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其中肝毒性是中药毒性的主要方面之一。本文在查阅近年发表的关于中药肝毒性的多篇文献基础上,列举出报道提及的具有肝毒性的中药,并对目前取得的关于中药肝毒性的产生原因、药物分类、有毒成分、病理特点、诊断指标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做一综述。

关键词:中药肝毒性性味归经有毒成分诊断预防治疗

中药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各类疾病的防治中得到广泛使用,其临床疗效在实践中得以肯定,但中药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同时,部分中药由于药物本身、用药方法、患者体质等问题,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1]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其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肝脏是药源性组织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药物进入人体循环后,都将被肝脏摄取或被肝脏代谢,因此肝脏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肝毒性是中药毒性的主要方面之一。[2]全世界已发现350多种植物含有肝毒性的生物碱,国内报道引起肝脏损害的单味中药有70多种,加强对中药致肝损害的认识及防治十分迫切。[3]

列举近年来文献提及的具有肝毒性的中药:

植物药:黄药子、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川楝子、金不换、千里光、望江南子、昆明山海棠、乌头、大黄、五倍子、地榆、虎杖、柴胡、款冬花、番泻叶、苦参、山豆根、巴豆、鸦胆子、麻黄、细辛、石菖蒲、野百合、薄荷、天花粉、防己、贯众、石榴皮、土茯苓、土荆芥、火麻仁、艾叶、栀子、白屈菜、白果、半夏、石蒜、四季青、山慈菇、合欢皮、夹竹桃、肉豆蔻、苍术、泽泻、相思子、蚤休、槲寄生、桑寄生、芫花、大白顶草、常山、蒲黄、青黛、叶下珠、鸡骨草、甘草、肺叶草、缬草、延胡索、黄芩、决明子、补骨脂等。

动物药:熊胆粉、鱼胆、蛇胆、蛇毒、斑蝥、蟾酥等。

矿物药:雄黄、朱砂、自然铜、胆矾、砒霜、铅丹、密陀僧等。[1]

中药引起肝毒性的成因:

1.部分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详见下文) 。

2.加工炮制过程不当。炮制工艺不科学,或以生代制,如川楝子的成熟果实有小毒,毒性成分可能为毒性蛋白,内服过量可出现中毒反应,主要为肝脏损害、中毒性肝炎等,炒制后可降低毒性,所以入药川楝子多用炮制品。[4]

3.配伍不当。中药在配伍应用时有增毒或减毒效应。例如,生姜可减弱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当归可明显减轻黄药子对肝组织的损伤程度。[5]

4. 中药品种繁多,来源产地不同,质量优劣不一。故药效和毒性不尽相同,而采集收购药材常无科学的客观标准。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辨品种相互混用的现象。如药典规定使用的沙苑子,系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而不是豆科植物猪尿豆的种子,后者含有野百合碱,对肝脏

有破坏作用。[4]

5.超剂量和长期服用。中药的有毒和无毒是相对的,每味中药都有其药典规定的安全剂量范围。服用剂量包括单次剂量与总剂量。单次剂量过大,或者因疗程过长而使总剂量过大,都可能引起肝损害。

6. 在医疗中,常将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组合不当可能产生肝损害。例如,对乙酰氨基酚与具有潜在肝毒性的中药合用,可使后者的肝毒性增加。[4]

7.患者的个体差异。患者本人可因病理生理状况及特异性体质而易于遭受肝损害。

肝毒性中药的性味归经分析:

传统的中药学理论主要是由诸如四气、五味、归经等各种学说组成的。因此,研究中药的毒性也应当与这些相关的学说联系起来,或者说应当从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入手去观察和发现其与毒性的关系。

按照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的表现在五味理论中,具有苦、甘、辛、咸四种气味的中药之间肝毒性的发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唯独“酸”味属性的中药缺如,是否能提示与酸性生津养阴和酸能入肝的中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6]

中药的肝毒性亦与其四气与归经有关。资料显示, 寒性、热性药物的肝毒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平性及无药性记载的药物;归肝、脾、肾经的药物的肝毒性,亦明显高于其他类药物。[6]中药的肝毒性成分分析:

1.生物碱类。关于此类结构药物的肝毒性报道较多,最典型的是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包括山冈橐吾碱、野百合碱、千里光碱等,其主要分布于紫草科、菊科、豆科和兰科的植物中,在体内通过CYP450代谢活化后产生毒性,可引起肝细胞出血性坏死、肝巨红细胞症、静脉闭塞症等。[7]

2.皂苷类。如三七、商陆、黄药子等,但毒性机制各有不同,其中黄药子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皂苷类肝毒性药物,它含有薯蓣皂苷、薯蓣毒皂苷、黄独素及黄独萜A、B、C等毒性成分,既能损害肝细胞,又能影响胆汁排泄,动物实验显示其可致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嗜酸性变。重者小灶性坏死和片状坏死,且病变呈剂量、时间相关性。[7]

3.毒蛋白类。如蓖麻子、望江南子、相思豆等,它们的毒蛋白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DNA或蛋白质的合成。[7]

4.萜与内酯类。此类药物的肝脏毒性在临床上也有较多报道,比如主要成分为二萜类、倍半萜类的雷公藤和主要活性成分是呋喃三萜类物质的川楝子,能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肝肿大等。[7]

中药致肝损害的病理特点:

中药所致的肝损害可表现为急性肝细胞损害、胆汁淤积、血管损害、慢性肝炎伴纤维化、肝硬化、暴发性肝衰竭或肝脏肿瘤等各种病理变化。例如:黄药子对肝脏的损害属于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肝脏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肝细胞代谢的结果,肝细胞脂肪变性常见,可呈现为巨泡性或微泡性脂肪变性,严重者可向肝硬化发展;消核片(含浙

贝母、夏枯草、丹参、郁金、昆布、白花蛇舌草、金果榄等)可造成肝内胆汁淤积,肝细胞不能将胆汁排出胞外(小叶内淤胆),或者小叶间胆管进行性的破坏和减少,胆汁在小叶间聚集(小叶间淤胆);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中药可引起终末肝小静脉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内膜肿胀、内膜增生增厚和纤维化,形成非血栓性闭塞,造成肝小静脉闭塞病。[3]急性肝损害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为乏力、纳差、厌食、腹胀、恶心、呕吐、肝区不适等,少数患者可有皮疹、发热; 黄疸的出现代表肝细胞损害明显或出现了肝内胆汁淤积;严重者出现肝昏迷、消化道出血或伴有肾功能衰竭。慢性患者常有纳差、乏力;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消瘦、腹泻、腹水、脾大、消化道出血等。体征上可有巩膜皮肤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等。一般来说,急性肝损害与药物剂量过大、肌肉或静脉给药有关;慢性肝损害则多为长期用药引起的药物毒性蓄积所致。[8]

停药后,多数肝脏损害是可逆的。[3]

肝损害的诊断: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诊断常被延误。[5]因此在患者服用可能引起肝毒性的中药时,应注意观察其肝功能的各项指标。

1.血清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存在于肝细胞的一类酶,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到损害后,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膜破碎或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ALT就会被释放到血液中,使血中ALT活性增加,在急性肝损伤时ALT显著升高。由于只要有1%的肝细胞损害就可使血中ALT明显升高,所以,对肝损害反应灵敏,是临床普遍应用的指标。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类似于ALT的另一种肝脏细胞的酶类,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和线粒体内,在急性肝损伤时升高。但也存在于红细胞、心脏和骨骼肌,所以并不是肝脏细胞的专属性酶。

另外,AST/ALT常常用来区分肝损伤的程度,因为ALT位于肝细胞浆内,而AST位于肝细胞浆和线粒体内,正常人AST/ALT比值为1.15左右。当肝细胞轻度病变时,仅有肝细胞浆内的酶释出,ALT上升幅度较AST为大;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胞浆、线粒体中的酶释放血,以致血清AST升高幅度较ALT为大。总之,肝病时,AST/ALT比值<1,常提示肝脏损害较轻;AST/ALT比值>l,则提高肝脏损害较重。但是,酒精对线粒体有特殊损害,90%患有急性酒精性肝炎的患者,AST/儿T比值>1,这属于例外。

虽然肝脏酶的升高往往代表了肝脏的损伤,但这也可能表示其他疾病或情况,且血清转氨酶活力与肝细胞损害程度有时并不平行。所以,目前血清转氨酶虽然是诊断肝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需与其他肝功能检查互补,才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的实际功能情况。

2.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连接在肝脏与胆管的细胞中存在的酶。胆总管阻塞、肝内胆汁淤积或肝脏的渗透性疾病都将会使血清中ALP升高。ALP也存在于骨骼和胎盘组织,所以它在发育期的儿童(骨骼生长)和患有佩吉特病的老年患者中也会有较高的含量。

3.总胆红素

总胆红素(TBIL)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肝脏具有清除血中胆红素的作用,其机制是血中的胆红素被肝细胞吸收,通过结合某些物质使胆红素具有水溶性而进入胆汁,最后排泄入肠道。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可造成肝细胞吸收能力减弱、胆红素结合的受损从而引起肝脏对胆红素代谢不足,血中胆红素含量升高。肝脏或胆管阻塞可导致胆道阻塞、胆红素排泄不畅而使血中胆红素含量升高

4.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即结合的胆红素。若TBIL增加,而直接胆红素表现正常,即是未结合胆红素过剩或胆红素生成过多,如溶血、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方面的疾病;若表现过高的水平,而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是正常的,即为排泄不畅,如胆结石的阻塞或癌症。

5.胆汁酸

胆汁酸(TBA)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TBA与肝病有密切联系,如急性肝炎时,血清TBA浓度急剧升高:而对于传统上通过组织学检测来分析的慢性肝炎,血清TBA水平可作为检测慢性肝炎中肝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肝硬化患者由于TBA贮存量减少,使得血清中TBA浓度升高,尿中硫酸化胆汁酸的排出量也随之升高。

6.γ-谷氨酰转肽酶

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虽然GGT是检测胆汁淤积非常灵敏的指标,但它可能在不严重或亚临床的肝功能异常时也会升高。GGT在诊断引起ALP单独升高的原因上有一定的帮助。另外,GGT在急性或慢性酒精中毒时也会升高,所以,在特殊要求的情况下,GGT不作为检测肝功能的指标。

7. 5’-核苷酸酶

5’-核苷酸酶(5’-NTD)是测试胆汁淤积或肝内外胆道系统损伤的另一个指标,在一些生化检验中被用于替代GGT,检测ALP的升高是起源于胆内还是胆外。

8.凝固试验

肝脏有生成凝血因子的功能。用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来检测凝血特殊途径的速度,再和正常的进行对比。如果INR升高,意味着机体要花比平时更长的时间凝结血液;如果肝脏损伤,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受损,凝血速度减慢,INR升高。

9.血糖

肝脏生成葡萄糖的能力通常是肝脏在一系列急性衰竭中最后失去的能力,若肝病患者血糖升高,则有可能被怀疑是肝脏衰竭,但一些其他因素也会使血糖有升高现象。

10.乳酸脱氢酶

乳酸脱氧酶(LDH)存在于身体许多组织中。LDH水平的升高可能表明了肝脏的损伤,但血清中的LDH也会因恶性肿瘤、心脏病、血液疾病等因素而升高。所以,即使LDH明呈现高值时也很难判定出特定的疾病,要配合症状与其他检查结果才能判断。[7]

中药肝损害的预防:

1.避免药物的肝损害,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有些中药存在对肝脏的毒性,应避免不合理用药。

临床医生在开中药处方时不能凭经验随意加大剂量,应严格遵循中药使用范围、剂量、疗程。对于剂量尚不明确的中药,服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并结合中医的辨证或辨病等施治。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时间服用中药,应当设置疗程、间歇用药,对于减少一些药物的蓄积是有益的。

2.中药配伍是中药遣方用药的特色优势,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既可增强药力,又可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使其用药更加安全。[2]

3.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对于连续用药者应加强监护,经常监测肝功能时调整中药的剂量和适当配伍保肝药。

4.药剂人员做好巾药的验收工作,保证药品质量。

5.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药,不要轻信所谓的偏方、秘方。在服中药期间如发现皮疹、黄疸,应立即停药,及时求诊。

肝损害的治疗:

1.停用致病药物: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并防止再次使用此类药物。

2.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无肝性脑病先兆时)、丰富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

3.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与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分子中的巯基可参与中和氧自由基、解毒等重要功能;甘草酸制剂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抗炎、保护肝细胞膜、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S-腺苷蛋氨酸参与各种酶促转甲基和转巯基过程,通过巯基反应促使胆汁酸经硫酸化的途径转化,改善胆汁酸代谢系统的解毒功能,还可以防止或减轻毒物和胆汁酸的氧自由基对肝细胞的损害。[3]

4.激素治疗:对有明显肝细胞损伤及胆汁淤积表现者可短期应用,尤其适用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药物过敏表现者。[3]

5.人工肝支持系统:有效清除积聚在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阻断其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同时可以清除胆红素、内毒素和其它有毒因子,并可补充凝血因子、白蛋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提供一个良好的再生环境。[3]

6.肝移植。

结语:

中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发挥出其自身优势的同时,其肝毒性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与化学药相比,中药的成分更加繁多,引起肝损害的机理也更加复杂。目前我们对中药肝毒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有必要加强对中药肝毒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并应用炮制和配伍等方法降低中药肝毒性,制定并不断完善肝损害的诊断标准,提高对中药所致肝损害的预防和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焦云涛等, 中药肝毒性、肾毒性及对策. 世界中医药, 2014(1): 第124-127页.

[2]. 陈莹蓉与杨水新, 中药肝毒性及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浙江中医杂志, 2012. 47(7): 第536-538页.

[3]. 夏琳, 周新民与吴开春, 中药所致的肝损害. 临床内科杂志, 2012. 29(2): 第82-84页.

[4]. 宋雪英, 探析中药肝毒性之成因及对策. 浙江中医杂志, 2010. 45(5): 第379页.

[5]. 顾文君, 刘红春与沈锡中, 草药的肝毒性. 世界临床药物, 2003. 24(4): 第217-222页.

[6]. 宋秉智与施怀生, 肝毒性中药及其与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关系--对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的分析报告.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1): 第18-19页.

[7]. 张茜与金若敏, 中药肝肾毒性及肝肾功能检测指标的研究概况.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 18(8): 第105-107页.

[8]. 徐列明与林庆勋, 正视中药的肝毒性问题. 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6): 第88,89页.

常见肾毒性药物有那些简述

常见的肾毒性药物有哪些? 1、抗生素及其它化学治疗药物: ①常损害类:两性霉素B、新霉素、头抱霉素Ⅱ等; ②较常损害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磺胺药等; ③偶见损害类:新青霉素(Ⅰ、Ⅱ、Ⅲ)、氨等青霉素、羧苄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头抱霉素(Ⅳ、Ⅴ、Ⅵ)、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2、非类固醇抗炎镇痛药:消炎痛、布洛芬、保泰松、炎痛喜康、阿斯匹林、复方阿斯匹林(APC)、非那西汀、安替比林、氨基比林、扑热息痛及甲氧萘酸等。 3、肿瘤化疗药:顺铂、氨甲蝶吟、光辉霉毒、丝裂霉素-C、亚硝基脲类、5-氟尿嘧啶等。 4、抗癫痛药:三甲双酮、苯妥因钠等。 5、麻醉剂:乙醚、甲氧氟烷等。 6、金属及络合剂:青霉胺、依他酸盐等。 7、各种血管造影剂。 8、其它:环抱霉素A、甲氰咪哌、别嘌吟醇、甘露醇、汞撒利、海洛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哪些药物有肝毒性 1.金属类药物如锑、汞、砷等。

2.麻醉镇静药如乙醚、氯仿、吗啡、冬眠灵、巴比妥类安眠药,以及苯妥英钠等 抗癫痫药。 3.解热镇痛药如保太松、复方阿斯匹林、扑热息痛及消炎痛等。 4.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 5.抗结核药如异菸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等。 6.其他如驱虫药、抗癌药、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塞、利尿酸等)。 7.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甲哌氯丙嗪及其他吩嗪类药物和氯哌啶醇、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8.类固醇类如同化类固醇、避孕类固醇可致胆汁阏积。 9.抗甲状腺药如甲亢平、他巴唑、甲基硫氧嘧啶,硫尿嘧啶可引起肝细胞-毛细 胆管型损害,丙基硫氧嘧啶可致肝细胞损害。 10.中草药也会引起药物性肝炎。 肾毒性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最早症状可为蛋白尿和管型尿,继而可发生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肾衰和尿毒症等。肾毒性可为一过性,也可为永久性损伤。可导致肾毒性的常见药物有某些抗菌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麻醉药、碘化物造影剂、碳酸锂、氨苯蝶啶等。目录

脂质体与当前国内外脂质体研究进展

摘要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很多优点, 但是其主动靶向性和稳定性较差,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近年来国内外研制出许多新型脂质体。通过检索近 20 年来国内外有关新型脂质体的相关文献, 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提出脂质体在制剂中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对新型脂质体如长循环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温度敏感脂质体、前体脂质体、磁性脂质体、免疫脂质体、膜融合脂质体、柔性脂质体等的研究及应用做一综述, 并展望了新型脂质体的发展前景。脂质体在制剂中应用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现代化重要标志,也是国际化的需要,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研制出稳定的脂质体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走向实用的前提,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脂质体,药物载体,临床研究,综述

Abstract Liposome as drug delivery system has many advantages, but its less active targeting and stabilit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shortcoming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we have developed many novel liposome. By retrieved near 20 years to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new fat mass body of related literature, on its for integrated analysis and summary, made fat mass body in prepara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the exists of problem and recommendations, on new fat mass body as long cycle fat mass body, and pH sensitive fat mass body, and temperature sensitive fat mass body, and Qian body fat mass body, and magnetic fat mass body, and immune fat mass body, and film fusion fat mass body, and flexible fat mass body, of research and the application do a summary of, and prospect has new fat mass body of development prospects. Application in liposome preparation are important signs of modernization of new dosage forms and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needs, as 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 developed stable liposomes is towards practical premise of liposome as drug carriers,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Liposome ,Drug carrier ,Clinical research ,Overview

中草药与肾毒性

中草药与肾毒性 背景 ?据 WHO 数据,传统医学作为主要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用于全世界 75%-80% 的人口,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传统医学包括中医,中草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替代治疗已风靡世界。数据显示,中草药已出口至日本、韩国、印度、德国、荷兰及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在内的 175 个国家和地区,估计 2012 年总市值 831 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 20%。鉴于中草药无需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故潜在危害需要全球提高重视。 ?中草药主要由天然化合物和复杂的有效成分组成,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但经常被医生和患者认为无害而忽视。中草药所致的肾损伤发病率很难评估,由于药物的副作用通常是自愿上报,而中草药的副作用报道很少,数据的缺失给人安全的错觉,特别是肾毒性方面。本文将综述中草药的肾毒性。 中草药与肾毒性相关 ?大量的基础研究关注于中草药相关肾毒性,发现主要的肾毒性成分是马兜铃酸和生物碱化合物。马兜铃酸是一类致癌、致突变和肾毒性的植物化学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马兜铃属植物;肾毒性生物碱来源于雷公藤;另外中草药可能含有蒽醌,类黄酮和具有肾毒性的糖苷。 与中草药相关的肾毒性表现

?AKI:中草药的肾毒性大多来自患者报告,许多中草药相关 AKI 病理未明确,最常见原因是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急性间质性肾炎。1994 年有学者报道了 2 例因金松双黄酮导致的 AKI,是一种从大红豆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曾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肾活检提示急性间质性肾炎伴急性肾小管坏死;2006 年报道了一例口服热水浸泡柏木后出现 AKI、急性肝衰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因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肾活检显示为急性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及血红蛋白管型。另有报道穿心莲内酯导致的 AKI,主要病理表现是急性肾小管坏死,机制尚不明确。 ?中草药与 CKD:中草药与 CKD 关系最密切的是马兜铃酸,故通常被称作中草药肾病。2008 年 Vanherweghem 及其同事首次描述了 9 名年轻比利时女性进行性慢性间质纤维化及晚期肾功能衰竭,发现均正使用中草药减肥,肾活检显示有 8 人表现为广泛的间质纤维化而肾小球改变轻微,自此以后发现马兜铃酸为可能的致病因子,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大多数来自亚洲。过量摄入马兜铃酸是马兜铃酸肾病及巴尔干肾病的主要原因,马兜铃酸肾病典型表现是肾功能快速下降(6 月-2 年),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高血压、严重贫血、代谢性酸中毒,超声检查肾脏缩小,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风险很高,约为 40%-46%;巴尔干肾病是一种慢性肾小管间质病,表现为异常高频率尿频,可能由于暴露水平低,肾功能减退进程缓慢(10-20 年)。体内及体外试验已经阐明了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生机制:(1) 内质网应激和损伤 (2) 氧化应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1、肝毒性中药 川楝子: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较强,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ALT、AST显著升高。 配伍:白芍。一收一散,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而和 肝用,刚柔相济。 栀子:有毒成分:栀子苷 血清中ALT↑、AST↑、TBIL↑。 肝组织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2的含量和活性均降低。 机制:可能是栀子苷能抑制CYP3A2使毒性成分代谢减慢、蓄积而使中毒反应明显。 补骨脂: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何首乌:有毒成分:由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组成的蒽醌类 化合物. 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 一时一毒”关系 款冬花:有毒成分:吡咯烷类生物碱 血清中ALT 、AST、TBIL的含量均升高, 肝组织水肿,点状坏死甚至碎片状坏死,也可见少量的炎 细胞浸润。 山豆根:醇提物和水提物均可造成肝损伤,但是水提组分的毒性大于

醇提的.并呈现“量一时一毒”关系。 血清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含量下降.MDA(丙二醛)含量增加,其含量 的变化可能与氧化损伤有关。 山豆根致肝损伤涉及许多基因的改变.PPAR(过氧化酶 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信号通路与其相关。 苍术:有毒成分:苍术甙 致命性的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和肾衰。 苍耳子:水提物的肝毒性要明显大于醇提物,长时间和大剂量的用药会加重肝损伤。 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肝组织的DNA受到损伤,DNA的合成受到影响。 ? 性和致癌性的潜在危险,人们对大黄安全性的忧虑还波及到 何首乌、芦荟、决明子、番泻叶、虎杖等众多的含蒽醌类成 分的中药。 ?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的是在五味理论中,资料表明具苦、甘、辛、成四种气昧属性的中药之间肝 毒性的发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 性的中药缺如,是否能提示与酸性生津养阴和酸能人肝的中 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反刍动物脂类代谢研究进展

反刍动物脂类代谢研究进展 中国养殖技术网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3a3852248.html, 发布时间:2006-1-13 12:49:25 一般,反刍动物日粮中脂类的含量较低,精料中含2~4%,粗料中占5~7%。在常规日粮中,脂类大部分是以三酰甘油的形式存在的,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的糖脂和角质脂(主要是腊质和复合脂)。饲草中脂类主要是复合脂,包括糖脂和磷脂(占70~80%)。 近十多年来,反刍动物脂类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最主要的是开发出了具有多种形式(氢化、钙皂、蛋白包被等)的瘤胃惰性脂肪产品。另外对组织间脂类的合成、贮存和动员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特别是发现影响这些代谢途径的限制性因素,对避免产生代谢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脂类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研究侧重点是通过改变脂类在瘤胃中的理化性质来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如控制脂肪酸的抗微生物作用,以便在使用添加脂类物质的日粮饲喂家畜时,不会破坏胃发酵平衡。另外,通过调节微生物的氢化作用来改变特定脂肪酸的吸收,以便提高生产性能或改善动物食品的营养品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脂类的作用 1.在动物日粮中添加脂类,可以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脂类的能值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两倍多,且反刍动物吸收脂类的效率高。各种脂肪、油和脂肪酸的消化或吸收率在80%~90%之间。因此,在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一部分脂类,可以节省部分谷物能量饲料,有利于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2.在动物日粮中添加脂类,能改变动物的组织代谢。日粮中增加脂肪可降低脂肪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速度。主要是通过脂肪酸或其辅酶酯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其中,硬脂酸是最主要的抑制物,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也有作用。脂类对细胞代谢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和流动性实现的。如可以作为细胞表面的受体、膜蛋白的结合位点以及作为第二信使等。 3.在动物日粮中添加脂类,可以改变动物食品的营养品质,如增加羊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二、脂类在瘤胃中的代谢 1.脂类水解酯化的植物脂被动物采食后,在瘤胃微生物分泌的脂酶作用下被广泛水解。脂类的水解主要涉及三种酶,一种是分泌到细胞外的胞外酶——脂酶(lipase),能完全水解乙酰甘油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另外两种水解酶是半乳糖脂酶和磷酸脂酶,能从半乳糖脂和磷酸脂中释放出相应的脂肪酸。 2.生物氢化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在瘤胃内容物中在很短的时间即被微生物 氢化,生成饱和的终产物。瘤胃微生物的这一功能有助于在某种程度上保护微生物免受不饱和脂肪酸的损害作用。 生物氢化的第一步反应是将存在于不饱和脂肪酸中的cis-12(顺式)双键转变成trans-11(反式)异构体的异构反应。在脂肪酸具有一个自由羧基基团,并且在多不饱和双键的情况下,这种异构酶是功能性的。一旦trans-11双键形成,微生物还原酶对存在于c18:2中的cis-9双键进行氢化反应。进一步的氢化反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其中肝毒性是中药毒性的主要方面之一。本文在查阅近年发表的关于中药肝毒性的多篇文献基础上,列举出报道提及的具有肝毒性的中药,并对目前取得的关于中药肝毒性的产生原因、药物分类、有毒成分、病理特点、诊断指标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做一综述。 关键词:中药肝毒性性味归经有毒成分诊断预防治疗 中药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各类疾病的防治中得到广泛使用,其临床疗效在实践中得以肯定,但中药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同时,部分中药由于药物本身、用药方法、患者体质等问题,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1]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其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肝脏是药源性组织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药物进入人体循环后,都将被肝脏摄取或被肝脏代谢,因此肝脏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肝毒性是中药毒性的主要方面之一。[2]全世界已发现350多种植物含有肝毒性的生物碱,国内报道引起肝脏损害的单味中药有70多种,加强对中药致肝损害的认识及防治十分迫切。[3] 列举近年来文献提及的具有肝毒性的中药: 植物药:黄药子、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川楝子、金不换、千里光、望江南子、昆明山海棠、乌头、大黄、五倍子、地榆、虎杖、柴胡、款冬花、番泻叶、苦参、山豆根、巴豆、鸦胆子、麻黄、细辛、石菖蒲、野百合、薄荷、天花粉、防己、贯众、石榴皮、土茯苓、土荆芥、火麻仁、艾叶、栀子、白屈菜、白果、半夏、石蒜、四季青、山慈菇、合欢皮、夹竹桃、肉豆蔻、苍术、泽泻、相思子、蚤休、槲寄生、桑寄生、芫花、大白顶草、常山、蒲黄、青黛、叶下珠、鸡骨草、甘草、肺叶草、缬草、延胡索、黄芩、决明子、补骨脂等。 动物药:熊胆粉、鱼胆、蛇胆、蛇毒、斑蝥、蟾酥等。 矿物药:雄黄、朱砂、自然铜、胆矾、砒霜、铅丹、密陀僧等。[1] 中药引起肝毒性的成因: 1.部分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详见下文) 。 2.加工炮制过程不当。炮制工艺不科学,或以生代制,如川楝子的成熟果实有小毒,毒性成分可能为毒性蛋白,内服过量可出现中毒反应,主要为肝脏损害、中毒性肝炎等,炒制后可降低毒性,所以入药川楝子多用炮制品。[4] 3.配伍不当。中药在配伍应用时有增毒或减毒效应。例如,生姜可减弱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当归可明显减轻黄药子对肝组织的损伤程度。[5] 4. 中药品种繁多,来源产地不同,质量优劣不一。故药效和毒性不尽相同,而采集收购药材常无科学的客观标准。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辨品种相互混用的现象。如药典规定使用的沙苑子,系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而不是豆科植物猪尿豆的种子,后者含有野百合碱,对肝脏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一般认为,中药大多是植物、动物、矿物药,性平毒性小,流传着中药“有 病治病,无病健身”、中药治疗属“自然疗法、安全、药食同源”等观点。然而,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俗话说:“是药三分 毒”,中药既能防治疾病,同样也能损害人体,导致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组织 结构的改变。所以,应用中成药或中草药治病疗疾时也应谨慎,必须在医生的指 导下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药店药师在工作中也应严格审方,防止医生开错药 给患者带来用药安全隐患。下面是一些较常见的对肝脏有损害的中药,药店药师 在销售这些药物时,应向顾客做出提醒。 克银丸、复方青黛丸主要作用是治疗银屑病。这些中成药中含有土茯苓、青 黛等对肝脏有毒性作用的成分。治疗剂量可致皮肤瘙痒、小便发黄、皮肤巩膜黄

染、转氨酶升高等药物性肝损害的表现。可导致此类肝损害的中药还有葛根素和 复方丹参。 川楝子此药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楝子、苦 楝皮中的苦楝素对肝脏有毒性作用,正常剂量既可导致药物性肝炎,出现黄疸、 肝肿大和转氨酶升高。 苍耳子、雷公藤这两种药是治疗鼻炎、头痛和肾病的常用药。苍耳子所含的 毒蛋白和毒甙能引起肝损害,甚至引发肝功能衰竭。雷公藤或雷公藤多甙片可致 可逆性转氨酶升高及肝肿大,还可引起肝炎。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与 苍耳子、雷公藤合用,有可能加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老年患者要谨慎使用苍耳 子和雷公藤。 五倍子、石榴皮这些中药含有的水解型鞣质,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长 期使用可引起脂肪肝,甚至肝硬化。 蝮蛇抗栓酶该药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常用药。一般患者在用药10~14天时,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学

新型药物载体免疫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08药剂3班乔宇 20080702067 免疫脂质体(immunoliposomes)是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简称“单抗”)或其片段修饰的脂质体的简称,这种新型药物载体对靶细胞具有分子水平上的识别能力,具有很多优势,包括对肿瘤靶细胞呈现明显的选择性杀伤作用,且杀伤活性比游离药物、非特异抗体脂质体、单独单抗等更强;在荷瘤动物体内呈特异性分布,肿瘤病灶药物浓度升高,药物毒副作用较小;体内循环半衰期长及运载药物量大等。免疫脂质体发展至今经历了数代:第一代是抗体或抗体片断直接与脂质体的脂膜相连,但由于巨噬细胞的吞噬很快被血液清除;第二代在第一代的表面引入了聚乙二醇(PEG)等亲水性大分子,延长了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但PEG长链对单抗的屏蔽使抗体与靶细胞的结合能力降低;第三代将抗体连接在PEG或其衍生物的末端,制成空问稳定性免疫脂质体(sterically stabilized immunoliposomes,SIL),延长了包含药物的脂质体的血液循环时问,且单抗伸展至脂质体外部发挥寻靶作用。 本文就免疫脂质体的分类、抗体连接脂质体的方法、临床应用及其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1 免疫脂质体的分类 根据靶向特异性细胞和器官的原理可将免疫脂质体分为抗体介导和受体介导两类。 1.1 抗体介导的免疫脂质体 抗体介导的免疫脂质体是利用抗原一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将单抗与脂质体偶联。抗体有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之分,单抗因其专一性在抗体应用中占主导地位。现今,全世界已有超过1 50种单抗应用于临床或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且也已从原先的纯鼠单抗发展为人鼠嵌合抗体及人源化抗体,如已上市的人源化单抗Daclizumab、Palivizumab、Trastuzumab等;临床应用中,单抗从最初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降凝血发展到治疗癌症、HIV感染等疑难性疾病[2】。 1.1.1 两种抗体修饰的双靶向免疫脂质体 靶向物用两种不同的抗体修饰脂质体,可增加其结合特异性和细胞摄取率,并且抗体在靶向细胞时能产生协同作用【3】。Laginha等【4]假设脂质体通过抗体靶向到两种或多种受体时,由于受体密度增加,靶向效果会更好,并用荧光测定分析法验证了这一假设的正确性。这项实验中,分别制备了连接相同密度抗体的aCD19靶向脂质体、etCD20靶向脂质体、两种脂质体混合物(混合比例为1:1)及双靶向脂质体,证实了双靶向脂质体和混合脂质体较单个抗体修饰的脂质体和受体有更大的结合率和摄取率,且出现加和性;细胞毒性实验中,装载有阿霉素的双靶向脂质体较这两种脂质体混合物有更高的细胞毒性。Saul等【5]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用叶酸和抗表皮生长因子的单抗修饰脂质体,同时靶向两种受体,使药物更多地聚集于肿瘤靶位,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毒性。 1.1.2 抗体片段修饰的免疫脂质体 虽然抗体对靶点具有高选择性,但持续给药时,患者往往会出现免疫反应,特别是应用外源性抗体f如鼠)时免疫反应加剧。而抗体片段Fab。(55kDa)、单链抗体可变区基因片段scFv(35kDa)产生的免疫原性比整个单抗低,且更易控制其性质

肝功能相关指标在中药肝毒性损伤中作用与毒性相关程度分析_孙蓉

8毛小平,陈子均,毛晓健,等.蜈蚣的部分药理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B1~3 9肖泓,萧庆慈,毛小平,等.地龙对妊娠影响之初探.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3)B41~42 10萧庆慈,毛小平,赵霞,等.妊娠禁忌药斑蝥的部分药理研究.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3(1)B7~10 11毛小平,毛晓健,萧庆慈,等.蝉蜕对生育影响之初探.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B9~11 12周宁娜,毛晓健,张洁,等.莪术妊娠禁忌的药理学研究.中医药学刊,2004;22(12)B12~14 13李卫民.中草药抗生育研究.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14王秋静,于晓凤.刘宏雁,等.复方甘遂制剂宫内给药终止动物中期妊娠及毒性实验.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4;20(5)B461~463 15贺捷.中药甘遂引产537例小结.青海医药,1982;(4)B26 16胡利民,姜民,凌霜.合成冰片对小鼠一般生殖毒性研究.天津中医药,2005;22(5)B371~37417杨秉炎,王世瑄,庄留琪,等.天花粉引起胎盘功能与形态的变化.生殖与避孕,1980;(1)B16~19 18张文学,杨林松,裴云飞.牛膝水煎液的抗着床作用及其对子宫肥大细胞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4)B80~82 19毛晓健,毛小平,萧庆慈,等.水蛭虫对小鼠妊娠的影响.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8;19(5)B34~36 20林玉贞,林坤成.姜半夏对小鼠早妊毒副反应及胚胎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1)B42~43 21张淑真,崔秀君.中草药抗生育研究进展.吉林中医药,1995;(1)B 41~42 22盖燕.扶桑花醚不溶物HR-2对体外培养的人绒毛膜组织及小鼠离体子宫活动力影响.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0(3)B175-178 23夏林纳,李超荆.半夏蛋白对小鼠的抗生育作用及抗早孕的机理探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5;12(3)B193 24杨守业,皮晓霞,何民,等.妊娠禁忌中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医药信息,1991;(2)B36~38 肝功能相关指标在中药肝毒性损伤中作用与毒性相关程度分析* 孙蓉1,杨倩2,黄伟2,吕丽莉1 (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 摘要目的:对肝功能相关指标在中药致肝毒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毒性相关程度进行综述与分析。方法:对近十年来国内用肝功能相关指标评价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临床和实验文献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血浆清蛋白(A LB)、谷丙转氨酶(ALT)、间接胆红素(IB I L)、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胆汁酸(TBA)、羟脯氨酸(H yp)是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灵敏指标,且都与剂量依赖相关;其中间接胆红素(IB I L)、谷丙转氨酶(ALT)呈现一定的毒性与时间依赖相关性。结论:肝功能相关指标评价是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一级筛选指标,尤其是谷丙转氨酶(A LT)、间接胆红素(IBIL)更是反映"量-毒"与"时-毒"关系的重要指标,且与临床肝毒性损伤表现相吻合,应为中药肝毒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进一步明确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途径、靶点和临床早期诊断与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功能相关指标;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毒性相关程度分析 肝脏具有生物转化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的功能和生成、分泌胆汁及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作用。中药致肝毒性损伤分为直接肝毒性损伤和间接肝毒性损伤(变态反应性肝毒性损伤)。目前较明确的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机制有:脂质代谢异常、肝细胞损伤、肝脏胆汁生成和排泄异常、肝脏纤维化、肝细胞膜稳定性和钙内流变化。据报道,药物性肝损伤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1],中药致肝毒性损伤可占全部药物性肝损伤的30%。迄今为止发现致肝毒性损伤的中药主要有:(1)含生物碱类中药:如千里光、款冬花、菊三七、山豆根、北豆根等。 (2)含黄樟醚类中药:如细辛、肉豆蔻、土荆芥、大茴香、小茴香等。(3)含皂苷类中药:如黄药子、柴胡等。(4)含蛋白毒素类中药:如巴豆、苍耳子、蓖麻子、相思子等。(5)含鞣质类中药:如五棓子、四季青、诃子、石榴皮等。中药致肝毒性损伤已成为令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目前在中药肝毒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涉及到的肝功能相关指标有:葡萄糖(G l ucose,G lu)等糖代谢调节指标;甘油三酯(T r i g l y ce ri de,TG)、胆固醇(Cho leste ro,l CHO)等脂代谢调节指标;血浆总蛋白(T ota l prote i n,T P)、清蛋白(A l bu m in, A LB)、球蛋白(G l obu lin,G)等蛋白代谢调节指标;总胆红素(T ota l b ilirub i n,T BIL)、直接胆红素(D irect b ilirub i n,DB I L)、间接胆红素(Ind irect b ili rub i n,I B IL)、胆汁酸(To ta l b ile ac i d,TBA)等肝胆摄取排泄指标;谷丙转氨酶(G l u ta m i c py ruv i c transa m-i nase,A LT)、谷草转氨酶(A sparta te transam inase,A ST)、碱性磷酸酶(A l kali ne pho sphatase,ALP)等肝细胞膜完整性指标;羟脯氨酸(H ydrox ide pro ti ne,H yp)等肝细胞慢性损伤指标。本文旨在对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时上述肝功能相关指标的作用及其与毒性相关程度进行综述与分析。 1肝功能相关指标与毒性相关程度分析 1.1糖代谢调节指标肝糖原(G n)的合成与分解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肝毒性损伤时Gn合成与分解功能降低,尤其 82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672649)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常见肝肾毒性得中药 1.肝聲性中药 川棟子:对肝脏得奉性作用较强,可发生中專性肝炎 ALT、AST显著升高。 配伍:白芍。一收一散,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而与肝用, 刚柔相济。 桅子:有奉成分:梔子昔 血清中ALTT、ASTT、TBILt。 肝组织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2得含量与活性均降低。 机制:可能就是梔子昔能抑制CYP3A2使索性成分代谢减股、蓄积而使中毒反应明显。 补骨脂: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 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何首乌:有毒成分:由大黃素、大黃素甲醛、大黄酸等组成得蕙醍类 化合物、 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得“量—时一 毒"关系 款冬花:有毒成分:毗咯烷类生物碱 血清中ALT、AST、TBIL得含量均升高, 肝组织水肿,点状坏死甚 至碎片状坏死,也可见少量得炎细胞浸润。 山豆根:醇提物与水提物均可造成肝损伤,但就是水提组分得毒性大 于醇提得?并呈现“量一时一毒”关系。

血清中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酶)含量下降.MDA(丙二醛)含量增加,其含量得变化可能与氧 化损伤有关。 山豆根致肝损伤涉及许多基因得改变.PPAR(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 活型受体)信号通路与其相关。 苍术:有奉成分:苍术戎 致命性得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与肾衰。 苍耳子:水提物得肝毒性要明显大于醇提物,长时间与大剂量得用药 会加重肝损伤。 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肝组织得DNA受到损伤,DNA得合成受到影响。 /由于大黄所含得大黄素等蔥醍类成分被认为有肝瘁性、肾聲 性与致癌性得潜在危险,人们对大黄安全性得忧虑还波及到何首乌、 芦荟、决明子、番泻叶、虎杖等众多得含葱a类成分得中药。 /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得关系比校明显得就是在五味理 论中,资料表明具养甘、养成四种气昧属性得中药之间肝奉性得发 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唯独“酸”味属性得中药缺如,就是 否能提示与酸性生津养阴与酸能人肝得中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 研究。 2、肾毒性中药 柴胡;有毒成分:挥发油及柴胡皂昔。 常用董:3—10go 中律量:3%以上。可致敏。 天花粉:有毒成分:天花粉蛋白0 常用量:3?12g。

三种中药材可能致肝损害

三种中药材可能致肝损害 三种中药材可能致肝损害 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很多中草药具有保肝作用,但延边大学药学院在对50余种中草药进行保肝药物筛选工作中却不测发现,覆盆子、夏枯草和阴行草等能加重小鼠CCl4(四氯化碳)性肝损伤。为知道这三种药材本身的毒性,研究人员又进行了这些药材水提物对正常小鼠血清丙氨酸基移换酶(ALT)和血清天门冬氨基移换酶(AST)影 响的实验。 研究人员将小鼠随机分为药材组、药材CCl4组、空白组和CCl4组,每组12只。药材组和药材CCl4组用药材水提物灌胃(Q,2毫升/10克体重),天天早晚各一次,连续给药4天,其他两组给同体积自来水。于第5天灌胃两小时后,药材CCl4组和CCl4组腹腔注射0.1%CCl4色拉油溶液(O.1毫升/10克体重),药材组和空白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24小时后(取血前禁食12小时)从眼眶取血,离心分离血清测定ALT和AST。 结果发现,覆盆子和阴行草水提物对小鼠ALT和AST无显著性作用,而夏枯草水提物使小鼠ALT值明显升高(lt;0.05),并使AST值升高非常显著(lt;0.01)。覆盆子CCl4、阴行草CCl4、夏枯草CCl4及CCl4组ALT值和AST值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lt;0.05~0.01),且覆盆子CCl4、阴行草CCl4和夏枯草CCl4组较CCl4组ALT和AsT值也有明显升高(lt;0.05~0.01)。 日前认为,CCl4通过破坏肝细胞及其内膜结构,损伤或杀死肝细胞,致使胞浆中的酶如ALT、AST等溢至血中。因此,血清中ALT和AST水平凹凸可以敏感地反映肝脏损伤的程度。本实验表明,夏枯草水提物使小鼠ALT和AST值明显升高,说明夏枯草有肝脏毒性作用。别的,覆盆子CCl4、阴行草CCl4和夏枯草CCl4组较CCl4组ALT值和AST值也有明显升高,提示这三种中草药可加重CCl4性肝脏损伤。“***有”版权所 国内的资料显示,中草药引起的肝病在我国药物性肝病中占有不小比例。国外中药安全性探讨中,中药性肝损害也是重点涉及内容。而日前国内文献多数侧重病例的报告和总结,中药安全性研究较少,故应重视中药性肝病或肝损害的研究和防治。本实验提示,夏枯草本身具有不可忽视的肝脏毒性,所以临床应用中应注重用法、用量,从而幸免引起中药药源性疾病。当然,此次研究仅对夏枯草的肝毒性进行了初步知道,对其肝损伤机理和病理变化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别的,当今中西药联合使用日趋普遍,中西药合理的联合应用可以增效或减毒,而不合理的合用可能造成更多的不良反应,包罗肝损伤等。本研究揭示,覆盆子和阴行草本身对小鼠ALT和AST没有影响,但却加重小鼠CCl4性肝脏损伤,故也应重视联合用药的毒理学研究。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 一般认为,中药大多是植物、动物、矿物药,性平毒性小,流传着中药“有 病治病,无病健身”、中药治疗属“自然疗法、安全、药食同源”等观点。然而,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既能防治疾病,同样也能损害人体,导致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组织结构的改变。所以,应用中成药或中草药治病疗疾时也应谨慎,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药店药师在工作中也应严格审方,防止医生开错药给患者带来用药安全隐患。下面是一些较常见的对肝脏有损害的中药,药店药师在销售这些药物时,应向顾客做出提醒。 克银丸、复方青黛丸主要作用是治疗银屑病。这些中成药中含有土茯苓、青黛等对肝脏有毒性作用的成分。治疗剂量可致皮肤瘙痒、小便发黄、皮肤巩膜黄染、转氨酶升高等药物性肝损害的表现。可导致此类肝损害的中药还有葛根素和复方丹参。 川楝子此药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楝子、苦楝皮中的苦楝素对肝脏有毒性作用,正常剂量既可导致药物性肝炎,出现黄疸、肝肿大和转氨酶升高。 苍耳子、雷公藤这两种药是治疗鼻炎、头痛和肾病的常用药。苍耳子所含的毒蛋白和毒甙能引起肝损害,甚至引发肝功能衰竭。雷公藤或雷公藤多甙片可致可逆性转氨酶升高及肝肿大,还可引起肝炎。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与苍耳子、雷公藤合用,有可能加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老年患者要谨慎使用苍耳子和雷公藤。 五倍子、石榴皮这些中药含有的水解型鞣质,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脂肪肝,甚至肝硬化。 蝮蛇抗栓酶该药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常用药。一般患者在用药10~14天时,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铅丹、铅粉、密陀僧常用于治疗癫痫、银屑病、精神病等。因含有氧化铝等物质,可致铅中毒,表现为腹痛、肝肿大、黄疸及转氨酶升高等。 黄药子黄药子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常用中药,但却含有薯蓣皂甙等毒性物质, 使用两周后有可能引起黄疸(或无黄疸)型肝炎,也可出现腹水或肝昏迷。 蓖麻子是常用的泻下药,因其含有蓖麻毒蛋白,易伤害肝脏而致中毒性肝炎。 千里光、农吉利、天芥菜因含有吡里西啶类生物碱而具有迟发性肝毒性,长期使用可导致肝静脉闭塞,出现黄疸和腹水。 望江南、马桑、广豆根内服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并致肝细胞损害。 半夏、蒲黄、桑寄生、天花粉、山慈菇如长期服用可致肝功能损害。 土荆芥、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蜂头茶、千里光这些中草药中含有黄樟醚、青木香、淮木通、硝石等硝基化合物,如使用不当,不但损害肝脏,还有诱发肝癌的可能。

脂质体研究进展

医学生 脂质体研究进展 文字表述:关键词: 脂质体、膜、人工、赋形剂  摘要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制备的磷脂类生化物质,属携有双层包膜的脂质小囊。它作为药物的人工膜和赋形剂,可将治疗药剂准确地命中病变部位、组织和细胞。脂质体包裹药物可用于肿瘤、免疫等方面的治疗。 关键词 脂质体、膜、人工、赋形剂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制备的携有双层包膜的磷脂质小囊,可作为各类治疗药剂的人工膜和赋形剂。通过各种给药途径,它可使所包裹的药物具有打靶作用,准确地击中病变部位、组织和细胞,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1 脂质体的主要用途 主要用途有:作为疫苗的包膜;作为NDA片段的输送赋形剂以治疗各种皮肤病;以含脂质体的药

物治疗哮喘所致支气管缩窄;脂质体包裹的药物可用于缓解或预防手术后伤口粘连;这类药用化合物可应用于肿瘤治疗;此类药物在用于基因治疗时免用病毒载体;作为化妆品软膏可促进皮肤神经酰胺生长等。 脂质体抗肿瘤药可准确击中靶器官胰腺[1],亦可用来治疗头颈部鳞癌[2]。脂质体药物具有对体内硬肿瘤打靶的功能[3],用于治疗胃或结直肠癌的肝转移或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感染[4,5]。脂质体及其包裹的药物可在体内外渗,进入硬瘤组织[6]。投给脂质体进行体内动力疗法时,可观察到大 鼠RR1022肿瘤模型的荧光变化[7]。这类药物可用于治疗艾滋病并发的Kaposi肉瘤[8]。脂质体能促进药物输入人白血病细胞[9]。 脂质体复合物可用于人树突状细胞的基因转移和介导DNA接种[10,11]。它还被用于对肺泡巨噬细胞的药物打靶和白喉毒素A基因的介导[12,13]。有关脂质体药物使激活的单核细胞凋亡的问题曾展开过争论[14,15]。据报道,以脂质体包裹HBsAg经淋巴结传送可获致免疫性[16]。 此外,脂质体还可用作加速伤口愈合药物的包膜及基因疗法的佐料。 2 所使用的药物和脂质体类型 2.1抗肿瘤药剂

中药马兜铃肾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马兜铃肾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年级:×××级××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中药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主要致肾毒性物质是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AA)。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后引起的肾损害疾病称为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1]。马兜铃酸(AA)引起肾损伤的主要特点是肾小管坏死,肾间质进行性纤维化,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存在许多观点。 【关键词】马兜铃马兜铃酸马兜铃酸肾病机制 【Abstract】The main toxic component of Aristolochia debilis is Aristolochic acid(AA). The renal injury caused by drugs which contain AA is commonly called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 The main features of AA to cause kidney damage tubular necrosis and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it is not specified. There is a lot of perspective of the mechanism of it at present research.【Key word】Aristolochia debilis AA AAN mechanism 中药马兜铃[2]是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功能主治为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喘、痰中带血、痔疮肿痛、出血等症。此外,本品还具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主要化学成分有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 AA)、马兜铃次酸、木兰碱、青木香酸等。 马兜铃中的马兜铃酸是致肾毒性主要物质,大量服用后可导致急性肾损伤。自1993年比利时人V anherweghem等[3]报道“中草药肾病”以来,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即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受到了肾脏病学界的广泛关注。下面就AAN进行综述。 1.AAN的临床分类 AAN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肾小管变性、萎缩及坏死和(或)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临床上有三种基本类型:慢性型AAN、急性型AAN和肾小管功能障碍型AAN。 1.1.急性型AAN 急性型AAN常在短期内(甚至只服用1次)大量服用含AA中药后发生,临床表现主要为少尿或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可伴有肾性糖尿,还常有肾外表现,如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血液系统表现贫血、

脂质体研究进展

脂质体研究进展 1. 前言 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4nm,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泡称为脂质体,又称人工膜。 1988年,第一个脂质体包裹的药物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现在用脂质体包裹的抗癌药、新疫苗、其他各种药品、化妆品、农药等也开始上市。 我国的脂质体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研究,我国在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以脂质体作载体的新药剂型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当前脂质体的医药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模拟膜的研究、药品的可控释放和体内的靶向给药,此外还有如何在体外培养中将基因和其他物质向细胞内传递。由于脂质体具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已有多种,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它可将包封的活性物质直接运输到所选择的细胞上,故有“生物导弹”之称。 2. 脂质体在医药方面的医用 2.1 药物载体 由于脂质体形成时,各片层之间含有水相,水溶性药物可包裹在水相内,脂溶性药物则嵌合于脂质双分子层中。根据脂质体的这一结构特点,将一些毒副作用大,稳定性差的药物制成脂质体,可达到降低毒性,增加药效的作用。脂质体在水相和脂相均能适应,与细胞亲和力强,可增加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并可改变药物的动力学性质和组织分布。脂质体种类繁多,组成和大小不同,表面电荷也不同,对分子又有渗透性,靶向给药就是将药品通过鞋带系统理想的绕过身体正常部位,靶向体内需要治疗的患病区。如果将药物分子包结在脂质体中,外面再接上免疫蛋白等抗体,就有可能导向抗原实现靶向给药。 2.1.1 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具有增加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克服耐药性、增加药物被癌细胞的摄入量、降低药物剂量、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特点。有与肿瘤细胞中含有比正常细胞较高浓度的磷酸酶及酰胺酶,因此如将抗药物包制成脂质体,不仅由于酶解使药物容易释出,而且亦可促使药物在肿瘤细胞部位特异的蓄积。由于脂质体或已吞噬载有脂质体药物的巨噬细胞不断释放药物,从而延长了药物在血液中保持有效治疗作用浓度的时间。 2.1.2 抗寄生虫药物的载体 由于脂质体的天然靶向性,静脉注射后,可迅速被网状内皮细胞所摄食,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用含药物脂质体治疗内皮系统疾病如利什曼病和疟疾等疾病。 2.1.3 抗菌药物的载体 利用脂质体与生物细胞膜亲和力强的特性,将抗生素包裹在脂质体内可提高抗菌效果。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

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