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关于传播学论文精选
传播学毕业论文

传播学毕业论文范文推荐文章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热度:传播学方面论文优秀范文热度:传播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热度: 2017年有关传播学论文参考范文热度: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参考范文热度: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实践性、交叉性,加之社会对传播学人才多样化需要的客观要求,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传播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传播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传播学毕业论文范文一:高职传播学教学影视制作论文1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教学现状大部分学生认为传播学的教学方式除讲授外,应偏重于讨论与小组学习,对视频观看要求强烈,并且希望多阅读补充资料,而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原因主要集中于理论繁多、知识需要随时代发展多更新等,这些情况与媒介的发展及90后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有密切关系。
教学评价情况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较为认可,也认为考核不要局限于笔试,而应多样化,突出实践与动手能力,在老师评价的同时,也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互评。
2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教学问题目前对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对高职层面的教学则缺乏系统研究,通过以上对课程教学现状及学生课程认知情况的分析,也不难发现传播学教学缺乏高职特点,和高职教育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课程定位不准确。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由此可见其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对注重专业技能的高职影视教育来说,传播学理论研究范围过于广泛,学生不清楚学习的目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学术化、理论化,学生理解也存在困难。
目前针对高职教育所编写的传播学教材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各院校有的选择偏理论、少实务、针对本科教育的教材,如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等,还有的则选用教师自编教材,缺乏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2)教学形式单一。
传播学作为理论课,一般安排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授课,课时不超过40学时,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使得课程基本上以讲授为主,无法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特别是课程实际运用价值的理解十分有限。
大学关于传播学论文精选

大学关于传播学论文精选传播学概论从“培养”理论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看自媒体未来发展的桎梏与契机新闻学院新闻学2班从“培养”理论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看自媒体未来发展的桎梏与契机当我们打开qq空间、微信、微博,便会发现许多“朋友圈已经转疯了,千万不要……”类似的文章,我本人经常会收到父母和高中老师发过来的一些链接,这些链接里的内容也全都是“千万不要……只要你……许多专家已经……”这种信息。
毋庸置疑,当本人的父母在向我转发这些信息时,必然是在产生了一定信任的基础之上,否则便不会草率的转发给朋友和子女。
而另外一个事实是,我本人的父亲是一个拥有大本学历的政府人员,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今年已经53岁(我排行第二),可是,当作者本人的父亲在面对这些谣言的时候却失掉了原则,宁愿相信那些耸人听闻的谣言,也不愿花费一丝一毫的精力去求证。
而这种行为,便是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可以看做是人的一种催眠状态,通常在人多集会的场合,收到周围气氛感染而做出许多和本心性格完全不符的事情,同时又助长了这种气氛,个人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做了许多疯狂的举动,而人们在做出这种举动的时候不但没有内疚感,,反而有一种融入集体的陶醉感,这种陶醉感也来来源于一种个人被集体承认的快感。
“集体无意识”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二战之前希特勒的集会、台湾太阳花学运中学生的暴力占领立法院的行动,再比如南京大屠杀中的日本刽子手。
在精神或身体的“集会”中,平时很温和的人到了另外一个场合就好像是另外一个人一样。
曾经有人如此发问:为什么在日本国内还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丈夫的日本军人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刽子手和强奸犯?集体无意识或许是这些问题的最佳答案。
简单的说,所谓集体无意识导致的后果,便是:群体不善于推理,只善于行动。
而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培养”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么不妨先来看一个例子。
2013年12月2日,寒冷的北京街头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在事情发生之后的几个小时内,这条新闻便登上了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
传播学概论期末研究论文范本

传播学概论期末研究论文范本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递、交流和影响的学科,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研究范围,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如面对面的交谈、书信往来等;组织传播则发生在各种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如企业内部的会议、报告等;大众传播则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一)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 5W 模式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该模式包括: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一模式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简洁而有效的框架。
(二)议程设置理论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媒体通过对各种议题的报道频率和强调程度,影响着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的认知。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时,往往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从而使优势意见愈发强大,劣势意见则趋于沉默。
三、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变革(一)传统媒介的演变从古代的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到近代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出现,传播媒介不断发展。
报纸以文字为主要载体,为人们提供了深度的新闻和信息;广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和便携性;电视则结合了图像、声音和文字,带来更丰富的视听体验。
(二)新媒体的崛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分享信息和观点;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以其简短、生动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用户;网络直播则实现了实时互动传播。
传播社会学论文(5篇)

传播社会学论文(5篇)传播社会学论文(5篇)传播社会学论文范文第1篇如今,高校内自媒体进展如火如荼,学校不仅会有官方微信号,一些同学组织同样也有自己的微信号用来推送消息。
与企业的微信公众号有所不同,高校城询问平台以及我们的公众号都有明确的对象,即高校城的师生,我们会针对广阔师生推送他们最需要的信息。
校内网络信息平台既然明确了对象,那就可以进行广泛的线下活动,组织企业家校内行和同学企业行活动。
这样零距离的线下接触可以使平台更好的被企业和同学接受。
线下活动与线上的信息推送双管齐下,推动高校城资讯平台在各高校间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2建设实施2.1明确服务对象随着网络科技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进展及普及,据调查移动互联网查询已经成为猎取校内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网络渐渐成为一种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媒介和交互的便捷端口,给各大高校高校生的专业学习、校内生活和社交实践等均带来深刻的影响。
高校城校内资讯平台就是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进展普及的技术上建立的,服务的不仅仅是广阔在校同学,让莘莘学子获得各自所需的校内一手信息丰富自己的校内生活,同时,资讯平台也为高校各高校生组织和服务机构搭建了信息传递的稳定桥梁,关心组织和机构准时宣扬校内活动,并运用平台的留言评论系统为活动效果反馈供应渠道。
使两者间有效互动,满意各自需求。
2.2建设便捷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在高效便捷的互联网和多种多样的新媒体盛行的现状下顺势而生的,通过制作特地资讯平台的网站论坛,微信公众订阅号等方式,建设信息平台的媒体实体,准时更新放送资讯。
为了使校内信息平台更加人性化、为同学群里供应更便捷的服务,系统增加了微信公众号订阅功能。
每个手机用户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无论是电脑和手机只要关注我们的网站和订阅号,就可以接受推送选择信息。
校内信息平台是连接用户与数字化校内的接口,既可以为用户供应权限范围内的功能服务与共性化需求。
同时校内信息平台也实现了移动客户端与校内信息的联通。
传播学毕业论文

传播学毕业论⽂传播学⼜称传学、传意学等,是通过汇集各种观点和⽅法论来研究各种传播活动的学科。
毕业论⽂,按⼀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等教育⾃学考试本科及研究⽣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集中进⾏科学研究训练⽽要求学⽣在毕业前总结性独⽴作业、撰写的论⽂。
传播学毕业论⽂1 选题⼀:移动直播 参考⽅向:移动直播技术升级、秀场直播模式分析、移动直播内容产业分析、传统媒体移动直播试⽔ xx是视频直播的元年,看看各⼤互联⽹公司、媒体在布局直播时的⼒度就知道了。
直播实在是个太⼤的主题,虽然不能⽅⽅⾯⾯都进⾏研究,但你⾄少可以将关注点聚焦在某⼀具体领域,⽐如以《华盛顿邮报》为例分析媒体转型中的直播运⽤,再⽐如Facebook等互联⽹巨头的社交直播等等。
选题⼆:VR虚拟现实+内容 参考⽅向:数字媒体VR报道实践、VR纪录⽚的⽣产与分发、国内媒体VR新闻创新案例与应⽤前景 当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话题,⼤概不是直播就是VR。
VR真是⼀盘超⼤的棋,各个巨头纷纷⼊局,不管是VR硬件设备,还是VR内容⽣产似乎总有⽆穷的潜⼒等待挖掘,Facebook的⼩扎更是全⼒“押宝”VR。
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数字化媒体如何运⽤VR进⾏多元化新闻报道呈现形式?VR内容⽣产的现状、前景与忧虑?更酷的同学是不是还可以学习美国⼤学⽣做个VR毕设?期待你们的脑洞! 选题三:资讯短视频 参考⽅向:国内短视频创业综述、青年⽤户短视频消费习惯调查、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特征 有没有发现⼀夜之间,短视频⽕了,⽹红、垂直⾏业、社交巨头...⼊局者甚多。
媒体⼈转型投⾝短视频内容创业,更让⼤家对短视频领域充满好奇。
短视频为什么这么⽕?为什么这么多媒体⼈将创业⽬标置于此?短视频是如何带来⼤规模流量的?互联⽹、媒体巨头⼜是如何布局短视频⼤棋的?……多看看相关研究,你或许会有更多灵感。
选题四:突发新闻报道 参考⽅向:外媒如何利⽤社交媒体报道突发、直播在突发报道中的作⽤、突发报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实⽅法论 近⼏个⽉国际国内突发新闻不断,⾯对这样的突发新闻,媒体作何反应?如何报道?运⽤什么先进⼯具来提⾼报道效率?社交媒体如何聚合消息?发挥何种作⽤?成为“报道主⼒”后⼜对这个传播版图有着怎样的影响?……当下全新的传播环境中,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好问题。
传播学方面论文优秀范文(2)

传播学方面论文优秀范文(2)传播学方面论文篇3浅谈传播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及其创新路径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经历了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语言转向。
之后,语言问题也成为许多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家和思想家关注的焦点。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也必然受到语言转向思潮的影响,语言研究直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西方现代哲学语言转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的理论渊源和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明确了语言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内涵,力求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创新。
1.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理论渊源⑴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
整个19世纪至20世纪的西方哲学之所以出现“语言学转向”,就是希望通过语言这一特殊介质、通过研究语言与思维的深层系去理解理性何以可能,探究人的内在世界。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为什么在语言中,尽管说话人本身、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观点看法等各不相同,人们还是可以相互理解?他首先指出了言语(speech)和语言(language)的差别。
前者表示的是符号(code),是实际说出来的那些话;后者表示的是信息(message),是语言系统,来自于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群体所拥有的可以使他们进行交流的知识。
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⑵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
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研究置于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普遍存在的语言转向大背景下的同时,也很有必要考察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的本质的揭示中,语言是属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活、物质生产实践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有精辟的论述:“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新闻传播论文(优选10篇)

新闻传播论文(优选10篇)新闻传播是新闻系学生必修科目之一,新闻传播主要可以为三大类:传统媒体、新媒体策划、行业编辑。
本文分享了10篇优质的"新闻传播论文";,不管你是主攻哪类专业,在写作论文时,都可参考以上优秀范文。
新闻传播论文(优选10篇)之第一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飞速发展,旧式传播媒介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新闻传播需要得到变革。
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以及该背景下的变革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对当下新闻媒体的结构、体系与特点进行总结,希望可以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具体的参考。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介融合,体系变革一、前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同时对新闻媒体的结构、体系、经营模式也有一定的冲刷。
传统的新闻媒体对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限。
因此,多种新兴传媒方式的出现带动了媒体行业更替新式的运营模式,帮助其相互借鉴提升,将新闻传播领域做得更具高效性、时代性。
二、媒介融合概述媒介融合的概念于1983年被普尔教授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多种形式的媒体传播途径结合到了一起。
我国于2005年正式接触媒介融合技术,某些专家表示媒介融合其实是将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多个方面自由组合。
还有许多专家认为媒体融合就是将计算机、杂志、书籍等传播媒介进行同化结合。
其实新闻传播主要是依靠卫星技术,不过新闻传播的重点是信息技术,导致多种媒体在一个平台上运营,由此实现了媒体之间的融合,同时向着媒介系统化迈进。
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在信息传播方面的速度快、范围大、简易方便等优势都使得互联网与新媒体深受大众的喜爱。
例如在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中,使用用户拓宽了信息的发布渠道,将传播途径逐渐转变为中心化。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的现状(一)主要内容的变化首先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来说,信息提供方一般为政府机关单位、国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由记者与通讯员进行信息搜集与发布新闻内容的工作,新闻热线这种形式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很少见【2】。
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

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新闻传播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篇1试论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摘要传播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产生,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
传播学在中国30多年来的发展。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传播学的研究遇到教育、运用和方法等困境。
本文对发展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审慎展望。
关键词传播学发展;阶段;困境;展望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赖以信息交流的手段,只要有人类生活,就会有传播活动。
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产生,并在美国迅速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传播学开始传入欧洲,出现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前苏联等国家。
20世纪80年代,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被引进中国,从此,传播学开始传入中国。
1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从传播学被引进,30多年来,传播学在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引入阶段、困难阶段、发展阶段。
在传播学刚被引入中国时,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国外有名的传播学作品。
1982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揭开了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序幕。
1982年,在中国传播学历史上,有两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大事。
一件是当年6月至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共同进行举行地区新闻受众调查,这是自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进行的受众调查;另一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开始编辑一本介绍传播学的著作,并准备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学术研讨会。
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学术研讨会。
传播学正在我国逐步发展,但1989年下半年却因我国形势发展问题遭到了困难,开始走下坡路。
传播学被当作“资产阶级新闻学”而批判,被批成“精神污染”,有些老教授评价传播学否定阶级斗争,应拒绝接受,接着又有人撰写文章批判传播学无关阶级与阶级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关于传播学论文精选传播学概论从“培养”理论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看自媒体未来发展的桎梏与契机新闻学院新闻学2班从“培养”理论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看自媒体未来发展的桎梏与契机当我们打开qq空间、微信、微博,便会发现许多“朋友圈已经转疯了,千万不要……”类似的文章,我本人经常会收到父母和高中老师发过来的一些链接,这些链接里的内容也全都是“千万不要……只要你……许多专家已经……”这种信息。
毋庸置疑,当本人的父母在向我转发这些信息时,必然是在产生了一定信任的基础之上,否则便不会草率的转发给朋友和子女。
而另外一个事实是,我本人的父亲是一个拥有大本学历的政府人员,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今年已经53岁(我排行第二),可是,当作者本人的父亲在面对这些谣言的时候却失掉了原则,宁愿相信那些耸人听闻的谣言,也不愿花费一丝一毫的精力去求证。
而这种行为,便是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可以看做是人的一种催眠状态,通常在人多集会的场合,收到周围气氛感染而做出许多和本心性格完全不符的事情,同时又助长了这种气氛,个人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做了许多疯狂的举动,而人们在做出这种举动的时候不但没有内疚感,,反而有一种融入集体的陶醉感,这种陶醉感也来来源于一种个人被集体承认的快感。
“集体无意识”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二战之前希特勒的集会、台湾太阳花学运中学生的暴力占领立法院的行动,再比如南京大屠杀中的日本刽子手。
在精神或身体的“集会”中,平时很温和的人到了另外一个场合就好像是另外一个人一样。
曾经有人如此发问:为什么在日本国内还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丈夫的日本军人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刽子手和强奸犯?集体无意识或许是这些问题的最佳答案。
简单的说,所谓集体无意识导致的后果,便是:群体不善于推理,只善于行动。
而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培养”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么不妨先来看一个例子。
2013年12月2日,寒冷的北京街头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在事情发生之后的几个小时内,这条新闻便登上了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
事故中,一位外籍男子无证驾驶一辆摩托车碰撞了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国大妈之后,对大妈进行了辱骂和推搡,本来,错误的一方应该是外籍男子,可是在网络上,受害方的中国大妈成了众矢之的,新闻标题也成为了“中国大妈讹诈外国小伙”,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乌龙,媒体“功不可没”。
一位并未见到事故全过程的市民拍下了两个人对峙的照片和视频,并随意的配上了“中国大妈讹诈外国小伙的标题,而这篇错误的报道却在微博微信上以惊人的疯传,即便是在事情得到澄清之后,这位女士每天还是会收到几个不怀好意的电话。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一条由普通市民发出的微博。
这位市民之所以会发出这的微博显然是在受到了大众传媒长时间的讹诈事件的“信息轰炸”从而产生了一种固有印象,这显然说明大众传媒对于受众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大众传媒的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
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同时大众传媒的“信息轰炸”又成功的为受众营造了一个“拟态环境”,让受众以为讹诈事件是社会的热点,这便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体现。
除此之外,传媒的市场性也对谣言的传播起到了主推的作用,传媒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吸引眼球,便放低了信息的准入门槛,降低了对信息真实性的审查力度,从而造成了传媒对受众的“培养”。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符号意义的暧昧性也会让一些事实变得模棱两可,在“三人成虎”的条件下成为谣言,符号意义的暧昧性体现在符号语言意义本身的模糊和符号语言意义的多样性,利用符号意义的暧昧性,一些别有用心的传媒人也会大打信息传播道德的擦边球造谣传谣。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曾经解释说:最大的言论自由也不能保障任何人在戏院中诳呼失火造成人们四散奔逃的自由。
在洛杉矶国际机场的电检口出挂有“请勿开玩笑的”的警示牌,这说明公共安全高于言论自由。
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是遏制谣言机器重要的一环,回到文初,那位普通的市民为什么要配上“中国大妈讹诈外国小伙”的标题,不过是因为社会发生了太多例讹人的事实,当这种事情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民众的心中便会自然而然的生成一个固有的印象。
除此之外,大众传媒正确的通过“培养”理论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对于自媒体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乌合之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古斯塔夫·勒庞(法)著冯克利译《媒介经营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邵培仁刘强著《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斯蒂芬·施特约翰(美)著《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李普曼(美)著《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崇山孙五三著《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著谢辞此时此刻,“谢谢”无疑是我最想说的两个字。
为了确保我所举出的例子和引证的理论无误,身在北京的唐旭同学特地坐了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借了北大同学的校园卡跑到北大图书馆借来了许多重大图书馆没有的书籍和论文并拍了照片然后发给我,让我能够查证到相关的论文和理论,虽然你看不到这篇文章的谢辞,我还是想对你真诚的说一声谢谢。
文中关于美国洛杉矶机场警示牌的事情是去年和回国的乔颢煜同学聊天时她向我讲述的,为了确保无误,在深夜又打扰了你一次(抱歉我把时差的问题忘记了),祝你在大洋的另一岸生活愉快。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在写作这篇文章中给过我帮助的人,没有你们,就没有此文。
祝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平安喜乐。
大学关于传播学论文精选摘要:文学是人类在感知现实世界的同时提炼和升华而来的精神产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但是在漫长的社会变革中,如何记载和传承人类透过历史点滴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变得尤其重要。
我们的文学同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从口耳相传到涂鸦篆刻,从绸记纸载到图文声像,每一次智慧和技术的结晶都给文学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而这些进展大多要归功于媒介的发展和创新。
然而给文学发展助力的媒介是否会给其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所需要真诚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媒介;文学的发展;媒介的发展和创新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的观点,“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1]20世纪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文学是由世界、艺术家、作品和欣赏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系统。
但是笔者认为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桥梁无疑是媒介。
无论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世界,还是文学作品本身都是需要媒介作为载体来传递的。
根据媒介的发展可以按照其主导地位将具有时代特征的媒介大致分类。
从远古到今天,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关于这一点,西方不同学者包括中国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分类标准。
如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绪论》中采用五分法,即信号时代、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和大众传播时代;中国学者王一川也采用五分法,分别为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
此外还有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提到的三分法:即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和数字媒介。
但不论哪一种标准,都可以从其演变过程中透视出媒介变革对文学变迁的影响。
一、媒介的发展和创新为文学传播助力。
在人类历史上,文本的传播方式与载体形式已发生过多次变化。
就传播方式来说,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口头传播阶段、纸面传播阶段和网络传播阶段。
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得以表达和传递基本上就是靠相互间的言传身教,即声音和肢体语言。
这一时期的文学我们称之为口头文学。
其典型形态是故事性强、结构简单的神话和史诗。
它们把人类的口语文学推到了巅峰,但口头文学作品缺乏固定的载体,叙述人任意发挥讲述造成了叙述的内容的不稳定性;而读者的接受也只能随着叙述人的讲述进行,文学的接受与理解都受到较大的限制,慢慢地它失去了主导地位,从而被纸面文学所取代。
文字发明之后,人们可以利用文字详细的记载生产活动以及精神面貌。
起初由于载体的限制,能用来记载文字的东西并不多。
甲骨文,金鼎文,碑拓,动物皮,竹简,绸布,这些东西虽然能够用以保存文字,但同时其来源有限也使用不便,制约着文字录入和传播的速度,从而影响着文学传播的速度。
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限。
价格相对低廉却可以广泛使用的材料,快速的印刷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书写,为大规模录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文化的传播速度,拓宽了文学传播范围。
洛阳纸贵已往事,今始落入百姓家。
当文学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的时候,文学传播才开始展现它应有的魅力。
纸面文学在传播方面有口头文学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超越了口头文学在传播上的时空限制。
世界范围内纸面文学已经产生了成熟样式,诞生了巅峰范本,很难超越以往的水平,纸面文学的表现力似乎已臻极限,必然将被另外一种新的媒介所冲击甚至代替。
但是纸质文档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在知识大爆炸时代面对大容量存储,实在有些力不从心。
一个图书馆放置几百万册的书籍需要占据大量的空间,而且面临搬置或转移着实不便。
虽然其间出现了许多微缩图书,胶卷图书,企图改变这种局限,然而其制作的复杂度和保存所需的苛刻条件以及阅读的不便决定了它尴尬而无奈的宿命。
数码存储技术的出现给海量存储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样一种反差,一块大容量的硬盘足以容纳一个拥有百万藏书的图书馆,而一块硬盘的体积却是图书馆的十亿分之一,而重量不过几百克。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数据转换成可供存储的网络媒介,人们几乎可以从网络上找到所有的书籍资料。
网络媒体可以提供即点即看的实时动态信息,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可以甩开笨重的纸质书籍,只要你手头有可以接入互联网的网络终端,在家即可快速便捷地查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
网络媒体上存储的资源具有可复制性,为互联共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是其他媒介无法做到的。
新媒介传递信息快捷并且容量极大。
早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就断言,“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子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致于能拥抱地球。
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
”“电子的速度会取消人类意识中的时间和空间。
即使事件一件接着一件,也不存在任何延迟的效果”。
因此,电子媒介使大家更加相互依赖,重新塑造成一个“地球村”。
[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对正在兴起的媒介革命对文学艺术生产的影响给予高度积极的评价。
二、媒介的发展和创新为文学创作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