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干栏式住房
河姆渡人的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是杆栏式房屋。
好处:防潮,通风。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因为南方多雨水,很潮湿,所以人们建造干栏式房屋。
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防潮,通风。
主食:河姆渡人吃水稻
估计河姆渡人:将当地大量生长的野稻培育,然后把它作为主食,而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潮湿时东西容易霉烂),且风大凉爽。
房屋: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就是正常尖脊房屋下面“用竹棍撑着”。
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一带系沼泽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木桩上架设纵横交错地龙骨(地梁),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橼、盖顶。
地板起防湿、御虫蛇作用。
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
地板上为起居住室。
1、房屋规模大小及内部结构,视居住成员多寡而定。
从柱子高度看,人还不能直立进出,但较巢居已大有进步。
2、从住宅营建看,河姆渡人已较熟练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桩、柱、梁、板等建筑构件技术,梁柱间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与晚期木构大致相同,木构件上刻有双圆、直线、斜线、植物茎叶等装饰图案。
因工具限制,加工显
得较粗糙。
3、销钉的使用和企口板的发明,揭示七千年前先民已较熟练掌握房屋建筑技术,体现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毅力,为中国古典建筑木结构技术对世界建筑史的独特贡献奠定基础。
杆栏式建筑

由木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
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 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 风问题。但由此带来的建筑困难也比一般地面建筑大得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建 筑能否成功基础是关键,干栏式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基础桩木 有圆桩、方桩、板桩之分。方桩体积较大,一般截面为15×18厘米,入地深度 也比圆桩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桩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规律可寻,一般间 隔距离1.3米~1.5米。圆桩的数量很多,直径大小变化也较多。板桩数量少,布 置较密。通过对第四文化层桩木底部的取样调查所知,各种形式木桩的底部一律 砍削成尖刺状或刃状,可知是用打入法处理的。桩础完成后,接下去架设地梁, 方桩上端面凿有凹槽用于拼接地梁,有的圆木上端原来留有叉子,也可以用来承 托地梁或屋梁,关键性的构件如中柱、转角柱,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 辅以绑扎作进一步固定。地板铺放在地梁之上,多数未经固定,这样便于原始居 民通过活动地板向下倾倒垃圾。基座开始是平稳的,但因土质松软,有些部位会 沉降。这时先民把准备的圆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桩木支撑,日复一日形成基础 部分桩木林立的结果。从上面基础工程看,开工前需要对建筑负荷有个计算,以 决定用材的规格和数量。然后根据建筑面积,室内分隔要求,在现场放样。最后 选择座标,以保证木桩的平行垂直,保证下步的梁柱安装工程。
带横撑的梁架结构
河姆渡人在建筑上部的空间用柱和梁做成构架,来承托树木枝干结 成的方格网状檩架的屋面,然后铺设茅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的工 程。这种以梁柱为主的构架结构技术是建筑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奠 定了统木构古建筑的基础。从桩础遗迹看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只有4根 立柱,有一根立柱为室外走廊平台所用,这样,还需要两根立柱,才能 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那么河姆渡人是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 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构件。该件 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小,位于截面中 间,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的立柱, 这根立柱作为中柱太低,而作为檐柱又太高,因此它在屋内的空间位置 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 次梁,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 大缩小,从而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 构造柱,这根立柱架设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 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使屋架更加稳固。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 柱干栏式建筑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见到。
木骨泥墙干阑式

2010-03-11 19:24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于1973年,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有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干阑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
现有材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式建筑营建技术大致经历打桩式和挖坑埋柱式先后两个阶段。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主要是4B层25排排列有序的由桩木、板桩、圆木组成的排桩及散落各坑的板材;根据排桩的走向组合,推测至少有6组(栋)以上的长排式建筑。
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
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直径1米左右残高0.5上下由直径2-6厘米小桩木组成的圆形栅栏圈可能圈养家畜用。
建筑构件用榫卯连接,榫卯构件的种类主要有:柱头及柱脚榫,上端为榫头榫,用以连接屋梁;下端为柱脚榫,用以连接地袱或地龙骨。
梁头榫,在圆木上端加工成榫头,使其截面高与宽之比接近4:1的黄金比。
带梢丁孔的榫,在榫头中部凿有一个圆孔,用以插梢丁,防止构件在受拉力作用下脱榫。
新石器时代半穴居和地面建筑的出现,其墙、柱、屋顶等建筑材料,都是用树木、茅草等可燃材料,因而常引发火灾。
建筑防火成了突出问题。
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探索,先是想出了在可燃材料的墙上涂抹草泥的办法以防火。
渐渐发展到应用木骨泥墙防火。
木骨泥墙,即用树的枝干扎成排栅,中间用草茎充填,然后再覆盖草茎泥而构成。
这种建筑技术虽然原始,但却延续了相当长的时期,直到封建社会晚期仍在使用。
其中,木骨泥墙的一种形式的竹笆抹泥墙,至今在我国西南地区乡村民居中仍有保留。
这种木骨泥墙,防火性能比较好。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 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摘要随着党中央对农民生活关注程度的提高,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都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其中民居改造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而受城市住宅建设的影响,农村民居中也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和钢筋等现代材料。
近代的农村民居建设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城市建筑的影响,民居建筑逐渐丧失了它的传统,农村民居的多样性和地域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作为农耕文明象征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干栏建筑大有被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替代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干栏建筑消失的速度愈快,在经济趋同一体的今天,原生态干栏民居正逐渐被同化。
由于民居的永久性特质,从某种角度看具有着不可逆转性;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不仅会对广西的壮丽风光、生态和环境等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同时也会影响民族和文化等传统要素的传承。
广西民居,从远古走来,历经几多风雨,它一直在演进,一直在变化,它最基本的东西,因其合理,因其科学,得以鲜活的保存了下来,由原来的较为封闭,发展为较为开放。
传统民居是在历史过程中经过多代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形成的,其中不仅蕴含了与自然斗争和适应的过程,而且反映了人类进化的历史。
特别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理解,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也没有必要去硬性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趁他还存在的时候去研究、分析,找出其永久性的合理部分与精华。
在运用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民居进行设计时,应做到将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功能进行有机融合,这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应当坚持的一个原则。
笔者作为建筑设计师,感觉到在接触的村落营造中的工作与在城市中是大为不同的,由于大多数建筑师学习成长的城市背景,大多的设计经验和理论来自于城市住宅设计,建筑师的理论和实践在乡村营造中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在对广西干栏式民居建筑的总结概括中,探讨怎么将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艺术风格,与现代新功能、新技术、新材料融合,使得现在建筑形式与传统建筑艺术有机融合,为现代新民居住宅设计寻找新的思路。
干阑建筑

德宏州瑞丽地区:
(干阑建筑)
德宏州竹楼的主房平面形式可分三类:
1.长方形平面 2.曲尺平面(在长方形
面的基础上,于堂屋一 侧建卧室数间,两排房 屋并列成曲尺形。) 3.椭圆形平面。
傣族干阑建筑的特点:
在氣候比較溫和、多雨、 潮濕的地區,在房屋下面 架空,使空氣流通,減少 潮濕。
平頂,外形厚重、穩固。 一般 2-3 層,底層是牲畜 圈及貯藏草料的地方,佛 堂和居室在注層或 3 層。 山區確房一般都傍山修建, 外形呈階梯形。屋頂常被 用來晾晒谷物。
漾、桐乡罗家角、江苏丹阳香 草河、吴兴梅堰等遗址都有此 类房子出土。)
以下详细介绍傣族的干阑建筑:
傣族 的干栏式建筑, 造型独特美观。典型 的干栏式建筑群落和 亚热带庭院风光、淳 朴的民风民俗、神奇 的佛教传说,构成了 西双版纳民俗旅游资 源的重要载体。
傣族干阑建筑:
各式不同的。
傣族民间传说,对其房屋修建和形式的描述也 颇具风趣!
干阑建筑:
干阑式房子:
(1)干阑式房子中国古籍亦称作为干兰、高栏、 阁栏、 葛栏,现代日本语则称为高床。
(2) 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 的房 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 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 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 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 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
介绍:
(如图,是干阑建筑第一层,也是堆放 杂粮和养牲畜。)
干阑式建筑出现较早,而且引用较广泛,当时的干阑多以竹材为骨干,以茅草覆盖。 “干阑”建筑主要特点是用竹或木为柱梁搭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堆
放杂物。
干阑内部:
这是干阑建筑的下层。
(精品教育)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

(精品教育)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
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这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
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这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
河姆渡遗址的陶器上刻画有动植物图形,还出土了作为耳饰的玉器以及几十件骨哨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
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
河姆渡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已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上住人,下养牲畜,通风防潮,说明当时他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他们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他们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甚至能制作简单玉器自己原始乐器。
初一历史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距今约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西安半坡村。
【答案】6000 陕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半坡聚落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第一子目半坡聚落中的内容:“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可知,故填6000 陕西。
【考点】半坡聚落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半坡聚落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遗址的概况、价值、意义。
2.反映我国南方原始农耕生活情况的文化遗址是( )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C.大汶口遗址D.山顶洞遗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河姆渡聚落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第二子目半坡聚落中的内容:“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位于我国南方,故选B。
A选项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
C选项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
D选项山顶洞遗址位于北京。
【考点】河姆渡聚落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河姆渡聚落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遗址的概况、价值、意义。
3.下图所示的文物出土的地方是( )A.山顶洞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元谋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河姆渡聚落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第二子目半坡聚落中的内容:“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以及结合教材插图——骨耜,可知,题干中图片是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的骨耜,故选D。
【考点】河姆渡聚落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河姆渡聚落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遗址的概况、价值、意义。
4.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B.会种植原始农作物C.都饲养猪、水牛D.靠渔猎、采集为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史实的识记。
依据“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河姆渡文化ppt精编版

三、建筑特色
•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 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 ,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 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 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 成围护设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 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 办法树立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 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 ,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 环境,
河姆渡文化
————干栏式建筑分析
河姆渡遗址简介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 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 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中国现已发 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 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 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 骨器、石器、木器等
。 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利用则是决定因素
经济发展:1、农业和家畜饲养2、渔猎3、原始手工业(陶质、纺织、骨器制作的工 艺品等)
生产力:(1) 耜耕农业(农业起源表明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始向生产式经济发展,
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为人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 纺织、(缝纫用的是骨针)交通工 具(船——族氏交流的交通工具)和髹(xiu,第一声)漆技术(早期单纯用天然漆漆于木器表面, 稍后在天然漆中掺和了红色矿物质,使器物色彩更加鲜亮,)的出现。(3) 以象牙雕刻为代表 的原始艺术品(充分表现了河姆渡人的审美兴趣和文明程度,有复杂的精神生活。)
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 于钱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其中 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 余姚是河姆渡文 化的故乡。
河姆渡的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 稻作物的耕种。河姆渡人饲养猪,狗等家禽, 还能驾船和使用多种工具捕鱼。在建干栏式 房屋时,使用了卯榫(mao三声 sun三声) 固定横梁,企口拼接木板的工艺,令人惊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姆渡干栏式住房:
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子里。
这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干栏式房屋干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
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其他民族的干栏也有,但是受到汉式建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多。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他们先从地表向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内外抹上草泥,最后架设屋顶。
屋内,地面修整的十分平实,中间有一个坑,用来烧煮食物、取暖和照明,睡觉的地方高于地面。
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
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
居住区周围有用于防护的壕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