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概念及练习题

(完整)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概念及练习题
(完整)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概念及练习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概念及练习题

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或者说已知长和宽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可直接用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边长,或者说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正方形的周长,可直接用公式:长方形的周长=边长×4

①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

②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②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长方形的宽

宽=(周长-长×2)÷2 宽=周长÷2-长

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方形的长

长=(周长-宽×2)÷2 长=周长÷2-宽

①已知边长,求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②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正方形的边长边长=周长÷4

1、填空题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所以它们都是()形;长方形有()条边,对边(),有()个角都是()角;正方形有()条边,四边(),都( )有()个角都是()角;正方形是()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有()条边,对边(),有()个角对角()。

2.一个正方形的游泳池,围着这个游泳池走一圈要走120米,这个游泳池的边长是()米。

3.下图是一个长方形,长和宽如图所示。在这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正方形,能剪出的最大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剩下的图形是一个()形。周长是

12cm

()

18cm

4、围成一个图形()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

5、一个长方形的宽是10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6、一个长为10厘米,宽是7厘米的长方形,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7、、把一个大长方形分成两个小长方形周长,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8、、把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增加了、减少了或不变)

9、一个正方形剪成2个长方形后,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原来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大于小于)

10、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厘米。

2、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操场,长是100米,宽40米,围着这个操场跑两圈,要跑多少米?

2、.一段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为12米,宽为8米,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米?

4.长方形的长16分米,长是宽的2倍,周长是多少分米?

5、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6、有一个长方形手帕,长加宽的和20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7、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8、足球场的长是100米,宽是50米。沿着足球场的边线跑6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9、画一个周长是14厘米的长方形。(记得用铅笔和直尺画)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概念和练习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概念及练习题 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或者说已知长和宽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可直接用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边长,或者说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正方形的周长,可直接用公式:长方形的周长=边长×4 (1)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或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长方形的宽宽=(周长-长×2)÷2 或宽=周长÷2-长 (3)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方形的长长=(周长-宽×2)÷2 或长=周长÷2-宽 (4)已知边长,求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或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5)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正方形的边长边长=周长÷4 1、填空题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所以它们都是()形;长方形有()条边,对边(),有()个角都是()角;正方形有()条边,四边(),有()个角都是()角;正方形是()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有()条边,对边(),有()个角对角()。 2.一个正方形的游泳池,围着这个游泳池走一圈要走120米,这个游泳池的边长是()米。 3.下图是一个长方形,长和宽如图所示。在这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正方形,能剪出的最大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剩下的图形是一个()形。周长是 12cm () 18cm 4、围成一个图形()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 5、一个长方形的宽是10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6、一个长为10厘米,宽是7厘米的长方形,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7、、把一个大长方形分成两个小长方形周长,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8、、把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增加了、减少了或不变)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60分=1时1分=60秒60秒=1分半时=30分30分=半时 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经过时间= 后时间- 前时间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另一个加数+加数=和 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 ①差+减数=被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③被减数-差=减数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 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 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000千克= 1吨1千克=1000克1000克=1千克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 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2020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精品教育文档,如果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温馨提示: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你记住咱们本学期学习的东西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们这学期各单元重要知识点吧!最后,祝各位同学们在期末的考试里取得好成绩。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半时=30分一刻=15分 3时=(180 )分 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时 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 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 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 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 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例如:35+34=69,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60+9=69 易错点:个位加个位满十时不向十位进一。 知识点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方法2: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够减时),再把两个差相加。 要点:方法2只适合用于个位够减时,个位不够减时不适用。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9、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结束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 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注意: 加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③写得数减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③写得数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中间的0既要向前一位借,又要借给下一位,所以借回来的“10”只剩下“9”了。如1000-234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公式: 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被减数-差=减数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6、加法的验算:可以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也可以用和-加数=另一个加数验算。 7、减法的验算:可以是减数+差=被减数验算,也可以用被减数-差=减数验算。 8、估算:(1)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记忆:看保留位数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2)估算的应用:收银员收钱要准确,要精确计算。准备多少钱才够的可以估算,但因为是交钱买东西,要估大。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周长和面积问题小结

奥数思维练习题第十六讲 长方形周长和面积 【知识点总结】 一、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面积= 长×宽面积=边长×边长 引申:知道周长求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引申:知道周长求边长正方形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知道面积求长方形的长=面积÷宽 长方形的宽=面积÷长 二、单位换算: 1㎡=100d ㎡=10000c ㎡1d ㎡=100c ㎡1k ㎡=100公顷1公顷=10000 ㎡ 大单位换小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如5㎡换成d ㎡乘以100,得500d ㎡ 小单位换大单位 ÷它们之间的进率,如500d ㎡换成㎡除以100,的1 ㎡ 从一个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面积扩大问题: 长方形面积扩大倍数=长的扩大倍数×宽的扩大倍数,如一个长方形长扩大3倍,宽扩大2倍,则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扩大3×2=6倍 正方形面积扩大倍数=边长扩大的倍数相乘,如一个正方形边长扩大3倍,则这个正方形面积就扩大3×3=9倍 【典型题精讲】 1、用一根铁丝正好围成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解析:一根铁丝不管变成什么图形它的长度没有改变,所以本题中长方形的周长就等于正方形的周长,得到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得到边长就可以求出面积。 (6+4)×2=20(cm) 20÷4=5(cm) 5×5=25(c㎡) 2、小红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她绕着小区里的正方形荷花池跑步,跑一圈正好是240米,这个正方形荷花池的面积是 多少? 解析:这道题为知道正方形周长求面积,知道周长可以用公式:正方形边长=周长÷4,求出边长,进而用公式面积=边长×边长,求出荷花池面积 3、莉莉家的客厅宽4m,长比宽的2倍少1m.,瓷砖的边长是2dm,如果莉莉家用这种瓷砖铺客厅的话,至少需要多少块?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铺砖问题,所需砖的数量=地的面积÷每块砖的面积,注意单位之间的统一。类似问题还有栽树,道理一样,树的数量=地的面积÷每棵树所占面积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书概念

三年级数学上期知识点总结 姓名: 第一单元时、分、秒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一个钟面上有(60)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5)个小格。 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1分=60秒 有些钟表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是(秒针),它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 1小时大约可以走5千米;跑50米大约需要10秒。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注意:写算式时要用汉字表示)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口算37+49时,可以先算(37+40=77),再算(77+9=86)。还可以先算(30+40=70)和(7+9=16),再算(70+16=86)。 口算83-58时,可以先算(83-50=33),再算(33-8=25);也可以先算(83-8=75),再算(75-50=25)。 第三单元测量 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课桌大约高7分米1步大约长5分米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我们学校的操场1圈是200米,(5)圈是1千米;标准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千米。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 1千米大约要走12分钟。 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一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250千克,40名这样的同学大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只东北虎重250千克,4只大约重1吨;一袋水泥重200千克,5袋重1吨。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要注意: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 加法的验算: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还可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等不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可以用差加减数看等不等于被减数。还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等不等于减数。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举例:

2020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 第1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 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克

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概念(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点 班级 姓名 (1)长度单位:千米(km )、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10 10 10 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2)重量单位:吨(t )、千克(kg )、克(g ) 1克(约1枚2分硬币的质量) 1千克(约2包盐的质量) 1吨(约3头牛的质量) 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3)换算方法:从大单位化小单位用乘法(个数×进率) 从小单位化大单位用除法(个数÷进率) (1)列加法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2)列减法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当10,与本位上数要加后,继续减。 (1)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且平行。 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1)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1)时间单位:时、分、秒 60 60 1时=60分 1分=60秒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一圈是60秒。 (3)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列乘法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在估算过程中把二位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而另一个因数不变;还就使用“≈”。 (1) 像21,41,42,…都是分数。 43 读作:四分之三。 (2)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图形的41 。 (3)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 (4)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运算规则: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性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确定的包含一定存在的现象和不可能存在的现象;不确定的只包含可能出现的现象。 搭配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要有序地思考问题,这样搭配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检测题

周长 一、填空。 1、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如果它的长的7厘米,宽是()厘米。 2、用一根长24米的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它的边长是()米。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周长是()厘米。 4、把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5、把两个边长都是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6、长方形的长增加5厘米,宽增加2厘米,周长增加()厘米。 7、正方形的周长增加了12厘米,则边长增加了()厘米。 8、正方形的边长增加了2厘米,则周长增加了()厘米。 9、长方形的长增加3厘米,宽增加1厘米,周长增加()厘米。 10、一个长方形长是16厘米,长是宽的2倍,则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11、三个边长都是4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分米。 12、正方形的边长增加了3倍,则周长增加了()倍。 1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6厘米,若把这个正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14、用6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厘米或()厘米。 二、选择 1、长方形的周长÷2=() A.边长×2 B.长×2 C.长+宽 2、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比长短8厘米,周长是()厘米。 A.(20+8) ×2 B.(20-8)×2 C.(20-8+20)×2 3、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相比,()。 A.长方形的长 B.正方形的长 C.一样长 4、一块正方形砖的周长是24厘米,求这块砖的边长是多少厘米的列式是() A.24÷2 B.24×4 C.24÷4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定义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定义 1、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1分=(60)秒. 3、2时=(120)分.想:1时是60分,2时是(2)个60分.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5、1厘米=10毫米. 6、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7、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8、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 9、1分米=10厘米. 10、1米=10分米. 1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1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13、1千米=1000米. 14、*“千米”也叫“公里”. 15、我们学习过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千米除外). 16、3千米=(3000)米.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5000米=(5)千米.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

1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8、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9、1吨=1000千克. 20、这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1吨. 21、蓝鲸的体重用吨作单位. 22、我们学习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3、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4、验算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25、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十. 26、验算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加法验算,用差加上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27、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口算、笔算、估算). 28、6里面有3个2,我们说6是2的3倍. 29、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30、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 31、8的4倍就是4个8. 32、小组讨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什么是周长(优质教案)【新版】

1 什么是周长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什么是周长。(教材第45~4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难点: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教具学具 课件、细线、直尺、树叶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来研究周长的相关问题。首先,拿出数学教材,谁能用手指给大家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指名让学生演示用手指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引导学生集体动手做一次。 师:你能用彩笔描出教材第45页图中的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学生尝试用彩笔描出周长,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仔细认一认,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情境图二) 生1:封闭图形沿着边绕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描出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时,可以从不同的起点开始,但是最后必须再到这一点终止,首尾连接。 生2:从图中我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你能跟同伴合作想办法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在小组里动手试一试吧。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 树叶的周长是由曲线围成的,属于不规则图形,我们不能直接用直尺测量得到,需要“化曲为直”,用绳测法,通过转化的思想,才能得到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周长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周长》练习题 一、填空。 1、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条边长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指的是()条边长的()。 2、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0米,其中一条边是10米,另一条边是15米,再另一条边是()米。 3、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11米、15米、18米、9米,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米。 4、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的和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的()。 5、长方形是()相等,正方形是()相等。 6、一个长方形,长13厘米,宽6厘米,周长是()厘米。 7、用8根2厘米的小棒摆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厘米。 8、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和()。 9、长方形相邻两边的和是这个长方形周长的()。 10、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边长=()。 11、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是()倍。 12、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周长是()。 二、判断。 1、一个长方形长是36分米,宽是20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56分米。() 2、一个正方形,边长是10米,它的周长是100米。() 3、四边形的周长一定比三角形的周长长。() 4、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是8分米,它的周长是24分米。() 5、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是4倍。() 6、一个长方形长10分米,宽5分米,它的周长是15分米。() 7、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周长的一半是9厘米。() 三、填表。 1、根据长方形的长、宽和周长三者中的二项求另一项。 长30 cm5cm13cm 宽10cm2cm20cm 周长36cm100cm 2、根据正方形的边长求周长,或根据周长求边长。 边长4m21cm 周长36m100dm 四、解决问题。

1、一块长方形的地毯28厘米,宽15厘米,求地毯的周长。 2、一根铁丝刚好围成一个长5米,宽2米的长方形,求铁丝长多少米? 3、一个长方形操场,长80米,长比宽多20米,周长是多少米? 4、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10厘米,周长是36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5、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6、用一根多长的铁丝刚好围成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7、有一块正方形的手绢边长15厘米,要在它四周绣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厘米? 8、一根牙签长6厘米,用4根牙签摆成一个正方形。 (1)它的周长是多少? (2)如果拼成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至少要用多少根牙签,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9、下图是一个大的正方形,边长是10厘米,把它分成四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求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概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概念、知识点汇编 一、测量 1.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如山的高度,电视塔的高度,树的高度,楼房的高度常用米做单位; 测量路程或者河流的长度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2.重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1吨=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 很轻的、可以拿在手上的物体的用克做单位,如鸡蛋、苹果、粉笔头等。 一般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一袋洗衣粉、一个人的体重等。 较重的或大宗物品,如:大象、蓝鲸、车或船的载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列加法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2、列减法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当10,与本位上数要加后,继续减。 3、加法的验算方法:和-加数= 另一个加数 4、减法的验算方法:差+ 减数= 被减数 第三单元四边形 1、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变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或长方形的周长=长×2 +宽×2 长方形的长= 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周长÷4 第四单元有余数除法 1、被除数÷除数=商……除数

2、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余数一定比除数小。除数一定比余数大。 第五单元时、分、秒 1、时间单位有: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 2、1天=24小时(也就是说时针一天要走2圈。) 3、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列乘法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2)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加上任何数都得任何数。 (3)在估算过程中先把多位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数,用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得到估算结果用“≈”表示。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写作。 2、 (3)比较分数的大小: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 (4)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运算规则: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第八单元可能性 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性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确定的包含一定存在的现象和不可能存在的现象;不确定的只包含可能出现的现象。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搭配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要有序地思考问题,这样搭配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定义

12月11日数学定义 1、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1分=(60)秒。 3、2时=(120)分。想:1时是60分,2时是(2)个60分。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5、1厘米=10毫米。 6、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7、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8、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 9、1分米=10厘米。 10、1米=10分米。 1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1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13、1千米=1000米。 14、*“千米”也叫“公里”。 15、我们学习过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千米除外)。 16、3千米=(3000)米。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5000米=(5)千米。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

1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8、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9、1吨=1000千克。 20、这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1吨。 21、蓝鲸的体重用吨作单位。 22、我们学习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3、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4、验算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25、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十。 26、验算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加法验算,用差加上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27、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口算、笔算、估算)。 28、6里面有3个2,我们说6是2的3倍。 29、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30、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 31、8的4倍就是4个8。 32、小组讨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

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

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计划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首先通过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又通过描一描,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这部分教材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对一边、一周有所了解。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动中进 1 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周长;结合具体情境,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等活动,探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周长与面积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周长与面积测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⑴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叫做面积。 ⑵常用面积单位有:()、()、(),用来度量物体的()。 ⑶常用长度单位有:()、()、(),用来度量物体的()。 ⑷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米。 ⑸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分米。 ⑹用9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这个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则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⑺用4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它的宽是()分米,长是()。 ⑻填上适合的单位符号。 ①书桌面的长约是1();②教室的面积约为60();③数学课本的宽约为15();④一张邮票的面积约为6(); ⑤操场的面积约为2800();⑥一座灯塔高约20(); ⑦小明的身高约为134();⑧喜羊羊绕操场跑了1000(); ⑨一张欢乐谷门票为170();⑩一枚1分的硬币约重1()。 ⑼6m=()dm;12dm2=()cm2 ;20000平方米=()公顷;600mm2=()cm2 ;6km2=()公顷=()m2。⑽“鸟巢”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建筑面积为260000平方米,读作:()平方米,合()公顷。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

⑴黑板面的面积约为3千克。() ⑵图形的形状不一样,图形的面积可能一样。() ⑶1200平方分米=120平方米。() ⑷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⑸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 。() ⑹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⑺50公顷﹥1平方千米。() ⑻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一样。()三、直接写得数。(每题1分,共10分) 50×50= 13×50= 125×80= 0÷320= 123-20=250÷5= 60×12= 25×4= 360÷9= 7.4+2.6=四、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每题5分,共10分) 16米厘米 面积:面积: 周长:周长: 五、作图,并计算。(每题5分,共10分) ⑴在下列方格纸中画出1个面积为9平方厘米的图形,并计算出该图形的周长。(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厘米) ⑵在下列方格纸中画出1个周长为25厘米的图形,并计算出该图形

三年级上册数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概念 班级:姓名:学号: 1、长度单位: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公里(km)。 从小到大排: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千米=1公里 2、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1克(约1枚2分硬币的质量) 1千克(约2包盐的质量)1吨(约3头牛的质量) 从小到大排:克(g)﹤千克(kg)﹤吨(t) 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1千克=2斤 3、列加法竖式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哪一位上的数满“10”, 就向前一位进“1”。 加法的估算: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后再相加。 加法的验算:①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②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列减法竖式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 就向前一位退“1”,当“10”来减。 减法的估算:把被减数或减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后再相减。 减法的验算:①差=被减数-减数②被减数=减数+差③减数=被减数-差 5、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对角相等。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正方形、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四边形关系图: 6、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四周篱笆至少长=长+宽×2。 要在1个长方形里剪1个最大的正方形,只要边长=宽。 7、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6=7……□,□最大填5,这时○是47。 ○÷□=7……6,□最小填7,这时○是55。 8、30÷7=4 (2) 把30枝铅笔平均分给7人,每人拿到4枝,还剩2枝。 有30盆花每7盆放一堆,可以放4堆,还多2盆。 有30个同学去租船,每只船可以乘坐7个人,需要租5条船。(4+1) 9、时间的词语有: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半夜等。 10、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1天走2圈共24时。 11、时间单位:时(h)、分(m)、秒(s) 从大到小排:时(h)﹥分(m)﹥秒(s)最小的计时单位是秒。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1分=60秒1时=60分1时=3600秒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练习题

5.1 什么是周长 1.填空。 (1)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条边长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指的是()条边长的()。 (2)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0米,其中一条边是10米,另一条边是15米,第三条边是()米。 2.你能用彩笔画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3.先量一量,再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4.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1) (2) 5.2 长方形周长 1.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选择(把正确的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1)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宽是30米,长是宽的2倍,菜地的周长是()米。 ①60 ②90 ③120 ④180 (2)用20分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是7分米的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宽应该是()分米。 ①6 ②2 ③3 ④13 3.一个长方形运动场的长是25米,宽是20米,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4.学校操场是个长方形,长是200米,宽150米,小明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小明跑了多少米? 5.用一根长240厘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是80厘米的长方形,宽是多少厘米? 什么是周长(1) 1.先估一估,下面那个图形的周长最长?那个图形的周长最短?再想办法量一量。 直线图形可以用尺子直接测量。曲线图形用围绳子的方法测量。 2.判断 (1)测量同一个图形的周长,起点的位置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2)因为圆形的边长是弯的,所以没有周长。( ) (3)图形的周长是测量得到的数据,而不是一条线。( ) 3.贝贝用5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了下面几个图形,请你帮贝贝算一算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 什么是周长(2) 1.选择 四边形的周长与三角形的周长相比( )。 A.四边形的周长长 B.三角形的周长长 C.一样长 D.无法确定 2.下图是一个游泳池的平面图,它的周长是多少 30米 22米 3.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50米 32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