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李睿医考结肠手术的感染控制
结肠术后感染护理措施

一、概述结肠术后感染是结肠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术后感染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吻合口感染、尿路感染等。
本文将对结肠术后感染的护理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二、护理措施1. 切口感染的护理(1)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如发现切口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
(2)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碘伏或酒精棉球进行消毒。
(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剂量。
(4)术后早期,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影响切口愈合。
(5)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切口愈合。
2. 吻合口感染的护理(1)观察吻合口情况,如发现吻合口出血、渗液、疼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对吻合口的刺激。
(3)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
(4)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观察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 尿路感染的护理(1)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路通畅。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3)使用尿路消毒剂,如碘伏等,进行尿道口消毒。
(4)定期更换导尿管,预防尿路感染。
(5)观察尿液颜色、气味,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 全身感染的护理(1)加强病情观察,如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
(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交叉感染。
(5)加强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
5. 心理护理(1)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2)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4)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三、预防措施1. 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2. 术前做好肠道准备,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3. 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
结肠炎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结肠炎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引言
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
当有结肠炎感染患者入住医院或其他公共场所时,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播,必须采取适当的消毒隔离措施。
本文档旨在提供有关结肠炎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的指导。
消毒措施
1. 手部卫生:所有与病人接触的医护人员必须正确地洗手。
使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确保覆盖所有手部表面,包括手指、指甲和手腕。
使用酒精洗手液进行消毒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接触病人前后都要进行手部卫生。
2. 空气传播预防:结肠炎病菌可通过空气传播,在病房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安装有效的空气过滤设备。
定期消毒空调、风扇和排风设备可有效减少病菌的传播。
3. 物体表面消毒:病房内的所有表面、床单、被子、衣物、手术器械等都需要进行定期的消毒。
使用含氯消毒剂、酒精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进行清洁,确保彻底杀灭病菌。
4. 隔离措施:将结肠炎感染患者隔离在单独的房间,与其他病人分开。
确保病人拥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并提供独立的餐具和洗漱用品。
医护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在接触病人时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
5. 废弃物处理:所有与病人接触的废弃物,如纸巾、尿布、手套,都应妥善处理。
使用专用的封闭式,避免废弃物的二次污染。
结论
通过采取合适的消毒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结肠炎病菌的传播,保护他人免受感染。
医护人员应始终遵循正确的卫生和消毒程序,确保病人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同时,公众也应加强自身的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减少感染的风险。
胃肠手术后的感染防控措施

胃肠手术后的感染防控措施一、引言胃肠手术是治疗各种胃肠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手术后的感染防控是确保患者术后恢复的关键环节。
手术后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恢复,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感染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二、感染防控策略2.1 术前准备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风险因素。
2. 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体温、血常规、尿常规等,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2.2 术中防控措施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器械和手术室的清洁和无菌。
2. 手术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术衣、手套、面罩等。
3. 使用一次性手术敷料,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4. 尽量减少手术切口的长度和创伤,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2.3 术后管理1. 定期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常规、伤口愈合情况等,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2.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3. 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感染的发生和扩散。
4. 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三、感染防控措施的培训与监督1. 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 制定感染防控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3. 定期对感染防控措施进行监督和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结论胃肠手术后的感染防控是确保患者术后恢复的关键环节。
通过术前准备、术中防控措施和术后管理的全面实施,以及医护人员培训和监督的加强,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临床研究 •123时,医护人员要将标本采集注意事项、重要性、运输、贮存方、时间等详细告知,降低标本污染、不合格情况。
e.建立微生物标本采集档案本,所有不合格样本,采集时间、检验时间、检验目的、各流程操作人等均详细记录,每周回顾,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不合格样本分布情况;②比较两组样本质量考评评分,就样本采集时间、方法、保存、运输及检验等质量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标本质量控制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借助统计学专用软件SPSS20.0版本对组间数据差异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的描述方式为均数±标准差(x -±s ),两样本计量资料的检验方法为t 检验,计数资料(n ,%)采用χ2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样本检验情况比较:观察组样本不合格率为1.33%(共2例,粪便2例),参考组样本不合格率为12%(共18例,痰液6例、尿液4例、血液3例、粪便3例、其他2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样本不合格原因分析:通过对两组不合格样本观察分析,可见不合格原因主要为采集方法不规范、未使用条形码、标本污染与送检不及时、容器使用错误等,见表1。
2.3 两组质量考评评分比较:观察组质量考评评分为(92.65±3.78)分,参考组质量考评评分为(85.25±3.40)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 论质控措施实施前,对照组样本不合格率达到12%,明显高于临床表1 样本不合格原因分析[n (%)]不合格样本例数采集方法不规范未使用条形码标本污染与送检不及时容器使用错误观察组187(4.66)4(2.67)5(3.33)2(1.33)参考组20(0)0(0)2(1.33)0(0)普遍研究水平[1],分析原因认为可能与本次纳入样本量较小有关。
样本资料显示,不合格样本以痰液、尿液、血液最多,通过总结、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不到位,操作中未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操作,同时无菌操作意识差,标本污染,尤其尿液、血液等标本;我科室对样本采集到检验中间流程管理相对薄弱,日常监管不到位,导致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标本采集后储存方法不正确、送检不及时为样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标本运输过程中,未能做到防寒冷、防震荡、防高温等,导致样本质量严重下降,检测结果失真[2];由于采集样本较多,对于需患者自己采集的标本,医护人员未能够详细介绍注意事项等,患者标本采集时间、部位等混淆,样本检测不合格率高。
结直肠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学及药敏分析

术后感 染 的 主要 菌群 , 化 疗 药物 联合 用药 临床 疗 效优 于单 独用 药 , 结直 肠 癌术 后感 染 病 原学 及药 敏 分析 对 临床 用药具 有 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c e r s u r g e y .M e r t h o d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5 3 c a s e s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wi t h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i n f e c t i o n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w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Th e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a t h o g e n i c b a c t e ia r o f s u r g i c a l s i t e i n f e c t i o n we r e a n a l y z e d . T h e t i s s u e p i e c e s c u l t u r e - d y e i n g - e n d c o mp u t e r i ma g e a n ly a s i s me t h o d we r e t a k e n f o r d r u g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 t y a n ly a s i s . Re s u l t s 7 8 s t r a i n s o f p a t h o g e n i c b a c t e ia r we r e i s o l a t e d i n t h e 5 3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u r g e r y i n t h e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i n f e c t i o n s i t e , ma i n l y wa s g r a m- n e g a t i v e b a c t e r i a , 43 s t r a i n s we r e a c c o u n t e d or f 5 5 . 1 3 % , 2 8 s t r a i n s we r e g r a m- p o s i t i v e b a c t e r i a , a c c o u n t i n g or f mo r e t h a n 3 5 . 9 0 %; S i n g l e me d i c i n l a d ug r whe n u r e a lu f o i r n e p y r i mi d i n e wa s mo s t s e n s i t i v e , f o l l o we d b y mi t o my c i n a n d e a r b o p l a t i n c o mb i n a t i o n u r e a l f u o r i n e p y r i mi d i n e + mi t o my c i n + e i s p l a t i n u r e a> l f u o i r n e p y r i mi d i n e + mi t o my c i n u r e a > lu f o in r e p y r i mi d i n e +c i s p l a t i n .Co n c l us i o n Gr a m n e g a t i v e b a c t e r i a i s t h e ma i n l f o - r a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i n f e c t i o n , c l i n i c a l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i s s u p e r i o r t o t h e c h e mo t h e r a p y d ug r c o mb i n a t i o n d ug r a l o n e ,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i n f e c t i o n i n c o l o r e e t l a c a n c e r e t i o l o g y a n d d r u g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a n a l y s i s h a s i mp o r t a n t g u i d i n g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c l i n i c a l d r u g u s e .
北医李睿医考:肠外营养临床药学共识

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有肠内和肠外两大途径,当胃肠功能严重障碍时,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可以提供机体所需营养物质,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有些患者甚至赖以生存。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营养支持治疗领域新理念的不断完善与更新,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对肠外营养的规范化管理日渐重视。
由医师、药师、营养师、护师及其他相关医疗工作者等跨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营养支持团队(nutrition support team,NST),以标准化流程指导营养支持治疗的各个环节,优化营养相关综合管理成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新方向。
为推进肠外营养的规范化管理,本共识专家组通过分析肠外营养制剂的药学特点,结合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总结广东省各医疗机构临床药学实践经验,详细介绍营养支持药师(nutrition support pharmacist,NSP)的职能与工作要求。
肠外营养概述与肠外营养液的理化性质肠外营养是指通过胃肠道以外的途径(即静脉途径)提供营养物质的一种方式。
当患者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均从胃肠外途径供给时,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制剂学上将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剂混合在一起,再加入其他各种营养素,称为「全合一」系统(All-in-One,AIO)。
1988 年,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称之为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tion admixture,TNA)。
1. 肠外营养混合液的组成PN 配方TNA 包括水、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为了维持血浆中有效药物浓度,降低输液总量,减少污染和器材费用,某些药理营养素(如ω-3 脂肪酸、谷氨酰胺等)或药物(如胰岛素、H2 受体阻滞剂等)也可加入混合液中。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感染控制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感染控制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感染控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手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进食障碍和消化道疾病。
然而,手术后感染是该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移植后的早期和免疫抑制剂使用期间,感染发生率尤其高。
因此,控制手术后感染成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手术管理的重要事项。
手术后穿刺口感染是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感染的主要原因。
手术结束后,医生通常会在移植处留置一个管子,以便排出残留的液体和减轻肠道内的压力。
然而,这个管子也为细菌提供了侵入人体的途径,导致感染。
因此,必须确保穿刺口的皮肤消毒和手术室内的无菌操作是一项关键任务。
此外,在移植手术期间,医生必须注重手术中的无菌操作,并使用高质量的消毒设备和无菌物品。
在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
然而,这些药物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使患者更容易感染。
因此,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和其他身体症状,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医生必须制定详细的药物管理计划,遵守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机,以减少对患者健康的负面影响。
除了以上措施外,还有其他控制感染的方法可以使用。
一种方法是增加液体摄入量以及纤维素和蛋白质含量的食物,以促进肠道蠕动和自然排便,并从体内排出细菌。
此外,患者在手术后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并应保持清洁和卫生,避免与他人接触以减少传染风险。
总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感染是一项严重的并发症,必须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医生应遵循无菌规程,制定详细的免疫抑制剂管理计划,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感染迹象。
患者应加强自我管理,遵守医生的建议,保持清洁和卫生并避免过度劳累。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的感染风险,并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健康水平。
北医李睿医考:结肠手术的感染控制

2016 年6 月,美国西北大学费因伯格医学院外科部门的Donald E. Fry 在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上发表综述,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回顾的策略,以预防结肠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
该综述主要从感染的病原学、发病机制、诊断监测以及预防这四个方面展开。
感染是择期结肠手术患者术后发病的主要原因。
在所有择期手术中,结肠手术感染最为常见。
结肠手术患者感染导致医疗费用升高,住院时间延长,并且也是再入院的主要原因。
结肠微生物学结肠吸收大部分营养、水和电解质。
加之其厌氧环境,导致大量细菌的定植,而结肠的屏障功能可防止定植菌的传播。
一般来说,盲肠细菌的浓度是105~106cfu/ml,大部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见图1)。
随着管腔内容物行进至远端结肠,固体粪便形成,定植菌也增至1010~1012 cfu/ml,且逐渐变成革兰氏阴性菌的厌氧菌类,其中以脆弱拟杆菌为主(见图1)。
与此同时,肠球菌的数目也在增长。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从近端结肠至乙状结肠、直肠覆盖于粘液层下的细菌浓度也在逐步增长。
故在如此的结肠环境下,就算配备最好的医疗器械,外科干预还是会导致数百万的细菌入侵局部的软组织和手术切口。
图1 结肠术后患者SSI 常见病原体的电子显微镜下观SSI 的发病机制感染的发生是细菌和宿主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单纯是微生物的问题。
什么是结肠术后感染的决定因素?首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微生物污染切口组织。
许多研究均已证实感染几率会随着组织细菌密度的增高而增高。
努力降低细菌浓度是减少SSI 最重要的策略。
必须强调的是,患者皮肤和手术室环境中细菌的增加也可以干预感染的结局。
SSI 的第二个决定因素是细菌的毒力。
个体的毒力特征是数量少得多的细菌污染切口导致感染所必需的条件。
手术切口组织的局部环境是第三个感染决定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 年6 月,美国西北大学费因伯格医学院外科部门的Donald E. Fry 在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上发表综述,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回顾的策略,以预防结肠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
该综述主要从感染的病原学、发病机制、诊断监测以及预防这四个方面展开。
感染是择期结肠手术患者术后发病的主要原因。
在所有择期手术中,结肠手术感染最为常见。
结肠手术患者感染导致医疗费用升高,住院时间延长,并且也是再入院的主要原因。
结肠微生物学
结肠吸收大部分营养、水和电解质。
加之其厌氧环境,导致大量细菌的定植,而结肠的屏障功能可防止定植菌的传播。
一般来说,盲肠细菌的浓度是
105~106cfu/ml,大部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见图1)。
随着管腔内容物行进至远端结肠,固体粪便形成,定植菌也增至1010~1012 cfu/ml,且逐渐变成革兰氏阴性菌的厌氧菌类,其中以脆弱拟杆菌为主(见图1)。
与此同时,肠球菌的数目也在增长。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从近端结肠至乙状结肠、直肠覆盖于粘液层下的细菌浓度也在逐步增长。
故在如此的结肠环境下,就算配备最好的医疗器械,外科干预还是会导致数百万的细菌入侵局部的软组织和手术切口。
图1 结肠术后患者SSI 常见病原体的电子显微镜下观
SSI 的发病机制
感染的发生是细菌和宿主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单纯是微生物的问题。
什么是结肠术后感染的决定因素?
首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微生物污染切口组织。
许多研究均已证实感染几率会随着组织细菌密度的增高而增高。
努力降低细菌浓度是减少SSI 最重要的策略。
必须强调的是,患者皮肤和手术室环境中细菌的增加也可以干预感染的结局。
SSI 的第二个决定因素是细菌的毒力。
个体的毒力特征是数量少得多的细菌污染切口导致感染所必需的条件。
手术切口组织的局部环境是第三个感染决定因素。
第四个决定因素是宿主免疫反应的完整性。
因此,感染的决定因素可通过一个假设方程对手术部位进行预测。
如果过度净效应接种细菌,细菌的毒力,或手术部位环境的敌意超过了宿主免疫,则感染发生。
需要采取的措施要么是预防以减少微生物作用,要么是干预以增强宿主免疫。
图2 SSI 的决定因素。
增加感染概率的变量可被宿主遗传防御基因所抵消,而宿主的防御可被获得性急慢性疾病所削弱。
SSI 的诊断和监测
目前,SSI 尚无统一的标准化定义。
美国疾控中心(CDC)提出了浅表、深部和器官/间隙SSI 的定义。
但此定义的一个特点是具有主观性,当外科医生认为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就是感染的。
从相反面来说:如果外科医生认为手术部位没有感染,那么感染就没被记录下来。
明显的感染易被察觉,但细微的感染常会被漏过。
除了诊断中不一致的定义,能否有效的监测也是已报告的SSI 率多变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因此,标准化的定义和监督需要建立。
此外,为确定出院后急诊或其他机构再入院的患者是否感染,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也必不可少。
SSI 的预防
广泛的术前术中措施对预防SSI 是有必要的。
众多行为和因素可能导致感染。
如果忽视其他预防措施,仅使用抗生素或应用杀菌剂于手术部位,也不能极大地降低SSI 比率。
1. 术前准备
(1)延长术前住院时间
一些研究认为,延长术前住院时间会增加手术感染并发症。
术前住院时间的延长侧面反应了病情的复杂性。
目前普遍认为,延长术前住院时间增加感染是因为被医院耐药微生物定植。
当住院治疗 3 天以上的,外科医生应调整预防性抗生素的选择以弥补不良定植。
(2)住院前清洗手术部位
住院前在手术部位使用抗菌肥皂和沐浴露可否预防SSI 还是一块有争议区域。
指导患者洗浴和擦洗手术部位已被证明可以减少皮肤菌群的密度,但未被持续证明降低SSI 率。
(3)备皮
目前证据表明,对于大部分患者,体毛并不促发感染也不需要被剔除。
必要时,应在手术室手术开始前使用电动剃毛器备皮。
不应在手术前夜备皮,因为轻微擦伤也可能导致不良定植。
(4)切口术前准备
手术部位切开前使用杀菌剂仍然存在争议。
目前基本认为氯己定、聚维酮碘和异丙醇都是等效。
将异丙醇加入氯己定或聚维酮碘,不仅增强杀菌作用,而且还缩短干燥时间以提高抗菌效果。
目前,如果应用得当且皮肤切开前允许干燥,上述任一皮肤杀菌剂或组合均可被使用。
(5)手术薄膜
早期手术薄膜未能改善感染率可能是因为塑料未能致密地附着到皮肤上。
新版本的手术薄膜粘附更有弹性,且增加杀菌涂层以进一步控制潜在的细菌污染。
手术薄膜的运用显示切口中结肠细菌计数的减少,但SSI 率的降低并未得到验证。
2. 预防性全身抗菌药物
早期预防性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努力失败了,因为直到手术完成缝合切口后,才给药。
污染发生之前,抗生素存在组织中才具有抗菌活性。
软组织污染后全身预防感染使用抗生素已缺乏益处。
3. 机械或抗生素肠道准备
单纯机械清洁结肠并不能减少SSI,因为肠道表面粘液的细菌浓度没有减少。
此外,缺乏机械准备下,单纯的抗生素肠道准备也不能减少SSI 率。
因为口服的
抗生素被束缚在近端结肠里,无法传播至充满粪便的远端结肠。
完全排空粪便可确保口服抗生素进入全部结肠。
虽然在抗生素肠道准备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目前的客观证据强烈支持,口服联合全身应用抗生素可降低择期结肠手术的SSI 率。
4. 术中预防措施
(1)技术问题
在手术过程中切口的技术管理对预防SSI 至关重要。
切口组织间血肿或闭合切口间空隙将增加SSI 率。
导致同样结果的还有电灼的过度使用致组织烧焦失活。
避免编织和不可吸收材质(如丝)的缝合材料的运用。
为避免超重患者形成死腔脓肿,应将闭合负压引流管的开口与手术切口分开。
对于大部分病例,应避免两路引流,且不通过切口引流。
一旦目的达成,尽早移除引流。
(2)切口保护器
切口保护器在手术中应用广泛。
一些临床试验的证据也支持其运用于开腹手术。
必须注意的是,手术结束移除装置时,应尽量避免污染切口。
(3)抗菌缝合
涂有三氯生的抗菌缝线减少了闭合切口和止血缝合相关的细菌生长。
虽然还需大型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解决此方法的普及应用问题,但有充分理由相信,抗菌缝合在高风险手术如结肠切除术中非常有价值。
(4)空气处理
空气传播细菌已经成为外科手术部位污染及随后感染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但对于这种结肠和皮肤定植菌的污染可以压倒一切因素的结肠手术,很难想象任何的空气处理或者空气清洁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结局。
(5)血糖控制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与SSI 的增加相关。
胰岛素滴注降糖可减少SSI 率。
(6)体温控制
临床低温与吞噬功能受损和凝血功能障碍相关。
但低温对于SSI 的影响仍有争议,有必要进一步的评估术中升温的努力和程度是否有价值。
(7)给予氧气
给予氧气增强宿主的反应,并防止已污染的组织感染。
对于结肠切除术,给予氧气似乎还是有益于减少SSI 的。
(8)切口冲洗
生理盐水冲洗切口会清除血凝块和散在的切口碎片,但已普遍观察到的是,并不减少切口表面的细菌负担。
实验研究已证明压力灌洗有益于减少切口中的细菌数量和实际感染。
但还未有已完成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目前仍然没有证据表明在抗生素溶液局部灌洗降低SSI 的发生。
(9)延迟一期缝合
当结肠手术明显污染时,外科医生选择关闭腹壁切口筋膜,但开放皮肤和皮下组织。
与较清洁的切口管理相比,污染切口可以延迟至手术3~5 天后关闭。
现实情况是,严重污染的切口很少延迟关闭。
开放性切口罕见延迟缝合,相反地,易遭受二次缝合。
本质上,延迟一期缝合导致延长治疗的时间,与因感染而术后三四天开关切口的时间是一样的。
已发表的证据表明,延迟一期缝合的问题在于价值冲突,且数学模型也质疑其价值。
5. 术后预防措施
有证据表明,结肠手术关闭切口后再实行干预措施,对有效预防SSI 作用有限。
远端感染源继发污染闭合切口成为可疑原因,但这更像是小概率事件。
如果怀疑远处感染源通过血流或淋巴传播污染切口,为避免感染而术后持续全身使用抗生素是没有理由的。
总结
感染是结肠手术频繁、病态、昂贵的并发症。
了解这些感染的发病机理和微生物知识是预防的关键一步。
改善结肠切除患者SSI 需要统一这些感染的定义,需要一致到位的监测方案以准确的评估这些不良事件。
目前有大量的术前术中方
法,可以减少结肠手术患者SSI。
但预防时间均是手术切口关闭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的证据支持术后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