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
以下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些里程碑事件。
古代哲学时期: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开始对思维、感觉和知觉进行哲学性的探索。
19世纪的心理学早期:威廉·詹姆斯创立了心理学的实验室,并开创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同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建立了心理物理学,并介绍了感觉和知觉的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威廉·詹姆斯的学生爱德华·布拉德福德·塔钦纳,以及威廉·瓦德瓦斯提出了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意识的结构。
功能主义:威廉·詹姆斯本人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观点,关注心理活动如何适应个体的环境和需求。
行为主义: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流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约翰·华生和伊万·帕夫洛夫。
行为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可见的行为来理解心理过程。
人本主义: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对人类个体的理解。
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认知革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
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最近几十年来,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对大脑功能和心理过程关系的研究。
进化心理学则试图通过进化的观点来理解人类心理。
综上所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并经历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革命和神经科学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认知心理学的开始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
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心理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
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的研究。
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
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中,而且它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
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研究。
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
再次,是斯蒂文森(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
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
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讨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几个主要流派。
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相关因素。
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第一个阶段是结构主义的时期,这个阶段出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结构主义者强调通过分析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来理解心理过程。
例如,他们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感觉和知觉的基本元素,如感知心理的主观体验和感觉心理的质量。
接下来是行为主义的时期,这个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一直持续。
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可观察和可量化的行为上,而非主观经验。
他们通过实验和条件反射等方法来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
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主要受到在学习理论和行为控制方面的影响。
随着对心理过程的关注增加,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逐渐兴起。
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如思维、记忆和注意力。
他们使用实验和模型来研究这些心理过程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扩展了心理学领域,并对教育和临床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人们开始逐渐关注人类情感和主观体验。
这导致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主观体验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者通过研究个人的人格和存在来探讨人类意义和目标的发展。
该流派强调个体的选择权、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
除了这些主要流派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如心理动力学、社会心理学以及现代的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
这些流派在特定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上有所侧重,为心理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维度和视角。
总之,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主要流派的兴起。
从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再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每个阶段都为我们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提供了宝贵的贡献。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情和行为的科学,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探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一、古代心理学古代心理学主要围绕哲学和宗教展开。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思维和感知的本质进行了讨论。
柏拉图认为思维和感知是独立于物质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感知与经验的联系。
在古印度,佛教和耆那教强调了心灵的控制和平静。
二、近代心理学的起源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德国,威廉·旧金斯创立了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并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他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知觉和认知过程。
在美国,威廉·詹姆斯成为了第一位正式任教于心理学的学者,并发表了《心理学原理》一书,成为心理学教育的里程碑。
三、行为主义的兴起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兴起成为一次重大突破。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对刺激的响应,并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心理过程。
著名的行为主义者包括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
他们的实验旨在揭示行为与刺激之间的关联。
四、认知心理学的崛起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逐渐兴起,并且成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主流派别之一。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思维和知觉的作用,通过研究信息加工、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探索人类思维的内在机制。
克里斯蒂安·恩斯特·穆勒、乔治·米勒和诺曼·切斯勒等心理学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现代心理学已经发展为一个多元化且细分化的领域。
以下是一些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1. 精神疾病和心理治疗:心理学家正在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产生机制,并开发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
2. 睡眠与梦境:睡眠和梦境是心理学中的热门研究方向,研究者致力于揭示睡眠和梦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
3. 心理发展:心理学家对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心理发展。
论认知心理学及其兴起的历史背景

论认知心理学及其兴起的历史背景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产生于20世纪中叶,由朱迪思·莫里斯、弗洛伊德·威廉姆斯和凯斯·赫芬顿等学
者共同开创和发展起来。
它探讨了感知、认知、记忆、语言、思维、
学习和决策等认知过程及其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婴儿心理发展以及教育理论探究的深入,认知心
理学的研究内容也随之发展,从描述性认知心理学向实验性认知心理
学发展,兼具传统心理学的思维,也加入了现代认知科学的理论范畴。
它的研究内容范围涉及人的认知过程包括认知活动、认知能力及其发展、记忆、视觉心理学、语言处理、推理等。
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
它被纳入心理学体系,开始形成认知学方法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
以来,认知心理学成为了人们研究言语行为运用的重要基础。
同时,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认知心理学以及它涉及的认知心理过程的研究
也变得非常重要,并且因此受到许多学术界的重视。
心理学发展历史

认知心理学的发 展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4.1 格式塔心理学
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 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等人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 理论。他们认为,人的心 理活动是一个整体,不能 被分解成独立的元素
他们主张心理学应该研 究整体的知觉、思维和 情感等心理活动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4.2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 学家奈瑟提出了信息加 工认知心理学理论。他 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 一种信息铁钦纳与内容心理学
铁钦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 家:他在英国接受了冯特 的心理学训练,回国后在 美国创立了内容心理学派
内容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 的内容:关注个体经验的 元素和组织
3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3.1 约翰·华生与行为主义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 约翰·华生提出了行为主义 理论,主张心理学应该研 究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 不可观察的内部心理过程
古代心理学
1.2 中国古代心理学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医学典 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学思想 ,如"心主神明"等
庄子提出的"心斋"和"坐忘"概念:强 调了心理状态的内在体验和超越
2
科学心理学的开 端
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2.1 冯特及其结构主义心理学
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 理学的诞生 冯特提出了结构主义心理学:主张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 感知、思维、情感等元素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后来成为心理 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尤其是在 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
5.2 阿布拉罕·马斯洛与需要层次理论
心理学发展历史

心理学发展历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关注人的思维、情感、意识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心理学在古希腊时期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和讨论人类的思维和意识。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思考是在不断提问和追问中发展的,而柏拉图则将尽力追求真理的智者称为哲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知觉、记忆、学习等概念,并将它们与世界观联系起来。
二、近代心理学的起源17世纪到18世纪,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开始将科学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大脑是一张白纸,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这是后来所说的经验主义。
法国启蒙思想家笛卡尔则提出了心物二元论,认为人的思维和身体是相互独立的。
三、心理学的分支和实验心理学的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心理学正式分化为不同的分支,并出现了实验心理学这一重要的发展方向。
德国的维尔特和其学生提出了结构主义心理学,试图通过分析人的意识和感知来研究心理活动。
而美国的詹姆斯则提出了功能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活动的功能和适应。
在实验心理学方面,德国的威廉·温德特开创了实验心理学的新领域,他通过实验研究来了解人的感知和知觉。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行为主义者主张研究行为,而不是心理过程。
他们相信人的行为是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华生通过研究婴儿的条件反射提出了行为主义的观点,斯金纳则将实验室中动物的观察和操纵扩展到人类的行为研究中。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兴起,与行为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是研究的重点。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斯韦尔·马尔托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人的自我实现的概念,并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的价值。
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考,经过多个阶段的演变和进步,如今已成为一门独立且重要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并进一步了解其中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学者。
古代心理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开始思考人类的思想和感知。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位重要的心理学思想家。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思维源于一种超越感觉的“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强调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这些哲学家的思考奠定了心理学的基础。
在古代东方,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也存在着对心理过程的思考和研究。
道家哲学主张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心灵的自由,佛家提出了“观察心灵”的概念。
这些东方文化中的思想也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真正开始形成于19世纪。
威廉·詹姆斯是心理学史中的重要人物,他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为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把心理学与生理学和自然科学联系起来。
同时,弗洛伊德也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精神分析学说,强调潜意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将心理学视为一门实证科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以人类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心理过程。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巴甫洛夫和斯金纳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他们的研究奠定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
随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给心理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式。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的重要性,通过研究人类如何感知、思考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
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推动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外,在20世纪后半叶,心理学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展,例如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
这些应用领域的发展使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研究,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认知心理学的开始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
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心理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
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的研究。
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
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中,而且它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
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研究。
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
再次,是斯蒂文森(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
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
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转换-生成语法不是仅仅描写人的语言行为,而是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强调要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
乔姆斯基本人开始就看到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认知科学的意义,主张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这些研究都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脑的内部,但人脑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呢?图灵明确提出了“图灵机”模型,而1956年西蒙和纽厄尔“逻辑理论机”(简称为LTM)的成功为后来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准备的语言和框架。
西蒙和纽厄尔认为“逻辑理论机”不仅是计算机智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认知本质的证明,其系统的关键特征是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子目标,信息加工被表征为一系列的程序指令,而且启发式也用于辅助决策(Newell & Simon,1956)。
直到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不仅是第一本冠名为《认知心理学》的教材,而且它建立了一个新学科的内容范围,它在信息加工理论框架下,对前人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其突出的贡献就是发展了诸如运用反应时等间接测量方法来揭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
在奈瑟尔出版了他的著作之后,《认知心理学》杂志和《认知科学》杂志分别从1970年和1977年开始出版发行。
不管是否可以说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的起点,但至今心理学家都承认,1967年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却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二、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各种哲学思想在其发展中都是相互斗争又相互交融的。
但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分析,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行为主义;当然,理性主义在纠正和否定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家日益把研究的重点从外显的行为转向内部的认知过程,探索内部的认知机制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这些心理学家接受了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认为认知机制在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存在于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认知机制”,探索认知机制的特性和规律。
但是认知心理学依然是经验主义的。
正像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心理学家罗姆·哈里(Harre,R)指出的那样:“这个新的认知主义产生的背景是行为主义的消亡——但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行为主义在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消亡很久之后仍然存在。
”(Harre,1999)。
它在许多方面承袭了行为主义,“经验主义的模式被完整地保留下来”(Kevin,1997)。
按照经验主义取向进行研究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实证性的”。
三、现代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矛盾运动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自身发展和矛盾运动的自然结果。
具体地说,它与早期实验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都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
(一)与早期实验心理学的联系自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开始,,认知研究才从哲学角度转向了心理学角度。
冯特从心理化学的观点出发,用元素分解的方式研究认知及其它心理现象,同时,又采取构造主义立场探讨各种心理元素构成各种心理复合体的方式和规律,并以统觉概念加以概括。
“现代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这一研究传统,例如,反应时的实验便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叶浩生,1998,p.498)因此,可以说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在推翻行为主义之后向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回归。
早期实验心理学把主体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提倡实验加内省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在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上,继承了冯特的内省法,提出了“口语报告分析法”或“出声思考法”(叶浩生,1998,pp.498-499)。
(二)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联系格式塔心理学于20世纪初期兴起,它是一种反对元素分析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体系。
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思维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强调完形的组织、结构等原则,认为思维是‘情境的改组’或整个问题情境的‘顿悟’”。
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和内部心理机制,强调对信息的破译、编码和整合,重视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认知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比较接近。
格式塔心理学集中于知觉、思维和学习等领域的研究,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是对信息的接收、编码、存储等过程的研究,涉及到表征、注意、记忆、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
但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主要局限于知觉领域,无法解决人的复杂的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一方面强调内部完形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强调现场的直接观察经验,难以深入分析直接经验与内部心理结构的作用机制。
(三)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系从实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行为主义称霸于20世纪的前半叶,认知心理学称霸于20世纪的后半叶,但前半叶的行为主义内部的中介概念早就在动摇着行为主义的理论并为认知心理学做准备,认知心理学是在对行为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又与行为主义有着最密切的联系。
行为主义的研究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方法学体系。
从方法上,认知心理学是对行为主义的深化。
信息加工心理学也如行为主义尽可能地使心理过程的探讨保持操作性,以期体现出客观性。
信息加工心理学在刺激-中间变量-反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与计算机的操作相似的研究模式。
在理论方面看,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所倡导的目标-对象手段的整体行为观和带有认知综合特征的目的行为主义对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家诺尔曼提出了一个以调节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加工系统,强调行为与认知的整合。
(四)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联系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虽属两种不同的认知心理学模式,但它们都在关注人的认知的内部结构或机制,它们是“认知革命”的同盟者。
皮亚杰受康德的影响,提出了“先天图式”的概念,并借助于此概念阐述了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其认知结构的机制。
战后兴起的信息加工心理学也充分地体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思想,认为人的信息加工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而是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信息选择、接受、编码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信息加工心理学都表现出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改良并表现出完全相似的兼容性。
皮亚杰用相互作用的S?R 公式来代替简单的STR单向活动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STATTR公式,认为刺激是被纳入同化结构而引起反应的。
信息加工心理学则提出输入T内部信息加工T输出的模式。
可见,这两个学派在许多理论问题上有相似之处。
但是,皮亚杰更多地受到生物学机能主义的影响,信息加工心理学则更受计算机功能类比的启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心理学发展模式。
总而言之,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诞生首先是在行为主义统治下的美国心理学内部发生的,但它也受到来自包括美国之外的多种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四、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社会需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成果为更深入、更复杂的认知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而相关学科与理论研究也为认知研究提供了思想或隐喻,甚至表述语言,这主要包括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此外,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发生与发展还受到当时社会需要的巨大推动,特别是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有关的人因学研究的需要。
(一)心理语言学的影响斯金纳在其著作《言语行为》中完全采用行为主义的观点解释了儿童语言获得过程(Skinner,1957)。
但是斯金纳的观点并不能为语言学家所接受,乔姆斯基发表了一篇详细的、措辞严厉的批判性评论,对斯金纳的主张打击很大(Chomsky,1959)。
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中含有很多创造性的成份,没有一个人有可能通过学习获得所有的语言中的内容,其中有很多是他自己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Chomsky,1959)。
乔姆斯基提出了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此外,他还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天赋的,正因为这样人才能在语言关键期的几年中使母语的听说能力获得迅速发展(叶浩生,502,p.502)。
乔姆斯基的理论和批判充分暴露了行为主义的弱点,对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人因学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影响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面临着信息膨胀的局面,而且战争的需要推动了信息论、控制论、信号检测等理论的发展,如何提高人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就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需要。
信息论的研究开始于英国科学家香农(,他把通讯看作是信息在有噪音的通道中进行传递的过程,他发展了一套关于通讯的数学理论,称为信息论。
根据这一理论,非但雷达等电子设备可以被看作是信息发出、转换和接收的设备,人也可以被认为是信息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