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景-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及应用-2010长春
东天山东戈壁钼矿床辉钼矿Re_Os年龄及印支期成矿事件_吴艳爽

122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9 ( 1 ) 岩石学报 2013 ,
图1 Fig. 1
2010 ) 东天山区域构造略图( 据河南第二地质勘查院, Tectonic framework of eastern Tianshan,showing the location of the Donggebi Mo deposit 罗塔格晚古生代岛弧增生带内( 杨兴科等,1996 ) 。 早石炭 世之后, 觉罗塔格地区强烈褶皱隆起, 形成以阿奇山雅满苏 为中心的复背斜, 发育多期次中酸性侵入岩 。 该区二叠纪地 层褶皱变形, 伴有中酸性岩体侵入和断裂构造产生( 王新昆 2009 ) 。觉罗塔格岛弧增生带的多期次构造 岩浆事件形 等, 成了多时代、 多类型的成矿系统, 包括与基性超基性杂岩带 有关的土墩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 与浅侵位中酸性岩浆 活动有关的土屋延东斑岩铜( 金钼) 矿带和白山东戈壁斑 岩钼矿带, 深侵位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小白石头 沙东钨锡 成矿带, 与陆相火山次火山作用有关的石英滩 马庄山南金 山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带, 与海相火山沉积作用有关的红 云滩、 库姆塔格、 雅满苏等铁铜金矿床, 与大型剪切带或走 滑断裂作用有关的康古尔塔格金矿带等( 图 1 ) 。
-6 -6 生在三叠纪。7 件辉钼矿样品 Re 含量为 26. 51 × 10 ~ 91. 34 × 10 , 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古生代增生作用形成的不成熟
大陆壳。已有成矿年龄显示了印支期成矿事件在东天山地区非常显著, 发生于大陆碰撞造山体制 。 关键词 Os 同位素年龄; 东戈壁钼矿; 印支成矿作用; 大陆碰撞作用; 东天山 辉钼矿 ReP597. 3 ; P618. 65 2008 ; 陈衍景等,2009 ) , 它经历了多期次的洋盆形成 、 等, 俯冲消减和闭合等过程, 并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彻底闭合 中图法分类号
高级矿床学-造山型金矿

造山型金矿摘要:造山型金矿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其成矿模型为人们找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就造山型金矿的特征、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讨论,且以胶东地区和小秦岭地区造山型金矿为例讨论造山型金矿的地球化学性质,并得出其成矿流体均有地幔流体的参与。
关键字:造山型金矿地球化学成矿模式存在问题1. 前言“造山型金矿床(Orogenic gold deposits)”系指产于区域上各个时代变质地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增生构造有关的脉型金矿床系列,矿床形成于增生(accretionary)或碰撞(collisional)造山带的会聚板块边界上的挤压和扭压作用过程中。
在造山型金矿床这个术语被提出之前,人们一直把那些产于变质地体中,受构造控制的脉状金矿床称之为“中温热液金矿床(Mesothermal gold deposits)”,所谓“中温热液金矿床”是最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大多数大型和超大型金矿床属于此类型(Hodgson et al.,1993;Sillitoe,1993)。
在对脉状金矿床研究的过程中,文献中涌现出了众多按不同标准进行命名的金矿床类型,如按围岩特征可分为绿岩带金矿床、浊积岩金矿床等(Keppie et al., 1986;Mueller and Groves, 1991);按矿化特征分为石英脉型金矿床、蚀变岩型金矿床、角砾岩型金矿床等(范宏瑞等,2005;毛景文等,2005);按控矿因素特征,可命名为剪切带型金矿床(Bonnemaison and Marcoux, 1990)。
随着大地构造、金矿勘查和成矿理论的研究和不断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类金矿床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且都与造山作用过程有关,这类金矿床有很宽的成矿深度范围(2~ 20km),因此,Groves 等(1998)建议将该类金矿床称作“造山型金矿床(Orogenic gold deposits)”。
奖种名称综合课件

编号奖种名称等级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001自然科学奖1大陆碰撞体制的成矿作用研究及找矿应用陈衍景范宏瑞张进江张静陈华勇祁进平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002自然科学奖1抗肿瘤与肿瘤干细胞多药耐药性长循环载药脂质体给药系统的研究吕万良张强王坚成张烜齐宪荣刘晓岩王学清张华梁公文北京大学003自然科学奖1肿瘤发生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朱卫国赵颖武立鹏王海英杨洋王溪北京大学004自然科学奖1海岸工程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余锡平清华大学005自然科学奖1泛函不等式、马氏半群与谱理论王凤雨北京师范大学006自然科学奖1羰基化合物光解离机理的理论研究方维海陈雪波北京师范大学007自然科学奖1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张大勇林魁张全国北京师范大学008自然科学奖1气体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陈光进孙长宇胡玉峰郭天民已故郭绪强马庆兰杨兰英樊栓狮朱建华马昌峰张世喜王璐琨罗虎罗艳托庞维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009自然科学奖1固态阴极射线发光及相关发光材料王永生徐征赵谡玲徐叙瑢张福俊许秀来杨晓辉钱磊北京交通大学010自然科学奖1面向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高自友吴建军李克平黄海军孙会君赵小梅郑建风赵晖李新刚北京交通大学011自然科学奖1青藏高原地壳与上地幔导电性结构研究魏文博金胜叶高峰邓明谭捍东陈乐寿景建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012自然科学奖1应力波动过程中孔隙岩石损伤破坏的能量机制鞠杨彭瑞东黎立云夏昌敬杨永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013自然科学奖1微尺度实验力学新方法与微结构力学性能实验表征亢一澜李喜德张青川胡小方蒋震宇陶刚雷振坤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014自然科学奖1饱和与非饱和多孔介质应变局部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张洪武李锡夔钟万勰大连理工大学015自然科学奖1机械产品动态可靠性设计的若干理论研究张义民闻邦椿李鹤东北大学016自然科学奖1阿片受体信号转导新机制研究马兰康九红陈跃军王菲菲龙慧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017自然科学奖1极化电磁散射传输与空间微波遥感对地观测信息理论金亚秋叶红?夹旆岱ㄎ恼芰跖舾吹┐笱?18自然科学奖1甚长基线干涉脉泽天体测量研究银河系的旋臂结构郑兴武徐烨张波南京大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019自然科学奖1纳米材料的蛋白质功能化及其电化学传感研究鞠熀先刘松琴戴志晖雷建平曹勇吴丽娜喻玖宏南京大学020自然科学奖1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及维护李秋荣李宁张强李幼生朱维铭虞文魁王晨阳张伟黎介寿南京大学021自然科学奖1典型污染物毒性效应机制与早期预警方法研究王晓蓉郜洪文朱东强尹大强于红霞孙媛媛张景飞郭红岩施华宏孙琴南京大学同济大学022自然科学奖1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张志珺李凌江张向荣袁勇贵马宁王从杰宇辉杨建立张晓斌王少华东南大学中南大学023自然科学奖1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化学基础魏贤勇宗志敏赵炜李保民王晓华孙林兵丁明洁赵小燕黄耀国中国矿业大学024自然科学奖1中药前胡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孔令义李铣闵知大裴月湖李意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025自然科学奖1B型烟粉虱入侵扩张的行为和种间互作机制刘树生周雪平万方浩栾军波纠敏臧连生徐婧刘银泉阮永明童琳陈伟强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026自然科学奖1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工程基础罗英武李伯耿杨雷王睿顾红艳孙小英浙江大学027自然科学奖1无序合金材料的制备和结构研究蒋建中李金富曹庆平王晓东周尧和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028自然科学奖1低纬度近海碳的源汇格局与调控机理戴民汉翟惟东蔡平河郭香会陈蔚芳厦门大学029自然科学奖1海洋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杨桂朋陆小兰赵学坤高先池张洪海中国海洋大学030自然科学奖1肝脏特异性蛋白Vg的免疫功能以及肝脏系统发生张士璀梁宇君范纯新师哓栋李兆杰中国海洋大学031自然科学奖1空间数据网络渐进传输的理论与方法杨必胜张立强唐炉亮李清泉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032自然科学奖1细胞周期调控对CNS损伤后胶质疤痕形成和神经元损伤影响的研究王伟卜碧涛张旻喻志源谢敏杰田代实朱舟骆翔张强刘清和刘新通华中科技大学033自然科学奖1复杂系统的渐近理论与应用研究曾志刚沈轶廖晓昕华中科技大学034自然科学奖1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以及花色苷防治研究凌文华夏敏马静朱惠莲王庆侯孟君唐志红中山大学035自然科学奖1蚁群优化算法的研究张军林小拉钟树鸿胡晓敏钟竞辉中山大学香港城市大学036自然科学奖1含氮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不对称碳碳键形成反应中的应用冯小明刘小华林丽丽刘波汪君陈甫雪秦波余志鹏郑柯刘捷黄啸商德居周鑫王丽佳杨旭四川大学037自然科学奖1脑血管病防治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刘鸣游潮何俐周东张世洪吴波吴红梅曾宪容刘翼贺民郝子龙周沐科四川大学038自然科学奖1神经信息分析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尧德中李春光陈华富徐鹏电子科技大学039自然科学奖1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信号的建模、检测与提取的应用理论研究林京屈梁生邱海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040自然科学奖1智能图像理解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焦李成侯彪王爽刘芳张向荣张莉刘静谭山王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041自然科学奖1旱地作物根土系统调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李凤民张大勇熊友才贾宇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042自然科学奖1基因组稳定性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詹启敏童彤宋咏梅姬峻芳高华汪洋付明董立佳北京协和医学院043自然科学奖1PCOSquot 痰壅胞宫quot理论、机制及干预的研究吴效科侯丽辉吴鸿裕姚晶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香港大学044自然科学奖1两性离子结构在聚合物表面的构建及其材料抗凝血机理研究沈健林思聪张灿陈强毛春朱爱萍袁江李利袁幼菱张军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045自然科学奖1复杂网络的结构、功能与动力学研究汪秉宏王文旭周涛谢彦波赵明殷传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46自然科学奖1禽类甲型流感病毒的发生、演变及传播规律研究管轶陈鸿霖李康生张锦霞徐克敏王嘉段炼汕头大学047自然科学奖1广义凸性及在数学规划中的应用杨新民重庆师范大学048自然科学奖1植物液泡前体及内涵体的分子鉴定姜里文香港中文大学049自然科学奖1海洋生态系统重金属的食物链传递和生物可利用性王文雄香港科技大学050自然科学奖2中国西部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张立飞宋述光魏春景张贵宾吕增北京大学051自然科学奖2化学修饰的寡聚核苷酸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杨振军张礼和张亮仁金宏威关注林桂椿北京大学052自然科学奖2新型高效稳定无网格法的研究张雄刘岩陆明万潘小飞胡炜马上清华大学053自然科学奖2氧化物及纳米复合物型quot金属/氧化物quot催化剂研究徐柏庆贺德华张鑫魏俊梅李映伟尹双凤王海朱起明清华大学054自然科学奖2中国乡土建筑研究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罗德胤清华大学055自然科学奖2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响应机制史培军李晓兵江源王静爱何春阳陈晋宫鹏李小雁潘耀忠李京陈云浩邱国玉于德永朱文泉北京师范大学056自然科学奖2农药残留新技术研究周志强王鹏刘东晖中国农业大学057自然科学奖2高分子材料表面光接枝工程杨万泰邓建平杨鹏杨彪钟文斌北京化工大学058自然科学奖2应激状态中枢内源性阿片肽调节与肝主疏泄关系的研究陈家旭岳广欣赵歆李伟丁杰岳利峰唐已婷王竹风李晶晶梁媛李柳骥杨建新陈青红霍素坤北京中医药大学059自然科学奖2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构建中关键问题的研究王琦靳琦朱燕波钱会南李英帅王前飞姚实林吴承玉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060自然科学奖2基于电学成像技术多相流测量研究王化祥彭黎辉王保良刘石黄志尧王超天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061自然科学奖2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法林家浩徐幼麟张亚辉赵岩张文首大连理工大学062自然科学奖2非线性波浪及其对特种海工结构的作用董国海宗智李玉成赵云鹏马小舟马玉祥邹丽王振郝双户桂福坤郑艳娜大连理工大学063自然科学奖2中国东北羊草生物生态学的系统性研究王德利杨允菲郭继勋祝廷成李建东石德成刘宝东北师范大学064自然科学奖2细胞膜钾离子通道的调制与功能研究梅岩艾张志鸿胡长龙焦松刘琳云张曼复旦大学065自然科学奖2活性氧对肿瘤细胞生长及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研究刘珊林施冬云龚兴国沈新南刘冠中复旦大学浙江大学066自然科学奖2土体的微观本构理论及其应用蒋明镜王剑锋朱合华同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067自然科学奖2功能梯度/智能复合材料结构非线性行为及动力特性研究沈惠申杨杰上海交通大学068自然科学奖2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曾溢滔谢书阳李伟黄淑帧任兆瑞曾凡一张敬之郭歆冰龚秀丽林丹上海交通大学069自然科学奖2天然炔醇的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陆阳杨丽敏海舰陈红专严忠红杨若林丁文龙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070自然科学奖2大气硫素和氮素的迁移沉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王体健王勤耕谢旻胡正义周静徐成凯李树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071自然科学奖2Ⅲ族氮化物半导体极化和缺陷研究张荣修向前谢自力陈敦军沈波顾书林刘斌韩平江若琏郑有斗南京大学072自然科学奖2地聚合物基结构材料设计理论、制备技术和形成机理研究张云升孙伟李宗津秦鸿根蒋金洋姜国庆东南大学073自然科学奖2长江近期入海水沙变化规律与河口水沙运动特征研究严以新陈西庆郑金海王义刚童朝锋诸裕良茅丽华陶爱峰河海大学074自然科学奖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诱导植物修复沈振国李向东陈亚华罗春玲王春春魏岚娄来清南京农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075自然科学奖2大熊猫保护遗传学研究方盛国万秋红吴华余建秋朱亮浙江大学076自然科学奖2脂质纳米载体给药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胡富强袁弘杜永忠游剑赵杭丽姜赛平陈建缪静洪昀浙江大学077自然科学奖2离子通道调节蛋白在冠心病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王利宏孙益兰郑良荣胡申江朱建华陈红娟陈君柱浙江大学078自然科学奖2高分子流变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郑强宋义虎彭懋杜淼上官勇刚左敏吴刚徐博周剑锋吴强浙江大学079自然科学奖2非线性数学期望与不确定条件下资本资产定价公式陈增敬山东大学080自然科学奖2金属熔体有序团簇的结构演变与脆性特征及其应用李辉边秀房刘相法胡丽娜王丽山东大学081自然科学奖2蓝细菌藻胆蛋白裂合酶及其酶学研究赵开弘周明张娟涂俊铭汪星华中科技大学082自然科学奖2痕量环境致癌物暴露监测与控制吕斌朱丽华张敬东唐和清石云王楠华中科技大学083自然科学奖2fgl2凝血酶原酶在重型肝炎和微循环障碍疾病中的作用及其靶向干预宁琴罗小平韩梅芳严伟明朱传龙郭威习东孙奕苏凯陈芳华中科技大学084自然科学奖2宫颈癌HPV致癌蛋白调控机理研究马丁王世宣周剑锋冯作化王薇徐钢孟力高庆蕾奚玲吴明富华中科技大学085自然科学奖2脉冲光学二阶非线性理论及其在高速全光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孙军强王健黄黎蓉元秀华张新亮黄德修华中科技大学086自然科学奖2电力系统若干先进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林湘宁文劲宇郑胜翁汉琍何海波罗春风华中科技大学三峡大学087自然科学奖2基于信息融合的油液监测智能化方法研究袁成清严新平吕植勇周新聪武汉理工大学088自然科学奖2非线性椭圆型与抛物型偏微分方程若干问题的研究邓引斌李工宝彭双阶华中师范大学089自然科学奖2EB病毒潜伏膜蛋白1致瘤分子机制的研究曹亚李力力晏光荣郑慧卢忠心杨力芳叶茂刘轶平艾米丹陶永光中南大学090自然科学奖2区域空间演变模拟及规划支持系统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黎夏叶嘉安刘小平中山大学香港大学091自然科学奖2人纤溶酶原K5及其突变体治疗血管增生性疾病的作用及分子机制高国全杨霞蔡卫斌李朝阳杨中汉程锐中山大学092自然科学奖2胃癌分子发病机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陈旻湖曾志荣陈洁胡品津宋鑫庞瑞萍马娟廖山婴邢象斌中山大学093自然科学奖2磁性纳米结构的自旋极化输运及器件基础研究张怀武文岐业唐晓莉杨青慧刘颖力李元勋电子科技大学094自然科学奖2开挖扰动岩体宏细观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张永兴周小平重庆大学095自然科学奖2数据挖掘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宋擒豹沈钧毅杨波鲍军鹏冯中慧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096自然科学奖2基于Petri网基本信标理论的自动制造系统死锁控制研究李志武王安荣胡核算刘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097自然科学奖2青光眼性神经损伤的机制及保护研究王宁利王怀洲黄瑶卢清君胡爱莲卿国平姜利斌周跃华马科丁宁梁远波魏勇赵丽首都医科大学098自然科学奖2儿科抗生素使用与常见细菌耐药及耐药机制的研究杨永弘沈叙庄俞桑洁姚开虎王艺陆权邓力陈沅张文双王爱华范茂槐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099自然科学奖2肺动脉高压的5-羟色胺转运体机制及药理学作用靶点研究王怀良洪洋章新华杨春光李雪芹王韵邢军常天辉中国医科大学100自然科学奖2基于催化剂表面特性的自由基强化生成机制及污染物降解效能研究冯玉杰蔡伟民孙晓君刘峻峰崔玉虹龙明策杨少霞李小岩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01自然科学奖2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机理及其分子的设计研究朱秀林程振平朱健周年琛张正彪张伟张丽芬李洁爱苏州大学102自然科学奖2冠心病危险因素及早期诊断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王斌王连生杨力汤纳平龚庆悦杨志健南京医科大学103自然科学奖2GluR6信号模块介导脑中风JNK通路的激活和调控及作用的研究张光毅裴冬生关秋华尹晓慧刘永李冲刘晓梅苗蓓王晓天张清秀张全光徐杰姜海霞余红民韩东徐州医学院104自然科学奖2多复变函数空间与映射胡璋剑刘太顺褚玉明唐笑敏湖州师范学院105自然科学奖2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导致帕金森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谢俊霞姜宏王俊马泽刚宋宁徐华敏刘彬青岛大学106自然科学奖2控制系统的算子谱分析技术和鲁棒H2/H∞设计及其应用研究张维海陈博现孙慧影山东科技大学107自然科学奖2脑缺血神经元死亡及其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高天明李晓明龚良维简葵欢朱心红陈明黄浩王颖胡平李晓文杨建明胡德辉陈亮孙红宇梅林南方医科大学108自然科学奖2新疆青海高盐环境可培养嗜盐放线菌多样性研究李文均唐蜀昆崔晓龙职晓阳姜成林徐丽华云南大学109自然科学奖2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及应用耿信笃白泉王骊丽王超展西北大学110自然科学奖2新型无铅压电陶瓷的组分设计、结构特征和性能研究周万城杜红亮罗发朱冬梅刘代军唐福生西北工业大学111自然科学奖2齿轮啮合传动的先进几何设计与性能分析方法体系方宗德刘更徐颖强赵宁邵忍平吴立言刘岚西北工业大学112自然科学奖2多元统计分析中异常点的诊断及稳健估计冯荣锦香港大学113自然科学奖2珠江三角洲土壤污染的风险评估及其生态修复黄铭洪黄港住张桂宗吴福勇梁爱华吴胜春香港浸会大学114自然科学奖2我国对流层臭氧污染及过程研究王韬丁爱军潘振南香港理工大学115技术发明奖1界面效应减阻技术陈大融汪家道陈皓生邵天敏秦力豆照良清华大学116技术发明奖1液体安全检查系统康克军胡海峰陈志强李元景张丽李玉兰清华大学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17技术发明奖1基于智能通道组织和共享保护方法的光层联网技术与应用纪越峰张杰叶兵顾畹仪李慧魏晓强北京邮电大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118技术发明奖1新型巷道围岩变形远程实时自动监测系统安里千毛灵涛刘庆刘训臣杨风旺蔡光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19技术发明奖1光子晶体光纤飞秒激光技术王清月胡明列宋有建刘博文邢岐荣柴路栗岩锋天津大学120技术发明奖1基于安全域理论的电力系统安全性综合监控与预警技术王成山贾宏杰余贻鑫房大中曾沅魏炜天津大学天津天大求实电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21技术发明奖1宽带多载波普适MIMO传输与迭代接收技术尤肖虎高西奇赵春明潘志文王闻今江彬东南大学122技术发明奖1盾构推进电液控制技术及装备杨华勇魏建华龚国芳谢海波孔晓武徐兵浙江大学123技术发明奖130种高纯天然产物化学成分高效分离技术及应用潘见林瑞超袁传勋张文成陈东晨朱月信合肥工业大学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安徽丰乐香料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合肥拓峰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124技术发明奖1新型高分子絮凝剂、性能及其在水和废水中的应用高宝玉岳钦艳王燕孙逊张子健山东大学125技术发明奖1大规模网络流媒体服务核心支撑技术金海廖小飞程斌涂旭平姚宏韩宗芬华中科技大学126技术发明奖1典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关键性?际跫坝τ猛跤裰依罱醮和醯乱宄铝ν粜憷鲅羁歧嫠拇ù笱СV葑枞疾牧瞎こ碳际跹芯恐行挠邢薰 ?27技术发明奖1机械系统中的智能控件仪器和VMIDS开发系统秦树人尹爱军王见周传德柏林刘小峰重庆大学128技术发明奖1金属耐磨材料强韧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邢建东高义民符寒光鲍崇高皇志富雷永平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129技术发明奖1水稻精量播种技术及关键设备罗锡文李就好李志伟王在满唐湘如蒋恩臣华南农业大学130技术发明奖1飞行器流动测控微系统技术姜澄宇苑伟政马炳和邓进军吕海峰罗剑西北工业大学131技术发明奖2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光源二次光学系统研究及其应用罗毅钱可元韩彦军李旭亮清华大学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132技术发明奖2微小型无人机测量系统与集群控制技术周兆英高波朱荣熊威赵鹏郭奇清华大学北京思凯飞翔科技有限公司133技术发明奖2大面积强流场发射冷阴极的研制张跃廖庆亮夏连胜黄运华齐俊杰张篁北京科技大学134技术发明奖2重油催化裂化后反应系统关键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卢春喜时铭显张永民魏耀东刘梦溪范怡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35技术发明奖2亚微米晶氧化锆基陶瓷低温烧结技术及应用韩敏芳彭苏萍雷泽刘泽吴崇隽邓湘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珠海粤科京华电子陶瓷有限公司深圳宏通陶瓷科技有限公司136技术发明奖2HEMS降温装备系统及深井热害控制技术何满潮朱亚平杨家华张毅李启民郭平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137技术发明奖2准均质压燃天然气发动机技术苏万华尧命发裴毅强林志强谢辉汪洋天津大学138技术发明奖2分子筛功能化天然辉沸石及醋酸脱碘吸附剂的产业化龙英才程晓维汪靖郭娟复旦大学139技术发明奖2高强度镁稀土合金的研制曾小勤丁文江彭立明吴国华董杰郭兴伍上海交通大学140技术发明奖2U形吸收区高速平流吸收塔集成式烟气脱硫技术孙克勤金保升徐海涛周长城沈凯仲兆平东南大学中环中国工程有限公司141技术发明奖2矿用悬浮液压支柱研究与开发李炳文赵继云王启广朱冬梅王建武陈世其陈为民赵亮张晓青耿炳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金湖小青青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徐州天能机电有限责任公司142技术发明奖2以去除污泥重金属和高效脱水为目标的微生物沥浸处理新技术周立祥王世梅廖岳华刘秀海方迪王电站南京农业大学143技术发明奖2CSMB耦合型模拟移动床集成反应分离设备杨健徐平。
26921893_甘肃岷县寨上金矿成矿年代及矿床成因探讨

1000 0569/2022/038(04) 1237 52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2 04 16甘肃岷县寨上金矿成矿年代及矿床成因探讨王宇昊1,2 杜志伟1 焦学尧1 马锦龙1WANGYuHao1,2,DUZhiWei1,JIAOXueYao1andMAJinLong11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兰州 7300002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兰州 7300001 SchoolofEarthSciences,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2 GeologicalSurveyofGansuProvince,Lanzhou730000,China2021 09 06收稿,2021 11 20改回WangYH,DuZW,JiaoXYandMaJL 2022 MetallogenicageandgenesisoftheZhaishanggolddepositinMinxian,GansuProvince ActaPetrologicaSinica,38(4):1237-1252,doi:10 18654/1000 0569/2022 04 16Abstract Zhaishanggolddepositislocatedintheconcentratedareaoflarge scalecarlin likegolddepositsinWestQinlingMountains,anditisthesecondsuper largegolddepositdiscoveredinthepast20years Rb,Sr,Re,Osisotopesofthepyrite,thegold bearingmineralofZhaishanggolddeposit,insixoresamplesweretestedinthispapertodeterminetheirmetallogenicagesandore formingmaterials ThemeasuredRb SrandRe Osisochronagesofthepyriteare273±10Maand273Ma±22Ma,whichareolderthantheagesoftwometallogenicstagesoftheZhaishangdepositobtainedbythepredecessors,i e ,aearliermetallogenicstage(thefirststageof273Ma)mightbeexistinthisarea ThisnewchronologicaldatamaybroadenthetimeaxisforsearchinggolddepositsinthisareasincenosamemetallogenicageshaveeverbeenreportedintheexploredgolddepositsinWestQinling Furthermore,analysesresultsofSr,Os,Sisotopes,REEandtraceelementscompositionsindicatethattheore formingmaterialoftheZhaishanggolddepositisthemixtureofdeepsourceandcrustsourcematerials Tectonically,theWujiashanRisewhichislocatedintheMinlifore arcbasinexperiencedastronggeothermalupliftandextensionintheLateHercynianPeriod,whichresultedinthehydrothermalfluidsrisingalongthefaultchannelstothefoldedbeltsofthebasinwithahighAubackground,andtheactivatedAuenrichedintheformationandunloadedinsuitablestructuralspacestoformthefirststageZhaishanggolddeposit ThelatertwostagesofWandAumineralizationsuperimposedontheearlygolddeposit Comparedwithregionalgeologicalevolutionaryevents,theageofgoldmineralizationinthefirststageofZhaishanggolddepositisconsistentwiththetimeoftheclosureoftheA nyemaqenoceanbasinintheWestQinling,thesubductioncollisionofGongheaulacogen,andtheintrusionofJiangligouandZhongchuanHimalayan typeplutons,whichobeystherule“crustalthickeningisconducivetotheformationofgolddepositsandHimalayangranitesarecloselyrelatedtogolddeposits” ItisofindicativesignificanceforsearchingcontemporarygolddepositsinthisareaKeywords Zhaishanggolddeposit;Metallogenicage;Metallogenicstages;Genesisofthedeposit;Ore formingmaterials摘 要 寨上金矿位于西秦岭大规模卡林 类卡林型金矿床集中地之中,是近二十年来探获的又一超大型金矿。
陕西镇安县锡铜沟铅锌矿成矿地质特征

陕西镇安县锡铜沟铅锌矿成矿地质特征GAO Cunshan【摘要】陕西镇安锡铜沟铅锌矿床过去一直被认为是SEDEX型矿床,笔者认为锡铜沟铅锌矿床可能属于造山型铅锌矿床.区内矿体斜切地层,赋矿地层为泥盆纪大枫沟组,通过氢、氧、硫及铅等同位素的研究,成矿的物质来源为南缘的泥盆纪海相沉积地层.成矿阶段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阶段为无矿石英阶段,中阶段为含硫化物-石英脉阶段,晚阶段为石英-碳酸盐脉阶段.矿床形成的时间应该是晚三叠世至侏罗纪,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陆陆碰撞,秦岭微板块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陆内俯冲或逆冲推覆,热异常驱动流体循环,萃取地层内的成矿元素,并将成矿元素搬运至有利于流体聚集、成矿物质卸载的空间,使成矿物质富集成矿.【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9(035)007【总页数】7页(P31-37)【关键词】成矿地质特征;造山型矿床;板块碰撞;锡铜沟铅锌矿;镇安县;陕西省【作者】GAO Cunsha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0 引言陕西镇安县锡铜沟铅锌矿床过去有人认为属于SEDEX矿床[1]。
根据矿床学概念[2],SEDEX矿床即喷流-沉积矿床,通常是指碎屑岩或碳酸盐为主的沉积岩中整合产出的层状矿床,以规模大、延伸稳定为特征,其主要矿产是铅锌矿和铜矿。
这是一种同沉积矿床,成岩与成矿几乎同时,二者关系呈整合产出。
而锡铜沟铅锌矿床与地层明显为不整合产出,矿体斜切地层,明显晚于地层沉积时间。
认为锡铜沟铅锌矿可能属于造山-变质型矿床。
陈衍景等[3]解剖了秦岭等地若干代表性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确证了中国秦岭等造山带客观发育了脉状造山型Mo,Cu,Ag,Sb等元素及其组合的矿床,认为中国广泛的大陆碰撞造山带内可能潜在着大量脉状造山型铜矿、银矿、钼矿、铅锌矿等,而这类矿床长期被国内外学者忽视,关于造山型铅锌矿床的实例尚无报道[3]。
该文通过对陕西镇安锡铜沟矿床的研究,与同行交流研究成果。
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动力学_以胶东金矿集中区为例

第6卷第2期1999年4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 ol 16N o 12Apr.1999 收稿日期:1998208207作者简介:邓军,男,195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
主要从事区域构造、矿田构造及成矿动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研究受原地质矿产部重点科技项目(编号:9501107)、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国家科技攀登计划项目(编号:952预225和952预239)和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科技项目(编号:J G 947110)资助。
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动力学———以胶东金矿集中区为例邓 军 翟裕生 杨立强 肖荣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孙忠实(长春科技大学,长春,130061)摘 要 成矿系统的形成、演化与区域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行为有关,成矿系统动力学是确定成矿系统演化和最终结果的关键,其研究是对传统成矿理论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胶东地区长期处于大陆边缘,构造成岩成矿作用过程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1)太古宙—元古宙绿岩地体产生、形成———金的矿源系统雏形;(2)古生代构造环境稳定———金成矿作用间歇;(3)中生代绿岩带强烈活化改造———构造成岩成矿;(4)新生代构造继承性活动———后期构造破矿作用。
胶东金矿集中区是典型的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是区域尺度地质作用的产物,其形成、演化受大陆岩石圈和深断裂成熟度控制,与太平洋区板块俯冲碰撞及郯庐断裂带的形成、演化紧密相关,其发生和作用过程及演化受地壳演化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制约,与区域构造的形成、演化相互关联。
“断裂阀地震泵吸周期性破裂愈合”的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金的成矿作用发生于剪压变形构造岩相向剪张变形构造岩相转换的时空界面。
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

现代成矿理论与成矿理论进展成矿理论是研究矿床形成和矿床富集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地质学和矿产勘查开发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成矿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成矿理论则是在传统成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矿床形成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成果。
传统成矿理论的发展传统成矿理论主要是指20世纪前半叶建立起来的成矿学理论体系,如岩浆活动、热液作用、沉积作用等理论。
这些理论为矿床预测和勘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对于一些复杂的矿床类型,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现代成矿理论的创新现代成矿理论在传统成矿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矿床形成机制和作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其中,包括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研究技术等方面的新技术的应用。
这些新技术手段为矿床研究和勘查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依据,使成矿理论得到了更新和完善。
现代成矿理论的关键内容现代成矿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研究了不同岩石和矿物中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地球化学反应过程。
同位素地球化学则通过同位素比值研究了矿床形成过程中不同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
2.矿床成因模型:现代成矿理论在矿床成因模型研究中,结合了多种成矿作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出了多种矿床成因模型。
3.矿床勘查技术:现代成矿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包括了多种矿床勘查技术,如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勘查等技术手段,使矿床勘查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4.矿床资源评价:现代成矿理论还包括了对矿床资源评价的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矿床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
现代成矿理论的应用现代成矿理论在矿产勘查开发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在矿床勘查和资源评价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通过现代成矿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矿产勘查开发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碲的成矿作用及研究进展

2023/039(10):3139 3155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18654/1000 0569/2023.10.17国显正,周涛发,范裕.2023.碲的成矿作用及研究进展.岩石学报,39(10):3139-3155,doi:10.18654/1000-0569/2023.10.17碲的成矿作用及研究进展国显正 周涛发 范裕GUOXianZheng,ZHOUTaoFa andFANYu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School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2023 05 10收稿,2023 08 02改回GuoXZ,ZhouTFandFanY 2023 Generalcharacteristicsandresearchprogressoftelluriummineralization.ActaPetrologicaSinica,39(10):3139-3155,doi:10.18654/1000 0569/2023.10.17Abstract Telluriumisanimportantcriticalmetal Asarareandscatteredelement,itrarelyformsindependentdeposits,andmainlyproducedinmanydifferenttypesofmineraldeposits Thesedepositsmainlyincludingmagmaticcopper nickel platinum group metalsulfidedeposits,ironoxide copper gold(IOCG)deposits,volcanogenicmassivesulfide(VMS)deposits,porphyrydeposits,skarndeposits,orogenicgolddeposits,carlin typegolddepositsandepithermaldeposits Studieshaveshownthattelluriumelementcanformhundredsoftelluriumminerals Inadditiontonaturaltellurium,mostofthemformtelluridewithAu,Ag,Pb,Bi,Cu,etc ,sulfideorselenidewithSorSe,tellurite,silicate,phosphate,sulfateandotherminerals,andtelluriumcanreplacetheelementsofisomorphisminhostminerals Telluriumexhibitsextremelyuneven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tthescaleofmetallogeneticbelt,deposits,andores,andisgeneticallyrelatedtothemainore,suchasCu,Au,Ag,etc Theore formingmaterialsourceoftelluriumcanbeprovidedbyregionalmantleplumeactivityandmagmadegassingproducts,shallowcrustmagmaorwallrocks Inmostoredeposits,telluridemineralizationconsistentlyisdepositedinthelaterstagesofparageneticsequences Themainmechanismoftelluriummineralenrichmentanddepositionarefluidmixing,waterrockreactionandboilingcanchangethephysicalandchemicalconditionsofthesystem(suchaspHvalue,sulfurfugacity,oxygenfugacity,telluriumfugacity,temperature,etc ),whichleadstotheincreaseofpHvalue,reductionofsulfurandoxygenfugacityofthefluid,andtheincreaseoftelluriumfugacity Duetothespecialcontrolledore formingconditions,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theresearchonthekeycontrollingfactors,ore formingmaterialsources,enrichmentandprecipitationmechanismoftelluriumdepositKeywords Tellurium;Deposittype;Occurrencestate;Enrichmentandprecipitationmechanism摘 要 碲作为稀散元素,很少形成独立矿床,主要以共伴生形式产出于多个类型矿床中,包括铜镍硫化物和铂族矿床、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块状硫化物(VMS)矿床、斑岩矿床、矽卡岩矿床、造山型金矿、卡林型金矿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yjchen@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gigyjchen@
汇报内容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创建碰撞成矿理论
• 验证碰撞成矿理论
• 找矿应用和评价
我国地质 纲要、需 要和特色
• • •
拥有全球最大的两条碰撞造山带 找矿勘查需要——碰撞成矿理论 碰撞成矿研究的世界最佳实验室
早阶段矿物遭受构造变形
中阶段硫化物沿剪切裂隙充填 晚阶段脉体梳状, 张性裂隙
玲 珑 金 矿 地 质
早阶段石英脉 被构造破碎 中阶段硫化物 充填裂隙或空 隙 晚阶段碳酸盐 脉具梳状构造 穿切早、中阶 段矿物组合 成矿发生在挤 压向伸展转变 期,造山型!
煌斑岩成矿后 侵入
4、排他性的同位素证据 铁炉坪银矿 蒿坪沟银矿 康山金银矿
1、矿田或地体尺度的CMF模式
新认识
• • • • • • • • 极性分带 3阶段特点 中阶段最强 挤压变伸展 物质侧向源 流体由深源 变为浅源 模式变异 1/5~25万
陈衍景,1990,1991,1996,1998;Chen YJ et al., 1992, 1998, 2000, 2004, 2005, 2007, 2008
矿石铅同位素显 示,成矿物质来 自熊耳地体以南 UC 的官道口群 --—排他性证据
207
官
道
口 群
15
17 206 204 Pb/ Pb
19
21et al. 2009 Chen YJ Ore Geology Review
天山 望峰-萨日达拉金矿带
流体D ~ 18O:变质雨水
Sample stage
16.0
Tieluping ores
15.8
Pb/204Pb
Haopinggou ores Kangshan ores Huashan complex Altered Xiong'er Gp. Xiong'er Gp Taihua SGp
官道口群
15.6 15.4 15.2 15.0 13
O M LC
西准噶尔矿床、岩石的极性分带规律
西天山成矿预测和找矿实践
阿苏沃
承担黄金部队项目,1994年发现了阿苏沃金矿点(18.5 克/吨) 2001年(陈衍景, 305项目报告)预测望峰金矿带达大型规模。 至今持续研究,现已证实黄金资源量>50吨(20吨即为大型)
小秦岭矿床、岩石分带规律
陈衍景和富士谷1992年 《豫西金矿成矿规律》
花岗岩类 130Ma (胡受奚)
n
180 160 140 Ages of Mesozoic granito ids in Eastern China
火山岩类 120 Ma (王德滋)
n
48 44
B
Ages of Mesozoic volca nic rocks in Easte rn China N=499
建模依据之二:碰撞造山带构造-热演化规律
1. 固体介质中,应力传递速度大 于热;应力能可转变为热能。 碰撞过程的Tmax总滞后于Pmax 2. 以Pmax和Tmax为界,将碰撞带构 造-热演化划分为增压-升温、减 压-升温、减压-降温3个阶段。
3. 物理化学原理:中阶段减压 - 升 温过程的流体-岩浆-成矿作用最 为强烈!
熊耳山地区成矿预测和找矿验证
根据CMF模式极性分带 规律预测: 花山岩体以南为D带金 银多金属带,以北为P 带斑岩-角砾岩矿带。 预测时只有5个矿床
其后至今,持续在熊耳 山区研究和完善 促进了10多个大、中型 金/银/钼等矿床的发现
P带 G带 D带
河南东沟超大型钼矿床的成功预测
根据CMF模式, 1989年在金 巴山采样达 21.5 g/t Au, 发现该矿床。
全球构造-成矿模式
(Groves等1998, 2003; Kerrich等2000; Goldfarb,2001)
空 白 碰 撞 造 山 带 空白碰撞造山带的原因
著名学者Guild(1971,1972)提出:“在大陆与大陆碰撞的情
况下,两个板块由于具有浮力,都不会下倾,因而既不会生成岩 浆,也不会发生内生矿化”。——碰撞不成矿!曾被广泛接受。
中国西部
Axi Sawayardun Hatu Saidu Sujiquan Wangfeng Kangur 280Ma成矿爆发
170Ma 爆发
Chen et al., in press. OGR
据杨晓松 和金振民
40Ma 爆发
陈衍景等, 2004. 地学前缘,11: 57-83
中国东部
成矿高峰 130Ma 滞后于古南海闭 合(180Ma) 约 50Ma
• 地质:断控矿床成矿三阶段性——挤压向伸展转变
• 地球化学:同位素资料排他性地证明CMF模式 • 地球物理:CMF模式与各类地球物理资料一致
• • 率先识别造山型的银、铜、铅锌、钼等矿床 提出了区分不同类型热液矿床的流体包裹体标志
•
提出甄别碰撞造山带和岛弧区岩浆热液矿床的标志
1、成矿高峰滞后洋盆闭合 50Ma 左右
T(℃)
>273 205-357 206 >550 279-358 160 18.302 15.545 38.108
流体18C= -2.5~26.2 ‰ (n=7)
成矿流体来自沉积碳酸盐
硫化物34S=13.4~2.7‰(n=7) 平均7.05‰,来自沉积物 铅同位素 比值高!
206 207 208
3、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
4、成矿省/造山带尺度CMF模式
•
岩石圈由挤压加 厚向伸展减薄、 拆沉演化,伴随 成岩成矿 断裂构造由缓倾 逆冲,经陡倾滑 脱,向张剪裂谷 演化 4类成矿系统: 岩浆热液,变质 热液,火山岩或 沉积岩容矿的浅 成热液
•
•
•
花岗岩类由壳源, 经壳幔混源,向 幔源和A型演化
陈衍景等 2008 中国地质 Chen YJ et al 2005 IGR
40
36 32
120
28 100 80 60 24 20 16
12 40
8 20 0 4 0 80 100 120
Ma
140
160
180
200
2、空间分布——碰撞造山带
3、断控矿床成矿3阶段性
世界首例造山型银矿 ——铁炉坪银矿为例
铁炉坪
Chen et al. 2005 Acta Geol Sin
汇报内容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创建碰撞成矿理论
• 验证碰撞成矿理论
• 找矿应用和评价
理念:
• • • • • • • 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先进性、持久性 植根于中国碰撞造山带,普适于全球碰撞造山带 涵盖碰撞造山体制形成的各类成矿系统 与固体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融为一体 与现代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等)融为一体 立足于事实或物理-化学原理,而非假说或观点 注重原理,淡化现象;注重普遍性,淡化特殊性
大地构造 地球物理 区域成矿 验证思路示意 起点
微观
元 素 和 包 裹 体 同 位 素 和 实 验
地 体 或 矿 田
矿 区 和 矿 体
构造地质 矿床地质 岩相矿相
矿 石 和 矿 物
矿物学 地球化学 高温高压实验
1984年以来,先后考察矿床200多个,解剖100多个,从 不同角度证明了CMF模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获得了 一些创新成果,例如: • 时间:大规模成矿滞后于洋盆最终闭合约50Ma • 空间:矿床和花岗岩类分布于造山带地壳加厚区
2、矿床尺度CMF模式
•
BDL以下为静岩压 力,以上为静水压 力;深部流体上升 至BDL时减压沸腾、 水压致裂,使浅部 流体涌入、混合, 成矿物质快速沉淀 BDL深度受区域温 压条件控制,可上 下变化,使矿化富 集带上下浮动 流体沸腾-混合带所 跨越的总深度范围, 即为最佳成矿深度 范围
•
•
陈衍景等,矿物岩石,2004,第三期
66-45 Ma; Yin & Nie, 1996 180Ma;Hsu et al., 1988
40 Ma
8~22 Ma 130 Ma
58 Ma
30~48 Ma 50 Ma
与根据P-T-t轨迹得出结论和CMF模式完全吻合!
Chen YJ et al., 2007. Ore Geology Reviews
建模依据之一:大陆碰撞机制和碰撞带构造几何特点
青藏高原—— 许志琴院士1990
阿尔卑斯构造剖面
秦岭构造剖面——张国伟院士等2001
建模依据之一:大陆碰撞机制和碰撞带构造几何
马瑞士等 1992
马丽芳等 2002 地质图集
Sengor 1990 ESR
一系列不同形式的陆壳板片逆冲叠覆 理解:一系列不同样式的陆壳板片挤压俯冲
Vein 12 Vein 12 Vein 12 Vein 31 Vein 31 Vein 31
Pb/204Pb Pb/204Pb Pb/204Pb
18.229 15.560 38.021
18.408 15.579 38.237
18.147 15.483 7.882
18.445 15.608 38.287
?
大陆碰撞造山带
• • 四种板块边界之一 板块演化Wilson旋回6个阶段的最后2个
•
•
缺乏碰撞-成矿-流体作用(CMF: collisional orogeny, metallogeny and fluid flow),矿床学等诸多学科不完善!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是多个学科急需填补的空白点!
• 面向我国地质找矿的重大需求——碰撞成矿理论 • 瞄准多个科学发展的薄弱环节——碰撞成矿理论 • 紧抓我国地质特征和自然优势——碰撞造山带发育 1984 年至今持续研究, 1990 年首次提出地体尺度 CMF 模式,继后提出矿床和成矿省尺度的 CMF 模式,修正 了全球构造 - 成矿模式,建立了造山型矿床空间结构模 型,从而系统创建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为大陆碰撞 造山带成矿预测和找矿评价提供了一整套模型。 • 促进了一批矿田或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 • 推动了碰撞成矿研究的重大项目立项 • 引发了碰撞成矿研究的国内外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