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王风 黍离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王风·黍离》PPT课件

《王风·黍离》PPT课件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 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 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 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 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 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心。
h
4
商颂 ·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 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 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 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 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h
5
玄鸟,黑鸟,即燕子。宅,居住。芒芒,同茫茫。古帝,即上帝。武汤,即商汤, 自称“吾甚武,号曰武王”。正,通征。方,通旁,“方命”即“遍令”的意思。奄 有,囊括。九有,九域,即九州。龙旂,中原诸侯之旗,大糦,即黍稷,诸侯奉黍稷 以助祭。肇,兆,疆域。假,音格,朝见。祈祈,众多貌。景员维河,景山周围皆大 河。何,即荷。
h
6
h
2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不及兮,来者吾不闻。——屈原《远游》
h
3
杨慎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诗经.王风.黍离0

诗经.王风.黍离0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
2.句法: • 以四言为主搀以杂言。《诗经》的句型以 四言为主,节奏为每句二拍。如《周南· 关 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这种四言二拍的形式,适应 当时入乐的节奏。当然,为了表情达意的 需要,这种句型往往有变化。《诗经》中 有一言,二言直至八言的句式。
《七月》解析
• 我们从诗中看到,农夫们既要在田中耕作收获,又要种桑养蚕, 纺麻织丝,乃至练习武功,打猎捕兽;农闲时还得到城堡里去修理房 屋,就是在寒冬里也不得闲,要凿取冰块藏入地窖,供“公”及“公 子”们夏日里享用;一年到头,周而复始。他们吃的是什么?“六月 食郁及薁,七月享葵及菽,八月剥枣”;“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 月叔苴”。——大抵是苦菜、野果、葫芦、麻子这一类东西。一切好 物事,全归主人所有。“言私其豵,献豜于公”,打来的野猪,大的 归“公”,小的才归自己;“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织染成朱红色 漂亮的衣料,是给“公子”做衣衫;处女也归“公子”:“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只有在新年时节,“公”会 让人宰了嫩羊,把农夫们召去。于是众人“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 寿无疆!”“公”和“公子”不但享受了农夫们的劳动成果,还驱使 他们为自己高呼万岁。 • 这首诗不仅在社会学、历史学、农业学方面是极可贵的资料,从 文学史来说,也是后代田家诗的滥觞。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i)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 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ye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 日迟迟,采蘩(fan)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áng) 。以伐远扬,猗彼女 桑。七月鸣鵙(jú) ,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 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jì n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 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 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诗经王风黍离课件

诗经王风黍离课件

王风涵盖了西周早期国君们的美好生活和困扰,提供了对古代社点
王风的诗歌形式流畅优美,以音乐化的节奏和韵律吸引读者。用比喻、象征和感 伤的表达方式丰富了意境。
3
名篇分析
《关雎》描述了美丽的宫女和自然环境的对比,而《羔裘》则探讨了权力与贫穷 之间的冲突和复杂关系。
黍离
黍离的定义
黍离是一种黍类植物,作为 诗经中的陈述对象,黍离常 用于象征、隐喻和比喻的手 法。
结构和主题
黍离的结构规整,内容丰富, 主题涉及人性、爱情、社会 问题、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古代社会的示与现代的 意义
黍离作为一种古代谷物,代 表了人类对于粮食资源的追 求和珍惜,具有重要的经济 和社会意义。
结论
• 王风和黍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古代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 通过研究王风和黍离,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人生智慧,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共通点。
诗经王风黍离课件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王风黍离》是其中一篇重要 的篇目。本课件将深入介绍《王风黍离》的内容和其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
简介
《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集合,具有独特的背景和特点。该篇 目内容广泛,主题鲜明。将它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是毫不夸张的。
王风
1
历史背景

《黍离》ppt课件

《黍离》ppt课件
.
成语“黍离之悲”出处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 悼故国的代表作。
《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 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 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 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 “黍离之悲”。故成语“黍离之悲”的 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 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 “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 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
写作背景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 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 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 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 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 之靡靡,心之摇摇。”
.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噎(yē):咽喉堵塞而
知我者谓我心忧难,于喘息。此处指心中
忧闷如有物在喉梗住,
不知我者谓我何透求不。过起来。形容忧思
沉重,心里难受。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课文解释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 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朱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熹 的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解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解 释
现 在 的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 作铺垫。
.
《王风·黍离》
《诗经》
.

《诗经王风黍离》课件

《诗经王风黍离》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王风·黍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总结词:研究价值
02
详细描述:《王风·黍离》具有很 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它的深入 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 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王风·黍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结词:传承意义
详细描述:《王风·黍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传承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也为后世 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王风·黍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总结词
启发诗人情感表达
详细描述
《王风·黍离》对后世诗人情感表达产 生了重要影响,启发他们通过诗歌来 抒发内心的痛苦和悲凉,使诗歌的情 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
《王风·黍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总结词
推动诗歌创作风格发展
详细描述
《王风·黍离》对后世诗歌创作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精练、 意境更加深远,促进了诗歌艺术的进步。
《王风·黍离》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意义
01
02
03
培养审美情趣
诗歌的美学价值能够提升 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丰富 精神世界,增强人文素养 。
引导情感表达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真挚深 沉,有助于现代人学会真 诚地表达内心情感,促进 情感交流。
激发探索精神
《王风·黍离》的深邃意蕴 激发现代人探索生活、思 考人生意义的勇气和智慧 。
《诗经·王风·黍离》课件
目录
• 《诗经·王风·黍离》的背景介绍 • 《诗经·王风·黍离》的内容解析 • 《诗经·王风·黍离》的影响与评
价 • 《诗经·王风·黍离》的现代意义
01
《诗经·王风·黍离》的背景 介绍
《诗经》的简介

《黍离》复习

《黍离》复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秦风· 蒹葭》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 木瓜 》
他送我的是李子,我拿琼玖回报他。不是 为了回报,是求永久相好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 桃夭》
茂盛桃树嫩枝枒,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 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课文解释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 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黍稷之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 我缓行其间啊,心中忧戚。了解我的人啊,说 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 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 采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 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王风· 黍离》
《诗经·王风》,“王”指王 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 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 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 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 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 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 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诗经· 王风· 黍离》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 子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 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 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 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 木的名称。”

诗经之《黍离》ppt课件(23页)

诗经之《黍离》ppt课件(23页)

• 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 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昔日气派恢宏的王宫, 转眼之间已是苔痕遍地,黍稷杂生,曾经拥有 的辉煌,犹如明日黄花;鼎盛的人群,而今已 如鸟兽散去。独有我孤独地踯躅在昨日风采的 遗迹面前。质问苍天,为何如此对我?却得不 到任何回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 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汉族民间歌谣,基本产生 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 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 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 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 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 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诗经》 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 统的源头。
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入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
黍离
诗经.王风
题解
• “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 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汇评
• 周既东迁,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 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 靡,心之摇摇。既叹时人莫识己意,有伤所 以至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
•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 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 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 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 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 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 心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 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 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 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 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 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诗经王风黍离ppt课件

诗经王风黍离ppt课件

彼黍____,彼稷之____。行迈____,_____。知我者, ________。不知我者,________。悠悠苍天,_______!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19
引经据典格言美 故事屋
.
20
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__《小雅.正月》
.
21
推荐阅读: 《上下五千年》
.
22
黍离之悲
一黍一摇,摇落亡国之痛; 一黍一悲,悲诉故国之思。
.
23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
2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
26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
.
27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15
王风·黍离
齐: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看那黍子一行行, 高粱穗儿也在长。
齐: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迈着步子多迟缓, 如同喝醉一样。
齐: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知道我的说我心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齐: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高高在上的苍天啊, 是谁害我离家走?
.
16
王风·黍离
师: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生:看那黍子一行行, 高粱已经结了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王风·黍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诗人内心深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2.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4.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多媒体播放《黍离》歌曲导入二、板书课题(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增删、改订而成的。

《诗经》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二)写作背景:《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

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三)成语“黍离之悲”出处《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悲伤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

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故成语“黍离之悲”的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四)学习课文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正音(2)把握基调,正确朗读请几位同学自愿朗读诗歌,并由其他同学纠正读错的字音和不当的语调。

同学自主朗读,感觉,揣摩,把不懂的地方标示出来,留待讲解后解决。

2.指导简单翻译诗歌参照课下注释,解释重点词:①彼:那个地方。

黍: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称黍子,去皮后叫大黄米,性粘,供食用或酿酒。

离离:庄稼一行行排列整齐的样子。

②稷(jì):谷子,去皮后叫小米。

一说指高粱。

古代以稷为白谷之长,并奉为五谷之神。

汉以后误以为粟为稷,唐以后又以黍为稷。

“黍”、“稷”为互文,“离离”兼对两者形容,下同。

③行迈:复合词,即行走。

行、迈都含步行意。

靡靡(mǐ):犹“迟迟”,行步迟缓的样子。

④中心:心中。

摇摇“愮(yáo)愮”之假借字,忧愁不安的样子。

⑤知我者:了解我的心情的;谓我何求:认为我久留不去,有什么寻求。

⑥苍天:青天。

此:指造成这种伤心的局面。

⑦醉:指心中忧愁如醉酒一样难受而不能自持。

⑧噎(yē):咽喉堵塞而难于喘息。

此处指心中忧闷如有物在喉梗住,透不过起来。

形容忧思沉重,心里难受。

3.翻译诗歌那黍稷之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

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那黍稷之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

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

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那黍稷之实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

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4.分析课文问: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诗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这种情感?明确:忧伤苦闷、悲悼故国;“摇摇”、“心忧”、“如醉”、“如噎”、“悠悠苍天”。

问:这首诗歌大量运用叠字来抒情,有何作用?明确:这首诗歌大量运用叠字,使诗的节奏舒缓悠扬,非常适合表现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如“靡靡”“摇摇”,用叠字写出行迈迟缓的状况和心中的恍惚不宁,是人物外在征貌的形容,也是诗人心态的揭示。

叠字的运用还营造了婉转的声韵效果,具有音韵美。

总体来说,这首诗歌大量运用叠字来抒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黍离》结构4每章十句四层。

一二句以描写常见的黍稷起兴,为下文做铺垫。

三四句直写诗人的姿态和内心。

五至八句转换视角,从他人的不同评价中道出诗人心忧的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呼唤苍天,感叹自身。

四层叙写清晰错落,情绪波澜起伏。

尤其是“此何人哉”一句,其中的“此”,与“彼黍”、“彼稷”中的“彼”呼应,使得诗人的情绪在物与人的对照中一气贯通;又因其运用向苍天的呼唤句式,使得“心忧”绵绵,但又沉痛高昂。

从全诗看,以稷之“苗”、“穗”、“实”显示时序的变化,以内心“摇摇”、“如醉”、“如噎”表明“心忧”如一,三章咏唱,情不能已。

具体而言: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

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

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

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

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

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5.诗歌的艺术特点(1)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章与章之间句式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是《诗经》惯用的表现手法。

本诗以三章为基本的结构形式,三章共换六字,稷由“苗”而至“穗”再至“实”,不仅起到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通过稷的三种生长状态的变化,表达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诗人心中由“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的越来越深的忧伤之情。

运用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一是使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二是突出主题。

(2)用叠字来抒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大量运用叠字,使诗的节奏舒缓悠扬,非常适合表现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如“靡靡”“摇摇”用叠字写出行迈迟缓的状况和心中的恍惚不宁,是人物外在征貌的形容,也是诗人心态的揭示。

叠字的运用还营造了婉转的声韵效果,具有音韵美。

三、作品内涵的多重性理解黍离之悲—亡国之悲(悲旧家败落,流浪者之忧,怨哉;伤怀时间流逝,感怀天生万物的自然生老,无法宣泄的情感的倾诉)“黍离”典故的固定解释《毛诗传》认为“彼”指周王朝宗庙宫室,诗人路过此处,看到原来的宗庙宫室长满黍稷,彷徨不忍离去,得出《黍离》哀叹周王室衰败的主题。

因此《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家与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有了众多的“家”才组成了“国”,因此,人们称“国”为国家。

“家”是缩小了的“国”,“国”是放大了的“家”。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常年四处漂泊的流浪者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呼喊。

四、总结全文学习诗歌一定要对作品、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小组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五、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行迈靡靡,中心摇摇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