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声学音质设计一例
教室声学设计

教室声学设计教室、讲堂的主要音质要求是保证语言清晰度。
在一般小型教室,主要是防止混响时间过长,特别是在听众没有坐满时。
大型教室或讲堂还要注意适当的设置反射表面,以充分利用第一反射声,保证室内有足够的声级。
如果设计适当,500座位以内的教室或讲堂可以不用电声系统(图2.-1)。
为使室内有足够的声级和短的混响时间(小型教室在0.6s以内,500人的教室不超过1s),教室、讲堂的每座容积应不超过3-3.5m³。
2010-07-16 09:49:30|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一、教室声学要求教室用房的声学要求主要是满足语言清晰度和没有噪声干扰,对容积较大的教室应保证足够的响度,对容积较小的教室还要注意防止低频声染色。
为获得良好的清晰度,教室的混响时间应较短,各类教室的混响时间可参考下表各类教室混响时间参考值房间名称房间容积()500-1000 Hz混响时间平均值(S)(使用情况)普通教室200 0.9 大教室500-1000 1.0 音乐200 0.9表中混响时间值,可允许有0.1S的变化幅度;房间容积可允许有10%的变动幅度。
教室的允许噪声可去NR-25 标准,至多也不宜超过NR-30.二、教室的体型设计从室内声扬分布考虑,教室采用矩形平面是适宜的。
矩形平面还有利于课桌安排及采光。
在讲台两侧和顶部设置反射面,将声音反射至教室后部,可以提供后排座位的声压级,从而改善这些座位的语言可懂度。
有的教室设计成正六边形,这种平面形式使教师的声音沿周边反射,可造成室内声扬分布不均,而且容易对其他生源位置发出的声音产生聚焦现象。
三、教室的噪声控制教学楼的设计,首先应防止环境噪声对教室的干扰。
教学楼应远离噪声源,例如不能靠近交通干线建造。
当由于用地等原因不得不靠近声源布置时,应把辅助用房如卫生间、楼梯间等布置在省源一侧,而将教室布置在另一端。
教学楼中设备、健身房等产生较强噪声和振动的房间相对集中布置在建筑的一端,以减少对教室的影响。
合班楼教室声学设计与分析

t r e e mi e i me we e d t r n d,a d b a c l t n me h d wih r v r e a i n tme f r l n y c l u a i t o t e e b r to i o mu a,a c i c u a c u — o r h t t r l o s e a tc e i n o h l s r o wa e f r d,wh c r vd sr f r n e t h l s r o tmb e d sg . is d sg ft e ca s o m s p r o me ih p o i e e e e c o t e c a s o m i r e i n
进行 了研 究 , 介绍 了新建 阶梯教 室音质设计方法 。 文
献E] 2 对两 种 不 同类型 教 室 的房 间 比例 、 响 时 间 混 等 建声 参 量分 别 进 行 了实 际 测 量和 计 算 , 用 有 利
r o a tr i eo a in t e a o si e fc s p o . I h a e h ls r o a o sis is e r o m fe t d c r t h c u tc fe ti o r n t e p p rt e ca s o m c u tc s u s we e s o
( c o l fCi i En i e rn n c i c u e An u i e st f ce c n c n l g Hu i a h i 3 0 1 Ch n ) S h o v l g n e i g a d Ar h t t r , h i o e Un v r iy o in ea d Te h o o y, an n An u 2 0 , i a S 2
建筑学建筑设计音乐厅音质设计实例要点

观众厅侧墙——15mm厚石膏板外贴榉木板,2m以下为花岗岩护墙上设浅浮雕,以减少低频吸收,并有利于声扩散。
w 演奏台侧墙——5cm厚木板。
w 观众厅地面——实贴木地面。
w演奏台地面——双层木地面下设空腔,演奏台地面常常使用厚木板下设空腔,这样可以扩大固定于地板上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的声音辐射,并可适当减弱打击乐过响的声音。
w座椅——半硬质木边椅,椅背为成型木板,实木扶手,半硬椅垫及靠背。
减少声吸收,尤其是低频音。
为了保证达到声学要求,所选座椅必须经过严格检测。
w演奏台后墙——3.5m以下是QRD木制扩散体,3.5m以上是5cm厚木板。
w 观众厅后墙——池座为 QRD 木制扩散体,楼座为 1.5cm厚石膏板外贴榉木。
观众厅噪声的防止噪声对语言和音乐的听闻有很大的掩蔽作用,特别是低频噪声。
对于听音要求较高的大厅,必须做好噪声控制,一般对音乐厅形成干扰的噪声源主要有内部(观众及空调机械噪声)和外部环境噪声(交通噪声、社会噪声)此外还有雨噪声,因此设计中需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
观众厅内的本底噪声也是音质指标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设计噪声指标为:在开空调时大厅的背景噪声小于 NC-25或35dBA。
由于总体布局的限制,冷冻机房、水泵房、空调机房等设备机房大多设置在地下层,为了减小空调噪声对大厅的影响,除了对空调管道系统进行消声处理,如空调风管系统设置足够长度的消声器;应特别注意控制固体声的传递,设计中除了选用低噪声设备外,对空调冷冻、给排水机组应采取隔振设计,设置减振器、减振垫;进出风管、水管配接帆布及橡胶软接管,此外机房内平顶、墙面均做吸声降噪处理。
观众厅正下方是车库和形体训练房,为了避免噪声对观众厅的影响,采用增加楼板厚度下面加轻质复合隔声吸声吊顶;为了减弱城市环境噪声对观众厅的影响,设置周围廊,观众厅无直接暴露的外墙,并采用双层围护墙,厚度为190mm+90mm的空心砼砌块墙,为加强屋面隔声,也均适当加大屋面板厚度,结合屋面隔热层设计,附加一层石膏板吸声吊顶以防止雨淋噪声传入厅内。
会议室声学要求范文

会议室声学要求范文1.建筑材料选择:会议室内部的墙壁、天花板和地板材料的选择对声音的反射、吸收和传播起着关键的作用。
吸声材料的使用可以减少回音和混响,提高语音的可听性。
常见的吸声材料包括吸音板、吸音毡和吸音砖等。
此外,地板材料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吸声效能,以减少脚步声和椅子移动声对会议产生的干扰。
2.声音隔离:会议室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隔离,以防止外界噪音对会议的干扰,同时也需要防止会议室内部的声音泄露到外界。
墙壁、天花板和地板的声学隔离应符合国际标准要求,以减少传递声能的损失。
例如,墙壁之间的隔音性能可以通过使用隔音膏、隔音砖和隔音板等材料进行改善。
3.回音控制:回音是指声音在会议室内部反射和扩散后产生的反射声。
过多的回音会导致会议参与者听到模糊的声音,降低语音的可听性。
为了控制回音,可以使用吸音材料来吸收声音的能量,减少回声。
此外,设计师还可以采用声学处理方法,如声学拱顶、隔音墙体和声学板等,以改善声音的扩散和分散。
4.噪音控制:会议室内部的噪音可能来自空调系统、电子设备、人声和外界环境等。
为了减少噪音对会议的干扰,需要采取一系列噪音控制措施。
例如,选择低噪音的空调系统和机械设备,安装隔音窗、门和墙壁等,使用吸音材料以减少噪音反射和传播。
5.声场均衡:为了确保会议室内各个位置的声音分布均匀,并避免出现过强或过弱的声音区域,需要进行声场均衡的设计。
通过合理的扬声器布置和定向控制,可以确保各个参与者能够听到相应位置的声音,实现声音的平衡和一致。
6.语音增强:为了满足听力受损人群的需求,会议室还可以考虑使用语音增强系统。
语音增强系统可以通过麦克风和扬声器等设备,提高语音的音量和清晰度,使有听力问题的人群能够更好地参与会议。
综上所述,会议室声学要求是保证会议室内部声音的清晰度、可听性和平衡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声音隔离、回音控制、噪音控制、声场均衡和语音增强等手段,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会议的声学需求,提高会议的质量和效果。
声学设计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声学设计案例分析题及答案问题描述在进行声学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房间的布局、材料的选择、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等因素。
下面给出一个声学设计案例,请根据以下问题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和解答。
案例描述某剧院计划进行声学改造,以改善演出效果。
该剧院具有500个座位,主要用于音乐会、戏剧演出和举办各种文艺活动。
现有剧院装修的声学特点是声音反射过强,导致听众在听音乐会时明显感觉到音质不够清晰。
问题1现有剧院的装修材料多为硬质材料,如石膏板、木板等。
这些硬质材料导致声音反射较强。
在声学改造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声音反射?答案1减少声音反射可采取以下措施:1.安装吸音材料:可以在墙壁、天花板和地板等表面使用吸音材料,如声学棉、音纤板等。
这些材料能够吸收部分声音能量,减少声音反射。
2.使用可调节吸音材料:可调节吸音材料能根据不同的声学需求进行调节,使其能够在不同的演出情况下提供适当的声学环境。
3.增加声音吸收面积:通过增加声音吸收面积,如增加吸音材料的面积或使用吸音板等,可以进一步减少声音反射。
问题2除了减少声音反射外,在声学改造中是否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答案2是的,除了减少声音反射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1.声音均匀性:在剧院中,不同位置的听众应该能够获得相似的声音体验。
因此,需要考虑声音均匀性,通过合理布置扬声器和吸音材料等来实现。
2.回声和混响:回声和混响会对音质造成影响。
在声学改造中,还需要考虑如何控制回声和混响的问题,以提供良好的音质。
3.噪音控制:剧院周围可能存在各种噪音源,如公路交通、机器声等。
在声学改造中,还应考虑如何控制这些噪音对演出的干扰。
问题3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对听众的听音体验有哪些影响?答案3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对听众的听音体验有以下影响:1.声音清晰度:较强的声音反射会导致声音在剧院内多次反射,使声音变得模糊不清。
适当的声音吸收可以减少声音的反射,提高声音的清晰度。
2.声音均匀性:声音反射过强会导致剧院内声音分布不均匀,不同位置的听众获得的音量和音质可能不同。
建筑声学-11室内声学与厅堂音质设计

4
几何声学方法: 适用条件:反射面或障碍物的尺寸要远大于声波的波长。 ——中高频声音、房间尺度较大。 ——对于低频声,如63~125Hz,波长为5.4m~2.7m。因此,在一个各个表
面尺寸均小于声波波长的小房间内,几何反射定律将不适用。
▪ P376 表17-1
27
二、客观技术指标 2.频率特性 ▪ 为了使音乐各声部和语音的低、中、高频的分量平衡,使音色不失
真,还必须照顾到低、中、高频声能之间的比例关系。 ▪ 由于人耳对低频声的宽容度较大,同时厅堂内界面和观众衣饰对中
高频的声能吸收较大,所以允许低频混响时间有15%-45%的提升。 ▪ 对于不同厅堂有不同具体要求。(录音室——以平直为主)
i 1
i 1
V T60 0.161 A
13
▪ 工程中普遍采用伊林(Erying)公式 ▪ 伊林公式在赛宾公式的基础上考虑了空气吸收的影响。
T60
-
S
0.161V
ln(1 ) 4 m V
▪ 空气吸声与声音频率有关,频率越高,空气吸声系数(4m)越大;频 率小于1000Hz时,4mV一项可省去。
25
4.优美的音质 ▪ 对于音乐声来说,除了听得见、听得清这些基本要求外,室内音质
设计还需要给听众提供听得舒服的环境。因此,为了让室内声音具 有优美的音质,还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足够的丰满度。丰满度的含意有:声音饱满、圆润,音色浑厚、温 暖,余音悠扬、有弹性。总之,它可以定义为声源在室内发声与在 露天发声相比较,在音质上的提高程度。(反射声:温暖or活跃) 2)良好的空间感。是指室内声场给听者提供的一种声音在室内的空间 传播感觉。其中包括听者对声源方向的判断(方向感),距声源远 近的判断(距离感)和对属于室内声场的空间感觉(环绕感、围绕 感)。
声学第5讲 室内音质设计1

声学第5讲室内音质设计1声学第5讲室内音质设计1声学第5课室内音质设计1第五讲室内音质设计厅堂按声源性质分类:1语言用厅堂,2音乐用厅堂,3多功能厅声学第5课室内音质设计15.1室内良好音质应具备的条件1)合适的响度:指人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
足够的响度是室内具有良好音质的基本条件。
与响度相对应的物理指标是声压级。
合适:对于语言用厅堂,不低于60~65db;对于音乐用厅堂,40~80db;干扰噪声的水平应低于所听音10db。
影响因素:声源功率;厅体积;房间的体形和吸声状;允许噪声级;扩声系统2)声能分布均匀:响度均匀,声压级差别不大。
对录音室1~3db;一般厅堂,±3db。
体形设计时进行扩散处理,安装各种扩散体;均匀布置吸声材料。
声学第5课室内音质设计13)有满意的清晰度、明晰度、丰满度和立体感可懂度:听者对语言的可理解和听懂程度,习惯上当语言单位间有上下文联系时,用可懂度;上下文无联系时用清晰度。
清晰度:指在语言室中是否能清晰地听到声音。
清晰度与混响时间和响度,以及声音的空间反射和衰减的频率特性直接相关。
音节清晰度清晰:听众正确听到的音节数100%测听所发出的全部音节数近二次反射声能与总声能之比。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清晰区分无声源的音色;其次,你可以清楚地听到每个音符。
声学第5讲室内音质设计1声学第5课室内音质设计1声学第5讲室内音质设计1饱满度:指室内音质相对于室外音质的改善。
它指的是人的声音或余音。
或活跃(悠扬的余音),或亲切(坚实而饱满)或温暖(浓重的音调)。
户外感觉“干燥”而不饱满。
与饱满度相对应的物理指标是混响时间。
立体感(空间感):指人们对声音的体验,具有身临其境的效果、一致的听觉和视觉方向以及真实性。
包括方向感、距离感(亲切感)、环境感等。
空间感与反射声的强度、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密切相关。
声学第5讲室内音质设计1色度感:主要是指对声源音色的维护和美化。
良好的室内声学设计应防止音色失真。
音乐教室工程方案

音乐教室工程方案一、项目概述音乐教室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重要场所。
为了提高音乐教室的教学效果,改善音乐教学环境,我们拟对音乐教室进行工程改造,并提出以下方案。
二、项目目标1. 提高音乐教室的音质,并保证音乐教学的效果;2. 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有源音乐氛围的教学环境;3.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空间;4. 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5. 使音乐教室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吸引更多学生来学习音乐。
三、方案内容1. 声学改造为了提高音乐教室的音质,我们将对音乐教室进行声学改造。
首先要做的是对音乐教室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包括材料选择、吸声处理、声学隔离等。
其次,我们将对音乐教室进行声学测量,找出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最后,在音乐教室内部加装一定数量的吸声板和声学隔离材料,使音乐教室的音质得到提高。
2. 灯光改造为了营造温馨、舒适的音乐教室氛围,我们将对音乐教室的灯光进行改造。
我们将根据音乐教室的大小和功能,选用适合的灯光设备,并进行布置。
同时,在灯光设置上,我们还要考虑到节能和环保的原则。
通过改造,使音乐教室的灯光更具艺术感和温馨感。
3. 设备更新为了提高音乐教室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将对音乐教室的设备进行更新。
首先要更新音响设备,选用合适的音响设备,以保证音乐在教室内的清晰度和音质。
其次,还要更新乐器设备,包括钢琴、小提琴、吉他等,让学生在良好的设备条件下进行音乐学习。
4. 教室布置为了使音乐教室成为一个有源音乐氛围的教学环境,我们还将对音乐教室进行布置。
我们将根据音乐教室的功能和要求,对教室进行装饰,加入音乐元素,如音符、乐器等。
通过布置,使音乐教室更具艺术感和音乐感。
5. 空调安装为了让学生在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中学习音乐,我们还将为音乐教室安装空调。
空调的安装要考虑到音乐教室的大小和学生的数量,保证空调的供暖和制冷效果,使学生在教室内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室声学音质设计一例燕翔徐学军侯冰洋汤静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物理实验室,北京,100084 )摘要:清华大学建筑馆北114教室听课效果不良,于2002年进行了装修改造。
改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教室声学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提出科学的设计方案,装修后的教室声学效果非常理想。
本文介绍了改造的声学研究过程和得出的一些结论,文中包括国内外教室声学设计的调研、教室声学设计的考虑、北114教室存在的音质问题的分析和实际测量、提出多种音质改造的设计方案、使用缩尺比例模型和计算机模拟两种方法对设计方案的分析测量和评价、可听化音质模拟的听众主观评价和最终设计方案的确定、改造后的音质测量结果和音质效果调查等等。
关键词:教室声学,音质,可听化模拟,计算机音质模拟,比例模型音质模拟清华大学建筑馆北114教室是建筑学院的专业教室,可容纳100名学生。
教室长14.4m,宽7.0m,净高4.0m,体形瘦长。
使用中学生的评价很差,主要是听不清老师的讲课。
学院决定对114教室进行装修,同时解决音质问题,设计方案由建筑物理实验室完成。
在实验室,教师指导学生对教室音质进行了研究,以求获得最佳设计方案。
研究分为以下步骤:1 教室音质设计文献调研“为学校创造安静的环境,保证教室和其它教学用房具有良好的听闻条件,是学校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噪声的长期作用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学生(特别是儿童)的健康和正常的发育。
……教室内合适的混响时间,均匀的声场分布也是确保教室良好听闻的重要条件。
”——《实用建筑声学》“在一般小型教室,主要是防止混响时间过长,特别是在听众没有坐满时。
大型教室或讲堂还要适当设置反射表面,以充分利用第一次反射声,保证室内有足够的声压级。
为了使室内有足够的声压级和短的混响时间(小型教室在0.6s以内,500人的教室不超过1s),教室、讲堂的每座容积不超过(3~3.5)m3。
”——《建筑声环境》。
“小型教室混响时间最好应在:0.4~0.6s之间,最多不能超过1s。
如果设计适当,500座位以内的教室或讲堂可以不用电声系统。
考虑到墙壁之间的共振,吸声材料一定不要集中放在天花和地面,而要分散开。
这样声场也会均匀。
学生区增加吸声量,可有效的减少学生本身的噪音,对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但对于讲课并无太大作用。
天花的中间区域必须由反射声音的材料构成,以加强1次直达声。
老师头上的天花应当倾斜,以加强1次反射声。
”——以上摘自《Classroom Acoustics》通过文献调研可知:(1)教室音质设计的前提是使室内保持足够低的背景噪声级。
这一点对于建筑系馆北114基本不用考虑,因为北114附近并没有明显的噪声源,学生抱怨的是听不清楚,尤其坐在后排。
(2)合理布置吸声材料,把混响时间控制在合适的水平,并且避免出现回声、多重回声等声学缺陷。
上述材料中都提出了混响时间指标,最佳指标是多少?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3)充分利用天花的近次反射声,加强教室后部的声能。
这一点在500人左右的大讲堂中是经常用到的,在100人左右的小教室中很少用到。
北京安苑北里中学曾在讲台上悬吊反射板,教室后座的声压级可以提高3.5dB。
(数据摘自《实用建筑声学》)2 音质对比及实测为了找出北114教室音质问题,选择了学生评价较好的3407教室进行了对比。
该教室长13m,宽6.6m,高4m,体量与北114的接近。
不同的是,3407教室使用了矿棉吸声板吊顶,高度约3m。
音质实测的对比见表1。
根据对比数据得出初步的结论:北114主要问题是混响时间过长,导致语言浑浊、听不清;对于后排的学生,直达声小,更加听不清楚。
所以,必须降低教室的混响时间,使它在0.4~0.6s之间。
另外还可看出,教室混响时间降低后(3407教室),会导致前后排声压级差距变大,出现声场不均匀,应该利用天花反射或散射增加后排声能,使前后排听音音量接近。
北114教室和3407教室音质实测对比表1空场混响时间(s) 满场混响时间(s) 空场前后排最大声压级差dB(A)满场前后排最大声压级差dB(A)125Hz 500Hz 2kHz 125Hz 500Hz 2kHz北114教室 2.31 1.71 1.19 1.75 0.88 0.69 4.2 7.73407教室0.75 0.41 0.39 0.98 0.56 0.43 7.5 9.23 音质设计方案的提出由调研和实测分析看出,解决114教室音质问题,首先要控制混响时间,其次吊顶天花的声反射散射形式也需要考虑。
共提出两种不同的音质方案,如表2,设计中综合考虑了美观、音质、材料、施工、造价、维护等因素,力争取得既美观、音质良好,同时又经济实用的效果。
两种音质设计方案表2 方案一方案二剖面效果图方案说明教室前半部采用纸面石膏板反射吊顶且教师头顶上部天花有倾斜角度,目的在于将教师的声音更多地反射到教室后部。
后半部天花为折板状矿棉吸声板,用于控制混响,并对后部天花反射声形成扩散。
天花由四块大平板构成,平板上有弧型扩散面,吊顶吸声部分为穿孔矿棉板,扩散部分为纸面石膏板。
方案更注重装修的美观,避免“声学痕迹”,音质控制主要依靠吊顶吸声和声扩散。
混响设计中频混响时间为0.6s,主要吸声材料为矿棉板(吸声系数=0.4)设计中频混响时间为0.5s,主要吸声材料为穿孔矿棉板(吸声系数=0.7)待研究问题1、混响时间0.6s是否合适?2、天花设计是否有较重的“声学痕迹”?3、前部倾斜的反射天花作用是否明显?4、声场均匀度如何?1、混响时间0.5s是否合适?2、声场均匀度如何?尤其是后排声场。
3、天花的扩散作用是否明显?为了比较两方案,采用了计算机模拟和1:5缩尺比例模型进行音质研究,还进行了可听化模拟的听觉主观评价和装修效果的视觉主观评价,并由此确定最佳方案。
4 计算机模拟和1:5缩尺比例模型可听化模拟计算机模拟采用了由德国的ELAC 开发的CARA(Computer Aided Room Acoustics)软件。
软件包括建模、声学参数计算和三维声学效果图,如图1、图2。
CARA 软件的原理是声线追踪法,能够计算的房间声学参数有RT60,EDT,声场分布,脉冲响应以及其他相关参数。
CARA在计算结果的表达上使用了三维的动态视图,如图3所示,为未装修前满场声场分布。
缩尺比例模型采用的是在实验室建造1:5的模型,根据相似性原理,通过将频率提高5倍测量模型的音质以模拟实际情况的音质参数。
模型采用密度板、海绵、棉毡等模拟实际教室的吸声材料。
模拟材料的吸声系数测定是利用教室模型本身作混响室,通过有无吸声材料时模型中混响时间的变化求得。
并根据实际方案选用材料的吸声特性选定模拟材料。
在比例模型中进行了混响时间、声场分布、清晰度指数、脉冲声响应等音质参数测量。
如图4、图5是比例模型测试的情形。
在混响极短(小于0.1s)的房间中录制教师正常授课的片段,存成数字文件。
在模型中,利用计算机使用5倍的频率快放,通过话筒接收并存储后,再还原成正常速率的语音,使用耳机听音,就可以进行可听化模拟了。
由于受到扬声器和话筒频宽的限制(使用的是上限20kHz的测量级设备),因此模拟的带宽上限为20kHz的1/5,即4kHz,这对于语言模拟的带宽是完全足够的。
从模拟结果来看,计算机模拟与模型实测结果具有相关一致性。
计算机模拟在方案调整方面比较容易,但由于在原理上存在波动理论的缺陷,模拟精度要差一些,但计算机模拟对于直观了解材料、面积、布置方式、吸声系数改变情况下音质的变化趋势较有帮助。
我们的做法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做方案的初评,再用比例模型的方法测量具体参数。
两方案模型实测的比较情况如下表3:两方案模型实测结果对比表3满场混响时间(s) 清晰度指数C50(dB) 满场前后排最大声压级差dB(A)125Hz 500Hz 2kHz 125Hz 500Hz 2kHz方案一 1.47 0.6 0.57 4.43 2.32 2.26 3.7方案二 1.13 0.53 0.47 2.04 1.55 1.15 6.4在可听化模拟的主观评价实验中,被测对象为5人,2人为建筑系教师,3人为建筑系学生,被试者事先不知到方案情况。
测试包括主观听闻效果和装修效果的可接受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全部被试者认为方案二的音质好于方案一,但仍觉清晰度不够;一致认为两个装修方案美学效果都不错,都可以实施,作为建筑系教室,因方案一前部天花倾斜,有声反射的演示作用,可以作为优选方案。
5 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测试和音质主观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
方案二的清晰度比方案一好,但方案一具有更好的声场均匀度。
综合考虑,应既保持良好的清晰度,又有较好的声场均匀度,因此对方案一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方案三。
方案三的吊顶形式维持与方案一相同,只是将后部吊顶的矿棉板改为穿孔矿棉板,吸声系数由0.4提高到0.7,增大了吸声量。
通过可听化试验,被测者均认为音质达到极佳状态,比方案一、方案二均优。
方案三的中频混响时间为0.47s。
下面是计算机模拟与模型实测的数据。
彩色图象效果比较明显,可以看到方案三比方案二后部的声压级明显提高,声场也更均匀些被确定的设计方案模型实测数据表4模拟实测数据满场混响时间(s) 清晰度指数C50(dB) 满场前后排最大声压级差dB(A)125Hz 500Hz 2KHz 125Hz 500Hz 2KHz方案三 1.12 0.47 0.45 3.01 1.22 1.33 4.8根据选定的声学方案,教室改造于2002年7月进行,历时一个月。
表5是建成后的实测数据。
可以看到模型测量数据与完工后实测比较接近,说明方案的研究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使用中师生的反映,音质效果非常理想。
改造完成后实测数据表5实测数据满场混响时间(s) 清晰度指数C50 (dB) 满场前后排最大声压级差dB(A)125Hz 500Hz 2kHz 125Hz 500Hz 2kHz改造完成0.80 0.45 0.35 2.31 1.15 1.27 4.46结论对于100座左右的教室,混响时间指标非常重要,较为理想的满场设计值是中频0.4-0.5s。
超过0.6s,清晰度会受到影响。
倾斜的前部天花顶棚对改善声场均匀度,提高教室后部声能有一定帮助,但根据师生调查反映,使用中没有感到后排音质的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教室较小,天花倾斜反射的效果有限,另外,作为声源的老师在讲台上有一定活动范围,天花反射角度也不可能保证对任何位置都十分有效。
本设计案例中使用了多种声学辅助设计方法,最终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没有可听化模拟的帮助,很可能凭借经验(一般认为中等教室的最佳混响时间为0.6s)选定了方案一,而与更好的方案三擦肩而过,险些成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