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技术生化实验资料

合集下载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电泳实验,观察DNA在电场中的迁移情况,了解其在凝胶中的分离和纯化原理,掌握电泳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电泳是利用DNA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来实现DNA的分离和纯化的一种生物技术方法。

DNA在电场中迁移速度与其分子大小和电荷有关,较小的DNA片段在电场中移动速度较快,而较大的DNA片段移动速度较慢。

通过电泳实验,可以根据DNA片段的大小,将其分离和纯化出来。

实验材料和仪器:1. DNA样品。

2. 琼脂糖凝胶板。

3. TBE缓冲液。

4. 电泳槽。

5. 电源。

6. 紫外灯。

实验步骤:1. 制备琼脂糖凝胶板,将琼脂糖溶解于TBE缓冲液中,加热至溶解后倒入凝胶板模具中,待其凝固后形成凝胶板。

2. 样品处理,将DNA样品加入加载缓冲液中,加热变性使其变为单链DNA。

3. 电泳操作,将凝胶板放入电泳槽中,加入足够的TBE缓冲液,然后将DNA样品加载到凝胶孔中。

接通电源,设定合适的电压和时间进行电泳。

4. 可视化,电泳结束后,用紫外灯照射凝胶板,观察DNA条带的迁移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电泳实验,观察到DNA在电场中的迁移情况。

较小的DNA片段移动速度较快,而较大的DNA片段移动速度较慢。

在凝胶板上形成了清晰的DNA条带,根据条带的位置和密度,可以判断DNA片段的大小和纯度。

实验分析:电泳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对DNA进行分离和纯化。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DNA样品中不同大小的DNA片段的含量和纯度,为后续的实验和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电泳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DNA在电场中的迁移情况,掌握了电泳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电泳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对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电泳实验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电泳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操作,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电泳技术,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电泳实验,观察DNA片段在凝胶中的迁移情况,了解电泳原理及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电泳是利用DNA、RNA、蛋白质等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特性,实现其分离和检测的一种方法。

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DNA片段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迁移,根据其大小和电荷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分离。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琼脂糖凝胶、TBE缓冲液、DNA标记物、DNA样品、电泳槽、电源、UV透射仪等。

2. 实验步骤:a. 制备琼脂糖凝胶,将琼脂糖溶解于TBE缓冲液中,加热至溶解后倒入电泳槽中,待凝固后形成凝胶。

b. 样品处理,将DNA样品加入荷尔蒙染料和加载缓冲液,混匀后加热变性,然后迅速冷却至室温。

c. 电泳操作,将处理好的DNA样品加载至琼脂糖凝胶孔中,连接电源进行电泳。

设定合适的电压和时间,待电泳结束后取出凝胶进行染色。

d. 结果分析,观察DNA在凝胶中的迁移情况,利用UV透射仪观察染色后的凝胶图像,分析DNA片段的分离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电泳实验,观察到DNA样品在凝胶中呈现出不同的迁移带,说明DNA片段得到了有效的分离。

根据迁移带的位置和数量,可以初步判断DNA样品中的不同片段的大小和含量。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DNA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实验结论,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泳原理及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电泳可以有效分离DNA 片段,为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避免样品污染和凝胶破坏。

2. 在电泳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电击和化学品接触。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通过本次电泳实验,我们对电泳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电泳技术,为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电泳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分析技术,通过电场的作用将带电粒子在凝胶或溶液中移动,从而实现分离与检测的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蛋白质电泳分析样本中蛋白质的分布情况和相对含量。

以下将从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讨论等方面进行说明。

实验原理电泳的基本原理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受力并进行移动。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分离介质,并将电场施加在凝胶上,使得带电的蛋白质在凝胶孔隙中移动。

蛋白质根据其大小和电荷性质,在电场作用下移动的距离和速率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制备了聚丙烯酰胺凝胶。

将聚丙烯酰胺粉末溶解在缓冲液中,然后加入过氧化铵等试剂混合均匀,在模具中固化。

接着,将样本与电泳缓冲液混合,并加载到凝胶孔洞中。

将电泳仪连接到电源上,并设置所需的电压和电流参数。

开启电源后,等待一段时间,直到电泳进行结束。

最后,取出凝胶,进行染色以观察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电泳分离后,观察到凝胶上出现了一系列不同距离的蛋白质带。

这些带的位置和宽度表明了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电荷性质。

分析不同带的迁移距离和相对含量可以得出蛋白质样本的组成和纯度信息。

首先,我们通过与已知分子量的标准品进行比对,确定了不同蛋白质的分子量。

根据标准品带的位置和已知分子量的对应关系,我们能够推断出样本中蛋白质的大致分子量范围。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观察带的宽度可以得知蛋白质的电荷性质。

在电泳过程中,蛋白质分子受到缓冲液中离子的影响,会发生电荷遮盖现象,使得蛋白质的分离效果减弱。

当蛋白质具有多种电荷状态时,其带的宽度可能会增加,提示样本中存在多种同种蛋白质的变异形式。

最后,通过比较不同带的相对含量,可以推断出蛋白质样本的组成情况。

通过定量分析电泳带的强度或使用显色剂染色,我们可以得出不同蛋白质在样本中的相对丰度,从而评估样本的纯度和组分分布。

总结与展望通过电泳实验,我们成功地分析了样本中不同蛋白质的分子量、电荷性质和相对含量。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不同类型电泳技术(如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和应用。

3. 学会使用电泳仪、凝胶成像仪等实验仪器。

4. 通过实验验证电泳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电泳是一种利用电场力使带电粒子在凝胶或溶液中移动的技术。

根据电泳介质的种类和电泳条件,可分为多种电泳技术,如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等。

1. 琼脂糖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是一种非特异性凝胶,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和机械强度。

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和所带电荷的不同,在电场力作用下,向正极或负极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特异性凝胶,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和机械强度。

蛋白质分子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和所带电荷的不同,在电场力作用下,向正极或负极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琼脂糖- Tris-硼酸-EDTA缓冲液- EB溶液- 加样缓冲液- DNA分子量标准品- 待检测DNA样品- 凝胶成像仪- 电泳仪- 紫外检测仪- 移液器- 一次性手套2. 仪器:- 电泳仪- 凝胶成像仪- 紫外检测仪- 移液器- 一次性手套四、实验步骤1.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称取1g琼脂糖,加入10倍电泳缓冲液10ml,再加入蒸馏水90ml。

- 将混合液在电炉上加热溶解,配制成1%琼脂糖凝胶。

- 稍凉后加入配好的EB溶液数滴。

- 将电泳模板两端密封,倒入琼脂糖凝胶溶液。

2. 样品制备:- 将DNA分子量标准品和待检测DNA样品分别加入加样缓冲液,混匀。

3. 加样:- 将制备好的琼脂糖凝胶放入电泳槽中,加入适量的Tris-硼酸-EDTA缓冲液。

- 使用移液器将DNA分子量标准品和待检测DNA样品加入琼脂糖凝胶孔中。

4. 电泳:- 将电泳槽放入电泳仪中,设定合适的电压和时间进行电泳。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电泳实验报告引言:电泳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技术实验方法,通过电场的作用,将带电的生物分子在凝胶或液体介质中进行分离和检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电泳技术,对DNA分子进行分离和检测,以探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迁移速率和分子大小。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DNA样品、琼脂糖凝胶、TAE缓冲液、电泳仪、电泳槽、电源等。

方法:1. 准备琼脂糖凝胶:按照一定比例将琼脂糖溶解于TAE缓冲液中,加热至溶解完全,冷却至适宜温度后倒入电泳槽中,待其凝固。

2. 样品处理:将DNA样品加入加载缓冲液中,经过短暂离心后,加热至95°C,使DNA完全解旋。

3. 电泳操作:将样品加载至琼脂糖凝胶孔中,接通电源,设置适当电压和时间,进行电泳分离。

4. 显色检测:将凝胶置于染色液中,使DNA分子显色,然后观察和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中我们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电泳分离,观察到了不同的迁移速率和分子大小。

在较低电压下,DNA分子迁移速率较慢,而在较高电压下,DNA分子迁移速率较快。

这是因为电压的增加会增加电场的强度,加快DNA分子的迁移速度。

我们还发现,在相同电压下,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分子大小呈反比关系。

较小的DNA分子迁移速度较快,而较大的DNA分子迁移速度较慢。

这是因为较小的DNA分子在凝胶中的孔隙中移动的阻力较小,所以迁移速度较快;而较大的DNA分子由于体积较大,在凝胶中的孔隙中移动的阻力较大,所以迁移速度较慢。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DNA分子在电泳过程中的带电性。

DNA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因为带有负电荷,会向阳极迁移。

这一现象与电泳的基本原理相符。

实验中的影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些可能影响电泳结果的因素。

首先是凝胶的浓度和孔隙大小,较高浓度的凝胶和较小的孔隙可以更好地分离DNA分子。

其次是电泳时间和电压的选择,适当的时间和电压可以使得DNA分子得到充分分离和检测。

最后是样品的处理,样品的纯度和浓度也会对电泳结果产生影响。

化学电泳实验报告

化学电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电泳实验的操作步骤;3. 分析电泳实验的结果,并得出结论。

二、实验原理电泳是一种利用电场力使带电粒子在溶液中移动的技术。

在电泳实验中,待测物质(如蛋白质、DNA等)被加载到电极之间,在电场的作用下,带正电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粒子向阳极移动。

根据待测物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可以判断其电荷量和分子量。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电泳仪、电泳槽、电极、样品管、凝胶板、注射器、移液器、剪刀、镊子、滤纸、胶水等;2. 试剂:电泳缓冲液、染色剂、脱色剂、待测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电泳槽:将电泳缓冲液加入电泳槽中,确保电极插入缓冲液中;2.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加入样品管中,加入适量电泳缓冲液,混匀;3. 准备凝胶板:将凝胶板放入电泳槽中,用剪刀剪去多余的凝胶板;4. 制备染色剂:根据实验要求,配制适量染色剂;5. 制备脱色剂:根据实验要求,配制适量脱色剂;6. 加样:将样品管插入凝胶板孔中,用注射器吸取样品,滴入凝胶板孔中;7. 上样:将凝胶板插入电泳槽中,确保样品位于电极之间;8. 电泳:打开电泳仪,调整电压和电流,使电泳过程持续进行;9. 取样:电泳结束后,用剪刀剪下含有样品的凝胶板;10. 染色:将染色剂滴入凝胶板孔中,染色5-10分钟;11. 脱色:将脱色剂滴入凝胶板孔中,脱色5-10分钟;12. 观察结果:观察凝胶板上的电泳结果,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待测样品在电泳过程中向阴极移动,说明待测样品带正电;2. 根据待测样品在凝胶板上的迁移速度,可以计算出其分子量;3.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电泳结果,可以分析样品之间的差异。

六、讨论与改进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电压和电流,以确保电泳过程的稳定性;2. 样品制备过程中,确保样品浓度和纯度,以减少实验误差;3. 在染色和脱色过程中,注意控制时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4. 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泳实验,可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实验参数,以提高实验效果。

生化试验-电泳

生化试验-电泳

电泳技术
1.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1.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电泳类型 ⑴区带电泳 纸电泳、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粉末电泳、细丝 电泳、凝胶电泳。
凝胶电泳包括:琼脂糖凝胶、淀粉凝胶、硅胶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 凝胶电泳包括:琼脂糖凝胶、淀粉凝胶、硅胶凝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包括:垂直板、盘状、等电聚焦、梯度、免疫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包括:垂直板、盘状、等电聚焦、梯度、
电泳技术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②缓冲液离子成份的不连续性 大孔胶 pH=6.7 先行离子:Cl 存在于凝胶层中任何PH值下 先行离子:Cl-存在于凝胶层中任何PH值下
HCl > Cl + H+
随后离子:Gly 随后离子:Gly-存在于电极缓冲液中 pI=6.0 pKα1=2.34 pKα2=9.70 在pH=6.7时,只有少数解离为Gly-,多数为Gly+-。 pH=6.7时,只有少数解离为Gly ,多数为Gly Pr分子在pH6.7时以Pr-形式存在 Pr分子在pH6.7时以Pr
①凝胶孔径不连续性 ②缓冲液离子成份的不连续性 ③PH的不连续性 PH的不连续性
电泳技术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①凝胶孔径不连续性 单体浓度 T(%) = Acr(g) + Bis(g) ×100%
V(ml)
交联度
Bis(g) C(%) = ×100% Acr(g) + Bis(g)
电泳技术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光聚合:核黄素为催化剂(阳光,日光) 光聚合:核黄素为催化剂(阳光,日光),制大孔胶。 化学聚合:制小孔胶。 化学聚合: 过硫酸铵(NH 过硫酸铵(NH4)2S2O3 APS N,N,N’,N’ N,N,N’,N’-四甲基乙二胺 TEMED 剂) (引发剂) 引发剂) (加速

生化实验七 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生化实验七 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实验七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一、 实验原理了解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学会用这种方法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二、实验原理带电的颗粒(蛋白质)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的速度是根据此公式,在同一电场强度(v /d)和电极缓冲液(η)条件下,带电的各种蛋白质成分,移动的速度决定于各蛋白质的带电量(q)和自身分子的大小(6πr)。

若使各蛋白质成分的带电量(q)相近似时,则各蛋白质成分移动的速度就只决定于各蛋白质成分自身分子的大小(6πr)。

1967年Shapiro 等人发现,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阴离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sulfate ,SDS),不影响凝胶的形成,而蛋白质的电泳迁移率则主要取决于它的自身分子量的大小。

加入SDS 之所以能获得如此的效应,是因为SDS 能打开蛋白质分子间的氢键和疏水键,使蛋白质变性成为松散的线状。

同时大多数蛋白质的每个氨基酸都能与固定量的SDS 相结合[溶液中的SDS 总量,至少要比蛋白质的量高3倍以上,大多数蛋白质与SDS 按1:1.4(W /W)的比例结合],形成SDS 一蛋白质复合物。

其结果: (1)由于SDS 解离后带有很强的负电荷,致使SDS 一蛋白质复合物都带上了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其电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基本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异。

(2)SDS 与蛋白质结合后,改变了蛋白质原有构象,使所有蛋白质水溶液中的形状都近似椭圆柱形。

不同SDS 一蛋白质复合物的短轴直径都一样,约为18nm ,而长轴则与蛋白质分子的大小成正比。

这样SDS 一蛋白质复合物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就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及其形状的影响了,而只取决于椭圆柱长度,即蛋白质分子的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为使SDS 与蛋白质能充分的按比例结合,必须将蛋白质间的二硫键完全打开。

因此,在用SDS 处理蛋白质样品时,必须同时用巯基乙醇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分子在凝胶中的分离是受其电荷、尺寸、和形状因素的影响. • 凝胶的这种用于分离不同尺寸分子的特性是由于它的尺寸筛分能
力(Size sieving capacity),故将此现象称为分子筛效应 (Molecular sieving effect). • 有效孔径取决于凝胶的总浓度 T%,孔径随着 T% 的增加而减 小。
影响电泳速度的相关因素
• F=E·q V=E·qf 1. 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的速度和带电颗粒
的净电荷量成正比,与颗粒的半径和介质 粘度成反比。
2. 电场强度 E 愈高,带电颗粒的泳动速度 愈快,反之亦然。
3. 溶液的 PH 偏离分子的等电点愈远,觧离 度愈大,净电荷愈多,泳动速度越快。离 子强度加大,电流加大,泳动速度加快。
界面移动电泳: 在界面移动 电泳仪的中间漏斗装上待测 溶胶,U型管上端装电极,底 部两个活塞的内径与管径相 同。 实验开始时,打开活塞, 使溶胶进入U型管,使两壁液 面等高。接通电源,小心打 开活塞,观察液面 的变化。 根据通电时间和液面升高或 下降的刻度,计算电泳速度。 若是无色溶胶,用紫外吸收 或其它光学方法读出液面的 变化,
区带电泳: 区带电泳是将惰性的固 体或凝胶作支持物,在其上面进行 电泳,而将电泳速度不同的各组成 分离。区带电泳实验简便易行,分 离效率高,样品用量少,是分析和 分离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用滤纸 作为载体的称为纸上电泳,聚丙烯 酰胺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等. 各组分即以不同速度沿载体运动, 经一 段时间后,形成距起点不同 距离的区带,区带等于样品中的组 分数。再用适当方法,进行分析。
6.筛孔:人为控制电泳介质的有效筛孔。根据要求调节、控制、基 质中交联剂的浓度或筛孔的大小,影响颗粒移动的速度。
生物大分子迁移的方式
1. 分子的尺寸大小和形状; 2. 分子带电荷的性质与量; 3. 分子的生物学与化学特性。
电泳的基本分类
1. 移动界面电泳 moving boundary electro. 2. 区带电泳 zone electrophoresis 3. 稳态电泳 steady state electrophoresis
• 在低温时聚合,凝胶会变得脆而浑浊,且重复性差,在25 ℃聚合的凝胶则较透明和有弹性。
• 分子氧的存在会阻碍凝胶的化学聚合,O2使过硫酸铵(AP) 分解。故在做胶后常要用水进行封闭;
• 金属离子也干扰凝胶的化学聚合。
②光聚合:以核黄素为催化剂在少量的氧存在下,分解成 无色的还原型,在少量的O2条件下,还原型的核黄素氧 化成有游离基的黄素环,聚合反应发生。
C=6.5-0.3T
浓溶液- -交联剂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三维网状结构
凝胶- -结点
2.聚丙烯酰胺的聚合及影响因素
① 化学聚合:以过硫酸铵(AP)为催化剂,以四甲级乙二胺 (TEMED)为加速剂,使丙稀酰胺、甲基双丙稀酰胺发生 连锁反应形成网状的聚合物。
• 丙稀酰胺由过硫酸铵(AP)在碱性条件下产生游离氧自 由基引发单体丙稀酰胺成为自由基状态而成的。在碱性 PH 时,反应速率迅速;而在酸性条件时,同样浓度溶液,聚合 速率减慢。
分析。甚至结晶纯化的
层析等更为方便,可靠,
样品也可在电泳分析中
甚至可作为具有一定规
分出两条带或更多的电
模的制备方法.
泳带。
第一节 基本原理
• 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 多糖等常以颗粒分散在溶液 中,它们的净电荷取决于介 质的 H+浓度或与其它大分 子的相互作用。在电场中, 带电颗粒向阴极或阳极迁移, 迁移的方向取决于它们带电 的符号,这种迁移现象即称 为电泳。
14.电渗:支持物周围的离子层在电场作用下移动。是支
持物本身所带的电荷吸附溶液中性质相反的离子,在 电场中移动的结果。其带电愈高,电渗力愈大。
SO4-
SO4-

Na+
Na+
吸附的反离子
SO4-
SO4-
固定基团
-
COO +
5.焦耳热:电场强度或电极缓冲液离子强度增高,电流强度也增加,
不仅降低分辨率,即电泳谱带的展宽和组分的热混和;严重时甚至 烧断或熔化支持介质。
甲基双丙稀酰胺的浓度为5%时,有效孔径最小;T= 5%时,甲 基双丙稀酰胺的浓度为5%时,孔径为20nm。 • T是凝胶溶质的总百分浓度,C是与总浓度相关的交联百分浓度。 故T是决定C,分离物的分子量的大小又决定了T的浓度。


A

B
5 7 9 11 13 15 T%
+ 蛋白质的电荷量起主要作用
+ 蛋白质的分子大小起主要作用
+ 蛋白质分子的构形起主要作用
蛋白质分子在常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分离因素
1.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合成
丙稀酰胺
聚丙烯酰胺凝胶
催化剂
聚合反应 N,N-及经验公式
T=
a+b
m
X100%
C=
b
a+b
x100
第二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 (Polyacry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一.原理 • 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为支持物的电泳方法。 • 由于其分辨率高,不仅能分离含有各种大分子混
合物,而且可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特性;如电荷、 分子量、等电点及分子构型。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三个优点; A:可以在天然状态分离生物大分子; B:可以分析蛋白质与别的生物分子的混合物; C:电泳分离后仍然保持生物活性。
第十八 电泳技术
Electrophoresis Theory ,Methods and Aplications
电泳的概念
• 电泳是指荷电的胶体颗 • 电泳方法的温和性,对
粒在电场中的移动。
不稳定的生物大分子的
• 电泳技术的高度特异性, 使混合物可以进行电泳
分离纯化有时比其它分 离技术如沉淀法、离心、
• 用量少,不会对样品有任何不良的干扰现象;故常用于 样品胶的聚合;
• 聚合的时间可以自由控制
• 缺点:光照的量不容易掌握,重现性不太好;
• 光聚合适合大孔径凝胶的聚合,化学聚合适合各种凝胶 的聚合。
核黄素B1 光照 还原型 O2 游离基
聚合反应
3.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有效孔径和分子筛效应
• 凝胶是具有高粘度、高摩擦阻力的支持介质,能起到防止对流, 把扩散减到最小,而且能影响大分子颗粒的移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