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 生命度和有字句

合集下载

2021语言类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2021语言类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2021语言类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语言类专业主要是对人类语言进行研究,基于语言学基础理论对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进行全方位的解读,随着语言的进步,人们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语言类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言学专业论文题目1、基于语料库的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音研究2、应用语言学中“语言能力”的多元性探究3、聚类分析在外国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4、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5、普通语言学浅析6、大数据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7、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析8、以《长恨歌》为例浅析现代语言学批评的特征9、基于档案学视角对语档语言学的探讨10、心理语言学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主要问题11、简析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12、语言学家时枝诚记的语言过程理论研究13、认知语言学理论中交际话语原则研究14、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15、刍议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与语言习得1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多义观17、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新探:复杂系统的视角18、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19、论社会关系与角色关系的跨文化差异--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20、从理性到沟通: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21、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效应值报告与解释现状研究22、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23、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24、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语言理论概说25、语言学中介词的语用功能作用研究26、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7、心理语言学视阈下的二语词汇教学28、认知语言学前沿动态--对话句法学初探29、国外应用语言学早期发展综观30、论政治语言学的根基与研究路向3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32、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33、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34、西方语言学中的科学范式及其转换35、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36、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37、社会语言学视界中的语言变体38、翻译主体性的范式转换--从语言学、文化学到生态学39、卡西尔的符号哲学转向及其语言学意义40、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41、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火星文42、索绪尔语言学革命与“文化主义范式”的奠基43、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44、普遍语言学下的语言模因研究45、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46、网络称呼语“女汉子”的社会语言学分析47、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48、法兰西社会心理学派的语言学贡献述要49、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解析50、形式与功能:西方语言学转向的二维统一日语博士论文题目1、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2、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3、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4、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5、汉日动物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6、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7、司马辽太郎咱歴史小説研究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格助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9、韩日语助词共现对比研究10、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11、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12、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13、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14、韩日禁忌语对比研究15、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16、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17、日语复句句式变化研究1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19、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20、日语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研究21、基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日语指示体系研究22、中日非语言交际的差异研究23、日汉否定表达的对比研究24、关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25、日本新闻翻译实践与研究报告26、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27、浅谈日语寒暄语表现28、翻译补偿视角下的《雪国》汉译研究29、川端康成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接受30、《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31、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32、关于日语中“猫”惯用句的研究33、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谈母语迁移现象34、从语用学角度对日语会话中省略表达的研究35、从语境看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隐匿性表达36、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教育指导37、日语外来语的特征及其教育指导38、关于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化导入的考察与教育指导39、《伊豆的舞女》中文译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40、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41、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4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广告语言对比研究4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44、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45、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产品说明书翻译46、从《探求中国的山水》汉译本看游记类文本的翻译策略47、中日色彩语「青」侦娭偡傞対照研究48、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49、关于日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对比研究50、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汉语言毕业论文题目1、对外汉语课教学策略探讨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3、略说汉字汉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4、汉语文化负载下的中国式英语5、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6、汉语言视角下的聋生心灵关怀7、汉语言的隐喻特性8、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9、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10、社会化汉语言水平测试研究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机理12、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几点研究13、英语外来语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14、从汉语言看女性的文化特征15、汉语就是意识形态--汉文化语言的学与汉语言文化的学16、基于扎根理论的品牌口号汉语言学特征研究17、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18、以历史维度审视汉语言修辞格的古今关系19、汉语言文化中的传统时间观20、百年来中国汉语言学史研究的思考21、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22、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3、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24、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25、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26、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27、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28、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29、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30、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31、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3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33、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4、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35、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36、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37、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38、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39、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40、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41、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42、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43、汉语言学中夸张的语义要素与运用原则44、汉语言规范化论略45、论经济机制在汉语言中的表现46、中国艺术传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交织47、探求唐诗的文化传统暨汉语言特点--叶萌教授《唐诗的解读》评介48、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49、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50、论汉语言学习中的“美读”51、浅议修辞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运用52、汉语言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53、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汉语言学习环境的建构54、浅谈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55、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56、谈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57、汉语言歇后语英译方法初探58、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与当代汉语言的融通59、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汉语言学习环境的建构60、浅谈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61、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62、谈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63、汉语言歇后语英译方法初探64、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与当代汉语言的融通65、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分析66、媒体的汉语言传播--以几则实例为证67、汉语言“拿来”二题68、探讨汉语言的民族性69、浅论新时期汉语言文字的大发展70、科技写作中常见病例分析--成分的残缺和多余、图表的多余与重复71、汉英语言中的文化色彩72、从语文教学中感受音乐美73、汉语言远端教育文化圈:一个值得注意的远端教育文化构想74、浅析日常教育中的汉语言地位75、多媒体汉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76、汉语言的艺术化教育77、汉语言文化及其汉英翻译78、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天命”“性命”“生命”79、论汉语言对亚氏的逻辑思想的应用、阐释与发挥80、寻找汉语言的家园--论任洪渊的诗和诗论。

生命的言语与言语的生命

生命的言语与言语的生命

生命的言语与言语的生命作者:虞红敏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9期语文教育是以言语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

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

这种蕴涵着人的生气与活力的言语,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文字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

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浸润”在书中,感悟精神生命的言语。

求真,表现的是一种科学精神,求善,体现的是道德精神,求美,注重的是审美精神。

有生命的言语能展现情、理、趣,有的清新明丽,有的蕴藉典雅;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婉约缠绵;有的睿智精深,有的飘逸豁达;有的平和宽容,有的激越昂扬……就像泰戈尔所说“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熏陶、感染、浸润,言语生命在书味的滋养抚慰下,喧嚣与动荡隔离,烦恼与不安隐去。

浮躁不再,媚俗远离,性灵净化,人格升华。

一涵泳一字一词的生命,体悟言语的思想情感。

譬如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文中提到“刘和珍生前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在这些语句中,“毅然”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词语。

涵泳这一词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追求真理的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我先提问学生:你们是否会说,我“毅然”预定了某某报刊杂志?“毅然”一词是意志坚决、刚毅的意思,在这里是否大词小用?预定期刊为什么要用“毅然”?学生纷纭之后便明晰:当时整个社会贫穷,读书订阅报刊本是艰难,这是一难;每天买份报纸是化零为整,能承受,但让你一下子拿一大笔钱预定全年,你会犹豫,就要考虑值不值得,这是二难;鲁迅编辑的进步期刊,往往要遭受反动派的查封,鲁迅自称办期刊有始无终,预定以后还要遇到收不到的可能景况,这是三难。

存现句“有”字句和“是”字句中的“有”与“是”的比较

存现句“有”字句和“是”字句中的“有”与“是”的比较

存现句“有”字句和“是”字句中的“有”与“是”的比较作者:陈聪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89期摘要:在“有”字存在句和“是”字存在句中,“有”和“是”在表显性存在时均在句法形式上有着各自所对应的同构关系,从而导致了二者在语义属性上同中有异,这是留学生在学习这两类句型时易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在意象图式上的特点,验证、补充了它们的差异,进一步阐述了二者在表示存在时的用法。

关键词:存在句“有” “是” 语义属性意象图式1.引言在表达显性存在时,“是”字句和“有”字句是现代汉语的两种基本句型,二者的基本结构是:“NPLOC+有/是+NP”。

(1)箱子里有什么?箱子里是什么?山那边有什么?山那边是什么?(2)湖面有一艘船。

*湖面是一艘船。

袖口有个洞。

*袖口是个洞。

(3)*眼前有一望无际的稻田。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稻田。

*西安有十三朝帝王定都的地方。

西安是十三朝帝王定都的地方。

在(1)中的“有”与“是”,均可构成合法的句子。

在(2)中,“有”所构成的句子均合法,而“是”所构成的句子,在单说时一般不合法,除非联系前文,在对前文中已经出现的旧信息再次确认或者纠正时,才合法。

在(3)中,“是”所构成的句子合法,而“有”所构成的句子,单说时一般不合法。

2.“有”和“是”语义属性的比较2.1“有”的语义特征分析通过对CCL语料库中的古代汉语语料检索,我们可以发与“NP+‘有’+NP”这一结构吻合的主要有如下两类例句:(4)山有苞棣。

(诗·秦风·晨风)西有常山,南有河津。

(史记·苏秦列传)(5)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论语·尧曰)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

(书·仲虺之诰)(4)中“有”的前段部分NP具有[-生命]属性,其主要功能是显示后段宾语的存在。

(5)中“有”的前段部分具有[+生命]属性,主要是表示领属、拥有宾语。

在这种句法上的同构模式之下,“有”在表示“存在”的同时,便具有了表示“领有、拥有”的义项。

语言学概论--第三章 语义

语言学概论--第三章 语义
语言学概论 10
三、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的关系 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一 方面,它们互相区别,互相排斥。另一方面,它们 方面,它们互相区别,互相排斥。另一方面, 又互相补充,互相联系。 又互相补充,互相联系。能脱离言语环境而独立存 相对凝固、稳定、概括的, 在,相对凝固、稳定、概括的,常常是多义的语言 意义,是从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灵活、多变、 意义,是从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灵活、多变、单义的 言语意义中提炼、概括出来的系统意义。 言语意义中提炼、概括出来的系统意义。言语意义 是第一性的,语言意义是第二性的。语言意义还会 是第一性的,语言意义是第二性的。 随着言语意义的变化而变化。但同时, 随着言语意义的变化而变化。但同时,语言意义又 对言语意义起着制约与规范的作用, 对言语意义起着制约与规范的作用,人们主要是根 据语言意义去选择与实现自己的言语意义的 。
语言学概论 14
词的概念义可以分为表示对象特征( 词的概念义可以分为表示对象特征(或 事物、行为、性状特征) 事物、行为、性状特征)和表示适用特征两 个方面。 个方面。 词的概念义表示的对象特征, 词的概念义表示的对象特征,指词的概 念反映的事物一般本质特点的内容。 念反映的事物一般本质特点的内容。 黑板: 黑板:用来书写的 或长或方的 黑色 硬 板。
语言学概论 8
二、言语意义 言语意义是一种环境意义, 言语意义是一种环境意义,它和语言意义 是有很大区别的。 是有很大区别的。 语言意义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脱离言语环境 独立存在,所以语言意义又具有相对凝固、 独立存在,所以语言意义又具有相对凝固、 稳定、概括、多义的特点。 稳定、概括、多义的特点。分析语言意义可 以从语言系统自身的意义入手。 以从语言系统自身的意义入手。语言又是一 种社会交际工具, 种社会交际工具,所以语言意义必须是相对 凝固和稳定的。 凝固和稳定的。语言意义包括词语意义和语 法意义, 法意义,无论词语意义还是语法意义都是高 度抽象与概括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 度抽象与概括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 所以往往又是多义的。 所以往往又是多义的。

语_文_语_法_知_识

语_文_语_法_知_识

语文语法知识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 如同志、作家、父亲、主人、老李;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森林湖泊;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效率、品德、;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春天、现在、立春、星期二、刚才;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表示方位名称:上、下、东、西、里、前、内(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

如,走看说进行开始2、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

如,使叫让派请求禁止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

如,能够解决)5、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为”等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胖、瘦弱;表示事物性质的:红、甜、干净、清楚、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生命度对韩汉并列NP语序的制约

生命度对韩汉并列NP语序的制约
这个地方是所有植物和动物 的乐园。
如 上例 句 (1a)句 子 很 自然 ,而例 句 (1b) 中,当 “斗(wa)/斗 (kwa)”两端 的NP存在生命度 级 差 时 ,会 导 致句 子 的不 自然 ,说 明韩语 中并 列 标 志 “斗/珥 ”两 端 的体 词 性 成 分 也受 到 了某 种 因素 的制约 。例句 (2b) 中,当 “珥 ”两 端 的体 词 性 成 分存 在 生命 度 级 差 时 ,生 命 度 高 的NP在 前 ,句 子更 自然 。制约 体 词性 并列 短 语各 项NP的 构成 和 排列 位 置 的因素 可 能有很 多 ,本 论文 将 讨 论 “生 命度 ”对 其 的制 约作 用 。
我 们基 于 前 人 的研 究成 果 ,主 要 以有标 志 两 项 式并 列 NP (NP1+x…+NP2)为对 象 ,来 分 析 生 命 度 对 韩 国语 和汉 语 并 列NP中NP。和 NP2的构 成 和 语 序 的影 响 。本文 语料 主 要来 自韩 国21世 纪世 宗 计 划 语 料 库 ,北 京 大 学 语料 库 (CCL语 料 库 )和 北 京 语 言 大 学语 料 库 (BCC语 料 库 ), 部分 语 料
生命 度对韩 汉并 列NP语 序 的制 约木
杨素悦 l上海 外国语大 学
[摘要]论文通过对韩汉语料库 的分析,考察 了生命度对并列体词性短语两个并列项的构成 及 语序 的制 约 。发 现 ,韩 语 中 由 “斗 (wa)/斗 (kwa)”连 接 的两 项NP倾 向于 同属 一个 生 命度 层 级 ,汉 语 中 由 “和 ”连接 的两个 并 列 项 , 同样 存在 这 种倾 向性 ,但 与 韩 国语 相 比并 不 明 显 ; 韩 汉有 并列 标志 连接 的并 列NP,都 是生命 度 高 的NP在 前句 子最 自然 。

_有_字句研究综述

_有_字句研究综述

“有”字句研究综述张豫峰 在现代汉语中,“有”字句是一种形式多样、表义丰富、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式。

从《马氏文通》开始,人们就已着手对“有”字进行分析。

1942年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一书正式提出“有”字句,首次把它作为一种句式进行研究。

其后很长时间,人们的研究多注重“有”字的用法分析和某种“有”字句式的句法描写,但对“有”字句的语义、语用诸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

五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有”字句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由于研究者们的语法体系、语法观不同,因此他们在“有”字句的范围、结构以及“有”字的性质、特点、意义等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

为了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更深入地研究“有”字句,有必要对“有”字句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有”字句的范围1.1 我国语法学界对“有”字句范围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一为狭义“有”字句,一为广义“有”字句。

狭义“有”字句是以“有”包括和“有”对立的“没有”、“没”(下文同)为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句子。

像下面的句子属于狭义“有”字句: 玫瑰花有红的,有白的。

大门也有,小门也有。

已经是半夜了,没有月亮,只有星星。

持有这种观点的有吕叔湘(1942)、黎锦熙(1924、1957)、刘世儒(1957)等。

他们在提及“有”字句时,列举了以上例句。

范晓等(1987)明确地把“有”字句定义为“有和‘有字结构’用做谓语的句子”,易正中(1994)也说“有”字句是“有字用做动词并在句中充当谓语的句子”。

广义“有”字句是指句中含有“有”的句子,即不仅把“有”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句子看做“有”字句,而且把不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句子也看做“有”字句。

例如:这些人有的拉车,有的作小买卖,有的当巡警,有的当仆人。

我们这些新兵,有的是工人,有的是社员。

持有这种观点的有詹开第,她(1981)说:“含有动词‘有’及其否定形式‘没(有)’的句子都称做‘有’字句”。

1.2 吕叔湘(1942)在论述“有”字句式时,把下面的句子也称为“有”字句:户内一僧。

“是”和“有”的语法分析

“是”和“有”的语法分析

摘自《现代汉语使用语法分析》第三课“ 是、有“分析一、知识讲解“是、有“都是非动作动词,”是“字句多表示判断和肯定,”有“字句则多表示领属和存在等。

对于他们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不做过多讲解,本课要介绍的是“是、有”在日常交际中比较特殊的用法。

(一)“是”字句“是”字句是汉语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句子形式,一般的“是”字句很容易掌握,这里介绍几个比较特殊的“是”字句。

1. A是A,B是B强调前后部分界限分明,不能混淆,后边可以出现解释性的句子,也可以没有。

你是你、我是我、咱们不一样。

家是家、国是国。

2. 表示“虽然”前面A是A 的形式出现,后面跟着出现转折的形式。

这种用法与“A归A,但是……”一样。

这件衣服贵是贵,可质量很好。

难是难,不过我们有办法。

3. 表示全无例外这种句子中“是”常常用在句首,强调“是”后的成分,“是”有“无论什么/凡是/只要是……”的意思,后面常常有“都、就”与之搭配。

是学生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是电影他都喜欢看。

是东西他都想买。

4. 是不是……?“是不是”用在疑问句中,他的位置有三个,即句首、主谓之间和句尾。

位置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在汉语学习中,必须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所问的重点,同时注意安排好“是不是”的位置。

是不是你们在找我?你们是不是在找我?你们在找我是不是?“是不是”也可以用在普通剧中,这里需要注意到是,有的学生常常把这个“是不是”说成“如果”。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跟我们一起去。

T我不了解他们是不是北京人。

T我不知道他如果来这儿。

F5. 表示存在表示存在的“是”字句中,主语应该是表示出所得词语,便于可以是出所,也可以是其他事物,宾语常常是比较确定的,唯一的,有时候也强调多。

学校前面是邮局。

车里面都是人。

学校后边是商店。

6. 表示强调“是”作动词,除一般用法外,也可以用在谓语前起强调作用,相当于“真的、的确“。

在这样的句子这里,”是“一般应该重读,有的语法著作把”是“的这种用法解释成副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是否有其他句式?
2015-6-22
2. 考察生命度等级序列对“有”的语义制约:
例:"NP1有NP2"句式
1.小王有两条腿 2.桌子有两个抽屉 3.草地有上一辆车 4.*昨天有一个人 5.?小王有一个人
看不同的NP进入有字句各个框架时,"有"所实现的不同语义; 从而验证“有”字句是一个因S生命度不同而能实现不同语义的 句子。
2015-6-22
提出假设:
• “有”最基本的五项语义 (刘月华, 2001): • 1. 领有、具有 (人人都有两只手;我有一辆汽车;有经验[经验很多]) • 2. 存在 (屋里有人/一把椅子) • 3. 发生/ 出现 (学习水平有很大提高/ 有病) • 4. 包括 (云的种类很多,有卷云、积云、层云等。 ) • 5. 达到 (他大约有三十多岁)
2015-6-22
1.1.2. 国内
李临定(1986)在《现代汉语句型》中从生命度角度划分人、动物和无生 物三类施事; 沈家煊(1989) 在《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中提出著名的生命度序列“人 类>动物>无生命物”;并成为不少学者研究句法的坚实基础; 王钰(2001)在《现代汉语名词研究》,《汉语生命范畴初论》将有生/无生 作为一个范畴来研究,提出了生命范畴,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汉语的词类生命 度序列及其语义特征,此外还提出句法结构也受到生命度的影响; 赵瑞兰(2005)讨论了影响生命度等级序列的因素,以及生命度对汉语 句法和语义的影响; 很少有学者将生命度和有字句结合起来探讨。
2015-6-22
问题:
• 可否从类型学角度,进行跨语言分析? • 如何选取语料?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2015-6-22生命度对汉语"有"字句的语义 制约
刘 晓
2015-6-22
研究回顾 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015-6-22
选题缘由:
• 动词“有”有两个主要的意义:一表领属,一表存在。所以“NP1 有 NP2”既可能是领属句,也可能是存在句。至于它什么时候是领 属句,什么时候是存在句,跟 NP1 的语义特征有关。 • 生命度越高,越倾向于领属句;生命度越低,越倾向于存在句。
• • • • • •
*昨天有草地 草地有石头 *石头有燕子 张三有一辆车(拥有) 河边有一辆车(存在) 昨天有一辆车掉到了河里...(出现[事件])
• 假设:"有"的语义实现与NP生命度呈现相对应关系; 有字句中NP的生命度对"有"的语义有制约作用
2015-6-22
研究步骤:
• 1. 有字句
• • • • • • 划分有字句的不同句式: 妹妹有双大眼睛 "NP1有NP2"句式 三楼有一个会议室 "NP1有NP2"句式 有人敲门 有+NP+V 有一天 有一NP 有一次 有一量 (杨海明,2007)
目的:进一步验证假设
2015-6-22
本文研究的困难
1 资料很少 有一些零散的相关资料且比较繁杂,而系统的,有理论价值的资料比较少; 2 问题很虚 首先涉及两大难题:何为生命?何以为度。生命度既非语义又非形式,而只 是语言之外的一个概念,且这一概念涉及哲学、生物学、社会学、文化、语 言学等,所以研究起来几乎无从下手; 3 句法关联研究少 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孤立分析构词、词类多;而联系句法结构特别是句式分 析少; 4 系统性、理论性不足 以往的研究就事论事多,系统性、理论性分析少,笔者所能见到的文献多是单 项的N、V、A有生无生、高生低生贴标签多,深入分析通过真实文本的实证 少。
1.1 生命度研究回顾 1.1.1. 国外 Bernard Comrie Croft
《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1981):系统地阐述了生命度对语言的影响,并 给出了生命度基本等级序列“人>动物(人以外的生物)>无生命体”; 生命度(animacy)在主语指派中起重要作用; 提出了生命度等级(animacy hierarchy): 人(human)>有生命 (animate)>无生命(inanimate)>抽象(abstract); 高生命度的论元在词序上经常前置于低生命度的论元;许多语言中高生命 度的词有宾格形式,而低生命度的词没有;名词的有定性等级和生命度等级 密切相关。
2015-6-22
• 有字句中的生命度与变级现象
• 如:
• • • • • • •
• 考察:不同生命度级差匹配对“有”的语义制约。
a.老板有几个得力的销售员。 b.山上有几个得力的销售员。 c.*昨天有几个得力的销售员。 山上有人 心里有人 *山上有30平方米 房子有30平方米
3. 基于真实文本对有字句进行归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