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案设计(一等奖)
1《大堰河-我的保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大堰河-我的保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2. 品味鉴赏,体会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3. 理解作者感时忧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对比中彰显人性的光辉。
教学难点:细品词语,浅文深教。
教学过程:导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同学们初中学过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作者是艾青。
诗人不仅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也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
在身陷囹圄的绝望之境下,诗人最思念的、最关注的是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深情地写到:我是大堰河的儿子。
那么,大堰河是何许人?她与诗人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诗人对她如此深情呢?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艾青的现代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设计意图:温故以知新,设问以激趣。
)一、初读,整体感知情境研习任务一:假如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编,请为本诗设计一幅插图,并说明设计意图。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这是预习作业,通过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在认真预习、阅读全诗的基础上,才能设计插图,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的设计也许是大堰河的人物形象,也许是由诗歌中的某一个意象得到的启示......这项驱动任务没有标准答案,既能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又能提升学生的想象思维与表达能力。
)二、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情感主问题1 大堰河有着怎样的身份?怎样的品格?怎样的命运?明确:身份:童养媳——奶妈——保姆——母亲——劳动妇女的代表品格:勤劳、善良、质朴、富有爱心、温厚、坚韧等。
(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到根据)命运:大堰河活着时,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与,毫不保留的贡献——从乳汁、血汗到赤诚的心,一直到死。
1《大堰河——我的保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大堰河——我的保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梳理情感脉络,深入分析写作手法。
3.分析诗歌主旨。
【重点难点】1.梳理情感脉络,深入分析写作手法。
分析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自由诗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种主要形式,它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字数都不固定。
【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赴法国专修绘画。
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狱中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睹雪思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赞美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
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
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艾青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月,他23岁,诗人因为参加浙江的进步学生运动,而被国民党当局关进了黑暗的监牢。
这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
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解题】艾青的保姆大堰河,是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人,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
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大叶荷"称呼她,浙江金华方言中,“大堰河”与“大叶荷"谐音,因此,把她叫成“大堰河”。
大堰河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
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除了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
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1《大堰河--我的保姆》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大堰河--我的保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诗中细节描写和叙事成分的作用,并区分其与直抒胸臆的表达效果。
通过文本细读法体味诗歌的意境与意象,把握大堰河的形象。
2. 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回环往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仔细体味诗歌语言,提高朗诵长篇抒情诗歌的技巧,并掌握相关诗歌鉴赏方式。
3. 认识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学习广大贫困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体味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之情,感受大堰河的母爱。
教学重点细读文本把握大堰河辛勤的劳动人民形象和温柔关爱的母亲形象。
把握文章采用的反复、回环、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了解抒情诗当中叙事成分和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作者情感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口头导入,揭示写作背景: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年轻人站在冰冷的牢房里,由于孤独和神伤,他不禁思念起了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自己保姆---大堰河,感激与怀念充斥着他的内心,他大笔一挥,写下一首流芳百世,震撼人心的赞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接下来,请跟老师一起走进必修一第三课,来感受这位善良而淳朴的大堰河。
2、首先请大家通过影片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堰河是怎样的人物,并思考她有怎样的特征?教师介绍作者艾青幼年克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处抚养的背景知识。
二、整体把握1、同学们自己诵读课文两三分钟,说说本诗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并进行提问。
明确: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的身份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第二部分(3—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诗人情感走向最高潮,表现出对大堰河的无限哀思与怀恋。
2、请同学们概括每个部分分别概括了什么样的感情?明确: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三、文本细读1、艾青这首抒情长诗有很多叙事成分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找一找哪几段涉及了这些描写?(运用提问法)明确:(第3、4、6、7、8、9、10节)运用点拨法、提问法和小组讨论法,选取第四节进行细节分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并理解其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诗歌中的情感;讲授法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探讨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品味诗中真挚的感情,感受母爱的伟大,树立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情感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回顾1、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代表作《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等。
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
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
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
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2年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睹雪思人,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曾回忆说:“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完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我觉得只有在大堰河的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很爱她。
”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2、诗歌的内容结构二、细读诗歌,分析诗歌划分层次:(一)第一部分(1——2)我和大堰河的出身阶级不同,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抽查朗读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身世悲苦)(二)第二部分(3——11)诗人触景生情,追述勤劳善良的大堰河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1《大堰河——我的保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大堰河——我的保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并理解文中生字、新词,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深入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会鉴赏诗歌的写作妙处。
3.让学生深刻感受大堰河的形象特点,体会大堰河浓烈而真挚的母爱,领悟诗歌所包含的情感之美。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堰河的赞美和思念之情,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感受大堰河的形象。
难点:理解诗歌的感情变化,准确把握大堰河的形象特点,深刻领会“高贵灵魂"的内涵。
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去感受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情厚谊,去领略那份真挚而深沉的母爱。
(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音频或视频,营造情感氛围)请同学们在聆听课文音频的同时,注意认读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并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诗人对大堰河怀有怎样的感情二、阅读教学课程1.初读印象分享(1)请几位同学分享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包括诗歌的语言、节奏、情感等方面。
(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2.诗歌朗读与层次分析(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调、语速和重音的把握,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引导学生划分全诗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
诗歌层次大致可分为: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与“我”的养育关系。
第二部分(4-8节):眷恋与感激,回忆大堰河在我家的辛勤劳作和对我的无私关爱。
1《大堰河——我的保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 《大堰河——我的保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堰河勤劳、善良、仁厚、慈爱的母亲形象和劳动人民形象。
2.培养理解意象和情感等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3.学习运用修饰词、排比句、反复句等,细致描写,塑造意象。
二、知人论世【写作背景】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
艾青刚出生不久后被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中抚养。
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直到上学才被接回到自己家里。
艾青后来说,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他,给了他温暖的母爱。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被捕入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
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刻画艺术形象,语言朴素清新,韵律和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有《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光的赞歌》等。
三、教学过程【任务一:整体感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第二部分(4-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第四部分(12-13节)表达写作目的和对大堰河的赞美、思念之情。
【任务二:文本分析】1.阅读全诗,概括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大堰河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①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②大堰河是善良、乐观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事,乐天安命,质朴乐观;③大堰河是慈爱的,即使终日劳作,仍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④大堰河的爱是博大的,她就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她的乳儿”;⑤大堰河是悲苦的,贫穷、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等奖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等奖《《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学习、把握诗中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较难捉摸,应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作者及作品介绍: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
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读书,但依然受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这首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
2、播放朗读录音。
3、课文分析:〔问〕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些什么?诗人的感情又是怎样的?〔明确〕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与我的'关系。
感情: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4—8〕: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格。
感情:眷恋与感激第三部分〔9—11〕: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感情:同情与控诉。
第四部分〔12—13〕: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感情:讴歌与赞美。
诗,是十分讲求意象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
所谓“意象”,用艾青的话说就是“纯感官的,具体化了的感觉”。
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这四部分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
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大堰河——我的保姆》精品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讨论过程:分组讨论,代 表发言,教师点评
讨论效果: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05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播放《大堰河——我的保 姆》朗诵视频
介绍作者艾青及写作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大堰河是谁? 为什么称她为“保姆”?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 要写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
的情感?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 节奏
恩之心
布置作业:背 诵诗歌,写一 篇关于母爱的
作文
06
教学评价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学生对诗歌语言艺术的理解 学生对诗歌背景知识的理解
学生的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写作、作业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散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了解艾青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 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 歌主题和思想内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 和视频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 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堰河对劳动人民真挚、深厚的感情 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03
教学内容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个人背景:艾青在狱中饱受折磨,对劳动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创作过程:艾青在狱中写下了这首长诗,表达了对大堰河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作品影响:这首长诗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一等奖)1教学目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3教学难点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
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
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活动2【导入】新授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提问:浏览全诗,思考,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那样的一些感情?现在我们就来读诗,看一看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
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
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凄凉、衰败、荒寂)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
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低沉、舒缓)好,大家一起把第三节读一下。
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
(二)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
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勤劳、慈爱。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
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母的关系。
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
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
问:为什么会这样?(补充背景介绍)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三)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
大家自读第七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
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全班女同学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
(四)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问: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媚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五)是啊,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
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
(教师朗读9、10节)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问: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六)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
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
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
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
(教师范读12、13节)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活动3【导入】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
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课堂实录3 大堰河──我的保姆11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
母爱是灿烂的阳光,炽热而光明。
她能融化冰川、净化心灵、蓬勃生机。
她以博大的襟怀哺育生命、呵护万物。
母爱是盎然的绿地,芳菲而宜人。
她使空气清新、百花缤纷、彩蝶飞舞。
她是唯一没被名利污染的一方净土。
母爱是明澈的山泉,洁净而碧澈。
她纯而不梁、真而无邪、诚而无瑕,她能洗涤一切污浊。
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
无论你走到哪里,她都伴你延伸、顺畅。
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
母爱是一座高高的山。
无论你有多大困难,她总是依靠的屏障。
那高耸的身躯,为你遮风挡雨,令你心安神怡。
母爱是一泓深深的潭。
无论家有多少纠葛,她总是以容纳百川的胸怀,默默忍让。
那宽宏的气量,那包含的品格,让家和睦泰然、息事宁人。
母爱是永恒的,不管风雨如何剥蚀,她总是完美无损、永不褪色;母爱是质朴的,她总是心清如水、原汁原味;母爱是执著的,不管命运如何苦涩,她总是掏心吐哺、从不打折。
母爱深明大义、柔中有刚。
当你啼哭于襁褓时,母爱是温馨的怀抱,当你呀呀学语时,母爱是耐心的教导;当你熬夜备考时,母爱是暖暖的热茶;当你远行时,母爱是声声的呜咽;当你取得成绩时,母爱是激动的泪花;当你病卧在床时,母爱是布满血丝的双眼;当你沾染恶习时,母爱是苦口婆心的劝勉;当你如履薄冰而屡教不改时,母爱是撒在你伤口上疼在她心上的那把盐。
母爱是慷慨的,她把爱洒给了春露,洒给了秋霜;留给了晨曦,留给了暮霭;分给了弃婴,分给了遗孤;而惟独忘了她自己。
母爱没有陌路、地域、种族的界限,母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家。
母爱是体贴、慰藉、宽容、理解、善良、慈祥的源泉。
母爱之情,惊动天地,感泣鬼神。
母爱之恩,与江河同流,与日月同辉。
愿天下母亲,别忘了留一份爱给自己。
愿天下儿女,别忘了回报母爱一缕浓浓的芳馨有一种爱是无法言表的感动,是伴随一生的感恩------母爱……母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够滋润受伤的心灵。
它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有时,母爱是一盏指路灯,引导我们走出迷茫,追随光明……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
人这一辈子还有什么事比报答母亲对我们的爱更重要呢?我想-----没有!也是不可能有的妈妈,您的爱,就像块糖,包在唠叨里,藏在责骂里,让我东找西找,直到我懂事,才找到。
妈妈。
岁月已将您的青春燃烧,但您的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
用我心抚平你额上的皱纹,用我的情感染黑您头上的白发。
妈,愿我的祝福像朵小花,永远盛开在这温馨的收获季节,替您时时刻刻点缀出欢乐洋溢。
今天我们借着这篇《母爱》的散文,追忆历史的光阴到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
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是一首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
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活动2【讲授】新课1.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
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
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
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三.初读1.播放朗读录音。
2.注意读准字音。
3.准确把握情感。
四.整体感知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明确: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
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
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
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感受: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
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
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五.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第二部分(3─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第二课时六、体会感情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七、大堰河的形象1.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
2.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是主句,主句是承接关系复句。
一连串“在你……之后”是状语,这些状语构成排比,这些排比句有什么作用?(这些排比句一方面了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养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 处处给他以爱抚, 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