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按群计数教学文案
大班按群计数教案

大班按群计数教案教案:大班按群计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按群计数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按群计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100个小纸牌,30个小篮子(或其他容器),随机数字卡片。
2.教材准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按群计算相关范例和题目。
三、教学步骤1.兴趣引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老师可以编一个故事,让学生假装成不同的动物,然后根据故事中的问题,学生尝试运用按群计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和解释小纸牌和小篮子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按群计数的概念。
例如,老师可以将100个小纸牌分成10组,每组10张,然后将这些小纸牌放入10个小篮子中。
老师会问学生,如果要数一共有多少张小纸牌,应该怎么做?学生可以发现,将每个小篮子中的小纸牌数一数,再相加,就能得到总数。
3.观察实践(20分钟)让学生亲身实践按群计数的方法。
首先,老师将100个小纸牌按群计数分别放入10个小篮子中,然后,随机抽取一个小篮子,学生需要统计这个小篮子里有多少张小纸牌。
再次重复这个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多次实践和巩固按群计数的方法。
4.练习扩展(30分钟)教师出示按群计数的相关题目和范例,要求学生在群组中合作来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一些题目,要求学生按照题目中的分组进行计数。
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在合作中将按群计数的步骤以及其重要性进行总结。
学生可以通过和小组分享的方式,将自己的收获和理解进行阐述。
6.巩固练习(15分钟)提供一些巩固练习题目,供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按群计数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步骤,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按群计数的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合作探究和个人独立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交互合作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大班数学教案《按群计数》

大班数学教案《按群计数》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大班学生掌握“按群计数”的概念和方法。
通过互动游戏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按群计数”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游戏,运用“按群计数”的方法•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按群计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计数器、物体模型(如小球、积木等)•学生准备:学生教材、铅笔、作业本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展示物体模型等方式,引出“按群计数”这个概念。
–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例如:桌子上的书本、椅子上的水杯、书架上的文具盒等。
–提问和讨论:我们可以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计算这些物体的数量呢?学生通常会提到“数数”。
–引导思考:那么,如果有很多很多的物体需要计数,我们应该怎么办呢?2.解释:教师对“按群计数”的概念进行解释和阐述。
–定义:按群计数是指将一群物体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中物体的数量相同,然后再将小组的数量加起来得到总数。
–举例:老师用计数器和物体模型来示范。
例如,有10个小球,可以分成两组,每组5个,那么总数就是10个。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有20个小球,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有多少个?3.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和互动游戏。
–让学生自己分成几组,并给每组指定一个组长。
组长负责按群计数。
–给学生一定数量的物体模型,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按群计数并报出结果。
–提供不同难度的物体数量供学生练习,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分组方式和按群计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哪种分组方式更方便计数?你们有没有发现按群计数的快捷方法?4.巩固: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分享,巩固学生对“按群计数”的理解和应用。
–在黑板上给出一些计数题目,要求学生采用“按群计数”的方法计算。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以加深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随机抽查学生回答问题,给予表扬和指导。
5.拓展:将“按群计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中。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按群计数》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按群计数》含反思教案:按群计数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运用顺序计数法按群计数。
2.能够运用按群计数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将数学卡片分成若干组,每组包括相同数量的卡片。
2.准备一些具体的实物,如积木、水果等。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将一组卡片拿出来,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卡片的数量。
然后教师逐一翻开卡片,进行顺序计数,引导学生理解顺序计数法。
之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新的计数方法-按群计数,并简单解释其原理。
Step 2:组织活动(15分钟)1.教师将卡片分成若干组,每组包括相同数量的卡片,然后向学生展示其中一组,并按群计数。
随后,教师让学生自行按群计数并说出每组中的卡片数量。
2.接着,教师拿出一些具体的实物,如积木、水果等,让学生按群计数或用卡片进行模拟,强化他们对按群计数的理解。
3.教师进行巩固练习,提问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按群计数法进行解答。
Step 3:反思与总结(10分钟)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提出改进建议。
1.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按群计数法解决问题?2.学生在按群计数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如果有,是什么困难?3.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是否能够准确运用按群计数解决问题?4.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按群计数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有些学生对按群计数的概念没有完全理解,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示范;还有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了困难,可能是对问题本身的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从问题的本质出发,运用按群计数方法解决问题。
此外,我还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配合具体实物、多种形式的练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按群计数》大班教案

《按群计数》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掌握按群计数的方法,提高计数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精神。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学习按群计数的方法。
2.能用按群计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按群计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按群计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组织学生进行“猜一猜”游戏,让学生猜一猜教师手中的小棒有多少根。
(二)新课讲解1.教师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若干个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品的数量。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物品数量较多时,逐个计数会比较困难,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按群计数的方法。
3.教师讲解按群计数的方法,即将物品分成若干个相同的群,然后分别计数每个群中的物品数量,将每个群的数量相加。
(三)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份学具(可以是小棒、玩具等)。
2.教师提出任务:请同学们用按群计数的方法,计算出自己组内学具的总数。
3.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计数任务。
(四)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图片,让学生用按群计数的方法计算出物品的数量。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生活中可以用到按群计数的情况?(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按群计数的方法,计算一下家里有多少件玩具。
2.家长签字确认,明天向老师汇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按群计数的方法,提高了计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按群计数的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掌握按群计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按群计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按群数数大班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设计:按群数数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班数学——按群数数授课对象:幼儿园大班儿童(5-6岁)授课时长:30分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幼儿掌握按群数数的方法,如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等,提高数数效率和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实物操作、互动问答等形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按群数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按群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幼儿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按群数数的方法,准确快速地数数。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实物教具(如小石子、积木块、水果卡片等),数字卡片,按群数数的挂图或PPT。
环境布置:确保教室宽敞明亮,便于幼儿操作和观察。
预习要求:无特定预习要求,但教师需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和流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以一个小故事或游戏引入,如“小兔子采蘑菇”,讲述小兔子每次采到两个蘑菇,问幼儿如果小兔子采了10次,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引导幼儿尝试用2个2个地数来回答问题。
幼儿活动:听故事或玩游戏,对按群数数产生兴趣。
二、讲授新知(10分钟)按群数数的方法:教师展示实物教具,如小石子,先示范1个1个地数,然后引导幼儿尝试2个2个地数,再逐渐增加到5个5个地数,甚至10个10个地数。
实物操作:让幼儿分组,每组分发不同数量的实物教具,让幼儿尝试用按群数数的方法数数,并记录下结果。
数字卡片:使用数字卡片,让幼儿将实物数量与数字对应起来,加深对按群数数方法的理解。
幼儿活动:观察教师的示范,尝试自己数数,记录结果,与同伴交流分享。
三、游戏巩固(10分钟)游戏一:接龙数数:教师或幼儿说出一个数字,如“2”,下一个幼儿需要接着说“4、6、8…”,以此类推,进行接龙数数。
游戏二:分组竞赛: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轮流进行按群数数比赛,看哪一组数得又快又准。
幼儿活动:积极参与游戏,巩固按群数数的方法,体验游戏的乐趣。
大班数学按群计数教案(精选9篇)

大班数学按群计数教案(精选9篇)大班数学按群计数篇1活动设计背景幼儿大班的孩子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数的能力,但还没有两个、两个数或者五个、五个数的等按群计数的能力,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数学主题活动课《按群计数》,以提高幼儿的数数能力。
活动目标1、学习1—20按群计数,两个两个数。
2、建立数群概念。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两个两个的数数难点:10—20之间两个两个的数数活动准备教师演示板一套,幼儿人手一套学具。
活动过程一、开始环节教师和幼儿玩数单双数的游戏,从1到10,再到20。
二、基本环节1、请小朋友在插板上的第一行插上两个红棋子,再插两个黄棋子,两个蓝棋子,两个绿棋子,2个黑棋子,一共10个棋子。
2、教师提问:一共插了几种颜色的`棋子?每种颜色共有几个棋子?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棋子?先让幼儿按个数数,再按颜色数——2、4、6、8、10。
3、请幼儿照第一行的样子插同样的棋子,同时说出12个棋子,14个棋子,16个棋子,18个棋子,20个棋子。
4、请幼儿说说怎么数速度快?为什么?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两个两个数的练习,让幼儿借助颜色的区别进一步感知双数递进的规律。
5、游戏“听声音拿棋子。
”教师拍一下手,请小朋友拿掉2个棋子,同时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数,直至把棋子全部拿掉。
三、结束环节收回插板。
活动延伸,户外体育活动的报数游戏,数字表的点数游戏。
活动反思:在活动中幼儿对两个两个数数的理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个别幼儿还不能独立数数,教师应该在设计几个游戏环节,训练幼儿掌握两个两个数数的技能。
大班数学按群计数教案篇2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了解计数有不同方法。
2、能够以2、5、10为单位进行数群计数。
3、通过计数,体验操作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按群数计数

大班数学教案按群数计数教案:大班数学教学按照群数计数【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群数的概念。
2.学生能够准确地按照群数进行计数。
3.学生能够应用群数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教学重点】1.理解群数的概念。
2.准确地按照群数进行计数。
3.应用群数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教学难点】1.将群数概念与实际应用相连接。
2.应用群数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教学准备】1.教学书籍:《数学教育大纲》、《小学数学教材》等。
2.教学课件:PPT课件,包含群数的图示和练习题。
3.教学工具: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纸张、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师生互动:老师与学生们进行简短的数学游戏,比如数数小动物、数数水果等,引起学生们对数学计数的兴趣。
2.引入群数:老师简单介绍群数的概念,或者通过示例向学生们展示群数的特点,比如一串珠子被分成若干组,每组有5个珠子,那么群数就是53.合作讨论:学生们分为小组,用自己的话解释群数的概念并讨论群数的应用场景。
二、讲解(30分钟)1.群数的定义:老师围绕群数的定义,以图示和实例为辅助,向学生们详细解释群数的含义和基本概念。
2.群数的计数方法:老师用图示和实例向学生们展示不同群数的计数方法,包括按群数进行单个对象的计数和按群数进行多个对象的计数。
3.群数的应用:老师讲解群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购买物品时按群数计算数量和计算价格等。
三、练习(30分钟)1.操作练习:老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群数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用群数的计数方法解答。
2.小组竞赛: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进行群数的竞赛,要求快速计算含有多少个群数。
3.计算练习:老师给学生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他们用群数进行计算,比如若干箱苹果每箱有6个,共有多少个苹果?四、总结(10分钟)1.师生互动:老师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使用群数进行计数的优势,以及群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师生总结:老师与学生们共同总结群数的概念、计数方法和应用场景。
幼儿园大班数学《按数群计数》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按数群计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群的概念。
2.通过数群计数,掌握数字0~20的认识,巩固数字的顺序和数值的大小。
3.通过数群计数,提高幼儿的对数量的感知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数群?数字可以分成不同的数群,如2、4、6、8为偶数数群。
3、5、7、9为奇数数群。
1、2、3、4、5为小数群。
6、7、8、9、10为大数群。
等等。
2.如何进行按数群计数?(1) 明确计数的规则。
(2)找出要计数的数群。
(3) 依次数出这些数,即计数。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数群的概念。
2. 利用数群进行计数。
四、教学难点:幼儿对于奇数、偶数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水彩笔、红、黄、蓝、绿等颜色的毛线活,卡片和数字卡。
六、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请幼儿介绍自己家里的人数,老师记录在黑板上,完成后让幼儿数数,是否数对了。
2. 游戏环节:按数群计数。
教师向幼儿介绍不同的数群,如偶数数群、奇数数群、小数群、大数群,然后让幼儿默数每一种数群里面的数字,数完后伸展一下手脚,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偶数数群,可以做开合动作,奇数数群可以做捏揉动作。
3. 互动游戏:数群分组游戏。
教师让幼儿们坐一字排开,然后向幼儿们发放卡片和数字卡,每个幼儿都拿到一个卡片和一个数字卡。
教师说出一个数群,如果幼儿手中的卡片属于这个数群,就在数字卡上涂上相应颜色的水彩笔。
最终涂满不同颜色的数字卡的幼儿获胜。
4. 拓展活动:数群搭积木。
教师将积木分成不同的颜色组合成不同的数群,如蓝色积木、红色积木、绿色积木、黄色积木可以组成数群123、456、789等。
然后让幼儿们根据不同的数群,搭建相应的积木。
七、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大多数时间都是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加深幼儿们对于数群概念的理解。
在数群分组游戏中,通过与幼儿竞争的方式,激发了幼儿们的兴趣,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数群认识。
在拓展活动中,通过搭建积木游戏,更好地锻炼了幼儿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