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专业参考文献
电商实习报告参考文献

电商实习报告参考文献《电商实习报告》参考文献张志伟. 电子商务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李小林.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优化研究(D).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23.王化深. 基于大数据的电商平台用户行为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A). 张晓红, 李明. 电子商务与现代经济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刘宁. 电子商务法教程(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3.赵平. 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与管理(J). 电子商务研究, 2022, (5): 510.孙丽. 基于社交媒体的电商营销策略研究(D). 天津: 南开大学, 2022.周明. 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系统设计(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3, (3): 1520.张华. 基于AR技术的电商虚拟试衣间设计与实现(D). 北京: 北京服装学院, 2023.郭红霞. 女性电子商务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22.吴安华.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J). 商业经济研究, 2023, (4): 5660.电商实习报告参考文献(1)1. 学术期刊文章:网络零售中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电子商务研究》电子商务平台的数据分析与优化策略,《数据科学与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电商个性化推荐系统,《计算机应用研究》2. 书籍:《电子商务导论》(作者:杨坚争)《网络营销》(作者:刘宁)《供应链管理》(作者:马士华)3. 报告和研究: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中国电商市场发展报告》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网络购物行业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4. 会议论文:关于电商技术创新的学术会议论文国际电子商务大会河北卫星会的演讲和论文5. 学位论文:各种电子商务、物流、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6. 政府和行业协会报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统计数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发布的行业报告7. 新闻和媒体报道:关于电商行业重大事件或趋势的新闻报道行业专家的观点和分析文章电商实习报告参考文献(2)1. 学术期刊文章:王鹏, 陈晓华. (2021). 电子商务平台用户购买决策过程研究. 商业经济研究, 32(15), 6774.张志伟. (2020). 基于大数据的电商消费者行为分析及营销策略优化. 数字商务, 12(3), 1016.2. 书籍:李琪, 王瑞. (2019).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与管理.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阿里巴巴集团. (2017). 电子商务法. 北京: 法律出版社.3. 报告国家统计局. (2021).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运行情况报告. 国家统计局官网.艾瑞咨询. (2020). 中国网络购物行业年度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官网.4. 网络资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21).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官网.阿里研究院. (2020). 阿里巴巴集团商业操作系统白皮书. 阿里研究院官网.电商实习报告参考文献(3)1. 电子商务导论.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2.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与管理.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3. 电子商务安全与防护.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4. 电子商务市场策略与分析.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5. 电子商务客户服务与管理.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6. 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与设计.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7. 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与管理.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8.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与案例分析.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9.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10. 移动电子商务与移动支付.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电商实习报告参考文献(4)1. 学术期刊文章:王鹏, 陈晓华. (2021). 电子商务平台用户购买决策过程研究.商业经济研究, 32(15), 5663.张志伟. (2020). 基于大数据的电商消费者行为分析及营销策略优化. 数字商务, 12(4), 7884.2. 书籍:李琪, 林自葵. (2019).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与管理.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阿里巴巴集团. (2017). 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与管理.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3. 报告国家统计局. (2021).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运行情况报告. 国家统计局官网.艾瑞咨询. (2020). 中国网络购物行业年度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官网.4. 网络资源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21).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官网.淘宝网. (2020). 淘宝网年度消费者报告. 淘宝网官网.电商实习报告参考文献(5)1. 学术期刊文章:王鹏, 陈晓华. (2021). 电子商务平台用户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纳税, (5), 6774.张志伟. (2020). 基于大数据的电商企业营销策略优化研究.商业经济研究, (14), 5358.2. 书籍:李琪, 林鸿. (2019).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与管理.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马云, 张勇, 沈向洋. (2017). 电子商务法. 北京: 法律出版社.3. 研究报告:此外根据您所在的学校或实习公司的具体要求,您可能需要查阅特定的数据库或期刊来获取相关论文。
电子商务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参考文献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互联网等电子手段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商业模式。
它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文献被引用和参考,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电子商务参考文献。
1. Porter, M. E. (2001). 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迈克尔·波特是战略管理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在这篇经典的文章中强调,互联网并非一个威胁,而是一个改变商业规则的机会。
文章提出了互联网给各行业带来的竞争优势机会,并以5个力量模型来分析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策略。
2. Hoffman, D. L., & Novak, T. P.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60(3), 50-68.霍夫曼和诺瓦克是互联网营销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们的文章对电子商务中的市场营销进行了深入研究。
文章概括了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市场特点,提出了网络媒体环境中的互动和个性化定制的特点,为企业在网络营销中提供了指导。
3. Rayport, J. F., & Sviokla, J. J. (1994). Managing in the Marketspa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雷波特和斯维奥克拉是电子商务战略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们的文章讨论了电子商务对市场的影响和企业管理的变革。
文章强调企业需要从传统的市场到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空间进行管理转变,并提出了一些实践指导和策略建议。
4. Li, T., & Li, X. (201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profitability: Mechanism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MIS Quarterly, 35(4), 1167-1188.李彤和李旭是电子商务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们的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机制。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子商务的兴起给传统商业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撰写电子商务毕业论文时,参考文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一些值得参考的文献,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进行研究。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1. Rappa, M. (2000). Business models on the web: 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1(1), 75-85.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商业模式到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转变。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商业模式,探讨了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和挑战。
2. Turban, E., King, D., & Lee, J. (2015). Electronic commerce: A managerial and social networks perspective. Springer.这本书是电子商务领域的经典教材,全面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概念、技术和管理。
作者通过实际案例和研究成果,解析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二、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1. Osterwalder, A., & Pigneur, Y. (2010).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 John Wiley & Sons.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框架,帮助企业构建和管理电子商务平台。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商业模式,介绍了如何创新和优化电子商务平台,以实现企业的商业目标。
2. Chaffey, D., & Smith, P. R. (2017). Digital marketing excellence: Planning, optimizing and integrating online marketing. Taylor & Francis.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数字营销的策略和技术,帮助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实现市场营销的最佳实践。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在电子商务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1]罗正齐.港口经济学[M].上海:学院出版社,1991[2]汪旭东,杜麒栋.关于集装箱港口群发展的思考[J].水运管理,1999,(4):2~4[3]陈航,栾维新.港口和城市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4]丁永健.港口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42[5]丁永健.港口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4一146[6]杜麒栋.中国港口年鉴(2012)[M],北京:中国港口杂志社,2012:461M65.[7]黄大明,陈福星.港口经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8]陈淼,邵俊岗.国外港口群竞争合作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港口,2007,(4):4749[9]侯玉梅,刘净利.我国煤炭港口运输状况分析[J].企业导报,2011,(15):106.[10]陈宁,胡良德.我国沿海港口城市临港工业发展的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6^549[11]Avinash K. Dixit, Joseph E. Stiglitz.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Diversit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67): 287-308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1]赵晓津,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探讨[J]。
硅谷,2014(4):140-141。
[2]雷殷睿,网络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融合[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4):162-163。
[3]余佩颖,微信电子商务模式探讨[J]。
电子商务论文参考文献_论文格式_

电子商务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然而,按照gb/t 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中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电子商务论文参考文献汇总:[1] 黄崇珍, 杜蓉.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研究[j] 信息技术, 年11月,第28 卷第11期[2] 崔介何主编,《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XX年4月第一版[3] 张晓燕.对中国b2c 电子商务发展思路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 年9 月(中),总第443 期.[4] 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谭清美,王子龙,城市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以江苏南京为例,工业技术经济,XX年01期[6] 王健,方佳林,美、日、欧现代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启示,东北亚论坛,XX年02期[7] 王淑琴,陈峻,王炜,城市现代物流系统布局规划研究——以扬州市为例,规划师,XX年02期[8] 梁燕君,《电子商务物流新旧模式之比较》,商品储运与养护,XX年第五期[9] 王文斌,马祖军,武振业,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XX年01期[10] 李辉民,现代物流的形成趋势与对策,集装箱化,XX年04期[11] 汪鸣,冯浩,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及建议,宏观经济研究,XX年05期[12] 张林红,陈家源,新世纪我国航运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探讨,世界海运,XX年05期[13] 王成钢,陈登斌.b2c电子商务配送系统建设[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14] 仲岩,芦阳,李霞.电子商务实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5] 常连玉,陈海燕.b2c电子商务配送模式的思考[j].物流技术 .(8).[16] 孙勇.我国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7).。
电子商务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参考文献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技术的迅速进步,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传统商业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挑战和机遇,许多学者和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出版了一系列的参考文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电子商务的经典参考文献,以供学者和从业者参考。
1. Internet Marketing: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nd Practice(互联网营销:战略、实施与实践)作者:Dave Chaffey出版年份:2019年这本书是互联网营销领域的经典之作,全面介绍了互联网营销的策略、实施和实践。
书中涵盖了众多互联网营销的关键概念和技术,如搜索引擎优化(SEO)、社交媒体营销和内容营销等。
对于电子商务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可帮助他们构建有效的互联网营销策略。
2. E-commerce 2019: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Society(2019年电子商务:商业、技术与社会)作者:Kenneth C. Laudon, Carol Traver出版年份:2019年这本书定位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教材,全面介绍了电子商务的商业、技术和社会方面。
作者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调研,深入探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式、电子支付、安全性和隐私等重要话题。
对于对电子商务进行研究或者希望了解电子商务的学者和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权威的参考资料。
3. Electronic Commerce: A Managerial and Social Networks Perspective (电子商务:管理和社交网络视角)作者:Efraim Turban, David King, Jae Kyu Lee, Ting-Peng Liang, Deborrah C. Turban出版年份:2015年这本书从管理和社交网络的视角,探讨了电子商务的关键问题和新兴趋势。
电子商务的参考文献4篇

电子商务的参考文献第1篇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范例电子商务模式下金融业务创新的概述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不仅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大量增加,同时还意味着一种崭新的全球性网络经济时代的来临。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消费也逐步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希望根据自己的特殊兴趣和爱好,选择有针对性、有主题、有重点的旅游方式。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个性化旅游的高职旅游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设计)是电子商务专业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体现。
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1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会计之友(中) xx/012 携程电子商务模式组成要素分析电子商务 xx/013 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给企业带来了什么电子商务 xx/014 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电子商务 xx/015 电子商务中...实现对整个业务流程,电子信息处理,包括生产,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的所有活动。
它的核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信贷业务系统的命脉,所有的商业活动都进行了信用基础。
...(1)加强完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间的协作渠道,进一步扩大交易规模。
特别是促进电子商务总体的快速发展上,相关的应用很快的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进而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巨大作用。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
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4000字毕业论文。
国际电子商务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产品,另一种是无形产品。
...毕业论文作为本专业在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选题上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电子商务的论文大纲范文。
综合性是指从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出发,充分反映现代管理理论,系统科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电子商务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Son, J.-Y., and Benbasat, I. Organizational buyers' adoption and use of B2B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Efficiency- and legitimacy-oriented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4, 1 (2007), 55-99. 2. 3. 4. 5. Grewal, R., Comer, J.M., and Mehta, R.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ntecedents of organizational 蔡斌. 基本B2B 与深度B2B 电子商务采纳意图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复旦大学, 2006. 翟春娟. B2B 电子市场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 南开大学, 2009. Zhu, K., and Kraemer, K.L. Post-adoption variations in usage and value of E-Business by participation in business-to-business electronic market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65, 3 (2001), 17-33. organizations: Cross-country evidence from the retail industry.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6, 1 (2005), 61-84. 6. 7. 8. 9. Iacovou, C.L., Benbasat, I., and Dexter, A.S.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and small organizations: Malhotra, A., Gosain, S., and El Sawy, O.A. Leveraging standard electronic business interfaces to Bala, H., and Venkatesh, V. Assimila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 business process standards. Chwelos, P., Izak Benbasat, and Dexter., A.S. Research report: Empirical test of an EDI adoption Adoption and impact of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9, 4 (1995), 465-485. enable adaptive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8, 3 (2007), 260-279.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8, 3 (2007), 340-362. model.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2, 3 (2001), 304-321.10. Teo, H.H., Wei, K.K., and Benbasat, I. Predicting intention to adopt interorganizational linkages: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MIS Quarterly, 27, 1 (2003), 19-49. 11. Son, J.-Y., Narasimhan, S., and Riggins, F.J. Effects of relational factors and channel climate on EDI usage in the customer-supplier relationship. Journal of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2, 1 (2005), 321-353. 12. Chen, P.Y., and Hitt, L.M. Measuring switching costs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retention in Internet-enabled businesses: A study of the online brokerage industry.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 3 (2003), 255-274. 13. Cyr, D. Modeling Web site design across cultures: Relationships to trust, satisfaction, and e-loyalty.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4, 4 (2008), 47-72. 14. Riggins, F.J., Kriebel, C.H., and Mukhopadhyay, T. The growth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Management Science, 40, 8 (1994), 984-998. 15. Wang, E.T.G., and Seidmann, A.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Competitive externalities and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policies. Management Science, 41, 3 (1995), 401-419. 16. Yao, Y., Dresner, M., and Palmer, J. Private network EDI vs. Internet electronic markets: A direct comparison of fulfill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cience, 55, 5 (2009), 843-852. 17. Malone, T.W., Yates, J., and Benjamin, R.I. Electronic market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0, 6 (1987), 484-497. 18. Davis, F.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 3 (1989), 318. 19. Moon, J.W., and Kim, Y.G.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8, 4 (2001), 217-230. 20. Venkatesh, V.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46, 2 (2000), 186,119. 21. V enkatesh, V., Morris, M.G., Davis, G.B., and Davis, F.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16 *本研究受阿里巴巴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Ali-2010-A-9)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 3 (2003), 425. 22. Rogers, E.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i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1995. 23. O'Callaghan, R., Kaufmann, P.J.,and Konsynski, B.R. Adoption correlates and share effects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systems in marketing channels. Journal of Marketing, 56, 2 (1992), 45. 24. Premkumar, G., and Ramamurthy, K.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An innovation diffus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1, 2 (1994), 157-186 25. Katz, M.L.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94, 4 (1986), 822-841. 26. Zhu, K., Kraemer, K.L., Gurbaxani, V., and Xin Xu, S. Migration to Open-Standard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Network Effects, Switching Costs, and Path Dependency. MIS Quarterly, 30, Special Issue (2006), 515-539. 27. DiMaggio, P.J., and Powell, W.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2 (1983), 147-160. 28. Dyer, J.H., and Singh, 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4 (1998), 660-679. 29. Chau, P.Y.K., and Tam, K.Y.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open systems: An exploratory study. MIS Quarterly, 21, 1 (1997), 1-24. 30. Tornatzky, L., and Fleischer, M.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1990. 31. Alba, J., Lynch, J., Weitz, B., Janiszewski, C., Lutz, R., Sawyer, A., and Wood, S. Interactive home shopping: consumer, retailer, and manufacturer incentives to participat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61, 3 (1997), 38-53.32. Peterson, R.A., Balasubramanian, S., and Bronnenberg, B.J. 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for consumer marketing.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5, 4(1997), 329-346. 33. Gefen, D., and Straub, 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 IS adoption: a study of e-commerce adoption.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1, 8 (2000), 1-28. 34. Pavlou, P.A., and Fygenson, M.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electronic commerce adoption: An extens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30, 1 (2006), 115. 35. Ives, B., and Learmonth, G.P. The information system as a competitive weapo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7, 12 (1984), 1201. 36. Choudhury, V., and Karahanna, E. The relative advantage of electronic channels: a multidimensional view. MIS Quarterly, 32, 1 (2008), 179-200. 37. Steinfield, C., Bouwman, H., and Adelaar, T. The dynamics of click-and-mortar electronic commerce: opportuniti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7, 1 (2002), 93-119. 38. Williamson, O.E. 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1). 39. Liang, T.P., and Huang, J.S. An empirical study on consumer acceptance of products in electronic markets: a transaction cost mode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4, 1 (1998), 29-43. 40. Levi, M., Kleindorfer, P.R., and Wu, D.J. Codifiability, relationship-specif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 and optimal contracting.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 2 (2003), 77-98. 41. T an, J., KatherineTyler, and Manica, A. Business-to-business adoption of eCommerce in China. 17 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American *本研究受阿里巴巴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Ali-2010-A-9) Information&Management (2007), 332–351. 42. Molla, A., and Licker, P.S. eCommerce adop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modeland instrument.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5), 877–899. 43. Teo, T.S.H., and Ranganathanb, C. Adopters and non-adopters of business-to-business electronic commercein Singapor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4), 89–102. 44. Ray, G., Wu, D., and Konana, P.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 4 (2009), 585. 45. Venkatesh, V., and Ramesh, V. Web and wireless site usability: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and modeling use. MIS Quarterly, 30, 1 (2006), 181-205. 46. Agarwal, R., and Venkatesh, V. Assessing a firm's web presence: A heuristic evaluation procedur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usability.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 2 (2002), 168-186.47. Palmer, J.W. Web site usability, design, and performance metric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 2 (2002), 151-167. 48. McKinney, V., Kanghyun, Y., and Zahedi, F.M. The measurement of web-customer satisfaction: An expectation and disconfirmation approach.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 3 (2002), 296-315.49. Devaraj, S., Fan, M., andKohli, R. Antecedents of B2C channel satisfaction and preference: Validating e-commerce metric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 3 (2003), 316-333. 50. Premkumar, G.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in small busines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13, 2 (2003), 91-121. 51. Thong, J.Y.L. An integrated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doption in small business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5, 4 (1999), 214. 52. Chau, P.Y.K., and Hui, K.L. Determinants of small business EDI adop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11, 4 (2001), 229 - 252. 53. Ramamurthy, K., Premkumar, G., and Crum, M.R. Organizational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EDI diffus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causal mode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 Electronic Commerce, 9,3 (1999), 253-285. 54. Hart, P.J., and Saunders, C.S. Emerging electronic partnerships: Antecedents and dimensions of EDI use from the supplie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4,4 (1998), 87-111. 55. Pavlou, P.A. Institution-based trust in interorganizational exchange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online B2B marketplaces on trust 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1, 3-4 (2002), 215-24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使用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使用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文献综述及未来研究展望徐赟丁婕曾红华陈冬宇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摘要】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采纳与使用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兴趣, 但以往大量文献都仅仅局限于研究采纳或采纳的意图, 很少有文章具体分析了这些企业是如何使用电子商务的不同服务,以及什么因素造成了这样的不同.为了探索这方面潜在的研究前景,本论文通过对以往电子商务采纳与使用文献的分析,总结了以往研究的对象,背景,理论及相关发现.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理论上,本文指明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使用模式研究的潜在方向, 从而为进一步的具体的使用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做好铺垫.实践上,本研究将有助于电子商务服务商针对不同行为的企业提供更为精准,有效, 便捷的服务,从而争取吸纳更多潜在中小企业客户,推动电子商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中小企业,B2B 电子商务,组织行为1 *本研究受阿里巴巴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Ali-2010-A-9) Analysi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e-commerce usage patterns and antecedents: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Xu Yun, Ding Jie, Zheng Honghua, Cheng Dongyu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E-commerce adoption and us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 has been attracting the interest of many researchers, but previous studies are limited to the adoption or the intention to adop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analyzes how theseenterprises use e-commerce services in different ways, and what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research opportunity, the paper reviews related literature, summarizes the background, theory and related findings. Based on the results, we propose our future research. Theoretically, this paper indicates the potential direction of SME e-commerce use research. Practically, this study will help e-commerce service providers to provide more precise,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services to different companies, and attract more SME to use e-commerce. Keywords: SME, B2B e-business, organization behavior 2 *本研究受阿里巴巴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Ali-2010-A-9) 一) 引言近年来,伴随着国内互联网建设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政策法律环境的日益完善,中小企业及个人利用电子商务的意识逐步提升, 国内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10 第一季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额规模达到了10152.7 亿元, 单季交易额突破万亿规模.以投融资规模来看,第一季度互联网行业14.3 亿元的投融资额当中,电子商务的占比高达74.3%,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各行业当中最受关注的行业.从电子商务市场结构来看,企业间电子商务仍然是电子商务市场的主体.其中,中小企业B2B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占比最高,达到了52.6%,成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最大的推动力.中小企业B2B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的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09)介绍:2009 年,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创造的新增价值占我国GDP 的 1.5%,拉动我国GDP 增长0.1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1.99 万亿,同比增速达到20.3%.其中内,外贸交易规模分别为1.13 万亿和0.86 万亿, 分别相当于2008 年全国国内商品销售总额和出口总值的6%和8.9%.中小企业通过开展电子商务直接创造的新增就业超过130 万,相当于我国2008 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的11.7%.每增加1%的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将带来 4 万个新增就业机会.此外,电子商务还带动了大量创业机会和间接就业, 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促进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么一个巨大,重要,而且发展迅速的市场,中小企业如何使用电子商务,以及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对电子商务的使用成为服务商和相关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以往相关的大量文献都仅仅局限于研究中小企业对B2B 电子商务的采纳或采纳的意图[1-4],很少有文章探索了企业是如何使用电子商务的不同服务,以及什么因素造成了这样的不同. 有些研究已经指出企业对技术的使用或采纳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使用"vs."不使用" 或"采纳"vs."不采纳"的二元关系[5, p. 61],而是应该进一步分析企业对这些技术的使用行为模式.因为最终的收益,对企业的冲击等等都取决于企业如何使用这些技术,而不仅仅是采纳或使用的决定. 实践上, 各种企业在使用电子商务时, 很多不同的行为模式已经被识别. 例如,把电子商务作为一个简单的广告或信息收集渠道vs. 将电子商务作为线下业务的有益补充vs.做纯粹的网商而完全依赖于电子商务.当服务商提供更多的电子商务服务时,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使用模式更加多样化.例如,通过阿里巴巴,买家可以找到卖家,可以使用相关的辅助服务(查看信用,比较报价等) ,可以使用在线交易,物流服务,和其他服务(金3 *本研究受阿里巴巴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Ali-2010-A-9) 融,培训,外贸等) .那么众多电子商务的使用者在面对如此多的服务时,他们到底有没有使用这些服务;如果使用,是如何使用的?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第一个研究问题,这个问题在以往的文献中很少被回答. 上述的这些行为模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战略(高附加值产品vs. 简单来料加工) ;产品特性(制造业vs.服务业) ;市场(农村vs. 城市,国内vs.国外) ;企业背景(中型vs.小型vs.微型)等等.例如一个服装行业的买家,可能利用阿里巴巴找到卖家,查看该卖家信用,比较价格后决定交易,然后直接利用阿里巴巴提供的在线交易平台完成交易;与之相反,一个重型机械的买家,可能仅仅利用阿里巴巴找到卖家,然后直接与该卖家线下联系交易.这种使用行为模式上的区别可能是因为重型机械产品需要大量定制,客户化服务, 而且交易金额巨大等原因,阿里巴巴因而无法满足其特定需求而造成了该用户使用上的差异.因此,第二个值得关注研究问题就是分析这些典型行为模式背后的核心影响因素;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用户(特别是买家)对电子商务网站所提供的服务的使用.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本文将呈现一个全面的文献综述. 其主要目的将集中在: 1) 对以往研究做多维度的分析(研究对象,目标,理论等) ,从而指出将来的研究会有哪些理论上的贡献度. 2) 分析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时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对网站提供的服务做有效分类.从而为进一步的使用模式分类做好铺垫. 3) 全面整理出影响电子商务使用模式的因素,并对各种因素分类.为下一步结合实际找出针对特定群体的影响因素做好准备. 二) 文献搜索为了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深入搜索了相关文献.尽管我们关注的研究重点是B2B 电子商务下的电子市场(E-marketplace)模式,我们也把文献搜索的范围扩大到B2C, C2C, 以及B2B 电子商务下的跨组织系统(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IOS)模式(例如,供应链管理系统) .我们相信这些相关研究的发现和结论对本研究也大有裨益. 我们首先指定了一些关键词,如电子商务(E-commerce) ,电子业务(E-business) ,B2B, B2C,C2C,采纳(Adoption) ,采纳后(Post-adoption) ,使用(Use)等.然后利用这些关键词在英文电子期刊数据库(EBSCOhost, ABI 和ScienceDirect Online 等)搜索, 并专注于某4 *本研究受阿里巴巴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Ali-2010-A-9) 些顶尖的信息系统,管理,及市场营销期刊(例如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MIS Quarterly,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Management Science,Organization Science,Journal of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Marketing Science 等).国内的文献搜索集中于核心期刊(例如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南开管理评论等) ,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找到相当数量的文章后,我们利用这些文章中参考文献部分的列表进行反向搜索更多文章. 我们认真阅读了文章的摘要和主要理论章节以判断文章的相关性, 最后总共85 篇文章被确认和本研究相关. 三) 文献分析在开始文献分析之前,第一作者首先提出了一套分析的框架,在同其他作者讨论,修正后达成一致.利用这套框架分析相关文献后,我们有了如下发现: 1)研究背景) 以往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使用的研究背景除了阿里巴巴和淘宝这种第三方电子市场平台, 另外非常多的研究集中在跨组织系统, 例如沃尔玛和它的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基于增值网(V AN)的传统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 EDI)技术被应用于最早的跨组织系统.早期的EDI 系统可以增加企业的业务处理速度和降低成本,因为交易(如订单)的数据可以自动转移到合作伙伴组织的内部系统中,而无需手动重新进入,因而减少了错误[6].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多的跨组织系统开始基于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语言,这些系统可以针对某特定行业/领域的电子数据交换的需求,如产品/服务细节定义,数据定义,商业文件的格式,和企业间的业务流程;从而允许参与业务流程的不同贸易合作伙伴利用互联网自动化流程,因而提高速度,效率和可靠性,允许在贸易合作伙伴间进行更大规模的协作和交流[7, 8].这些跨组织系统相对于一般性的电子市场平台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如能提供更多的产品细节与针对性服务, 吸引相关产业的供应商和客户等.另外一个重要的优点在于这些跨组织系统可以提供与本企业内部系统(如ERP)的集成.这将大大减少企业的手工干预,从而提高企业的业务处理速度和降低成本. 5 *本研究受阿里巴巴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Ali-2010-A-9) 2)研究的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 2.1 意图(Intention) vs. 真实行为(Behavior) 意图( 真实行为( ) ) 以往大量文献都集中研究了用户对电子商务采纳或使用的意图[例如,3, 4, 6, 9, 10]. 这些文章关注的目标是"用户是否打算或计划在未来使用电子商务". 尽管行为意图很大程度上决定行为的产生, 但很多学者也指出了真正的采纳或使用行为还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 即便使用意图本身很强烈, 知识壁垒或资源的缺乏都会阻碍或影响着用户对技术的使用过程[8]. 也有少量论文研究了用户对电子商务真正的使用[例如, 11]. Zhu et al. [5] 强5, 如调了电子商务采纳后的企业真实使用行为,因此他们的研究度量了使用的电子商务服务种类,在线服务的比例等实际使用指标. 2.2 最初采纳(Initial Adoption)vs. 持续使用(Retention/Loyalty/Continuance)最初采纳( 持续使用( ) ) 对于电子市场的用户来说,电子商务的使用不是一次性的.因此,相关的研究不仅仅应该强调最初的采纳决定, 而且更应该关注这些用户是否持续地使用电子商务, 以及对相关网站的忠诚度如何.以往的大部分文献都只是研究了电子商务最初采纳的行为或决定[例如, 1, 2], 相对比较少的文章关注了后续的使用, 对网站的忠诚, 用户的留存度等[例如, 13]. 12, 如Chen et al. [12] 研究了一个房屋中介的电子服务网站,研究发现网站,用户,以及在线中介的特点都影响了用户是否继续使用该网站服务,或是否选择另外一个中介. 3)使用的理论) 以往文献使用了很多不同的理论支持相关研究,主要的一些理论如下: 3.1 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的视角中, 技术的采纳基于效率的考虑. 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利用微观经济学和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等理论建立电子商务技术采纳和扩散的模型[14-16].例如,基于交易成本理论,Malone et al. [17]指出,一个企业将依据经济效率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方式(第三方的电子市场vs. 直接联系的EDI 系统) . 3.2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技术接受模型( ) 根据技术接受模型[18],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是使用态度(Attitude toward Using)的决定因素,进而影响到使用者的行为意愿(Behavior intention)和使用行为(Behavior).这个理论大量地被用于B2C 和C2C 电子商务研 6 *本研究受阿里巴巴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Ali-2010-A-9) 究领域, 相关研究分析了电子商务网站服务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如何影响了用户的采纳和使用决定.后续的研究在该理论的基础上也做了很多补充和完善,例如,Moon et al. [19] 在该模型中添加了一个感知趣味性(Perceived playfulness)的新变量,建议网站不仅仅要有用,易用,还要有趣.Venkatesh 和Davis 等学者也将技术接受模型进行延伸扩展,修改并重复测试后重新提出了新的技术接受模型(TAM2)和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 [20, 21].另外两个与技术接受模型相关的是理性行为理论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PB.它们也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研究领域. 3.3 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 IDT) 另外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是创新扩散理论, 该理论指出创新技术的采纳和扩散取决于该技术本身的特点[22],这些特点包括了技术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等.因此,电子商务的相对优势影响该技术的采纳和使用[23].另外,这些技术的使用关系到多个合作伙伴和多种交易类型,这涉及不同的硬件,软件,网络协议和业务过程.因此,电子商务系统的兼容性和复杂性也影响其采纳和使用[24]. 3.4 网络效应理论网络效应理论指出某技术使用者的收益与由所有该技术的使用者组成的网络的大小正相关[25].这些收益包括基于这个技术的更多应用,更广泛的服务,和更丰富的知识共享等.因此,当有很多企业开始使用某电子商务网站时,其他企业将有更强的动机使用同一个网站[26].为了创造正向的网络外部性,电子商务的发起者应该资助其他的使用者加入该用户网络,以形成更大的用户网络和更强的外部效应[14, 15]. 3.4 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 ) 制度理论的核心支柱是组织趋同现象(Isomorphism),即组织之间具有相似的行为. DiMaggio 和Powell [27]认为有三个机制会导致组织趋同:强制机制(Coercive),模仿机制(Mimetic)和规范机制(Normative).同时,组织趋同性是竞争性过程和制度化过程的共同结果.例如Teo et al. [10] 发现上述三种机制造成的强制压力,模仿压力和规范压力很显著地影响了企业对EDI 系统的采纳. 7 *本研究受阿里巴巴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Ali-2010-A-9) 3.5 组织间关系理论组织间关系理论(Relational View) 企业存在于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很多时候影响技术采纳的因素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分布于价值网络中.Dyer and Singh [28] 提出一个组织间关系理论去分析企业如何利用在价值网络中的资源和形成的能力去创造竞争优势. 这个视角包括了四个要素: 关系专属性资产(Relation-specific asset),知识共享渠道(Knowledge-sharing routine),互补的资源和能力(Complementary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和有效的管理(Effective governance).例如,有效的管理中一个经常被研究的因素就是信任(Trust) ,很多学者研究了信任如何影响用户开始使用电子商务,愿意购买,以及持续的使用.其他诸如组织间学习,社会网络等因素也广泛被研究. 3.6 综合框架上述介绍表明,许多因素可能影响电子商务的采纳.为了取得一个全面的视角,很多综合框架已经被构建出来.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TOE) 框架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而且已经被许多研究人员所采用[例如5, 6, 29].TOE 的框架是由Tornatzky 和Fleischer [30] 所构建.这个框架确定了三方面影响技术采纳的因素:技术方面,组织方面和环境方面.重要的技术因素包括技术的感知收益,复杂性,兼容性等特点[6, 29].组织因素反映了一个组织本身促进或遏制技术采纳的某些特点,如企业规模和技术能力等[3]. 环境因素包括了各种来自业界, 竞争对手, 贸易伙伴, 和政府的外部影响等[10]. 4)电子市场服务阶段划分) 互联网技术可以极大地影响销售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服务[31, 32],但是像阿里巴巴等电子市场还是主要提供针对信息流和资金流方面的服务. 因此, 很多相关研究就直接将电子市场提供的服务与用户行为划分成两个阶段:获取信息与产品购买[33, 34].当然也有更多的研究将相关服务和行为分为三个阶段:购买前(Pre-purchase),购买中(During purchase),和购买后(Post-purchase) [35-37].购买前阶段主要涉及到买家获取产品和卖家信息,明确自己需求,产品和卖家评估, 比较, 以及讨价还价等活动.购买中就主要是下订单, 在线支付,收货等活动.购买后就主要涉及一些售后活动,例如通过用户评价,论坛等形式提供客户对产品和反馈信息等. 8 *本研究受阿里巴巴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Ali-2010-A-9) 5)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接下来, 本文将基于以往的文献综合整理出影响电子商务采纳和使用的关键因素, 并把它们区分为六个主要维度.一些主要的因素归纳于下表(并不代表全部因素) . 产品产品描述复杂度,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产品的可编码程度产品价格与采购频率,数字化产品,产品差异化程度环境地方环境:政府的电子就绪度,法律,信用,安全等外部压力:强制压力,模仿压力,规范压力产业环境:需求不确定性,市场波动性,产业集中度,市场力量电子就绪度,支持性行业电子就绪度电子商务网站系统质量:可用性,可靠性,反应速度,易使用性信息质量:相关性,准确性,可靠性,充分性,易懂性服务质量: :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交易伙伴组织本身组织本身(态度) 依赖程度,合作经历,诚信,地域,规模高层的支持,组织规模,IT能力,经营战略感知收益,感知可用性,感知易用性信任,感知风险,感知控制度表一:关键因素分类5.1 产品一个企业的产品特点对该企业接受电子商务技术有重要的影响. 以往文献中已经总结了不同的产品特点: 产品描述复杂度- 根据市场交易理论[17, 38], 影响企业利用电子市场机制交易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产品描述复杂度[1].产品描述复杂性被定义为描述特定的产品所需一切细节信息的总和. 描述复杂性是电子商务的障碍, 这类产品很难通过网络为网上购物提供足够的产品描述信息.例如,比起书籍和CD,纺织品受颜色,印花图案,工艺和原材料质量诸多因素影响, 描述的复杂程度很高, 买卖双方交易这类产品时就需要详细的产品描述信息[17, 39].很多相关的研究也介绍了相近的概念:如1)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产品标准化对复杂产品的交易起着很大推动作用, 通过简洁明确的属性信息描述的标准化产品便于在网络交易中降低描述的复杂程度[7];2) 产品的可编码程度,这个概念度量产品信息是否能够被9 *本研究受阿里巴巴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Ali-2010-A-9) 很精确地转换为电子信息,从而有利于用户在进行电子商务时可以准确找到想要的产品[40]. 价格与采购频率- Peterson et al.[32] 提出一个会影响网上交易的产品特性是价格和采购频率,他们把产品区别为低价易耗品(例如牛奶)和高价耐用品(例如电脑) .很多研究都指出因为物流成本和相对的低价,低价易耗品可能不太适合电子商务. 其他特性还包括: 1)数字化产品(如各种充值卡) vs. 实物产品; 2)产品差异化程度(如是否品牌产品) .这些特性都会对买家是否希望进行网上购物产生影响. 5.2 环境企业所处的环境对于其采纳和具体使用电子商务也有重要影响.主要因素归纳如下: 地方环境- 国内江浙一带电子商务非常流行,这不能不说与当地软环境(法律,信用, 安全等因素)有着紧密关系.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支持性的基础建设,法律规范和电子商务使用指导等来促进企业使用这种新的业务方式,很多文章总结这个因素为政府的电子就绪度[41].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背景中,这一因素甚至会影响到已经采用电子商务企业的后续使用行为[41, 42].规范的法律和商务环境,会大大的降低网络交易的违约率,从法律层面增强对于电子交易保障,从而影响用户对于电子商务的风险感知程度,提高使用率[43]. 外部压力- 很多研究已经基于制度理论指出强制压力(Coercive pressures),模仿压力(Mimetic pressures)和规范压力(Normative pressures)会影响电子商务的采纳和使用.在中小企业参与类似阿里巴巴的B2B 电子市场时,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P.Baake,and A.Boom, Vertic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Compatibility Decisions.International Jour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1,(19): 267-284.
[2]Erik Brynjolfsson, and Brian Kahin,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Economy: Data,tools, and Research, Cambridge, CA:MIT Press,2000.
[3] Son—Yong Choi等著,张大力,刘维斌等译,电子商务经济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8月.
[4]张铭洪,网络经济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
[5]詹恂,网络游戏的经营走势分析[N],载于《新闻界》,2005年6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0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白皮书[R].2011-01-19.
[7]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2.
[8]周宏虹,邹倩瑜,邓志强,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N],载于《科技信息》,2012年04期.
[9]魏晶泫(韩),《网络游戏产业发展战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0]盛晓白,《网络经济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11]严飒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驱动力研究》[N],《四川戏剧》2010年,第一期.
[12]尚洁、张志远,《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实证分析》[N],《消费导刊》,2010年,第五期.
[13]徐思行,《中国网络游戏产业收费情况分析》[N],《消费导刊》,2009年,第一期.
[1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15]周朝民,《网络经济与管理》[M],格致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6]沈克钢,《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N],《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3期.
[17]张小强,《网络经济的反垄断法规制》[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8]姜奇平,《后现代经济: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合多元化》[M],中信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19]郭劲光,《企业网络的经济社会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8年,第一版.
[20]佚名,《什么是网络虚拟货币》[N],《中国工会财会》,2009年第10期.
[21]百度文库,网络游戏推广方法[EB/OL],
/link?url=awvj-UI_m5QZHiN_iCrWZfPLnSBneXFq8SMP52PGUDwNfcN 7Q_GfSnk0GFXGE0QCMqz5hhaz6_vWM12IESiI8i34tc6UFoVOHphknQ241R7
[22]百度文库,网络游戏[EB/OL],
/subview/3543/931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