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自信心缺失原因和矫正方法

合集下载

学困生挫折心理的产生原因及辅导对策

学困生挫折心理的产生原因及辅导对策

学困生挫折心理的产生原因及辅导对策学困生指的是在学习上遭遇困难,无法达到普通学生的学习水平,表现出教育上的退步。

学困生挫折心理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例如家庭背景不好、个体差异、学习习惯不佳、心理障碍等。

为了帮助学困生们走出低谷,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合适的辅导对策,以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

一、家庭背景不好家庭背景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一些学困生所处的环境很差,这就会给他们的孩子的心理和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例如,一些家庭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在家庭环境中受到暴力、虐待等不好的影响,都会令学生缺乏成就感和自信心。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需要加强关键时期的家庭教育及心理疏导。

家长应时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和心态。

若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不要马上批评,而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诊断原因。

同时家长也应采取正面积极的心理疏导,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二、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智力、才能、兴趣都不同。

一些学困生仅仅是因为个体差异而在某些学习领域遇到的挫折,缺少兴趣,以至于产生了一定的疲劳。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要求。

家长要识别和鼓励孩子的特长,让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强开展经常性地兴趣班和特长班。

三、学习习惯不佳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佳,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造成挫折感。

为了帮助学习生改善学习习惯,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同时,应该增加互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特点、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

四、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也是学困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例如,学习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动力,长时间以来,也会产生厌学心理。

为了帮助学困生,教师和家长应该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制定针对性的帮助方案;同时也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信心教育提出的背景中小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的阶段。

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

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

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

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人格障碍,出现了孤僻、易怒、固执、自卑、焦虑、嫉妒等异常心理,甚至厌学逃学、离家出走、自杀、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教训是惨痛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小学生随着自卑心理的泛化而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日益增多。

原因:社会方面。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这么一种倾向,即认为中小学生只有进重点中学、进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考上重点中学,才有机会进入重点大学,这才是人才。

这无形中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学校方面。

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但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因此社会及家长仍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好与坏。

这就必然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单调的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心理上承受着过重的心理负荷。

家庭方面。

一是家长盲目攀比,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了升学不惜一切代价。

如请家教、上补习班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二是家长期望值过高,做出偏激行为,如考不好就训斥,甚至打骂,缺少关爱。

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自身认知方面。

由于以上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而自己又缺乏意志和自信,加上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把考试成绩看得过重,认为只有考试成绩好才有希望,否则就低人一等。

因而害怕失败,偶然失误,便自怨自咎、悲观失望,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人格方面的问题。

由于中小学生身心在迅速、急剧地变化,一旦减弱或失去对环境的协调能力,就会表现出懦弱、胆怯、自卑、莫名的烦恼、心胸狭隘、多愁善感、情绪低落、容易感情用事、偏执、冷漠古板、怯于交往等人格方面的问题。

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学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困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习持消极态度,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学习方法不当:学困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 学习内容不理解:学困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困难,无法掌握基本概念和关键知识点,导致进一步的学习困难。

4. 学习环境不良:学困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可能存在问题,例如家庭环境不好、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等,导致学习困难。

为解决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通过教育引导和激励,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 教育引导学习方法: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3. 个性化辅导:为学困生提供个性化教育辅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4. 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改善学困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
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效果。

5. 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

6. 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通过激励和正面肯定,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心,克服学习困难,实现个人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及辅导方法

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及辅导方法

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及辅导方法学生学习困难是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学校对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本文将从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入手,探讨可能的辅导方法。

一、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1.学习焦虑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竞争压力和评价制度给他们带来了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害怕面对挑战。

他们常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无法达到期望,从而导致学习困难。

2.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

然而,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动力,对学习没有兴趣。

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出现学习困难。

3.自卑心理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会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而感到自卑。

他们常常担心自己无法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这会导致他们产生学习困难。

4.学习习惯问题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拖延、做事不认真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

二、辅导方法1.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励志活动、组织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家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2.培养学习策略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规划时间等。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学习方法课程,教授学生一些实用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3.鼓励积极思考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通过思考解决。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积极引导。

老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他们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5.建立学习支持系统学校可以建立学习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

通过开设辅导班、提供学业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缺乏自信心及整改措施

缺乏自信心及整改措施

缺乏自信心及整改措施在生活和工作中,自信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它可以帮助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鼓励我们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缺乏自信心,这会对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缺乏自信心的原因以及可能的整改措施。

一、缺乏自信心的原因1. 自我价值感不足:缺乏自信心的人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聪明或者不够有才华,从而导致缺乏自信。

2. 过度关注他人评价:有些人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被批评或否定所影响,进而失去自信心。

他们担心被别人看作是失败者或者不合格者。

3. 过高的标准和完美主义:有些人因为追求完美,对自己设立过高的标准。

当无法完美地达到这些标准时,他们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从而缺乏自信。

二、缺乏自信心的影响1. 错失机会: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不敢尝试新事物或者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们害怕失败或被拒绝,因而错失了很多可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2. 没有持久的动力: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面对挫折或者困难时容易动摇,缺乏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这使得他们很难坚持下去,无法取得长期的成功。

3. 心理压力和焦虑:缺乏自信心的人常常感到自卑和焦虑。

他们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害怕被别人看作是失败者,这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三、整改措施1. 建立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积极评价自己的成就和进步,提升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2. 独立思考和决策: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通过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

3. 接受挑战和风险:敢于迎接新挑战,不害怕失败。

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将其作为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4. 建立支持系统:寻找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支持系统。

与积极乐观的人交往,互相鼓励和支持,共同追求目标和成功。

5. 培养自信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参与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推荐5篇)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推荐5篇)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推荐5篇)第一篇: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对策一、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基础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科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大多学科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

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科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1.小学阶段的基础差。

由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

2.教材的原因。

初中学科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学科课的学习。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

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突发事件的影响。

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二、了解学困生心理是转化的前提学困生的几种心理:1、自卑型: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怕出错误受人耻笑,不敢问问题,缺少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学习好,偷偷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有压抑感,所以很自卑。

学困生原因分析

学困生原因分析

学困生原因分析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中遭遇困难、成绩下降或无法达到预期水平的学生。

他们可能在学业上遭遇挫折、缺乏学习动力,也可能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不足。

本文将对学困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一、家庭环境影响1. 缺乏家庭支持与关注家庭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关注。

然而,某些学困生的家庭缺乏对学习的重视,忽视学生的学业表现,这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面对学习困难。

解决方案:学校教师应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增强他们对学生学习的重视和支持。

2. 家庭经济困难经济困难也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家庭贫困,学生可能无法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条件,这将使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不利地位。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提供相应的资助措施,确保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条件。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贫困家庭的资助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二、学习态度与方法问题1. 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消极的学习态度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无法认真对待学业。

解决方案:学校和教师应通过鼓励、奖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

同时,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学习辅导课程,帮助学困生转变消极的学习态度。

2. 学习方法不当部分学困生可能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和复习知识。

解决方案: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教授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例如,组织学习方法讲座或开设学习技巧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高效学习的技巧。

三、心理问题影响1. 学习压力过大部分学困生在面临学业压力时,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压力,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服务。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兴趣特长培养活动等方式,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减轻学习压力。

2. 自信心不足部分学困生可能由于学习困难而失去自信心,不敢尝试或挑战自己。

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策略自信心是每个人成功的关键之一,而对于学困生来说,自信心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

学困生往往因为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而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自卑感,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态和情绪。

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帮助学困生培养自信心呢?以下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培养策略:1.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困生常常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排斥情绪。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自信心的第一步。

教师和家长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学困生关注一些与学习有关的话题,或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困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2. 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学困生常常因为学习目标的不明确而感到迷茫,导致自信心的缺失。

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学困生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实现什么,以及如何实现。

在设立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设立一个既有挑战性又可以实现的目标,让学困生有信心去完成。

3. 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学困生往往因为长期的学习困难而产生负面情绪,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自暴自弃。

教师和家长在与学困生交流和互动时,要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是被看到和被认可的。

只有通过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学困生才能重拾自信,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困生自信心的关键。

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意识,以及适时的休息和放松等。

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困生在学习中拥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5. 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学困生通常需要更多的学习支持和帮助,来克服自身的学习困难。

教师和家长可以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比如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甚至是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困生自信心缺失原因和矫正方法
作者:易丽思
来源:《教育界·中旬》2013年第07期
【摘要】自信心是成才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许多学困生的落后是因为自信心缺失造成的,转化学困生应重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学困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有: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环境不适应,家庭原因,学习负重等。

培养学困生自信心的方法:转换师生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学习方式,发挥学困生的主动性;密切联系家长,努力为学困生排忧解难;善于发现“闪光点”,让学困生发挥素质特长。

【关键词】学困生自信心缺失原因矫正方法
自信心是成才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为学生全面发展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我们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形成及情感变化,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并拥有自尊和自信,能满怀信心地面对挫折和困难。

人缺失自信心,会不思进取,甚至自卑、自暴自弃。

许多学困生的落后就是因为自信心缺失造成的,我们要想尽快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应重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一、学困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
1. 学习成绩差
影响学困生进步的最大障碍是学习成绩差,成绩落后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多,尤其受应试思想影响,这些差生会觉得不受老师重视,同学看不起自己,家长不疼爱自己,于是自信心下降,直至对自己没有一点信心,认为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别人,无法达到长辈们的期望。

2. 人际关系不和谐
不正当的竞争、人际之间的隔阂也会令学困生信心缺失。

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师生关系,学生都希望生活于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之中,但现实中有些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对抗情绪,会造成学困生失去自信,甚至自卑、自暴自弃。

学困生因自身缺点多,也难以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有的受同学冷落,有的被轻视,有的被敌视,进步了受表扬又会引来妒忌或冷嘲热讽,学生在紧张的同学关系中也难以自信。

学困生如果缺少家庭温暖,得不到家庭成员的关怀爱护,极易失去自信,以至失去自尊、自律,给学校的转化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3. 环境不适应
我校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从农村转学来,其中有一些是学困生,学生对县城环境不适应,身心也产生极大的变化。

农村的生活一般都比较朴素,生活环境平静,但县城里生活变化大,同学之间的生活差异大。

有的学生会因家庭生活差而自卑,有的因自建的房屋窄小而自卑,有的因父母工作差自卑,有的因自己见识少自卑等。

4. 家庭原因
造成学困生自信心缺失的家庭原因较复杂,如前面谈及的家庭生活条件差、家庭关系不和谐。

家庭不幸变故更易造成学困生心理障碍,失去自信。

如一些父母关系紧张或父母离异的学生得不到家庭温暖,甚至卷入争斗的旋涡,既影响学习,又造成对生活失去信心。

结合我校实际,不少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生活由一两个老人料理,高年级学生甚至自己料理,这些学生大多数成绩差,纪律散漫,不合群,不思进取,表现出明显的自信心欠缺。

5. 学习负担重
受应试思想影响,当前一些学校、教师一心一意搞题海战术,学生每天的作业、练习一大堆,优等生都吃不消,更何况那些学困生?面对摆在面前的一道道难题以及老师严格的要求,学生身心不堪重负,于是对学习失去信心。

此外,有些学困生还因身体素质差、造受挫折等原因而失去自信,自信心的缺失增加了转化工作的难度,因而我们要想方设法对那些自信心缺失的学困生进行矫正,让每一位学生的身心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培养自信心,为学困生解“困”
1. 转换师生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困生特别需要教师的关心和鼓励,新时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因而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的独特个性,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应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困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自主权和人身权利,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体的主动性,运用民主的教育思想,依法执教,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能热情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过错能宽容、谆谆善诱,做到诲人不倦,努力创建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塑造师表形象,以高尚的师德、完善的人格、自信开朗的个性影响每一位学生。

2. 转变学习方式,发挥学困生的主动性
学困生基础差,学习依赖性强,欠主动积极,教师应重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困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发展良好个性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并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

传统的教学过分重视教师的教,课堂上教师对学困生甚少关注,只能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花的时间多,学生进步小,也严重影响学困生自信心的形成。

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主要特征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局面,重视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关注每一个学生(包括学困生)的全面发展。

如合作学习的开展,使学困生能主动与同学一起动手、动口、动脑,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积极交流讨论,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困生将重树信心,主动上进。

3. 密切联系家长,努力为学困生排忧解难
不少学困生自信心的缺失是起源于家庭。

教师应多家访、多与家长通电话,掌握学困生家庭情况,尤其是当学生家庭有困难时,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

有些学困生家庭生活条件差,如欠缴代收费,教师可结合实际让其缓交,属贫困子女的要想办法让其免交。

有的学困生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不和睦,教师应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密切联系,对学生要多关心和鼓励。

有的学困生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幸,学生的打击大,自卑心理严重,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要倍加关注,让学生尽快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自信开朗地面对生活。

4. 善于发现“闪光点”,让学困生发挥素质特长
学困生虽然有不少缺点,但也有优点,教师应留心观察班中每一位学困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一发现学生“闪光点”,我们不要吝惜表扬鼓励,应热情鼓励学生再加努力,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师的赞美力量无穷,学生将从老师真诚的赞美、鼓励声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优点,做起事来也信心倍增。

同时,我们还应努力创设机会让学困生发挥自身素质特长。

如结合我的英语教学细心指导,让喜欢英语的学困生学好英语;让体育有专长的学困生参加体育训练,动员他们参加体育比赛;让有艺术专长的学困生参加学校的书画、舞蹈、乐器、手工制作、科技制作等兴趣小组,让他们的艺术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有专长的学困生因自己某方面的出众而感到自信,学生在不断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发展了其他方面的素质。

学困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矫正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每一个学困生的独特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耐心进行心理辅导,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邱长鹏,张红蕾,魏玉霞主编. 新世纪青少年身体健康教育新概念丛书.
[2]丁新萌,尚燕杉,朱苑玲主编. 新世纪青少年家庭健康教育新概念.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
[3]陈琦,刘儒德主编. 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