母亲的爱和期望是那么深沉,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记得有一个情节,吴素云坚持要吴精美学习钢琴,认为这是培养气质和才华的途径。

而吴精美却觉得这是一种负担,每次练琴都充满了抵触情绪。

母女俩常常因为练琴的事情发生争吵,吴素云会在一旁严厉地监督,吴精美则是一脸的不情愿。

“哎呀,我那时候真的烦死了,觉得妈妈怎么这么不讲理,就不能让我自由自在地玩嘛!” 可后来,当吴精美在一次聚会上弹奏钢琴,赢得了大家的赞赏时,她才突然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那一刻,我好像看到了妈妈眼中的欣慰和骄傲,突然就觉得以前的自己太不懂事了。

”还有一个场景,吴素云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中国菜,满心期待着女儿的夸赞。

可吴精美却觉得这些菜太油腻、太不符合美国的口味,只是随便吃了几口。

吴素云的脸上露出了失落的神情,“我当时怎么就没注意到妈妈的表情呢,现在想想,真的好后悔。

” 这种因为文化差异和缺乏沟通导致的误解,在书中比比皆是。

书中的每一对母女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她们在碰撞中磨合,在误解中寻求理解。

就像林多和她的女儿薇弗莱,林多总是用自己的方式为女儿规划未来,却让薇弗莱感到压抑和束缚。

“哎呀,这当妈的呀,总是觉得自己为孩子好,可有时候真的没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 而龚琳达和她的女儿映映,映映在母亲的沉默和隐忍中成长,内心充满了迷茫和困惑。

读着这些故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和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

从创伤理论视角看电影-《喜福会》中创伤与疗伤

从创伤理论视角看电影-《喜福会》中创伤与疗伤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5, 3(4), 142-147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journal/wls/10.12677/wls.2015.34022Trauma and Therapy in the Film The JoyLuck Club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umaTheoryQianqian Xiao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Received: Nov. 25th, 2015; accepted: Dec. 9th, 2015; published: Dec. 14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film The Joy Luck Club was a well-known film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Recent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the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cultural conflicts, feminism or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traumas of the four moth-ers and their daughters, the reasons for their traumas and possible means to cure traum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uma theory in order to make readers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film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ese-American women to cure their traumas in real life.KeywordsThe Joy Luck Club, Trauma, Therapy从创伤理论视角看电影《喜福会》中的创伤与疗伤肖倩倩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15年11月25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9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14日肖倩倩摘要电影《喜福会》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影片,近年来对于此作品的研究摆脱不了“东西文化冲突”、“女性主义”、“母女关系”等字眼,本文试图从创伤理论视角全面分析电影中母女的创伤,探讨创伤的来源并寻找疗伤的途径,希望读者从创伤理论视角对影片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也为华裔女性医治创伤提供借鉴。

《喜福会》的女性主义

《喜福会》的女性主义

《喜福会》的女性主义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的华裔作家应运而生,谭恩美便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其处女作,《喜福会》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读者和评论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同时,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喜福会》。

【关键词】:文学;《喜福会》;女性主义1.介绍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激发了美国民众对“边缘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随着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的发展,作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地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因此备受关注。

美国华裔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出现了一批十分活跃且富有影响的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其中谭恩美(Amy Tan)和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在当今最负盛名。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谭恩美1989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全美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奖”,以及“1990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并被选入《诺顿文学入门》教材,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9个月之久。

谭恩美的小说在主题上可谓是汤亭亭小说的延续,都是选取移民母亲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写作题材,表现了两种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

但谭恩美的小说较汤亭亭的作品更为动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巨大感染力。

《喜福会》讲述了母亲们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在旧中国的悲惨遭遇,抨击和揭露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来探讨母亲们如何摆脱男权文化的压迫以及她们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而阐释母亲们的女性主义特征。

2.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

解读《喜福会》中母女间爱冲突

解读《喜福会》中母女间爱冲突

解读《喜福会》中母女间爱与冲突摘要:《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

在小说中,她呈现给读者的是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她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之间由冲突到理解的故事。

贯穿于整篇小说的除了四对母女之间的爱之外还充满了许多的冲突和矛盾: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本文将以《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之间的悲欢故事为切入点,对大量存在于小说中的爱和冲突进行解读。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爱与冲突;解读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喜福会》中四位母亲都有着自己的世界观,她们的世界观又是立足于她们的中国生活经历。

这些妇女移居美国已有几十年,但她们仍念念不忘从小受过的传统教育,恪守着中国几千年来渗透于妇女血液之中、几乎已成为天性的封建男权的思想。

她们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自己的女儿,使她们能逃脱自己这一辈女人的命运,成为她们眼中幸福的女人。

然而,女儿们在美国成长,希望和其他孩子一样,与母亲们分享快乐和忧伤,互吐心声,而这些往往是被中国母亲所忽略的。

这种矛盾,导致母女两代人虽然深爱着对方,却缺少沟通和交流,对于母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味反抗。

一、《喜福会》中四对母女的故事《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都经历过旧中国的贫穷、战乱以及封建权制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吴精美的母亲吴素媛在战乱中不仅失去了丈夫,还不得不忍痛放弃了襁褓中的一对双胞胎女儿。

许安梅跟随被迫改嫁做妾的母亲从宁波搬到天津,寄人篱下受尽羞辱,最后终以母亲的生命为代价脱离了那个明争暗斗的大宅院。

龚琳达家处中国的北方,连年灾害迫使她从小就嫁给了一个无用的富家子弟,名为少奶奶,实则童养媳,受尽各种侮辱,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挣脱了那个“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不幸婚姻。

顾映映这位富家千金由于丈夫寻花问柳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在对丈夫的憎恶下亲手杀死了腹中胎儿,从此一直生活在绝望与郁愤中,直到丈夫死去她才走出绝境,嫁给一位美国士兵来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

喜福会观后感

喜福会观后感

摘要《喜福会》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如何消除这种差距。

影片中的四位母女无法忍受旧中国的种种不公待遇,想要用她们自己的方式教育女儿,给女儿们一个光明的未来。

然而,她们后来都失败了,因为她们的女儿同样陷入了悲剧之中。

幸运的是,母亲们最终都意识到出现这样的悲剧是因为自己对女儿过高的要求而导致的。

所以她们鼓励女儿并且通过自己的故事给予女儿们信心和力量。

关键词:差距、教育、未来、悲剧、鼓励AbstractThe Joy Luck Club give us a vivid description about the enormous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enerations and how to cover the gap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Three mothers in this film ,who cannot tolerant the unfair treatment of China in the old days, want to teach their daughters in their own ways,in order to give their daughters another fate.However, all of them failed in the end.Because they finally found that their daughters life also went into a tragedy,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e type of reflations between them.Fortunately these mothers realized that all these bad impacts resulted from the overestimated goals in their daughters.So they encouraged their daughters and given them confidence and strength by telling them their mothers stories.Key words:gap,teach,future,tragedy,encourage《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女士的成名作品,小说一经发表便备受瞩目,并于1993年被搬上荧屏。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作者:张昕程淑娟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5期张昕程淑娟(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0)摘要: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和各自形象的转变,并指出母女关系的冲突与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关键词:母女关系;母亲形象;东西方文化;冲突;融合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24-02《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作品。

小说讲述了19世纪50年代移民旧金山的四位中国母亲的故事,她们通过打麻将认识彼此,并一起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名为“喜福会”。

她们每人都有一个女儿。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美国长大的女儿和中国母亲有很多冲突。

尽管母女之间存在矛盾和问题,但血缘和爱,促使双方解决矛盾并最终相互理解和接受。

本文结合四对母女的生活经历以及文化背景,将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

1 背负伤痛的母亲吴宿愿是吴菁妹的母亲。

吴宿愿是个坚强又倔强的女子。

抗日战争时期,她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桂林,而国民党军官的丈夫只身去往重庆。

在那段日子里,吴宿愿与三个姐妹一起成立了喜福会,她们打麻将,品尝美食,畅所欲言。

可惜日军很快就要进攻桂林,宿愿不得不用一辆独轮车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和一些财物步行前往重庆。

路途遥远而漫长,为了减轻负担,她不得不一件一件地扔掉她的东西。

在去重庆的路上,轮子坏了,宿愿提着包袱的手也开始流血。

从桂林逃出来以后,她害上了痢疾,又因高烧和病痛而神志不清[3]。

她料到自己很快就会死去。

作为母亲,她不忍心看着孩子和她一起死去,一心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有一线生机,便被迫把两个孩子留在路边,把所有财产都留给了双胞胎女儿,希望她的女儿能被好心人抚养长大。

后来宿愿得救,等她到达重庆后,发现丈夫已经去世了。

几次寻找女儿无果后,宿愿和第二任丈夫于1949年前往美国旧金山定居。

在旧金山,宿愿在教堂遇到了三个中国女人——许安梅、江林多和莹映,她们一起复兴了“喜福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福会》中母亲的悲剧命运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喜福会》中移民母亲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剖析华裔女性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母亲;悲剧命运;文化夹缝;痛苦遭遇
谭恩美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华裔女作家,《喜福会》是其成名作。

该书于1989年蝉联纽约时报销售排行榜37周,还被著名导演王颖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深远。

《喜福会》主要讲述了四位性格各异的从中国移民美国的女性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的女儿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故事,还有她们之间既有隔膜怨恨又有骨肉情深的爱恨交织的母女情愫。

以往对《喜福会》的研究中,对此书中的母女关系,文化身份,文化冲突进行解读的文章较多,也有从女儿的角度来分析在美国出生,拥有双重文化身份的华裔群体的心态,观念等的文章。

其实小说中母亲的故事读来也让人动容,感慨万分。

这些母亲在旧中国都曾有过一段辛酸的痛苦遭遇,她们满怀憧憬来到美国,希望就此达到幸福的彼岸。

母亲们表现出的充满自我牺牲的中国式母爱和良苦用心不但不能被女儿理解,反而激发了女儿性格上的叛逆,让母女关系长期处于紧张,隔膜和怨恨之中。

直到母亲向女儿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女儿才开始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母亲。

本文从母亲这个角度来探讨《喜福会》中母亲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母亲们的悲剧的表现形式:
1.生活在文化夹缝中的移民母亲的悲剧
小说中的四位母亲满怀憧憬地来到美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更是把自己的未遂心愿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把女儿培养成兼具东西方优点的高贵优雅的“天鹅”,生活事事顺心。

这些移民母亲们虽已身在异乡,骨子里却是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烙印的传统中国女性。

她们凑合着美国方式过日子,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种种尴尬困境,成为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生活的边缘人。

例如;小说书名“喜福会”就是源于四个家庭时常聚会的一个组织名称。

为何要组织这样一个喜福会呢?当年吴素云一家在收容难民的浸礼会礼拜活动中结识了许家,龚家和圣克莱尔家。

“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母亲感到,这些人家的女人们也各有各的难言之痛——那遗落在中国的希望和梦!然而,她们的英文太不行了,以致她们根本不可能将此一吐为快,只好成天憋在心里。

至少我母亲,已从她们漠然惆怅的脸上估摸出了这一点。

所以当她一提议成立这么一个喜福会的时候,她们一口同意了。

”(6)甚至作为女儿,对母亲都不甚了解,“我一直以为喜福会是一个有着令我感到脸红的许多魑魅荒唐的中国陈规习俗的社团。

好比3K党的秘密集会,或者电视中那些印地安人出征前围着火堆跳通通舞,反正有着一套神秘繁琐的仪式。

” (15)在现实生活中,她们虽不得不按照美国的准则来生活,而骨子里一直不肯放弃从中国带来的一套准则。

如:我妈总是用中国的“五行”来评判衡量周围的人,
似乎对周围的所有人都不满意,总能从中挑剔种种的不是与缺陷。

(18)。

母亲们恪守着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和传统的思维习惯,也造成了母女间的诸多冲突和隔阂。

“妈妈虽是用英语说,但我还是感到,我们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来对话。

”(21)这些移民母亲们都怀着望女成凤的夙愿,以富有牺牲精神的中国式母爱去爱自己的女儿,却和从小接受美式教育的女儿之间矛盾重重,难以沟通。

例如在薇弗莱·龚的故事中,有下棋天赋的薇弗莱小小年纪就被誉为唐人街的“小棋圣”,其母龚琳达在生活中对薇弗莱关怀备至、疼爱有加,但母亲以女儿为骄傲的方式是到处向人介绍自己的女儿是“小棋圣”。

龚妈妈的这种做法很让女儿反感,不仅造成母女之间的隔阂,还激发了女儿的叛逆行为和心理障碍,以致薇弗莱最终放弃下棋。

在中国式母亲看来,“父母尽责,子女尽孝”是中国的传统家庭价值观。

母亲会全心全意地为子女付出,作为子女,这个孝体现在对父母的顺从。

子女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女儿的成就也就是家庭的荣耀,妈妈当然有权利以此为荣而向人炫耀,然而在美国式女儿看来,个人的独立性是首先应得到尊重的,即便是母亲也无权把自己的期望和行为准则强加于孩子身上。

因而女儿对于妈妈把她像个奖品一样四处炫耀特别反感。

“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呢?那么你为什么不学下棋呢?”(87)女儿这样的话当然也深深地伤害了母亲的自尊,造成了母女间的隔阂。

正如龚琳达后来的感叹“长期以来,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够适应美国的环境却保留中国的气质,可我哪料到,这两样东西却是水火不融,不可混合的。

” (248)由此可见,这些移民母亲们一直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备受煎熬。

2.生活在过去的痛苦遭遇阴影中的母亲的悲剧
本书中的移民母亲们都是解放前离开中国,她们在旧中国都曾有过一段痛苦的经历。

小说中几位母亲的故事都反映出旧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和伤害,造成了许多女性的悲剧命运。

如龚琳达的第一次痛苦婚姻就是全凭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她的婚事两岁就定了,十二岁就出嫁了。

“我牺牲了自己的一生,只为了履行父母许下的一个诺言。

”(40)因为那时的女子没有任何婚姻自主权和女性的自我价值。

在《姨太太的悲剧》一章中,我们看到在三妻四妾的封建婚姻制度下,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女人们为争夺财产和宠爱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悲剧故事。

许安梅的母亲,一位年轻貌美的寡妇,由于二太太设下圈套而被吴青诱奸才被迫嫁给吴青的。

本是作为受害者的她却遭到了所有人的指责和唾弃,甚至她的家人和母亲都嫌弃她,认为她有辱家门。

逼得这个无辜的弱女子最终因不堪屈辱而吞鸦片自尽。

这些充满血和泪的早年经历对这些女性造成的伤害,使她们即使去到一个新的国度,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却一直没能走出过去痛苦经历的阴影,始终没能摆脱悲剧的命运。

如映映·圣克莱尔原本是个和活泼聪明漂亮的富家女,长大后不幸嫁给一个十恶不赦的花花公子,使她身心都受到摧残。

尽管映映后来离开了那个坏男人,又碰到了温柔体贴的丈夫圣克莱尔,但她几乎一辈子都没有走出第一段婚姻的阴影。

正如属虎的她在向女儿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所道“我再也不是一只生龙活虎的雌老虎了,早在我答应嫁给圣克莱尔时,我已是个没有人气的活鬼了。

(245)小说中的另一位母亲吴素云曾经历过战乱,在战争中她和两个年幼的孪生女儿失散,骨肉分离之痛是吴妈妈一辈子的心结。

所幸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最重要的是出于爱女儿的慈母之心,母亲们都在努力地与女儿和解,让女儿能理解母亲,消除母女间的隔阂。

如当映映·圣克莱尔看到性格懦弱的女儿在遭到婚姻危机时,为鼓舞女儿的斗志,她通过向女儿讲述自己的经历,终于帮助女儿振作起来,学会反抗,坚强自信。

谭恩美在《喜福会》这篇小说中通过讲述母亲们的悲剧故事,一方面让这些生活在美国主流文化边缘的移民母亲们打破沉默,发出声音,释放压抑,另一方面,读者们也会在读过这些动人的母女故事之后,反观自己,从小说中汲取生活智慧,让自己更坚强更理性地面对现实生活。

谭恩美一直关注美国华裔女性的生存状况,寻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少数族裔如何更好地生存。

在当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跨文化文本亦可让他们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谭恩美:《喜福会》,程乃珊,贺培华,严映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本文出自该书的引文只在文中注明页码
课题:
本文为武汉市教育局教研课题《阅读教学法在大学英语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06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